A. 埃蘭米底和波斯不是一個民族為什麼伊朗歷史沒有斷層
融合過程中的變革,
埃蘭(前3200年–前539年)是波斯地區最古老的文明,位於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左右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他們和達羅毗荼人的關系十分密切,以善戰的人民著稱,在公元前27世紀至前六世紀期間屢次被滅及復國,最後於前639年被亞述所滅。
米底(前678年 - 前550年)是一個以古波斯地區為中心的王國,公元前兩千年,中亞的印歐人種雅利安人的一支南遷至伊朗高原,並逐漸與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體。公元前7世紀中葉,米底擊敗周圍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
公元前6世紀初,米底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並攻滅新亞述帝國,領土面積最大時包括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他們隸屬印歐語系,是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區定落的民族。亞述帝國曾入侵伊朗高原,試圖征服。但是亞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聯合,從而形成了米底國家。公元前553年居魯士大帝起兵反叛米底,並於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國對波斯地區的統治。
伊朗人乃一群印歐民族,他們在西元前兩千年後期通過一系列的遷徙,移民和侵略,從今俄國境內的草原地區走出,到了歐洲,中亞,伊朗以及印度北部定居。
B. 為何四大古文明,只有中華五千年從未斷代
一、這是和中國的地形有很大關系的,我們國家屬於那種易守難攻的地勢,我們南邊北邊都是有一些山脈和高原來阻擋外族的侵入的,雖然有少數民族侵佔中原的話,由於中華文化的先進和包容,中年們感化了。
三、還有另一個文明,現在的伊朗,當時叫做波斯。波斯文明也很早,但經過研究,它是巴比倫文明和陸地上第三個印度文明的第一次相遇。因為缺乏獨創性,原始文明就是四大古代文明。這四大文明古國,無論中國是第三位還是第四位,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不間斷的發展到今天,只有一個沒有消亡的文明是中華文明。不間斷的發展到今天只有一個文明——中華文明。
四、很奇怪,原來的文明遺址,為什麼總是頻頻發生恐怖主義,總是一場災難,而炮火,這完全是一種逆轉。倖存至今的文明,其實只有中華文明。伊拉克很少能看到巴比倫文明的遺產。它雖然古老,卻沒有檔案,永遠是戰場,永遠是幾千年的戰場。所以他們自己也弄不清古代的東西是什麼。甚至他們的文化教育更糟。
五、我在伊拉克的街道上看到兩個小男孩在車里,一個11歲,一個9歲。我說你為什麼不去上學?通過翻譯問他們,他們說爸爸死於戰爭,媽媽生病了,還有妹妹,所以我們只能工作。我很難過,我口袋裡有兩支鋼筆,我想把它們給你。他們甚至不知道這是什麼,因為他們沒有讀過書,沒有上過學,也沒有寫過字。
C. 我國將與伊朗在考古領域開展合作,這對考古學有什麼意義
我國將與伊朗在考古領域開展合作,這對考古學有什麼意義?我國與伊朗在考古領域展開合作,這是一個對於考古發展很有意義的事情,下面給大家分析一下具體情況,希望朋友們能夠作為一種參考:
第三,中國和伊朗聯合考古也給考古學合作增加了一個新方式,這對於世界考古學來說是一個重要貢獻:
在世界歷史上合作考古並不是經常能夠看到,而中國在這方面和伊朗合作,將會展開考古學新篇章,這對於考古學來說意義重大。也預示著兩個國家,能夠一起合作進行考古,將力量用在一起,才會有重大突破。這無疑給世界考古學界,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模式,從而對於考古學,未來發展有著非常重要意義。
D. 伊朗的古代史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史稱波斯,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於公元前2700年,我國漢史稱安息。公元前2000年後出現印歐血統的伊朗人。公元前6世紀古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盛極一時。該朝第三代國王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前521—前485),帝國版圖東至阿姆河和印度河兩岸,西到尼羅河中下游,北至黑海、裏海一帶,南達波斯灣。公元前330年古波斯帝國被馬其頓·亞歷山大所滅。後建立了安息、薩珊王朝。從公元前二世紀與中國有友好交往,著名的「絲綢之路」便橫貫伊朗北部。公元7—18世紀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後入侵。18世紀末,伊東北部的土庫曼人愷加部落統一了伊朗,建立了愷加王朝。 具體情況: 埃蘭王國(公元前3千紀上半期至公元前639年):埃蘭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卡倫河流域,他們是伊朗高原的土著人。公元前第3千紀上半期,埃蘭人建立了國家。公元前1176年,埃蘭國攻陷巴比倫。公元前639年,埃蘭國被亞述人所滅。
米底王國(公元前639年至公元前550年):公元前2千紀,中亞的雅利安人的一支南遷至伊朗高原,並逐漸與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體。公元前7世紀中葉,米底部落擊敗周圍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雅利安人國家。公元前6世紀初,米底部落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並滅亞述帝國,其疆域擴至現土耳其安納托利亞東部、現伊朗西部、東部和西南部。公元前550年,米底國被波斯帝國居魯士二世所滅。
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統治,建立了波斯帝國。在國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治時期,波斯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干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衣索比亞。包括70個民族,5000萬人口,近700萬平方公里土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臘)波(斯)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東侵,征服波斯全境。
亞歷山大帝國和塞琉西王國的統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亞歷山大三世在波斯積極推行「希臘化」的殖民統治。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三世死後,他所建的帝國分裂,其部將塞琉古(馬其頓人)奪得帝國東部廣大地區,並於公元前312年稱王,以敘利亞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國,中國古稱條枝。塞琉西王國全盛時,疆域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兩河流域、波斯和中亞的部分地區。
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公元前247年,波斯的帕爾尼部族打敗塞琉西王國軍隊,在波斯土地上建立了阿薩希斯王朝。中國史稱安息王朝,西方史學家稱之為帕提亞王朝。安息王朝由於同羅馬的長期戰爭和朝廷的內訌,從公元1世紀以後逐漸衰落。
薩珊王朝(224年至651年):公元224年,安息王朝被薩珊王朝推翻。薩珊王朝建立後又向東擴張至印度河中上游,曾一度成為古代伊朗最輝煌的時期。隨著同羅馬帝國的戰爭、封建割據、人民起義、中亞游牧部落及阿拉伯人入侵而逐漸衰落。
阿拉伯帝國統治下的伊朗(651年至11世紀初):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依本·阿凡推翻薩珊王朝,佔領波斯全境。伊斯蘭教取代祆教(拜火教),成為伊朗居民的主要信仰。伊朗被征服後,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行省。自公元661年至11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先後經歷了倭瑪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伊朗成為這兩個王朝的一部分。從9世紀起,阿拔斯王朝日漸衰落,在伊朗境內及其鄰近地區,相繼出現一些獨立或半獨立的地方封建王朝,與其分庭抗禮。
塞爾柱突厥人的統治(11世紀初至12世紀末):11世紀初,塞爾柱突厥人由中亞興起,先後征服巴格達、敘利亞、拜占庭帝國,建立起一個東起中亞、西至博斯普魯斯海峽,包括伊朗在內的塞爾柱帝國,但帝國不久即告分裂。12世紀末,花剌子模王國(今烏茲別克境內)奪取伊朗東北部,13世紀初佔領伊朗全境。它統治的疆域還包括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區。
蒙古的侵略和伊兒汗國:成吉思汗與1219年率軍西侵,先後征服了花剌子模、中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地,殺死花剌子模國王,掠奪大量財物後撤回蒙古本土。1229年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二次討伐花剌子模,殺死國王後返朝。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再次率兵占據伊朗並建立以伊朗為中心的伊兒汗王朝。此後,蒙古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並任用伊朗人為行政官吏。
帖木兒的侵略(1380年至1405年):隨著伊兒汗國的逐漸衰落,當時的伊朗又陷入地方封建王朝割據之中。西察合台汗國(今烏茲別克境內)的國王帖木兒(1336年至1405年在位)在奪取中亞地區後於1380年至1393年征服伊朗全境,繼而侵佔美索不達米亞,並入侵印度。1405年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統治范圍只限於河中地區和伊朗東部。
薩法維王朝(1502年至1722年):帖木兒死後的近一百年中,伊朗再次陷入各地方封建王朝的紛爭割據之中。其中,薩法維王朝建於1502年,此後一直向外擴張,極盛時版圖包括阿富汗的坎大哈、赫拉特。薩法維王朝與奧斯曼帝國曾長期進行戰爭。薩法維王朝是伊朗歷史上第一個以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朝代,對什葉派在伊朗的發揮壯大起了重要作用。17世紀末,薩法維王朝日漸衰落。1722年,阿富汗的吉爾扎部落在馬赫穆德的領導下,攻佔薩法維王朝國都伊斯法罕,並自立為伊朗國王。
阿夫沙爾王朝和贊德王朝(1736年至1796年):1736年,來自伊朗霍拉桑地區的部落首領納迪爾率軍把阿富汗人逐出伊朗,並以馬什哈德為中心建立阿夫沙爾王朝。經過數年戰爭,阿夫沙爾王朝版圖一度東至阿富汗和印度北部,西至巴格達,北接裏海,南瀕波斯灣。1747年,納迪爾國王死後,其兒孫為爭奪王位而爆發內戰,各路諸侯紛紛稱王,其中凱歷姆汗(1749年至1779年在位)以設拉子為首都建立了贊德王朝。經過多年戰爭,贊德王朝占據了除霍拉桑及以東地區以外的阿夫沙爾王朝的土地。1779年凱歷姆汗死後,贊德王朝分裂。1792年和1796年,贊德王朝和阿夫沙爾王朝先後被愷加王朝所滅。
愷加王朝(1779年至1921年):愷加王朝建於1779年,首次定都德黑蘭。愷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強加緊在伊朗的爭奪。1801年俄國兼並喬治亞;英國同伊朗三次戰爭導致伊朗割地賠款及承認阿富汗獨立。此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訂立了不平等條約。19世紀下半葉,英、俄攫取了在伊采礦、築路、設立銀行、訓練軍隊等特權。1907年,英、俄兩國相互勾結劃分了在伊的勢力范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部為緩沖區。
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隨著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社會經濟衰落,封建統治專橫殘暴,多次發生人民起義。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
E. 三大古文明的原址災難不斷,為何只有中華文明繁榮至今
3、蚩尤及堯、舜、禹
但黃帝也有一個人打不過,那就是蚩尤。
蚩尤管著現在山東、河南的東部和安徽北部那一帶,地方也很大。
黃帝打不過他,因為他也有金屬冶煉,他也在製造武器。
黃帝就像我們常人一樣,對於打不過的人,對自己的部落就講他是妖怪。
因為文字是黃帝時期發明的,所以他把漢字裡面最難聽的兩個字給了他,叫蚩尤。
後來由於自然的原因,蚩尤被打敗了,黃帝又一次勝利了。
蚩尤的後代只能不斷地逃跑,有的就歸屬於黃帝了,有的繼續往南遷徙,黃帝的部隊就接著再追。
追到什麼地方呢?
貴州附近,現在的苗族據考就是蚩尤的後代。
堯、舜、禹是黃帝的繼承人,一代代繼承下來,完成了這個准備,然後就進入了中華民族更加重要的4200年,到了我們跨入文明的門檻。
四、全人類最聰明的人一起誕生了
古代的歷史我們要跳躍性地來看,到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中國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一起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全人類最聰明的人一起誕生了。
1、軸星時代
我們來列個時間表:
孔子比釋迦牟尼小14歲;
孔子死後10年,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誕生;
古希臘最聰明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比孟子大12歲,比莊子大15歲;
阿基米德和韓非子只差了7歲。
這個座次大家還可以不斷地排下去,給大家造成什麼印象?
就是聰明人那個時候全出來了:差10歲、14歲不就是同一個時期嗎?
大家前後跨入了文明的門檻,然後量變到質變。
智能大爆發,人類一起成熟了,聰明的人都一起產生了。
那個時代被德國的法蘭克部學派稱為軸心時代,就是人類智慧的軸心就在那個時候。
2、使命分工
所以說,古希臘的哲學家在希臘海邊思考的時候,印度的哲學家在恆河岸邊打坐,中國的哲學家在黃河岸邊散步。
而且他們使命當中也有一個分工:
希臘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和物的關系,印度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和神的關系,中國哲學家主要是考慮人和人的關系。
中國哲學家不管諸子百家哪一家,他們都不太去考慮物,也不太考慮鬼神,民間信仰到處有鬼神,但你看諸子百家,這兩頭都不太思考。
他就只思考人和人的關系。
印度哲學家思考人和神的關系,這個神不是迷信,按照我們現在的科學講是“超驗世界”,就是超出我們經驗世界之外的另外一個高層抽象天地。
不要以為他們迷信,這恰恰是中國哲學所缺乏的。所以玄奘他們要從印度取經回來。
西方哲學思考人和物的關系,主要不是考慮完全物質利益,而是主要考慮人和客觀世界的事情。所以現在,他們自然科學特別發達。
3、文明需要國家行政力量來捍衛
雖然這批人在海邊思考,另外一批人在河邊漫步,然而思考再高深的思想,如果沒有行政資源的加持,沒有國家力量的保護,他們的思想也將會隨風飄散。
孔子算得厲害了,他的講話如果沒人聽,就算學生聽後記了下來,學生的筆記也會很快被燒掉。
那又如何能留傳下來呢?
世界上聰明人多得很,為什麼只留下了他們幾個?
這就必須有行政力量的加持:必須由國家的力量來抵抗野蠻,來捍衛文明。
F. 現在的伊朗人是如何看待古波斯歷史和古代的
帶著民族自豪感
伊朗人普遍反感被稱為阿拉伯人,他們自稱波斯人的後代,認為波斯文明比阿拉伯文明更久遠
G. 今天的伊朗是古波斯文明正統後裔嗎
是的。
伊朗歷朝歷代和外族通婚不多,古波斯歷史保留非常完整,從保守程度來說,今天的波斯族血統的正統性甚至超過今天的漢族。
大部分漢族普通人的族譜往上推三到四代,都混有其他少數民族的血統,國內的民族融合一直比較高,漢化一詞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從消失的鮮卑,契丹,羯等民族來看,早已和漢族相溶,所以現在中國大陸的漢民,誰也不敢完全保證自己祖上沒有其他民族的血統。
但是,古波斯文明不能代表現在的伊朗。
這么說吧,現在的伊朗,是由三個文明組成:波斯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這三者組成了今天的伊朗。
H. 為什麼埃及,巴比倫,波斯,印度,羅馬,希臘,亞述相繼退出歷史,而華夏文明卻一直延續了下來
樓上是在瞎說,什麼古印度是被天災滅國的,
波斯一直存在至今,
華夏文明中國在兩次游牧民族入主時中斷過,至今都還未恢復。
保留華夏文明最好的國家是日本。
很可笑
什麼叫天火,一座城的覆滅就是一個文明的覆滅,什麼理論
波斯只是伊朗的前身,伊朗古稱波斯,你能說伊朗是個文明古國
蒙古、滿清還都不是中華民族,什麼叫被別人滅國,中國因為文革而被美國蘇聯滅了嗎
第四條還行,只不過日本把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了融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
一座城就是一個文明?我很無語,摩亨佐達羅城只不過是古印度的一個代表稱而已
波斯被滅過兩次還沒有中斷?照你說法中國還被滅了三次了(你說的),中華文明怎麼斷了?自相矛盾
無論怎麼說,蒙古滿清還是中華名族,畢竟56個里有啊
文革再怎麼嚴重中國不還是過來了嗎,好好地
華夏文明所以綿延至今,有五大原由,也就是優勢:
其一,是地緣優勢。中國是西南東低,東南兩面靠海,北西兩面高山阻擋。外族入侵華夏大地,消滅華夏文明,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實力,能從海上來,能翻過高聳入雲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昆侖山脈,這些高山大川方圓數百公里,縱深大,人跡罕至,無路難行。對於遠古國力不強的外族人是無力征服這些高山大川的。不要說進來難,出去也難,還要征服這里的人民,他們的給養怎麼解決?這一系列難題,從客觀上保護了華夏大地的安寧。從海上來必須有龐大的戰艦,能登陸站穩腳跟,又能打敗這塊土地上的軍隊。展望幾千年的世界史,能夠征服華夏這塊土地上的國家還沒有建立。
其二,人口優勢。據了解,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口已達到數千萬,這在世界史上是罕見的。想消滅這樣的國家必須有比這個國家更強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可是展望當時的世界,我們找不到這樣的國家。尤其在我國周邊地區,比較強大國家不多,即使有也是曇花一現,無力征服繁榮昌盛的中華大地。
其三,國家優勢。從中國歷朝歷代演變情況看,中國五千年歷史,有四分之三的時間國家是統一的,諸侯紛爭四分五裂的歷史局面並不長。另外,華夏民族從周朝開始已經進入封建社會,而且這個社會綿延3000多年。由於國家政局穩定,統治國家的皇帝又善於總結治理國家的經驗,比較好的處理了國家、皇親國戚、官吏和人民大眾的關系,所以緩和了各階層的矛盾,老百姓獲得休養生息的時機,生產發展了,社會穩定,出現了幾次值得稱道的盛世。如西周的社會發展、漢武帝的鼎盛、唐朝的貞觀之治、玄宗的開放、清朝的康乾盛世……由於國力強盛,外族入侵往往不能長久,多以失敗告終。華夏文明中雖然有兩次入侵中原並取得政權,但只是皇權易人,從政治、經濟乃至文化上仍沿襲過去的做法。這說明皇帝可以取代,但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不會變。
其四,文化上的優勢。中國的文化在春秋、戰國時代最為活躍,出現了諸子百家思想自由競爭的時代,儒、釋、道三大學派三足鼎立,還有孫子、韓非子、墨子為代表的諸多小學派。從諸子百家的興旺發達看出,2000多年前中國文化的構架己經形成,當然這種局面的產生得益於華夏民族上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發展。沒有夏、商、周三朝的社會實踐,也就沒有後來的諸子百家的學術爭鳴。文化上的優勢一旦形成,任何力量也摧毀不了,政權可變,文化難改。何況,世界的潮流是落後的文化向先進文化靠攏。那時周邊國家還處在蒙昧時代,即使有的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化,但與全面具體,甚至包羅萬象的華夏文化無法比較。這樣一整套的文化可以抵禦任何軍事力量的打擊而立於不敗之地。
其五,華夏民族的寬容大度、兼容並蓄外來文化的做法,也使中華文明更先進、更全面、更中庸。佛教、基督教等外來文化的引入,又豐富了華夏文明的內容。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上,我們找不到那朝那代的統治者將外來文明稱為異端邪說加以取締,嚴令禁止,不許發展的歷史記載。而且,恰恰相反,對外來文明勇於學習,如歷史上的張遷出使西域、班固出使西域、唐朝的絲綢之路、唐玄奘出使印度、明朝三寶鄭和下西洋等,都是華夏文明與西方文明交融互補,相互學習的範例。
上述優勢是華夏文明綿延至今的根本原因。古埃及、古巴比侖、古印度沒有這些優勢。它們不是國小、人少沒有地緣優勢,就是沒有漫長久遠的統一國家,抑或是沒有一整套的文化結構。因此,當他們衰落後很容易被異族吞並,被新的文明取代,加上不同民族的紛爭,使本來先進的文明沒有保存下來,如古代著名數學家阿及米德就死在入侵的羅馬士兵刀下。國之不保,焉有科學文化留存!
I. 歷史同樣悠久的伊朗,怎麼沒有被列入四大文明古國
梁啟超曾經將古巴比倫、古埃及、印度、中國列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然而,這個說法並不被世界認同,因為世界上的文明古國遠遠不止四個,如希臘、伊朗、腓尼基、赫梯等。甚至有幾個國家的歷史比中國更為悠久,伊朗就是其中一個。
一,從埃蘭古國到波斯帝國伊朗最早的文明就是出現於伊朗西南部蘇撒的埃蘭古國。埃蘭古國的建立者是伊朗最早的土著居民,學者們根據研究發現,埃蘭人和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是相近的一類人。大約在前3000年左右,埃蘭人開始建立了城邦國家。而中國的夏朝要比埃蘭古國要晚1000年。後來,埃蘭的歷史被分為了古埃蘭(前2700-前1600年)、中埃蘭(前1400—前1100年)、新埃蘭(前800—前600年)三個時期。埃蘭人使用文字在不同時期有變化。在古埃蘭時期使用象形文字,在中埃蘭時期使用的是楔形文字書寫。
伊朗的在歷史上曾經無比的輝煌,他早在5000年前就創造了文明,曾經建立了世界最早的帝國,是北非西亞文明的集大成者。但是自651年以來,伊朗先後被阿拉伯、突厥、蒙古和土庫曼人征服,伊朗亡國的歷史幾乎長達1000多年,作為古埃及、兩河文明的繼承者,波斯文明最終被伊斯蘭文明取代。
J. 為什麼有著古波斯文明的伊朗 接受的卻是少數派的什葉
原因有這么幾個:
伊朗人是波斯人後裔而非阿拉伯人,並非天生的穆斯林,波斯帝國也曾擁有非常輝煌燦爛的歷史和文化,雖然最後被阿拉伯帝國所滅,而伊朗人至今仍為之而驕傲,擁有自己傳統文化的民族,不會輕易地全盤接受伊斯蘭價值觀;
伊朗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之前,就是一個世俗國家而非宗教國家,世俗化在整個伊朗
社會擁有廣泛的民意基礎;
伊朗國內的宗教在派繫上屬於伊斯蘭中的少數派什葉派(其他阿拉伯國家都是遜尼派主導),前任領袖霍梅尼制定了和其他阿拉伯國家不同的政治制度,伊朗走的是宗教和西方民主制度相結合的路子,像西方一樣有總統、有議會、有政黨,通過民主選舉產生,宗教領袖對政府有監督權和影響力,女性也可以參政,從制度層面上,伊朗就比一般的伊斯蘭國家要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