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中將為什麼在巴格達

伊朗中將為什麼在巴格達

發布時間:2022-06-24 05:59:35

『壹』 伊朗將為蘇萊曼尼報仇,蘇萊曼尼為何被認為是伊朗第二強人

蘇萊曼尼以他超強的能力,為伊朗軍事方面做出了很多巨大的貢獻,不但被認為是伊朗第二強人,也被視為伊朗總統的候選人。

在蘇萊馬尼被擊殺後,引發了很多的連鎖反應。在伊朗國內,哈梅內伊、伊朗總統、外交部長、安全部門、軍方均措辭嚴厲,發誓報仇。伊朗人民也自發不但走上街頭,焚燒美國國旗,而且還高喊口號示威遊行。看來真的是引起了伊朗全民的憤怒。其實這真的是很值得理解的,因為無論換作是誰也許都會這樣。

伊朗人們在憤怒之下一心想為蘇萊曼尼報仇,看來會引發戰爭。美國也是幹嘛要惹事生非,所謂國泰民安,少一些戰亂多好。





『貳』 伊朗和伊拉克為何開戰

因為伊拉克想當21世紀的中東老大,伊朗認為自己不必伊拉克弱,見不得伊拉克飛揚跋扈,美國正好又利用伊朗制衡一下伊拉克

『叄』 美國對巴格達發動襲擊造成伊朗少將身亡!為何美國要對巴格達發動襲擊

此次美國襲擊巴格達的目的就是在對伊朗少將蘇萊馬尼進行斬首行動。

卡西姆·蘇萊馬尼,伊朗准將,也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2019年,特朗普曾將伊斯蘭革命衛隊列為恐怖組織)的高級指揮官,伊朗海外特種部隊「聖城旅」的旅長,主要負責向敘利亞政府武裝提供支援,並對反以色列武裝輸送軍事物資。美國一直將蘇萊馬尼視為自己在中東局勢中的「死敵」,美國此次的行動可以說是蓄謀已久的。

遭到三枚導彈轟炸的巴格達機場

對此,伊朗最高領導人表示:蘇萊馬尼的戰斗方式將會繼續下去,美國要對其行為承擔一切後果,更強烈的報復正在等待著美國。中東局勢再次升級。

『肆』 伊朗處決泄露蘇萊曼尼位置的特工,蘇萊曼尼為何被美仇視

在數個月值錢,伊朗將軍蘇萊曼尼在巴格達被美國採取一定的手段殺害。一時間,全球都感到震驚,同時激怒了伊朗,伊朗在事後也提到一定會讓美國付出代價。那麼,一個普通的伊朗將軍,為何會被美國惦記了那麼久,一定要將它置於死地呢?我想,這與這位將軍的身世和他的地位有著極大的聯系。

三.殺害蘇萊曼尼是美國在就准備好的陰謀

美軍在很早的時候就一定盯上了蘇萊曼尼,但是蘇萊曼尼的影響力太大,美軍沒辦法動手。並繼續監視著蘇萊曼尼的行蹤,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和方法去殺害他。蘇萊曼尼在中東國家穿梭時,乘坐的工具也非常多變,這也很大程度上混亂了美軍的計劃。但是最後還是不幸的被殺害。

伊朗處決泄露蘇萊曼尼位置的特工,這是對蘇萊曼尼將軍的尊敬。

『伍』 伊朗將軍為什麼在伊拉克被打死

據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3日發表聲明說,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卡西姆·蘇萊馬尼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遭美軍襲擊喪生。

『陸』 美國為什麼要派兵駐守伊拉克巴格達

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吞並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斗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概況海灣,即波斯灣簡稱,位於西亞中部。海灣周邊國家是世界石油主產區,戰略地位突出。1990年8月,這一地區爆發了戰後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這場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技術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1990年8月1日,伊拉克與科威特圍繞石油問題宣告破裂。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很快佔領全境。
1990年8月7日,美國軍隊開赴沙烏地阿拉伯。
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轟炸巴格達,海灣戰爭爆發。同年2月28日結束。
海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多國部隊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吞並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斗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本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同時為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打下了伏筆。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科威特是隸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伊拉克的一個自治省份。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佔領科威特並促使其獨立,但是伊拉克始終沒有承認科威特的獨立。

海灣戰爭
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欠下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債,其中欠科威特的債務為140億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組織減少石油產量,提高石油價格,這樣它可以償還這筆債務。相反地科威特提高了其產量,造成油價下降,希望以此來迫使伊拉克解決它們之間的邊境爭執。此外伊拉克指責科威特借兩伊戰爭的機會在伊拉克境內建立軍事基地。伊拉克聲明,它作為其它阿拉伯國家與伊朗之間的緩沖地在兩伊戰爭中為所有阿拉伯國家做了一個貢獻,因此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應該免除伊拉克的戰爭貸款。
兩伊戰爭幾乎破壞了伊拉克在波斯灣的所有港口設施,摧毀了它的外輸能力。許多伊拉克人認為,兩伊戰爭再次爆發是必然的,因此以伊拉克的安全起見伊拉克需要佔據更多的地區,尤其是在離戰場較遠的比較安全的地區占據海港。因此科威特就成了一個目標。
在思想觀念上入侵科威特被宣傳為阿拉伯民族主義以證明其合法性。科威特被描寫為伊拉克自古以來的一部分,被英帝國主義者分割。占據科威特則是建立大阿拉伯聯盟的一步。此外在宣傳中還有其它一些理由。薩達姆·海珊除使用阿拉伯民族主義外還稱佔領科威特是重建巴比倫帝國的一步。中東的其它一些事件也與入侵科威特有關。巴勒斯坦大起義正在高潮時期,而幾乎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如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都對西方國家有依靠性。通過這些努力,薩達姆將自己展示為一個願意站起來反抗以色列和美國的政治家。起因任何一場戰爭的爆發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導致海灣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由1個

海灣戰爭
機械化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編成的主攻部隊,沿薩夫萬——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軸線實施進攻,在3

『柒』 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發生戰爭

伊朗-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糾紛(伊斯蘭教分什葉派和遜尼派),二是領土糾紛,三是由宗教糾紛和領土爭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還夾雜著雙方領導人個人的決策

1980年9月16日,薩達姆與幕僚們針對伊朗與伊拉克的邊境問題舉行了一次高層會議。會議上,他們決定一周後將向伊朗全面開戰。

而就在此前一周,為試探伊朗的反應,薩達姆的軍隊佔領了伊朗邊境的兩個小村莊。伊朗當局的沉默態度使薩達姆大吃一驚,也更堅定了其出兵伊朗的決心。因為,伊朗的「無反應」正是霍梅尼虛弱的表現。薩達姆相信,霍梅尼政權對前國王軍隊的「大清洗」正嚴重侵蝕伊朗軍隊的戰鬥力,而霍梅尼本人也正在喪失對伊朗軍隊的動員能力。只要在這「腐朽的門上」踹上一腳,伊朗必將崩潰,這正是復興阿拉伯的良機。

1981年,薩達姆和伊拉克軍隊領導人視察兩伊戰爭前線的伊拉克防空設施。

而此時的伊朗也沒有做好准備。伊朗情報機構1980年的報告中這樣記載著,「伊朗當前沒有能力去進攻伊拉克,亦沒有能力抵禦伊拉克的大規模入侵。」盡管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的大規模軍事集結引起了伊朗方面的注意,但是伊朗仍不相信伊拉克會在這個時候發動戰爭。

霍梅尼相當樂觀。伊斯蘭革命在伊朗的成功鼓舞了他,並給了他繼續「革命」的勇氣。最為重要的是,伊朗軍隊經過巴列維國王全盤美式的訓練,僅從數字上也看是海灣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薩達姆之流不值一懼。對於薩達姆方面,兩伊戰爭其實在1980年9月4日就已經開始了,因為伊朗先動手炮擊了兩伊邊境中部地區的村莊。

然而,歷史終將銘記1980年9月22日這一天。因為這一天,薩達姆軍隊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發動了對伊朗全方位的軍事行動。

許多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將兩伊戰爭歸咎於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輸出革命的願望,或是薩達姆的個人野心,亦或是中東宗派分歧的使然,亦或是中東地緣政治的必然。

細究極恐,這場展現在世人面前長達八年的戰爭,實是在為西方的殖民歷史善後。西方殖民者所留下的遺毒,至今仍在中東發酵。

『捌』 美國炸死了伊朗的軍官,但是為什麼伊拉克也開始怒懟美國

因為蘇萊曼尼是在巴格達機場被炸死的啊,而巴格達機場就位於伊拉克的首都巴格達市。所以,簡單來講就是:老美這丫的是在伊拉克的首都當場殺人,殺的還是別的國家的一個高級將領。

這事情幹得可真是「漂亮」啊,成功把自己的盟友給坑了一把,哦,對了,伊拉克目前還是屬於美國的盟友(即使關系不怎麼樣),現在的伊拉克政府說實話其實就是美國給扶持起來的,只不過美國這次的事情幹得確實不怎麼地道,把自己的「盟友」也放到了火上烤。

因此,伊拉克對美國發飆不行啊,最起碼面子工程也要做一下,美國在自己的首都暗殺別的國家的軍方高層,如果再不做點什麼的話,伊拉克可能就又要亂了,畢竟開了這個先例的話,那麼伊拉克很有可能成為美伊互掐的地方,今天美國在伊拉克暗殺伊朗軍方的少將,萬一明天伊朗也這么做呢?在伊拉克把美方的高層給幹掉或許會非常精彩。

『玖』 伊朗將軍蘇萊曼尼事件是哪個城市的時政新聞

2020年1月3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國際機場附近遭美軍三枚導彈襲擊,卡西姆·蘇萊曼尼在襲擊中喪生。

『拾』 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為何不拿下巴格達

最簡單說:

為了一個在中東存在的理由~!

現在這個理由沒了,就又把伊朗弄出來~~~

就是這樣~~~

復雜的~~~

「9·11事件」後,美國進一步將戰略重心鎖定在中東。在此背景下,對美國中東政策的評估,某種意義上就成為評估當前美國全球戰略處境的最佳範本。本文試圖通過對美國傳統與當前中東政策的歷史比較,深入揭示當前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困境及其歷史命運。

一、從均勢到霸權:美國中東戰略的根本性嬗變

當前,美國的中東戰略正在經歷革命性轉變。以「9·11事件」為分水嶺,美國中東戰略可分為清晰可辨的兩大發展階段:自二戰結束到「9·11事件」發生前的近60年內,美國基本奉行的是維持現狀的均勢戰略;「9·11事件」後,美國轉而奉行全面改造中東的霸權戰略,這實際也是美國對外政策從經典現實主義向進攻性理想主義的轉型。

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一直是美國對外政策的兩大支撐,二者相互為用,使美國在獲取實利的同時,還有意扮演著道德捍衛者的角色。但在中東,美國長期奉行的卻是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實用政策。喬治·凱南在1948年曾指出:「我們應該停止空洞的言論,放棄提高落後地區的人權、民主和生活水平等不切實際的目標。我們純粹以權謀的觀念來解決問題的日子近了。我們越不受理想主義口號的束縛越好。」[1]美國這種現實主義思想在中東體現得最為明顯。二戰結束後,美國在中東地區主要有五項利益,包括維持波斯灣石油以合理價位向西方工業國供應;維護以色列生存;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及恐怖主義;協助溫和派阿拉伯國家安全與穩定;防止蘇聯勢力擴張,維護美國在中東的優越地位。[2]其中,確保石油供應和防範蘇聯是兩大核心內容,而石油利益又是美國在該地區最具體的利益。[3]這些基本目標決定了美國在中東的總體戰略就是促進和維護該地區穩定。[4]體現到操作層面,主要有兩個方面:

首先,在國家層面推行「代理人政策」,避免干涉中東內部事務。1945年2月14日,沙特國王與羅斯福達成「石油換安全」的歷史性交易。從此,這就成為美國與沙特乃至海灣國家合作的基本模式。因此,盡管這些國家在人權、民主方面不盡如人意,但美國基本都是睜一眼閉一眼。「在冷戰時期,『自由』是美國在世界各地的通用口號,但在中東,美國很樂意用安全換自由,學術界也主要是探討所謂的『中東例外論』。」[5]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因深陷越戰泥潭,因此在中東更加依賴扶植「代理人」來確保美國對中東的控制。而伊朗、以色列和沙特就是當時美國穩定中東秩序的「三大支柱」。[6]

當然,美國維持現狀和扶植親美國家的政策,也曾經遭遇一些要求中東實現非殖民化、政治獨立和國家主權的政治力量的挑戰(如摩薩台、納賽爾、霍梅尼等),他們將美國在該地區擴展影響視為一種聲名狼藉的西方帝國主義。[7]為消除這些民族主義對美國利益的威脅,美國幾乎無所不用。如1949年支持推翻敘利亞民選政府的政變;1953年在伊朗政變顛覆摩薩台政權;1958年為維護「穩定」派兵進駐黎巴嫩;60年代初試圖暗殺伊拉克領導人卡塞姆;1963年支持伊拉克復興黨推翻親蘇的卡塞姆政府;1991年發動海灣戰爭將伊拉克趕出科威特。[8]但總體來說,美國對中東事務的介入相當有限,所用手段也謹慎而節制,這就使美國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戰略自主性。

其次,在地區層面推行相互制衡的均勢政策,防止出現威脅美國霸權的地區性大國。美國的中東政策主要由阿以政策和海灣政策兩大部分構成。[9]因此,美國的均勢制衡政策也可以分別進行解讀:在阿以乃至大中東范圍內,美國通過扶植以色列、土耳其等非阿拉伯國家來抑制阿拉伯民族主義;在海灣地區,美國通過支持溫和阿拉伯國家(如沙特、科威特)來平衡激進阿拉伯國家(如伊拉克),同時又通過伊拉克來制衡伊朗。

在阿以關系問題上,美國決策者認為,對以色列的援助和支持是一項很好的投資:以色列幫助鎮壓黎巴嫩、約旦、葉門、巴勒斯坦等國的激進民族主義運動;以色列軍事力量可以有效抑制敘利亞這一蘇聯在中東的盟友;以色列經常發動戰爭可以幫助美國檢驗武器性能。 「毫無疑問,從美國的角度看,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是一樁合算的買賣。」[10]

在海灣地區這個世界上石油貯量最豐富的地區,美國戰略家認為,「波斯灣石油通道太重要了,不能用海灣地區那種捉摸不定、行事詭秘、兩敗俱傷的政治手段來加以維護。美國在海灣個案上的審慎政策是分治,而不要征服」。[11]伊朗和伊拉克作為海灣大國,均有可能稱霸海灣,因而美國在海灣地區的基本政策就是防止任何一方過於強大,避免海灣油田被任何一國控制。因此,在1980-1988年的兩伊戰爭期間,當伊拉克節節勝利時,美國就暗中支持伊朗,並釀出了「武器換人質」的所謂「伊朗門事件」;而當伊朗轉守為攻後,美國又開始偏袒伊拉克,不僅為伊拉克提供軍事援助、農業貸款以及重要情報,美國艦隊還以「航海自由」為借口,在波斯灣攻擊伊朗海軍。[12]美國國務院還專門起草了一個「如何防止伊拉克戰敗」的方案。但美國的總體目標是使兩伊兩敗俱傷。

1990年,當薩達姆入侵科威特並可能稱霸海灣時,美國對伊拉克的態度驟然轉變。「在入侵之前,他(薩達姆)是美國的朋友,而入侵後則馬上成了『新的希特勒』。」[13]美國在1991年發動海灣戰爭的基本目的就是恢復地區均勢,防止中東石油為少數國家控制,這就決定了它是一場點到為止的有限戰爭。老布希在其後來的申辯中稱,「我們的使命是制止侵略,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恢復科威特政權」。[14]他還指出,「若要除掉薩達姆可能要付出不少的生命和政治代價。我們為此將要被迫佔領巴格達,甚至統治伊拉克。……我們看不出有什麼可行的脫身退路,這是違背我們的原則的。……假如我們真的佔領伊拉克,美國很可能會困在一個充滿仇恨的地區而不能退兵」。[15]可以說,老布希政府對波斯灣地緣政治的哲學仍繼承了80年代裡根政府的老觀念,認為一個統一完整的伊拉克才足以平衡伊朗的勢力。[16]柯林頓時期的「雙重遏制」政策,也是美國地區均勢政策的延續。

多年來,美國這種「唯利是圖」的中東政策也屢遭詬病。許多深受理想主義熏陶的美國人認為,均勢政策是一種不道德的、反復無常的短視政策和權宜之計,更有有識之士指出,霍梅尼政權之所以強烈反美,很大程度上是美國支持巴列維專制政權造成的;薩達姆政權也是「美國接生的政權」;[17]甚至連「9·11」恐怖襲擊也是美國缺乏遠見的現實主義政策埋下的禍根。這些說法不無道理。但總的來看,美國這種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中東戰略,盡管不乏實用主義和帝國主義色彩,但它很大程度沿襲了老英國的外交精髓,使美國得以在中東這一最為復雜敏感的地區,較為有效地維護國家利益,並保持了戰略靈活性。

然而,霸權戰略始終是像美國這樣強大國家的強烈沖動。[18]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發展際遇,使美國始終被蒙受神恩和肩負天定使命的理想主義神話所籠罩,[19]由此使資本主義、種族主義和帝國擴張彼此融合,深深紮根於美國歷史之中。[20]而且,越是在實力接近巔峰時,美國建立「理想世界」的霸權沖動就越明顯。在歷史上,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就是這種理想主義與爭霸野心的混合產物。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國家實力的膨脹使美國再次滋生出全面稱霸的帝國野心。只是在很長時期內,美國對怎樣塑造世界和中東一直舉棋不定。事實上,在冷戰思維影響下,美國一直在尋找新的威脅和對手,學者們也提出了諸如「文明沖突論」、「歷史終結論」、「大國悲劇論」、「失敗國家論」、「游戲規則論」等不同的戰略藍圖。「實際上,美國的大戰略就是在辨認地緣政治的斷層線,找出潛在的全球性力量將要出現並相互沖撞,進而產生最終導致重大戰爭發生的矛盾的地點和方式,並找到克服斷層線的方法——或者至少要找到降低斷層線的破壞潛力的方法。」[21]

「9·11事件」的爆發使美國最終將恐怖主義鎖定為最大威脅,並將中東作為反恐的主戰場。在美國看來,要想根除恐怖主義,就必須對中東進行全面改造。因此,美國決意顛覆中東地區秩序,全面介入中東內部事務,將反恐戰爭、穩定伊拉克、遏制伊朗、尋求巴以和平、鼓勵改革融為一爐,徹底整合中東秩序。這是一種典型的霸權戰略,是「一種侵略性的、干涉主義的、單邊主義的改造性戰略。它看起來將是十足的行動著的威爾遜主義。美國風格的霸權戰略將不僅是『美國充當世界警察』,還是『美國在你的臉上』。」[22]具體地說,新時期美國在中東的霸權戰略包括兩項內容:

其一是通過發動戰爭建立親美政權,進而實現地區霸權。蘇聯解體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極大刺激了美國控制中亞、南亞和西南亞的地緣政治興趣。而「這一大戰略皇冠上的明珠就是一項以親美傀儡政權取代伊拉克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政權,並在當地建立永久性軍事基地的計劃」[23]。因此,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五角大樓就開始准備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美國軍方《1999年戰略評估報告》特別提到,一場新的戰爭將一勞永逸地抹去薩達姆的所有影響,獲得其石油資源的控制權,並將美國的影響延伸到由於蘇聯崩潰在歐亞大陸南部富油地區形成的真空。[24]小布希在2001年1月30日,也就是「9·11事件」發生多半年前,就表示要改變巴格達政權。2002年9月出台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稱,「如果有必要,美國將先發制人地打擊對我們國家利益的各種威脅」。[25]這種「先發制人」戰略大幅降低了美國動武的門檻,實際表明美國已完成了通過武力征服稱霸世界的政策轉型。因此,「『9·11』恐怖襲擊事件、反塔利班戰爭和布希的反恐戰爭,僅僅是為一項已經寫入文件至少10年的計劃提供了進一步努力的動力」 [26]。而伊拉克戰爭就是美國在實力膨脹後武力稱霸世界的最新戰例。

其二是推行民主改造,將美國的影響范圍從外交延伸到內政領域。事實上,這種民主烏托邦主義早在1991年海灣戰爭就開始萌生。美國當時就相信,打敗伊拉克復興黨政權,再適當運用美國在其他領域的政治影響,該地區將發生巨變。「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把巴格達改造為一個民主的政權。」[27]而「9·11事件」幫助小布希激活了美國的這種理想主義外交思想。小布希的外交哲學深受新保守主義熏陶。在他看來,所有社會都要經歷同樣的、普遍性的發展階段,而美國正好處在這個進化過程的終點位置上。因此,其它國家所能做的就是效仿美國模式,而美國也負有某種「天定命運」去救助和推動落後國家向這一方向前進,在必要時甚至可以採取干涉和高壓的方式輸出民主理想。因此,小布希對輸出民主表現出超出常規的「意識形態執迷」。「9·11事件」發生後,小布希更加確信,60年來西方國家為缺乏自由的中東尋找托詞並盡力包容,這並未使美國變得安全。因為從長遠看,穩定不可能通過犧牲自由來購買。因此,接受現狀的危害難以估量。[28]美國必須採取「一種新政策,一個推動中東自由的戰略」 [29]。這種「新政策」的最明顯體現,就是美國在2004年2月推出的全面改造中東的「大中東計劃」。

二、美國當前在中東的戰略困境

中東在美國全球戰略中一直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而「9·11事件」的發生更使美國將全球戰略重心鎖定在中東,並決意通過推行全新的政策實現其霸權目標,伊拉克戰爭和「大中東計劃」等美國外交的大手筆都是圍繞著中東這片熱土展開的。然而,美國在中東戰略投入的不斷加大,非但沒有使其在該地區的利益更加穩固,反而使中東出現了伊拉克內亂、伊朗核問題和哈馬斯上台等一系列難解熱點,由此使美國在中東陷入全面困境之中[30]。

那麼,為何在很長歷史時期內,當美國並不佔據明顯優勢,且投入有限的情況下,美國仍能有效維護其在中東利益,而當美國占盡優勢,並全力進行戰略投入的情況下,反而被中東問題所困,喪失了戰略主動性呢?這與美國新時期霸權戰略本身存在的缺陷直接相關。

首先是黷武主義本身存在缺陷。作為霸權手段,小布希的黷武政策與美國先輩總結的經驗與教訓完全背道而馳。二戰結束後,美國先後在朝鮮和越南發動了兩場局部戰爭,結果都是被戰爭所困,徒然損害了國家實力。因此,里根時期的國防部長溫伯格與其助手鮑威爾認真總結了越戰教訓,認為如果不是與美國的重大利益有關,美國不應該隨便動用武力。一旦決定使用武力,領導者必須有取勝的決心、有清晰的政治及軍事目標,並以絕對的軍事優勢取得勝利後才能退兵。這一原則後來被稱為「溫伯格—鮑威爾原則」[31]。按照《美國大戰略》作者羅伯特·阿特的觀點,美國應該只為生死攸關利益和高度重要利益進行戰爭。[32]一言以蔽之,美國要謹慎言兵。

但小布希政府對先輩的這些告誡不屑一顧,而決意通過「反恐戰爭」來實現霸權目的,並在短短兩年時間里先後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發動了兩場戰爭。美國在伊戰後公開承認,發動戰爭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把帝國大戰略樹立為新的國際准則。[33]從戰爭結果來看,阿富汗戰爭使美國的霸權觸角首次延伸到中亞這一權力真空地帶,並在俄羅斯、中國與伊朗三個潛在或現實對手之間打入楔子;伊拉克戰爭則使美國首次在阿拉伯世界心臟地帶獲得戰略立足點,並使美國有可能通過控制伊拉克和中東石油,達到控制其他大國的目的。但這種戰略收益僅僅是紙面上的。一位美國學者指出:美國完全是逆歷史潮流而動,從21世紀開始,主權國家不可能被外國軍事力量成功地統治或主宰。黷武主義會帶來更多的抵抗、暴力和毀滅。[34]在實踐中,這種黷武政策將會產生一種「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朝著它前進的運動,會產生一種阻止其前進的反作用力,越是猛烈地追求它,阻止的力量就越大。[35]因此,「將戰爭作為推行國家利益手段將導致大國霸權衰落。這種做法是非理性的和註定要破產的」[36]。具體地說,美國的黷武政策在中東造成兩方面的問題。

一是發動戰爭使美國深陷戰爭泥潭。布希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顯然沒有料到伊拉克戰後重建面臨的問題。三年來,美軍在伊拉克居然經歷了那麼多「沒想到」的事情。美國本想通過發動伊拉克戰爭根除恐怖,在伊拉克建立民主政權,但最終結果卻大相徑庭:反恐戰爭使伊拉克陷入前所未有的動盪,並成為國際恐怖主義的訓練營、演練場和輸出地。駐伊美軍每月開銷巨大,傷亡數量不斷攀升,美國在伊拉克已陷入「輸不起、打不贏、走不了」的戰略窘境。同時,美國推動的「民主化」攪動起伊拉克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之間郁積多年的深層矛盾,教派仇殺也從無到有,並開始由民間向上層蔓延。伊各派分離意識不斷增強,而美國為伊拉克設計的聯邦制政體無形中加大了分裂可能,這使美國塑造的「中東民主樣板」面臨全面失范危險。

美國之所以在伊拉克陷入泥潭,很大程度就是由於缺乏清晰的利益目標。伊拉克戰爭是以反恐名義進行的。但眾所周知,恐怖主義是一種非傳統威脅,恐怖組織是一種非國家行為體,因此美國的「反恐戰爭」落實到操作層面,就是將國家行為體(也就是美國眼中的「流氓國家」)列為打擊目標,由此便造成戰爭目標與手段之間的邏輯錯位。《華盛頓郵報》載文指出,美國在伊拉克的困境反映了這場戰爭本身的不確定性和布希對什麼才算是「勝利」缺乏明確定義。布希一方面聲稱一旦「取得勝利」,美軍在伊拉克「一天也不多留」,另一方面伊局勢的嚴峻現實又無法讓他說清美國何時才能脫身。美國前國防部長助理科伯(Korb)認為,由於代價太大和缺乏明確威脅,發動伊拉克戰爭得不償失。「我們知道另一種政策一直十分有效,那就是制裁和遏制。他(薩達姆)被關在籠子里。」[37]

二是戰爭破壞了中東脆弱的力量平衡,使美國面臨地區霸權國的挑戰。美國在中東發動戰爭,本想通過「破壞性建設」的方式,更牢固地掌握中東地區主導權。但戰爭的結果卻使該地區力量對比嚴重失衡,並導致了美國最大死敵——伊朗作為地區霸權國的崛起。

長期以來,伊拉克一直是制約伊朗崛起的最主要因素。當年霍梅尼「輸出伊斯蘭革命」的地區崛起戰略遭遇了伊拉克的強力阻擊,兩伊戰爭雖然使雙方兩敗俱傷,但也由此說明,伊拉克對制衡伊朗地區野心的重要性。而對美國來說,兩伊關系的敵對,使美國長期坐收漁翁之利,以低廉成本維護著海灣利益。因此,老布希在1991年海灣戰爭時就曾警告說,干涉伊拉克將使美國承受無法計算的人力和政治代價。賦予庫爾德人權力將觸怒土耳其,支持什葉派將刺激伊朗野心,將伊拉克分為三塊將打破海灣地區脆弱的均勢。因此,最好的長遠戰略就是在伊拉克外面組建反薩達姆聯盟、推行阿以和平及遏制伊拉克。[38]

然而,小布希的反恐戰爭就像公牛闖進瓷器店,把中東本就脆弱的地區平衡完全搞砸了:一方面,兩場反恐戰爭為伊朗崛起提供了重要機遇。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幫助伊朗鏟除了塔利班政權,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又幫伊朗剪除了薩達姆政權。而伊拉克什葉派的崛起,還使中東隱然出現了一個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的「什葉派新月地帶」,由此為伊朗的革命性崛起提供了潛在盟友和廣闊的緩沖地帶。這樣,在不存在地區力量制衡的條件下,伊朗自動成為影響中東地區命運的決定性力量。唯一能對伊朗構成挑戰的不再是本地區的國家,而是來自外部的力量(如美國),而這種局面是不可持續的。因此,伊朗的崛起已成為難以阻擋的大趨勢。另一方面,美國「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使伊朗生存危機感陡增,並由此激發了伊朗盡早崛起的危機意識。伊朗決策者認為,伊朗作為美國眼中的「邪惡軸心」和「暴政前哨」,隨時可能成為下一個打擊對象。而薩達姆的教訓就是,正是因為他完全銷毀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才使美國打擊起來無所顧忌。因此,對美國服軟不會有什麼好處,唯有大力發展軍力和「撒手鐧」,才能有效震懾對手。這也是伊朗近兩年在核政策上日益強硬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內賈德政府上台後,伊朗核政策日益強硬,不斷突破西方底線。目前,伊朗通過推行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正迅速填補因缺乏阿拉伯民族主義和地區核心國家留下的空白,並由此直接威脅美國在中東的霸權地位。這與美國一再強調的「防止地區霸權國家崛起」的中東政策目標背道而馳。美國雖然在2006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將伊朗列為「對我們構成最大挑戰的單一國家」,並稱「不允許世界上最危險的政權使用世界上最有破壞性的武器威脅我們」[39],但美國決策層一直苦無應對良策。「對伊朗怎麼辦」已成困擾美國的頭號難題。一位有見地的學者曾預見性地指出:「霸權戰略之所以在政治上不可行,是因為它違反了勢力均衡的邏輯,超出了美國的資源承受力。」[40]

其次是「民主改造戰略」存在重大缺陷。美國的民主新戰略有一個基本假定,即美國推崇的民主價值觀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普世性標准。小布希認為,「在任何文化中,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道德和真理都是相同的」,只存在「一個可持續的國家成功模式」。[41]這些言論聽起來不像是美國在推行現實可行的外交政策,倒像是對其他文明發動的宗教聖戰。美國要對深受伊斯蘭傳統思想熏陶的中東進行全面改造,某種程度確有「改造伊斯蘭文明」的嫌疑,這種外交思路不僅缺乏「政治正確性」,而且完全不切實際。中東地區矛盾錯綜復雜,其社會發展程度與美國所期待的自由民主標准相去甚遠。以伊拉克為例,它是1920年由英國把奧斯曼帝國中的巴格達、巴士拉、摩蘇爾三省合並而成,這三部分始終沒有完整地整合到一起。因此,「這個以英國浪漫主義理想創建的美索不達米亞王國,一直都陷入暴力和高壓統治,因為這是保持它的統一的唯一方法」[42]。而「薩達姆之流的真正天賦在於,他們能在他們地區的所有三個政治傳統(部族政治、極權主義和民族主義)中來回活動的出色能力。他們毫不費力地在一瞬間從部落酋長變成獨裁者再變為現代的總統。他們一直在和這個世界下三維象棋,而美國人似乎只知道如何走跳棋——每次只有緩慢的一步」[43]。窺一斑而見全豹,美式思維下的「民主改造」實際是一項近乎不可能的任務。自近現代以來,還沒有哪個國家完成改造其他社會結構和思維方式的先例。

事實表明,盡管美國為推行「大中東計劃」不惜巨額投入,但美國策動的民主改革非但沒有使該地區變得更加繁榮、穩定,反而攪動起該地區長久積郁的內部矛盾,使中東未來走向更加不確定性,同時使美國在中東的利益維護更加困難:一方面是損害了與中東傳統盟友沙特、埃及等國的關系,使這些國家離心傾向增加;另一方面是使伊斯蘭極端勢力借機崛起(巴勒斯坦、伊拉克、埃及、伊朗等均出現類似問題),尤其是2006年1月激進組織哈馬斯的上台,令美國極為被動。而且,哈馬斯還與伊朗、敘利亞等反美勢力出現了相互聯手的跡象,從而對美國的中東利益構成直接威脅。從長遠看,由於伊斯蘭勢力是中東唯一有影響力的反對派,而且中東地區反美主義情緒高漲,因此,政治改革要麼可能出現「伊斯蘭民主化」,要麼使醞釀於「草根階層」的反美情緒上升為現實政治力量,[44]出現「反美的民主化」,無論哪種結果都有悖美國的國家利益。「播下龍種,卻收獲跳蚤」,由此使美國「民主改造」陷入欲罷不能但又難以維系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對美國而言,追求民主的理想主義戰略成本過於高昂,使國家陷入入不敷出的衰退處境。「一個國家如果在國際關系中追求道德事業,就會浪費其國家資源。結構現實主義學派所推薦的大戰略是保持均勢。那些忽視這一關鍵任務的國家會被淘汰出大國行列,或徹底被消滅。」[45]時間將會證明這一點。可以說,美國當前在中東的困境是一種結構性危機,很難在短期內通過自我調整擺脫困境。

結論:霸權誘惑與美國霸權戰略的歷史命運

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戰略學者來說,中東地區的戰略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中東被稱為「五海四峽四灣一河之地」,自近代世界體系形成以來,中東便是溝通各國的樞紐地帶。著名中東學者伯納德·路易斯認為,列強之所以被吸引到中東並長期呆在那裡,其根本動機是戰略性的考慮,即該地區的軍事潛力和危險性。[46]從資源稟賦的角度看,中東又是國際能源中心。據統計,在1995-2005年世界石油探明儲量中,中東探明儲量為7296億桶,佔世界探明儲量的57.1%。[47]這樣,中東實際成為地緣政治和資源中心的重合點,因此具有雙重戰略重要性。尼克松認為:「波斯灣的戰略重要意義今天集中於兩個因素:它的位置和它的石油。這個基本事實在二十世紀最後這幾十年裡,使波斯灣成了全球風暴的風眼。」[48]與中東這種極端重要性構成鮮明對比的是,中東至今沒有形成穩定的地區體系,相反,中東內部矛盾重重,並因難以自行排解而不得不主動求助於外部,這就為大國在該地區進行折沖樽俎和利益爭奪提供了歷史契機。伯納德·路易斯就認為,「中東地區發生的一切取決於來自別處的勢力,中東地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以及其他各種關系,都是由非中東國家之間的敵對競爭狀態來左右的」[49]。因此,中東地區至今仍是大國戰略棋盤中的重要棋子,而無緣充當戰略棋手的角色。這樣,巨大的戰略回報與微小的反霸抵抗相結合,誘使外部大國競相進入該地區,並將其作為歸屬未定的霸權名利場。而且,外部大國一旦抵達中東,都按捺不住試圖絕對控制該地區的沖動。

對一直心懷稱霸野心的美國來說,其霸權戰略的終點必然是絕對控制中東,進而達到控制對手,稱霸全球的目的。尼克松就曾指出,「『誰在波斯灣和中東控制著什麼』的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是『誰在世界上控制著什麼』這一問題的關鍵」[50]。因此,美國從未放鬆在該地區的爭奪,而以小布希政府時期為甚。

然而,中東地區矛盾錯綜復雜,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多事、最不穩定和最受危害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區之一」[51]。迄今為止,中東地區的國內和地區秩序都是十分脆弱的。沒有任何外部力量能夠徹底改變中東的社會結構,解決中東面臨的問題。任何大國如果深度介入該地區事務,並試圖徹底顛覆地區秩序,都只能徒然消耗乃至透支國力,使中東成為大國霸權的墓場。歷史上,老謀深算的英國為控制中東,基本採取了一種「間接控制」的方法,這種方式的代價要小得多,而且效果更好。[52]而美國作為相對年輕的超級大國,當其有機會真正塑造中東秩序時,決意要拋開老英國的有效統治經驗,徹底顛覆中東秩序,並試圖藉此實現對中東乃至世界事務的霸權統治。這種新的霸權戰略完全脫離了現實主義的外交基礎,一方面在中東確立起「民主改造」這一近乎無限性的奮斗目標,另一方面又通過戰爭這一簡單化手段來實現該目標,由此使美國陷入前所未有的戰略困境。因此,無怪乎沃勒斯坦悲觀地預測,「當布希離職時,他留下的將是一個弱得多的美國」

閱讀全文

與伊朗中將為什麼在巴格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逃稅會怎麼樣 瀏覽:557
印度電梯是什麼樣子 瀏覽:281
英國什麼法系 瀏覽:433
美國為什麼能控制伊朗石油 瀏覽:605
義大利c怎麼讀 瀏覽:919
義大利面用什麼菜油 瀏覽:373
越南人過春節怎麼過 瀏覽:991
越南怎麼評論東奧 瀏覽:313
義大利簽證行程單包車怎麼辦 瀏覽:125
義大利為什麼沒有回國航班 瀏覽:690
印尼趕屍節是什麼時候 瀏覽:723
為什麼英國又大選 瀏覽:768
平湖中國郵政快遞在哪裡 瀏覽:370
杭州義大利語考級哪裡 瀏覽:977
印度電動摩托車多少錢 瀏覽:285
印度旅遊一天吃飯多少錢 瀏覽:264
中國銀杏地圖哪裡好看 瀏覽:255
美國打了伊拉克為什麼不打伊朗 瀏覽:798
印尼楠榜機場叫什麼 瀏覽:228
越南火山岩礦分布在哪裡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