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在伊朗長大的作者簡介
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1969年生,一個長得中東面孔,講起話比西方人還大膽、直率的伊朗人。從小聽爸媽揭發政府弊端,認清這是個不得不革命的時代;看《辯證唯物主義》連環漫畫,發現馬克思和上帝長得超像;上街頭遊行抗議,因為革命要取得勝利,需要全體人民的支持。最大的夢想是當女先知,集上帝的正義與愛憎於一身。十四歲被送往維也納當小留學生,從此學會一個成年人該會的所有事情。
2001年出版自傳漫畫《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橫掃各國漫畫大獎,包括:「2004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漫畫獎」、「2002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年度最佳漫畫獎」,有十五國譯本,全球銷售二十萬余冊。
反對布希,反抗強權,但強調自己不是恐怖份子,也不是女性主義者,只是說話大聲的人道主義家。目前選擇定居巴黎,因為巴黎不禁煙,而且巴黎人不平則鳴,常罷工。偶爾沒車可搭,沒電可用的巴黎是她的最愛。
『貳』 伊朗有哪些報紙
伊朗有各種報刊1700餘種,大部分在德黑蘭出版。主要報紙有:《世界報》、《消息報》、《伊斯蘭共和國報》、《虔誠者報》、《使命報》、《和平報》和英文版的《德黑蘭時報》、《伊朗新聞報》和《伊朗日報》國際版。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是唯一的官方通訊社。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稱波斯通訊社。
『叄』 伊朗是一個國家嗎,在哪個地方
伊朗是一個國家,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連,南面瀕臨海灣和阿曼灣。
『肆』 《我在伊朗長大》為什麼卻只想做自己
在我看來,《我在伊朗長大》只想做自己的原因是社會中的小人物的真實寫照,以及人們對於自由、幸福的嚮往。這部電影改編自伊朗女插畫家瑪嘉的同名漫畫,瑪嘉於1969年出生在伊朗西北部城市裡切特。她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長大,在那裡她在一所法國公立學校學習。1994年,她去維也納,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學習插圖,她的創作動機是她在法國電視上看到了許多關於祖國伊朗的片段。
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有太多的事情要表達,這似乎有點令人費解。看完電影後,你會感到頭暈,很難總結出一個突出的主題。此外,由於電影的長度,該劇中瑪嘉的各種情感變化也缺乏詳細的情節鋪墊。這就是這部電影的巧妙之處。她沒有具體講歷史,而是從一個小女孩的角度讓觀眾了解歷史。很難說出一個大的背景事件,但是從小人物的角度來展示它是相對容易和有趣的。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有一種觀點悄悄地從電影中傳遞出來,這讓我覺得無論是什麼樣的社會,人們對自由、希望和幸福的嚮往永遠是一樣的。所以在我看來,《我在伊朗長大》只想做自己的原因是社會中的小人物的真實寫照,以及人們對於自由、幸福的嚮往。
『伍』 阿凡達人類戰機上為什麼都秀一個「中國龍」頭
《阿凡達》正在火爆熱映,很多城市都出現了一票難求的局面。不少細心的觀眾卻發現《阿凡達》中,野心家邁爾斯·誇奇上校乘坐的飛機機身噴繪是一條龍,而且像極了「中國龍」。「侵略者咋是中國龍?」很多市民驚呼。由於邁爾斯·誇奇上校是劇中的反面角色,這條龍的出現是不是有什麼隱喻?不少市民對《阿凡達》提出了疑問。
侵略者咋是「中國龍」
《阿凡達》的故事敘述在未來世界中,人類為獲取另一星球——潘多拉星球資源,啟動了阿凡達計劃……
其中有一個鏡頭估計所有看過《阿凡達》的影迷都過目難忘,「當人類飛機集結起來將要摧毀納威人棲息的大樹時,很多觀眾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為納威人擔憂,同時也把人類的軍隊當做了邪惡的化身。然而不少細心的觀眾卻發現,邁爾斯·誇奇上校所乘坐的飛龍飛機上竟然有類似「中國龍」的噴繪,而且給了好幾次特寫」。
《阿凡達》在中國首映的第一天,在臨沂市蘭山區某機關單位工作的李強 就被影片深深地吸引住,但是當影片出現有疑似「中國龍」的形象時,他感到不舒服。「中國龍是中國人民的心靈寄託,是全球華人的圖騰。《阿凡達》赤裸裸的將中國龍噴繪在反派的飛機上,是對中國圖騰的侮辱,侮辱了每個炎黃子孫,李強甚至建議有關部門」如果不刪除中國龍的鏡頭, 《阿凡達》應該在中國禁映。」
《阿凡達》侮辱了「中國龍」
「中國龍」和反面角色一起出現,是不是有隱喻?究竟是卡梅隆的無意之失,還是另有所指,引起了影迷的大討論。李強認為,《阿凡達》影片如此處理,侮辱了「中國龍」 ,《阿凡達》完全是第二個央視「大褲衩」,卡梅隆在「玩弄」中國觀眾。
《阿凡達》中的龍沒有翅膀
網友「星期六」認為,中國龍和西方神話中的龍最大的區別便是翅膀,中國龍蛇身,西方龍有利爪和翅膀。「《阿凡達》噴繪的龍形狀像蛇,而且沒有翅膀,所以可以說是『中國龍』。」 影迷「星期六」說。
如果飛機噴繪真的是中國龍,那究竟有什麼隱喻呢?「星期六」認為,片中那條「中國龍」正好出現在人類軍團強行拆除納威人的家園,是個很錯誤的導向。
《阿凡達》片子該禁
網友「一棵松」認為,中國龍是中國人民的心靈寄託,是全球華人的圖騰,中國人是作為龍的子孫而出現在世界的東方。《阿凡達》赤裸裸的將中國龍噴繪在反派的飛機上,是對中國圖騰的侮辱,侮辱了每個炎黃子孫,「我認為這部片子該禁,電影是怎麼通過審查的呢?」影迷小李說。
「中國龍」隱喻掠奪資源、野蠻拆遷?
「『中國龍』為首的人類軍團,為了掠奪資源,強行拆除了納威人的家園,不就是隱喻中國野蠻拆遷嗎?」網友「孤獨的風」表示,這部片子在全世界播放,這樣的訊息傳遞出去後,全世界都對中國產生不良印象。
雖然現在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噴繪的龍就是「中國龍」,但是如果有人這么認為呢?「我覺得這里應該修改,將此段刪去,也不會影響故事情節。」「孤獨的風」說。
「影射」 : 好萊塢的「玩火游戲」
好萊塢作為電影工業的領先者,很多導演也喜歡在電影中夾雜著自己對國際事務的思考和態度,影射一些國際現狀。電影中的影射之風,一直是好萊塢的「光榮傳統」。
2009年一部口碑和票房雙豐收的電影《第九區》(該片已在我國公映)就因為影射奈及利亞,而遭到奈及利亞的禁播。
《第九區》的故事情節是,28年前,外星人首次來到地球。人們不知道這群外星來客將會給地球帶來什麼,於是專門用南非的一個貧民窟將外星人隔離起來,並給這個區域起名為「第九區」。雖然整個故事發生在南非,但影片卻涉及奈及利亞在南非的移民。他們大都被設計成反派角色。其中一個場景是:一個名叫「奧巴桑喬」的犯罪團伙頭目試圖砍下並吃掉男主角的胳膊,以得到他身上的超能力。而奈及利亞前總統正好也叫奧巴桑喬;另外一個場景是:奈及利亞妓女勾引外星人。
無獨有偶,在2007年熱映的《斯巴達300勇士》也涉嫌影射伊朗而遭到抗議。《斯巴達300勇士》改編自美國漫畫家弗蘭克·米勒的漫畫小說,描述的是公元前480年第二次希(臘)波(斯)戰爭中溫泉關之戰的故事: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率領數十萬大軍大舉進攻希臘,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親率300名士兵死守希臘中部的門戶溫泉關,最後全體戰死,但也讓波斯軍隊付出了兩萬人的慘重代價。
很多伊朗人看過後都感憤怒,認為影片刻意歪曲歷史抹黑波斯(伊朗)文化;伊朗一家報紙評論直斥「好萊塢向伊朗人宣戰!」。伊朗媒體、官員和博客作者紛紛譴責該影片對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和波斯士兵的描述過於負面,「該片似乎要告訴人們,伊朗自古以來就是邪惡之源,現代伊朗人的祖先則是醜陋的謀害別人的笨野人。」伊朗官員甚至認為,這是好萊塢甚至是美國向伊朗發起的「文化大戰」。
同樣史詩巨著《阿凡達》投資5億,耗時15年,每個鏡頭異常的考究,卻平白無故出現類似「中國龍」的噴繪,難道…………
『陸』 關於《我在伊朗長大》
何處是我家:文化流浪之惑——《我在伊朗長大》
我第一次知道《我在伊朗長大》,是因為今年法國選擇了這部電影而不是大獲好評的《潛水鍾與蝴蝶》去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承認我跟趙子翰同志一樣,是一個奧斯卡中毒者,汗。)不過直到提名名單出來以後,我才知道原來這竟是一部動畫長片,不免有些詫異。在我的概念里,動畫片一直停留在迪斯尼的童真和史萊克的惡搞上,象「我在伊朗長大」這樣敏感的爭議性題材怎樣用動畫來表達,是一個令我既困惑又頗感興趣的問題。
影片改編於旅居法國的伊朗女插畫家瑪贊·莎塔碧的同名連環漫畫。很遺憾,我還沒有看過漫畫書,通過一些背景簡介,我對影片有了一些模糊的概念。這使我聯想到另外一本也是「在伊朗長大」的女作家阿扎爾·納飛滋的書《在德黑蘭讀洛麗塔》,描寫了上世紀80年代,作者和自己的女伴們在宗教政權的背景下,如何秘密閱讀《洛麗塔》、《了不起的蓋茨比》等被禁的西方名著。納飛滋的生活經歷與本片的作者瑪贊頗有相似之處:她們都因為家庭的緣故從小受到西方教育,瑪贊的父親是高級知識分子,母親出身貴族家庭;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革命,忽然將她們的生活帶回了嚴厲教條下的「中古時代」,在這類教條下——宗教老師教育瑪贊們「純潔的女人就是為男人服務的女人」——受制最深的當然就瑪贊和納飛滋這樣受過西式教育的女性。
由於這種背景,《在伊朗長大》果然也不乏此類描畫:小女孩瑪贊面對推翻巴列維政權的那場革命,先是興趣盎然,繼而困惑疑問,然後因為叔叔的死亡而憤怒,最後則是無奈,她將一切不滿無奈地發泄到瘋狂的搖滾樂、秘密舞會、酒和寫著「朋克永遠不死」的罩衫上。應該說這一切是沉重的,但是漫畫和影片卻並選擇了一種黑色幽默、犀利嘲諷的風格,活靈活現的瑪贊感覺真的很親切,很可愛,在這個10歲女孩的眼裡,荒謬的成人世界也許很是好笑吧,所以對我來說,這一段的觀感其實是很輕松且有些搞笑的。甚至那些反抗也充滿了普世共有的青年時代的叛逆,例如小瑪贊在黑市買打口帶的情節,相信可以引起很多中國青年的會心一笑。
某種程度上說,所有的閱讀和觀影都是私己的。復雜的革命(宗教革命,或者共產主義革命)與戰爭這樣的宏大主題,雖然是本片不可或缺的背景,但電影並沒有局限在意識形態和宗教壓迫的創傷上,甚至我覺得這些並不是本片的重點。真正使我感受到沉重和無奈的,是14歲的瑪贊獨自一人在奧地利的生活。如果說在伊朗的瑪贊是聰明、勇敢、生機勃勃的,那麼到了開放自由的西方,長成了大女孩的瑪贊卻遇到了文化失根的困惑,她參加了更瘋狂的搖滾舞會,與藝術家朋友們一起吸大麻,她謊稱自己是法國人,談了幾場失敗的戀愛,她不斷地搬家,瘋狂地吸煙,流浪街頭......這時的瑪贊迷茫、彷徨,過程令觀者心酸。於是她又回到了伊朗。但是在自己的國家,她不但不能找到歸宿感,甚至更加格格不入,最後解除了一場失敗的短暫婚姻,她不得不再次出走異國,投奔了法國。
可以說瑪贊的前半生都是精神上的流離失所。幼年時既受過西方教育,又因為家庭原因醉心於共產主義,在家中扎頭巾喊口號,在夢中鬥志旺盛地與笛卡爾和馬克思辯論(有趣的女孩!),成長過程中受制於原教旨主義的清規戒律,與宗教老師辯論抗爭,繼而又親身見識了西方物質文化、後現代主義文化以及頹廢主義文化,在東西方、在開放與封閉的兩極間遊走、反復,在哪裡都與環境發生沖突,在哪裡都是「非我族類」、格格不入的外來者,「對過去無法釋懷,對現在和未來滿懷悲苦」。時代的巨大突變就這樣無情折磨著轉折時刻的人們,使他們無措。俄羅斯女詩人茨維塔耶娃在十月革命後流亡法國,因為難耐去國離鄉的苦楚而冒生命之危返回蘇聯,(幾年後她和她的家人們果然......)是什麼促使她即使明知危險也要返國?就是因為「流亡是最悲慘的命運之一」(愛德華·W·薩義德-美籍巴勒斯坦學者)。而身份的缺失是流亡者們共同的話題,本片的開頭和結尾也符合這樣的述說,在機場這個世界的連接點,瑪贊和薩義德一樣,被習慣性問到了他們難以釋懷的護照和國籍問題,他們沉默了。
但流亡也並非毫無裨益,同樣也是薩義德說:在哪裡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覺。因此「格格不入」成為他的主動選擇,這也是薩義德回憶錄的書名。而如今旅居巴黎的瑪贊·莎塔碧也說「法國就像是我的妻子而伊朗則像是我的母親。我的母親,哪怕她是失常的或者是發瘋的,並不會改變她是我母親的事實。我當然可以選擇自己的妻子但是我可能會選錯或者離婚......」錯置的生活境遇使他們身份迷茫的同時,也使他們獲得一般人很難擁有的批判距離感和此地與彼方的雙重視角。今天的瑪贊在法國安居樂業,為什麼選擇巴黎,反對強權的瑪贊說,因為巴黎不禁煙,而且巴黎人不平則鳴,經常罷工、偶爾沒車可搭的巴黎是她所愛。
本片為什麼沒有選擇真人拍攝?我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當然即使是動畫片,伊朗政府也已大加批判。動畫(漫畫)的形式也許更具有某種自嘲和嘲諷的力量吧,而且本片選擇了簡約質朴的黑白手繪風格,很親切,還有一種回歸本源的力量感,特別是大量黑色塊的巧妙運用,凸顯了黑色幽默的氛圍,在3D風行的今天,感覺似乎也只有這種風格才配合得上這樣成人化的體例和題材了。
『柒』 《我在伊朗長大1面紗》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我在伊朗長大1》([伊朗] 瑪贊·莎塔碧)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KUBlmFiHwbArETvxyo5aQg
書名:我在伊朗長大1
作者:[伊朗] 瑪贊·莎塔碧
譯者:馬愛農
豆瓣評分:9.2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2006-4
頁數:71
內容簡介:
《我在伊朗長大》全系列共四冊,在法國推出時大獲好評,被譯成十多種文字,並獲得了包括2004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漫畫獎」等多個漫畫書大獎。
這套連環圖述說了一個伊朗小女孩在伊斯蘭革命時期的成長故事。這個小女孩經歷了國王被推翻、伊斯蘭革命、與伊拉克戰爭等國家大事。作者瑪嘉·莎塔碧述說的正是她本人的成長經驗。
作者運用簡單的線條和黑白對比帶出這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大量黑色的運用令畫面充滿力量。隨著主角Marji的成長,讀者可以深入地了解伊朗的歷史、政治和文化。
作者簡介:
瑪贊·莎碧(Marjane Satrapi)於1969年出生於伊朗的雷什特(Rasht)。她在德黑蘭長大,在那裡的法語公立學校學習,之後去維也納,後又去斯特拉斯堡學習插圖藝術。她寫過幾本兒童讀物,創作的插圖發表在世界各地的報刊雜志上,包括《紐約人》和《紐約時報》。她目前住在巴黎。
『捌』 《我在伊朗長大》真實的伊朗的變化是什麼樣的
我覺得《我在伊朗長大》真實的伊朗的變化不是進步,而是退步,整個精神文明都在倒退。我以為《我在伊朗長大》是一部長篇小說,但當我買下它時,我發現它實際上是一本漫畫書。我甚至更驚訝。這是一本獲得了這么多獎項的漫畫書,於是我開始帶著極大的好奇心閱讀。 書中的漫畫都是黑白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也很簡單。然而,簡潔的語言和簡單的圖片深刻地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這不是進步,而是倒退,整個精神文明都在倒退。然而,伊朗人民正在內心反抗政府,悄悄地拿起天線了解其他國家事務,晚上關門窗,舉行聚會,白天用布包裹自己,晚上釋放自己的本性。所以我覺得《我在伊朗長大》真實的伊朗的變化不是進步,而是退步,整個精神文明都在倒退。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哦。
『玖』 瑪珍的伊朗:《Persepolis》(波斯波利斯)txt全集下載
瑪珍的伊朗:《Persepolis》(波斯波利斯)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伊朗,一個神秘的國度,美國眼裡的「邪惡軸心國」。那裡,女人要戴頭巾,循規蹈矩,不能喝酒、唱歌、跳舞。人們偷偷摸摸的在家舉行舞會,甚至要冒生命危險……真實的伊朗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流亡法國的漫畫家瑪珍用她的畫筆講述了她在伊朗成長的二十年。我們學校選了她的著名自傳體漫畫《Persepolis》做新生教材,皆因此書涵蓋了許多不同層面:政治、異國、戰爭、青春期、成長、宗教、文化沖突……日前我看了根據此書改編的動畫電影,深感此書為不可多得之瑰寶,年輕人都應該讀一讀。
1979年的伊朗,正處於推翻伊朗王朝的革命風潮中。德黑蘭的瑪珍是個調皮而早熟的小姑娘,和她的父母一樣熱切盼望著封建統治倒台後能過上自由的生活,但他們的期望被所謂的「民主選舉」選出來的宗教原教旨主義政府徹底打消了,生活比以往更黑暗壓抑,持政治異見的親友被屠殺。真是很難想像99%的伊朗人民居然會投票選舉出這樣的政府。然而瑪珍一家仍然不願離開祖國,默默的忍受著。
之……
『拾』 <我在伊朗長大>是小說改編的嗎有中譯版嗎
《我在伊朗長大》是一部2007年上映的動畫電影,根據瑪嘉·莎塔碧所創作的同名的繪本小說所改編的,這本書有中譯版。
《Persepolis:我在伊朗長大》這套連環圖述說了一個伊朗小女孩在伊斯蘭革命時期的成長故事。這個小女孩經歷了國王被推翻、伊斯蘭革命、與伊拉克戰爭等國家大事。伊朗作者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述說的正是她本人的成長經驗。
這本書的中文譯本信息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