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時期,德國為何不攻打中東西亞這些石油多的地方
第一個原因是:盡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中東也產油,但它不是世界上主要的產油地區。當時,世界石油生產主要集中在美國、蘇聯、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羅馬尼亞、東南亞等地。中東僅佔世界石油產量的5%。20世紀50年代後,中東成為世界主要產油區。因此,德國人對中東石油的渴望不高。
德國並不是沒有考慮過玩中東石油的想法,只是沒能在北非戰場上贏得英國。如果真的最後佔領了整個埃及,那麼巴勒斯坦的英國人也會撤退,那個時候伊朗的石油就可以通過陸運加海運的方式很輕松的運到德國人手中,義大利雖然打仗不行,但是跑跑後勤還是可以的。現在來看,德國打下中東及地中海一帶就對了,一來這里離義大利和德國並不遠,隆美爾就在這里戰斗過。
2. 石油儲量不足的德國,二戰為何不進攻中東奪取石油
說起二戰時候的歷史,當時的德國實力確實非常強大,尤其是戰爭前期的時候,德國人憑借他們的閃電戰術,一舉征服了大片歐洲的土地,更是差一點就將整個歐洲都拿下來,連當時強大的蘇聯,面對德國人的時候,都被打的焦頭爛額。
其實嚴格來說,德國人也並非沒有打過中東石油的注意,只不過在北非戰場上,他們最終還是敗給了英國人。如果當時他們真能佔領埃及的話,那麼巴基斯坦的英國人肯定會選擇撤退,當時候伊朗的石油資源自然可以通過海運以及陸運迅速運到德國人手中。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歷史或許就要改寫了,說不定就是德、美、俄三足鼎立的局面了。
3. 二戰時如果德國能在非洲打敗英國,土耳其和伊朗會加入軸心國么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即使非洲的英軍全部被德國打敗,也對整個歐洲戰局起不了決定性作用
土耳其和伊朗還是會持觀望態度的,不會貿然公開支持【甚至完全倒向德國】德國,伊朗或是土耳其的綜合國力也好還是軍力也好就導致他們不敢直接跟蘇聯對抗
如果他們把地盤借給德國人用,用來當基地,那麼按照當時的形勢,美國和英國很可能會對這兩國進行大規模轟炸,倒不是完全幫助蘇聯,主要是因為一旦他們倒向德國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伊朗和土耳其不太可能在德國僅僅佔了北非,打敗北非的英軍的情況下就投靠德國,這么做既得罪蘇聯
更得罪英美,代價是巨大的,搞不好要亡國的
最後要說一點西班牙在整個二戰都沒參加軸心國,原因為何呢,30年代佛朗哥奪取政權,墨索里尼和希特勒還直接幫助他了。原因在於佛朗哥是個政治投機主義者,整個大戰期間,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中立國,游離於交戰雙方之外,時而靠近德、意,時而為英、法叫好。英法為了阻止佛朗哥靠近軸心國,不斷地在經濟上援助西班牙,以拉攏西班牙在大戰中保持中立,這也起了一定作用,但我認為只是間接地,
西班牙沒參戰最主要的原因是佛朗哥認為軸心國集團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當德、意力促西班牙加入軸心國參戰時,佛朗哥謹慎地予以回絕,他委婉地給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寫了一封長信,意思是說如果德國能拿出一個德、意必勝的證據來,西班牙馬上加入德、意集團。這一點里賓特洛甫無法回答他,所以佛朗哥是看清了形勢才沒有貿然參戰,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4. 二戰中的伊朗,為何會被蘇聯與英國聯合夾擊
因為伊朗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誰都想要。
為了推翻里禮薩·汗的統治,英軍選擇不宣戰而突然發動進攻。 8月25日零時,蘇聯開始入侵伊朗。由諾維科夫將軍指揮的一支可容納2000人的蘇聯機動部隊越過亞塞拜然南部納希切萬地區的邊界河阿拉斯,進入伊朗領土。他們迅速佔領了馬庫和霍伊,然後一路向東進攻。面對蘇維埃的突然進攻,大多數沒有準備的伊朗部隊在營房中解除了武裝。為了威嚇伊朗軍隊和平民並放棄抵抗,蘇聯飛機在入侵伊朗的那天轟炸了大不里士,拉什特,第二天轟炸了德黑蘭郊區,為期兩天的空襲共殺死了83名伊朗平民和12名士兵。
5. 二戰伊朗已經宣布中立了,為什麼英蘇還對其開戰
君子無罪懷璧有罪
首先,伊朗是當時英國最重要的石油來源地之一,其次這里是援蘇物資輸送的四大通道之一
地理位置太過重要,不容有失
而且之前,伊拉克被德國策反,出過亂子
聽說伊朗有傾德傾向之後,英國自然馬上動手
瑞士則不同,在德國包圍之下,但積極和德國合作,德國也需要這么一個中立國替自己出面辦很多事情
6. 德國對伊朗核問題的看法
自從伊朗核問題備受國際社會關注以來,德國一直同英法兩國代表歐盟積極與伊朗進行談判,勸服伊朗放棄核計劃。今年初,伊朗核危機迅速升級,聯合國安理會開始介入此事。但並非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德國並沒有因此而偃旗息鼓,而是更加活躍地參與各種斡旋。德國為何如此「熱心」此事呢?
二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一直受美國、英國等國的控制。但是,隨著其戰後經濟的快速恢復和發展,德國國力日益強大。特別是在1990年德國實現統一之後,科爾政府致力於重振德國大國地位。他通過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而使德國成了歐洲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國際舞台上,德國也越來越活躍。施羅德執政之後積極參與處理全球熱點事務,首開德國向海外派兵之先河,進一步擴大德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施羅德政府通過向阿富汗派兵維和、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等一系列驚人之舉大大提升了其國際地位和威望。新總理默克爾上台伊始就馬不停蹄地穿梭訪問世界主要大國,致力於拓展德國國際影響力和深入提升其國際形象。
從阿富汗維和到向剛果(金)派兵、從斡旋中東危機到幫助伊拉克戰後重建,幾乎都有德國人的身影。在伊朗核危機這個當前世界最熱點的問題上,德國不可能不發出聲音。
分析人士指出,在解決伊朗核問題上,美國需要歐盟的合作,為其開道探路。德英法三個歐盟大國中,德國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是美國重點依靠的對象。這一方面是因為與英法相比,德國國力和國內局勢更加強大和穩定,政府有更多精力參與國際事務;另一方面,美國要想與歐盟修好關系,必須籠絡住德國這個主導歐盟事務的大國。
德國與相關國家的良好關系使其成為溝通各方的重要「橋梁」。默克爾政府靈活的外交手法使其與美國改善了因伊拉克戰爭而變冷的雙邊關系,並繼續與俄羅斯等世界上其他大國保持良好關系,這使德國在協調各方立場時游刃有餘。
眾所周知,德國一直在謀求躋身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行列。近來與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一起斡旋伊朗核問題,其目的之一就是利用這一時機擴大其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力,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套近乎」,為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打基礎。
7. 二戰期間,為何蘇聯和英國要瓜分伊朗
伊朗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在傳統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協議後也被兩國視為禁臠,不容第三國染指。 二戰爆發後,禮薩汗宣布伊朗中立,但並未限制德國在伊朗的活動。即使蘇德戰爭爆發後,仍不接受一些有遠見的臣屬關於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邊的意見。蘇聯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締德國特務的活動,而禮薩汗也並未採取必要的措施 。英國想要伊朗的石油資源,蘇聯想要伊朗的出海口,因為蘇聯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南方沒有出海口。
二戰結束之後,1946年3月2日,當初英蘇和伊朗三國同盟條約規定的佔領時限到來。英國軍隊按照協議撤出了伊朗。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帝國已經自在崩潰邊緣,佔領伊朗對英國確實沒有太多的價值了。但蘇聯這時已經看到了冷戰即將來臨,而自己撤出之後,巴列維政權肯定會被美國控制。所以蘇聯盡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卻顯得非常不情願。他們以伊朗境內存在對蘇聯的安全威脅為由,撤軍行動進行的非常緩慢。而伊朗這時當然也得理不讓人,在美國的支持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抗議。但很明顯聯合國安理會是沒法對蘇聯這個常任理事國採取任何懲罰措施的,不過蘇聯還是感到了壓力,在3月24日答復會盡快撤出。當年4月,蘇聯和伊朗達成協議,伊朗許諾將其北部油田的開采權長期租借給蘇聯,5月蘇軍完全撤出了伊朗領土。
8. 二戰後的蘇聯曾想控制伊朗,為何最後計劃卻落空了
因為後來美國威脅蘇聯如果不撤兵就炸平蘇聯。
美國鼓勵伊朗國王巴列維向聯合國提出這一問題,然後包括美國,英國和法國在內的四個常任理事國一致要求蘇聯從伊朗撤軍。但是,蘇聯從未發表任何聲明,並試圖繼續在伊朗駐軍。美國總統杜魯門向蘇聯發出最後通,蘇聯必須在1946年5月1日之前從伊朗撤軍。一些美國媒體呼籲用300枚原子彈來炸平蘇聯,蘇聯當時沒有原子彈,面對核威脅,它確實是非常被動的。蘇聯不知道美國的原子彈數量,這是一個大問題。實際上,在美國,只有16枚原子彈,蘇聯對此一無所知。最終,蘇聯選擇退出伊朗,但為了不丟臉,蘇聯直到6月中旬才退出。
9. 二戰期間,20多萬蘇聯軍隊已經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全面撤軍
因為當時美國支持伊朗,而蘇聯當時也只是勉強可以抗衡美國,所以不得不撤軍。
10. 在二戰的時候,為什麼德國不去侵佔中東這些地方
蘇聯地勢開闊,大部分是平原,較好發起進攻。並且最重要的是蘇聯有僅次於美國的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中東地區雖然現在是石油大國,但那時候大多數石油資源並未被發現。
其實德國也不是不想侵佔中東地區,但中東形勢復雜,當時覬覦這塊肥肉的國家也不少,競爭對手多了自己也分不到多少了,當年德國向北非戰場進打到蘇伊士運河。但後來阿拉曼戰役的失敗讓德國對中東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