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巴基斯坦為什麼領土少印度

巴基斯坦為什麼領土少印度

發布時間:2022-06-09 10:41:35

『壹』 印度為什麼老是打不下巴基斯坦

因為現代戰爭的勝負不是靠軍隊多少、人員數量決定的,而是靠武器裝備、軍隊素質、指揮員和士兵的素質、戰鬥力等綜合因素決定的。

印度的工業體系不完善,軍工企業不發達,印度的武器裝備一直以來都靠進口,俄羅斯提供給了印度70%以上的武器裝備。印度買了俄羅斯的武器,但沒有這方面的技術人員,武器裝備出點問題,都需要找俄羅斯。

印度軍隊的總體素質不高,人們常說「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但現在僅靠四肢發達打戰肯定不行了,必須運用腦袋打戰。印度雖然有10多億人口,有140萬軍隊,但總體上文化素質都不高,還有不少數量的文盲。這樣的軍隊打起戰來,能打出什麼結果?現代戰爭中,武夫、莽夫吃不開了。

因為武器裝備靠進口,人員素質不高,導致戰鬥力不行。戰鬥力就是作戰能力,由人員和武器裝備的數量質量、編制體制的科學化程度、組織指揮和管理的水平、各種保障勤務的能力等因素綜合決定。

因為戰鬥力不行,印度軍隊與巴基斯坦軍隊發生沖突時,巴基斯坦軍隊肯定會找准印度軍隊的「軟肋」攻擊,打到印度軍隊的「七寸」。而且,印度軍隊沒有自信,哪怕占據優勢也很難轉化為勝勢,每次印巴沖突,雖然不都是印度軍隊失敗,但也很難說印度軍隊獲得了勝利。

(1)巴基斯坦為什麼領土少印度擴展閱讀

同為南亞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發展程度其實差不多,印度有的巴基斯坦也都有,比如說核彈頭印巴都擁有。雖然在領土面積上,巴基斯坦沒有印度大,但軍事實力差不多。不過總體來說,印度要比巴基斯坦強大一點,這也是兩國綜合國力造成。

依靠進口武器的印度,在海軍方面擁有航母和和14艘潛艇,各型號其他艦艇70多艘,而巴基斯坦則擁有5艘潛艇和10艘其他護衛艦。空軍方面,印度擁有2000多千架飛機,大部分都是三代半戰機,而巴軍只有400多架戰機,而且印度還在積極采購更為先進的武器裝備。

陸軍方面印度3000多輛先進坦克,巴軍擁有2000輛性能不錯的T80和2300輛老師的輕型坦克,而且還擁有500多架武裝直升機,比印度多了一倍,都能趕上中國了。

在陸軍方面,巴軍要比印度的實力稍微好點,不過在實際作戰中,印度軍隊遠沒有巴基斯坦軍隊團結敢於拚命,再加上印度國內宗教信仰不同,大部分的精力要花費在解決貧富差距,宗教沖突等國內矛盾問題上,對於巴基斯坦全力以赴的戰斗只能靠邊站。

所以說,一個國家要想被尊重,一定要團結一致,國民生活水平也要提高,這樣才能有效對抗外敵。

『貳』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及歷史恩怨

關系:

①歷史

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本是同根生。在十幾個世紀中,生活在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國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由此種下了印巴兩個國家持續半個多世紀沖突的禍根。

②宗教

按照蒙巴頓分治方案,巴基斯坦由東、西兩部分組成,分別稱為東巴和西巴。東、西巴被印度隔開,相距約2000公里。東巴人絕大部分屬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語;西巴人分屬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幾個民族。兩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盡相同。東、西巴合為一體的基礎僅僅是伊斯蘭教。這種地理上的相互隔絕,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巨大差異,極易為內部分裂和外來干涉勢力所利用(東巴也就是現在的孟加拉)。

恩怨

像這樣根據宗教原則劃分兩個國家是史無前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許多是同一個民族,就是由於宗教信仰不同而互相仇視。而且由於各種原因,許多信仰印度教的留在了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遺留的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克什米爾問題。克什米爾的統治者信仰印度教,而許多群眾信仰穆斯林。根據統治者的意志克什米爾加入了印度,但是當地許多人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剛剛獨立的時候就因為克什米爾問題爆發戰爭。以後又進行了兩次,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1971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國土分成東西兩部分的歷史正式結束。

印度簡介

【簡 況】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創立了婆羅門教。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把佛教定為國教。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形成中央集權大國,統治200多年。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亞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開始入侵印度。1757年印度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947年6月,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憲法正式生效,印度成立共和國,同時仍為英聯邦成員。

【政 治】 印度獨立後長期由國大黨統治,反對黨曾在1977年至1979年、1989年至1991年兩次短暫執政。1996年後印度政局不穩,到1999年先後舉行3次大選,產生了5屆政府。1999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黨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上台執政,瓦傑帕伊任總理。2004年至2014年,國大黨領導的團結進步聯盟執政,曼莫漢·辛格任總理。2014年4月7日至5月12日,印度舉行第16屆人民院選舉,印度人民黨贏得人民院過半數席位,成為第一大黨,在中央單獨執政,納倫德拉·莫迪出任總理。

【憲法】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叄』 巴基斯坦以前屬於印度嗎

不屬於印度,因為實際上印度半島(南亞次大陸)歷史上從來沒有統一過,最少的時候也有近十個國家,多的時候是十幾個國家,直到英國殖民地時期才被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不屬於英國政府的機構,而是商業財閥僱傭軍殖民地!)給統一了,由於以前印度北部地區是蒙古人統治的所以信奉伊斯蘭教,而尼泊爾等地則信奉佛教文化,所以二戰結束後第三世界湧起,英國被迫放棄殖民地,於是按照印度半島各地風俗習慣將印度一分為三,為巴基斯坦(伊斯蘭教)和尼泊爾以及印度(信奉印度教),後來印度強大將巴基斯坦分開成為現在的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這就是印度的近代史,當然由於印度非常自負,一直想吞並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以及尼泊爾,甚至還垂涎我國藏南地區(我國實控線部分),印度在上個世紀已經吞並了錫金將不丹列為附庸,所以我們對印度絕不可以放鬆警惕!

『肆』 為何巴基斯坦與印度會水火不容

首先是克什米爾問題,當時候印度和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的時候整個南亞地區分為兩部分,如果大家願意自己加入印度的,那麼這個邦成為印度的一部分,如果願意加入巴基斯坦,那麼你就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克什米爾地區下層都是穆斯林,希望加入巴基斯坦,上層則嚮往印度,所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了克什米爾地區打了起來。
其次是孟加拉國問題,第三次印巴戰爭就是印度為了肢解巴基斯坦,把巴基斯坦一部分分裂出去的戰爭。結果印度憑借巴基斯坦地理的特殊性,以及自己的軍力優勢特別是海空優勢,將接近一半的巴基斯坦領土分裂了。
最後是邊界問題和其他問題,印度和把巴基斯坦邊界較長,也有好幾百公里,大家為了幾個山口往往年年爭。其它問題包括恐怖襲擊問題,印度有很多穆斯林參與恐怖襲擊,印度認為巴基斯坦是策源地。

『伍』 巴基斯坦與印度相比,國土面積小,印度有沒有能力將其一口吃掉

任何一場國際上的爭斗都與自身利益有關,而這一點在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體現得更為明顯,雖然兩個國家看似領土接壤,但是這種接壤之下的矛盾顯得更為突出。他們不僅經常會發生一些國際摩擦,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以內雙方對峙相對較為明顯。

但是我們卻發現一個難以理解的現象,巴基斯坦的軍事實力與印度相比相差甚遠,為何印度一直以來卻並沒有完全將巴基斯坦吞並。

但如果雙方在不合理的范圍之內,觸犯到了其他國家的利益,很有可能也會引發新的戰爭。但無論是其他國家與他們之間的摩擦,還是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問題,都不會出現我們所擔心的,印度吃掉巴基斯坦的情況發生。

『陸』 巴基斯坦國土並不小,為何全國僅設立了四個省份

巴基斯坦是我們的一個最好的鄰國了,我們的關系是相當的好的,並且在巴基斯坦,我們中國人都會享受很多的美好待遇,因為他把我們國家看成了最好的哥們。其實巴基斯坦並不是很小,但是在他們國家卻只設立了四個省份,那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設立身份少還是要取決於他們國家的國情,省份越少越方便管理,實現共同富裕也會更快一點。

『柒』 巴基斯坦和印度原本是一家,它們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分開

巴基斯坦和印度原本是一家,它們是因為英國的挑撥而分開的。

其實當初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是屬於莫卧兒的領土,它們都是屬於莫卧兒這個國家的。但是到了莫卧兒晚期的時候,由於當時的君王非常的無能,所以使得國內的矛盾非常多,而且在外還有英國的入侵,可以說是內外都非常的混亂。後來英國開始加快了侵略的腳步,也使得莫卧兒徹底滅亡了。

就是因為英國統治期間的干預,使得這兩個地區的人的矛盾就更加突出,所以等到英國退出這個殖民地的時候,這兩個國家之間的人也已經無法和睦相處了。因此就分成了兩個陣營,所以它們的獨立也是必然的。如果沒有英國的參與,很可能巴基斯坦和印度依然是一個國家,但是現在卻不得不分開了。

『捌』 據說印度的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對不對為什麼後來又分開了呢

巴基斯坦原來是印度的一部分。完全是由於宗教問題而分離出來的一個國家。
印度獨立的時候,居於少數地位的穆斯林表示不願意接受印度教的統治,要求另外成立一個國家巴基斯坦(意思就是清真國)。最後一個英國的印度總督蒙巴頓宣布了《蒙巴頓方案》,即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原來印度的各個邦可以選擇加入任何一個國家。結果由於印度的穆斯林多居住在西北和東部,於是新生的巴基斯坦分成東西兩部分,相隔1600公里。中間隔著印度。
克什米爾邦的王公信仰印度教,所以宣布加入印度。但是該邦大多數居民(70%)是穆斯林。於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剛剛宣布獨立,立即爆發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克什米爾的大部分被印度控制。
1971年爆發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果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孟加拉國。現在的巴基斯坦只是原來的西巴基斯坦。

『玖』 初一地理

一、印巴克什米爾之爭:
克什米爾爭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對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主權紛爭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克什米爾爭端是英殖民主義在1947年撤出印度時留下的。獨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兩大部分組成:英屬印度和土邦。英屬印度包括11個省,而在這些省中間,夾雜著大約550個的土邦。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據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頓方案 」,土邦地區歸屬則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在南亞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中,印巴關系的好壞從根本上決定著南亞安全環境的好壞。兩國獨立這么多年,意識形態的對立依然如故,安全疑懼有增無減,緊張對峙的局面沒有明顯改變。顯然,雙方長期的武力對峙和激烈爭奪嚴重影響了兩國經濟與安全等現實主義者所看重的利益,嚴重地損害了兩國形象,並無緣分享區域合作的利好。究其原因,印巴矛盾的無法緩和主要與雙方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強硬態度與作法有關。為什麼唇齒相依的印巴兩國,不能通過互利互讓在克什米爾實現和平呢?透過物質層面而深入到政治文化領域,或許能給我們理解印巴關系中的一些沉痾以諸多啟示。

一、印巴分治與克什米爾問題的產生

印度與巴基斯坦本來是「古印度母親」的兩個孩子,在漫長的歲月中盡管經常「鬩於牆」,卻也能外御其侮。直至英殖民統治者進入印度之前,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從來沒有發展到強烈排斥和互不相容的地步。英國殖民者來到印度以後,逐漸利用印度的社會分裂及宗教矛盾對印度實行統治,從而有意地放大了印度社會的分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而且他們發現,宗教分歧最便於英國「分而治之」政策發揮作用。直到1858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開始之前,所有印度人並未熟悉到,英國人對他們祖國的統治是對他們愛國心的公開挑戰,也是對他們有能力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維持自己生存的否定,他們仍以自己的宗教派別和文化屬地作為其歸屬的向心力。民族主義、國家主權等這些新鮮和進步的概念隨著英國的統治進入了印度人的視野。在反殖反帝的民族解放運動中,一方面,民族主義和國家認同成為一種凝聚力鼓舞和引導著民族解放運動的方向;另一方面,印、穆相異的宗教信仰與價值體系卻導致印、穆之間的民族和宗教矛盾開始滋生並一步步惡化,逐漸形成代表彼此利益的組織和集團,最終尖銳地表現在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的建國理念及其政治實踐上。
隨著世界各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沿著兩條線行進,其各自的目標是政治文化相異的印度教國家和伊斯蘭教國家。盡管有德高望重的甘地和尼赫魯這樣的宗教寬容者和崇尚世俗主義政治的領導人的協調,隨著雙方政治理念的越走越遠,印度教派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使印度瀕於內戰的邊緣,分治是唯一能和平解決矛盾的方式。無論是英國政府為了挑撥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教徒之間、國大黨與穆斯林聯盟之間的種族仇恨以便其火中取栗,還是面對印度復雜、緊張的局勢無力回天之時急於扔掉印度這個炙手的山芋。1947年6月3日英國政府公布的《蒙巴頓方案》和7月4日英國議會制定的《印度獨立法案》,(1)(P185~188)使巴基斯坦和印度成為了英聯邦內兩個新的享有主權的成員國。在兩國人民沉浸於獨立的幸福中時,誰曾料到,由於「蒙巴頓方案」簡單地以教民的多少將英屬印度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因而無疑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埋下了宗教分歧和仇殺的火種。
在國際關系層面,印巴之間的矛盾主要圍繞克什米爾主權問題展開。克什米爾全稱查謨-克什米爾,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部山區。1947年印巴分治前是一個土邦,面積約為22萬平方千米,人口約400萬,穆斯林占人口的77%,印度教徒佔20%。雖然克什米爾的多數人口為穆斯林,但土邦王公卻是印度教徒。按照《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克什米爾土邦自由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公布獨立,但事實上獨立是不可能的。在歸屬問題上克什米爾土邦內部也發生了權力之爭。印巴之間圍繞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分別於1947年、1965年和1972年進行了三次戰爭。克什米爾問題使印巴關系時緊時馳,盡管雙方政府進行了多次磋商,但直至目前,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幾乎沒有任何進展,充其量說只是「兩國冰冷關系出現解凍的開始」,離解決迫在眉睫的一些現實問題仍遙遙無期。
與克什米爾主權爭端相伴隨的是雙方間激烈的軍事競賽,從常規武器至核武器,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消耗雙方有限的發展經濟的資金,造成國內問題突出。尼克松曾對此做過評述,他說:「尼赫魯最大特點是:過多地把他那無可否認的出眾天才和精力用於印度同巴基斯坦的沖突。假如他還活著,他能夠而且也有力量在巴基斯坦問題上忍痛做出犧牲,和平解決這一問題。然而不幸的是,終其一生他都未能使自己做到這一點。印巴沖突是戰後歷史上無謂的軍事開支中一個最可悲的例子。」(2)(P313)直到今天,克什米爾問題已成為嚴重製約印巴關系改善的因素,印巴間的任何和平或軍事行動,都會與克什米爾問題關聯起來。
我們在追蹤印巴克什米爾爭端的歷史過程中,可以明顯地感到印巴雙方立場的強硬。那麼,是什麼因素支撐著他們不惜損失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去爭奪這一地區呢?經濟和安全原因固然十分重要,但雙方在此地的誓死相爭反而大大增加了雙方的安全威脅和經濟負擔。因此,除經濟與安全因素之外,克什米爾爭端的後面還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一般來說,文化經常是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隱性因素,我們不妨主要從政治文化視角做些解讀。二、克什米爾問題關涉到印巴建國理念的存廢

印巴分治帶來的最大惡果是克什米爾問題。克什米爾的戰略地位和經濟作用對印巴雙方來說的確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克什米爾的得失還牽涉到不可小覷的民族感情和國家立國理念等政治文化因素。假如克什米爾歸巴基斯坦,就意味著印度承認了「兩個民族理論」,也就否定了印度的「世俗主義」建國原則,即與尼赫魯等政治精英所言的印度是各宗教和平相處和宗教因素不介入政治的原則相背,與尼赫魯想以「大印度聯邦」形式全盤繼續英帝國殖民遺產實現大國目標的政治意願背道而馳。因此,尼赫魯把克什米爾歸附印度看作一種手段,通過謝赫·阿卜杜勒的努力,在印度聯邦內的一個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建立起世俗的邦,以此向「兩個民族理論」提出挑戰,證實按宗教分為兩個民族的理論是不成立的。(3)(P106)尼赫魯認為,聽任克什米爾歸屬巴基斯坦,不但使大國夢想遙遙無期,關鍵是有可能招致印度國內印度教徒的強烈不滿,引發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種族仇殺,導致印度分裂。相反,假如一個穆斯林人口佔多數的地區與印度合並,那麼就更加符合尼赫魯所主張的建立「世俗化印度」的目標,並以此反對以宗教信仰作為民族的分野。因此,尼赫魯也把克什米爾歸屬印度看作是他所提倡的「世俗主義的象徵」(4)(P15)。這樣,其建立「大印度聯邦」或「有聲有色的大國」的努力不會受到宗教和「兩個民族理論」的影響,可以放手在南亞實施其大國目標。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態度可以表明印度在南亞地區爭取實現大國地位的政治決心和力量。
但對巴基斯坦來說,印度佔有克什米爾就意味著其建國合法性被否定,而且,假如巴基斯坦承認穆斯林佔多數的克什米爾地區為印度的領土,也就否定了自己賴以立國的根本原則——「兩個民族理論」。阿里·真納領導的穆斯林聯盟則認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屬於兩種不同的文明,無論按照什麼樣的民族定義和檢驗標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都是兩大民族。……無論根據什麼樣的國際法准則,穆斯林都是一個民族。(5)(P257~273)他認為兩種文明基本上是建立在相互沖突的思想觀念上的,穆斯林一定要同印度教徒決裂以成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真納曾說:「統一的而似乎又是民主的印度,那是不可能的。印度在不同的時期曾被印度教徒、穆塞爾曼(他總說穆塞爾曼,而不說穆斯林)和英國人用武力統一過,這種統一隻有在專制政體(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下才有可能,它從來不是也不能是以人民的真正統一為基礎的。分歧太大太深,它們超過經濟和社會的分歧。這種分歧是根深蒂固的。印度並非一國,它是個大陸或次大陸。它決不能只是一個國家。」(6)(P248)1944年3月23日,真納在紀念「巴基斯坦日」的文告中說:「印度穆斯林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巴基斯坦對我們來說,就意味著我們的安全、我們的解放、我們的命運。」真納使巴基斯坦國成為現實,但他認為,印度圖謀克什米爾,表明「印度一心要消滅他所建立的國家」。(7)此後歷屆巴基斯坦政府也無不認為,印度一定會不斷挑戰和否定「兩個民族」理論,並要從根本上否定巴基斯坦立國的合法性,從而為其武力兼並巴基斯坦奠定思想和理論基礎。巴基斯坦領導人的這種擔憂在獨立後的印巴關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因此,克什米爾問題在印巴雙方看來,不僅僅出於戰略和經濟上的考慮,更為重要的是對雙方立國理念和國家生存合法性的挑戰,它已涉及到兩國精神深處的政治文化積淀,是不能輕易妥協的。印巴由於政治文化不同而導致了相互間認同的差異,最後發展到雙方立國理念的分歧,「統」、「分」之爭最終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對立,最後表現在「兩個民族理論」這一核心問題上。該理論雖然強化了巴基斯坦的獨立和特性,但它究竟與印度領袖們的建國理念和意願背道而馳。這樣,在民族獨立斗爭中,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沖突不僅是宗教之間的沖突,而且是政治文化的沖突,「實際上是兩種民族願望之間的沖突——穆斯林為了生存,而印度教徒為了超人一等。」(5)(P257~273)克什米爾問題在巴基斯坦看來,影響其獨立與主權;在印度看來,直接影響到其大國夢想的實現。

三、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強硬政策是其大國情結的負效應

大國訴求是影響印度外交決策與實踐的最值得關注的政治文化內容之一。印度在南亞地區為實現其「印度中心」和「有聲有色的大國」夢想,與其弱小鄰國的矛盾時隱時現,控制與反控制斗爭一直不斷。只要有印度認為可能削弱其大國地位的事件發生、有印度認定對其地位產生威脅的國家出現,印度就要全力以赴地使其臣服甚至消失。在印度看來,南亞地區是一個戰略實體,印巴分治是人為的錯誤。印度反對巴基斯坦的建國思想,不承認巴基斯坦國家的合法性,實際上是耿耿於懷於對印度的分割。而巴基斯坦獨立後奉行的抵制印度稱霸的對外政策更使印度認為,南亞各國中敢於向印度的霸主地位提出挑戰的非巴基斯坦莫屬。在「印度中心」思想和「小國滅亡論」的指導下,印度全力謀求與巴基斯坦的合二為一,並充分利用地區力量結構性失衡造成的相對優勢,意欲建立起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體系。對不願臣服的巴基斯坦,印度從政治、軍事、外交和心理等方面對它保持著強大的壓力。分治雖然表面上實現了和平建國的目標,但從一開始巴基斯坦就認為「這是一個帶來很大動盪的分治。它影響到……邊界這一側的心理狀態,使人們進一步認為印度不甘心巴基斯坦建國。」(7)
印度對巴的強硬態度源於其「大印度聯邦計劃」和「有聲有色的大國」設想。尼赫魯在印度獨立之前就開始構想未來印度的版圖范圍及在世界上的作用,從尼赫魯自傳中可看出,他在1943年的遠景計劃是建立一個大印度聯邦,其中包括印度、緬甸、阿富汗、中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到1944年寫《印度的發現》一書時,他對自己的計劃做了修正,尼赫魯覺得把中國囊括到該聯邦不現實,最後把「大印度聯邦」定格於南亞-印度洋地區,即從中亞、西亞到東南亞這一廣闊的地區,印度將發揮經濟和政治中心的作用。這一思想的衍化形式就是「印度中心論」和「小國滅亡論」。隨著世界和南亞局勢的變化,印度雖然不再提「大印度聯邦」這一計劃,但「印度中心論」和「小國滅亡論」對印度的民族主義者有著巨大的誘惑力,並被視之為規矩,成為印度政府自建國以來推行地區強權政治和霸權外交的思想基礎。要實現「有聲有色的大國」的目標,就需削弱南亞其他國家的實力,巴基斯坦在印度實現其大國目標中最具「不合作」性,因此,以克什米爾問題為借口彈壓巴基斯坦是一箭數雕的好辦法。印度人民黨政府拒絕巴基斯坦的橄欖枝,不接受他國的和平斡旋努力,很簡單就是要以自己的意圖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在遭到巴基斯坦的抵制之後,與巴基斯坦兵戎相見也就不足為怪了。甚至90年代中期的拉奧政府還強調要用武力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實際上是想用武力摧毀像巴基斯坦這樣的對印度確立南亞霸主地位不服的「忤逆者」。對印度來說,克什米爾的得失更多地是對「印度中心」大國地位能否確立的證實,克什米爾是其實現印度中心地位的戰略棋子。即使巴基斯坦答應印度的要求,把克什米爾全部讓予印度,但是,假如巴基斯坦力量仍很強大,印度也還會製造出另一個「克什米爾」問題來。
而對巴基斯坦來說,克什米爾的得失直接影響到巴基斯坦存在的合法性和國家安全。在巴基斯坦看來,克什米爾是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巴基斯坦的國名構成中就可看出,巴基斯坦一詞在英語(PAKISTAN)中,其字母代表次大陸西北部穆斯林佔多數的幾個主要地區:P代表旁遮普(Punjab),A代表阿富汗尼亞(Afghania,西北邊境省),K代表克什米爾(Kashmir),S代表信德(Sind),TAN代表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少了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就不完整。巴基斯坦首任總理阿里·汗曾講到:「克什米爾就像是巴基斯坦頭上的一頂帽子。假如我們答應印度取走我們頭上的帽子,那就會永遠受印度的擺布。」巴基斯坦的立國理念要求它不能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做出太大讓步。國家理念的對立和印強巴弱的地區力量結構決定了巴基斯坦的國家安全始終都面臨著來自印度的嚴重威脅。(8)為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巴基斯坦只能採取結盟政策以自保,這種做法恰恰是印度不能容忍的。
從印巴三次戰爭的情況看,印巴對抗的實質是,印度為實現其主宰南亞次大陸的抱負千方百計地掃除主要障礙巴基斯坦——印度南亞爭霸的真正對手。印度假借克什米爾問題,以克什米爾為軍事打擊巴基斯坦的切入點來制服巴基斯坦,以確立起印度南亞主宰國的獨霸地位,而且,這一殺雞駭猴的作法是讓南亞其他國家順從印度「領導」的有效手段。可見,印巴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爭端很大程度上是印度大國思想作祟的結果。

結論

印巴沖突的主題是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歷史和現實表明,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從根本上消除印度教與伊斯蘭教近代以來長期積累的仇恨和分歧,以及由宗教沖突導致的國家理念與意識形態的對立,歸根結底,就是要培育出新的政治文化以孕育和平與理性思想的種子。但從目前看,這一目標遙遙無期。
印度視巴基斯坦為其謀求大國地位過程中的最大障礙,必去之而後快,但是,與巴基斯坦的不和,嚴重阻礙印度與亞洲國家,非凡是與亞洲伊斯蘭國家關系的發展。印度假如想要在其他地方投入更多的精力,首先必須處理好與巴基斯坦的關系,可是直到現在,印度的一些人甚至有些學者的態度令人擔憂。印度東南亞研究所的巴拉達斯·戈薩教授在印度核試爆以後撰文說:「當南亞安全被印巴之間的競賽所左右時,印度不僅可以以國家大、人口多、綜合國力強支配該地區,還可以限制外部力量對印度鄰國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南亞有一個聚焦點,即:印度以其人口多,地理位置優越和經濟基礎雄厚稱雄南亞,比讓兩個不均衡國家(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保持勢力平衡更能確保該地區的穩定。」(9)假如這是印度知識界共識的話,可以說,印度至今還沒有熟悉到,一個不為南亞本地區支持的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為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印巴克什米爾爭端表面上是領土主權之爭,實際上,爭端的背後主要還是兩國建國理念和國家地位認同的較量,並由此導致兩國間和平安全環境的難產。可以說,印巴關系的沉痾——克什米爾歸屬問題主要是由兩國政治文化價值取向的對立造成的,在印度方面,其大國主義理念的扭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拾』 孟加拉國面積遼闊,人口眾多,為何巴基斯坦卻放棄了它

孟加拉土地遼闊,人口確實不少,但是作為東巴,這是印度不能容忍的。而巴基斯坦在英國撤軍的時候劃分的領土,把印度呈現包圍之勢,在這就給印度和巴基斯坦埋下了仇恨的種子。而東巴和西巴之間也存在著種族、宗教的差異,終於在印度的挑唆下,分了家。



東巴基斯坦對西巴基斯坦沒有多少祖國認同感,雙方是同一個宗教信仰才走到一起的。西巴基斯坦掌握行政權力和財富的支配權,但是卻沒有給孟加拉很好的發展機會,甚至還多有歧視他們,再加上宗教印象的不同,使得最後他們主動分了家。

閱讀全文

與巴基斯坦為什麼領土少印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語微信怎麼注冊 瀏覽:93
哪個國收到中國口罩了 瀏覽:835
印度人為什麼叫西天 瀏覽:672
男人去越南為什麼不想回來 瀏覽:529
去英國上大學要帶什麼東西 瀏覽:179
華友鈷業印尼前景怎麼樣 瀏覽:291
印尼螃蟹怎麼殺 瀏覽:145
伊朗錢叫什麼意思 瀏覽:575
越南哪裡可以免費玩 瀏覽:867
越南和義大利哪個大 瀏覽:368
英國保證金需要多少錢 瀏覽:814
越南開掛車多少工資 瀏覽:489
越南綠豆餅特產一個多少錢 瀏覽:887
印度半島南臨什麼海 瀏覽:576
英國二戰起了什麼作用 瀏覽:926
印尼寬頻中國聯通版什麼梗 瀏覽:357
晴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80
伊朗地名貓叫什麼 瀏覽:570
越南平原佔多少山區佔多少 瀏覽:580
中國電信寬頻網速怎麼樣 瀏覽: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