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紅衣軍是哪個國家的

印度紅衣軍是哪個國家的

發布時間:2022-05-22 03:40:28

Ⅰ 帝國時代之亞洲王朝列舉下各國的特色兵種及英文代碼(如:1英國–紅衣軍「這里寫上英文」)。

1英國-長弓兵
2法國-胸甲騎兵
3西班牙-劍盾手、槍騎兵、長槍兵(因為能近衛與帝國升級)
4德國-德國騎兵、雙手劍士、戰車
5葡萄牙-葡萄牙散兵、葡萄牙管炮
6俄羅斯-俄羅斯散兵、哥薩克騎兵、沙皇騎兵、騎射手(與土耳其共有)
7荷蘭-散兵(因為殖民就能訓練)
8土耳其-蘇丹親兵、騎射手(與俄羅斯共有)
阿茲特克、蘇族、魁易洛、中國、日本、印度兵種都是特有的。推薦些厲害的:美洲獅長槍兵、步槍騎兵、擲斧兵、火繩槍手、日本武士、印度火槍手。

Ⅱ 帝國時代3最強大的國家是3個美洲文明也算

每個國家各有優勢,我個人覺得英國的紅衣軍很強大,感覺是3里最強大的火槍單位了,前面排長槍,後面火槍、火炮,是個不錯的打法,但要注意防止騎兵偷襲側翼

Ⅲ 帝國時代3亞洲王朝中那幾個國家的什麼兵種可以克英國的紅衣軍,而紅衣軍是不是對說有國家的騎兵都能戰勝。

英國紅衣軍屬性是重步兵,剋制紅衣軍的有:散兵(包括弓箭手),重騎兵(例如奧斯曼重騎兵),弓箭騎兵(例如蘇族的白馬),炮兵(例如鷹炮)。英國火槍的作用就是反馬,燒建築。火槍對於輕騎兵的傷害是很大的,而且價格便宜,易於成型。但是很被散兵克制,速度慢,怕炮。
一般來說,火槍可以剋制大部分騎兵。但蘇族的弓騎兵是克制重步兵的(這屬於例外),在對重騎兵的時候,其實火槍也不太吃虧的。

Ⅳ 英國紅衣軍殖民侵略的敵人有那些(火葯時代)比如祖魯 印度 美國 中國 蘇丹

土耳其(英土戰爭)、緬甸(三次英緬戰爭)。

Ⅳ 帝國時代3:亞洲王朝的兵種設定

步兵包括探險家、長槍兵、武士等。玩家可以在兵營中升級兵種,游戲一共可以升級4次,分別是精銳兵種、紀律兵種、光榮兵種和高貴兵種。每一個等級對應一件新的穿著,高貴兵種的穿著最為華麗,綜合實力最強。游戲中的村民經過國家革命後會轉變成殖民地民兵,殖民地民兵不具備採集與建造的功能。 類型/名稱介紹近戰步兵長槍兵
Pikeman 在刺刀出現之前,長槍兵負責保護隊伍免受敵方騎兵的沖擊,長槍兵擅長對付步兵,打擊騎兵以及摧毀敵方建築,但是較慢的速度以及只有一次升級的機會使它們在後面的時代中顯得沒那麼有效(西班牙禁衛長矛除外)。戟兵
Halberdier 手執短戟,Halberds用途多樣,既可以用來阻滯馬匹的沖鋒,也可以用斧刃將騎士劈下馬鞍。作為傭兵和專業步兵,很受歡迎,在演進到第三紀時是除長槍兵外的又一選擇,作為干將更為昂貴,在較晚的時代中保持比長槍兵更強的戰鬥力和競爭力。雙劍步兵
Dopplesoldner 手持雙劍的重步兵。戟兵的變體,特別適用於對付步兵和騎兵,但速度緩慢,在遠程火力下很脆弱。重型執盾劍士
Rodelero 重型盾矛兵 是著名的西班牙單位,在歐洲的徒手格鬥技巧無可匹敵,在征服新大陸的戰爭中對Cortez作戰,裝備有長劍和圓盾西班牙特有,強力重型步兵單位,擅長對付騎兵和近戰單位。土耳其王近衛步兵
Janissary Janissary主要由經過嚴格訓練的年輕奴隸組成,奧斯曼帝國狂熱和高效的單位。專門用來對付歐洲國家的火槍兵,由於將佩劍換為重型馬刀所以在白刃戰中會強於對方步兵。日本武士
Samurai 日本的近衛步兵,擁有較大的殺傷力的同時可以造成范圍傷害。最終形態下拆建築的傷害輸出極高。解鎖「應仁之亂」後可以短時間內擊殺敵方單位。忍者
Ninja 日本的刺殺單位,對付探險者極其有效。可以使用忍者破壞敵人的經濟單位(村民)。弓箭手長弓兵
Archer 相對於火槍只需要幾小時的訓練,要有效的使用長弓卻需費時數年,弓箭射擊的范圍和准確度使其在火葯,發明後很久依然在使用,特別是英國長弓,相對火槍兵而言,長弓兵是極佳的遠程攻擊者,不過缺乏刺刀的戰略優勢。他們擅長對付重步兵。十字弓手
Crossbowman 十字弓是傳統弓箭的變體,這種遠程武器只需一些訓練就可以掌握,並沒有像弓箭那樣的一些戰術優點,結果很快被火槍取代,十字弓手適合用於對付重步兵,像長槍兵,他們在游戲的後期缺乏升級,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失去作用。火槍兵火槍兵
Musketeers 藉助火葯的力量,火槍兵成為歐洲軍隊的主流力量。訓練士兵使用火槍很簡單,所以,它結合了火葯的殺傷力和使軍隊以較小代價升級的特點,作為基本戰斗部隊,列隊射擊時很強大,但在對抗騎兵時卻顯得很難招架英國的火槍兵可以得一次 「禁衛部隊」等級的提升,轉換為正規紅衣軍。精銳偵查兵
Skirmisher Skirmishers 是精銳步兵,通常裝備有復雜的來復槍,不像火槍兵是常規部隊,它的名字其並非主要的作戰部隊,而是全天候對敵人發動突襲的單位。精於長程射擊,極度適用於打擊重步兵,但對抗騎兵能力較弱。法國的Skirmishers可以升級為「帝國禁衛」-Voltigeur 。來復槍手
Cassador Cassador 在葡萄牙軍隊中是老練的來復槍手,除Skirmisher外的又一選擇,擁有很高的傷害值,更能有效抵禦敵方槍火。但打極力較低-因此較易成為騎兵的目標。沙俄火槍兵
Strelets Streltsy作為俄羅斯軍隊的出色代表組成了Strelets聯隊,連隊的成員都來自於世襲-只有聯隊戰士的兒子才能加入,是俄羅斯特有的火槍部隊,比傳統的火槍兵稍弱,但訓練的數量眾多。(俄羅斯可以成隊訓練步兵:一般火槍兵一次訓練5個,Strelets則是10人)殖民地民兵
Colonial Militia 村民革命後形成的單位,不具備村民的功能。可以在主城中建造。 騎兵包括輕騎兵、龍騎兵和哥薩克騎兵等。是游戲中機動性強的部隊。 類型/名稱介紹輕騎兵輕騎兵
Hussar 輕騎兵是火葯時代最常見的騎兵單位,他們擅長的並不是以絕對數量對敵人發起正面沖鋒,而是利用速度摧毀敵人炮兵陣地,在對方防線上打開缺口,作為基本騎兵單位,很適合用來快攻大炮和對付不善近戰的單位.。持矛騎士
Uhlan Uhlan是土生土長的德國輕騎兵,傳統上他們不穿盔甲,主要武器是長矛,Uhlan要弱於輕騎兵,但攻擊力很強,使他們成為強大的快攻單位。在對付村民時有攻擊加成,每次Homecity得到貨運時在德國的城鎮中心都能獲得一些免費的Uhlan。重騎兵胸甲騎兵
Cuirassier 胸甲騎兵是戰場上最後裝備盔甲的單位,由於穿戴中世紀騎士類重鎧甲,使他們能在強大的敵人面前獲得極強的防護。法國胸甲騎兵是最難纏多功能單位,比起輕騎兵來,擁有超過50%的HP,而且對所有靠近的敵方單位造成踩踏傷害,不過,胸甲騎兵的維持費較高,佔用三個人口點數,且相對其它騎兵速度較慢。法國的胸甲騎兵可以獲得升級到皇家禁衛級別。火槍騎兵龍騎兵
Dragoon 龍騎兵是作為最多功能的戰士存在的,傳統上,龍騎兵需要接受馬背上和徒步時的戰鬥技巧和各種武器使用的訓練,作為快速單位,龍騎兵在用來對付其他騎兵時極具威力,但實際上他們的攻擊要稍弱於火槍兵.龍騎兵在對付一定距離的敵人時,使用短桐來復槍而近戰時使用重型馬刀。槍騎兵
lancer 槍騎兵放棄了中世紀式的戰斗方式,西班牙人把他們錘煉成為火葯力量的代表,由於裝備有槍茅,他們仍然可以向有組織的步兵發起沖鋒,只是他們可以利用武器的射程首先發動攻擊,槍騎兵對步兵有傷害加成,但對輕騎兵則較弱。毛瑟槍騎兵
Ruyter Ruyter是荷蘭騎兵中使用短筒毛瑟槍作遠距離攻擊的單位,和龍騎兵相似,被用來快速強力的反擊其他騎兵單位。但在正面戰斗中威力不如火槍兵。精英騎兵哥薩克騎兵
Cossack 哥薩克是俄羅斯軍中惡名昭彰的非正規部隊,由來自俄羅斯南部好戰的游牧族群組建而成,是游戲中最弱的騎兵單位只佔用1個人口點數(所有其他騎兵單位至少佔用兩個)。精英重騎兵
Oprichnik Oprichnik作為沙皇的可怕衛隊,負責為其消滅敵人-通常依靠簡單的滅絕的殘暴戰術對付任何有嫌疑的人。Oprichnik無疑是一種精英重騎兵,比哥莎克強大和昂貴很多。阿爾及利亞土騎兵
Spahi Spahi都是封建制奧斯曼帝國的地主,通過對蘇丹履行軍事義務來保持地主的身份。類似於歐洲的騎士,Spahi是一種奧斯曼騎兵單位。大概和輕騎兵相當。 炮兵對建築物和機械單位的破壞力特別強,但需要其他兵種做掩護。屬於攻城型兵種。 類型/名稱介紹反部隊單位擲彈兵
Grenadier 擲彈兵是突擊型單位,被設計來突破包圍和敵方戰線。其名稱來源於他們的戰術:扔出輕型爆炸物-手榴彈。作為常規武器的支援,擲彈兵扔出的手榴彈造成區域傷害,他們可以用來對付建築或成群的敵方單位,特別適合對付重步兵。青銅榴彈炮
Abus Gun Abus Gun 是奧斯曼製造的青銅榴彈炮,由於重量很輕可以和步兵同步行動,部署在戰斗最激烈處。Abus Gun行動力較常規炮兵佳,很適合用來對付步兵單位。反建築單位迫擊炮
Mortar Mortar 迫擊炮機動性較弱,但比火炮更容易集結,和火炮比較時其戰術優勢在於開火時炮彈是拋物線,這樣可以越過障礙物。和火炮不同,迫擊炮把炮彈高高拋到空中,使他們長於瞄準和摧毀敵人建築。烈焰炮兵
Congreve Rocket Congreve Rocket是英國軍隊發展來做特殊炮擊的炮兵,常常被用來攻擊市鎮,引發大火,作為英國特殊單位,其確切屬性暫不清楚。反炮兵單位舊式火炮
Great Bombard Great Bombard是最早和舊式的火炮,奧斯曼以較早採用炮兵而聞名-比如用猛烈的炮擊轟塌康斯坦丁堡的城牆。Great Bombard大概是特別用於消滅城市建築的特別重型炮兵單位。 支援單位包括村民、經濟馬車和傳教士等。 類型/名稱介紹採集單位移民
Settler 移民採集資源和建造建築,將是在新大陸建造強權的中心。移民馬車
Settler Wagon 德國特有的移民單位顯然在載重容量和採集速度上有優勢。法國民兵
Coureur de Bois 除了移民,法國還有法國民兵這種村民單位,比一般工人更堅強,採集速度也更快同時裝備來復槍...使他們在必要的時候能擔任。輕步兵的雙重身份。同時要比普通村民貴,但不像後者在面對敵人或新大陸自然環境中那些飢餓野獸時那麼脆弱。貿易單位帶棚馬車
Covered Wagon Covered Wagon用來建立新的市鎮中心(Town Center),發展玩家殖民地的最重要建築。貿易貨運馬車
Trade Cart 貿易貨運馬車,是沿貿易通路行進的不可控制單位。在這些道路上修建的哨站根據玩家為殖民地的選擇會獲得經驗點或是一種資源。貿易單位
Stage Coach 在較晚的時代, Stage Coaches取代 Trade Carts 為地圖上的貿易路線服務。火車
Train 從第四個時代(工業時代)開始, 火車和鐵路線取代了 Stage Coaches 和道路在地圖上開展貿易。沿鐵路線修建的哨站在火車經過時揮產生經驗。治療單位神父/傳教士
Priest/Missionary 神父可以治療己方單位。傳教士是西班牙的特有單位,傳教士是騎馬單位,不僅可以使他們速度很快,能夠跟上騎兵,而且具有特殊能力。同時治療一個區域內所有單位而不是一次一個。 游戲中的海軍到一定規模後可以組成一支大型艦隊,在海岸上對敵人發動攻擊。 類型/名稱介紹軍事單位戰船
Warship 海軍力量不僅體現在抵達新大陸,而且是聯系歐洲的紐帶。所有在新大陸上的勢力都有強大和老練的海軍。這些戰船都配備有很多側楦火炮如西班牙大帆船或三帆快速戰艦。輕型戰船
Bomb Ketch Bomb Ketch 是裝備有迫擊炮的輕型戰船,相較於攻擊其他船隻,它被設計主要是用來炮擊陸地上的固定目標,這種雙桅戰船或許是最好的清除海岸防守的船隻。軍艦
Galley War Galley是很多地中海國家的愛用武器,包括聲名狼藉的Barbary海盜。在從港口出擊近距離和現代戰船戰斗時效果極佳。鐵甲船
Iron Ship 革命後可以在船塢中生產,攻擊力強,生命值高。經濟單位運輸船
Fluyt Fluyt是被設計裝載大量貨物的船隻,因此有巨大的空間和少量槍炮,Fluyt作為荷蘭的特別單位可用於戰斗,捕魚,和運輸地面部隊。漁船
Fishing Boat 漁船從魚群中採集食物並返回到碼頭集存起來。 各歐洲國家都有其特色兵種,亞洲國家、土著部落的兵種全是特色兵種。 國家名稱兵種名稱英國長弓兵法國胸甲騎兵西班牙劍盾手、槍騎兵、長槍兵德國德國騎兵、雙手劍士、戰車葡萄牙葡萄牙散兵、葡萄牙管炮俄羅斯俄羅斯散兵、哥薩克騎兵、沙皇騎兵、騎射手荷蘭散兵土耳其蘇丹親兵、騎射手阿茲特克、蘇族、易洛魁、中國、日本、印度全兵種都為特色兵種(以上內容來自遊民星空)

Ⅵ 一、二次鴉片戰爭和清軍交手的主要是英屬印度軍隊嗎

火炮可不是單單比大小就行的,口徑、倍徑、鑄炮技術、彈葯、發射葯等等很多方面。1.發射葯方面,中國用的還是宋代的技術,而英國卻把黑火葯最佳比例找到並應用於火炮。76%硝石,10%硫磺,14%木碳做出的火葯可做彈頭;75%硝石,10%硫磺,15%木碳適合做發射葯;67%硝石,9%硫磺,24%木碳則是屬於緩燃型的。2.彈葯方面,歐洲早已有開花彈、榴散彈、鏈彈等多種彈葯;清軍方面就一種彈葯——實心彈,打到戰艦上除了一個洞之外啥也沒有。3.鑄炮技術方面,我國廣東佛山鑄炮用泥模,所鑄大炮炮身上凈是沙眼,火炮極易炸膛。我記得關天培就是這么死的,可憐一代英魂!!另外,火炮不標准,一個模子和另一個模子之間差別極大,而且沒膛線,射程近,總之毛病一大堆!!反觀英國,不僅鑄炮用鐵模,而且炮與炮之間公差極小,在實戰中易行成齊射。彈道有跡可循,也有膛線,炮彈出膛後彈道穩定。不像清軍火炮,炮彈出膛後不知道飛哪去了。所以在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火炮對射中方損失極大。4.最主要的一點,滿清軍隊戰鬥力太差。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編制上雖有八九十萬人,但缺額甚多,武器落後,其裝備水平與清朝早期相比反而有所退步。而且軍務廢弛,缺乏訓練,軍紀敗壞,國防力量十分虛弱,每年消耗餉銀二千萬兩以上(占當時清朝年財政收入的將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盡管有關天培這樣的民族英雄,但軍隊整體的戰鬥力落後英軍不止一倍,為將者再怎麼勇猛也白扯!其實,清軍在虎門炮台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但是也只不過憑著血氣之勇在拼殺,技戰術水平還是很差勁!

Ⅶ 18世紀,英國紅衫軍,法軍,普魯士誰最厲害

英國法國在北美洲爭奪殖民地
民族意識是指一群有相同血緣、語言、生活習慣的人,認為本身與其他的民族不同。

將這個意識發展成為民族國家,則是歐洲中古時期封建制度的產物。

歐洲中古封建時代,內亂頻繁,得勝者得以整合武力,成為一地的新興霸主,進而利用徵稅、徵兵、立法與司法等各種特權,將自己割據之地,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為了鞏固基業,他們與地方勢力結合,特別強調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民族意識。

這種民族意識,首次在第九世紀的法蘭克帝國(Frankish Empire)中產生。

當時占據帝國西部的西法蘭克王禿頭查理(Charles the Bald,843~877在位),與東部的東法蘭克王日耳曼人路易(Louis the German,843~876在位),於842年在斯特拉斯堡(Oath of Strasbourg)商討反對當時已經獲得皇位的洛泰爾一世(Lothair l,840~855在位)。

會議後,兩人故意使用法、德方言宣誓,拒絕承認洛泰爾的合法性。所以斯特拉斯堡誓約,可說是法蘭克族分裂後,法、德兩個不同民族逐漸形成的開始。

自十一世紀始,英國與法國的關系,錯綜復雜。為了封建領地的沖突,兩國長期處於封建戰爭的過程中,刺激了兩國民族意識的高漲。在兩國為期百年以上的百年戰爭(The Hundred Years'War,1337~1453),法國獲得了最後勝利,除了卡萊(Calais)一地外,還奪取了英國王室在其境內的領土,建立一個不再受外力干擾的民族國家。

英國王室在這場戰爭中,雖然失敗,卻反而促使英王從此與英國的利益緊密的連接在一起,可以專心治理英國。自此,法國與英國王室得以專注本國事務,發展成君主專政體制的民族國家。

◎圖3-1百年戰爭圍攻圖(請參考課本)

歐洲南端的伊比利半島(Iberia)地區,在十五世紀初,也成立了民族國家。這個地區從第八世紀初期,就被來自北非信仰回教的摩爾族(Moor)征服。回教勢力逐漸式微後,伊比利半島分割成了四個國家。摩爾族只剩下了格蘭那達(Granada)一地,其它則是由當地居民所組成的葡萄牙、卡斯提爾(Castile)與亞拉崗(Aragon)三個國家。後來,卡斯提爾公主伊莎貝拉(Isabella,1474~1504在位)與亞拉崗斐迪南(Ferdinand,1479~1516在位)在1469年成婚,十年後(1479年)決定將兩國合並,遂建立了西班牙(The United Kingdom of Spain)。

十六與十七世紀的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推動了世俗化思想。

馬丁路德把宗教信仰國家化,強調君主不但是政治領袖,也是人民信仰的保護者。這種君權神授的神學理論,把民族國家的君主提升到集君權與教權於一身的最高首領。

因此民族國家君主乃藉此權威,設立國教,強迫人民接受。於是,國與國之間的爭執往往因為宗教信仰的因素,轉化成為了宗教戰爭,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鉅的是三十年戰爭[注]。

長期的戰爭,增強了民族國家元首的權威,而君主們也乘機將民族意識、宗教信仰、國家利益三者聚集一身,成為了人民效忠的偶像。

1648年〈西發里亞條約〉(Treaty of Westphalia)結束三十年戰爭,根據條約的協定,荷蘭與瑞士都成為獨立國家。

美利堅合眾國的建立

北美洲的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是歷史上第一個經由民族分裂後,所建立的一個民族國家。

英格蘭人在西元1607年到達北美洲的維吉尼亞(Virginia),建立了詹姆士城(Jamestown),並開始屯墾。

此後,一批又一批尋求宗教信仰自由的清教徒朝聖者(pilgrims),到達北美洲的東北部。他們逐漸擴張,佔領鄰近的領土後,稱之為新英格蘭區(New England States)。

到了1760年,英格蘭人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已經擴充到了十三個州[注]。

由於同種同源,北美洲的殖民者把英國當作是自己的祖國。英國政府與殖民地之間,也一直保持著和諧的關系。不過到了十八世紀時,英國在七年戰爭[注]中獲勝,取得了法國在加拿大及其在密士失必河(Mississippi River)以東的土地,成為北美洲最大的殖民敵國時,兩者的關系才逐漸惡化。

這變化的王要原因,是英政府為了要維持英軍駐扎美洲殖民地的費用,開始向殖民地徵稅。先是徵收糖稅,又增收印化稅,殖民地人民群起抗議。他們認為英政府對待殖民的政策,違反其本身的憲政傳統,美洲殖民地反英情緒日漸高漲。

1773年12月16日夜晚,有一批波士頓商人假冒印地安人,登上英國運輸茶葉的船,將所有的茶葉傾倒到海里去。英政府因此決止採取強烈的政策。

◎圖3-5波士頓茶葉事件

[注]七年戰爭(1756~176;3)包括歐洲與美洲的兩場不同戰爭。

在歐洲則是普魯士與法國、奧地利為爭奪西里西亞的戰爭。法國與奧地利原為宿敵,但為共同抵擋普魯士的擴張,結成同盟。在歐洲歷史上,史稱外交革命。在這場戰爭中,英國是普魯士的盟邦。

這也是為爭奪海外殖民地的一場戰爭,稱為法印之戰。主要是法國與英國在北美洲與印度的戰爭。

英國之與法國在兩地作戰的原因:

一是藉此戰爭將法軍深陷國外戰場,無法調兵回國攻打普魯士人。
再者就是要藉此機會,奪取法國在北美洲(包括加拿大)與印度的殖民地。英國在這兩方面都達到預定的目的。
◎問題提示:美國獨立建國的啟示為何?

◎圖3-7美、英軍示意圖

為了降低雙方緊張的局勢,美洲殖民地選出的代表,於1774年9月5日在費城(Philadelphia)召開了第一次大陸會議,商討對策。與會者都希望能與英國政府保持和平的關系,但英國政府卻堅持要以軍事鎮壓的方式,鏟除反政府的禍源。

1775年4月18日,英國軍隊進攻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的康考爾(Concord)與萊克辛頓(Lexington)等地。各州的人民乃組織民團抵抗。

各州代表並於是年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任命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1~1799)為民團統帥,全力反抗英軍的進攻,正式展開創立自己國家的獨立戰爭。

1776年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lndependence)。

在1781年十三州通過〈邦聯條款〉,定名這個新國家為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藉著艱苦奮戰及法國等其他國家的協助,獲得最後勝利。

在1783年簽訂的〈巴黎和約〉中,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以密士失必河為界,河東歸屬於美國。

美國獨立運動雖然成功,但因當年匆匆締訂的〈邦聯條款〉,過於鬆散,無法治理新成立的國家。各州代表乃在1787年5月25日出席憲法會議,從事制憲的工作。新的《美國憲法》在當年9月制訂完畢,隔年6月得法定州數的通過,開始生效。

根據新憲法,華盛頓在1789年4月30日正式就職為美國第一任總統。

圖3.12美國的獨立宣言與憲法 目前陳列於美國華盛頓國家檔案保管處

美國《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美國各州代表參與的大陸會議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由傑弗遜起草。要點包括:

(1)任何人都生而平等,保有不可侵犯的天賦權利。
(2)任何政府的正當權力均由人民同意產生。
(3)任何政府如破壞天賦人權,人民可用武力將其推翻。
這是人類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三要文獻。引自:王曾才《西洋近世史》

外力協助下的義大利建國

在十九世紀時,義大利只是個地埋名詞,而非特指一個國家。

在拿破崙時代,義大利隸屬於法國的勢力范圍之下。

但在拿破崙失敗之後,根據1815年〈巴黎條約〉的規定,義大利除了北部由奧地利收回佔領外,其它的領土則分割成薩丁尼亞王國(Kingdom of Sardinia)、兩西西里王國(Kingdom of Two Sicilies)、教皇國(Papal State)等國。

後來完成義大利統一大業的,是由三個政治理念迥異的民族主義者合作完成。他們分別是馬志尼(Joseph Mazzini,1805~1872)、加富爾(Camille Cavour,1810~1861)與加里波底(Giuseppe Garibaldi,1807~1882)。

馬志尼曾經參加過燒炭黨(Carbonari)的秘密團體,主張以暴力為手段,達到統一義大利的目的。後來,他在1831年組織了青年義大利黨(Young Italy),鼓吹義大利的民族主義。

他說:「民族國家乃是由一群享有共同語言、歷史、生活方式,及在同一地理環境中生長的群眾,依據共同的理念組織而成。」

因此,他特別強調義大利的統一,必須要由義大利民族自己的努力來完成,絕對不可依賴外國勢力的協助。

加富爾是薩丁尼亞人,1852年被薩丁尼亞國王伊曼鈕二世(Victor EmmanuelⅡ)任命為首相。他以切合實際的政策,展開了義大利的統一大業。

他知道統一的最大阻力是奧地利王國,但薩丁尼亞王國國力不足,無法單獨與之抗拒。

因此,他堅信必須要獲得奧地利王國的敵人~法國出兵協助,才能成功的統一義大利。

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加富爾在1854年決定參加與本國利益毫無關系的克里米亞戰爭,並向拿破崙三世示好。

戰爭結束後,拿破崙三世立刻約他密談,並簽訂密約,答應將以武力協助薩丁尼亞統一義大利,但義大利必須以尼斯(Nice)及薩伏伊(Savoy)兩地作為報酬。

當奧地利政府獲知加富爾與拿破崙三世的秘密會晤後,立即威脅薩丁尼亞廢除密約,否則必以兵戎相見,結果兩國在1859年4月正式交戰。拿破崙三世實踐諾言,親率二十萬大軍進入義大利。

在法國軍隊的掩護下,薩丁尼亞節節勝利,不但收復了奧地利在義大利北部所佔領的倫巴底(Lombardy)等土地,而且引起鄰近其它城邦以及教皇國內民眾的熱烈響應。

不料,拿破崙三世因恐國內天主教徒的反對,開始停止軍事援助,並且出兵進駐教皇國,阻擋薩丁尼亞繼續南下。同時並與奧地利私自議和,允許他能繼續保留義大利北部的威尼西亞(Venetia)。

此時,另一位強烈民族主義者加里波底率領一千名紅衫軍,登陸西西里島,島上人民群起響應,兩西西里王國隨即瓦解。

加里波底原計畫是將義大利南部建立成一個共和政體的獨立國家,以與北方的薩丁尼亞王國對抗。但是在愛國熱誠的驅使下,犧牲了自己的理念,慨然將南義大利交給加富爾處理。

1861年6月,薩丁尼亞國王伊曼鈕二世登基為義大利王國國王,南北義大利的統一終告完成。原駐守羅馬城的法軍,因為普法戰爭的爆發而撤離,義大利軍隊乃於1870年9月20日進城收復了羅馬,將其作為義大利王國的首都。

德意志的統一

十八世紀的日耳曼是個四分五裂的地區。

在拿破崙稱霸歐洲時,整個日耳曼邦聯都臣服在法國勢力范圍之下,結果除了受法國政治與軍事的影響外,法國的文化與思想也都彌漫於日耳曼各地。

當時日耳曼有志之士只有埋首學術,伺機喚起日耳曼的民族意識。

普魯士的哲學家赫德可說是從文化上建立民族意識的先驅者。他認為任何屬於自己的文化,都必須要包含民族精神(Volksgeist)在內。

另一個普魯士的愛國者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就深受他的影響。在法軍佔領柏林的1807年至1808年之間,公開舉行了前後十四次名為〈告日耳曼民族書〉的演說,喚起日耳曼人的民族自尊。

拿破崙失敗後,1818年,普魯士組織「關稅同盟」(Zollverein),統一了日耳曼北部各部的稅額,奠定了在經濟方面統一日耳曼的准備工作。

◎問題提示: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過程中的策略如何?

同時,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William I,1859~1888)即位後,指派毛奇將軍(Helmuth von Moltke,1848~1916)為參謀總長,從事軍事改革。在毛奇將軍嚴格的訓練下,普魯士擁有了歐洲最強的武力。

於是十九世紀的普魯士,除了民族意識高漲外,又有經濟與軍事雙方面的改革,已經是日耳曼世界中最強盛的國家。但是把這些資源轉變成為統一日耳曼的實力,則要等到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被任命為首相之後,才逐一完成。

以鐵血首相著稱的俾斯麥,是位務實派的政冶家。他認為日耳曼當前的急務,是擴充國家的經濟與軍事實力,然後以普魯士為主,統一日耳曼各國,創立德意志帝國[注]。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初即位時,因為要增加軍費,與國會議員產生了控制預算權的爭執。威廉一世則認為國王是軍隊的統帥,應該操縱有關軍備的權力,因此拒絕對國會讓步。

威廉一世不顧議會的反對,在1862年指派本來就輕觀議會政冶的保守派人物俾斯麥為首相。俾斯麥即位後,便以「鐵與血」為口號,公開宣稱普魯士本來就不是以自由主義,而是以其強大武力著稱於世。

俾斯麥認為普魯士要達到統一大業,必須先削弱奧地利的地位,以取得在日耳曼世界中的領導地位。當時奧地利在首相梅特涅的領導下,組織了日耳曼邦聯(German Confederation),掌控了日耳曼世界。其最終目的是以奧地利為中心統一日耳曼。

這種理念在1848年3月至4月中的法蘭克福會議中,被稱為大日耳曼主義,與普魯士所提倡的小日耳曼主義對抗。

俾斯麥主張的是小日耳曼主義,主張德意志帝國成員必定是由日耳曼民族所組成的國家,因此多元民族的奧地利必須摒除在外。俾斯麥深知要達到這個目的,必先孤立奧地利。

由於日耳曼地處法國與俄羅斯之間,俾斯麥就利用他的外交手腕,獲得兩國的承諾,保證在普、奧兩國沖突時,保持中立。完成外交部署之後,俾斯麥接著就再製造外交危機,在1864年挑起了所謂的丹麥戰爭(The Danish War)。

這場戰爭導源自「什列斯威~好斯敦」 (Schleswig-Holstein)」兩個公爵國的問題。該兩國在丹麥半島的南端,自中古世紀以來便由丹麥國王以私人名義治理,但它們並不屬於丹麥王國。丹麥國王在1863年,不顧國際上的反對,徑自合並了什列斯威。

普魯士與奧地利乃以維護什列斯威的領土完整為名義,向丹麥宣戰。毛奇將軍所訓練的新軍,首次投入戰場。普、奧兩國聯軍,迅速擊敗丹麥。

俾斯麥乘機利用和約,在其中埋伏下普、奧兩國交戰的原因。果然不出所料,1866年奧地利即指責該條約不公,向普魯士宣戰,展開了「七周之戰」。

在法國與俄國保持中立下,普魯士軍隊輕易擊敗奧地利。戰後,奧地利被迫解散日耳曼邦聯,退出了統一日耳曼的運動。普魯士乘勝聯合北部諸國,組成「北日耳曼聯邦」(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完成了統一日耳曼的第一步。

俾斯麥在統一了北部後,知道要真正完成日耳曼的統一,必須克服來自英國、法國與俄羅斯等國的阻力,其中尤以法國拿破崙三世的阻力最大。因此俾斯麥的下一步,就是要克服這個困難。

與法國拿破崙三世斗爭的導火線,是西班牙的王位繼承危機。

西班牙在1868年9月發生革命,女王伊莎貝拉二世逃亡法國,因此國內王室虛懸。俾斯麥支持一位與普魯士國王同是霍亨索倫家族(Hohenzollern)的利阿坡親王(Prince Leopold)為候選人,利用賄賂的方式使其當選。

拿破崙三世惟恐這一旦成實,法國必會陷入東西同時作戰的危機,因此激烈反對,在1870年7月19日向普魯士宣戰。

但是在開戰後六個星期之內,普軍節節勝利,先在法國境內的麥茲(Metz)擊敗法軍,接著又在1870年9月1日的色當之役中大勝,俘虜了拿破崙三世。1871年l月普車攻陷了巴黎,法國投降。

普魯士王在俾斯麥的陪同下,於1871年1月18日,在法國凡爾賽皇宮的鏡廳中,正式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普王威廉一世並採取「凱撒」(Kaiser)的尊號,登基為第一任皇帝,且規定此後皇位皆由普魯士國王世襲。

日本的明治維新

十四世紀開始,日本一直處於諸侯紛爭的分裂狀態。十九世紀後半期,因為西方勢力入侵的危機感,遂在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時期建立了統一的民族國家。

1600年,大將軍德川家康在關原之役擊敗群雄後,統一日本。三年後,獲日本天皇所賜「征夷大將軍」封號,建立了德川幕府。

因其根據地是關東平原中的江戶,故德川幕府時代也稱江戶時代。

德川氏成立幕府後,實行鎖國政策,禁絕日人與外界來往,並將人民畫分為武士、農、工、商四個世襲的階級,各安其業。此一封建制度,維持了日本達兩百餘年之久的和平。

◎圖3-24德川家康(日本臨濟寺藏)

◎日本幕府時代(1192~1867):

日本從十二世紀末進入封建割據的幕府時代,長達六百多年。

幕府凡經三變。最初是源賴朝創立的鐮倉幕府,其次是足利義滿創建的室町幕府,最後是德川家康,創建的江戶幕府。

在幕府時代,日本天皇無權,形同傀儡,由勢力最大的諸侯以「大將軍」的名義,掌握全國的政權。

當時社會上形成兩大階級:一是貴族,一是平民。階級畫分很嚴,衣食住行都有定製,不得逾越。引自:上海社科院出版《全球通史》

◎圖3-25關原之役(關原和戰屏風圖,目前現存於日本井伊家史料保存會)

1854年,美國派遣海軍代將培理(Matthew Perry,1794~1858)為特使,率領軍艦兩度前來日本商討通商事宜。在他數度以武力威脅後,幕府被迫簽訂了〈美日親和條約〉,給予美國通商、開辦領事館、治外法權及最惠國待遇的權益。

俄、法、英等列強見日本與美國簽約,要求援例與日本簽約。在各國聯合脅迫下,德川幕府在1858年與各國簽訂了與美國類似的不平等條約。幕府的威望,受到致命性的打擊。

◎圖3-26培里叩關圖

◎圖3-27培里

在帝國主義的侵略、不平等條約的羞辱及幕府的軟弱與無能下,激起了日本人民高漲的民族意識。各地誌士組織尊王攘夷的倒幕運動。

德川幕府末代大將軍德川慶喜見民意不可抗,乃在1867年取消將軍幕府,將大

Ⅷ 帝國時代三國家排名

說真的,的確沒有最強大的國家。我只能說,我認為最強大的,不能代表客觀標准。不過倒是有幾個數據供,供樓主參考。(我曾經也是猶豫了很久要練一個最強的)法國:世界排名前10的有5個玩家用它,有3個玩家主用它。推薦原因:最強的農民和最猛的騎兵,最完備的兵種,既適合新手又適合高手。後期很強大。缺點不是很明顯。英國:世界排名前10有3個用它,2個是主用。推薦原因:傳說中回本效率最高的民族。有著一個房子一個農民的無可比擬的經濟優勢。兵種不算特別威力但是有著無比的經濟,靠數量取勝。缺點:房子貴,操作多且煩瑣,且兵種無優勢,整體優勢要到8分種之後才能體現,後期無力。如果有決心練它的話,進步一個檔次後是相當可觀的。

Ⅸ 帝國時代3印度的紅衣軍怎麼造

印度本身也有印度火槍手,功能和紅衣軍一樣,殖民時代血偏厚。

造領事館,結盟英國,殖民時代400茶葉換英國遠征連、堡壘時代800換茶葉英國遠征軍。或者在堡壘時代發「斡旋」支援卡運送9位紅衣軍。

結盟英國還可增加採集者/步兵/騎兵/火炮/軍醫的生命值10%。

Ⅹ 誰最早侵略中國,是什麼年代

近代最早侵略中國的是英國,在1840年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語:First Opium War;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滿清和英國就英國向滿清走私鴉片引發的一場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商人在中國廣東海域走私鴉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則徐於1839年在廣東強行銷煙,中英矛盾逐次升級,而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由此簽署的《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除賠款外,將香港島永久讓予英國,並使英國得到領事裁判權。

戰爭起因:
1、貿易順差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而中國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為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由於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尼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乾隆皇帝甚至認為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這使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入超)。而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稅率方面,中國對英國的入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使英國大為不滿。
2、鴉片走私
鴉片的主要種植地——印度,英國從其殖民地印度裝運鴉片來華。由於吸食鴉片會上癮,中國清朝亦開始嚴格控制其入口,但吸食者市場仍然存在。清廷於雍正年間已明令禁煙而此時英國本土鴉片的使用仍然合法(英國本土的鴉片禁止要到1912年的鴉片公約之後實行)。但清廷官吏也從鴉片貿易中獲利甚巨,故默許在廣州附近的零丁洋利用中國舢舨進行鴉片走私,使禁令如同虛設。鴉片貿易相關環節關系人利潤甚豐,因此鴉片走私日益擴大,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間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令英國出超,並反使中國入超。「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六百萬兩,令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出現通貨膨脹,令清廷財政枯竭,國庫空虛。鴉片貿易嚴重敗壞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時更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鴉片流毒甚廣,從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吸毒者日眾,為害中國國人身心健康,軍隊也吸食鴉片,身體變得虛弱,失去作戰能力。
3、虎門銷煙
吸食鴉片的中國人鴉片貿易給英國資產階級、英印政府、東印度公司和鴉片販子帶來了驚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優勢,使中國由二百多年來的出超國變成入超國。
「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
鴉片輸入嚴重敗壞了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煙毒泛濫不僅給中國人在精神上、肉體上帶來損害,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
鴉片貿易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廣大人民的重視。清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1821-1834年頒布禁令八次;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目睹社會危機,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國嚴禁鴉片。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煙。
虎門銷煙派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後,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並承諾不要再販賣,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並於6月3日-6月25日將大部分法律上屬於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毀。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禁煙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覺得不可容忍,促成戰爭的爆發。
1839年3月,林則徐[4]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廣州籌劃禁煙。林則徐不假差役胥吏之手,知識界的士人與他同一陣線,召粵秀書院、越華書院、羊城書院三大書院六百四十五學子入貢院「考試」。這次名為考試,實為問卷調查,試題四道:
「1.鴉片集散地及經營者姓名;2.零售商;3.過去禁煙弊端;4.禁絕之法。」
自此林則徐掌握了所有煙商、貪官污吏之名單。在林則徐的主持下,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全部銷毀。在現場觀看的廣州城鄉群眾,無不拍手稱快。

戰爭過程
1、戰前情況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海上戰斗場景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
1839年8月15日,林則徐下令禁止一切貿易,派兵進入澳門,更進一步驅逐英人出境。此事因而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雖然依據中國法律英國人無權在中國領土上國通商關系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並將繼續注意這一影響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
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英軍總司令。
4月,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 ,英政府始終未正式宣戰,認為軍事行動只是一種報復(reprisal),而非戰爭。
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的機動艦隊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英國出兵的深層原因據羅茲·墨菲的分析,則是為了擁有與巨大的中國市場自由貿易的機會,從而能夠直接進入中國市場。並且希望清朝政府能夠承認英國是平等國家。而中國因傳統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貢制度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態度,使英國無法容忍遭受輕視或忽視和遭受排擠,中國的態度在當時已經進入近代世界的國際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英國將中國的拒絕看作是落後的表現,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種必要時訴諸武力把中國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認為這對雙方都會帶來利益。正是雙方的自大,導致了正面沖突的爆發。
2、英軍首次北犯
戰爭爆發之初,中方只視英軍為蠻夷,認為不具威脅。1840年6月,英軍統帥兼全權代表義律領兵到達廣州海面,並根據英國外相巴麥尊的指示,遠征軍封鎖廣州、廈門(今屬福建)等處的海口,1841年1月7日英軍進攻虎門外大角、沙角炮台。截斷中國的海外貿易,並於7月攻佔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為前進據點。此時,中國沿海地區,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8月,英艦以驚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達天津大沽口外,本來主張戰爭的道光帝,眼見英艦迫近,懾於兵威,開始動搖,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同時,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將臨,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10月,琦善署理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12月,琦善通過私人翻譯鮑鵬與義律談判,拖延時間。英軍南下後,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裡布率兵至浙東,准備收復定海。
義律失去耐心,決定戰後再商。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師船、拖船沉毀11艘。琦善被迫讓步,1月25日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條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第二天,英國軍隊就佔領了香港島。林則徐被發配新疆,他雖上書道光帝,力言必須禁煙和重視海防,卻被道光帝斥為一片胡言。不過《穿鼻草約》由始至終並未經中國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力。
3、民眾抗擊英國
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廣大人民,積極地支持和配合了清軍作戰,並自發地堅持反侵略斗爭。侵略軍所到之處,無不遭到當地人民的抗擊。英軍攻陷廈門,當地民眾自動組織起來,襲擊英軍,迫使侵略軍退守鼓浪嶼。英軍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組織「黑水黨」,狠狠地打擊英軍。侵略軍進犯長江後,沿江人民以多種方式襲擊英軍,阻止英國艦隊前進。
4、虎門廣州之戰
虎門廣州之戰(1840.12~1841.8)1840年12月,琦善與義穿鼻之戰[21]律在廣東開始談判。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道光帝大為不滿,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隆文和楊芳赴廣東指揮作戰。1841年1月7日,英軍也不滿談判的進展,義律先下手為強,出動海陸軍攻佔虎門的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台,發起虎門之戰。
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奔赴廣東。2月23日進攻虎門炮台,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炮台最終失陷。2月26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5月21日,奕山令水陸軍1700餘人,於黑夜分乘快船出動,挈火箭、噴筒,夜襲英船,擲火焚燒。5月22日早晨英軍2400人反攻。清軍潰退。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占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台,並炮擊廣州城。廣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軍盡退城內,秩序大亂,在此形勢下,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條件,簽訂《廣州和約》,英國不但率部撤離了廣州,還勒索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期間廣州民間反英氣氛熾熱,英國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帶民眾自發武裝起來進行抗英斗爭。而奕山為了不被皇帝懲罰,便虛報戰功,甚至將該戰役的慘敗說成大勝。
5、英軍再次北犯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1.8~1842.8)英國政府對義律在廣州所獲侵略權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Henry Pottinger)為全權代表來華,擴大侵略。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艦船37艘、陸軍2500人離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廈門,占據鼓浪嶼。(即第三次廈門之戰)旋北進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軍以疾疫流行,放棄定海),10日陷鎮海(今屬寧波),13日佔寧波。時英軍兵力不足,遂停止進攻,等待援軍。
廈門、浙東兵敗後,道光帝又派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赴浙,並陸續調集兵勇以備反擊。1842年3月,奕經以兵力已足,決定水陸同時反擊,企圖一舉收復寧波、鎮海、定海。3月10日夜,清軍對寧波、鎮海分別發起反擊,接戰均不利,紛紛撤回原駐地。進攻定海因風潮不順而延期。3月15日駐寧波英軍乘勢反攻慈溪(今慈城鎮)和城西大寶山等地,清軍大敗,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見久經准備的浙東反攻又告失敗,遂調盛京將軍耆英趕赴江南,准備與英軍媾和(見浙東之戰)。
1841年5月29日,盤踞在廣州北郊四方炮台的英軍,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闖入三元里騷擾搶劫。當地群眾奮起抗擊,打死英軍數名。隨後,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廟集合,以三星旗為令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同時,還聯絡了附近的數千農民和手工業者,手持大刀、長矛,冒雨迎敵。而此時英軍僅僅只有一個海軍陸戰隊連。英軍被困在牛欄崗,天降大雨,火葯受潮,無法發揮出威力,展開肉搏戰,一名英軍死亡。英軍一路肉搏,在雙方人數懸殊的情況下,大勝義勇軍。最後,英勇的英國紅衣軍士兵終於一路拼殺回到了堡壘。第二天清晨,2萬多民眾高舉三星旗,把四方炮台圍得水泄不通。英軍總司令傳話給當地長官余保純,如果不解除義勇包圍,主力英軍將攻打並盡屠廣州城。余保純清楚雙方實力,也知道英軍的槍炮不會永遠受潮,於是勸退義勇,避免廣州被屠,從此擔上賣國賊的惡名,但實際上,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這種做法很明智。三元里抗英後,廣東人民又以「社學」的形式,組織武裝力量,開展反侵略斗爭。
6、清軍潰退
英國政府認為《穿鼻草約》所獲權益太少,撤換義律,改派璞鴉片戰爭鼎查來華鴉片戰爭形式為全權代表,擴大侵略。1841年8月27日,英軍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總兵葛雲飛及四千將士戰死,英軍也損失慘重。英軍後來又攻打長江的門戶吳淞,江南提督陳化成率軍堅守西炮台,兩江總督牛鑒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鑒逃走,東炮台被攻陷,陳化成與部下死守西炮台,孤軍作戰,直至戰死。吳淞的失利,使英軍軍艦開入長江。鎮江駐防副都統海齡自聞乍浦、吳淞不守,認為漢人通敵,縱兵殺害漢人。7月21日,英軍6600餘人擊敗鎮江城外綠營守軍,越城而入,與1500蒙古八旗兵巷戰,英軍死37人傷129人,旗兵死約600人,海齡自殺。全城慘遭焚掠,廢墟一片。鎮江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向英軍交納五十萬兩贖城費,免受軍事佔領。8月4日,英軍直逼南京,清廷處於不利位置。
1841年9月30日至次年3月11日,英軍分遣艦隊還多次對台灣進行侵犯。由於守軍准備充分,戰術巧妙,取得了整個戰爭中罕見的勝利,僅俘獲英軍就有182人(見台灣抗英斗爭)。
1842年5月,英軍放棄寧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鎮。6月16日發起吳淞之戰,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此後,英援軍相繼到達長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會,以艦船73艘、陸軍1.2萬人,溯長江上犯,准備切斷中國內陸交通大動脈運河。7月21日,英陸軍6900餘眾,發起鎮江之戰,遭頑強抗擊,被擊斃擊傷169人後攻陷鎮江。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後英軍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在英軍堅船利炮的威懾之下,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和兩江總督牛鑒,妥協退讓,委曲求全,被迫在靜海寺、上江考棚等處與英軍議和。在談判期間,由於英軍的惡行引發了地方性的靖江保衛戰,侵略者死傷13人後敗退1842年7月21日英軍攻打鎮江城(從台灣、靖江之戰看來,當今記載的英軍傷亡數字不無可疑之處)。
1842年8月29日,耆英與璞鼎查簽訂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

戰爭結果: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南京條約簽訂在寺內議約四次。8月29日,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滿足了英國大多數的要求。

閱讀全文

與印度紅衣軍是哪個國家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哪個國家比較好 瀏覽:220
去印尼簽證大概要多少錢 瀏覽:212
伊朗什麼地方最好 瀏覽:25
你如何理解中國與世界的交流 瀏覽:840
印度人的腦子怎麼樣 瀏覽:12
法國和義大利時尚品哪個強 瀏覽:560
越南大概什麼時候開放 瀏覽:479
義大利聯賽為什麼沒有綠牌制度 瀏覽:712
和平精英國際服微信怎麼樣充值 瀏覽:552
斗魚越南妹子視頻哪裡找的 瀏覽:668
ve是義大利哪個省 瀏覽:474
中國出口給越南的石油多少錢 瀏覽:436
中國外運哪個公司工資高 瀏覽:112
哪些藝人可能改回中國國籍 瀏覽:768
義大利哪些保健品可以減肥 瀏覽:902
伊朗人喜歡中國什麼禮品 瀏覽:713
印尼nik是什麼 瀏覽:722
伊朗雲斯頓多少錢 瀏覽:175
義大利特倫托離哪個機場近 瀏覽:51
中國三大蠶絲基地是哪裡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