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鄭和下西洋去過哪些地方艦隊如何克服逆風航行的困難
今天,校易搜給大家帶來了一篇
明朝永樂三年,泉州掛旗狩獵,派數千船。鄭和寶船在數千艘船的簇擁下駛向浩瀚的印度洋。
鄭和今年才三十齣頭,卻已經是大明艦隊的統帥了。為了保證一帆風順,他顯然要比裝甲板上忙碌的水手們考慮更多的問題。從規模上看,這支艦隊擁有各類艦艇數千艘,人員超過2萬人。如果他們認為自己是在找短板,是在規模作戰,歷史已經證明,他們真的是來尋求和平和友誼的。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領導這樣一個「小國」漂洋過海也是極其困難的。那麼鄭和船隊是靠什麼到達非洲的呢?
風!一個好的水手可以利用東、西、北、南四面的風。這種技術是大明艦隊漂洋過海的基礎。在沒有發動機的時代,風幾乎是海船唯一的動力。當然,在一些風平浪靜的海域,也使用人槳,比如地中海的羅馬槳船,但是南海和印度洋的海況明顯比地中海差很多。這時候鄭和船員的高超素質就體現出來了。接下來,我們先來看順風。
船隊遇到順風,大家都高興。船員只需要張開大帆,藉助風力前進。這是最簡單也是最理想的情況。
遇到側風時,水手必須轉動船帆,使其與船身成一定角度。這時船帆會把從側面吹來的風分解成平行和垂直於船體的兩個力。由於吃水,船體會抵消垂直於船體的力,所以與船前進方向相同的剩餘力就成為主要驅動力。
最後一個例子是逆風,這是最復雜的,當然也是最巧妙的。這時候無論怎麼改變船帆的方向,都不可能讓船一直向前航行,所以船員需要同時調整船體和船帆,最後把逆風變成側風。一旦習慣了側風,情況和上面說的第二種情況一模一樣,只是船的航向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因此,船隊在航行一段時間後,必須停下來調整船體,向對稱的方向航行,這樣再次行駛時,就相當於沿著之字形行走。因此,這種方法也被稱為「劫熱門船」。
600年前,強大的明朝船隊就以這種方式航行到暹羅、真臘、爪哇、占城、蘇門答臘、錫蘭甚至東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