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死了多少軍人
在廣西和雲南的26座烈士陵園的墓碑上可以查詢的:
1978年—1990年約10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犧牲的全國各籍貫省市犧牲人數(不完全統計)廣東省烈士約1773人廣州市82人 東莞市50人 佛山市142人 潮州市50人 河源市91人惠州市54人 江門市138人 揭陽市93人 茂名市194人 梅州市85人普寧市66人 清遠市62人 汕頭市80人 汕尾市29人 韶關市46人深圳市1人 江陽市55人 雲浮市62人 湛江市222人 肇慶市118人中山市32人 珠海市16人 廣東籍無具體5人雲南省烈士約1449人昆明市232人 大理白族自治州87人 昭通市112人 保山市64人楚雄彝族自治州97人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25人 迪慶藏族自治州9人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8人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9人麗江市37人 臨滄市53人 普洱市72人 曲靖市109人 玉溪市46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264人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9人雲南籍無具體14人廣西壯族自治區烈士約1420人南寧市242人 北海市22人 崇左市80人 防城港市27人 桂林市106人河池市149人 賀州市28人 來賓市66人 柳州市70人 百色市351人欽州市95人 梧州市13人 玉林市72人 貴港市92人 廣西籍無具體7人湖南省烈士約1285人長沙市146人 常德市196人 株洲市47人 湘潭市51人 郴州市63人衡陽市133人 懷化市38人 婁底市119人 邵陽市168人 永州市93人益陽市70人 岳陽市120人 張家界市12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人湖南籍無具體15人貴州省烈士約1053人貴陽市108人 六盤水市63人 遵義市122人 安順市65人 銅仁地區126人 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71人畢節地區208人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47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134人 貴州籍無具體9人四川省烈士約699人成都市68人 內江市52人 巴中市48人 達州市79人 德陽市7人廣安市10人 廣元市23人 樂山市34人 瀘州市31人 眉山市31人綿陽市36人 南充市59人 遂寧市6人 自貢市16人 資陽市26人雅安市25人 宜賓市37人 攀枝花市4人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21人甘孜藏族自治州27人 涼山彝族自治州43人 四川籍無具體16人河南省烈士約約571人鄭州市39人 安陽市30人 鶴壁市4人 開封市19人 洛陽市19人南陽市83人 平頂山市25人 濮陽市23人 焦作市10人三門峽市20人 商丘市35人 新鄉市27人 信陽市97人許昌市25人 周口市58人 駐馬店市17人 漯河市14人河南籍無具體4人湖北省烈士約544人武漢市57人 仙桃市9人 咸寧市55人 襄樊市29人 孝感市49人宜昌市20人 天門市1人 潛江市1人 鄂州市24人 黃岡市44人黃石市12人 荊門市6人 荊州市34人 十堰市14人 隨州市44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4人 湖北籍無具體1人山東省烈士約431人濟南市15人 德州市21人 東營市8人 菏澤市52人 濟寧市38人萊蕪市11人 聊城市20人 濱州市15人 臨沂市59人 青島市36人日照市8人 泰安市14人 威海市17人 濰坊市22人 煙台市36人棗庄市32人 淄博市18人 山東籍無具體10人 江蘇省烈士約387人南京市42人 常州市15人 淮安市2人 連雲港市9人 南通市57人蘇州市21人 宿遷市11人 泰州市26人 無錫市9人 徐州市19人鹽城市45人 揚州市67人 鎮江市24人重慶市烈士約320人(直轄市)江西省烈士約293人南昌市23人 九江市29人 撫州市5人 贛州市76人 吉安市16人萍鄉市8人 景德鎮市12人 上饒市36人 新余市6人 宜春市68人鷹潭市2人 豐城市2人 江西籍無具體4人安徽省烈士約246人合肥市29人 安慶市45人 蚌埠市9人 巢湖市5人 池州市3人毫州市8人 滁州市9人 阜陽市14人 六安市47人 宣城市10人宿州市21人 蕪湖市7人 馬鞍山市1人 淮南市18人 淮北市11人 銅陵市5人 黃山市4人福建省烈士約238人福州市32人 龍岩市24人 寧德市18人 莆田市15人 泉州市64人三明市15人 廈門市3人 漳州市12人 南平市15人河北省烈士約202人石家莊市30人 保定市29人 滄州市19人 承德市2人 邯鄲市53人衡水市2人 廊坊市35人 秦皇島市1人 邢台市7人 張家口市5人唐山市16人 河北籍無具體3人 浙江省烈士約190人杭州市33人 湖州市11人 嘉興市8人 金華市22人 麗水市10人寧波市26人 衢州市11人 紹興市37人 台州市11人 溫州市17人舟山市4人 陝西省烈士約79人西安市5人 咸陽市13人 延安市15人 渭南市23人 安康市1人寶雞市4人 漢中市13人 商洛市5人 海南省烈士約71人海口市2人 三亞市68人 海南籍無具體1人山西省烈士約56人太原市1人 大同市2人 晉城市5人 晉中市4人 臨汾市8人呂梁市6人 原平市1人 長治市26人 上海市烈士約55人(直轄市)北京市烈士約17人(直轄市)甘肅省烈士約16人蘭州市2人 隴南市2人 平涼市3人 慶陽市1人 天水市1人天水市7人遼寧省烈士約13人大連市2人 丹東市3人 錦州市2人 安東市1人 營口市1人鞍山市1人 瓦房店市1人 鐵嶺市1人 阜新市1人 黑龍江省烈士約12人哈爾濱市6人 虎林市1人 七台河市1人 綏化市2人 大慶市1人黑龍江籍無具體1人 吉林省烈士約9人吉林市1人 長春市2人 延吉市2人 白城子市1人松原市3人天津市烈士約4人(直轄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烈士約4人寧武市2人 吳忠市1人 寧夏籍無具體1人內蒙古自治區烈士約3人赤峰市1人 興安盟1人 通遼市1人青海省烈士約3人西寧市3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烈士約2人烏魯木齊市2人全國無籍貫烈士約37人烈士共計約11482人
可查的就是這么多人
此外還有擔任穿插任務的部隊中還有相當數量的烈士骸骨未曾帶回,保守估計這部分失蹤人員也是千餘人
B. 越南買的香奈兒香水是正品么
如果您是在越南免稅店購買的香奈兒香水那是正品,如果您是在越南地攤或中國地攤買的越南香奈兒香水,那不會是真的。
C. 會說廣東話的各位高手! 請來說關於廣東話的音調一些問題
http://bk..com/view/10816.html?tp=8_01
粵語
目錄
粵語地位爭議
概況
形成和來源
香港式粵語和正統粵語的差別
早期粵語中心不在廣州在廣信
粵語發展時間表
中國國內通行地域
聲調
詞彙
粵語的書寫系統
粵語文學
粵語影響
詞彙
粵語的書寫系統
粵語文學
粵語影響
語言分類學定義
粵語,俗稱廣東話,當地人稱白話,英文叫Cantonese
編輯本段粵語地位爭議
語言學家一般認為,若兩種話語間不能直接通話,則這兩種話語可定義為兩種不同的語言;若兩者間有或大或小的差別,但可以直接通話,則兩者可定義為同一種語言的兩種不同方言。根據這一分類標准,粵語跟普通話是完全無法通話的,應分別歸類為兩種不同的語言。不過,一般認為,這並非語言分類的唯一標准,如挪威語、瑞典語、丹麥語雖然可以通話,卻列為三個不同的語言。並且粵語也與漢語其他方言同具有書寫文字和使用族群的高度統一性,這也與西方語言存在很大的差異。
編輯本段概況
總使用人數
分布圖
6.6千萬~1.2億(右圖為深綠色部分為粵語的大致分布圖)
語系
漢藏語系
漢語族 (Chinese languages group)
粵語 (Cantonese)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ISO/DIS 639-3: yue
通行區域
中國:主要在廣東大部分地區、廣西東南部、香港、澳門等地使用。
加拿大:使用人口排在英語、法語之後,為當地第三大語言。
美國:使用人口排在英語、西班牙語之後,為當地第三大語言。
澳大利亞:使用人口排在英語之後,為當地第二大語言。
東南亞:粵語在東南亞有廣泛的使用人群,在馬來西亞影響力非常強。
標准語及官方地位
粵語有約定俗成的公認標准語,即粵語廣州話。粵語在香港、澳門享有官方語言地位。
編輯本段形成和來源
論粵語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粵語從何而來。來源於古代華夏的語言,即雅言。現在的粵語影響力甚廣,許多電視劇都加入了不少粵語的幽默情節,如《武林外傳》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普通話」。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編輯本段香港式粵語和正統粵語的差別
香港式粵語,經常出現懶音,如有些字前面的輔音不發音,如「魏」字「我」字發音變成了/ai/、/or/,香港人似乎不會發N音,一般的N音都用L音代替,如「藍」「南」和「男」字「女」字和「鋁」字「黎」字和「泥」字在香港人的口裡都變成了同音字,香港人說粵語的時候經常夾雜著有時連英美人士也聽不懂的港式發音的英語單詞,如「文件」香港人會說「Fai老」,不習慣香港粵語的人會聽不懂。香港人的書面語一般用粵語寫成,所以香港的報紙一般來說非粵語人群看不懂的,如內地叫「粉絲」香港的報章會寫成是「蕃屎」但隨著香港回歸越來越多嚴肅的報章雜志的書面語用中國官方普通話寫成。(右圖)用粵語寫成的香港海報,不懂粵語的人一般都猜不出這些粵語文字所表達的意思
編輯本段早期粵語中心不在廣州在廣信
粵語在分布上的突出特點,是沿江分布。它以西江中部為中心,分四條渠道向東、西、南擴展。第一條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東至番禺(廣州)一帶。包括廣西梧州和廣東肇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第二條渠道是西江——鬱江,即溯西江、潯江、鬱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廣西南寧、崇左、貴港三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第三條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廣西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屬各縣。第四條渠道是南江——鑒江,即溯南江而上,越過雲開山脈到鑒江流域。包括廣東雲浮、茂名兩市及其所屬鬱南、羅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屬吳川、廉江。
雅言在嶺南傳播,始於西漢平南越國之後。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今肇慶封開),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雜繒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鑒江——南江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
廣信還是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時期,一大批文人學者以這里為陣地,開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經學家陳元和士燮。陳元被譽為「嶺海儒宗」,晚年回廣信辦學,成為嶺南文化的先驅者之一。上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還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來依附,他們來往於交趾、廣信等地,以講學為業。這些文人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為紀錄符號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干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藉助雅言。這么一來,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就像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樣,形成雙語制,在自己部落內使用自己的母語,對外交往則使用雅言。
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異並不明顯。到晉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00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裡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沖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發生重大變化,同時在這一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由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正如李如龍教授所說;「中古之塞擦音聲母的分化,鼻音韻尾的合流,塞音韻尾的弱化和脫落、濁上歸去、入派三聲這些在許多方言普遍發生的變化都被粵方言拒絕了。」(《方言與文化的宏觀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經發展成為胡化成現代的普通話和官話,粵語卻更好的繼承雅言的原汁原味。
封川話濁塞音:早期粵語的活化石
粵語保存著古代雅言的許多因素,可以通過粵語與《切韻》音系的對照證實。《切韻》是我國最早一部音韻學著作,成書於隋朝初年,所記錄的是南朝時期讀書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韻》音系跟今天漢語七大方言進行對照,可以看出,保存這個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粵語。以古代的入聲為例,北方的漢語方言由於發展迅速,語言進化較快,塞音韻尾普遍脫離,因此,現在這—帶的人們完全不知道入聲是怎麼一回事。其他漢語方言雖然保存一些入聲,卻不完整。粵語由於和中原隔絕,處於山高皇帝遠的半蠻荒狀態,所以沒有「入派三聲」這一變化規律,所以保存著古代的全套入聲,同鼻音韻尾整齊對應。
在粵語的形成地封開一帶,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較為明顯。《切韻》音系中有一套濁塞音聲母,這套濁塞音聲母在漢語大多數方言中已經消失在今天的粵語廣州話亦已無存。然而,這套濁寒音聲母在封開的粵語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封開粵語,不僅在《切韻》中念為濁塞音「並」、「定」、「群」母的字仍然讀為濁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韻》中已經念為清塞音「幫」、「端」、「見」母的字也讀為濁塞音。我們知道,「濁音清化」是漢語聲母演變的一條規律。根據這條規律,濁塞音聲母越發達,其年代便越久遠。有人說,封開粵語濁塞音比《切韻》音系發達,說明它保存著比《切韻》成書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兩漢時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說,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粵語的活化石,是粵語形成於古廣信的見證。
編輯本段粵語發展時間表
秦漢時期
自上古時期,居於嶺南地區的多個原始部族被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人泛稱為南越族。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後,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南越族人則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當時的華夏族語言開始傳入嶺南地區。秦朝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兼並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短暫的南越國。在漢朝的鼎盛時期,華夏族融合當時周邊多個民族演變成漢族。這一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的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再次處於長年內戰,北方更首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嶺南地區,嶺南地區漢族人口大量增加,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峰期。當時中原傳入的漢語與以前形成的古粵語混合,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差別。這一時期是粵語的成長時期。
唐宋時期
在唐朝頂盛時期,嶺南地區的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與漢族長期接觸的原住民已被漢化。而在漢族分布較少的山區,原始部族則繼續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這一階段粵語仍受中原漢語影響,成為一種既能對應中古漢語發音但有獨立詞彙文法的語言。唐朝滅亡後,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宋朝時期,北方更再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嶺南地區,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差別的時期。唐宋時期可被視為粵語的定型時期,因此現代粵語仍能對應宋朝《廣韻》的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中原漢語發音。
元明清初時期
在元朝,蒙古人遷都至位於燕雲十六州內的大都(前稱燕京,後改稱北京),並以當地話作為官方語言,當時的中原漢語與中古漢語和粵語的差別在此後不停變大:當時的中原漢語已急劇地向北京官話方向發展,北京官話的入聲迅速消失(即是-p/-t/-k韻尾脫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都帶有不同入聲韻尾),又出現了不屬於「平上去入」傳統四聲的輕聲聲調;已經定型的粵語則不受元朝影響而獨立發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話韻尾進一步消失(現代官話僅存-n/-ng韻尾,-m尾與-n尾合並)。又有連接i/ü韻母的g/k/h聲母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均帶有g/k/h聲母,在現代官話則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粵語則平穩而緩慢地變成現代粵語,最明顯是不再分辨z/c/s聲母和j/q/x聲母,又按粵語韻母長短把陰入聲派入上下兩種陰入聲(如「色錫」兩個陰入聲字分別帶有短和長的韻母,前者被派入尖銳的上陰入聲,後者被派入近似陽入聲般低沉的下陰入聲)。
清朝中末時期
由於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故相當一部分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議事亦常常接觸粵語,使得粵語首次逆向傳播到中原。在這一時期又有大量的粵人遷移到美洲、澳洲和東南亞等各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有用北方白話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地位,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未有受到任何限制。但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全面「推廣普通話」的運動中,粵語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地位已大不如前。粵語受到北方漢語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致在中國大陸粵語分布區的許多年輕的一代不懂得一些專門名詞的粵語讀法。由於國家政策規定,學校都要用普通話進行教學,年輕一代長期在普通話的環境下成長,變成有部分小孩可以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外省人溝通,但是廣州話就不太懂,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不少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士開始產生一種母語危機感,因此中國各地近年來要求保護本土語言文化的呼聲逐漸開始壯大。亦因此故,香港和澳門廣泛運用粵語讓南粵文化和粵語的保留起了極大的作用,加上粵港澳地區受惠於長年的經濟開放和流行文化發展,這些成果也令不少帶有粵語源頭的詞彙被傳播開去。
編輯本段中國國內通行地域
在中國大陸,粵語通行於廣東、廣西境內,以廣州話為中心。使用人口約5000萬。通行地區大致如下:
廣東省境內純粹屬粵方言或以粵方言為主的縣市有47個,佔全省面積的1/3以上,即廣州、佛山、肇慶、江門、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東莞、順德、龍門、佛岡、增城、從化、花都、清遠、連縣、陽山、連山、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鶴山、封開、鬱南、德慶、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台山、開平、新會、恩平、斗門。此外,惠州、韶關、湛江、海豐、博羅、惠陽、惠東、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白、遂溪、海康、徐聞、廉江等16個縣市也有部分地區講粵方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行粵方言的縣市有24個,即南寧、橫縣、貴港、桂平、平南、藤縣、梧州、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鍾山。此外,海外華僑及華裔中以粵方言為母語的也很多,他們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方言區。
港澳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境使用粵語。
粵方言區分布在廣東省大部分地區,海南的儋州話—邁話—蛋家話,廣西東部—南部,香港,澳門。
百色—南寧—桂平—梧州—肇慶—廣州這一線,是西江航運的黃金水道,通行粵語。
方言
粵海方言(Standard Cantonese)
廣州話:也稱廣府話,是粵語的公認標准口音。廣府話本身亦不斷地變化發展。1949年前的廣州話用詞比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響也較少。
分為以下幾類:
南番順方言:廣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組成,所以廣州方言其實可以算是南番順方言的一個特例。廣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較接近,但順德有不少字的發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讀[lap]而讀[nap];「吃飯」不叫「食飯」而叫「吔[yɑ:k]飯」。
羅廣方言:分布於肇慶、四會、羅定、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鬱南、陽山、連縣、連山等縣市。以肇慶話為代表。
雖然所有語音、詞彙都在跟廣州方言片靠攏,但在語調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語的特色。如陰平調的高降調與高平調有明顯差別,陰入調的重讀(調值與普通話第四聲相近)。幾乎無粵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懶音,如所有非【i】母音開頭的字,均冠以聲母[ng],珂[ngo1],矮[ngai2],亞[ngaa3],愛[ngoi3],惡[ngok3];[n],[l]音分明
(近代)香港方言:1949年前的香港,由於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很濃的粵客混雜的口音(即客家人說的客家話受到廣府話的音調和詞彙的影響和反過來)。當中以錦田話為代表,但這種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紀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後,香港方言開始出現大量懶音,當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為顯著。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國」[gwok]誤讀成「角」[gok],「過」[gwoh]讀成「個」[goh]。這現象似乎與大量外地移民有關,對他們而言,n/l的發音差異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混淆兩者亦不會帶來嚴重的溝通障礙,於是他們來港學習這種新方言時,往往舍難取易,淡化一些難以分辨的發音之差異。這亦所謂「民理論」,這種現象在台式國語、美式英語的演化過程中,亦曾出現。
不過,80年代之前的大眾媒體依然盡力避免在電台電視節目上出現懶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語言學家亦對懶音屢加抨擊,並提出「正音」活動,但懶音似乎已經為香港粵語的特色,在大多數大眾媒體、歌手錶演中,懶音更被視作「潮流」、「入時」的口音。但總體上,香港方言與廣州方言仍然異常接近。
英語在香港比較普及,加上從前香港通常比內地較先接觸外來的新事物,過去不諳英語的低下階層會用廣州話拼讀日常的英語詞彙,所以香港粵語的英語外來詞十分普遍。例如「地盆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車掣」叫「逼力」(brake)、「軸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郵票」稱作「士擔」(stamp)、「保險」叫「燕梳」(insurance)等。這些地道的用語可能會使外地漢語使用者不知所雲。
四邑方言片(Toishanese)
四邑方言是指新會、恩平、開平、台山等地的方言,當中以台山話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講四邑方言(特別是斗門一帶),而其它地區則使用香山片粵語。四邑方言和廣州話發音相差較大。
高陽方言片
高陽方言主要分布於茂名、化州、高州、信宜、電白、湛江、吳川、陽江、陽春、雷州半島北部一帶。
化州方言片(Huazhounese)
化州話屬粵語的次方言,是現今全國最為古遠、最特殊的方言之一,化州話古樸,詞彙豐富,語法特殊,保留中原雅語的古音古詞古義多,同時又摻合了古代粵西俚語文化,是中原文化與粵西文化融合的結果。化州話使用人口約140萬。
桂南方言片(Cancerese)
主要分布桂東南。以桂東北的賀縣至桂南的南寧市、憑祥市為分界線。線的東南主要說粵語,幾乎占廣西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線的西北主要說官話。廣西粵語與廣州話相近,互能聽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廣東話區的居民遷入少數民族地區雜居,吸收了少數民族語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粵語等與廣州話相異較大的土語。主要包括邕潯粵語,梧州粵語,勾漏粵語以及欽廉粵語。
分類如下:
邕潯粵語(南寧話):與梧州粵語比較接近。主要流行於邕州、潯州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市為代表點。
梧州粵語(梧州話):與廣州話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縣大安、丹竹、武林3鎮,桂平縣城及金田鎮,蒼梧縣城,賀縣縣城(現賀州)及附近。內部差異很小。以梧州話作代表,語音系統聲母21個,韻母46個。
勾漏粵語(北流話):主要分布在玉林及貴港兩地區13個縣市(除平南縣、桂平縣城外)。北流在玉林地區,北流話是勾漏粵語的典型代表,自古以來勾漏地方都屬於北流,容縣話與北流話最相近,而與玉林話相比北流話更接近廣東粵語。音系復雜,聲調有10個。有粵語的其它方言中罕見的b、d濁聲母。許多字的韻尾失落,如兩讀為[lar]。以及詞彙也很有特點。與廣州話差別較大,操語雙方對話溝通交流困難。
D. 漢朝時期的越南語跟吳越方言有多大區別
根本就沒有可比性。當時的越南話,跟中國的吳越,福建,廣東話差別都很大。中國南方和越南在古時候叫百越,只是一個統稱。他們根本就不是一個民族,就好像北狄東夷西夷一樣。在古代交通信息極度不發達的情況下,語言是很難相通的。哪怕是現在,南方也是一個村一種話,隔壁村都聽不懂隔壁村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