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文豪有哪些
印度有名的作家:泰戈爾, 阿蘭達蒂·洛伊,基蘭·德賽。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阿蘭達蒂·洛伊印度女作家和政治人物,被福布斯評為「30位全球女性典範」的第二名,自傳體色彩濃厚的《微物之神》被認為是《午夜的孩子》後最傑出的印度文學作品,曾占據《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長達49周,被譯為40種語言,出版600萬冊。印度女作家。
2006年,她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失落》獲得了象徵英國文學最高榮譽的布克獎,成為有史以來獲得該獎的最年輕的女作家。
2. 泰戈爾簡介50字左右
泰戈爾(1861-1941),出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一個富有文學教養的家庭。他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校和孟加拉學院,但沒有在學校里完成正規學習。
他的科學、歷史和文學的豐富知識,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客觀環境的影響,使他從小醉心於詩歌創作。
1878年,泰戈爾按照父兄的意願赴英國學習法律,但他很快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
泰戈爾一生共寫了《吉檀迦利》等50多備此部詩集,12部中篇和長篇小說,100餘篇短篇小說和20多部劇本,並於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印度文豪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等。
在他的作品中,泰戈爾用他特有的筆法含搏將印度神話、古印度教義以及佛教文化相互交融,有濕婆舞天的故事,有所羅門的生活談滾祥,也有佛陀菩提下的禪茶。
曾有愛鑽牛角尖的人批評泰戈爾不夠虔誠,沒有從一而終的信仰。我以為這是不懂詩人,不懂詩的。不同時期的印度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在幾千年的傳承中形成一種底蘊。
泰戈爾正是站在這樣的一個起點,將印度幾千年的文化凝聚在短短的幾個篇章之中,以其深刻的筆觸書寫成詩,無關宗教,無關信仰,只是對文字對文學的追求。
而他對語言、詩歌本身的了解和認知使得他的詩詩風多變、詩體豐富、詩情廣闊,故事詩、抒情詩、散文詩、哲理詩,從一個講故事的人逐漸成長至超脫文化本身達到哲學境界的哲人。
3.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總共寫過那幾部書或者詩集
泰戈爾給人類留下了豐厚的文學遺產,共包括66部詩集、96篇短篇小說、15部中長篇小說、80多個劇本和大量散文。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泰戈爾的詩風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過重大影響,啟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謝婉瑩等一代文豪,其中許多作品多次被譯成中文。泰戈爾的《飛鳥集》影響冰心,使她寫出了《繁星·春水》。
(3)印度文豪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泰戈爾作品的主題:
1、愛國主義
其創作多取材於印度現實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義、封建制度、愚昧落後思想的重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描繪出在新思想的沖擊下印度社會的變化及新一代的覺醒,同時也記載著他個人的精神探索歷程。
2、關於死亡
泰戈爾對死亡有著超乎尋常的認識,在泰戈爾筆下,死亡充滿著詩情畫意,令人心嚮往之。例如在《吉檀迦利》的最後階段,用了20餘首詩歌贊死亡,抒寫在死亡中與神同一的過程。
3、善惡觀念
泰戈爾是個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世界是朝著絕對的善發展的,堅信惡最終將轉化為善。詩人認為,我們之所以有痛苦,是因為我們感受到有限,但這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並不是最終的,歡樂亦是如此。
4. 印度文豪泰戈爾的中文名字是什麼
1924年,印度大文豪泰戈爾訪華期間,作為翻譯的徐志摩一直陪伴在他身邊,兩人結成了忘年交,成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1923年初,泰戈爾的好友和他的英籍助手恩厚之來到北京,對徐志摩和翟菊農說了泰戈爾有來訪華的意向,徐志摩高興地將此事告訴了講學社。講學社於是正式邀請泰戈爾來華訪問,並委託徐志摩主理各項具體工作。徐志摩由此開始與泰戈爾以及他的英籍助手恩厚之聯系。
聽到泰戈爾來華的消息,各大報紙立即進行炒作,搞得熱火朝天。徐志摩也寫下了《泰山日出》、《泰戈爾來華》《泰戈爾的確期》等。
1923年7月26日,徐志摩在給泰戈爾的信中說,泰戈爾准備10月來華的消息,使他快樂極了。泰戈爾原定8月來華的。這次改期十分合適,因為學校在10月左右都會開課。惟一不妥的是天氣。北京的冬天和印度很有差別。他勸泰戈爾來時要准備全副冬裝。當然泰戈爾居住的地方會適當地裝上暖氣。徐志摩已經答應講學社,在泰戈爾逗留中國期間作他的旅伴和翻譯。有人告訴過他,泰戈爾通常在演說前把講稿擬好。所以徐志摩盼望泰戈爾能把預備向中國聽眾演說的講稿寄過來一份,他好把講詞先譯成中文,這樣他就可以在泰戈爾演講中做到表達清楚流暢的地步,即使不能傳送原文美妙動人的神韻。
在《泰戈爾來華》一文中,徐志摩對泰戈爾無比敬仰。他說,泰戈爾在中國,不僅有普遍的知名度,而且受普遍的景仰。東方人能以人格與作為,取得普通的崇拜與榮名者,不出在「國富兵強」的日本,不出在政權獨立的中國,而出於亡國民族之印度——這不是應發人猛省的事實嗎?
泰戈爾一生熱奮的生涯所養成的人格,是最不易磨滅的紀念。所以他這次來華,徐志摩個人最大的盼望,不在於推廣他詩藝的影響,不在於宣傳他的宗教哲學或玄學思想,而在於他可愛的人格給青年一代深刻的啟示。他一生所走的路,正是努力於文藝的青年不可避免的方向。他的一生是不斷的熱烈的努力,開闊他的天賦才智,吸收應有的營養。他的境遇雖然順利,但物質生活的平易,並不代表他精神生活的不艱險。詩人、藝術家的生活往往集中在外人捉摸不到的內心境界,泰戈爾的傷痕也都在奧密的靈府中。
徐志摩說:「我們所以加倍的歡迎泰戈爾來華,因為他那高超和諧的人格,可以給我們不可計量的慰安,可以開發我們原來瘀塞的心靈泉源,可以指示我們努力的方向與標准,可以糾正現代狂放恣縱的反常行為,可以摩挲我們想見古人的憂心,可以消平我們過渡時期張皇的意義,可以使我們擴大同情與愛心,可以引導我們入完全的夢境。」徐志摩認為只要能夠體會泰戈爾詩化的人格,領略他充滿人格的詩文,就已經夠了。
12月27日,徐志摩在給泰戈爾的信中說,聽到泰戈爾和他的兒子都在夏季得病,因此1923年不能啟程的消息時,徐志摩和他的友人不勝悲凄。然而泰戈爾又滿懷好意地答應1924年春來華訪問,又使徐志摩歡欣感謝。印度對於中國文學界的動態,可能知之不詳。徐志摩和大家已經准備好了,只等泰戈爾的到來。中國幾乎所有的雜志都登載有關泰戈爾的文章,也有出特刊介紹的。泰戈爾的英文著作已大部分譯成中文,有的有多個譯本。無論是東方的或西方的作家,從來沒有一個人像泰戈爾這樣在中國人的心中,引起這么廣泛真摯的興趣。也沒有幾個作家,像泰戈爾這樣把生氣勃勃和浩瀚無邊的鼓舞力量賜給中國人。「我們相信你的出現會給這一個黑暗、懷疑和煩燥動亂的世代帶來安慰、冷靜和喜樂,也會進一步加強我們對偉大事物和生活的信心與希望。這信心和希望是已經通過你的助力而注入了我們的心懷。」
1924年1月22日,徐志摩在給恩厚之的信中說,1923年秋天他和他的朋友們一切都准備妥當又等泰戈爾的到來,可是泰戈爾來信說又要改變行程。那時他們已在城西租了一間有暖氣和現代設備的私宅。要是泰戈爾先生不反對,徐志摩說他們還可以用那個地方的。他曾試借用故宮內對著三海的圓城,就是恩厚之參觀過的那個地方,裡面有那尊馳名遠近的玉佛。可是他沒有成功,主要是因為政局不穩,一切事情也就難以確定了。如果泰戈爾屬意傳統中國式的房子,或者廟宇一類的住處,請盡早點通知他。徐志摩剛收到狄更生的消息,狄更生在信中抱怨恩厚之沒有去看他。徐志摩還問恩厚之,是否收到他寄過去的小郵包,包內有一個印章和其他東西。
1924年4月12日,泰戈爾一行乘坐熱田丸號輪船來到上海。那天清晨,徐志摩、瞿菊農、張君勱、鄭振鐸等早早來到匯山碼頭,恭候泰戈爾的到來。
上午11時,熱田丸號朝著碼頭徐徐駛來,近了,更近了。只見年逾花甲的泰戈爾,身穿棕色長袍,頭戴紅色軟帽,銀白鬍須微微拂動,面帶笑容,向歡迎的人群雙手合十致意。
船近岸了,歡迎者都向船上脫帽致敬,印度人排成一行,齊聲唱起歡迎的歌曲。船停了,等候的人群簇擁而上,圍住了他,熱誠地把花圈戴到他的脖子上。下船後,泰戈爾一行去滄州旅館休息。
下午5時,徐志摩陪泰戈爾游覽了龍華古寺,在那裡賞看桃花。大家印象不太好,因為桃花已衰敗,破敗的古寺里又駐扎著軍隊。
13日下午1時,上海的Sikhs教派的印度人在閘北一寺院開集會歡迎泰戈爾。集會結束時已是下午4時,徐志摩就陪泰戈爾由閘北赴慕爾鳴路37號張君勱家參加茶話會。參加茶話會的有100多人,或坐在花園的草地上,或坐在草地的椅上,泰戈爾則坐在大家當中。背後排列了許多高大的盆花,像一座圍屏似的。茶話會搞得熱鬧而富有詩意。
14日清晨,徐志摩和瞿菊農陪泰戈爾一行前往杭州,游覽了美麗的西湖,並在杭州的千年古剎靈隱寺講演,講題為《飛來峰》。
兩天後,16日中午回到了上海。上海文學研究會、江蘇教育會等二十多個團體在商務印書館圖書館大廳舉行歡迎會,場面極為熱鬧,一千多人到會場聆聽了泰戈爾的演講。講演後,就在功德林舉行宴會。
當晚,泰戈爾就離開了上海,在南京、濟南兩地稍作停留並作了兩場演講,反響都很熱烈。23日到北京。火車進站時,梁啟超、蔡元培、胡適、蔣百里、林長民、陳源等學界、政界名流已守候在那裡。泰戈爾穿青色長袍,戴絳色冠,蒼髯滿頰,令人肅然起敬。歡迎者群聚車旁,鼓掌歡呼,泰戈爾則舉手為禮,下車後歡迎者群擁而行。
26日,梁啟超、蔣百里等在北海靜心齋設宴歡迎泰戈爾一行。北京文學界也為泰戈爾舉辦了盛大的歡迎會。歡迎泰戈爾訪問的集會在北京天壇舉行。梁啟超首先致歡迎辭。接下來是由林徽因右扶、徐志摩左攙簇擁登上講台的泰戈爾演講。一時之間,關於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情事見於各個小報。徐志摩感情一時起伏不定,很想舊情復燃。不少學校和機構都請泰戈爾去講演,泰戈爾在京二十多天就講演了六次。
5月8日,是泰戈爾的64歲生日,國人對泰戈爾的熱情和厚愛充分體現祝壽會上。祝壽會由徐志摩及北京學界朋友安排,讓這位大詩人在中國度過一個不平凡的生日。
祝壽會由胡適主持,壽禮是十九張名畫和一件名瓷。胡適說,友人們決定為詩人獻贈一個中國名字。
由梁啟超主持贈名典禮。梁啟超說,泰戈爾名字拉賓德拉的意思是「太陽」與「雷」,如日之異,如雷之震,所以中文應當譯為「震旦」,而「震旦」恰好又是古代印度稱呼中國的名字。泰戈爾中文名為「震旦」,也就象徵著中印文化悠久結合。再按照翻譯規則名字前要加上姓氏。泰戈爾的中文名字前也要加上姓氏,印度古稱天竺,因此詩人的中國名字,就應當為竺震旦。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泰戈爾當場獲得了一顆刻有「竺震旦」的大印章。
5. 泰戈爾,出版過什麼詩
1、《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是印度作家泰戈爾創作的詩集。這部宗教抒情詩集,是一份「奉獻給神的祭品」。(不少人以為「吉檀迦利」是奉獻之意,其實是獻詩之意)泰戈爾向神敬獻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輕快、歡暢的筆調歌唱生命的枯榮、現實生活的歡樂和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前途的關懷。泰戈爾憑借該作獲得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
2、《飛鳥集》
《飛鳥集》是印度詩人泰戈爾創作的詩集,它包括325首清麗的無標題小詩,首次出版於1916年。這些詩的基本題材多為極其常見事物,不外乎小草、落葉、飛鳥、星辰、河流等等。
《飛鳥集》中表現了深層的精神追求—愛與和諧的宇宙終極原則或神,描繪自然萬物的靈(神)性相通,有機一體,展現人與自然、愛與神的親密無間、交互融溶,歌贊生命的自由、平等、博愛—從而生成了豐富雋永的人生哲理。
3、《園丁集》
《園丁集》是印度詩人泰戈爾創作的詩集,是一部「關於愛情和人生的」英文抒情詩集,詩體為散文詩。共收入詩歌85首,初版於1913年。詩集中的大部分詩歌是詩人從自己在19世紀90年代創作的孟加拉文詩集《剎那集》《夢幻集》《金船集》《繽紛集》等迻譯而來的。屬於泰戈爾前期創作階段的詩歌作品。
4、《新月集》
《新月集》 (The Crescent Moon,1903)是印度詩人、作家泰戈爾創作的詩集,主要譯自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詩集《兒童集》,也有的是用英文直接創作的。詩集里著力描繪的是一個個天真可愛的兒童。詩人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備、熠熠閃光的天使般的兒童藝術形象。
5、《漂鳥集》
《漂鳥集》是印度文豪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傳世的一部詩集。共計三百餘則詩語。其中的主題包括歌詠自然界的千般風情與萬種氣象以及啟示世人的寓意。詩人並將關懷的焦點投注於對人生的思考、對社會的反思,以及詩人自身對世界的理解與感動。
6. 《摩柯摩耶》 是 哪個國家的是誰寫的
1.《摩訶摩耶》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印度現代文豪泰戈爾的代表作品。
2.佛教「摩訶摩耶」
(梵Maha^ma^ya^,巴Maha^ma^ya^)
佛陀之生母。又作摩賀摩耶,單稱摩耶、摩夷,或摩耶夫人。意譯大幻化、大術、妙。原為中印度天臂城(Devadaha)善覺王(Subhu^ti)之女,後嫁與迦毗羅衛城凈飯王為妃。《方廣大庄嚴經》卷一〈勝族品〉雲(大正3·543a)∶『王之聖後,名曰摩耶,善覺王女,年少盛滿,具足相好,未嘗孕育,端正無雙,姿色妍美,猶如彩畫,無諸過惡。』
摩耶夫人婚後產下佛陀,然分娩七日後即告崩殂。據《雜阿含經》卷十九、《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等記載,佛陀成道後,嘗於一夏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又,《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記載,佛涅盤時,摩耶夫人於空中誦偈頌。《摩訶摩耶經》卷下則記載,佛入滅時,摩耶夫人從天而降,悲泣不已,佛遂從金棺現出說法雲雲。
〔參考資料〕 《修行本起經》卷上;《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佛本行集經》卷五;《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眾許摩訶帝經》卷二;《大唐西域記》卷六;《華嚴經探玄記》卷二十;《慧苑音義》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