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為什麼要用筆

印度人為什麼要用筆

發布時間:2022-10-22 00:03:54

❶ 本文以拉封封丹寓言中蟬和蟻

蟬和螞蟻的寓言

名聲大多是靠傳說故事傳開來的;而無稽之談無論是在有關動物還是人類的故事中,都能找到蹤跡。尤其是昆蟲,如果說它以某種方式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那是靠了民間傳說才走運的,而民間傳說卻最不關心故事的真實性。
比如說,誰不知道蟬,就連它的名字都沒聽過呢?在昆蟲世界裡,到哪兒還能找到像它那麼出名的昆蟲呢?它那愛唱歌不顧將來的故事,早在我們開始訓練記憶時起就被作為素材了。那琅琅上口的短小詩句告訴我們,嚴冬到來的時候,蟬跑到鄰居螞蟻家去討吃的。這乞丐不受歡迎,得到的是一個令人心碎的回答;而這正是這個昆蟲出名的主要原因。那兩行短短的答話粗俗而粗魯:
你過去唱歌的呀!我很高興。
那麼,你現在就跳舞去吧!
這兩句話給昆蟲帶來的名聲,遠遠超過了蟬高超的演奏技巧。它鑽進兒童的心靈角落裡,再也不會出來了。
蟬生長在有油橄欖樹的地區,大多數人都沒聽過蟬的歌聲;可它在螞蟻面前那副沮喪樣兒卻老少皆知。名聲就是這么來的!一個嚴重違背道德和自然史的傳說,一個大可非議的傳說,一個只適合奶媽講述的小故事,居然就這樣造出了名聲。而這名聲,就像小拇指〔小拇指:和後面的「小紅帽」都是法國童話故事作家佩羅的童話中的人物,收在《鵝媽媽的故事》中。〕的靴子和小紅帽的餅一樣,頑固地支配著歲月留下的破碎記憶。
兒童是戀舊的人。習慣和傳統一旦保存到他們記憶的檔案中,就會變得難以摧毀。蟬這么出名,應歸功於兒童。他們在一開始試著背書時,就結結巴巴地背誦蟬的不幸。有了兒童,寓言中那些粗淺無聊的奇談怪論就會保存下來。說什麼蟬永遠會在寒冷的冬天挨餓,盡管冬天沒有蟬;蟬永遠會求人施捨幾粒麥粒,盡管這食物根本不適合它嬌弱的吸管;蟬還會乞討蒼蠅和小蚯蚓,盡管它從來不吃蒼蠅和小蚯蚓。
這種荒唐的錯誤,究竟責任在誰?拉·封丹。雖然他的大多數寓言觀察細致入微,令我們著迷,但在蟬這件事上他卻考慮欠周。他寓言里的前幾個主角,如狐狸、狼、貓、山羊、烏鴉、老鼠、黃鼠狼,還有很多別的動物,他都非常了解,因此他描述起來准確細膩、饒有趣味。這些都是他熟悉的動物,是他的鄰居和常客。它們的集體生活和私生活都發生在他的眼皮下;但是,在兔子雅諾〔兔子雅諾:拉·封丹寓言中的主人公。〕蹦跳的地方,蟬是個外鄉人;拉·封丹從來沒聽到過它的歌聲,也從來沒見過它的身影。他心目中這個著名的歌手肯定是蟈蟈兒。
格蘭維爾〔格蘭維爾(1803—1847):法國畫家,畫風怪誕,富於想像。為拉·封丹的《寓言集》配過插圖。〕繪制的插圖,那狡黠刁鑽的鉛筆線條與這著名的寓言可謂相得益彰;但他犯了同樣的錯誤。在他的插圖里,螞蟻穿得像個勤勞的主婦,站在門檻上,身旁是大袋大袋的麥粒;乞食者伸著腳,哦,對不起,伸著手;螞蟻不屑地扭轉身去。頭戴18世紀寬邊女帽,胳膊下夾著吉他,裙擺被北風吹得貼在腿肚子上。這就是這個角色的模樣,而這完全是蟈蟈兒的形象。和拉·封丹一樣,格蘭維爾也不知道蟬的真正模樣,倒是出色地再現了那個普遍的錯誤。
拉·封丹這個淺薄的小故事,不過是拾另一個寓言家的牙慧而已。描寫蟬遭受螞蟻的冷遇的傳說,如同利己主義,也就是如同我們的世界一樣歷史悠久。古代雅典的孩子們,背著裝滿無花果和油橄欖的草編筐去上學,就已經把它當作背誦的課文在口裡嘟囔著了:「冬天,螞蟻們把受潮的糧食放到太陽下曬干。突然一隻飢餓的蟬來乞討,它請求給幾粒糧食。吝嗇的收藏家回答說:『夏天你在唱歌,那冬天你就跳舞吧。』」這情節枯燥了點兒,而且有悖常理;可這正是拉·封丹寓言的主題。
但是,這個寓言是出自希臘,一個盛產油橄欖和蟬的國家呀。那麼,伊索真的如傳說那樣是這寓言的作者嗎?我很懷疑。不過,沒什麼關系。作者是希臘人,是蟬的老鄉,那他應該對蟬有充分的了解。即使在我們村裡也沒有那麼少見識的農民,會不知道冬天是絕對沒有蟬的。臨近寒冬,需要給橄欖樹培土。這時節,那些經常翻弄土地的人,都會認得鏟子挖掘出來的蟬的最初形態──幼蟲;他在路邊無數次看到過這種幼蟲,知道到了夏天,它是怎樣從自己挖的圓井洞里鑽出地面,又怎樣掛在細樹枝上,從背中間裂開,把比硬羊皮紙還要乾的外殼蛻去,變成由淺草綠色很快轉成褐色的蟬的。
那麼,阿提喀〔阿提喀:希臘半島,雅典位於此半島上。〕的農夫也不會是傻瓜;連最缺乏觀察力的人都不可能錯過的,他當然也會注意到;他也知道我那土氣的鄰居很清楚的事兒。那麼,創作這個寓言的文人,不管他是誰,都有最好的條件了解那些事情。那麼他故事裡的謬誤是從何而來呢?
古希臘的寓言家比拉·封丹更不可原諒,他只講述書本上的蟬,而不去詢問就在他身邊像鑼鈸〔鈸(bō):一種打擊樂器。〕一樣喧囂的蟬;他不關心現實,只因循傳統。他只是一個陳年舊事的應聲蟲,復述從可敬的文明源頭印度傳來的故事。印度人用筆描述的主題是展示沒有遠見的生活會導致怎樣的苦難;可是古希臘寓言家似乎並沒有真正搞懂故事的主旨,還以為自己運用的這個小小的場景,比起昆蟲的談話更接近真實。印度人是動物們偉大的朋友,不會出現這樣的誤會。這一切似乎都表明:最初寓言的主角並不是我們的蟬,而很可能是另一種動物,正如人們想像的是一隻昆蟲,它的習性恰好與寓言中的昆蟲非常符合。
這個古老的故事,曾在很多個世紀里引起了印度河兩岸哲人的深思,也讓那兒的孩子們得到了樂趣。它也許和歷史上某個家長第一次提出厲行節約一樣年代久遠。這個故事從上一代的記憶中傳到下一代的心裡,有的還保持原有風貌,有的就傳得走了樣兒;而進口到希臘的時候,故事已流傳得不是那味兒了。就像所有的傳說一樣,為了適應當時當地的情況,細節已被歲月的流水磨損。
希臘人在鄉間見不到印度人說的那種昆蟲,就隨隨便便地把蟬給放了進去,就像在「現代雅典」巴黎一樣,蟈蟈兒代替了蟬。壞名聲就這樣形成了,錯誤刻進了孩子們的記憶中,再也抹不去。從此,謬誤壓倒了真實。
還是設法給這個被寓言詆毀的歌唱家平反吧。確實,它是個討厭的鄰居,我得毫不遲疑地承認。每年夏天,它們被我門前兩棵高大蔥郁的法國梧桐吸引,數以百計地前來安家;它們從早到晚地不停地鼓噪,敲打著我的耳膜。在這震耳欲聾的奏鳴曲中,我根本不可能思考;思路在暈乎乎地飄忽旋轉,怎麼也定不下來。如果不利用早晨的幾小時,整個白天就會白白浪費。
嗨,著了魔的蟲子,你是我家的禍害,我多麼想住宅安靜呀。可有人說,雅典人把你養在籠子里,好隨時欣賞你們的歌唱呢。飯後消化打盹時,有一隻蟬在鳴叫也就罷了;可我聚精會神想問題時,幾百隻蟬一齊奏樂,震得我鼓膜發脹,簡直如同酷刑啊!可你卻振振有詞,理由充足,是你先佔領這兒,鳴叫是你的權利。在我來之前,這兩棵大樹是完全屬於你的;而我卻反倒成了樹陰下的入侵者。好吧,就算你說得有理;不過,為了給你寫故事的人,還是調弱你的響鈸,壓低一點兒振音吧。
事實的真相否定了寓言家的肆意杜撰。盡管蟬和螞蟻有時是有一些關系,但這關系並不那麼確定;惟一確定的是,這關系恰恰與寓言家告訴我們的相反。這關系並不是蟬主動去建立的,為了活下去,它從不需要別人的幫助。反倒是螞蟻,這個貪婪的剝削者,把一切可吃的東西都囤積在自己的糧倉里。不管什麼時候,蟬都不會跑到螞蟻門口去乞討,也不會老實地承諾連本帶息一起歸還;恰恰相反,是螞蟻,餓得飢腸轆轆去求歌唱家。我說的是求!借和還從來不會出現在強盜的習性里。它在剝削蟬,而且還厚顏無恥地把蟬搶劫一空。這種搶劫,是個奇特的歷史問題,至今還不為人所知。
七月的下午熱得令人窒息。普通的昆蟲,乾渴乏力,徒勞地在乾枯萎謝的花朵上轉悠著,想找水解渴;可蟬對這普遍的水荒一笑置之。它用小鑽頭一樣的喙,刺進取之不盡的酒窖中。它在小灌木的一根細枝上站定,一邊不停地唱著歌,一邊鑽透堅硬平滑、給太陽曬得汁液飽滿的樹皮。然後,它把吸管插到鑽孔中,一動不動,聚精會神,津津有味地暢飲著,整個兒沉浸在糖汁和歌唱的甜美中。
我們再觀察一會兒,說不定就能看到意想不到的災難呢。果然,一大群口乾舌燥的傢伙在東張西望地轉悠著,它們發現這口井,井邊滲出來的汁液把它暴露了。這群傢伙一擁而上,開始還有一點兒小心翼翼,只是舔舔滲出來的汁液。我看到匆忙趕到甜蜜的井口邊的有胡蜂、蒼蠅、球螋、泥蜂、蛛蜂、金匠花金龜,最多的是螞蟻。
那些小個子的為了走近清泉,鑽到蟬的肚子下,蟬寬厚地抬起爪子,讓這些不速之客自由通過;那些大一點兒的昆蟲,不耐煩地跺著腳,快速地吸了一口就退開,到旁邊的樹枝上去兜了一圈,然後更加大膽地回來。它們越發貪婪起來,剛才還有所收斂,現在已變成了一群亂哄哄的侵略者,一心要把開源引水的鑿井人從泉水邊趕走。
在這一群強盜中,最不罷休的是螞蟻。我曾看見過它們一點一點兒地咬蟬的爪尖;逮著正被它們拉扯的蟬的翅尖兒,爬到蟬背上,撓著蟬的觸角。一隻大膽的螞蟻就在我的眼皮下,竟然抓住蟬的吸管,拚命想把它拔出來。
這個巨人給這些小矮子煩得沒了耐心,最終放棄了水井。它朝這群攔路搶劫的傢伙撒了一泡尿逃走了。可對螞蟻來說,這種極端的蔑視算得了什麼呢?它的目的達到了,它現在是這口井的主人了。但是,沒有轉動的水泵從井裡汲水,井很快就會乾涸。井水雖少,卻甘美無比。等以後有機會,再以同樣的方式去喝上一大口。
大家看到了,事實的真相把寓言里虛構的角色徹底倒了過來。肆無忌憚、在搶劫的時候毫不退縮的求食者,是螞蟻;而甘願和受苦者分享成果的能工巧匠,是蟬。還有一個細節,更加能說明角色的顛倒。歌唱家在五六個星期里長時間地歡騰之後,生命衰竭,從樹上掉了下來。屍體被太陽烤乾,給來往行人踐踏,又給這個總在尋找戰利品的強盜碰上了。螞蟻把這豐盛的食物撕開,肢解,剪碎,分成碎屑,進一步充實它的儲藏倉。更有甚者,垂死的蟬,蟬翼還在塵埃中微微顫動,就有一隊螞蟻在拖曳,把它肢解開來。那時的蟬真是滿心憂傷啊。這同類相殘的行為才真正體現了這兩類昆蟲之間的關系。

❷ 為什麼印度人吃飯,都不用筷子,要用手

1、歷史原因

印度人普遍信奉佛教,所以在印度人的眼中,食物都是神靈賦予的,是上天賜予的,為了表示應有的尊重,所以人們應該都是用手來抓飯吃的,在吃飯的時候,一定要用代表著純潔和神聖的右手,這是文化遺留下來的傳統。所以,印度人一般都是用手來抓飯的,以此來表達自己對神靈的崇敬。

雖說印度的環境衛生一直都是問題,可能有些人還覺得直接用手抓飯的話,其實是不幹凈的行為。但是在印度,因為文化的差異和地域的關系,所以印度人在吃飯的時候,大多都是直接用手的。

很多人去了印度之後,會發現其實印度有些是有餐具的,同時印度因為是分階層的,所以最下等的階層一般都是直接用手抓的。而對於印度的貴族而言,即便是在平時吃飯的話,也會用餐具,很少會用手抓飯。

❸ 印度人上廁所為什麼大部分不用手紙啊

1、習慣難以改變。印度盆友們從小就是這樣做的,全國人民都是這樣的。這就跟我們用紙擦屁屁一樣自然,根本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問題。而且,他們的廁所根本就不會放紙,就算有,也是用來擦乾洗干凈之後的手的。

2、減少痔瘡發病率。印度人很少得痔瘡,這跟不用紙擦屁屁有一定的關系。現在不是有智能的可以自動沖洗屁屁的馬桶蓋嗎,同樣可以減少痔瘡的發病率,這就是同樣的道理。

(3)印度人為什麼要用筆擴展閱讀

1、印度人上廁所的確不用手紙,他們用手指,但是自認為很乾凈。印度的習俗是用左手洗屁股,上廁所的時候帶一盆(杯)水。請左手清潔後沾水洗干凈。所以印度人進食,社交的時候都絕對不使用左手,認為這是對別人的侮辱。

2、不過要去印度的朋友也不必擔心,印度是有手紙賣的,所以去那裡工作學慣用不著「入鄉隨俗」。印度廁所都沒有衛生紙,人們也不習慣自帶衛生紙,全部是在馬桶旁備有一個水槽,是伸手可及的。大便過後,便用左手手指去擦肛門,然後馬桶邊水槽里的水沖洗左手。覺得用紙費事,而且浪費資源,還要花錢買衛生紙。

3、印度人認為,所有用紙清潔大便的人,都是不洗手的,誤會就是這么簡單。跟印度人解釋清楚了。他們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這些人用紙擦完以後,還要洗手的。但是問題馬上來了,他們又開始不解了:你們用紙擦一遍,然後用水洗手,我們直接用手,然後用水洗手。

4、你們的方法還是費事啊。而且浪費資源,還要花錢買衛生紙。在蹲廁旁邊,一般都會放一桶水,還有些人上大號時則會帶一杯水進去。上完廁所後,他們會用水將左手潤濕,然後用手把屁屁擦乾凈,最後再用水把手沖干凈。講究一點的,出來後還會用洗手液再洗一次手。

❹ 為什麼印度人上廁所不用紙,要用手呢

這個應該是多方面的原因吧,我感覺首先是因為印度人有以水為凈的傳統觀念,他們可能覺得只有水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干凈的東西,可以清除一切污穢,但是由於古代條件的限制,廁所裡面不可能常年放有清水,但是如果不擦屁屁的話又會覺得很別扭,於是就先用手解決掉,然後再找個地方用水洗手,久而久之,這個習慣就養成了。

其次他們認為左手是低賤的器官,只配用來擦屁屁,否則的話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以就賦予了左手這樣特殊的功能。

第三可能是印度資源匱乏的緣故,在從前的時候他們也許曾經嘗試過用紙解決如廁問題,而且也發現紙要比手好用,但是由於他們的生產力落後,不能自己生產廁紙,只能通過進口的方式獲得,成本太高,於是他們就改用了其他工具,不過由於木棍等工具遠沒有手指的觸覺好,甚至會傷害到菊花,所以他們又恢復了用手指處理排泄物的習慣。

❺ 筆是怎樣發明的

筆的發明
筆由何人發明 自古就有蒙恬造筆之說,但查「史記」蒙恬傳卻沒有造筆的事,只有張華的「博物志」有「蒙恬造筆」的記載.秦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統一天下,蒙恬因功被拜為內史,這個職位,與用筆有關,因為撰稿,撰述和抄寫公文,乃是史官的職責,這也許是導致蒙恬改進書寫工具的原因.博物志說「造」筆,但「造」的意義,不一定是發明,也可說是「製作」.
馬縞的「中華古今注」有一段話,或許可說明世人認為蒙恬發明筆的誤會,「牛享問曰:『古有書契,便應有筆,世稱蒙恬造筆何也 』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筆耳,以拓木(亦作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非兔毫竹管也.』」也就是說,蒙恬只是用枯木及鹿,羊毛等,製造了他們秦國所用的筆.馬縞的這一註解,與晉朝崔豹的「古今注」相似,注中也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
實際在蒙恬之前,古代的文獻,早就有用筆的事,如「爾雅釋器」有「不律謂之筆」.「禮記」「曲禮」有「史載筆,士載言」,「物原」有「伏羲初以木刻字,軒轅易以刀書,虞舜造筆,以漆書於方簡」.「尚書中侯」有「龜負圖出,周公援筆以寫之」.其他還有「戰國策」上記載齊後將死時,叫她的兒子「取筆牘受言」的故事.徐堅根據尚書及曲禮的史實,在他的「初學記」中,較明白解釋世傳蒙恬造筆的原因:或者當時的許多國家沒有筆的名稱,只有秦國獨得,蒙恬更將筆「損益」(改良)罷了.
筆究竟是何人發明,恐怕很難找到答案,只可說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些人.從近年古代文物的發現,可以證明竹,帛上的文字圖畫,是使用毛筆的,並且還有用竹,木枝桿做的毛筆實物出土,如一九五四年,長沙古墓中發現的戰國筆,筆管與筆套(整支筆裝入套中),卻是竹製,筆頭是動物毛,可能是兔毫,筆全長二一公分,套長二三.五公分.商代及周朝的金器款識,很顯然不是硬筆寫了來翻鑄的.殷商的甲骨文卜辭,看得出來是用毛筆寫後再刻.中研院董作賓故院士,在他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還說到在公元前一四○○年-一二○○年間的牛骨上,有用毛筆和墨汁已寫好文字還沒有契刻的.同樣情形,在陶器上,安陽出土的殷代陶片中,也有一個以筆墨書寫的大字-「祀」.
更早一點,在史前時期,從河南仰韶及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彩陶,上面的花紋,卷企和符號,都必須用軟的毛筆才能畫成.又在甘肅辛店發現的彩陶,上面有人,鳥,大及車輪等圖畫,有些學者認為那是中國較原始的圖畫文字.近百年來陸續出土的古陶甚多,至秦時已匯集陶文八百餘字,能辨識者不到半數.
筆 的 歷 史 源 流
最初使用的毫與筆管
我們從甲骨文及陶器上所見的筆跡,只知道用的是軟筆毛,卻無法確定究竟是植物纖維或是動物毛 但是因為植物纖維柔軟度不夠,且容易折損,其可能性較少,如為動物毛,又是何種動物 這些問題,仍有許多未明之處.長沙出土的戰國毛筆,它的筆頭傳為兔毛,此為公元前三四百年之物,再早至公元前一四○○年以前,用於甲骨及陶器的筆,用何種獸毛 則尚未知.
筆本字為幸,在金器與甲骨上都有,羅振玉等考釋為象形字,為用手持筆狀.我們從以上金文及甲骨文尚可看出,大多數用右手持筆,也有用左手的,大多數的筆端,多為分岔狀,也有幾字不分岔的.
現代的木工打樣多用鉛筆,幾十年前用的是墨斗,用時除墨線以外,還用竹片端部制為扁平絲狀的竹筆,這種筆只能畫直線,不能寫字.筆者在泰國北部山區及印尼旅遊時,見到佛教貝葉經上的文字,均勻如鐵線,筆痕深入貝葉:又親眼見到岑里島人將竹簽削尖,沾墨水液,作綿密的細筆畫,竹筆尖沒有分岔,尖端如錐,使用後若線條太粗,可隨時用刀再將竹筆削尖.由此實例推想,竹木尖筆,一筆可用甚久,並可就地取材,應與毛筆未周前之原始筆類似,或者說,在用獸毛等軟筆之前,曾經過一段用硬筆的時期.
宋人趙希鵠說:「上古以竹挺點漆而言」.「拾遺記」有記載任叔本「削荊為筆」.「白孔六帖」有「於闐以木為筆」.「南史」也說陶弘景「以荻為筆,畫灰中學書」.這些魏晉以後的文件記錄,看出毛筆雖已大量使用,仍有人使用非毛筆的事.英國探險家史坦因一九○○至一九○一年在新疆時,曾在和闐及尼雅發現蘆葦及木枝削尖做的筆,也有木端開岔者,據推測為三世紀以後之物,此項實物,與古文獻各記載相合,也可證明硬筆在中古曾被使用的不虛,與上古有被使用的可能.
一九三二年左西北居延發現的漢朝制筆,未用竹管,而是用四條木片夾住筆頭,用兩條麻線捆紮而成.居延也發現一些無管的毛制筆頭,這是否意味著,當時膠筆頭入竹管之漆不良,容易脫落,才會用木片捆紮再用 或漢以前的筆,有圓竹管與木片夾管同時存在
三國時制毛筆的高手韋誕,他的「筆經」上曾說,先取堅韌的毛當鋒,軟毛後以為輔,同麻捆束,入骨中時「固以漆液」,再將毛理順後,「澤以海藻」,就可濡墨而試,終日使用也不會敗壞.可見三國時制筆法與現在相同,且可製成很好的筆.圓管較夾管執握與使用都方便,且固毛之膠已獲改善,此後用木片夾住毛頭的筆,便逐漸被淘汰了.

制筆材料的改變
筆管材料以竹與木為主,至今未變,取其輕便,容易操縱,這是真正用於書寫的筆.漢朝時天子用的筆管,「以錯寶為酣」,即是說筆管的下半部,用鍍金及寶石裝飾.昔時皇太子初拜,給以「漆筆」.曹公器物中有「琉璃筆」.晉武帝賜張華有「麟角筆」.梁元帝分別用「金管」,「銀管」,「斑竹管」錄記忠臣義士文章之美者.唐朝大書家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喜歡用的筆為象牙或犀牛角做的管,狸毛為心並裹以秋天肥兔的毫,非此不書.可見筆管的種類,在晉以後,已日漸增多.王羲之則對此類較重的筆管不表認同,在他的「筆經」中說:「昔人或以琉璃,象牙為筆管,麗飾則有之,然筆須輕便,重則躓矣.近有人以綠沉漆竹管及鏤管見遺,斯方可玩,何必金玉.」
筆的主要功能在記事,自魏晉以後,除了可以耐久記事以外,更加入法書藝術的功能,亦即必須適應書家藝術表現的要求,這又牽連到毫毛的好壞,與製作法的考究兩方面.
王羲之「筆經」說,漢時已用兔毫,以趙國的最好,理由是趙國廣澤多細草,兔食後增肥,毫長而銳,採收的季節以八月為佳,七月者毫焦而嫩,九月則毫脆而禿.筆經中還說到摻和人發與青羊毛的事.南北朝時,制筆者正流行試用各種獸毛,除前述兔,青羊,人發外,王隱「筆銘」還提到用鹿毛:「法書要錄」說王羲之用鼠須筆;「博物志」有虎仆(即九節狸)毛,野雞毛:及陶隱居用羊須等等.現時台灣流行的胎毛筆,也是從南北朝時始創,「酉陽離俎」就有一項記載說:「南朝有姥,善作筆,蕭子雲嘗書用筆,心用胎發」.
南北朝以後,各種獸毛,都被使用,如狼毫,猩猩毛,石鼠,貂鼠,鴨毛,豬毛,雞足毛等,而用牛耳毛,山馬毛為制筆材料,未見較早古籍記載,似乎是近百年之事.
毛筆的種類
依筆頭粗細分類
製成之筆頭,必須套黏在筆桿上,因此以筆桿粗細而分類,其分法以較粗者足為一號,依此順序漸小,順稱二號,三號………十號.目前每個號稱皆無固定尺寸,各筆庄自行定之或就筆性依習俗分類,例如豹狼毫筆,一號為大筆頭直徑為一公分,二號為中楷筆頭直徑為0.七五公分,三號為小楷筆頭直徑為0.六公分.一套提筆是長鋒羊毫筆五支:一號為二.五公分直徑,二號為二.二公分直徑,三號為一.八公分直徑,四號為一.五公分直徑,五號為一.三公分直徑.所以說依筆桿之粗細分類迄今仍無定規.
另有用筆套大小方式分類,最近毛筆所用之筆套皆以塑膠品.最初工廠提供時自定格式其分法是最小的定為o號,依序漸大,順稱1號,2號,3號,4號,5號,6號,7號,8號,9號,10號,11號,12號,12號半,13號,13號半,14號,14號半,15號,計二十種,如此分法漸為業者所共認.
毛筆的粗細,就習慣而言概略定其名:
圭筆-可寫0.三公分
紅豆筆-可寫0.五公分
小楷筆-可寫一公分
中楷筆-可寫三公分
大楷筆-可寫六公分
聯筆-可寫十公分
提筆-可寫十五公分
大筆-可寫二十公分
斗筆-可寫三十公分
巨筆-可寫六十公分
依筆頭長短分類
一般書寫的毛筆,筆頭長短與筆頭直徑有固定比例,通常是三至四倍,若春筍般順直,筆頭直徑增加時,筆頭長度,隨此比例增長,若超越此比例稱為長鋒,超長鋒,少於此比例為短鋒,超短鋒.
依毛質剛柔之性分類
每種毛筆所具備之特徵,性質各有差別,尤其在製造時調配毛料不同,所顯露出之筆性更有剛柔之別.
剛性毛筆
剛性毛筆就是使用硬度較高,彈力較強的毛料製成的筆,一般皆用狸毛,山馬毛,牛耳毛,馬崇,豬崇,貂毛,兔毛,狼尾毛製成,而其剛度可分為全剛,九剛,八剛,七剛:六剛,五剛.
柔性毛筆
使用毛性柔軟,純細嫩的羊毛所製成的筆為全柔,其筆力細嫩,依其柔軟彈力之大小而區分柔度,分為全柔,九柔,八柔,七柔,六柔,五柔等,除羊毛外,馬炯毛,鹿毛,貓毛,猿毛等皆為柔性毛料.而相同材料長鋒筆比短鋒筆更能表現柔性.
兼毫毛筆
剛性毛料與柔性毛料混合製成之筆,顯出折衷筆性是謂「兼毫」,若加重剛性毛料比例則為「剛性兼毫」,若加重柔性毛料比例則為「柔性兼毫」.
因用途之不同,在製作調配上,於柔性毛料中,增加剛性毛料,可強化剛度,又視添加部位不同而增強各部位之剛度,例如欲求一支毛筆之筆鋒柔軟能運筆自如,筆腰有力急書慢寫順暢直行又彈力足,則調料方法為全支毛筆之主宅用羊毫,而在腹部,腰部,各配剛度強的狸毛,牛耳毛或豬禁以強化之.若欲筆鋒軟又有力則可加少許狼毫毛以帶動其尖銳使其鋒芒犀利.
依毛料不同分類
獸毛筆的有羊毛,馬毛,狸毛,鼠毛,香狸毛,栗鼠毛,鹿毛,山馬毛,牛耳毛,兔毛,狼毛………等
禽鳥毛筆有雞毛,鵝毛,鶴毛,孔雀毛………等
植物性筆有竹筆,萵筆,草筆,木筆………等
其他有胎毛筆,利用人類初生嬰兒頭發有發尖,毫鋒尖而細而製成的筆,是一種既能寫又具有珍藏價值的紀念筆.
制筆原料
制筆毛料的特色
製作毛筆的主要原料為羊毛,馬毛,里毛,香狸毛,花兔毛,山兔毛,黃鼠狼尾毛,牛耳毛,山馬毛,豬鬃等之獸毛.而禽毛,植物性材料用於特殊情況外,很少製作.
羊毛:
羊的種類甚多,其身上之毛必須挺直,具有鋒毫者才能被選為材料,因此,只有山羊毛才合宜,我國南方因氣候較熱,山羊毛質粗糙且鋒毫淺短,而北方一帶天氣寒冷,羊毛長,質地細嫩且鋒毫深,是為制筆佳品.又同樣一頭羊,依身上部位之不同所取得之毛質亦不相同.最上乘為背首附近之細先鋒及背部之自責尖鋒(白尖鋒).
馬毛:
馬毛依其部位不同可分為馬胭毛,馬腋毛,腳毛,馬鬃,馬尾毛等,其色澤有白毛,赤毛,青毛,產於日本,北美及中南美一帶,我國東北,華北亦有生產.
狸毛:
狸毛種類繁多,以黑狸毛較多,尖銳利有彈性,根部較弱,腰力較差,製作毛筆時,必須添加他種毛料增補強度.
香狸毛:
本省產的狸毛,又稱「筆貓」,其背脊上的毛尖挺直有力,混置在羊毛或狼毛中,將使毛筆更好用.
花兔毛:
一般稱為山兔,全身毛質柔軟,而在背脊上的毛每到冬天時,便成熟長出表叉直的尖毫,是做毛筆的上好材料.
黃鼠狼尾毛:
黃鼠狼身軀很小,僅有尾部毛可做毛筆是最好制筆材料其質韌彈性足,毛直耐磨,是做毛筆主要原料,產於日本,韓國,我國東北,華北十江南一帶山區.
牛耳毛:
牛耳後及牛耳附近之毛,質地堅韌,毛骨硬又直,鋒失而淺,最適合做兼毫墊腰或筆腹之毛.
豬祟,豬毛:
豬毛性剛,富彈力,堅韌不易斷,是做大筆的好配料.用豬毛墊於筆腹,筆腰,可使揮毫有勁,但毛鋒短,毛尖毫淺,不,做小楷筆,主要產於我國東北,西北一帶,四川更著名,台灣亦有生產,雖然量少,毛質甚佳.
尼龍毛:
除上述動物毛之外,最近,普遍使用一種合成毛料,如尼龍等.尼龍毛雖然較不吸水,但毛質具彈性及耐磨等優點,故目前部分毛筆中均混合此種毛料.
筆桿
做好的筆頭必須套黏在筆桿上才能書寫,因此筆桿的製作亦須特別講究,除著重實用外,更要注重裝飾欣賞,主要製作材料有以下幾種:
竹材
從「筆」字可以意會是束毛於竹中,方可得知,自古以來,一般的筆桿當周竹材製成,我國竹材產於北方者較硬重,具斑紋,南方各省竹材較松軟質輕.而日本千葉,京都,兵庫,岡山,福岡,宮琦,鹿兒島等地所產之竹子,非常適合做筆桿.台灣的觀音竹細長堅硬也是上乘筆桿材料,皆天然野生於山區.早期產自關廟,嘉義阿里山麓,半天岩,竹山一帶,最近皆采自台東鹿野一帶原始林區.
木材
利用木工車床所製成筆桿,大都用在大筆,以彌補竹材無法製成的粗大規格,所用木材只要質硬,耐水性強,不彎曲變形即可.重要木材有紫檀,黑檀,紅木,檜木,柚木,棒木,松木………等,製成後塗裝油漆,增加光澤及耐性.
獸角
主要獸角為白牛角,黑牛角,硬度較高,不變形,較耐用受歡迎,用六角車床製作,車成主要各種筆型,經打磨後,光亮無比.有全形者,亦有前後端套角,中間以竹材或木材組成.
化學品類
一般化學品類之筆桿,都以塑膠,壓克力或尿素為原料,以押出機器製成條管後,鋸切成一段一段所需長度,取代竹子.
用射出機器,依模型射出成型,再經車工修整打磨,所成筆桿,取代木材或獸角筆桿,價格便宜,產量豐富,規格固定,甚受業者採用.
象牙
象牙產自非洲,泰國,印度,象徵高貴吉祥,自古以來為大眾所喜好,中國文人雅士亦多取為筆桿或在筆桿上精雕花紋,不但貴用,又可欣賞.
最近盛行製作胎毛筆,許多家長都喜歡選用象牙筆桿為其子女制胎毛筆,做為永恆紀念.
金屬
採用金,銀,銅等貴重金屬加工製成,筆桿,筆套亦多雕繪花紋,是一種飾管筆.
瓷質
瓷土窯燒成筆桿再上彩繪,握在手中,細滑清涼舒適,是一種飾管筆,甚為名貴,歷代帝王皆喜愛,如乾隆御用筆,雍正官窯瓷筆.
漆桿
筆桿用琳琅,彩漆,堆朱,鏍鈾製成雕繪圖案,一面寫字一面欣賞筆管之美,是一種飾管筆.
玉石
自古以來,帝王,公侯皆好「玉」,筆桿自然不免也愛用玉石來配備,精雕細琢的玉雕筆,是雅緻的清供文玩.
毛筆的製作
筆有四德「尖,齊,圓,健」.「尖」指筆尖要鋒利,筆鋒愈深長愈佳,所謂鋒毫畢露,尖銳無比.「齊」是指整體的筆毫,必要均勻整齊,將筆頭之前鋒壓平,其鋒頂毫端,應齊整無參差,合時乃尖如一點.「圓」是指筆頭的造形,要端正飽滿,如春筍般.整支筆吸水後提起,自然圓渾乃為佳品.「健」是指毛的品質,要能剛柔適度,配料要相輔相成,筆鋒,筆腰,筆腹,力點要均勻始能運筆自如,揮灑暢順,轉折,逆鋒不枯澀如流雲.不僅毛筆的製作準此四德,書畫家也以它為選筆准則.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名畫,墨寶能千古留傳乃需有名筆相配,所以製作毛筆猶如一門嚴謹的藝術;一位手藝高深的師傅所製作的毛筆,如比擬為一項藝術品實在毫不為過,因此我國歷代皆有名師傅承製名筆,提供書家應用.台灣制筆方法一面傳自本地傳統,一面揉合我國各地名家手藝,再參酌日本技術,孕育出獨特技巧,近來更運用現代科技從事分析研究,使毛筆製作更精良,非但在國內奠定基石,更享餐國際間.茲將毛筆製作過程概述於後:
選毛料疊毛洗毛,泡水去毛蒂,除絨毛齊毛鋒
裁尺寸配毛料梳整毛片挑毛片卷制筆柱
挑筆柱毛披筆被毛扎筆根上筆桿整筆,刷毛
,定筆型品檢筆鋒上筆套,刻字,包裝完 成

選毛料
以往產制毛筆的獸毛皆由深山中狩獵所得,整件獸皮需自行先將獸皮腐蝕柔化,再把獸毛抓取,分類選用.目前此項工作多已由專業皮毛公司處理,並束成整捆,整朵的原毛待用,因此,現今制筆選毛料之步驟,止於挑選原毛之長短,粗細以及毛鋒,毛身之優劣,且鑒別其彈力,以配合制筆之用.
疊毛
整朵原毛以指甲樞除殘留獸皮並撕分開來然後依毛根部位整齊放平,將毛料依長度整理,再把同一長度之毛料以手握緊毛根,另一手執較細密之鋼梳約略梳理,疊成一細捆,俾使取用.
洗毛,泡水
將成疊之毛料,用雙手捧握,倒置桌面,使毛根齊頭,然後再成束泡水清洗,清除毛身上之雜物,最後將乾凈之毛料依其毛性浸泡清水六小時至二十四小時不等的時間.
若情況特殊,獸毛含油脂過量或分泌之雜物腥味較重時,通常以清潔劑或石灰水浸泡清洗,其清洗過程必須技術純熟,有其定量,也有其定時,若使用超量的石灰水或浸泡逾時,則會侵蝕毛質,可能導致斷毛,腐壞,脆弱,失去彈力,變成枯澀不堪使用.但消毒洗凈之後的毛料,仍需要以清水沖洗或浸泡,時間仍為六小時至二十四小時.因一方面可使殘餘之清潔劑或石灰水完全自毛料中稀釋出來,另一方面可使毛料略為軟化.
去毛蒂,除絨毛
以牛骨梳來梳理毛蒂,去除雜物,並梳去絨毛,廢毛,其要領是以手捏緊毛蒂,著毛鋒方向梳除絨毛,如此反復梳理數次,最後才帶細絨毛梳至毛根.
齊毛鋒
毛料有長有短,前段製作,皆從毛根平齊上做起,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使毛鋒平.通常是取約五公分寬之齊板(以獸骨或壓克力板),將一簇毛料鋒端沾上粉末,使其濕潤不滑,用右手握住絨毛部位,左手持齊板,並以大姆指沿齊板邊緣線輕按,把右手之毛鋒一絲一絲捏住,再由右手慢慢抽出,一步一步排列,使毛鋒齊於齊板之邊緣直線之上.所謂筆有四德,「齊」的功夫就在這里.
裁尺寸
齊毛鋒之後,毛料依序排列,按長短裁切所需長度,至此毛鋒及毛根兩頭皆齊,我們可稱為「備用毛片」.因毛根較硬,以後工作時就以毛根做為工作基準點.
配毛料
為製作不同用途,筆性之毛筆,各種毛料之調配均須講究適當比例,另外就筆型而剪裁不同長度之毛料,也需特別依主毛料,腹毛料,腰毛料,把筆柱及筆被用料分配適當,如此才可製成品質優良的毛筆.
梳整毛片
毛料經調配後,必須細細梳理:把調配好的多種毛料混合,鋪平,然後用牛骨梳,從毛根梳向筆鋒,細細梳理整齊,再卷回混合,鋪平,梳理,如此反復多次,直到整個毛片混合均勻,完成的毛筆在書寫時才能達到「圓」之境界.
挑毛片
把梳理好的毛片,用左手握緊毛根,右手執細尖刀或平口刀,利用食指挾剔雜毛,粗毛,斷鋒之毛,毛片就更整齊了,其實製作毛筆的功夫,這個步驟乃非大師是無法做好的.
卷制筆柱
挑好的毛片用膠水沾濕後平鋪於板上,以左手食指輕壓鋪平,右手執平口刀,薄薄地平挑出一枝毛筆的需要量,放在平板上均勻壓平,再夾起來平鋪於手指上,用拇指慢慢卷製成筆柱,然後彈墊於平板上,使筆根整齊而且筆柱更加圓密飽滿.
挑筆柱毛
卷好之筆柱還需用細尖刀與食指剔除毛鋒間之雜毛,以及無法齊鋒之長毛,並且要試搖筆尖是否銳利 筆力是否合乎要求7如有缺失則須重新配料製作.
披筆被毛
筆柱制好,曬乾後,筆型固定,用筆被毛片,均鋪於筆柱,就捲成飽滿之筆頭.
扎筆根
把筆頭曬乾或烘乾,即可以棉線捆紮筆根,捆紮時用力要均勻,最忌變型,再將紮好的筆根塗上固定劑,可強固筆頭以免脫掉筆毛.古法皆以生漆塗之,近代由於科技發達,皆以強力膠取代.
上筆桿
筆桿頂端鑿有配合筆頭之圓洞,上筆桿即將粘劑塗於筆桿頂端及筆頭之根部,再將筆頭套入待乾即完成一枝毛筆.
古法多以松香為粘劑,其實松香本身相當脆松,無法直接使用,許多業者皆以松香粘著,不久極易脫落,遂有松香不能粘筆之說.其實若懂得如何調配油料熬制松香粘劑者,即可使筆頭粘得相當牢固,永不脫落.這套功夫是從前師徒相傳的時代,師傅最不願輕易傳授的.
自五十年代以後業者紛紛採用強力按著劑,如南寶800,南寶906,優好強力膠,亦有採用快乾瞬間接著劑者.
整筆,刷毛,定筆型
製作毛筆的最後一個步驟是整筆,刷毛及定筆型.把上筆桿之毛筆之粘劑完全乾固之後,用鋼刷或筆梳分別以順筆鋒之方向刷整筆毛,將其尚存之雜毛,短毛均能剔除,並使筆鋒自然暢順.然後浸入已泡好的海菜膠泡著,再整理筆型,使其筆尖圓順.
品檢筆鋒
整枝毛筆完成後,必須再試水,測試筆鋒是否渾圓而旋轉自如,若有雜毛,劣毛,在旋轉中會自然跳出,就必須重新修整後再上膠,如此即可完成一枝無缺點的好筆.
上筆套,刻字,包裝
製成之毛筆成品,必須套上筆套以便保護筆毫,並在筆桿刻字或貼標簽分類,然後包裝即成.

❻ 為什麼印度人上廁所要用手擦

一般來講,在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大小便都要上廁所來解決,在但印度是一個例外,因為在印度根本就找不到廁所。印度廁所都沒有衛生紙,人們也不習慣自帶衛生紙,全部是在馬桶旁備有一個水槽,是伸手可及的。大便過後,便用左手手指去擦肛門,然後馬桶邊水槽里的水沖洗左手。覺得用紙費事,而且浪費資源,還要花錢買衛生紙。



只有在有外國人光顧的高級場所的衛生間里才有手紙,這其實是一個好習慣。其好處首先痔瘡的發病率大大減低;其次可以大量節約紙張,對保護地球資源、綠色工程的保護和發展,都極為有利。光這一項,就能節約大量木材。但旅居在印度的僑胞,認為有傷大雅,大都還不習慣,至今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習慣,仍然用手紙

❼ 印度人為什麼用手擦屁股 為何不用手紙

印度人抓飯吃是用右手。印度人吃飯有一個規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這是因為人們認為右手干凈,左手臟。這又與印度人的另一個習慣有關。印度人如廁以後,不用手紙擦,而是用水沖洗,沖洗時,用左手,不用右手。

❽ 為什麼印度人上廁所不用紙,要用手呢

一般來講,在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大小便都要上廁所來解決,在但印度是一個例外,因為在印度根本就找不到廁所。印度廁所都沒有衛生紙,人們也不習慣自帶衛生紙,全部是在馬桶旁備有一個水槽,是伸手可及的。大便過後,便用左手手指去擦肛門,然後馬桶邊水槽里的水沖洗左手。覺得用紙費事,而且浪費資源,還要花錢買衛生紙。

印度人認為,所有用紙清潔大便的人,都是不洗手的?!誤會就是這么簡單。跟印度人解釋清楚了。他們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這些人用紙擦完以後,還要洗手的。但是問題馬上來了,他們又開始不解了:你們用紙擦一遍,然後用水洗手,我們直接用手,然後用水洗手。你們的方法還是費事啊。而且浪費資源,還要花錢買衛生紙。

在蹲廁旁邊,一般都會放一桶水,還有些人上大號時則會帶一杯水進去。上完廁所後,他們會用水將左手潤濕,然後用手把屁屁擦乾凈,最後再用水把手沖干凈。講究一點的,出來後還會用洗手液再洗一次手。

原因有三個:習慣難以改變。印度盆友們從小就是這樣做的,全國人民都是這樣的。這就跟我們用紙擦屁屁一樣自然,根本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問題。而且,他們的廁所根本就不會放紙,就算有,也是用來擦乾洗干凈之後的手的。覺得用手擦更干凈。你沒有看錯,他們就是這樣覺得的!有印度盆友很不喜歡跟外國人握手,因為他們覺得,用紙擦完屁屁的人是不會洗手的。至於用手擦是不是真的比用紙干凈,感興趣的盆友下次可以自己試一試?印度的居民一般廁所都有沖洗設備,普通百姓大便時則手拿一口杯水,習俗規定用左手洗屁股,所以到商店挑食品不得用左手。只有在有外國人光顧的高級場所的衛生間里才有手紙,這其實是一個好習慣。其好處首先痔瘡的發病率大大減低;其次可以大量節約紙張,對保護地球資源、綠色工程的保護和發展,都極為有利。光這一項,就能節約大量木材。但旅居在印度的僑胞,認為有傷大雅,大都還不習慣,至今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習慣,仍然用手紙。

為什麼他們喜歡用擦?習慣印度人從娘胎里出來就是這樣,這就跟我們用紙擦屁屁一樣自然,完全不覺得有什麼不對。而且他們廁所從來不放紙巾,自己也不帶。覺得用手擦更干凈,是的,你沒有看錯,他們就是這樣認為!不但如此,他們還認為用紙擦屁屁的人都是不洗手的!所以他們比較嫌棄外國人,甚至不想跟外國人握手。我覺得,有必要和印度的盆友解釋一下,我們用紙擦完還是會洗手的啊。至於用手擦是不是真的比用紙干凈,有木有感興趣的盆友來親測一下?減少痔瘡發病率印度人少得痔瘡,這跟他們用手擦屁屁有一定的關系。現在智能自動沖洗屁屁的馬桶蓋,可以減少痔瘡的發病率,印度的盆友用手擦也是同理。

吃飯購物都用右手;很多人會說,用手擦還用手抓飯吃,畫面太美。印度吃飯確實是習慣用手抓,印度大部分菜都被做成糊狀,便於用手抓餅卷著吃,或是抓米飯拌著吃。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用左手都會被視為不尊重。在日常生活也會有講究,到商店挑食品不得用左手,付款也不能用左手,那都是很不禮貌的。

對牛的狂熱崇拜,印度人把牛當家人、神明供著,他們在家中飼養牛,給牛起名字,同牛說話,用花環和綬帶裝飾牛。在印度,牛是主神濕婆的坐騎,超過80%的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敬牛如敬神。燒牛糞做飯,尤其在貧困的鄉村中,居民普遍將牛糞曬干煮飯,就是城市的貧民也是用牛糞。甚至在城市的偏僻街巷、牆上、地上到處都可以看到像烙餅一樣大小的牛糞在曬。不分男女露天沐浴,印度部分地方的窮人,無地,無房。印度許多窮人就是住在樹上,睡在大街上的,甚至連洗澡也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在印度的一些農村,婦女幾乎都是三三兩兩,成群結隊去上廁所的,這樣做就是為了避免受到傷害。至於上廁所也是有一定的時間段的,當地的女性一般會選擇在天剛剛亮的時候和臨近傍晚時分結伴而行到野外,解決上廁所問題。距離德里不到80公里一村莊Kurmaali,村裡女性每天到農田「上廁所」兩次,她們為了安全都勾肩搭背,結伴而行,路程大約15分鍾,到了以後各自分開「上廁所」。完了有各自歸隊,就像是部隊一樣有組織,有紀律。當地的一位女性表示,每天凌晨4點,就會叫醒自己的3個女兒,每人帶上一瓶水,然後結伴到這里上廁所。她表示絕對不會讓女兒自己一個人走,害怕她會遇到什麼危險,而她們每次來回都走直線,絕不繞路,這樣做也是可以避免危險。

如果你要去印度旅遊,別的我都不勸你,但是一定拜託你多帶一些手紙,上廁所的時候一定要自己帶好,因為很多地方的印度人上廁所都不會擦屁股的,他們的廁所里更加不可能給你准備手紙!當然,別想歪,不帶手紙並不代表他們就,呃,不處理了。印度的廁所沒有手紙,但是會在旁邊准備一個水槽,大便之後直接用左手紙擦屁股,然後再用水槽里的水洗左手(為什麼是左右後面會說到)。因為他們覺得上廁所用紙真的太浪費了,不僅浪費森林資源人力資源,而且對個人來說也浪費錢。

如果你去的是印度的大城市,那可能稍微好一些。但是如果你去的是小城市甚至是小面的一些小鎮小村落,那你可能要過比較返璞歸真的生活了,因為她們的廁所就是幾個坑。在靠牆的地方貼幾塊瓷磚,挖幾個坑,就成了專供男人使用的公共廁所。在農村情況更糟糕,根本無人使用廁所。

早幾年看書的時候,讀到印度人上廁所完畢後是用手來揩乾凈的,當時難以置信。在國觀轉了幾次後,終於有人證實,印度人實是這樣清理干凈自己的屁股的。印度廁所都沒有衛生紙,人們也不習慣自帶衛生紙,全部是在馬桶旁備有一個水槽,是伸手可及的。大便過後,便用左手手指去擦肛門,然後馬桶邊水槽里的水沖洗左手。所以,在印度,千萬不要用左手和人握手或者打招呼,否則,對方便會認為你這是對他極大的侮辱。有位常去印度的網友就說過,印度人看咱們還覺得可笑呢。為什麼呢?有個印度人就說過『想到他們用紙擦,我都不願意和他們(不光是中國人,還包括所有用紙清潔的人)握手』。

為什麼印度人會這么想呢?後來清楚了。原來印度人認為,所有用紙清潔大便的人,都是不洗手的?!誤會就是這么簡單。跟印度人解釋清楚了。他們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這些人用紙擦完以後,還要洗手的。但是問題馬上來了,他們又開始不解了:你們用紙擦一遍,然後用水洗手,我們直接用手,然後用水洗手。你們的方法還是費事啊。而且浪費資源,還要花錢買衛生紙。

❾ 為什麼印度人上廁所不用紙,而是用手呢

我們一直說印度是一個有著神奇的國度,印度民族是一個開了掛的民族,印度是一個奇葩的國家。最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赴印度旅遊,可是最讓國人忍受不了的是印度人上廁所從來不用紙,他們是用什麼呢?他們是居然用的是手。而且上廁所用手是印度的文化,這是為什麼呢?

這也就是印度人為什麼用手而不用紙擦屁屁的原因了。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為什麼要用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杯4強對陣形式是什麼意思 瀏覽:287
為什麼印度總在邊境挑釁 瀏覽:299
越南幣1萬值多少 瀏覽:34
媳婦用義大利怎麼寫 瀏覽:52
印度疫情如何治療 瀏覽:966
在越南住宿多少錢一天 瀏覽:580
中國畫怎麼翻 瀏覽:430
義大利面的肉粒怎麼做 瀏覽:970
印尼電話打國內多少錢 瀏覽:848
越南疫病死了多少人 瀏覽:255
中國的根在哪裡 瀏覽:729
一月什麼海鮮好印尼 瀏覽:691
為什麼捐贈疫苗給越南 瀏覽:225
中越戰爭越南網友是怎麼評論的 瀏覽:192
伊朗汽車品牌怎麼樣 瀏覽:560
英國移民簽證拒簽多久能過 瀏覽:685
越南語老師講什麼 瀏覽:379
大學生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瀏覽:618
英國確診人數怎麼那麼少 瀏覽:258
怎麼罵印度的 瀏覽: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