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菜」在其他國家眼裡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菜
『印度菜』在大多數國家中並不受歡迎,在大家的眼裡,總會覺得印度的飯菜不是很乾凈,而且印度的飯菜是直接上手抓,會讓很多人感覺不適應,大部分中國人他們其實對於印度的菜並不是很能接受,而且印度咖喱的口感在某種程度上不太適合一些比較保守的中國人嘗試,總體來說對比西餐和日本料理,中國人對印度菜沒有什麼太大的好感。
3總的來說印度菜可分為南北兩大菜系,北印度菜的口味以微辣為主,以咖喱為特色,菜色清爽,更受歡迎,所以世界各國的印度菜多是北印度菜。南印度菜系,香料多用咖喱葉和芥末子,口味較重,以酸、咸、辣為主,原料多用椰子,菜式簡單。但盡管印度菜種類很多,也依然不受大多數國家歡迎。
㈡ 印度人每天的飲食都是什麼組成的,嘗起來味道怎麼樣
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我們的鄰國。提到印度,大家可能會想到美麗的泰姬陵,但對於印度飲食卻始終不敢恭維,因為印度天氣炎熱,食物本身就容易腐敗,再加上印度的特色咖喱,總給人一種有味道的感覺。再加上網上流傳的印度飯菜的照片,讓人完全沒有食慾。
但據說印度飯菜看著丑吃著香,非常下飯,事實是這樣嗎?
㈢ 印度美食這么不衛生,為什麼還受很多人的喜歡
最近聽到很多人出去旅遊,有些人會說想去感受一下印度風情,結果回來的時候就瘋狂吐槽說印度的東西真的很奇怪,也很不好吃,而且印度一些著名小吃街頭也特別臟,臟的都沒胃口了。
就像題主問的一樣,為什麼印度的街邊小吃這么不衛生,看起來臟兮兮的,還是會有很多人買呢?我覺得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不得不說,印度菜與我們國家的飲食差距甚大,像是中國人很愛吃的雞爪,印度人就很嫌棄,他們會自豪的認為:我們印度人只吃雞脯肉,雞爪只是我們丟棄的垃圾。由於印度是一個受宗教影響非常嚴重的國家,也就導致了他們在吃的方面特別挑剔,印度社會一些上層人士對食物的要求更是極致,甚至連印度菜中最常用的洋蔥都不吃,只吃羊肉不吃羊腸,吃蝦不吃章魚等等。說起挑食,在印度更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文化,這或許是受社會上層的影響,所以一些印度人在餐館吃飯都會挑三揀四,不論他是什麼階層。
㈣ 有什麼印度FOOD比較出名
http://food.poco.cn/foodiaryDetail.htx&id=347460
http://food.poco.cn/foodiaryDetail.htx&id=347451
上面兩個網址有配圖的介紹,雖然少,但是看上去真的是令人垂涎啊~~~~~~~~
——————————————————-——————————
感受印度食文化
□在這里,越有文化越有地位的人越吃素
□中國菜「清清白白」,印度菜「糊糊塗塗」
□赴家宴、光著腳、手抓飯,表達的是親密朋友之情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獨具特色,也許沒有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像印度那樣,具有如此明顯的宗教色彩,如此深刻的文化意蘊。
一半國民喜吃素
2002年8月的一天,印度朋友克瑞迪亞60大壽,邀請我出席他的生日慶祝活動。大家先是一起唱歌跳舞,然後吃自助餐。我找遍了所有的菜盤,竟然全是素菜,連雞蛋也沒有。不僅如此,連土豆、紅薯、蘿卜等菜都沒有,吃的全是地面上長出的東西。我非常奇怪,有人告訴我:克瑞迪亞是耆那教徒,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一些印度人對素食的較真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一次,印度朋友科米卡對我說,他訪問中國期間,中國餐館用煮過葷菜的鍋給他做素食,那怎麼行呢?
印度虔誠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義者,耆那教徒更是嚴格吃素,吃素的人佔印度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印度是素食王國,素食文化是印度飲食文化中最基本的特色之一。由於印度多數人喜歡吃素,印度開有不少只為素食主義者服務的飯店。西方國家的流行食品不得不適當地印度化。印度有專門為素食主義者開設的比薩餅店,麥當勞供應的夾層食品,相當一部分不是雞鴨魚肉,而是蔬菜。美國駐孟買總領事西蒙斯告訴我,肯德基在印度辦不下去,只好撤走。
抽煙喝酒不流行
由於歷史與宗教的原因,印度社會自然而然產生了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吃素,反之,越沒有地位、越沒有文化的人什麼都吃這一現象。加之,宗教色彩特別濃厚的印度素食主義者協會等團體極力倡導素食,這就使吃素的人長期以來居高不下。印度前駐上海總領事蘇伯拉馬尼告訴筆者,他在上海工作的7年時間里也吃葷,但回到印度後,受素食文化的強烈影響,他也就不知不覺地又成了一個素食主義者。受宗教禁忌的影響,煙酒在印度不怎麼流行,宴會上印度人幾乎不勸酒,嗜酒成癮者或酒量很大者極少,從未見過印度人一飲而盡地乾杯,也從未見過有人行酒令或醉倒過。馬邦前副首席部長阿迪克(相當於我常務副省長)在飛機上多喝了點威士忌,下飛機時步履不穩,被媒體以「在公眾場合醉酒」予以披露。印度抽煙的人極少,公務往來和紅白喜事,從未有人敬煙。印度的煙僅10支裝,比中國的煙短。印度人口袋裡裝一包煙、一個打火機的不多,一些煙民寧願買一支抽一支。
在印度,一方面,吃的講究和禁忌很多;另一方面,又不排除人們互相寬容,這具體體現在許多家庭在飲食問題上「一家兩制」,甚至「一家多制」。一些中國姑娘嫁給印度人後,吃素的丈夫們一般不允許在家裡做葷菜吃,但不反對妻子在外面吃。一些印度朋友盡管自己吃素,但在宴請中國朋友時,會主動准備好一些葷菜。
野味無人敢問津
在許多中國人看起來是美味佳餚的東西,印度人基本上不吃。印度沒有野味店,不僅野味無人問津,就是蟮魚、泥鰍、甲魚、烏龜、蛇這些東西,印度人也不吃,至於吃狗肉、貓肉、鴿子肉等,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印度人基本上不吃各種肉類的下水雜物,因而價格便宜得不可思議,有的幾乎等於不要錢。例如,5個盧比(相當於1元錢人民幣)可以買到1公斤雞爪。由於素食主義者人數眾多,有的蔬菜價格反而很高,例如,白菜價格同雞肉差不多,芹菜論根賣,5個盧比才能買到一根(約1兩)。印度雖然吃素的人很多,但並不等於這些人缺乏營養,因為印度人喝了大量的牛奶,每次喝茶,印度人都會在茶里加一些牛奶和糖。值得指出的是,在印度,絕大部分長壽的人是素食主義者。
香辣咖喱唱主角 灑著花瓣撐著傘,印度人在歡慶聖·塞巴斯蒂安節
印度人做菜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調料合成的一種香辣調味品,呈黃色粉末狀。在某種意義上說,印度飲食文化也可以稱為咖喱文化,這種飲食文化以香辣味道為特色。人們談到印度飯,首先想到的十之八九是咖喱飯。咖喱飯可以是素食,也可以是葷食;可以是米飯,也可以是麵食。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湯等等,每個經營印度飯菜的餐館都飄著一股咖喱味。
從表面上看,中國菜的特點是「清清白白」,色香味三者,色是擺在第一位的,因好看可以激發食慾;印度菜的特點則是「糊糊塗塗」,各種主菜都放一大把咖喱粉,看起來都一個顏色。葷食不親口嘗一嘗,很難區分是什麼肉類,蔬菜也是搗成糊狀,擱些咖喱。在中國人看來,長時間的煮熬使維生素盡失,令人覺得可惜,印度人則樂此不疲。說印度菜把香放在首位恐怕並不過分。不過,印度菜的香並非中國人所習慣聞的那種香味,而是太香了;印度菜的辣味也並非中國人所習慣的咸辣、酸辣或麻辣,而是「沖」鼻子的辛辣,許多中國人恐怕一時難以適應。在印度生活了幾十年的許多老華僑,普遍反映印度菜太香太辣,他們仍不習慣。
檸汁、飛餅是招牌
有人說:「辨別印度菜正宗與否,只要試點兩道菜就可以了,一道是鮮青檸汁,一道是印度飛餅。」此話很有道理。青檸檬酸甜清香,是印度菜乃至所有正宗東南亞菜系不可或缺的配料之一,用青檸檬而不是散發著濃香的黃檸檬來配菜,可以保證食物固有的香味不受破壞,更突出了食物的原味及咖喱的本真。
至於中國人所謂的「印度飛餅」,在印度稱之為「加巴地」,似乎更應稱作是一件絕妙的手工藝品。印度人做加巴地時,先利索地和面,捏成一個小圓團,再擀幾下,便放入小平鍋中加熱。在小平鍋旁邊還有一個簡易的小爐子,燃著藍色的火苗,可是上面卻沒有鍋。當平鍋中的餅快熟,有點脹起來的時候,廚師會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來,一下子扔到旁邊那個爐子的火中去。
說也怪,那張餅被火一烘,膨脹起來,好像懸在火焰上一樣,很奇妙。很快地,廚師把它取出,放入盤中,嗬,香噴噴的,前後不過三分鍾。食客們難以抵住剛出爐的「加巴地」的誘惑,沒有誰能悟出「加巴地」里怎麼會有那麼多熱氣,能將薄如蟬翼的餅撐得如蒙古包般飽滿。用筷子一戳,呼的一聲,熱氣向外蒸騰,好不有趣。原來吹彈欲破的「加巴地」竟然還分為兩層,外層淺黃鬆脆,內層綿軟白皙,略帶甜味,嚼起來層次豐富,一軟一脆,口感對比強烈,嚼過之後,齒頰留芳。如果用「加巴地」包著羊肉或雞肉一起吃,回味更是雋永綿長。
喜歡用手抓飯吃
受過西方教育的印度人或中產階級,在比較正式的場合用刀叉或勺子吃飯,但多數印度人,包括上流社會的人通常更習慣於用手抓飯吃。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和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米飯和餅,面條、餃子、包子、饅頭、燒賣基本上沒有。他們喜歡吃的並非中國人的白米飯,而是把飯煮熟後,放些油和調料,飯的顏色呈黃色,或者同別的什麼菜炒在一塊。在中國流行的「印度飛餅」也是印度人的主食。印度飛餅用的麥面都是沒有去掉殼的,而中國的「印度飛餅」,用的都是去掉殼的精粉,其口感與印度的餅其實不一樣。印度人吃米飯或吃餅時,喜歡用手把菜卷在餅內,有的像中國人吃北京烤鴨,或用手把菜和飯混在一起,在盤里攪拌幾下,抓起來捏一捏,然後送進口內。這種吃法,如換成用刀叉、勺子或筷子,自然是反而不方便了。
我剛到印度不久,就到卡納塔克邦前農業部長、反對黨領袖柏仁古達家裡做客。先生在家裡始終光著腳,沒穿拖鞋,這使我深感奇怪,更使我詫異的是,先生陪我們用餐時,竟然用手把米飯、菜和湯在盤里來回攪拌,然後手呈勺狀,不僅將飯送進嘴裡,而且用手舀湯送進口中。和我一起訪問的小高解釋說:請你到他家裡吃飯,是最客氣的了;主人不穿鞋光著腳,同桌用餐時不用刀叉和勺,而是按照印度人的習慣用手,表示沒有把你當外人,而是把你當成朋友,那就更難得了。
晚餐一般8點後
印度人吃晚飯一般至少在晚8點以後,飯店晚上最早在7點半才開門。印度人喜歡夜生活,每天開始工作的時間很遲,即使在印度的經濟首都———孟買,早上10點才上班。因此,他們不急於吃晚飯。
剛來印度的外國人因不了解印度晚飯太晚的習慣,弄得常常叫苦不迭。一次,印度著名的外科大夫馬昌德博士舉行家宴,歡送即將離任的英國總領事。請帖上說的是晚8點開始,但到晚上11點還沒有開始吃飯。原來,印度人舉行這種活動的習慣是,晚飯開始前,每個人端一杯威士忌或其他飲料,站著或坐著自由地交談,侍者則不時送來一些印度的點心,這有點類似於西方的雞尾酒會。到11點1刻時,印度尼西亞總領事馬思塔德加勃悄悄對我說,他餓得實在有點受不了了。而且馬博士是素食主義者,那天晚飯的主菜只是蘿卜、白菜、土豆、番茄而已,在中國人看來,惟一稍微上檔次的只不過是飯後提供的冰淇淋而已。
填飽肚子再赴宴
一些外交官員了解到印度人的這個習慣後,為了不餓肚子,吃過晚飯後再去赴宴。比利時總領事就曾得意地告訴筆者他的這一高招。然而,這一高招也有不靈的時候。2003年12月的一天,華人中有影響的人物陳少佔先生娶媳婦,邀中國總領事館官員出席婚宴。陳再三說明,他們家是基督教徒,因此婚禮6點准時開始,9點禮成,決不會像印度人那樣拖到很晚。婚禮在陳的庄園里舉行,所以,我們下午2點就出發了。然而,我們到達以後,發現一切同印度人一樣,慢慢騰騰,婚禮拖到7點多才開始,婚禮結束後,領事館的官員們早已飢腸轆轆,以為婚宴馬上就要開始了,可接著開始的是舞會,吃飯拖到10點才開始。等到回到家裡,已經零點過了。(作者系湖南益陽人,曾任中國駐埃及大使館公使銜參贊,現為中國駐孟買總領事、法學博士、教授)
㈤ 印度人飲食有哪些特點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獨具特色。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場上還出售各種調料粉,赤、橙黃、綠、棕,五顏六色,至今筆者也沒弄明白這些調料究竟含有什麼成分。
印度飲食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虔誠的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由於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數(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歐洲市場上價格最貴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個盧比一公斤,價格之低廉令人咋舌。豬肉也比較便宜,因為穆斯林和高種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豬肉,低種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豬肉。羊肉價格最貴,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乳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每樣菜都燒得爛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黃色。長時間的熬煮使維他命盡失,令人覺得可惜。印度人的早餐已經西化,一般是一杯牛奶,幾片麵包,果醬、黃油,但中午飯和晚飯則是地道的印度風味,每餐都有豆子湯。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印度最馳名的一道菜大概是「燉杜里雞」,其名聲猶如北京烤鴨。做法是把雞腿、雞塊沾滿香料,放在爐子里用炭火燒烤而成。出爐時味鮮肉嫩,十分可口。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說起飲食,不得不提一下印度的甜食。印度的甜食可謂「名符其實」,甜得發膩。甜食種類很多,有煎的、炸的、烘的、烤的,一應俱全,但每一道甜食都無一例外地甜得要命。多數印度人都嗜食甜食,印度人容易發胖,大概與嗜食過多的甜食有關。印度人的晚餐也晚得名符其實,最早的在晚上8點左右,晚的在10點左右。吃完飯不久就上床睡覺,不發胖才怪呢。
由於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人也像英國人一樣,有喝午茶的習慣。印度的茶是奶茶,做法是把牛奶摻水煮開,再把茶葉倒進去,煮沸後用小篩子把茶葉濾出,加糖後即可飲用。
roganjosh咖哩羊肉
gushtaba辣肉球加優酪乳
biryani雞或羊肉加橙汁飯
tandoori雞魚等肉加上香料在陶鍋烹煮
kebab印度烤肉串
bhujia咖哩素菜
samba印度煎餅包泡菜及咖哩扁豆
pomfret鮭魚
malai椰汁咖哩蝦
kulfi冰淇淋,印度茶
㈥ 印度飲食禮儀
飯前,'Atithi Devo Bhava'意思是「客人就是上帝」,是印度人心甘情願的東西。所以如果你隨便拜訪一位印度朋友然後被要求留下來吃飯,請不要感到驚訝,因為這是一個尊重和榮譽的姿態。
相反,如果你被邀請參加晚宴,那麼在預定的時間後15到20分鍾到達主人的地方是可以的。在你抵達後不會立即為你提供餐點。會有一個餐前的小吃,在這里你可以享用一些飲料和一些小吃以及輕松的聊天。
用餐開始時,你必須洗手並擦乾雙手。洗手是按照印度禮儀用餐的第一步。在餐館,酒店和城市家庭中,桌子和椅子被安排用於用餐,然而,在農村地區,一些家庭穿著舒適的衣服坐在用於吃飯的地墊上。在大多數印度家庭中,一般來說,家庭主婦為家人安排食物,並密切關注誰需要什麼,提供和帶來更多的食物。
食物的順序,與西方文化不同,在印度提供食物方面沒有停頓。所有食物都一次送達。但是,根據國家的地區文化和不同的美食,你可能會看到不同的服務風格。此外,菜餚將與個別部分相對,因此家庭主婦將在你的盤子上提供食物,或者你可以幫助自己。
標準的印度菜,你通常會被提供標准印度粗粉,其中包括像小麵包干饢,恰巴提,paratha,daal,咖喱,雷塔,米飯,鹹菜和一些糖果。如果你前往該國的不同地區,如旁遮普,古吉拉特邦,孟加拉,印度東北部或印度南部,所供應的食物可能會有所不同。
使用餐具,印第安人通常不使用餐具來吃食物,他們更喜歡用手指進食。用手指進行整齊地進食,並且僅使用手指的尖端。然而,在城市地區和餐館,勺子被用來吃咖喱和daals等液體菜餚。
印度人不鼓勵使用刀作為餐具,因為這里准備的食物通常是一口大小的。再次,扁麵包只能用手吃。用手指撕下一小塊,製成船形; 然後將咖喱舀入並插入口中。除了麵包和甜點外,剩下的食物都放在一個盤子里。
使用右手,在印度用餐時,請始終使用右手。即使你是左撇子,也必須用右手吃飯。印度人認為左手的使用是不潔凈和令人反感的。所以左手保持乾燥,僅用於飲用水或通過餐具。
分享食物,印度文化極力鼓勵與他人分享食物。如果你在一家印度餐廳與朋友一起用餐,並且你都訂購了不同的菜餚,那麼習慣上與另一方分享你的菜餚。但請記住,從別人的盤子里拿食物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此外,不要將用過的湯匙和叉子浸入其他人的食物或主菜中,因為它被認為是非常不衛生的。
整理食物,你不能在盤子上留下任何東西。在印度文化中不贊賞將食物留在盤子上。你不需要品嘗每一道菜,但你放在盤子上的東西就得全部吃完。
此外,不要以任何方式玩食物或扭曲食物。你必須記住以中等速度吃你的食物。如果你太快吃了你的食物可能看起來很粗魯,如果吃得太慢,可能意味著你不喜歡食物。
贊美,吃完飯後,你必須向主人致敬。由於食物是經過精心准備和精心准備的,所以表達你的欽佩將使主人感到高興。
離開桌子,如果你比其他人早吃完食物,那麼你必須保持坐姿,直到餐桌上的主人或老人吃完食物。當其他人還在吃飯時從桌子上站起來被認為是不禮貌的。
此外,如果你的主人提供更多食物,除非你真的滿了,否則不要拒絕。說「多吃點東西」是印度表達愛與尊重的方式。你吃的量告訴你的主人你對食物的喜愛程度。
㈦ 印度飲食
印度人飲食南方以大米為主,北方以麵食為主,餐館有米飯、烙餅和面條供應。就米飯來說,印度人不只是用大米加水煮,而是要放進許多配料,一種名叫「拜思尼」的拌飯,裡面有肉、蔬菜,還有葯草,吃過一次的人永遠不會忘記它的,那個感覺是飄飄然,無比的舒暢,像做了神仙一樣。印度麵食也極有特色,愛吃烤餅的遊客應該品嘗一下「賈巴迪」,這種烤餅松軟而香,北方來的遊客一買就是一大疊,舌頭一打卷,一個餅就不見了。印度的甜食最有名,那才是真正的甜品,夠甜,甜得你回國後吃甘蔗覺得還需再蘸糖才夠味!最值得推薦的是舊德里的「敦都里雞」,它是最有代表性的印度名菜,15世紀時莫卧兒人帶進印度的食品。它挑選肥壯的嫩雞,取下兩條雞腿,塗上特製的佐料,然後放在硬木火上烘烤,香料漸漸滲入肉內,雞肉非常鮮美,這個菜式據說在印度之外的任何印度餐館做的都是走了樣。在舊德里想吃到正宗的「敦都里雞」,建議您多走幾步路,到小巷裡去,別相信大街上那些掛著「敦都里雞」最要緊的是要吃地道的。
但中國遊客還是不大習慣印度的飲食。一是氣候的原因,印度天氣奇熱,為了增強食慾,他們的飯菜的口味都比較重,遊客不太容易接受。二是宗教的原因,印度教徒中,地位越高的吃素者越多。如果你有機會在印度菜市場購買肉類,會感到旁人在用一種鄙視的眼光看你,讓你有一種正在做見不得人勾當的感覺。在許多印度教徒眼中,有地位、有修養的人是不吃肉的,只有低賤者才吃肉。印度人甚至羞於談論食肉,如果你冒昧和一個印度人談起哪種肉食品好吃,對方的臉很可能立即會漲得通紅,就像一個男人向一個未婚女子問起那種事情一樣。所以,印度肉食烹飪技術不發達,肉類食品製作簡單,這恐怕要委屈一下愛吃肉的同胞了,尤其是喜歡大魚大肉的廣東食客,不過,肉還是會有的,羊肉、雞肉多一點,豬肉偶然可以見到。
漫步印度城市街頭,經過食品店,一股濃郁的咖喱味撲面而來,在印度旅行,這種味道幾乎伴隨著你,堪稱是印度的「國味」。印度人做飯菜喜歡加各種調料,如咖喱、大蒜、丁香、辣椒、肉桂、黑胡椒等,特別是咖喱,不僅因為它是印度發明的,而且還由於其味鮮美,刺激食慾。打開餐館的食譜,皆以咖喱掛帥:咖喱雞、咖喱羊、咖喱魚、咖喱土豆,還有咖喱飯……幾乎找不到不用咖喱配製的食品。咖喱食品有一種特別的辣味,對怕辣的人是一個考驗,即使是湖南、四川的旅客,也需要經過一段適應的時間,因為咖喱味畢竟不同於辣椒味。
中國的遊客在印度的飲食要格外小心,這是先行者的忠告。經驗之一是選擇較有規模的餐館就餐,實在不行乾脆就啃速食麵,安全而又省錢;經驗之二是路邊的小食吃不得。如果吃印度抓飯,一定要把手洗干凈,因為印度是霍亂疫區。印度人吃飯,絕對用右手,至於用哪只手,對中國人來說好像不太重要,只要印度人不在場,別讓他們看到就沒多大問題了。
㈧ 第一次接待印度客戶,自己和他去吃飯,飯桌上應該談些什麼,望支招
我遇到的一些印度客戶大至可分為倆種,一種是在中國有辦事處的,這種客戶一般都比較熟悉中國的風俗,所以不要拘束,可以和他們聊下中國的情況,還有一種是從印度本地到中國來的,一般和這種客戶接觸,都要謹慎一點,因為印度的風俗習慣很怪異的,有的家庭一個月要有7-9天之吃素,有的家庭就沒有這種限制,你可以和他們聊聊印度的一些風俗,還有對中國的風俗的看法,一般吃飯都是隨便談談,所以不要想太多。
㈨ 印度國宴有上百道菜,和中國相比,差距有多大
沒有去過印度,但是在我看來,和中國相比,食物方面肯定差距巨大。別的不敢說,但是中國的美食真的是應有盡有。之前聽過一個笑話,有一個外國人來帶中國,說要三個月吃遍中國,結果三個月還沒有離開四川,這也可以從側面看出中國的美食真的無比的強大。印度的上百道菜在中國面前不值一提,不說別的,我家這邊的小吃美食就不止上百道,中國這么多省份,美食不計其數。或許有很多人說外國人吃不慣中國的美食,那隻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食物。
差距也就不言而喻,兩者根本沒有辦法放在一起去比較。我想吃遍中國美食,但是也從來沒想過吃遍印度美食,我想大家都是一樣的。
㈩ 印度自助游,印度特色美食有哪些
印度特色美食:
1.印度飛餅
中國人所謂的「印度飛餅」,在印度稱之為「加巴地」,似乎更應稱作是一件絕妙的手工藝品。印度人做加巴地時,先利索地和面,捏成一個小圓團,再擀幾下,便放入小平鍋中加熱。在小平鍋旁邊還有一個簡易的小爐子,燃著藍色的火苗,可是上面卻沒有鍋。
2.奶茶
在街邊經常能看到有的鋪面門口放著一口碩大無比的鍋,裡面文火溫著白乎乎的牛奶,上面一半還覆蓋著奶皮,非常香濃。
旁邊有很多印度人排隊等候著,一旦牛奶開鍋就可以捧回香噴噴的奶茶。通常飯後當地人會喝一杯加了香料的印度奶茶,也叫馬沙拉奶茶。
3.拉西 Lassi
拉西即印度酸奶,在舊德里賈瑪清真寺門口的小攤上,裝滿酸奶的土陶罐整齊地排列著,食客用完酸奶就砸碎陶罐,免除了攤主洗碗的麻煩,同時還很衛生。由於印度菜的主菜多為羊肉、雞肉和海鮮類,而且每道菜里洋蔥和咖喱必不可少,在中國人眼裡有點油膩、不好消化,用牛奶製作的醇濃酸奶可以化解掉飯菜。
4.咖喱羊肉
印度人做菜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二十多種調料合成的一種香辣調味品。
咖喱羊肉烹調好後,放在餐廳門口一個個亮晶晶的金屬大罐中,下面施以文火慢燉並保溫,濃香也隨之緩緩溢出。
5.印度餅子
去了印度會發現印度有各種各樣的餅子,而且都很好吃!
(1)Naan:Naan是從中東傳入印度的,有點像新疆的」饢「。這種餅厚且軟。Naan除了原味以外,還有加入芝士、馬鈴薯、蔬菜、椰子等,有甜味也有鹹味。
(2)Chapati:這是印度最普遍的全麥面餅之一,吃口有嚼勁,由於採用的是發...
6.印式套餐 India Thali Platter
塔利(Thali)是一種印度特色的套餐,大概是印度最便宜的大餐了。印度每個省都有屬於自己風格的塔利,塔利的通常樣式就是在一個圓盤里放上咖喱的蔬菜或是肉、豆子湯、綠色小菜、酸奶、脆餅、調料醬和米飯。古吉拉特邦的塔利的特色是復雜以及甜中略帶辛辣,古吉拉特還是耆那教的大本營,因此那裡的...
7.波亞尼燉飯 Biryani
波亞尼燉飯是以長米搭配羊肉、雞肉、牛肉火彩燉成的飯,也有純素的。
8.菠菜芝士 Palak Paneer
這是將菠菜搗碎後加上印度自製的鄉村芝士,是北印度最受歡迎的料理之一。
9.炸三角 Samonsa
這是一種咖喱餡兒的炸食,形狀呈三角形,餡料是用土豆泥、豌豆、茴香、辣椒等混成的,有點辣,街邊就可以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