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經濟這幾年增長很快,其背後的因素究竟是什麼
印度這幾年來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經濟不斷提高,在國際上也越來越受到其他國家的關注。主要原因有世界格局的穩定,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強,還有和諧健康的外交關系,主要還是國家制定的發展計劃符合當下的形式,各種條件的相互協調,才能夠使印度的發展越來越好。
在國際上,現在主張公平和諧的外交關系,印度作為一個重要交通位置的國家,很好抓住了這個契機,大力發展國外經濟,以此拉動經濟增長。而且效果很明顯,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了很多。
② 印度為什麼不申辦奧運會
大家都知道,奧運會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體育盛會,曾經一度是每個國家夢寐以求申辦的體育盛會。因為能夠成功舉辦一次奧運會,對於一個國家提高國際影響力是非常有利的,所以申辦奧運會的條件是非常嚴格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奧運會的申辦開始逐漸遇冷,畢竟主辦一屆奧運會的花費是非常高的,動不動就是上百億美元,所以主辦奧運會毫無疑問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它註定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基本上只有大國才有實力辦好一屆奧運會。但是大家都知道,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大國都已經舉辦過奧運會了,唯獨印度這個大國沒有舉辦過奧運會。所以很多人就有這樣的疑問,就是印度為什麼不申辦奧運會呢?接下來,冷眼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看看印度為什麼不申辦奧運會。
③ 每年都貿易逆差的印度,為什麼還有錢滿世界買買買
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地區,每個國家都會有貧富差距。像印度這種發展中國家,即使有貿易逆差,但是並不妨礙印度政府在全世界范圍內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且印度買的這些東西並不會一次性付清。
當然,印度每年也會減少自己的貿易逆差,印度一直為了擺脫貿易逆差而努力。但是印度不得不每年都在世界范圍內購買武器裝備,因為印度人自己做的武器並不實用。而且印度直接購買武器,還可以節省研發費用,吸取他國的高科技經驗,為自己發展做准備。
④ 為什麼印度國民一直認為比中國更發達
印度發展的沒中國好的根本原因:
印度存在大量的國內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鬆散的現體系無法直接解決,民間的內化機制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
然而,這些問題要麼壓根沒在中國出現,要麼就比較緩和。所以自然印度發展不過中國也是很正常的。
印度的發展大致存在以下幾個很明顯的問題:
先說政治層面:
一,在社會文化層面,印度延續2000多年的種性制度,造成社會不平等,印度的階級分化異常嚴重,阻礙社會發展。制約印度的發展問題明顯有種姓問題,在印度,一看他的姓就知道他所屬的種姓,甚至信仰什麼宗教。反之,還可以通過他的相貌、衣著以及經濟狀況來反推其種姓。
雖然1950年印度憲法頒布,其中一個主要的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視,不能在種姓上有任何的區分、有任何的區別對待,但是現實的情況其實並不容樂觀,而這類社會文化,對於印度的影響幾乎是全方位的。哪怕是開明的象牙塔環境中在印度人,在婚姻,交友,社會圈子方面都有明顯的"種姓隔離"在裡面總的來說,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公平與效率,首先要保證比較可以接受的社會階層流動性,而種姓問題的制約,讓這類問題的解決基礎被剝離了出去。
這個是印度獨有現象,在我國不存在。
二,教育的規劃政策有明顯問題。在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投入的錢差不多(大概是延續尼赫魯當年定下的基調),在教育政策上也是二元制一刀砍平。這種搞法,現在看來是有比較明顯的問題在裡面。
比如,高等教育有其特殊性,在嚴格的印度教育選拔制度上,高等教育其實人數較少,精度要求較高,呈現精英化的特點。而這類高等教育的教育政策和經費把控上,是很明顯需要特別對待的,不適合和基礎教育一刀切。
但是這還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基礎教育上。
基層教育的人數更多的,范圍也更廣泛,並且也承擔著消滅高文盲率以及提高國民教育水平的重任。印度基礎教育分為兩種,一種是公學,還有一種是私學,也就是常見的西式教育分法。公學承擔更廣泛的基礎教育,雖然的初等義務教育已經在2001年被寫入法律,但教育質量很差,不及格率很高。
印度還是做了一些努力,比如在2001年的Sarva Shiksha Abhiyan,或稱為全體教育激勵計劃,很大的提高了入學率。
但是"入學率"雖然提高,但是畢業率變得更差。
同時在這種經費也一刀切情況下,老師的雇員數不夠用,給老師的待遇不可能很高,也招不到很高素質的老師
私學雖然可以辦到這一點,但是高昂的教育費用必然只能提供給高階層人士,而且數目不多,涵蓋不廣,也承擔不起"改善國民素質"的社會責任。
以上原因綜合到一起的表現就是全印度的文盲率高達三分之一
在這個問題上,我朝肯定狀況是要好太多了。印度的教育問題是還沒有完成普及。而我們教育問題是教育方式改進和教育資源的分配,全民性普及早就在上個世紀就完成了
三,宗教問題。印度是個全民宗教國家,信奉印度教,印度教的核心理念,'人有來世,人在現世是 來贖罪的,等待來世。這種"平和"的信仰和大批的信眾理論上應該帶來比較好的社會風貌。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印度各宗教之間的互相仇恨是非常厲害,民間團體因為習慣不同,會造成很多或多或少的沖突,而這類沖突往往無法直接解決,會產生明顯的內耗。僅2008年一年,印度就發生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沖突656起,其中4起發展成騷亂,死亡123人,2272人受傷。
四,民族問題。印度有200多個民族,居世界第一,.這本來是好事情,但是民族之間的矛盾很明顯,連民族之間的語言互通狀況都不怎麼樣。而印度並沒有承擔起一個比較好的"引導角色".無論是克什米爾沖突,1980年特里普拉邦大規模民族仇殺;到12年的阿薩姆沖突。這類民族問題時刻都在印度上演,而且今後也不會缺少。
民族沖突帶來的首先是"惡性循環",本來處於民族意識比較平和的民族團體,會因為"激烈的話語權爭奪"成風,而開始著手進入這種沖突游戲裡面。而小民族,小地區,會因為這種劇烈沖突,變得"沒有安全感",開始著手內部強調民族意識,來增強排外性,繼續加劇全國性的民族矛盾。
其次,民族矛盾這種問題,在本來對聯邦向心力不足的大環境下,會直接導致地域的政治沖突,這也造成國內內耗。
五,印度特色的聯邦制相對向心力不足,而且中央不僅決策權力不夠,而且和地方各邦的利益沖突不斷。尼赫魯-甘地的個人政治理念特徵讓印度無法實行中央集權制度,但是後來尼赫魯-甘地家族在印度幾十年的家族統治實際上還是形成了所謂的尼赫魯-甘地王朝。也就是現在的印度類似於"一個中央王朝,帶領麾下無數邦國"的狀態。這樣的印度式聯邦制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
1,整個國家如同一盤散沙,其實並不好管理,國大黨雖然權勢頗盛,但是沒有足夠的統籌力來承擔整體化一的執政標准。
2,分裂勢力眾多,而且分裂勢力旺盛。這種政治生態,在本來各邦獨立性都不錯的情況下,和民族問題捆綁在一起,很有可能直接造成地區利益和國家利益達不成妥協,結局幾乎都是極端分裂勢力開始取得話語權。
以上是政治方面的問題。下面說說經濟方面的問題。
一,失業與貧困
失業和貧困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兩大痛楚。雖然歷屆都把增加就業和消除貧困作為執政的重要目標。
這兩個問題雖然已經有所改善,尤其是失業率方面,印度現頗為做了一些成效。但是就業市場的極端化,卻帶來了一些副作用。
而貧困方面,印度的貧困一直就改善得非常緩慢。
附上一些數據和解讀:
以上是印度各邦的失業率調查,可以得出結論:印度的失業率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地區發展不平和的問題。
說明印度總體失業率已經有所改善,但是就業市場的惡化和兩級差距並沒有解決(見下圖貧困人口)。
可見印度的貧困人口惡化一直沒有得到什麼改善,而表中也給了標准,赤貧人口(1.25美刀一天)達到四成,貧困人口(2美刀一天)達到百分之七十五,而印度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居然這兩個數據在"發展中國家"中都是墊底的水平,這實際上是很不正常的數字了,也就是說就收入而言,印度根本沒有消滅佔有全國過半人數的貧困人口基數,而這恰是印度從建國以來最大,最根本的一個局限問題。雖然近幾年國大黨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上的困難,但是就業市場呈現出總量走上行的趨勢,但是幾乎是印度服務業開始走高,產業附加值開始增強帶來的收入紅利,但其他產業就沒有這種程度的發展。也就是說印度現在呈現了這么一個奇怪的狀況:
印度民眾得到一分工作的可能性變大了,但是靠一分正經工作居然脫不了貧。
這是個很值得吐槽的現象。
而在貧困問題上,我朝的狀況明顯好很多。我朝目前的問題在於地區發展的差異,而欠發達地區恰恰也是人口大省,勞務輸出大省,故而我朝也擁有一部分不小的貧困人口數字也不奇怪。而整個mpi綜合評價裡面,我朝大概在中上的范圍內,主要的被拖名次的也是人口數字。但是,就近幾年的趨勢而言,從90年代開始的西部大開放,以及新千年後的數次城鎮化進展,我朝的地區差距是在慢慢縮小。所以就解決貧困問題上,我朝雖然拖著龐大的人口基數,但是在成效上,在發展中國家絕對是前列的,自然比印度的狀況好很多。
二,製造業發展滯後,准確的說是產業結構不全使得"服務業"變成孤島。
印度經濟增長主要還是靠服務業的增長,服務業也主要是靠IT產業,製造業還不強。服務業的增長也非常明顯,農業也有起色。製造業發展的主要障礙是:由於它們是傳統部門,所以有很多傳統體制還沒有改革,包括以及大家族對產業和的"過度管制",但是印度的結構特點註定了他沒辦法真正靠主導經濟,這是和我朝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對勞動力市場的管制等各種制約,不利於製造業的快速發展。服務業,尤其是業的發展較快,是因為其作為新興部門,對其控制較少,在製造業方面步伐比較慢,市場開放程度小,沒有利用好廉價勞動力的優勢。
而我朝相對來說,產業還是比較平均,總體上不存在印度這樣的問題。就規模而言,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美國,農業總產值早就超過了。就精度而言,我朝的主要產業集中在中端製造業,已經從"單純吃人口紅利"變到"開始吃有一定技術含量的人口紅利",至少說,算是個良性的狀態,高端工業成果來說,也取得不少成就,比如去年的"遠程特高壓輸電項目",以及出口德國的"五軸機床"這狀況肯定比印度好出太多了
三,基礎設施嚴重落後。
印度作為新興大國,基礎設施有點落後到不正常的地步。比如2012年,7月底發生的全國性大規模停電事件。在36小時里,印度的全國性電網崩潰了兩次,直接影響了一半國民的生產、生活用電,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迄今最大規模的停電事故也就是說,現在印度的基礎設施並不是什麼是否完善的問題,是嚴重缺失以至於影響整個國家的正常生活和產業運轉了。
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公布的2009-2010年國際競爭力報告,印度在基礎建設方面的排名位列世界第76.
另據印度央行最近的測算,印度近年來每年基礎設施建設佔GDP的6%,公共明顯不足。
當然印度也比較承認這點,而且非常願意拿我朝作為激勵目標,新的"印度十二五規劃"裡面,號稱要投入一萬億美刀來解決基礎設施問題,具體成效如何,還是等17年末我們來驗收成果吧,就現狀來看,印度的基礎建設非常不過關的
而我朝一直施行的是"基礎設施先行"的政策,城鎮化也好,新區建設也好,舊城改造也好,基本上把基礎建設放在首位的,相對於印度而言,我們的基礎設施整體是非常完善的,當然在細節上還有待改良。
四,結構問題以及宏觀經濟問題。
世界資金流向在美歐各種經濟衰退之中開始滿滿轉向新興市場,而在印度卻長期出現了資金流出和貨幣貶值的情況,整體宏觀經濟偏軟通脹居高不下、財政赤字劇增、長期保持高利率等情況
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
在2012年,印度9月食品通脹年增率飆升至18.4%,創2010年中期以來最高。而印度的gdp增長一路走低,到現在都沒有明顯反彈跡象。
但是這些情況是為什麼呢?
我做一下分析。
印度經濟是以擴大為引擎實現高速增長的,但支撐其活動的資金基礎是脆弱的,印度並非依靠穩定的國內資金,而是依賴非常容易受到國際市場影響和左右的海外資金。外資流入主要是直接、證券和中長期的商業貸款,而 資本流動的變化使得過去利用利率較低的海外資金的印度在籌措資金時陷入了困境,且籌措資金的成本也在上升,稅後利潤明顯下降。
而擴大模式給製造業為主的行業,本身是國大黨一個很聰明的政策,但是國內受到模式以及需求不足的局限,且落後的基礎設施連保證有效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很難說,這點改善政策效力一般…
所以,印度在"結構"上也存在問題,而目前而言,印度沒有拿出太好的解決辦法。
而我朝其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而且情況好很多,我朝以產業政策,國有資本主導的國內模式,實際上對海外資金的依賴量不高,量很穩。而且無論項目,還是製造業,我朝的回報都還是不錯的。
我朝真正應該考慮的問題是,"怎樣給目前的模式做一個更優規劃和更專業的計劃",從而去進一步提高有效性。而就資金模式方面,其實也可以"適當"對海外資金放寬,當然"主導地位"不能放。
⑤ 印度發展中國家地位被取消,這是為何
因為印度不聽美國的話了。
根據規定,發達國家要給發展中國家產生很多的優惠。作為第一個發達國家,美國卻不願意給發展中國家優惠,這些發展中國家都是由美國定義的。以前的印度就是美國照顧的對象,但是在2019年的時候,美國就已經把印度從發展中國家給除名了,這就意味著美國將不會再給印度優惠。 我們都知道美國人一直喜歡干涉別的國家的正值和決策,只要不聽美國的話,美國就找各種的理由來制裁這些國家。印度與俄羅斯在導彈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而美國則反對印度和俄羅斯合作,所以很多人都覺得美國這么做是在給印度一個下馬威。
⑥ 印度的整體科技並不是很強,為何航天技術會那麼領先
印度一直在努力成為第四個實現登月的國家,在2019年的「月船2號」失敗以後,印度又在2020年1月1日宣布啟動「月船3號」計劃。「月球3號」計劃預計將在2021年實施,以便印度成為繼美國、俄羅斯與我國之後,第四個登陸月球的國家。
印度航天領域發展現狀。觀察室為何認為印度航天技術發展能夠排在世界前五名?主要原因在於,印度在航天領域確實卻得了一系列成就。例如,印度建立了一個區域衛星導航系統IRNSS,共計有7顆衛星組成,能夠在印度本土及周邊1500千米范圍內進行導航與定位。此外,印度達萬航空中心在2017年4月實現了「一箭104星」,雖然有101顆衛星都是納米衛星,但這種向太空撒大豆的行為也具備一定的技術含量。
⑦ 在世界200多個國家中,印度的軍事力量排在什麼位置
美國曾發布一個報告《世界最強大軍隊排行榜》,其中包含200多個國家的軍隊信息,根據這份報告可以得知,印度的軍事力量排在世界第四。
印度作為四大古國之一,有強大的歷史淵源,有悠久的宗教文明,後期衰弱甚至被殖民,但是印度人民骨子裡也有不屈不撓的意志力和韌勁,相信不久之後,軍力和經濟發展起來的印度也會慢慢繁榮昌盛起來。
⑧ 印度為什麼總是幫別人送衛星上宇宙
近年來,印度一直在大力發展自己的航空航天技術,並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主要的航空大國。在各國的幫助下,印度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都是微不足道的成就。
對印度來說,得到太空強國美國的支持是非常好的。對美國來說,最好有這樣一個「有錢的愚蠢國家」來幫助他們發射小型衛星。兩國在航空和航天領域一直處於相互利用的狀態。然而,至於其他國家,印度仍然需要在航空和航天領域投入一些資金和能源,不能完全依賴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