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傣族的合掌禮儀是否來自佛教,還是在佛教傳入之前就有了
合十禮,又稱「合掌禮」,原是印度古國的文化禮儀之一,後為各國佛教徒沿用為日常普通禮節。行禮時,雙掌合於胸前,十指並攏,以示虔誠和尊敬。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行此禮的姿勢也有所不同。
合十禮,流行於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尼泊爾等佛教國家的見面拜禮。此拜禮源自印度。最初僅為佛教徒之間的拜禮,後發展成全民性的見面禮。在泰國,行合十禮時,一般是兩掌相合,十指伸直,舉至胸前,身子略下躬,頭微微下低,口念薩瓦蒂。「薩瓦蒂」系梵語,原意為如意。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行此禮的姿勢也有所不同。例如,晚輩遇見長輩行禮時,要雙手高舉至前額,兩掌相合後需舉至臉部,兩拇指靠近鼻尖。男行禮人的頭要微低,女行禮人除了頭微低外,還需要右腳向前跨一步,身體略躬。長輩還禮時,只需雙手合十放在胸前即可。拜見國王或王室重要成員時,男女還均須跪下。國王等王室重要成員還禮時,只點頭即可。無論地位多高的人,遇見僧人時都要向僧人行禮,而僧人則不必還禮。
此禮可分為下列幾大類:
跪合十:各國佛教徒拜佛祖或高僧時要行的一種禮節。
蹲合十:某些國家的人在拜見父母或師長時的一種禮節。
站合十:某些國家的平民之間、平級官員之間相拜,或公務人員拜見長官時常用的一種禮節。
跪合十禮適用於佛教徒拜佛祖或僧侶的場合,行禮時右腿跪地,雙手合掌於兩眉中間,頭部微俯,以表恭敬虔誠;
蹲合十禮是盛行佛教國家的人拜見父母或師長時所用的禮節,行禮時身體下蹲,將合十的掌尖舉至兩眉間,以示尊敬;
站合十禮是信奉佛教的國家平民之間、平級官員之間相見,或公務人員拜見長官時所用的禮節,行禮時端正站立,將合十的掌尖置於胸部或口部,以示敬意。行合十禮時,可以問候對方或口頌祝詞。
因佛教中不興握手,所以在我國,一般非佛教徒對僧人施禮,也以行站合十禮為宜。
合掌看似簡單,實表深廣的佛法。正如佛經之語深,一句話乃至一個字,可能有無量的含義和境界。宇宙一大天地,人體一小天地,人是宇宙的縮影,一切佛菩薩皆從人身修成。所以,合掌也含藏宇宙萬法。我們不能淺看合掌之禮。
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團結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爭斗。雙手抬起,示赤手空掌,即無爭斗之意。又因一隻手也可傷人,現兩掌相合,則全無傷他之意。十指合於一處。表示十方力量的凝聚、團結。又,十指合於心口,表示誠心誠意,所謂「十指連心」。再者,平時十指散亂,代表散亂的妄心,現合於一處,代表一心。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一心不亂」、「一心皈依」。
二、合掌時,要掌背微躬,掌心略彎,這樣,兩掌之間形成空洞,表示真空之理,意即我們要悟入空性。合掌也是法印的一種,若緊閉掌心而不留空隙,則淪為外道,來生則生於無佛之地,不聞三寶之名。
三、合掌於心口處,兩掌豎直,表示豎窮三際,指時間;而掌背略鼓,向橫向發展,表示橫遍十方,指空間。這樣,宇宙融為一體,萬法歸於一心。佛菩薩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又能於念頃游步三界及遍游一切佛土,正說明佛菩薩於時空能運用自如,隨心所欲。
四、凡夫不遇佛法,被假象所惑,心時時向外攀緣,不能反歸自性。手有向外抓握器物的功用,代表「攀緣」。殺、盜、淫、酒皆賴於手。凡夫什麼都想抓,抓名抓利抓權,越多越好,這是「貪」。又,手要傷人壞物,這是「嗔」。還有,手會胡亂地傷人壞物,這是「痴」。雙手相合,而且是掌心相合,非掌背相合(抓東西用掌心),代表止住雙手的妄動,收斂放逸的身心,就是息滅「貪、嗔、痴」也。又掌背為外,代表外境六塵;掌心為內,代表覺心菩提,合掌則代表背塵合覺,為修行解脫之路。而成就佛果,則改合為開,所以佛像掌心向前時,表示放光接引,普渡眾生。
五、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即是分別,以左右手代表。執著即是堅持分別,有我執與法執,也用左右手代表。左右之相是假名,是虛妄。合而為一,無有左右,卻亦左亦右,於相離相,平等一如。妄想執著既除,如來德相便顯現。
六、合掌又稱合十。十指相合,手心相對,且合於心口,表示十法界歸於一心,下至地獄法界,上至佛法界,皆唯心所造,從心而顯。
七、十指代表十方,合十於心口,既表眾生平等,又表攝取十方眾生歸於佛道,施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普渡,又十方也代表十方佛國,合十於心口,表示以恭敬心供養十方佛菩薩,並攝取十方佛國的功德,庄嚴自心,成就善根。
八、佛子見面,合掌稱一聲「阿彌陀佛」,即是歸於彌陀一乘願海(合二為一),不退成佛。又表十方佛國,同贊阿彌陀佛,同宣凈土法門(合十方為一)。
九、合十於心口,表示我們的心要修十波羅蜜才可成佛,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波羅蜜等十種。又華嚴十玄門、普賢十願王,都表圓滿之義。所以,雙手合十,即表示能圓成佛果。
十、本師釋尊,左面有目鍵連,神通第一。神通顯示智慧善巧,通達無礙。只有解了世出世法,才能自在,故表「解」。右邊有舍利弗,智慧第一,智慧由戒、定而生,有智慧又能擇善而行,故表「行」。左右相合,即表「解行合一」。又,文殊、普賢是釋迎如來之二脅士,文殊是諸佛之師,表「信、解」,居左;普賢是一切如來長子,以十大願王表「行」,居右。此亦表示解行合一,福慧雙修。同樣,阿彌陀佛左脅持為觀音,三十二應,普門示現,表智慧善巧、通達無礙,屬「解」;右為大勢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屬「行」。左右相合,還是「解行合一」。左手多靜,主「解」,右手多動,主「行」。所以,合掌即表示解行合一。這樣,才能成就無上菩提。行而不解,易盲修瞎練,增長邪見。解而不行,增長無明,如紙上畫餅。《金剛經》謂:「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相」是解,「修一切善法」是行,證「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果。
十一、左手多靜,代表「自覺」。右手多動,代表「覺他」。自覺而不覺他,只證小乘極果。要覺他而不自覺,恐無能為力,引人入邪路。合二為一,方是菩薩行者,才能趣於覺行圓滿,成就無上菩提。
十二、左右手分別代表願和行。有大願而無大行,便成空願、虛願。無大願而行,則行恐不真而盲目,不得大果。二者相合,以願啟行,以行證願,才能圓成大願。
十三、合二為一,代表「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禪凈不二,凈密不二,方法不同,本質相同,目的相同。貴在一門深入,一修一切修。
十四、左右合為一體,代表不二之理。煩惱與菩提不二,自行與化他不二,自佛與他佛不二,性與相不二。
十五、左右相合位於中位(胸口),代表從容中道,不落兩邊,不住斷常,不著空有。
十六、一切物品供養佛像,主要都是用來啟示我們如何修持的。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中,說了七種真正的法供養。在聖像前誠心地合掌,仰慕佛德,依佛知見而行,才是上等供養。所謂「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贊嘆香雲布」。身體就像一個盤子,而雙手合掌就是盤子里的一朵花。由此而知,合掌又代表「含苞待放」,指因地修行。花開結果,即是菩提。
❷ 合十禮有哪些呢
合十禮流行於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尼泊爾等佛教國家的見面拜禮。此拜禮源自印度。最初僅為佛教徒之間的拜禮,後發展成全民性的見面禮。在泰國,行合十禮時,一般是兩掌相合,十指伸直,舉至胸前,身子略下躬,頭微微下低,口念薩瓦蒂。「薩瓦蒂」系梵語,原意為如意。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行此禮的姿勢也有所不同。例如,晚輩遇見長輩行禮時,要雙手高舉至前額,兩掌相合後需舉至臉部,兩拇指靠近鼻尖。男行禮人的頭要微低,女行禮人除了頭微低外,還需要右腳向前跨一步,身體略躬。長輩還禮時,只需雙手合十放在胸前即可。拜見國王或王室重要成員時,男女還均須跪下。國王等王室重要成員還禮時,只點頭即可。無論地位多高的人,遇見僧人時都要向僧人行禮?而僧人則不必還禮。
❸ 在部分東南亞佛教國家中,通常盛行的見面禮是()。1341
正合十禮(salute with putting palms together),是流行於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4個東盟佛教國家的見面拜禮。此拜禮源自印度,最初僅為佛教徒之間的拜禮,後發展成全民性的見面禮。一、合十禮的由來合十禮,也稱合掌禮、和南禮,是一種國際常用禮儀,並非佛教所獨有,世界上的許多種宗教,都將合十作為一種禮節。東盟國家的佛教沿襲了這一傳統禮節,最初僅為佛教徒之間的拜禮,後發展成全民性的見面禮。
❹ 在部分東南亞佛教國家中,通常盛行的見面禮是()。。。胡同大夥計
東南亞國家包括印度、泰國、柬埔寨、緬甸、斯里蘭卡、尼泊爾等人們見面時,通常行雙手合十禮,即把雙手手掌對合於胸前,並微微彎腰頓首以此表示敬意。類似於我們國家佛教人士見面雙手合掌,口稱「阿彌陀佛」,表示友好!
❺ 和十禮起源於亞洲哪個國家
合十禮起源於亞洲的印度。合十禮,又稱「合掌禮」,原是印度古國的文化禮儀之一,後為各國佛教徒沿用為日常普通禮節。行禮時,雙掌合於胸前,十指並攏,以示虔誠和尊敬。合十禮流行於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尼泊爾等佛教國家的見面拜禮。此拜禮源自印度。最初僅為佛教徒之間的拜禮,後發展成全民性的見面禮。在泰國,行合十禮時,一般是兩掌相合,十指伸直,舉至胸前,身子略下躬,頭微微下低,口念薩瓦蒂。「薩瓦蒂」系梵語,原意為如意。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行此禮的姿勢也有所不同。例如,晚輩遇見長輩行禮時,要雙手高舉至前額,兩掌相合後需舉至臉部,兩拇指靠近鼻尖。男行禮人的頭要微低,女行禮人除了頭微低外,還需要右腳向前跨一步,身體略躬。長輩還禮時,只需雙手合十放在胸前即可。拜見國王或王室重要成員時,男女還均須跪下。國王等王室重要成員還禮時,只點頭即可。無論地位多高的人,遇見僧人時都要向僧人行禮,而僧人則不必還禮。 希望可以幫到你,請採納。謝謝!
❻ 在部分東南亞佛教國家中,通常盛行的見面禮是()。。。真心ten意的
合十
」合十」,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為禮,以示敬意。
合十對佛教徒言,是最熟悉不過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動作,不僅可以達到收攝內心的作用,也給人一種謙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禮節之一。
甚至當我們感到緊張、焦慮或心浮氣躁時,合十可以讓我們平和、安定、集中注意力。這個把雙手合長放在胸前的動作,看似簡單,但是對平穩情緒很有效。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問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經過法師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態,稍稍欠身經過,表示自己的禮貌與尊重。此外,我們寫信時,用「某某人『合十』」作為信末署名,也是一種表達謙遜、恭謹心意的好方法。 還有,當我們聆聽長者大德說話時,也可以雙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談話的時間較長。則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勢,這樣也能讓人攝心,不會散漫沒精神。
除了在大殿向佛菩薩頂禮,可以用問訊或禮佛的姿勢表達心意之外,佛教徒平日在正式場合見到師父或長者大德,也可以五體投地行跪拜禮;但如果師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飯、講話、演說時,則可以用問訊的方式代替,同樣能表達虔誠的心意。
合十或問訊,雖然是佛教徒長用的生活禮儀,但是透過肢體的動作,最終目的除了達到端正儀容的身儀之外,也是為了讓心沉穩、安定,達到向內收心的效果。讓自在、寧靜的身心狀態,與寺院的步調融合在一起。
❼ 泰國人見面時雙手合十的禮節叫什麼有什麼來歷有什麼寓意
合十禮
於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尼泊爾等佛教國家的見面拜禮。此拜禮源自印度。最初僅為佛教徒之間的拜禮,後發展成全民性的見面禮。在泰國,行合十禮時,一般是兩掌相合,十指伸直,舉至胸前,身子略下躬,頭微微下低,口念薩瓦蒂。「薩瓦蒂」系梵語,原意為如意。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行此禮的姿勢也有所不同。例如,晚輩遇見長輩行禮時,要雙手高舉至前額,兩掌相合後需舉至臉部,兩拇指靠近鼻尖。男行禮人的頭要微低,女行禮人除了頭微低外,還需要右腳向前跨一步,身體略躬。長輩還禮時,只需雙手合十放在胸前即可。拜見國王或王室重要成員時,男女還均須跪下。國王等王室重要成員還禮時,只點頭即可。無論地位多高的人,遇見僧人時都要向僧人行禮?而僧人則不必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