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卡瑪拉說明什麼問題

印度卡瑪拉說明什麼問題

發布時間:2022-07-26 04:59:49

① 人們對「狼孩」現象有哪些思考

1920年,印度人辛格一次在狼窩里發現兩個小女孩,小的2歲,很快死去了,大的8歲,取名卡瑪拉。她用四肢行走,用雙手和膝蓋著地歇息。她舔食流質的東西,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從不吃人手裡拿著的肉。她害怕強光。夜間視覺敏銳,每到深夜就嚎叫。她怕火,也怕水,從不肯洗澡。白天蜷伏在牆角里睡覺,即使天氣寒冷她也撕掉給她禦寒的衣服和毯子,經過辛格的悉心照料和教育,她兩年學會了站立,4年學會了6個單詞,6年學會直立行走,7年學會45個詞,同時學會了用手吃飯,用杯子喝水,到17歲臨死時具有相當於4歲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上例說明卡瑪拉的智力發展關鍵期是在狼群中度過的,喪失了受教育的最佳時機,因而回到人間後,雖經過長達10年的精心教育培養,有時仍會像狼一樣嚎叫,走路時忽然又用四肢爬行,到15歲還只會用二三個字斷斷續續地說話,始終不能適應人類的生活,教育最終也無法補救。正如馬克思所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是人的發展的空間。」所以7歲前是人的智力發展的關鍵期,是教育的最佳時機,關繫到人的一生智力發展的水平。

② 印度的卡瑪拉狼孩典型事例說明人的心理基礎是什麼

學習模仿。並使心理在人的6歲前定型。

③ 為什麼女孩卡瑪拉的行為表現與正常人不一樣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傳教士辛格(Singh,J.A.L.)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叢林中發現兩個狼哺育的裸體女孩。大的女孩約8歲,小的1歲半左右。據推測,她們必是在半歲左右時被母狼帶到洞里去的。辛格給她們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Kamala)、小的叫阿瑪拉(Amala)。在孤兒院里,人們首先對他們進行了身體檢查,發現他們身體的生物系統是正常的,雖然營養不良。 2成長 編輯 人們還發現這兩個狼孩雖然長得與人一樣,但一切生活習慣都同野獸一樣,不會用雙腳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們害怕日光,在太陽下,眼睛只開一條窄縫,而且,不斷地眨眼。她們習慣在黑夜裡看東西。她們經常白天睡覺,一到晚上則活潑起來。每夜10點、1點和3點循例發出非人非獸的尖銳的怪聲。她們完全不懂語言,也不發出人類的音節。她們兩人經常動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願與他人接近。她們有觸覺過敏症狀。她們不會用手拿東西,吃起東西來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樣用舌頭舔。吃東西時,如果有人或有動物走近,便嗚嗚作聲去嚇唬人。在太陽下曬得熱時,即張著嘴,伸出舌頭來,和狗一樣的喘氣。怕火和水。她們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並隨地便溺。卡瑪拉對阿瑪拉很依賴,她們像小狗一樣相互依偎睡在一起。 她們被領進孤兒院後,辛格夫婦異常愛護她們,耐心撫養和教育她們。總的說來,小的阿瑪拉的發展比大的卡瑪拉的發展快些。進了孤兒院兩個月後,當她渴時,她開始會說"bhoo(水,孟加拉語)」,並且較早對別的孩子的活動表現興趣。遺憾的是,阿瑪拉進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瑪拉流了眼淚,而且兩天兩夜不吃不喝。辛格博士下了很大功夫使卡瑪拉「恢復人性」,但進展非常緩慢。進院後16個多月卡瑪拉才會用膝蓋走路,兩年後,卡瑪拉終於學會了直立,但需要有人扶著。 1926年她能夠單獨直立行走,但是不會跑,他想走快時,需要四肢並用。卡瑪拉用了25個月才開始說第一個詞「ma」,4年後一共只學會了6個單詞,7年後增加到45個單詞,並曾說出用3個單片語成的句子。但她直到死還沒真正學會說話。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中,卡瑪拉喜歡並開始適應人類社會了。她能照料孤兒院幼小兒童了。她會為跑腿受到贊揚而高興,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紐扣兒)做不好而哭泣。這些行為表明,卡瑪拉正在改變野孩的習性,顯示出獲得了人的感情和需要進步的樣子。但在智力上,在剛被發現(兩歲)時候,她的智力只相當於六個月的嬰兒;快到15歲的時候,相當於兩歲嬰兒;卡瑪拉17歲那年死於傷寒熱病。智力只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的水平。 在大腦結構上,這個狼孩和同齡人沒多大差別。一個10歲兒童的大腦在重量和容量上已達成人的95%,腦細胞間的神經纖維發育也接近完成。只是因為狼孩長期脫離人類社會,大腦的功能得不到開發,智力也就低下。

④ 人怎麼會變成狼,這一示例說明了什麼問題

[現象實例]歷史記載,1920年在印度發現的8歲的狼孩卡瑪拉(女性),其身體外形與人不同,特點是:四肢長得比一般人長,手長過膝,雙腳的拇指也稍大,兩腕肌肉發達;骨盆細而扁平,背骨發達而柔弱,但腰和膝關節萎縮而毫無柔韌性。她有明顯的動物習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總是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裡,夜間則在院內、外四處游盪,凌晨1時到3時像狼似地嚎叫,給她穿衣服,她卻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覺敏銳,但不會說話,沒有人的理性。

[心理點評]人們不禁會問,這位8歲的女孩,她原來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稟性變成「狼」了呢?這一實例有力地說明了社會生活對人的心理發展的決定性意義。由於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養長大,有長達8年的時間在狼群中生活。雖然她有人的遺傳素質,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徵、生理機構和感覺器官,確確實實是由人生育出來的,但她沒有一般人的心理機能和理性思維能力。這是因為她自幼脫離了人的社會生活,雖然生下來就具備說話的神經機構,但沒有同人們接觸,沒有同人們進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類的語言;雖然她有人的腦,以及各種感官神經機構,但沒有在社會中生活,沒有受到社會文化環境的熏染,沒有得到正常的發展與訓練,所以無法形成人的心理現象和精神世界。相反,由於她長期過著野獸的生活,在獸群的生活環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經機構發生了萎縮,身體的特徵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時間越長,其狼的習性就越多,這就是使人慢慢變成"狼"的原因。類似的豬、羊、熊孩也如此。可見,僅有人健全的腦,若離開人的社會生活環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發展。狼孩卡瑪拉被帶回人群中生活後,經精心護理和培養,逐漸恢復了正常人的心理狀態。

⑤ 狼孩的事例說明了什麼

從小被狼攫取並由狼撫育起來的人類幼童一般被稱為「狼孩」。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狼孩」有10個之多,但是有關「狼孩」的一個最典型、最著名故事則來源於印度,它說的是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一個山村裡,人們在打死大狼後,於狼窩里發現了兩個由狼撫育過的兩個人形模樣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約7、8歲,被取名為卡瑪拉;小的約2歲,被取名為阿瑪拉。後來她們被送到一個孤兒院去撫養。阿瑪拉於第2年死去,卡瑪拉一直活到1929年。 狼孩剛被發現時,其體態特徵是:下頜骨發達,犬齒比一般的牙高出一半,眼睛適應黑暗並熠熠發光,怕火、光和水,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鼻子扁平形圓,嗅覺極佳;耳朵形大扁平會扇動,聽覺極靈敏;皮膚異常敏感,胳膊長及膝蓋,用四肢行走;面頰顴骨似大疙瘩般高聳,頭顱細長,前額狹窄不端正且有許多皺紋;生活習性與狼一樣,只知道餓了找吃的,吃飽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後像狼似地引頸長嚎。卡瑪拉經過9年的教育,才掌握45個詞,勉強地學幾句話,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她死時估計已有16歲左右,但其智力卻只相當3、4歲的孩子。 後來的人們也就是以此為例證來解說先天與後天的關系,來說明和強調人類社會環境對嬰幼兒智力發生、身心發展所起的決定性作用的。但事實是這樣的一種情況嗎? 這里,我們先姑且不來論這個故事的真假——因為如果真有此事的話,起碼有這樣的幾個疑點和問題是不易解開的: ①這兩個孩子是被人遺棄的還是被狼俘獲的? ②兩個孩子間相差六歲,那麼他們到底是一次,還是分別被狼俘獲並哺育的? ③如果是一次的話,那麼大一點的孩子剛被拖入狼窩中去的時候就已經有六歲的年齡了,而當時孩子身體的發育情況要是正常的話(即有正常的人腦),那麼此時的她就已經具有人的正常智力,並且就已經該掌握人的正常語言了,因此即使有兩年的時間脫離了人間正常的語言環境,可當她一旦回到人類社會之中,其大腦的語言功能還是存在的,她的語言模型還是保留的,她的語言能力也會很快恢復正常的,何以會造成「十年磨一『詞』」的情況出現呢? ④如果她們是分開兩次被狼俘獲的話,那麼她們倆就一定都是在嬰兒時期就脫離人群了。假如是這種情況的話,事情就更為蹊蹺了。一則,因為人類嬰孩的自我生存能力在動物界里是最為低下的(誠如德國學者赫爾德所言:「一個新生的嬰兒,如果把他放到動物中去的話,那他就是自然界中最孤苦伶仃的孩子,全身赤裸、貧苦孱弱、柔怯膽小、無力自衛」),因此脫離正常人類生活環境的嬰兒,其存活率是極低的——況且這還是一個涉及到兩個人類的嬰兒在能食人的狼群中存活的問題,這就更是不可思議之事了。二則,又因為狼的壽命和哺乳期都決定了它們沒有能力由一批狼來哺育兩個來自人類的孩子。一般講,母狼的產奶期最長也不過四個月,而嬰兒的哺乳期則長達一年,在這種情況下嬰兒要得以成活,就必須一舉改食肉類或死屍,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加之數月以後母狼的家族解體,眾狼就會四齣成群游盪,這時的嬰兒又該怎麼辦?在狼的交配期到來、或者在新的一窩狼崽出世之時,他們又該如何度日?(正基於此,德國的動物學家赫爾施梅克認為:「若說母狼能學會喂養人類哺乳期中的嬰兒,那純屬一派胡言」) ⑤人類的生理功能和身體器官是自身物種的基本特徵與特性,只要一個人是在正常的基因狀態下正常的生育下來,那麼他的這些生理功能和身體特徵是不會以他所處身的生活條件的改變或飲食結構的變化,而就能使其改變身體形態或者發生生理變性的。比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一個事實是,在我們中國有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風俗和惡習就是女人纏足問題,按理說這樣一個連續性的、長期性的;中間從未間斷過的行為完全應該使我們處身於現代的女性都會從一生下來就成為小腳女人了。但是我們看到,現在除了女性患腳骨拇外翻的比例要比男人多以外,我們迄今為止還沒有看到一例先天小腳型的女人這樣的一種情況出現。因此那些所謂的熠熠閃爍的目光、高出的犬齒、發達的下頜、過膝的胳臂、扇動的耳朵等性狀,又怎麼可能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演變出來呢?即或是返祖現象,又何以能夠同時在兩個兒童身上同時體現出來呢? 好了,盡管我們對狼孩問題尚存如此之多的疑問,但我們的這個論題,還是以此故事的真實性作為基本條件先接受下來,然後才又作出了如下的有關判斷和結論: ①狼孩的故事假如是真實存在的話,那麼,這兩個所謂的狼孩一定也是先天愚痴型的人(因為從外部體征看,她們的頭顱瑣削、顴骨高聳、前額狹窄不端正且又皺紋很多——這些都是智力低下和大腦發育不夠健全人類的基本外部特徵。早在一百二十多年前英國的福赫特教授就曾詳細地描述過尖頭型白痴的一些特徵:顱骨比正常的要小,而腦神經的迴旋折疊也不那麼復雜。額竇,或眉上面的隆起處,發展的很厲害,而上下頜的向前突出,則達到了一個「可怕」的程度;從而使這一類白痴和人類的一些低級類型有幾分相像,他們的智力,以及其它大多數的心理才能是極度微弱的。他們無法取得語言的能力,也完全不能對事物進行持續的注意,但很喜歡模仿),或者是一個未開化種族的孩子(就是在發現狼孩的地區,有幾個部族也是極不開化的),如若是這樣的話,那麼他們本身也就不具備智力發生的先決條件,因而也就不足以作為正常的人類代表,來驗證和解說有關人類智力發生的這樣一個事關全局和意義重大的問題,並把它當作一種科學根據了。 ②雖然有關狼孩一類的事例非常鮮見(據報載,迄今人類總共也只是發現了幾十起有關野獸撫養人類孩子的事例。在二十世紀就記錄有十幾例——1916年在立陶宛發現了一個「熊孩」;1932年在印度卡查爾森林中發現了一個5歲的「豹孩」;1961年在匈牙利的一座高山洞穴中發現了一個6歲的女「熊孩」;60年代在撒哈拉沙漠發現了一個12歲的「羚羊孩」;1972年在伊朗的森林中發現了一個2歲的「羊孩」;1975年在非洲撒哈拉的一個林區發現了一個「鹿孩」;1976年在蒲隆地的森林中發現了一個8歲的「猴孩」;1978年在獅子山發現了一個10歲的「黑猩猩孩」;1988年在烏干達叢林發現了一個「狒狒孩」等),而且人工的、人為的實驗又被堅決制止,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用這樣的一些帶有個別性、個案性的事例來作為說明整個人類智力發生要取決於後天環境的一個範本和例證,而且也不能以兩個不同的「參照系」----一個是人類的正常的環境,一個是非人的非正常環境來進行比較,並進行論列。 ③諸如語言這一類帶有後天習得性的文化特徵,並不是通過生物性遺傳得來的,也不是不經過學習天生就能會的(喬姆斯基就認為「人的語言能力是先天的,語言行為是後天的」),因此我們也就不能以是否會說話來作為檢驗和證明人類智力是否發育正常的證據。同樣只要是屬於正常的人類,即使是錯過了最佳的語言發生期,也是不能阻礙人類掌握語言技巧的----只不過學的要慢些而已。 通過上面的論述可以說明:人類智力的發生雖然要依賴於諸多方面的條件,比如具有正常的生物遺傳基礎、具有正常的生活環境保障、以及具有正常的生命營養要素等方面的基本條件,可謂缺一不可。但如就人類個體智力發生這一基本概念來講,人類個體智力發生的基本條件就是一個,即正常的遺傳基因和良好的大腦素質,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的因素和條件,都是附帶產生的,是由生物遺傳作為一個最前提和最根本條件的情況下所引申出來的一個結果。因為生活現實已經告訴我們,一個生下來就有先天性大腦發育障礙的人,縱使有著良好的生活、教育和營養條件,也是難以保證其就能產生出正常性的智力的;相反,一個有著正常生物學基礎和健全大腦的人,縱使有著不良的生活、教育和營養條件,其智力也是能夠產生出來----甚至是侏儒人也是如此。1999年夏天在中國暨南大學的校園內出現了一個身高只有1.28米的侏儒學生,這位名叫溫承遠的青年是以670的高分被該校錄取的。因為科學常識已經告訴我們,智力的基質就是大腦,而大腦活動又緊緊依從於生物學的特性、緊緊依附於大腦神經組織結構的特性,並由其所決定(即大腦決定智力的存在)。這樣就使得智力與什麼遺傳、什麼先天、什麼環境、什麼教育、什麼後天等都毫不相干。因此,我們最好不要再拿所謂的「狼孩」故事來說事了。 追問: 那麼多,我只想知道說明什麼,那 列子 我都知道,而不是那樣的故事 回答: 你沒看怎麼知道呢? 這故事說明了什麼?我上面的文字里包含了。。。。 你看了的話,肯定會知道的

⑥ 印度狼孩的事例沒有人性的原因是什麼

印度狼孩的事例沒有人性的原因是的身心發展不完全。

人類的知識與才能不是天賦的,直立行走和言語也並非天生的本能。所有這些都是後天社會實踐和勞動的產物。從出生到上小學以前這個年齡階段,對人的身心發展極為重要。因為在這個階段,人腦的發育有不同的年齡特點,言語的發展可能有一個關鍵期。

錯過這個關鍵期,會給人的心理發展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長期脫離人類社會環境的幼童,就不會產生人所具有的腦的功能,也不可能產生與語言相聯系的抽象思維和人的意識。

(6)印度卡瑪拉說明什麼問題擴展閱讀: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的一個名叫米德納波爾的小城,人們常見到有一種「神秘的生物」出沒於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兩個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隨在三隻大狼後面。後來人們打死了大狼,在狼窩里終於發現這兩個「怪物」,原來是兩個裸體的女孩。

其中大的年約七 八歲,小的約兩歲。這兩個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納波爾的孤兒院去撫養 ,還給她們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到了第二年阿瑪拉死了,而卡瑪拉一直活到 1929年。

⑦ 印度的卡瑪拉狼孩典型事例說明人的心理基礎是( )。 ①自然環境 ②人的大腦 ③個體活動 ④社會實踐活動

④社會實踐活動

1、卡瑪拉是印度發現的狼哺育的裸體女孩。一切生活習慣都同野獸一樣,不會用雙腳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害怕日光,習慣在黑夜裡看東西,經常白天睡覺,一到晚上則活潑起來。每夜10點、1點和3點循例發出非人非獸的尖銳的怪聲。

3、卡瑪拉用了25個月才開始說第一個詞「ma」,4年後一共只學會了6個單詞,7年後增加到45個單詞,並曾說出用3個單片語成的句子。但她直到死還沒真正學會說話。

4、在大腦結構上,這個狼孩和同齡人沒多大差別。一個10歲兒童的大腦在重量和容量上已達成人的95%,腦細胞間的神經纖維發育也接近完成。只是因為狼孩長期脫離人類社會,大腦的功能得不到開發,智力也就低下。

5、從狼孩的故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智力高低,並不完全取決於大腦的生理狀態,而更多地受到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



(7)印度卡瑪拉說明什麼問題擴展閱讀:

「狼孩」的事例說明了兒童時期在人類身心發育上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中,兒童時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例如僅就腦的重量而言,新生兒平均約390克,9個月的嬰兒腦重560克,2.5歲到3歲的兒童 腦重增至900~1011克,7歲兒童約為1280克,而成年人的腦重平均約1400克。

這說明在社會環境作用下,兒童的腦獲得了迅速發展。正是在兒童時期,逐步學會了直立和說話,學會用腦思維,為以後智力和才能的發展 打下了基礎。「狼孩」由於在動物中長大,錯過了這種社會實踐的機會,這就使她們的智力水平遠遠比不上同年歲的正常兒童。


⑧ 卡瑪拉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適合人生長的環境因素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卡瑪拉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適合人生長的環境因素需要具備的條件有:
1、人類教育;
2、正常的食物;
3、人類夥伴。卡瑪拉從小被人遺棄,與狼人一起生活,養成了狼人的習慣,被收養後因無法適應人類的生活環境而離世。

閱讀全文

與印度卡瑪拉說明什麼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治癒患者為什麼那麼多 瀏覽:695
中國車系的品牌有哪些 瀏覽:892
伊朗什麼物質資源最多 瀏覽:338
印尼餅怎麼做好吃 瀏覽:558
伊朗的禱告語是什麼 瀏覽:21
中國疫苗多久能打上 瀏覽:40
伊朗姑娘穿什麼衣服 瀏覽:509
孩子愛吃義大利面怎麼做好吃 瀏覽:482
英國鬥牛犬鼻筋怎麼看 瀏覽:481
60萬里亞爾在伊朗能做什麼 瀏覽:524
從長沙到越南有多少千米 瀏覽:530
帶寶寶去越南自由行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563
中國哪個省發達 瀏覽:842
英國留學生吃什麼最便宜 瀏覽:532
在印尼萬隆出不去怎麼辦 瀏覽:341
印度的米為什麼散而不粘 瀏覽:487
在越南如何存美金 瀏覽:64
真龍大酒店越南妹在哪裡 瀏覽:213
中國古代有什麼黨 瀏覽:95
為什麼印尼虎花紋越來越淡 瀏覽: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