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日本人說印度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日本人說印度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發布時間:2022-07-23 09:12:39

① 你了解古印度的教育嗎它的發展是怎樣的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講一講古印度的教育發展。古代印度的疆域比現在的印度要廣。大約在公元兩千多年前,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建立起了奴隸制城邦國家,並創造了文字,創造了哈拉巴文化。從公元前100年到前600年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通稱為種姓制度,種性制度把人按高下依次分為了四個等級,第一婆羅門,即僧侶,第二,剎帝利即武士,這兩種都為高級種姓,第三,吠舍,農民和從事工商業的平民,第四,首陀羅,即奴隸處於奴隸地位的窮人。

以上就是小編對問題的回答,如有錯誤,敬請諒解!

② 我想知道印度的教育情況:階段.目標.理念

印度的教育

印度是個發展中國家,對教育事業相當重視。因此印度獨立五十年來,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從而促進了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

一、國家教育的出發點

印度自獨立以來,政府認識到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要提高每個人的生活素質,必須對人們的教育進行投資,使教育工作在國家計劃中佔有適當地位,這是印度發展教育的基本出發點。為此,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保證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均等;不論年齡大小,為其提供學習知識、發揮才乾的機會;使受教育者在體育、智育和文比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教育、就業和發展三者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宣傳國家統一,宗教與教育分離,民主生活方式和尊重勞動的重要性。教育方針中明確強調了「普及教育」和「消滅成人文盲」的重要性,把普及小學教育和成人教育作為消滅文盲的重要措施,中等教育和中等專業化教育的目的是為印度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建立積極而有益的聯系;把高等教育視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以及通向「現代化」的重要門徑。尤其拉吉夫·甘地於1985年任總理後,對教育事業同樣重視,他強調指出「要對現行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使教育成為把國家引向21世紀的工具,鼓勵人們,特別是青年的積極進取精神,促進國家的進步,加強科學與技術教育,使教育同就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密切結合起來」。在這個總方針的指導下,各級政府為辦好教育採取了一些措施。在1985年政府發表了題為《教育的挑戰》的文件,接著又制定了《1986年全國教育政策》,經議會兩院討論通過,接著又制定了《二十三點行動綱領》,以落實上述政策。由於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努力,從而使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二、發展中的印度教育

印度獨立後,憲法中明確規定了「向14歲以下所有兒童實行免費普通教育」,這就為兒童入學提供了法律保證。因此,全國各地不少小學校對一至五年級學生實行免費入學,甚至有些邦對六年級學生也實行免費教育。與此同時,政府一直為教育增加經費,如1950~1951年教育經費為11.4億盧比,到1984~1985年度增加為600億盧比。另據記載,1986年用於教育的經費為47億美元,僅次於國防開支。這就為發展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使學校數量不斷增加,學生入學率不斷提高。1950~1951年,印度小學共21萬所,1984~1985年度增加到52萬所。1947年在校注冊人數為1050萬,到1982年增加到7360萬。全國的識字率不斷提高,1951年全國識字率為16.6%,1971年上升為29.45%,1981年又提高為36.17%,1988年提高為36·23%。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印度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目前有大學207所以上,學院6323所之多,僅高等學校的入學人數高達350萬以上,僅次於美國和當年的蘇聯,居世界第三位。對印度這樣一個基礎薄弱、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這是了不起的成績。

而印度教育的突出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大力發展職業和技術教育

為了提高就業人數,減少失業人員,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提供迫切需要的中等技術人才,減輕對高等教育的壓力,政府對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也給予重視。由於種種原因,印度還有不少14~25歲的青少年未完成基礎教育。為了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使之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成為一支中等技術力量,政府採取多種方法對他們進行培養,為他們提供三十多個工程行業和二十多個非工程行業的職業訓練,由國家統一計劃安排。為此,全國設立了356所常設性學校和139所臨時性學校。除公立學校外,還有不少私立培訓學校。這類學校總共容納20萬人,訓練期限為1~2年。另外,還有300多所工業技術專科學校,每年招生5.6萬人,分全日制教育和業余教育兩種。學習期限分別為3~4年,培養具有中等技術水平的專門人才。

通過上述種種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了中等技術人才,縮小文盲隊伍,減少失業人員,擴充國家人才隊伍,為國家建設發揮了力量。

(二)掃盲工作與成人教育

(1).掃盲工作

印度政府非常重視掃盲工作,把成人教育列入國家計劃。為了加強成人教育,中央政府成立了國家成人教育委員會,各邦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因此,印度的掃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尤其是近些年來,為了掃盲,印度曾開展了規模空前的成人識字運動,1986年實行了全國普及教育計劃。1988年確定了年齡為15~35歲的掃盲識字任務。在此之前,印度先後實行過「農民識字計劃」、「成年婦女識字計劃」、「青年非正規教育計劃」、「全國成人教育計劃」等。

1989年在喀拉拉邦開展過掃盲運動,運動蓬勃開展,聲勢浩大,成績顯著,其影響波及到古吉拉特邦、卡納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區,對印度的掃盲工作產生廠積極影響,運動的浪潮已涌到全國各地,目前,在400萬志願者的幫助下,約有310萬9~45歲的人在學習識字。通過學習,盡管他們的識字程度不一,但估計已有150萬人已達到初步能讀英語的水平,計劃在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1990年4月1日開始),能有1億人被摘掉「文盲」的帽子。

其具體做法是:

第一,確定奮斗指標,根據自願,自下而上確定,有時間的要求,但注意成本與效益相結合。

第二,各地區組成掃盲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各區稅務官、區議會和社會各階層代表參加領導,由該委員會具體落實各項計劃。

第三,參加掃盲工作的人員出於自願,大部分人不計報酬,自願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錢財為掃盲服務。

第四,為了更好地搞好掃盲工作,訂出一套「加速進度、改進內容」的教學方法,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年用教材,集教、學、練於一體,貫徹以學為主的原則,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快學習進程。

第五,隨時總結經驗,定期交流,不斷改正錯誤或偏差,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水平。

為做好掃盲工作,印度不同黨派、群眾團體和社會各階層盡管有意識形態的分歧,但都不計較,他們攜手並肩,團結一致,積極投入。印度的掃盲運動,不僅能勝利開展,而且有助於消除種姓隔閡,促進了社會團結和語言的統一。

更可喜的是,參加掃盲的人數,女子超過了男子。女子們從實際生活中體會到學習文化的重要,這對提高婦女文化、增強其自信心、解放思想,起了積極作用,從而使婦女更有勇氣處理自己的事務。

脫盲後的成人教育仍是印度關注的問題之一。因此,各地設有「成人學習中心」,繼續為脫盲後的成人教育提供方便。每個中心一般負責5個村莊,總共有5000人左右。中心開設各種課程,還開辦有關農業、畜牧、獸醫、上地管理、養蠶、漁業等短期訓練班。此外還開展文化娛樂活動。

脫盲後的「成人學習中心」為脫盲人員提供各種開發和服務項目,諸如衛生、社會福利等,為有關部門提供信息和各種服務,另一方面喚起脫盲後的成人對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權利、醫療保健、合法權益等的意識,同時發揮他們的才幹,為社會服務。印度各地已開辦的「成人學習中心」,因地制宜,不完全相同,所採取的步驟和方法也不盡一樣。有些做法還有待於鞏固與加強。

(2)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指對15~35歲的人進行非正規教育,其教育計劃是通過邦政府、社會服務機構、大專院校來實現。前面提到印度把消滅文盲列為國家教育方針的任務之一,因此,成人教育受到重視,而且卓有成效。通過成人教育的開展,人們的識字率不斷提高。1950年為16%,到80年代初期上升到34%,後來又上升到63%左占。為全國掃盲工作作出了貢獻。在此,印度的掃盲工作曾受到世界銀行的贊揚,認為「印度的掃盲工作對發展中國家都有深遠影響」。

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文化是否發達,婦女的教育情況是一個重要標志。印度獨立後,政府注意到對婦女的培養問題。在成人教育政策中,把15歲以上的成人婦女擺在首位。對其培養目標主要有四個:一是提高婦女的覺悟,使他們認識到應同男子享有一樣合法的社會地位與權利;二是使婦女掌握一定文化知識和科技專長;幫助婦女取得經濟上的獨立;三是使她們掌握一些衛生知識,特別是有關營養、保健、兒童護理和計劃生育等知識;四是幫助和提高婦女在各種團體中的參與能力。

幾十年來,政府在幾個五年計劃中都有發展女子教育的指標,並且對那些婦女教育工作開展得好的邦或城市進行巨額獎勵。因此印度女子教育發展顯著。在獨立後的十年內,印度建立了104所女子學院,到1965年發展為200多所,另外,還有50多所大學招收女生,男女合校。這樣使女子的入學率不斷提高。據有關統計,1951年為79%,1971年上升為187%,1980年又提高為225%。另據有關統計,印度在過去30年中,女生在高等院校的入學率已提高3倍,在80年代入學人數增加28%,比50年代增加3倍。男女受教育人數的比例差距逐漸縮小,女生入學人數比例不斷增加,以大學為例,1963~1964年,女大學生占總人數的19.5%;到1979~1980年增加為26%。女子的識字率自獨立後有明顯提高,1951年為8%;1971年為18.6%;1981年上升為24.8%。隨著婦女教育的提高,女子的職業和社會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今天印度的女子,不只是專門在家做飯、生孩子、侍候丈夫和公婆,不少人走出家門,到社會上從事教學、科研、行醫和經商等工作,甚至不少女子成了著名專家、學者和教授。隨著教育的發展,女子的狀況也隨之不斷發生變化。

三、發展高等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比較發達,培養了大批科學技術人才,對國家建設和科技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而使印度成為世界上擁有最雄厚的技術力量的國家之一。

印度的高等教育所以比較發達,主要採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一)強調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獨立初期,尼赫魯總理就曾經指出:「大學代表人道主義、堅韌性、理性、進步和對真理的探索。它代表人類朝向更高的目標全速前進。如果大學充分履行其職責,那麼它對國家和人民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印度獨立初期,專門成立了「大學委員會」,制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針和任務,「教育方針和計劃必須適應於我國的社會發展目標,要把教育的各種不同目標統一起來,教導和影響學生不僅要獲得知識,而且要訓練思想,使受教育者產生共同的思想准則。」「個僅向學生灌輸知識,而且要發展其健康的判斷能力,以滿足社會的各種職業的需要。」從學校領導到任課教師,都注重學生對問題的探討和爭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注意並引導學生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二)完善和加強對高等教育的領導

印度憲法規定,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領導。獨立初期,全國除幾所大學歸中央直接領導和管理外,大多數高等院校主要由邦政府負責。後來中央加強了對高等學校的領導,尤其到1976年修改了憲法,凡屬大學、技術和醫學等高等教育,均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負責。中央不僅負責高校的教育改革,院校的新建與擴建,科研機構的設立與撤銷,以及高等教育目標的制定,而且還要負責各高校之間的協調與科研方向的確定等等。

(三)大力進行教育投資

為了發展高等教育,不斷增加對高校的經費開支。據有關統計,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開支第一個五年計劃為1.4億盧比,第二個五年計劃為2.8億,第三個五年計劃為8.8億,第四個五年計劃為17.5億,第五個五年計劃為29.2億,第六個五年計劃就為48.6億。從這些數字不難看出,教育經費在不斷增加,而且增長幅度較大,這就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由於採取了上述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印度現在已有一批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較高、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重點大學。它們是:德里大學、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國際大學、孟買大學、亞格拉大學等。這些學校規模大,人數多,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

第二,現在印度擁有了一支宏大的技術隊伍。自獨立以來,培養了大批學士、碩士和博士科技人員。據統計,1950年為18.8萬人,1965年為73.15萬人,1978年增長為193.53萬人,1980年增長為194.9萬人,1982年又增長為250萬人,數字相當可觀。

由以上看出,印度自獨立以來,教育方面發生了不小變化,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主要問題是:各類教育發展不平衡,重視高等教育,對初等教育重視不夠。印度政府的整個教育計劃資金分配是:高等教育佔20.9%,初等教育佔32.4%,這種分配比例顯然對初等教育過低,而對高等教育過高,因為全國72%的人口分布在農村,而且鄉村教育條件比城市要差,但對它的教育投資還不到一半,只佔44%,這是很不夠的。因此農村教育比較落後,結果使生產力水平過低,人們生活貧困。

貧困是文化教育落後的重要原因。1978年中央政府關於成人教育作過樂觀的設想,當時宣布,15年內消滅文盲。但八年之後發現,效果不大,無顯著變比。其主要原因是鄉下人對此興趣不高,缺乏城市人一般所具有的那種熱情和興趣。市民把受教育看作找職業掙錢謀生的重要手段,而鄉下人則與此相反。他們貧窮,若孩子不幫助父母務農、放牧或從事其他工作,則家庭生活會受到影響。因此,有些家長無心送子女上學。

據有關統計,6~14歲的孩子中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中學,然而入中學孩子的80%又中途輟學,結果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高中。又據1982年的一次教育調查表明,全國一半以上的小學校沒有固定房舍,三分之一的學校沒有供學生坐的椅子,40%的學校教室沒有黑板,50%的學校沒有體育運動設備和運動器材,70%的學校學生沒有課本①,校舍如此簡陋,設備如此缺乏,顯然同農村經濟狀況有關。因此,不可避免地每年都有大量新文盲產生,印度從獨立到1986年止,文盲率仍高達63.77%。據世界銀行推測,到公元2000年,印度是文盲最多的國家。這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另外,各邦、中央直轄區之間,在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種姓歧視現象也並未完全消除。政府雖然對低級種姓和落後部落有所照顧,但由於他們經濟狀況不同,文化基礎薄弱,所以在教育方面存有不小差距。例如有些人英語或其他功課基礎較差,入學後有不少人又中途輟學,所以實際上形成了在校人數少於注冊人數。這就說明,只有獲得了社會和經濟的平等,教育機會的平等才能真正實現。

印度政府在實踐中發現,有些問題處理欠妥,出現一些偏差。因此作了改進,採取了新的措施:

第一,為了解決知識分子失業問題,政府調整高等教育使其與社會需要相結合,以防止高等教育迅速擴大。對大學課程也作了調整,推廣了職業教育課程,使之更加專業化,以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人數。

第二,加強初等教育。印度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對初等教育重視不足的做法,擴大了初等教育經費。政府在1980年開始的第六個五年計劃中,增加了對初等教育的經費開支,尤其在1986年印度制定了《全國教育政策》和實施這一政策的《23點行動綱領》,其中強調了普及初等教育及在15~35歲的人中掃盲。為實現這一目標,印度政府於1986年又增加了教育經費。這個新政府還規定,不允許學生中途退學,要改革考試制度,繼續執行小學階段全部升學的政策,並且還指出,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不應由一次考試來決定,而是靠平時成績的連續積累。新政策還規定,每個小學校至少要有兩名教師,其中一名為女教師。准備大力培養師資,以滿足小學師資的不足。這就為大力發展初等教育創造了條件。

第三,改善教師待遇,提高教師地位。政府認識到,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計劃,教師積極性的發揮也是個重要問題。因此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諸如改進教師的工作條件,鼓勵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採取靈活政策補嘗生活費的增長,並為教師自由發表學術思想創造條件等等。這些為調動和發揮教師積極性提供了重要條件。

總之,印度自獨立後,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和進一步搞好教育,正在總結經驗,不斷前進。

③ 外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麼

以下舉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教育孩子方法

日本:

1、自己做午飯的幼兒園娃娃

日本人從小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從上幼兒園開始,他們就已經在接受製作料理的課程了。這也是為什麼,在日本越小的孩子越沒有見過飯煲,反而是大孩子才會自行帶飯煲到學校的原因。

2、禮儀也要嚴格化

好多日本的孩子,不管是貧民還是富豪,統統與被媽媽打過的經歷,而且大多是因為禮儀的問題。日本禮儀很公式化,為了教育孩子們都能成為「合格的日本人」,他們教育孩子自然不用其極。

澳大利亞:

1、寒冷中,依舊少穿一件衣服的寶寶們。澳大利亞的冬天異常寒冷。但就是這樣的天氣下,也沒見到過有人把自己家的孩子包裹成「粽子」。他們一般會在孩子的絨衣里穿上短衣、短褲或者短裙。

2、父母的財富和孩子沒有干係。

一個澳大利亞的富豪,竟然在兒子口渴的時候,順手拿起公用紙杯,讓孩子去接自來水喝,而就在他們的身邊,大大小小的飲料售賣機有序林立。當然,這只是各類,不過在學校里,光是憑借孩子們自帶的午餐,也一樣是無法分辨出家境的。

外國教育法經驗

天賦是建設人才的第一素質。居里夫人有兩個女兒:艾琳居里和夏娃。居里對兩個女兒進行家庭教育的想法是挖掘她們的一些才能。

早在她女兒喋喋不休的時候,居里夫人就開始探索她們。經過觀察和鑒定,她發現:大女兒艾琳沉著、樸素、敬業、自然,對物理學和化學著迷,這些都是科學家的素質。她的小女兒伊芙充滿了夢想和多變的情感。她的才華是文學和藝術。

正是通過這種家庭教育來發掘孩子們的天賦,居里夫人終於在1993年憑借大女兒艾琳·居里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並使小女兒伊芙·居里成為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和傳記作家。 所以,重視觀察孩子天賦,用心挖掘和培養,一定可以讓孩子將來大放異彩的。

④ 印度的教育體制誰能幫我介紹一下

印度教育體制及設置介紹

在印度,綜合大學由中央政府或各邦政府通過立法手段建立,而其他院校則由各邦政府或私人團體建立。所有院校都附屬於特定的綜合大學。
大學類別
中央和各邦綜合性大學:中央大學直接由印度中央政府人力資源部所建,邦大學則由各邦政府所建。
私立大學:享受同大學一樣的學術地位,如德干研究生學院、浦那研究院、孟買的塔塔社會科學研究院、班加羅爾印度科學研究院等。
國家重點研究院:為大學一級的研究院,由國會法案規定並由中央政府出資建立,包括印度技術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度醫科學院等。
多數大學都是附屬性大學,獨立管理入學標准、課程設置、考試以及學位頒發等。大學設立獨立的研究生院,進行各領域的科研。研究生院和本科院由所屬該大學的院校分開設立。
院校的類別
印度的大專院校分為四個類別。該類別的劃分按提供的課程(專門院校/職業技術)、所屬性質(私立/公立)、與大學的關系(附屬/大學分校)。
大學院校:該院校由所屬大學管理,大多位於該大學校園內。
政府院校:政府院校數量少,僅占總數的15-20%,由各邦政府管理,如其他院校一樣,政府院校有其所附屬的大學進行考試,安排課程並頒發學位。
專門院校:專門院校大多為醫學、工程和管理類院校,也有少數其他專業的專門院校,由政府或私人組建和管理。
私立院校:70%的私立院校由私人基金或團體組建,但管理由所附屬的大學負責監督。雖然最初組建時為私人發起,但邦政府也資助這些私立院校。
高等教育設置
高等教育(完成12年學業後)時間一般為3年,面向文理科學士學位,而工程和醫學等專業課程則需4-5年的時間。碩士為2年,博士最少為3年以上。
高等教育課程(印度大學提供以下專業的課程):
工程和技術、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生物信息
醫學、牙科、護理、葯理和醫療輔助
農業科學、獸醫科學、奶業技術和漁業
藝術、繪畫、人文、社會科學、商業、科學和管理
酒店管理及服務、旅遊
時裝設計和技術
課程分為中專畢業證課程、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課程
遠程教育:在印度有66個遠程教育部門分布於66個大學,此外有11所開放式大學也提供遠程教育。位於新德里的印度甘地國家開放大學(India Gandhi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是世界上大型的開放式大學之一,為世界上100多萬的學生提供服務。
職業教育:印度有1500個職業證書教育學校,涉及農業、貿易、商業、健康、醫療輔助、家政科學、人文以及工程貿易。
學位和課程
本科:本科課程學制一般為3年,面向學士學位,各大學設有文科、理科、工商等學士學位。而專門課程的學位如工程、醫學、牙科和葯學需要4至5年半的時間。工程學科大多為4年,而醫學學科為5年半。
碩士:碩士研究生文科、理科、工程和醫學等學科通常為2年制,畢業時頒發碩士學位。有的大學和高等院校提供短期的畢業證和證書課程,如工程、農業科學和計算機技術。而學習時間也因學校不同而不同。
博士:只有綜合大學的院校設立博士課程,課程涉及特定方向的研究工作,提交博士論文通過口試。順利通過博士課程的學習後授予博士學位。

⑤ 印度的教育究竟怎麼樣

這其實並不能說印度的教育水平有多好,其實美國人對中國人是有偏見的。
印度大致上分兩種人,高種姓,低種姓。
在印度能出國的當然就是高種姓人口,這些人口在印度13億人中才不過僅僅兩億多人而已,他們受教育的水平當然也很高,畢竟印度高種姓不但象徵財富也象徵權利。
當然,我們這里先不說印度的問題。其實,印度在科技這方面,只能說是『打工仔』的水平,別看整天說印度在某某科技方面比中國厲害,其實這些東西只不過是外國公司建立在印度的企業而已,核心技術並不掌握在印度人自己手裡,說白了就是外國人把東西造好了,拿到印度進行組裝而已。
而在美國很多公司之所以僱傭印度人,其實倒不是說印度人多厲害,而是印度人相比國人來說勞動力很便宜,因為這些公司的基層員工大部分都是印度人,這點上來說讓印度人自己管自己,至少不會出現大亂。美國人對中國人其實也存在偏見,美國害怕中國學會。
拿軍備為例,美國就能肆無忌憚的出售武器給印度,為什麼不肯賣中國,同樣的道理。

⑥ 介紹一下印度小學教育

印度是個發展中國家,對教育事業相當重視。因此印度獨立五十年來,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從而促進了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

一、國家教育的出發點

印度自獨立以來,政府認識到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要提高每個人的生活素質,必須對人們的教育進行投資,使教育工作在國家計劃中佔有適當地位,這是印度發展教育的基本出發點。為此,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保證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均等;不論年齡大小,為其提供學習知識、發揮才乾的機會;使受教育者在體育、智育和文比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教育、就業和發展三者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宣傳國家統一,宗教與教育分離,民主生活方式和尊重勞動的重要性。教育方針中明確強調了「普及教育」和「消滅成人文盲」的重要性,把普及小學教育和成人教育作為消滅文盲的重要措施,中等教育和中等專業化教育的目的是為印度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建立積極而有益的聯系;把高等教育視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以及通向「現代化」的重要門徑。尤其拉吉夫·甘地於1985年任總理後,對教育事業同樣重視,他強調指出「要對現行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使教育成為把國家引向21世紀的工具,鼓勵人們,特別是青年的積極進取精神,促進國家的進步,加強科學與技術教育,使教育同就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密切結合起來」。在這個總方針的指導下,各級政府為辦好教育採取了一些措施。在1985年政府發表了題為《教育的挑戰》的文件,接著又制定了《1986年全國教育政策》,經議會兩院討論通過,接著又制定了《二十三點行動綱領》,以落實上述政策。由於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努力,從而使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二、發展中的印度教育

印度獨立後,憲法中明確規定了「向14歲以下所有兒童實行免費普通教育」,這就為兒童入學提供了法律保證。因此,全國各地不少小學校對一至五年級學生實行免費入學,甚至有些邦對六年級學生也實行免費教育。與此同時,政府一直為教育增加經費,如1950~1951年教育經費為11.4億盧比,到1984~1985年度增加為600億盧比。另據記載,1986年用於教育的經費為47億美元,僅次於國防開支。這就為發展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使學校數量不斷增加,學生入學率不斷提高。1950~1951年,印度小學共21萬所,1984~1985年度增加到52萬所。1947年在校注冊人數為1050萬,到1982年增加到7360萬。全國的識字率不斷提高,1951年全國識字率為16.6%,1971年上升為29.45%,1981年又提高為36.17%,1988年提高為36·23%。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印度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目前有大學207所以上,學院6323所之多,僅高等學校的入學人數高達350萬以上,僅次於美國和當年的蘇聯,居世界第三位。對印度這樣一個基礎薄弱、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這是了不起的成績。

而印度教育的突出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大力發展職業和技術教育

為了提高就業人數,減少失業人員,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提供迫切需要的中等技術人才,減輕對高等教育的壓力,政府對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也給予重視。由於種種原因,印度還有不少14~25歲的青少年未完成基礎教育。為了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使之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成為一支中等技術力量,政府採取多種方法對他們進行培養,為他們提供三十多個工程行業和二十多個非工程行業的職業訓練,由國家統一計劃安排。為此,全國設立了356所常設性學校和139所臨時性學校。除公立學校外,還有不少私立培訓學校。這類學校總共容納20萬人,訓練期限為1~2年。另外,還有300多所工業技術專科學校,每年招生5.6萬人,分全日制教育和業余教育兩種。學習期限分別為3~4年,培養具有中等技術水平的專門人才。

通過上述種種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了中等技術人才,縮小文盲隊伍,減少失業人員,擴充國家人才隊伍,為國家建設發揮了力量。

(二)掃盲工作與成人教育

(1).掃盲工作

印度政府非常重視掃盲工作,把成人教育列入國家計劃。為了加強成人教育,中央政府成立了國家成人教育委員會,各邦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因此,印度的掃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尤其是近些年來,為了掃盲,印度曾開展了規模空前的成人識字運動,1986年實行了全國普及教育計劃。1988年確定了年齡為15~35歲的掃盲識字任務。在此之前,印度先後實行過「農民識字計劃」、「成年婦女識字計劃」、「青年非正規教育計劃」、「全國成人教育計劃」等。

1989年在喀拉拉邦開展過掃盲運動,運動蓬勃開展,聲勢浩大,成績顯著,其影響波及到古吉拉特邦、卡納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區,對印度的掃盲工作產生廠積極影響,運動的浪潮已涌到全國各地,目前,在400萬志願者的幫助下,約有310萬9~45歲的人在學習識字。通過學習,盡管他們的識字程度不一,但估計已有150萬人已達到初步能讀英語的水平,計劃在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1990年4月1日開始),能有1億人被摘掉「文盲」的帽子。

其具體做法是:

第一,確定奮斗指標,根據自願,自下而上確定,有時間的要求,但注意成本與效益相結合。

第二,各地區組成掃盲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各區稅務官、區議會和社會各階層代表參加領導,由該委員會具體落實各項計劃。

第三,參加掃盲工作的人員出於自願,大部分人不計報酬,自願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錢財為掃盲服務。

第四,為了更好地搞好掃盲工作,訂出一套「加速進度、改進內容」的教學方法,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年用教材,集教、學、練於一體,貫徹以學為主的原則,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快學習進程。

第五,隨時總結經驗,定期交流,不斷改正錯誤或偏差,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水平。

為做好掃盲工作,印度不同黨派、群眾團體和社會各階層盡管有意識形態的分歧,但都不計較,他們攜手並肩,團結一致,積極投入。印度的掃盲運動,不僅能勝利開展,而且有助於消除種姓隔閡,促進了社會團結和語言的統一。

更可喜的是,參加掃盲的人數,女子超過了男子。女子們從實際生活中體會到學習文化的重要,這對提高婦女文化、增強其自信心、解放思想,起了積極作用,從而使婦女更有勇氣處理自己的事務。

脫盲後的成人教育仍是印度關注的問題之一。因此,各地設有「成人學習中心」,繼續為脫盲後的成人教育提供方便。每個中心一般負責5個村莊,總共有5000人左右。中心開設各種課程,還開辦有關農業、畜牧、獸醫、上地管理、養蠶、漁業等短期訓練班。此外還開展文化娛樂活動。

脫盲後的「成人學習中心」為脫盲人員提供各種開發和服務項目,諸如衛生、社會福利等,為有關部門提供信息和各種服務,另一方面喚起脫盲後的成人對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權利、醫療保健、合法權益等的意識,同時發揮他們的才幹,為社會服務。印度各地已開辦的「成人學習中心」,因地制宜,不完全相同,所採取的步驟和方法也不盡一樣。有些做法還有待於鞏固與加強。

(2)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指對15~35歲的人進行非正規教育,其教育計劃是通過邦政府、社會服務機構、大專院校來實現。前面提到印度把消滅文盲列為國家教育方針的任務之一,因此,成人教育受到重視,而且卓有成效。通過成人教育的開展,人們的識字率不斷提高。1950年為16%,到80年代初期上升到34%,後來又上升到63%左占。為全國掃盲工作作出了貢獻。在此,印度的掃盲工作曾受到世界銀行的贊揚,認為「印度的掃盲工作對發展中國家都有深遠影響」。

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文化是否發達,婦女的教育情況是一個重要標志。印度獨立後,政府注意到對婦女的培養問題。在成人教育政策中,把15歲以上的成人婦女擺在首位。對其培養目標主要有四個:一是提高婦女的覺悟,使他們認識到應同男子享有一樣合法的社會地位與權利;二是使婦女掌握一定文化知識和科技專長;幫助婦女取得經濟上的獨立;三是使她們掌握一些衛生知識,特別是有關營養、保健、兒童護理和計劃生育等知識;四是幫助和提高婦女在各種團體中的參與能力。

幾十年來,政府在幾個五年計劃中都有發展女子教育的指標,並且對那些婦女教育工作開展得好的邦或城市進行巨額獎勵。因此印度女子教育發展顯著。在獨立後的十年內,印度建立了104所女子學院,到1965年發展為200多所,另外,還有50多所大學招收女生,男女合校。這樣使女子的入學率不斷提高。據有關統計,1951年為79%,1971年上升為187%,1980年又提高為225%。另據有關統計,印度在過去30年中,女生在高等院校的入學率已提高3倍,在80年代入學人數增加28%,比50年代增加3倍。男女受教育人數的比例差距逐漸縮小,女生入學人數比例不斷增加,以大學為例,1963~1964年,女大學生占總人數的19.5%;到1979~1980年增加為26%。女子的識字率自獨立後有明顯提高,1951年為8%;1971年為18.6%;1981年上升為24.8%。隨著婦女教育的提高,女子的職業和社會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今天印度的女子,不只是專門在家做飯、生孩子、侍候丈夫和公婆,不少人走出家門,到社會上從事教學、科研、行醫和經商等工作,甚至不少女子成了著名專家、學者和教授。隨著教育的發展,女子的狀況也隨之不斷發生變化。

三、發展高等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比較發達,培養了大批科學技術人才,對國家建設和科技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而使印度成為世界上擁有最雄厚的技術力量的國家之一。

印度的高等教育所以比較發達,主要採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一)強調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獨立初期,尼赫魯總理就曾經指出:「大學代表人道主義、堅韌性、理性、進步和對真理的探索。它代表人類朝向更高的目標全速前進。如果大學充分履行其職責,那麼它對國家和人民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印度獨立初期,專門成立了「大學委員會」,制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針和任務,「教育方針和計劃必須適應於我國的社會發展目標,要把教育的各種不同目標統一起來,教導和影響學生不僅要獲得知識,而且要訓練思想,使受教育者產生共同的思想准則。」「個僅向學生灌輸知識,而且要發展其健康的判斷能力,以滿足社會的各種職業的需要。」從學校領導到任課教師,都注重學生對問題的探討和爭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注意並引導學生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二)完善和加強對高等教育的領導

印度憲法規定,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領導。獨立初期,全國除幾所大學歸中央直接領導和管理外,大多數高等院校主要由邦政府負責。後來中央加強了對高等學校的領導,尤其到1976年修改了憲法,凡屬大學、技術和醫學等高等教育,均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負責。中央不僅負責高校的教育改革,院校的新建與擴建,科研機構的設立與撤銷,以及高等教育目標的制定,而且還要負責各高校之間的協調與科研方向的確定等等。

(三)大力進行教育投資

為了發展高等教育,不斷增加對高校的經費開支。據有關統計,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開支第一個五年計劃為1.4億盧比,第二個五年計劃為2.8億,第三個五年計劃為8.8億,第四個五年計劃為17.5億,第五個五年計劃為29.2億,第六個五年計劃就為48.6億。從這些數字不難看出,教育經費在不斷增加,而且增長幅度較大,這就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由於採取了上述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印度現在已有一批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較高、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重點大學。它們是:德里大學、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國際大學、孟買大學、亞格拉大學等。這些學校規模大,人數多,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

第二,現在印度擁有了一支宏大的技術隊伍。自獨立以來,培養了大批學士、碩士和博士科技人員。據統計,1950年為18.8萬人,1965年為73.15萬人,1978年增長為193.53萬人,1980年增長為194.9萬人,1982年又增長為250萬人,數字相當可觀。

由以上看出,印度自獨立以來,教育方面發生了不小變化,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主要問題是:各類教育發展不平衡,重視高等教育,對初等教育重視不夠。印度政府的整個教育計劃資金分配是:高等教育佔20.9%,初等教育佔32.4%,這種分配比例顯然對初等教育過低,而對高等教育過高,因為全國72%的人口分布在農村,而且鄉村教育條件比城市要差,但對它的教育投資還不到一半,只佔44%,這是很不夠的。因此農村教育比較落後,結果使生產力水平過低,人們生活貧困。

貧困是文化教育落後的重要原因。1978年中央政府關於成人教育作過樂觀的設想,當時宣布,15年內消滅文盲。但八年之後發現,效果不大,無顯著變比。其主要原因是鄉下人對此興趣不高,缺乏城市人一般所具有的那種熱情和興趣。市民把受教育看作找職業掙錢謀生的重要手段,而鄉下人則與此相反。他們貧窮,若孩子不幫助父母務農、放牧或從事其他工作,則家庭生活會受到影響。因此,有些家長無心送子女上學。

據有關統計,6~14歲的孩子中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中學,然而入中學孩子的80%又中途輟學,結果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高中。又據1982年的一次教育調查表明,全國一半以上的小學校沒有固定房舍,三分之一的學校沒有供學生坐的椅子,40%的學校教室沒有黑板,50%的學校沒有體育運動設備和運動器材,70%的學校學生沒有課本①,校舍如此簡陋,設備如此缺乏,顯然同農村經濟狀況有關。因此,不可避免地每年都有大量新文盲產生,印度從獨立到1986年止,文盲率仍高達63.77%。據世界銀行推測,到公元2000年,印度是文盲最多的國家。這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另外,各邦、中央直轄區之間,在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種姓歧視現象也並未完全消除。政府雖然對低級種姓和落後部落有所照顧,但由於他們經濟狀況不同,文化基礎薄弱,所以在教育方面存有不小差距。例如有些人英語或其他功課基礎較差,入學後有不少人又中途輟學,所以實際上形成了在校人數少於注冊人數。這就說明,只有獲得了社會和經濟的平等,教育機會的平等才能真正實現。

印度政府在實踐中發現,有些問題處理欠妥,出現一些偏差。因此作了改進,採取了新的措施:

第一,為了解決知識分子失業問題,政府調整高等教育使其與社會需要相結合,以防止高等教育迅速擴大。對大學課程也作了調整,推廣了職業教育課程,使之更加專業化,以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人數。

第二,加強初等教育。印度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對初等教育重視不足的做法,擴大了初等教育經費。政府在1980年開始的第六個五年計劃中,增加了對初等教育的經費開支,尤其在1986年印度制定了《全國教育政策》和實施這一政策的《23點行動綱領》,其中強調了普及初等教育及在15~35歲的人中掃盲。為實現這一目標,印度政府於1986年又增加了教育經費。這個新政府還規定,不允許學生中途退學,要改革考試制度,繼續執行小學階段全部升學的政策,並且還指出,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不應由一次考試來決定,而是靠平時成績的連續積累。新政策還規定,每個小學校至少要有兩名教師,其中一名為女教師。准備大力培養師資,以滿足小學師資的不足。這就為大力發展初等教育創造了條件。

第三,改善教師待遇,提高教師地位。政府認識到,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計劃,教師積極性的發揮也是個重要問題。因此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諸如改進教師的工作條件,鼓勵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採取靈活政策補嘗生活費的增長,並為教師自由發表學術思想創造條件等等。這些為調動和發揮教師積極性提供了重要條件。

總之,印度自獨立後,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和進一步搞好教育,正在總結經驗,不斷前進。

⑦ 日本人如何教育孩子

《日本、中國下一代較量》關於日本教育孩子的理念方式,讓人感觸頗深。大體有四個方面,希望對您,對您的子女在今後教育孩子時會有益處。——重視提高孩子身體素質 在中國,你絕對看不到,也根本不會相信,在嚴寒的冬天裡,家長或學校會讓孩子光著上身,穿著短褲,在操場上跑步,然而在日本就有這樣的幼兒園,每天都以這種方式讓孩子鍛煉身體。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點。日本孩子從小就被灌輸「不怕冷,多運動」的思想。無論冬夏體育課,一律要求孩子穿短T 恤和短褲。有的孩子從小就被家長鍛練洗冷水浴,以此來鍛煉孩子的體質和意志。——重視教育孩子吃苦耐勞日本人注重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吃苦的機會,讓孩子們從小就去經歷磨難和挫折。日本幼兒園都有「遠足」鍛煉課,即保育員帶孩子不坐車而步行往返三四公里以外的公園遊玩。小學高年級和中學每年都舉辦「田園學校」、「海島學校」、「森林學校」,讓孩子了解農村生活的同時,經風雨見世面。大多數家長要求孩子從小做家務,整理房間,做飯,買東西。上學,家長從不接送。外出時也是自己背著包。念大學,學費家長出,生活費得自己打工賺取。這樣很好地培養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自立能力。——重視培養孩子國家觀念 日本家長和教師經常教育孩子,自己的國家資源稀少,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奮斗,才能使國家得以富強,才能使自己得以生存。因此,每個人都要以國家為重,多國家多做貢獻。這樣,日本孩子從小就在心中對國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重視引導孩子團結合作日本人認為,團結是一個民族強大的前提,集體的力量永遠大於個人。這種團結精神要從小事、從生活瑣事、從娃娃抓起。在幼兒園,老師經常組織孩子們玩的一種游戲叫「二人三腳」,就是把兩個人的各一隻腳綁在一起,形成「三隻腳」,然後分成幾組,一起賽跑,配合稍有一點不默契,就會摔倒,或落後。 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面對日本孩子受的教育

⑧ 古印度的教育活動主要是

古代印度的主要教育內容是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
《吠陀》是婆羅門教的經典,而婆羅門教是古代印度天然的統.治者之一,所以是古印度的主要教育內容。

⑨ 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有一位中國媽媽,她的女兒在日本幼兒園上學,下面是她記錄的一些令她目瞪口呆的事情。 1)無數大大小小的包 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說明,要准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 書包(統一)、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然後A包多少厘米長,B包多少厘米寬,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 搞不懂為什麼日本人要弄出這么多復雜的名堂出來。有的幼兒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媽媽一針一線縫制! 裝被子的袋子 裝衣服等的袋子 左邊是裝閱讀書的袋子,右邊是裝鞋子的袋子。 時間久了,孩子自己可以非常有條理的分門別類。京都人可以對垃圾精細分類處理而不覺其煩,是否和從小所受教育有關。 2)大人空著手,所有的包都由孩子自己背著或者手裡拿著。 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看到日本家長,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手裡一律空著,而那些花朵們肩背手拿著,少說也有兩三個大包外加書包,而且還都跑得飛快。 瞧,日本王室的小公主,也不例外。 ' 我們呢,自然還是咱國內的傳統,孩子空手,家長拿包。過了兩天,老師就來和我聊天了:「孩子在學校可是什麼都自己做啊。。。。」日本人慣於只說半句話,後面的讓你琢磨去。我立刻就明白是在問家裡的情形了,看我還在想,老師就說了「比方說上學時拿包吧。。。」這就是委婉的提醒。 等開家長懇談會時,和日本家長說「在中國幼兒園,習慣家長拿東西」。這回輪到日本媽媽目瞪口呆了,異口同聲地問:「為什麼?」 為什麼?是不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愛孩子更多一點呢? 3)反復脫換的行頭 幼兒園是統一服裝,春秋換裝,全年登園時最外邊都要穿幼兒園的套頭衫,穿短褲,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兒園,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鞋子脫下來,換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的時候,自然再換自己的鞋子。這還不是最麻煩的,開學時老師要求拿一組換的衣服,在我們看來,那自然是防備孩子玩耍時弄臟備用的,然而,並不是。只要孩子們中午睡了午覺,起來必定要重新換一套,多麻煩。孩子在外邊宿泊一個晚上的時候,光備用的換的衣服就要備好多套,真趕上那個愛新衣的皇帝了。 剛開始每天早上去送孩子,都要重復那麼一套換衣程序,孩子在菊花班的時候,看她實在慢,就不免代勞。但是不久就發現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從不伸手幫忙。慢慢體會到,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的。通過每天到校後,換衣服、放聯系手冊,自己貼當日的sticker,掛手絹等從2、3歲開始的訓練,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 4)大冬天穿短褲 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冬天無論多麼冷的天,都穿非常短的短褲上學。為了不重新喚起東亞病夫的記憶,只好入鄉隨俗地狠下心來,為國爭個面子。 不用說,剛入園那時候,孩子三天兩頭就凍病了。和日本媽媽說呢,答案又叫人目瞪口呆:「是啊,孩子送幼兒園就是來讓他們得病的。」 看看一個個像小炮彈一樣沖到面前說「你好」的孩子,那個結實勁兒,讓人覺得我們不能太金貴孩子了。 5)零歲參加運動會 剛到幼兒園,就看見很多老師懷里都抱著個小小孩,看上去也就幾個月大吧,一問,是0歲。 孩子幼兒園的班都用花的名字命名,有菊花,有百合,孩子現在已經是一株很有大姐姐風范的紫羅蘭了。而0歲的小寶寶,就是「桃花」班,用日文叫「もも」,和咱漢字的「毛毛」同音(日本的文字本來就來源於漢字),很是形象。 這些0歲的毛毛,不光入託了,而且還要參加幼兒園的一切大型活動,比方運動會、演出發表會等。看這些0歲的毛毛哭著拚命向前爬,還是有點打動人的力量的。 6)女孩子踢足球 日本幼兒園到了年中組,開始上每周一次的jumping課,相當於我們的體育和形體課;到了年長組,就有了足球大會,孩子們成天不是練習打鼓,就是練習足球,那是真踢啊,而且不停有幼兒園之間的比賽,孩子的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但是體力和勇氣都練出了。 說實話,剛來日本時,孩子的表現真是讓人汗顏。日本的孩子一般從十三四歲開始,才往上躥個兒,之前比中國孩子矮很多。孩子在班裡,那可是鶴立雞群的「龐然大物」,無奈實在是外強中干。日本孩子光著腳在外邊跑,而我家的寶寶呢,榻榻米上有一點沙子,就恨不得踮著腳走路。有一次遠足爬山,最後一個不算,下來的時候,乾脆由兩個矮個子的日本孩子攙扶下山。這怨不得孩子,3歲的孩子,根本沒有讓她徒步爬山1小時的經驗。現在好了,去年在香格里拉,在缺氧的環境下,徒步4個小時沒有任何問題。 7)完全混班教育 在9:30之前,3:30之後,全園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狠瘋狂。孩子們真正能體會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覺。孩子們的成長感特別明顯。 比方前些天年長組最後的發表會上,表演完太鼓之後,他們說了一番話,讓所有的家長落淚:「今天的發表會真高興,低年組的小朋友們也非常努力地表演成功了。這是我們最後的發表會了,到了小學校我們仍然不會忘記我們的朋友和幼兒園。」 在這個幼兒園,似乎完全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項目,更別說英語、奧數了。也不學輪滑,也不教游泳。 問教什麼,答案永遠也想不到——「教孩子們學會笑眯眯!」在日本,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和誰講話,「笑眯眯」最重要,一個笑眯眯的女孩子最漂亮。 還教什麼?——「教學會說謝謝」。總之,這里強調的和國內是非常不同。但是通過三年的幼兒園生活,發現我家寶寶在音樂、美術、閱讀等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而這方面的收獲卻是經由綜合教育的方式獲得的。 9)一年到頭數不清的活動 看看我的日歷上標出的做便當的日子,就是寶寶他們遠足的日子,一年到頭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觀察多少次動物和植物。除此之外,撿橡子了,打年糕了,開運動會了,為社區演出了,宿泊了,過園節了,開發表會了,去拜寺廟了,作品展了,反正是名堂多多。總之,結論是:日本的幼兒園生命在於活動! 10)中國人都不過的節日,日本幼兒園過 這也是讓我狠狠吃驚的地方,像上面說的,日本幼兒園過一切他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女孩節,男孩節,納涼節。除此之外,中國的正月初七的七草節(幾位知道?)、二月的節分、七七乞巧節都認真地過上一遍。 孩子回來說,今天老師問我這些節日在中國怎麼過,我說:不知道。慚愧啊,媽媽也不知道。 1 1)老師的能量 日本一個班,少則10個人,多則30個人,老師都只有一位。開始我是頗為懷疑的,能把這些孩子都看住也就不錯了。然而,可真是看輕了日本的幼兒園老師。就這一位老師,30個孩子的作品展,30個孩子從無到有的打鼓本領(非常專業啊),30個孩子的美術、音樂、閱讀,30個孩子的生日,30個孩子的大型發表會、運動會全是這一位,有條不紊,像模像樣。 像去年發表會排的是《不來梅的音樂會》,日本的活動向來是一個孩子都不能少的,所以30個人當中,4隻母雞,3隻貓,5隻狗,2頭驢子,幾個小偷,老師要分別帶領孩子們做好服裝、道具和布景(全部廢物利用)、配好音樂、編好劇目,排練一個多月,那可是不小的工作啊。但是看看那位老師每天還是輕輕鬆鬆的表情,50多歲的人了啊。佩服! 1 2)佛教的影響 京

⑩ 新加坡、韓國、印度、日本、美國、以色列的教育制度

新加坡教育制度簡介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目標是為國人及海外學生提供均衡的教育,通過培養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培育好公民。新加坡的教育體系比較復雜,但基本路線是多次篩選,因材施教。新加坡每個適學兒童都能接受至少十年的學校教育,這包含六年的小學教育和四至五年的中學教育。除了十年的常規教育之外,學生們也能在中學畢業後選擇工藝學院、理工學院、初級學院和其他職業訓練課程。在這一階段之後,學生們可以在新加坡或海外大學進一步深造或直接就業。

截止目前,新加坡共有小學196所,5所附辦小學的中學;中學147所(包括18所自治學校),8所自主中學;14所初級學院和4所高級中學。此外,還有3所大學、4所理工學院、34所技術和商科訓練學院。

新加坡的學童6歲入學,小學學制6年,分為4年基礎階段課程和2年分流階段課程。在小學六年級時,所有學生都要參加小學畢業考試,稱為小六會考。考試成績將決定學生進入什麼中學和參加哪種課程。根據課程不同,中學教育需要4-5年完成。成績優異的學生進入特別課程,他們將學習高級母語,並在中學四年級結束時參加英國劍橋舉辦的O水平考試。進入快捷課程的學生則學習普通母語,並在中學四年級結束時參加英國劍橋舉辦的O水平考試。進入普通課程的學生在四年級結束時將參加英國劍橋舉辦的N水平考試。其中表現優異者則可繼續學習一年,並在五年級結束時參加英國劍橋O水平考試。根據O水平考試的成績,學生可報讀2-3年的初級學院、工藝學院或理工學院繼續學習。參加N水平考試的學生,可選擇進入職業學校或工藝教育學院繼續學習。學生攻讀完初級學院的課程之後,可參加A水平考試,根據考試成績進入大學繼續深造。

新加坡屬英聯邦國家,因此新加坡的高等教育無論從教育體制還是課程設置上大都效仿英國的模式。當然,新加坡也在不斷吸收、消化、調整和創新中建立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教育體制。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機構有大學、專科學院和教師培訓性質的教育學院等形式。新加坡的學位設置分為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攻讀學士學位通常需要3年時間,在攻讀學士學位階段學習成績優秀者,可多讀一年獲取榮譽學位。榮譽學位分等級(如一等榮譽學位、二等榮譽學位)而設,它仍屬於第一學位階段(學士學位階段)教育。在新加坡攻讀碩士學位學制通常為1-2年。攻讀博士學位學制通常為3-5年。
韓國教育制度

韓國政府於1951年3月20日修改教育法後,正式開始"6.3.3.4"基本學制,即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

1.高等教育:韓國的高等學校包括專科大學、教育大學、師范大學、綜合大學和研究生院等,以實施全日制教育為主。其中專科大學為二年制,教育大學、師范大學和綜合大學為四年制,而醫科大學的學制則為六年,研究生院的碩士及博士學位課程各為三年制。此外,韓國還設有實施成人高等教育的廣播函授大學和開放大學,主要設專科大學和學士學位的課程,學制為二至四年。韓國的高等學校分為國立、公立及私立等三種管理體制。

2.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包括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韓國的初級中學作為中等教育機構,學制為三年,招收小學畢業生,為升入高中和相當於高中的其他學校做准備。韓國的高級中學分為人文高中、實業高中,學制均為三年,招生對象為初中畢業生及具有同等學歷者。

3.初等教育:韓國的初等教育,學制六年,招收六歲兒童入學,為升入初級中學做准備。韓國的初等教育機構均為義務教育學校,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增設實業科,對學生進行基礎性的科學技術教育和簡單的職業訓練。
日本的教育制度

日本的學校教育制度在的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是以6·3·3·4制為基礎實施至今的.也就是說,6年的初等教育在小學實施,前期的3年中等教育在中學,而接著的後期3年中等教育則主要是在高中實施。在高等教育機構中起初是大學,隨後也有將短期大學與高等專門學校納入制度,這種單一線型的教育制度,大大提高了國民的教育水平。

不過,在這單一線型的教育制度的體系范圍外,還有提供與高中或大學等不同性質教育的學校群存在,這就是各種學校。各種學校的教育在戰後不久,主要是以服裝等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教育為主,後來才將教育的重點轉移到培育工業技術和商業實務等促進日本經濟高度發展的人才上。其對象也隨著高學歷化的進展,從完成義務教育的年齡層逐漸轉移到具有高中學歷的年齡層。

為了完善及振興包含後期中等教育的高中階段,及大學階段的高等教育等廣泛內容的各種學校的教育,1976年創設了專修學校制度。由此制度成立的經過,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專修學校包括了作為後期中等教育機構的高等課程(高等專修學校)、高等教育機構的專門課程(專門學校),以及實施其他教育的一般課程(專修學校)。
·以色列教育體系——留學以色列

在以色列人認為,教育是一筆寶貴的遺產。根據傳統,教育繼續成為價值觀的基本體現,並被認為是「通往未來的鑰匙」。建立在猶太人傳統的價值上,以色列人認為教育系統就是要將不同種族、宗教、文化、政治背景下的孩子們培養成民主多元社會中負責任的成員。

因此,以色列政府一貫重視教育和科技事業,積極扶植教育和科技產業。「在過去國防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3時,政府對教育的撥款一直沒有低於8%。1995年國防開支降至國民生產總值的9%,佩雷斯總理宣布將節約下來的開支重點用於發展教育和科技。」

以色列現行的教育體制是在巴勒斯坦猶太人社團時期的教育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建國前的教育體制基本如下:初等教育為8年制(6—14歲),中等教育為2—4年制,大約85%的猶太人可以上小學。中學包括普通中學、技術學校和農業學校三種式。海法工學院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等高等學府已經建立。「但初中等教育體制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各種教育機構普遍控制在一些政黨、政治運動或者宗教組織、婦女組織和基布茲手中。盡管大部分學校名義上都歸巴勒斯坦猶太民族委員會的教育局管理,但實際上是根據各個黨派和宗教派別的利益在教育上各搞一套,爭奪生源現象嚴重。義務教育尚未實行.上小學也需要收費。」

1949年,以色列頒行了《義務教育法》,標志著新時期的教育制度開始建立起來。1868年,以色列對教育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形成了6年小學教育,3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的體制,一直沿用至今。「此次改革後至今,以色列61%的學生在6:3:3新體制下學習,39%的學生仍按8:4(小學8年,中學4年)舊體制學習。」

高等教育在以色列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約在以色列誕生前25年,即1924年,在海法開辦了培訓重建國家所需的工程師和建築師的以色列工程技術學院,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則作為以色列故土的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和吸引海外猶太學生與學者的中心而於1925年成立。以色列在1948年取得獨立時,這兩所大學招收的學生總數大約為1,600人。在2000年和2001年中,以色列高等學府的在校生已達216,000人左右。其中,有54%在大學學習,30%在各類大專院校學習,另外16%參加開放大學的課程。

以色列的高等教育機構享有充分的學術和行政管理的自由,向所有那些符合入學條件的人敞開大門。不夠入學資格的新移民和學生,可以參加專門預科班,如能圓滿完成學業,就可提出入學申請。
美國教育制度

校歷制度:美國高等學校有三種通行的校歷制度。

(1) 最通行的是「學期制」(Semester System),把全學年分為春季和秋季兩學期;

(2) 第二種是「學季制」(Quarter System),每一學年分為四個學季,每學季10周;

(3) 第三種為「三學期制」(Trimester System),每學年分為等長的三學期,每學期15周,中間有假期隔開。

學分制度 :美國學生的學業成績和進度常以「學分」或「分」來衡量。一個學分代表某一學期內每周一小時的課堂學習或兩三個小時的實驗室學習。學生若每周上一課時的課,成績達到要求,則獲得一個學分。學校將根據學生的累積學分,授予學位。美國的各大學之間互相承認學分,一個學生可以在一所大學累積學分,然後可帶學分轉往另一所大學就讀。 評分制度:美國院校通常採用字母評分制,每個字母等於一個分數,學生可根據分數計算平均分(Grade Point Average,簡稱G.P.A.)。計算方法如下:90-100分:4.0;80-89:3.0;70-79:2.0;60-69:1.0;60以下。

閱讀全文

與日本人說印度是怎麼教育孩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製作義大利炮簡單版 瀏覽:299
印度一般溫度多少 瀏覽:871
英國人經常玩什麼球 瀏覽:372
中國攝影大賽哪裡好 瀏覽:860
中國和外國發消費券哪個好 瀏覽:896
美國導航是怎麼到伊朗的 瀏覽:314
義大利歐式傢具怎麼樣 瀏覽:467
摩洛哥和伊朗滾球是什麼意思 瀏覽:370
坐飛機去越南怎麼樣 瀏覽:86
上合會為什麼沒有伊朗總統 瀏覽:294
中國有多少取名叫於睦岩 瀏覽:138
印尼皮皮蝦叫什麼 瀏覽:148
英國飛迪拜航班什麼時候恢復 瀏覽:642
英國農業旅遊怎麼發展 瀏覽:986
為什麼印度人都是皮包骨 瀏覽:850
伊朗老人怎麼樣 瀏覽:406
印尼什麼時候能解封 瀏覽:260
印度發展什麼傳統工業 瀏覽:954
越南給多少小費 瀏覽:581
中國人喜歡養什麼蝦 瀏覽: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