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多少年前撞上亞洲大陸

印度多少年前撞上亞洲大陸

發布時間:2022-07-22 19:54:48

1. 至今為止,地球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1 前寒武紀
2 寒武紀
3 奧陶紀
4 志留紀
5 泥盆紀
6 石炭紀早期
7 石炭紀晚期
8 二疊紀
9 三疊紀
10 侏羅紀
11 侏羅紀晚期
12 白堊紀
13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
14 始新世
15 中新世
16 冰川時代晚期
17 現代世界
18 未來世界
19 1.5億年後
20 2.5億年後
前寒武紀
前寒武紀晚期超大陸和「冰室」世界(距今6億5千萬年前)
形成於11億年前的羅迪尼亞超大陸這時開始分裂.前寒武紀晚期的世界與現在的氣候十分相近,是一個「冰室」世界.
羅迪尼亞大約在7.5億年前分裂成兩半,形成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
寒武紀
寒武紀:古生代的開始(距今5億1,400萬年前)
具有硬殼的生物在寒武紀第一次大量出現.諸大陸為淺海所泛濫.超大陸岡瓦那開始在南極附近形成.
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勞倫西亞(Laurentia,北美)、波羅地(Baltica,北歐)和西伯利亞(Siberia)這幾個古大陸之間擴張.
奧陶紀
古海洋隔開諸大陸(距今4億5,800萬年前)
奧陶紀時,古海洋分隔開勞倫西亞、波羅地、西伯利亞和岡瓦那大陸.奧陶紀末期是地球歷史上最寒冷的時期之一.岡瓦那大陸的南方完全為冰所覆蓋.
巨神海(Iapetus Ocean)隔開了波羅地和西伯利亞大陸,古地中海(Paleo-Teyhys Ocean)分隔開岡瓦那大陸、波羅地和西伯利亞大陸,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則覆蓋了北半球的大部分.
志留紀
古生代海洋閉合,諸大陸開始碰撞(距今4億2,500萬年前)
勞倫西亞與波羅地大陸的碰撞閉合了巨神海的北面,並形成了「老紅砂岩」(Old Red Sandstone)大陸.珊瑚礁擴張,陸生植物開始覆蓋荒蕪的大陸.
大陸碰撞導致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的加里東山脈(Caledonide Mts.)的形成,以及大不列顛北部、格陵蘭和北美東海岸的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ts.)的形成.
泥盆紀
泥盆紀:魚類的時代(距今3億9千萬年前)
泥盆紀時,古生代早期海洋閉合,形成「前盤古(pre-Pangea)」大陸.淡水魚類從南半球遷徙至北美和歐洲.森林首次在赤道附近的古加拿大生長.
植物大量生長,形成了今天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的煤炭.
石炭紀早期
石炭紀早期盤古大陸開始形成(距今3億5,600萬年前)
石炭紀早期,歐美大陸(Euramerica)和岡瓦那大陸間的古生代海洋閉合,形成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ts.)和維利斯堪山脈(Variscan Mts.).南極開始形成冰帽,同時四足脊椎動物在赤道附近的煤炭沼澤開始發展.
石炭紀晚期
石炭紀晚期:巨大煤炭沼澤的時代(距今3億600萬年前)
石炭紀晚期,由北美及歐洲組成的大陸與南方的岡瓦那大陸碰撞,形成了盤古大陸(Pangea)的西半部分.南半球大部分被冰所覆蓋,而巨大的煤炭沼澤則沿著赤道形成.
以赤道為中心,盤古大陸從南極延伸至北極,並將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與古大洋(panthalassic)分隔在東、西兩側.
二疊紀
二疊紀末期:自古至今最大的滅絕(距今2億5,500萬年前)
二疊紀時,巨大的沙漠覆蓋了西盤古大陸.同時爬行動物擴散到整個超大陸.99%的生物在滅絕事件中消失,標志著古生代的終結.
三疊紀
三疊紀末期,盤古大陸形成(距今2億3,700萬年前)
形成於三疊紀的盤古超大陸使陸生動物可以從南極遷徙到北極.在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之後,生命開始重新多樣化.同時,暖水生物群落擴散到整個古地中海(Tethys Ocean).
侏羅紀
侏羅紀早期:恐龍遍布盤古大陸(距今1億9,500萬年前)
侏羅紀早期,中南亞開始形成.寬廣的古地中海將北方大陸與岡瓦那大陸分隔開.盡管盤古大陸依然完整,不過可以聽到大陸開始分裂的隆隆聲.
侏羅紀晚期
盤古大陸開始分裂(距今1億5,200萬年前)
侏羅紀中期,盤古大陸開始分裂.侏羅紀晚期,中大西洋是將非洲與北美東部隔開的狹窄海洋.東岡瓦那大陸開始與西岡瓦那大陸分離.
白堊紀
新的大洋張開(距今9,400萬年前)
白堊紀時南大西洋張開.印度從馬達加斯加分離,加速向北對著歐亞大陸撞去.值得注意的是,北美仍與歐洲相連,澳大利亞仍然是南極洲的一部分.
白堊紀時全球的氣候比現在要溫暖.恐龍與棕櫚樹出現在現在的北極圈,南極洲以及澳洲南部.雖然白堊紀早期的極區可能會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個中生代都沒有任何大規模的冰帽出現過.
白堊紀是海盆迅速張裂的時期.中洋脊迅速擴張導致了海平面的上升.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
恐龍時代的終結(距今6,600萬年前)
希克蘇魯伯(Chicxulub)撞擊地球.這個直徑16千米的彗星的撞擊導致了全球氣候變化,恐龍和許多其他種類的生物因此而滅絕.白堊紀晚期,海洋繼續拓寬,印度接近亞洲南緣.
始新世
新生代早期:印度開始撞擊亞洲(距今5,020萬年前)
5千萬至5千5百萬年前,印度開始撞擊亞洲,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原本與南極洲相連的澳洲,此時也開始迅速向北移動.
中新世
世界顯出現代構造(距今1,400萬年前)
2千萬年前,南極洲被冰雪所覆蓋,同時北方各個大陸迅速冷卻.世界看起來和現代相似,不過請注意佛羅里達和亞洲的一部分仍然在海洋之下.
冰川時代晚期
過去3千萬年來地球進入冰室氣候(距今18,000年前)
當地球處於「冰室」氣候時,兩極皆被冰雪覆蓋.極區冰蓋因為地球軌道變化(米蘭柯維奇旋迴Milankovitch Cycle)而擴張.最後一次極區冰蓋擴張發生在18,000年前.
現代世界
現今世界有定義明確的氣候帶
我們進入了大陸碰撞的新階段,這最終會在未來形成新的盤古超大陸.全球氣候在變暖,因為我們正在脫離冰川時代,同時也因為我們向大氣層中排放溫室氣體.

2. 印度板塊是什麼時候撞擊歐亞大陸板塊的那時候地球上有什麼動物,有人類或人類的祖

」印度洋板塊形成於九千萬年以前的白堊紀,自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分離,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約在五千到五千五百萬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時期和亞洲撞合」這一段是網路上的,當時地球地質動盪非常活躍,在軟流層的推動下,板塊漂移的速度都非常快,這也是地殼物質循環的表現。當時恐龍已經滅絕了, 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種類和數量繼續下降,被子植物開始繁衍

3. 地球經歷了幾個時期距今各多少年

1、前寒武紀
2、寒武紀
3、奧陶紀
4、志留紀
5、泥盆紀
6、石炭紀早期
7、石炭紀晚期
8、二疊紀
9、三疊紀
10、侏羅紀
11、侏羅紀晚期
12、白堊紀
13、白堊紀-第三紀滅絕
14、始新世
15、中新世
16、冰川時代晚期
17、現代世界
18、未來世界
19、1.5億年後
20、2.5億年後

1、前寒武紀:前寒武紀晚期超大陸和「冰室」世界(距今6億5千萬年前)

形成於11億年前的羅迪尼亞超大陸這時開始分裂。前寒武紀晚期的世界與現在的氣候十分相近,是一個「冰室」世界。

2、寒武紀:古生代的開始(距今5億1,400萬年前)

具有硬殼的生物在寒武紀第一次大量出現。諸大陸為淺海所泛濫。超大陸岡瓦那開始在南極附近形成。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勞倫西亞(Laurentia,北美)、波羅地(Baltica,北歐)和西伯利亞(Siberia)這幾個古大陸之間擴張。

3、奧陶紀:古海洋隔開諸大陸(距今4億5,800萬年前)

4、志留紀:古生代海洋閉合,諸大陸開始碰撞(距今4億2,500萬年前)

5、泥盆紀 :魚類的時代(距今3億9千萬年前)

泥盆紀時,古生代早期海洋閉合,形成「前盤古(pre-Pangea)」大陸。淡水魚類從南半球遷徙至北美和歐洲。森林首次在赤道附近的古加拿大生長。 植物大量生長,形成了今天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的煤炭。

6、石炭紀早期:石炭紀早期盤古大陸開始形成(距今3億5,600萬年前)

石炭紀早期,歐美大陸(Euramerica)和岡瓦那大陸間的古生代海洋閉合,形成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ts.)和維利斯堪山脈(Variscan Mts.)。南極開始形成冰帽,同時四足脊椎動物在赤道附近的煤炭沼澤開始發展。

7、石炭紀晚期 :巨大煤炭沼澤的時代(距今3億600萬年前)

石炭紀晚期,由北美及歐洲組成的大陸與南方的岡瓦那大陸碰撞,形成了盤古大陸(Pangea)的西半部分。南半球大部分被冰所覆蓋,而巨大的煤炭沼澤則沿著赤道形成。以赤道為中心,盤古大陸從南極延伸至北極,並將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與古大洋(panthalassic)分隔在東、西兩側。

8、二疊紀

二疊紀末期:自古至今最大的滅絕(距今2億5,500萬年前)

二疊紀時,巨大的沙漠覆蓋了西盤古大陸。同時爬行動物擴散到整個超大陸。99%的生物在滅絕事件中消失,標志著古生代的終結。

9、三疊紀

三疊紀末期,盤古大陸形成(距今2億3,700萬年前)

形成於三疊紀的盤古超大陸使陸生動物可以從南極遷徙到北極。在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之後,生命開始重新多樣化。同時,暖水生物群落擴散到整個古地中海(Tethys Ocean)。

10、侏羅紀

侏羅紀早期:恐龍遍布盤古大陸(距今1億9,500萬年前)

侏羅紀早期,中南亞開始形成。寬廣的古地中海將北方大陸與岡瓦那大陸分隔開。盡管盤古大陸依然完整,不過可以聽到大陸開始分裂的隆隆聲。

11、侏羅紀晚期 :盤古大陸開始分裂(距今1億5,200萬年前)

侏羅紀中期,盤古大陸開始分裂。侏羅紀晚期,中大西洋是將非洲與北美東部隔開的狹窄海洋。東岡瓦那大陸開始與西岡瓦那大陸分離。

12、白堊紀 :新的大洋張開(距今9,400萬年前)

白堊紀時南大西洋張開。印度從馬達加斯加分離,加速向北對著歐亞大陸撞去。值得注意的是,北美仍與歐洲相連,澳大利亞仍然是南極洲的一部分。

白堊紀時全球的氣候比現在要溫暖。恐龍與棕櫚樹出現在現在的北極圈,南極洲以及澳洲南部。雖然白堊紀早期的極區可能會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個中生代都沒有任何大規模的冰帽出現過。 白堊紀是海盆迅速張裂的時期。中洋脊迅速擴張導致了海平面的上升。

13、白堊紀-第三紀滅絕 :恐龍時代的終結(距今6,600萬年前)

希克蘇魯伯(Chicxulub)撞擊地球。這個直徑16千米的彗星的撞擊導致了全球氣候變化,恐龍和許多其他種類的生物因此而滅絕。白堊紀晚期,海洋繼續拓寬,印度接近亞洲南緣。

14、始新世 新生代早期:印度開始撞擊亞洲(距今5,020萬年前)

5千萬至5千5百萬年前,印度開始撞擊亞洲,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原本與南極洲相連的澳洲,此時也開始迅速向北移動。

15、中新世 :世界顯出現代構造(距今1,400萬年前)

2千萬年前,南極洲被冰雪所覆蓋,同時北方各個大陸迅速冷卻。世界看起來和現代相似,不過請注意佛羅里達和亞洲的一部分仍然在海洋之下。

16、冰川時代晚期 :過去3千萬年來地球進入冰室氣候(距今18,000年前)

當地球處於「冰室」氣候時,兩極皆被冰雪覆蓋。極區冰蓋因為地球軌道變化(米蘭柯維奇旋迴Milankovitch Cycle)而擴張。最後一次極區冰蓋擴張發生在18,000年前。

17、現代世界 :現今世界有定義明確的氣候帶

我們進入了大陸碰撞的新階段,這最終會在未來形成新的盤古超大陸。全球氣候在變暖,因為我們正在脫離冰川時代,同時也因為我們向大氣層中排放溫室氣體。

拓展資料

地球的形成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過多種學說。一般認為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占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與地球一樣,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可能有類似的形成方式,它們保留了較多的重物質;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於離太陽較遠,至今還保留著較多的輕物質。關於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盡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與戴文賽先生的結論一致,即在上述星雲盤形成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定性,星雲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根據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類地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億年。

4. 至今為止,地球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1 前寒武紀
2 寒武紀
3 奧陶紀
4 志留紀
5 泥盆紀
6 石炭紀早期
7 石炭紀晚期
8 二疊紀
9 三疊紀
10 侏羅紀
11 侏羅紀晚期
12 白堊紀
13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
14 始新世
15 中新世
16 冰川時代晚期
17 現代世界
18 未來世界
19 1.5億年後
20 2.5億年後

前寒武紀
前寒武紀晚期超大陸和「冰室」世界(距今6億5千萬年前)

形成於11億年前的羅迪尼亞超大陸這時開始分裂。前寒武紀晚期的世界與現在的氣候十分相近,是一個「冰室」世界。

羅迪尼亞大約在7.5億年前分裂成兩半,形成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

寒武紀
寒武紀:古生代的開始(距今5億1,400萬年前)

具有硬殼的生物在寒武紀第一次大量出現。諸大陸為淺海所泛濫。超大陸岡瓦那開始在南極附近形成。

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勞倫西亞(Laurentia,北美)、波羅地(Baltica,北歐)和西伯利亞(Siberia)這幾個古大陸之間擴張。

奧陶紀
古海洋隔開諸大陸(距今4億5,800萬年前)

奧陶紀時,古海洋分隔開勞倫西亞、波羅地、西伯利亞和岡瓦那大陸。奧陶紀末期是地球歷史上最寒冷的時期之一。岡瓦那大陸的南方完全為冰所覆蓋。

巨神海(Iapetus Ocean)隔開了波羅地和西伯利亞大陸,古地中海(Paleo-Teyhys Ocean)分隔開岡瓦那大陸、波羅地和西伯利亞大陸,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則覆蓋了北半球的大部分。

志留紀
古生代海洋閉合,諸大陸開始碰撞(距今4億2,500萬年前)

勞倫西亞與波羅地大陸的碰撞閉合了巨神海的北面,並形成了「老紅砂岩」(Old Red Sandstone)大陸。珊瑚礁擴張,陸生植物開始覆蓋荒蕪的大陸。

大陸碰撞導致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的加里東山脈(Caledonide Mts.)的形成,以及大不列顛北部、格陵蘭和北美東海岸的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ts.)的形成。

泥盆紀
泥盆紀:魚類的時代(距今3億9千萬年前)

泥盆紀時,古生代早期海洋閉合,形成「前盤古(pre-Pangea)」大陸。淡水魚類從南半球遷徙至北美和歐洲。森林首次在赤道附近的古加拿大生長。

植物大量生長,形成了今天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的煤炭。

石炭紀早期
石炭紀早期盤古大陸開始形成(距今3億5,600萬年前)

石炭紀早期,歐美大陸(Euramerica)和岡瓦那大陸間的古生代海洋閉合,形成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ts.)和維利斯堪山脈(Variscan Mts.)。南極開始形成冰帽,同時四足脊椎動物在赤道附近的煤炭沼澤開始發展。

石炭紀晚期
石炭紀晚期:巨大煤炭沼澤的時代(距今3億600萬年前)

石炭紀晚期,由北美及歐洲組成的大陸與南方的岡瓦那大陸碰撞,形成了盤古大陸(Pangea)的西半部分。南半球大部分被冰所覆蓋,而巨大的煤炭沼澤則沿著赤道形成。

以赤道為中心,盤古大陸從南極延伸至北極,並將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與古大洋(panthalassic)分隔在東、西兩側。

二疊紀
二疊紀末期:自古至今最大的滅絕(距今2億5,500萬年前)

二疊紀時,巨大的沙漠覆蓋了西盤古大陸。同時爬行動物擴散到整個超大陸。99%的生物在滅絕事件中消失,標志著古生代的終結。

三疊紀
三疊紀末期,盤古大陸形成(距今2億3,700萬年前)

形成於三疊紀的盤古超大陸使陸生動物可以從南極遷徙到北極。在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之後,生命開始重新多樣化。同時,暖水生物群落擴散到整個古地中海(Tethys Ocean)。

侏羅紀
侏羅紀早期:恐龍遍布盤古大陸(距今1億9,500萬年前)

侏羅紀早期,中南亞開始形成。寬廣的古地中海將北方大陸與岡瓦那大陸分隔開。盡管盤古大陸依然完整,不過可以聽到大陸開始分裂的隆隆聲。

侏羅紀晚期
盤古大陸開始分裂(距今1億5,200萬年前)

侏羅紀中期,盤古大陸開始分裂。侏羅紀晚期,中大西洋是將非洲與北美東部隔開的狹窄海洋。東岡瓦那大陸開始與西岡瓦那大陸分離。

白堊紀
新的大洋張開(距今9,400萬年前)

白堊紀時南大西洋張開。印度從馬達加斯加分離,加速向北對著歐亞大陸撞去。值得注意的是,北美仍與歐洲相連,澳大利亞仍然是南極洲的一部分。

白堊紀時全球的氣候比現在要溫暖。恐龍與棕櫚樹出現在現在的北極圈,南極洲以及澳洲南部。雖然白堊紀早期的極區可能會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個中生代都沒有任何大規模的冰帽出現過。

白堊紀是海盆迅速張裂的時期。中洋脊迅速擴張導致了海平面的上升。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
恐龍時代的終結(距今6,600萬年前)

希克蘇魯伯(Chicxulub)撞擊地球。這個直徑16千米的彗星的撞擊導致了全球氣候變化,恐龍和許多其他種類的生物因此而滅絕。白堊紀晚期,海洋繼續拓寬,印度接近亞洲南緣。

始新世
新生代早期:印度開始撞擊亞洲(距今5,020萬年前)

5千萬至5千5百萬年前,印度開始撞擊亞洲,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原本與南極洲相連的澳洲,此時也開始迅速向北移動。

中新世
世界顯出現代構造(距今1,400萬年前)

2千萬年前,南極洲被冰雪所覆蓋,同時北方各個大陸迅速冷卻。世界看起來和現代相似,不過請注意佛羅里達和亞洲的一部分仍然在海洋之下。

冰川時代晚期
過去3千萬年來地球進入冰室氣候(距今18,000年前)

當地球處於「冰室」氣候時,兩極皆被冰雪覆蓋。極區冰蓋因為地球軌道變化(米蘭柯維奇旋迴Milankovitch Cycle)而擴張。最後一次極區冰蓋擴張發生在18,000年前。

現代世界
現今世界有定義明確的氣候帶

我們進入了大陸碰撞的新階段,這最終會在未來形成新的盤古超大陸。全球氣候在變暖,因為我們正在脫離冰川時代,同時也因為我們向大氣層中排放溫室氣體。

5. 印度板塊和亞洲大陸在何時何地碰撞 When an

印度板塊和亞洲大陸碰撞地點就是喜馬拉雅山脈。碰撞時間目前學術界有兩派,一派認為是在55Ma,理由是當時印度板塊和亞洲大陸匯聚的速率突然減緩;另一派認為是35Ma,理由是兩板塊在55Ma並沒有達到可以彼此發生碰撞的距離,碰撞所造成的主要構造效

6. 印度—亞洲碰撞的起始時間

關於印度與亞洲大陸之間的碰撞與拼合,國內外地學工作者已作過不少的研究工作,並有諸多成果得到發表。然而,盡管人們對碰撞的時間給予充足的興趣與重視,但對於碰撞起始時間的把握仍十分不確切,且得出的解釋往往大相徑庭。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所用來確定碰撞時間的方法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對於大陸碰撞與拼合不同階段的理解存有差異所至。

現將目前人們用來確定印度與亞洲碰撞時間的方法及所得出的結果概述如下:

一、古地磁方法

1)有人(Bulter,1995)認為:洋底的地磁倒轉類型記錄了印度洋張開的歷史,據此可再造印度大陸在歷史時期的位置。對印度洋新生代磁異常的分析表明,在約50 Ma,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的相對速度從約15~25 cm/a迅速減少到約13~18 cm/a。板塊會聚速率的突然減少被當作是指示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的初始時代(Patriat等,1984)。從印度洋90°E洋脊的沉積岩古地磁結果,可類似地說明,在約55 Ma,印度板塊的向北運動表現為一個顯著的減速(從18~19 cm/a降到4.5 cm/a)(Klootwijk等,1992),Klootwijk等(1992,1994)將這種運動速率的變化解釋為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之間縫合作用的完成,並據此推斷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初次接觸的時間要早於55 Ma。會聚速度的降低代表著漂移陸殼對俯沖帶的阻塞作用,因而可用最初的減速來確定碰撞開始的時間。但目前尚難確定是否是由於漂浮的印度大陸邊緣和亞洲板塊的接觸產生的構造阻力的增加導致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之間的會聚慢下來,或者,是否僅僅反映在約50~55 Ma沿印度洋中脊擴張速度會突然減慢(尹安,2001)。青藏高原綜合地質考察隊(1990)所做的古地磁研究表明(圖7-1):在印度與亞洲兩大板塊碰撞之前,印度板塊向北漂移的速率大約為16 cm/a。碰撞以後印度板塊並沒有停止移動,僅減慢而已,接近5~6 cm/a。

圖7-1 青藏高原各地體(現在東經90°)相對於印度和安加拉克拉通緯度變化的立體圖解

2)印度與亞洲之間相對運動發生一個大的變化的時間(40 Ma)被認為反映了印度與亞洲碰撞的開始(Molner 和Tapponnier,1975)。這種變化經過校正的測定數據為50 Ma(Patriat and Achache,1984;Besse等,1984)。對印度最邊緣和喜馬拉雅北部晚古新世沉積中磁化作用的原始和次生成分的聯合分析,亦導致一個碰撞時間為50 Ma這樣一個結論(Besse等,1984)。正如Jaeger等(1989)所指出的,在那次分析中使用的地層事實上是較老的,約在60~56 Ma之間,所以,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的時代可能早於60 Ma。

二、古生物方法

在Nagpard的Taki組熔岩流間的沉積中發現Pelobatid蛙類(Salnil,1982)。Takli組的時代為根據倒轉時帶29R而得出的Maastrichtian早期。因此,漂移的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之間陸生動物群之間的交流必定發生在Maastrichtian期之前。印度與亞洲之間陸生動物群的相似,加之動物群中缺乏任何特徵明顯的土著分子,使我們可以推測印度與亞洲之間的碰撞大約發生在K/E之交而比一般認定的時間要早。

三、地層學與沉積學方法

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開始碰撞的時間受喜馬拉雅被動大陸邊緣地層學和沉積學演化的約束。

1)利用兩個大陸之間縫合帶的地質演化特徵來確定大陸碰撞的時間。Bulter(1995)在喜馬拉雅區內兩套時代資料相當貧乏的岩套中,依據①位於縫合帶處的陸相沉積與②從與俯沖帶有關的幔源花崗岩到源於陸殼加厚的花崗岩的區域性變化,識別出碰撞的大致時限為始新世(50 Ma)。

2)有人認為碰撞發生的表現是海水全部退出和陸相沉積的出現。Rowley(1996)通過對喜馬拉雅地區最高海相層現有資料的綜合分析認為:板塊碰撞在喜馬拉雅境內不同地區是不同時,在西側Zanskar-Hazara地區能夠將碰撞的起始時間很好地限定在Ypresian晚期(約52 Ma);至東側珠穆朗瑪峰東北部的古近紀的地層剖面中,正常海相陸架型碳酸鹽岩可延伸到Lutetian階頂部,沉積類型沒有變化的跡象,故碰撞的起始時間一定更年輕。沿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線一帶,源於喜馬拉雅-西藏體系剝蝕作用的巨厚海相三角洲-扇雜岩提供了與穿時碰撞相一致的獨立的推算:這種穿時碰撞在西部開始於大致發生在Ypresian晚期,向東逐漸推進,在東部也許穿過Lutetian期。沿縫合線北側的地層和岩漿岩史可與這樣一種穿時史對比。

3)Searle等(1987)認為:標志著特提斯閉合的兩個大陸板塊之間碰撞的時間可根據「印度河-雅江縫合帶內,沉積由海相類型(類復理石)向陸相類型(類磨拉石)的轉變」來確定。

4)Beck等(1995)指出,沿巴基斯坦西北緣,亞洲板塊的南部邊界的柱狀增生楔和海溝地層(66 Ma之後,55 Ma之前)逆沖到印度板塊的被動大陸邊緣之上。基於這種關系推測,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之間大洋岩石圈的消失必定出現在55 Ma之前,與初始碰撞有關的較早逆沖事件的印度板塊被動大陸邊緣可能在55 Ma之前已經俯沖到亞洲板塊之下。這意味著55 Ma是巴基斯坦西北部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最初碰撞的最小年齡。

5)藏南崗巴-定日地區,在露頭連續的上白堊統—下古近系印度板塊被動大陸邊緣海相地層序列中,馬斯特里赫特早—中期(約70 Ma)的沉積相和沉積模式發生急劇變化。在不整合面之上,馬斯特里赫特中期地層具有從泥灰質砂岩到硅質碎屑濁積岩突然轉變的特徵。下古新統(65~64 Ma)直接覆蓋在馬斯特里赫特期地層之上,淺水碎屑岩的再沉積作用被發現。這種70~64 Ma間沿印度板塊被動大陸邊緣沉積模式的變化,被Willems等(1996)解釋為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之間最初接觸的指示。Shi等(1996)得到相似的結論,他將晚白堊世(約80 Ma)和古近紀早期(約59 Ma)之間碳酸鹽台地的廣泛中斷解釋為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的最初時限。這個岩石學的年齡和Willems等(1996)的深水數據被Rowley(1998)用於構築遮普惹山地區100~46 Ma之間的沉降歷史。Rowley(1998)的沉降曲線顯示出約70 Ma構造沉降速率急速增加,其可能反映了亞洲板塊的增生邊緣載入在印度板塊被動大陸邊緣之上(尹安,2001)。

6)萬曉樵等(2001)對碰撞起始時間的理解是「陸殼的完全拼接和擠壓並伴隨深海洋盆的消失,這時會出現磨拉石的堆積」,並認為:在西藏仲巴地區,白堊系/古近系界線位於曲貝亞組與曲下組之間。在這一界面上,古新統磨拉石直接不整合於上白堊統陸棚碳酸鹽岩沉積之上,淺海相動物群在岡底斯南緣與印度北緣最初顯示同一生物區系特徵,表明印度與亞洲板塊之間的起始碰撞發生在白堊紀/古近紀之交。

四、岡底斯岩基的最年輕年齡

雖然岡底斯岩基曾被作為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之間最初碰撞時間的定年途徑(Dewley等,1988;Le Fort,1996),但是岡底斯岩基的年齡在約120~30 Ma之間變化(Xu等,1985;Harrison等,2000)。最年輕的年齡在45~30 Ma之間(Honegger等,1982;Schärer等,1984;Harrison等,1999),明顯滯後於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之間最初的時間,因為與碰撞有關的Sm-Nd變質年齡在喜馬拉雅地區是(49±5)Ma(Tonarini等,1993)。這些年齡的差異說明,岡底斯岩基最年輕的年齡可能對印度大陸北部的大洋岩石圈俯沖終止缺乏代表性(尹安,2001)。

筆者認為: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在喜馬拉雅境內的碰撞,符合通行的陸—陸碰撞的模式,是一種各地不等時的斜向式的碰撞。最高海相層的含義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是指該區內海相沉積類型的終結,其上再未出現海相沉積。最高海相層只能反映殘留海盆的終結,即特提斯洋在該區的最終封閉——碰撞起始年齡的下限(即最年輕的年齡),而不能作為大陸之間碰撞發生的起始時間的判別依據,因為印度板塊被動大陸邊緣的大部分(500~1000 km)可能已經俯沖到亞洲板塊之下了(Patriat等,1984;Matte等,1997),碰撞早期記錄可能已消失了(尹安,2001)。碰撞作用在某一地區發生的起始時間的標志應是該區沉積類型首次由類復理石向類磨拉石的轉變,該區在碰撞發生之後完全有可能再次接受海相沉積。

西藏地區內,印度與亞洲之間的碰撞最初發生的時間可能是白堊紀/古近紀之交,作為這一事件的標志:仲巴地區古新統磨拉石直接不整合於上白堊統陸棚碳酸鹽沉積之上(萬曉樵等,2001)。在崗巴地區,古新統粗碎屑含礫沉積不整合於上白堊統淺海碳酸鹽岩沉積之上,其間可見以薄層粘土為標志的古風化殼,代表一次重大沉積轉變和構造運動。印度大陸北緣與岡底斯南緣直至白堊紀末均具有明顯的生物分區現象,其間被深海盆地所阻隔。古新世開始淺海相動物群在該區顯示同一生物地理區系特徵,說明兩大陸已完全拼合,南北生物地理區同歸於一殘留海盆。地層與古生物特徵為印度與亞洲板塊碰撞起始時間的確定提供了基礎性依據。據此推測大陸早期碰撞發生在白堊紀/古近紀之交(65 Ma)。古新世中—晚期直至始新世早期殘余海盆內碳酸鹽台地遭受持續的擠壓變形,進一步說明大陸的碰撞在古新世初就已發生。沉積地層的破碎變形和滑塌堆積是持續碰撞與擠壓的結果。藏南前陸盆地的形成演化史也表明了這一點。

7. 印度板塊是什麼時候撞擊歐亞大陸板塊的那時候地球上有什麼動物,有人類嗎

這倆板塊不是ang一聲撞在一起的,地殼變化是一點一點的,速度就像長指甲蓋一樣。

閱讀全文

與印度多少年前撞上亞洲大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奶粉用多少度水泡 瀏覽:603
馬來西亞人怎麼收中國人的錢 瀏覽:498
中國東西怎麼寄到國外 瀏覽:857
英國歷史的書用英語怎麼 瀏覽:82
在越南怎麼買車 瀏覽:441
印度著名大學長什麼樣 瀏覽:576
英國最近發現什麼病毒 瀏覽:414
伊朗內衣是什麼意思 瀏覽:519
伊朗民族為什麼這么強大 瀏覽:930
怎麼樣才能給伊朗捐款 瀏覽:983
越南種什麼紅木 瀏覽:841
中國哪個省出產藍莓好 瀏覽:309
越南本土有什麼快遞公司 瀏覽:422
中國9價疫苗哪裡有 瀏覽:263
孟加拉和越南沖鋒衣哪個好 瀏覽:498
中國為什麼造不出飛機 瀏覽:921
義大利哪裡買電動自行車 瀏覽:649
印度哪裡華僑的人多 瀏覽:977
義大利哪個國家比較好 瀏覽:221
去印尼簽證大概要多少錢 瀏覽: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