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和以色列恩怨多少年

印度和以色列恩怨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7-22 19:35:17

Ⅰ 印度與以色列的關系

1992年印度與以色列建交之前,印度與以色列基本處於敵對狀態,印度偏向於阿拉伯世界,但隨著經濟發展和中東和平進程的加快,印度與以色列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從經濟上說,1992年兩國貿易額只有2億美元,到2002年已經達到13億美元,增長了5 倍半。從軍事上說,印度引進了大量以色列武器系統,包括最有名的費爾康預警系統、巴拉克導彈、無人駕駛飛機、電子戰系統等尖端武器設備,印度還准備購買美以聯合研製的價值25億美元的箭式導彈防禦系統 。從政治上說,印度與以色列領導人多次互訪,且在相互利益相關的問題上保存一致。印以關系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印關系的改善。冷戰後,美國調整其南亞政策,並有意與印度及以色列聯手建立聯盟關系,以實現其全球反恐的新戰略布局。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由於印度與阿拉伯國家的傳統關系以及對中東石油的嚴重依賴,它在與以色列發展實 質性關系的同時,也不願意過分傷害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而一定會努力在阿以之間尋找一個最佳的平衡點,以期實現其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Ⅱ 以色列和阿拉伯有什麼仇什麼怨至於有上千年恩怨。

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猶太人於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以色列國。然而,到了公元前926年,統一的以色列國一分為二,北部的叫做以色列王國,南部的稱作猶太王國。兩個猶太人王國控制了巳勒斯坦地區。公元前722年和公元前586年,兩個王國分別被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所滅。此後,巴勒斯坦地區又先後被波斯、希臘和羅馬征服。公元,135年,猶太人不甘忍受奴隸的處境,舉行了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後,猶太人被迫背井離鄉,流散世界各地。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佔領巴勒斯坦,當地居民大多低依伊斯蘭教,並與陸續遷入的阿拉伯人融合在一起,形成巳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即巴勒斯坦人。從此,他們世世代代居住了下來。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大規模興起,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份份踏上回歸之路,返回巴勒斯坦地區定居。從此,阿猶兩族使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土地爭奪大戰。

猶太人離開已經很久,為什麼有能力回來呢?這里有猶太人在全球的支持;還有就是帝國主義為維護殖民統治而實行的一種分而治之的政策。1947年4月,由於英國無力繼續其統治,就把巳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在美、英、蘇、法等國的操縱下,聯合國大會不顧阿拉伯國家的反對,做出了分治巴勒斯坦的181號決議,規定在巳勒斯坦地區同時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並對領土作出了偏向 猶太人的具體劃分。根據決議,猶太人分得土地1.52萬平方公里,阿拉伯人只得到1.115萬平方公里,面積約176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戰由聯合國管理。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而阿拉伯國則因當時的阿拉伯國家一致反對181號決議而未能成立。以色列國成立的第二天,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巳嫌和伊拉克等阿拉伯5國發動了討伐以色列的,第一次中東戰爭。巴以爭端從較小規模的爭斗演變成大規模的流血沖突,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之間的仇怨越結越深,巴以爭端也成了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最為復雜的地區難題。

Ⅲ 印度尼西亞和以色列的關系怎麼樣

印尼沒有和以色列建交。

因為以色列侵佔了很多巴勒斯坦的領地,所以,很多國家沒有和以色列建交,比如馬來,比如印尼。這些國家內部,都有很強的伊S蘭教的力量,都沒有和以色列建交。
甚至,去年以色列國家總理的飛機要路過印尼,印尼都不讓。
關系不好,尤其是在政治上,極為對立。

Ⅳ 第三次中東戰爭和印度的關系

沒有太大的關系
第三次中東戰爭和印度的關系並不大。但是,這場戰爭也多少牽涉到一些印度元素在其中。
首先,在當時的聯合國軍隊中,有部分印度軍隊。而以色列方面則認為,印度在政治上有傾向於埃及的嫌疑。後來當戰爭爆發時,時任聯合國第三任秘書長的吳丹在埃及封閉了蒂郎海峽和驅逐聯合國維和部隊後,要求將聯合國軍隊向以色列方面移動時,遭到了以色列的拒絕。因為以色列方面認為,此舉有可能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遭到破壞以及軍事機密被泄露。

Ⅳ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恩怨究竟是怎麼回事

(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歷史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歷史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國家。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各部落遷入定居。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後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都曾佔領巴勒斯坦。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絕大部分猶太人流往世界各地。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由上述材料可知,巴勒斯坦地區也曾是猶太人的故鄉,而且文本關於他們的傳說為人所熟知。就以《聖經》為例,這本基督教經典所記載的就完全是猶太人祖先的故事。雖然大多數歷史學家們都認為不能從《聖經》中汲取太多的信息--這不是因為當中的記載不真實,而是因為難以證實它的真實性;再者,《聖經》只是一種信仰的產物--不過,由於大部分內容都被現今的猶太人所接受,所以我們有必要仔細地了解故事的輪廓,因為今天的沖突以及耶路撒冷問題與宗教原因息息相關: 故事開始於上帝告訴亞伯拉罕離開自己的故鄉美索不達米亞,遠赴迦南,即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開始新的生活。就這樣,亞伯拉罕被認為是猶太人的始祖,就像中國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一樣。於是亞伯拉罕帶領他的妻子和兒子們來到迦南,這大概就是猶太人認為自己曾是巴勒斯坦地區的主人的證據。他的兒子艾薩克(Isaac)和孫子雅各布(Jacob)都被認為是猶太人的祖先。雅各布有十二個兒子,不知什麼原因其中的十個非常憎恨他們的兄弟約瑟夫,並把他賣到埃及當奴隸。不過約瑟夫有一個解夢的本領,深得埃及國王的喜愛,於是他被封作宰相。後來雅各布和他的兒子們來到埃及投靠約瑟夫,並大量繁殖他們的後代,這些後代就第一次被稱作以色列人(Israel,意思是上帝為其斗爭或者是與上帝作斗爭?)。埃及國王看到繁盛的猶太人,視他們為威脅,為了除掉這個隱患,他找借口把這些以色列人貶為奴隸。痛苦的服役生活使可憐的猶太人反抗了,於是就上演了摩西領受十誡,帶領以色列人返回故鄉的故事。後事冗繁不再詳敘。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BC,以色列人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王國—以色列王國,而他們有兩位出色的國王,大衛和他的兒子所羅門,在位期間,發展貿易,以武力維持其統治,使以色列發展到鼎盛。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王國定都耶路撒冷,被確立為猶太民族的神聖之地,這樣就為巴以沖突的症結難解奠定了根源。 由此看來,猶太人的歷史,至少是他們認為的事實,顯示出他們的民族特質,在他們的潛意識中,猶太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但更是一個克服災難的民族,他們有勇氣,也有力量與種種上帝的考驗作斗爭。但是他們近代的慘痛遭遇似乎比《聖經》記載的大災難還更加悲慘,難道是他們的另一個考驗?可以肯定的是,那慘絕人寰的經歷永遠刻在猶太人歷經漂泊、破碎流血的心中: 就在以色列王國被滅亡以後,希臘羅馬王國也曾佔領過這片土地,猶太人就在這個時期流放都世界各地,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家鄉,被迫逃到東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如德國、奧地利和波蘭,但人身利益卻被大大的限制。也許是因為他們是一個聰明的民族,在政治、醫學、藝術各領域成就斐然,於是就遭到別的民族的嫉妒。沙俄時代和二戰期間的大屠殺成為了猶太人最慘痛的記憶,也許是因此猶太人的憤怒一發不可收拾。 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份,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發生流血沖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英、美兩國的支持下,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後推行擴張主義政策,於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四次對阿拉伯國家發動大規模的戰爭。100多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世代居住的家園,淪為難民。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開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全國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9年阿拉法特擔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國簽署了戴維營協議,被佔領土的巴勒斯坦人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巴解組織則拒不接受自治。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宣言明確巴勒斯坦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的第181號決議(分治決議)。巴勒斯坦的邊界問題留待以後通過談判解決。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譴責恐怖主義。1993年9月13日,在挪威主持的秘密談判之後,以色列和巴解組織簽署了和平協定,提出了巴勒斯坦自治計劃。1994年5月4日,巴解組織和以色列在開羅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在加沙和傑里科實行有限自治的協議,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成立。同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結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二)巴以沖突之源—聖殿山 巴以沖突之源—聖殿山 猶太教古經典這樣記載:「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圍填世界的海洋;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臉就是聖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聖殿山,歷經滄桑,已成為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巴以半個多世紀的流血沖突,最大的症結就在於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爭奪的根源和焦點,則集中在聖殿山的歸屬。三年前(2000)就是因為當時的利庫德領導人沙龍闖入這里,引燃了延續至今的巴以沖突。 雖然名為聖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頭的影子,極目之處,只見一片矩形石建築群和蓊鬱的樹木。事實上,聖殿山還是古猶太人流傳下來的稱呼。猶太教古經典就曾記載,上帝為考驗猶太始祖亞伯拉罕,讓他在聖殿山一巨石上獻祭獨子以撒。在基督教傳說中,這塊石頭也被視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類始祖亞當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紀,雄才大略的猶太國王所羅門在這里建了第一聖殿,存放約櫃、挪亞方舟等聖物。聖殿後被毀,有重建,但最終於公元2世紀被徹底毀滅,猶太人也被驅逐出故土,浪跡天涯。 聖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稱此地為「聖地」。因為在這個當年的猶太聖殿遺址上矗立著有千百年歷史的阿克薩清真寺和金頂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為伊斯蘭教繼麥加和麥地那後的第三大勝地。原來的猶太聖殿遺跡也就幾乎盪然無存了。 踏步聖殿山,幾乎每一個磚瓦都有一個故事、一段歷史,或神妙,或凄婉。對於猶太人和穆斯林來說,聖殿山已沉入他們的心靈。但這種聖跡的重疊,也隨即轉化為宗教的紛爭和歷史的積怨,由此使這塊方圓不足0.135平方公里的的地方,承載著太多的仇殺與血淚;在某種程度上,主導著巴以人民的對立情緒,直至2000年激化為流血沖突。 在聖殿山,巴以雙方也不時爆發激烈的槍戰,對於每一方而言,對會不屑和不滿於對方的到來,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聖地。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對於這座占據著民族心理中心地位的聖殿山,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願意拱手相讓。在阿克薩清真寺西面即是西牆。從外觀上看,這堵牆與巴勒斯坦其他牆別無二致。但由於歷史原因,它成了猶太人心中最神聖的地方,是古國不滅,民族長存的象徵,猶太人常聚集在此哭泣,因此有稱為「哭牆」。許多猶太人就對當年巴勒斯坦人阻止他們到「哭牆」祈禱耿耿於懷。這種情況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方結束。結果是猶太人以武力攻佔了整個東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猶太教的宗教導師)和將領們趕往西牆,撫牆放聲痛哭。 許多猶太人因此堅持,以色列決不能放棄聖殿山。2000年9月,「鷹派」代表人物沙龍穿過西牆右上方的一個小門,進入阿克薩清真寺,以此宣示猶太人與聖殿山的宗教關系。此舉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為一直延續至今的巴以沖突的直接起源。聖殿山從此更加喧鬧。時常猶太人在西牆邊祈禱,巴勒斯坦人則藉助地理之便向下投擲石塊,然後是以軍警的介入,向巴勒斯坦人開槍甚至闖入清真寺抓人。 (三)總結 總結 可見,巴以沖突的直接起源在於猶太人的復國運動,建國後又屢次把巴勒斯坦人趕出故土,就像當年別人對他們所做的一樣,而且越演越烈,終於釀成了民族矛盾。而更為深刻的原因是,兩個民族都曾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兩個民族都視同一個城市為宗教勝地,從而沖突就有了更為堅實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決也變得更加困難。猶太人的建國和驅逐可以看作為幾千年來來怨恨的釋放,雖然可以理解,但他們表現出來的過分強硬和蠻橫卻為本來可以更好解決的問題留下了禍根。

Ⅵ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歷史恩怨 詳細分析

巴以兩國的沖突背後隱藏著歷史根源,有民族、宗教、各方面的因素,也有大國干預的外部因素。根本原因是兩國對同樣的一塊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權請求。

公元前20世紀前後,猶太人的祖先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了希伯來王國,曾佔領巴勒斯坦。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絕大部分猶太人流往世界各地,猶太人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流亡全世界的。

巴勒斯坦地區曾是猶太人的故鄉,關於他們的傳說為人所熟知。《聖經》這本基督教經典所記載的就完全是猶太人祖先的故事。猶太人認為巴勒斯坦自古就是屬於他們的領地,這在《聖經》中就有記載。不過巴勒斯坦人不承認這點。

真正的沖突是從19世紀80年代後的巴以沖突開始而持續至今的。 數個世紀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

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第一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迴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猶太國之地。

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系也日趨緊張。

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Jewish national home),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

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

1933年,納粹黨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

1944至1948年之間,約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

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

將巴勒斯坦地區再分為兩個國家(上次巴勒斯坦領區77%給予阿拉伯人,成為今天的約旦),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沖突。

分治方案在已開發領土上大致採取照顧傳統聚居點、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則,但考慮到未來大量猶太難民的遷入,將南部人煙稀少的沙漠地區內蓋夫劃入猶太國。故猶太人以相對少的人口獲得了較多的領土。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加入聯合國,成為成員國,保障其在國際上獲得廣泛承認的國家地位。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

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伊爾貢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

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布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里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斗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

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利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沙地帶。

量的阿拉伯人口在戰爭中逃離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阿拉伯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估計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後來稱為巴勒斯坦難民,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不許這些巴勒斯坦難民重返家園。

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沖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就一直持續至今。

(6)印度和以色列恩怨多少年擴展閱讀:

巴以沖突之源—聖殿山。

猶太教古經典這樣記載:「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圍填世界的海洋;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臉就是聖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聖殿山,歷經滄桑,已成為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

巴以半個多世紀的流血沖突,最大的症結就在於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爭奪的根源和焦點,則集中在聖殿山的歸屬。2000就是因為當時的利庫德領導人沙龍闖入這里,引燃了延續至今的巴以沖突。

雖然名為聖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頭的影子,極目之處,只見一片矩形石建築群和蓊鬱的樹木。事實上,聖殿山還是古猶太人流傳下來的稱呼。

猶太教古經典就曾記載,上帝為考驗猶太始祖亞伯拉罕,讓他在聖殿山一巨石上獻祭獨子以撒。在基督教傳說中,這塊石頭也被視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類始祖亞當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紀,雄才大略的猶太國王所羅門在這里建了第一聖殿,存放約櫃、挪亞方舟等聖物。聖殿後被毀,有重建,但最終於公元2世紀被徹底毀滅,猶太人也被驅逐出故土,浪跡天涯。

聖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稱此地為「聖地」。因為在這個當年的猶太聖殿遺址上矗立著有千百年歷史的阿克薩清真寺和金頂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為伊斯蘭教繼麥加和麥地那後的第三大勝地。原來的猶太聖殿遺跡也就幾乎盪然無存了。

踏步聖殿山,幾乎每一個磚瓦都有一個故事、一段歷史,或神妙,或凄婉。對於猶太人和穆斯林來說,聖殿山已沉入他們的心靈。

但這種聖跡的重疊,也隨即轉化為宗教的紛爭和歷史的積怨,由此使這塊方圓不足0.135平方公里的的地方,承載著太多的仇殺與血淚;在某種程度上,主導著巴以人民的對立情緒,直至2000年激化為流血沖突。

在聖殿山,巴以雙方也不時爆發激烈的槍戰,對於每一方而言,對會不屑和不滿於對方的到來,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聖地。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對於這座占據著民族心理中心地位的聖殿山,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願意拱手相讓。

在阿克薩清真寺西面即是西牆。從外觀上看,這堵牆與巴勒斯坦其他牆別無二致。但由於歷史原因,它成了猶太人心中最神聖的地方,是古國不滅,民族長存的象徵,猶太人常聚集在此哭泣,因此有稱為「哭牆」

。許多猶太人就對當年巴勒斯坦人阻止他們到「哭牆」祈禱耿耿於懷。這種情況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方結束。結果是猶太人以武力攻佔了整個東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猶太教的宗教導師)和將領們趕往西牆,撫牆放聲痛哭。

許多猶太人因此堅持,以色列決不能放棄聖殿山。2000年9月,「鷹派」代表人物沙龍穿過西牆右上方的一個小門,進入阿克薩清真寺,以此宣示猶太人與聖殿山的宗教關系。

此舉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為一直延續至今的巴以沖突的直接起源。聖殿山從此更加喧鬧。時常猶太人在西牆邊祈禱,巴勒斯坦人則藉助地理之便向下投擲石塊,然後是以軍警的介入,向巴勒斯坦人開槍甚至闖入清真寺抓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巴以沖突

Ⅶ 甘地那個時期,印度分為兩個國家,關系遭到什麼地步了,和以色列與那個什麼坦相比,嚴重嗎

不一樣啊,印度跟巴基斯坦是兩個正式的國家,實力不相上下,打仗打了很多年,而且外國干預很少;但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不一樣,以色列是正式國家,巴勒斯坦還不是(甚至連政府還不存在),跟以色列交戰的都是借口幫助巴勒斯坦的一些阿拉伯國家,比如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當初它們就是借口幫助巴勒斯坦而入侵以色列領土,第一次戰爭之後巴勒斯坦被這些國家堂而皇之的佔領。於是以色列急眼了,硬是跟好幾個國家打,而且越打越強,現在已經沒人敢小看以色列了。所以說,巴以那邊,要比印巴亂得多,因為印巴只是兩個國家的事兒,巴以是好幾個國家。。。

Ⅷ 1962年中印戰爭,以色列為何無償提供給印度大炮

以色列的背後是美國在撐著。美國遏制中國的政策從來就沒放鬆過。

Ⅸ 以色列和印度有外交關系嗎

有啊,和中國關系差不多阿,雖然印度有一些穆斯林,但不多,大多數還是信佛教地

回答二樓:哦,使這樣啊,謝謝啊。我回去學學。但是世界三大教不就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嗎?印度教是不是和佛教是從屬關系啊?嘻嘻,它屬於佛教?? :PP

我又回來修改了,佛教起源於印度教,印度教回頭也借鑒了佛教的東西,兩教在一些本質問題上有嚴重分歧。
對不起摟住,我偏題嚴重。

Ⅹ 為什麼印度離不開以色列

印度最近有些郁悶,因為他們怎麼都想不到,先前和美國簽署的引進MQ-9B「守護者」無人機的交易,如今竟然與向以色列人購買「蒼鷺TP」無人機的買賣產生了嚴重沖突。為了避免和美國通用原子正面競爭,以色列宇航工業公司有可能中止和印度的蒼鷺TP無人機交易,而附加的技術轉染協議,自然也就隨風而去了。

蒼鷺是由以色列宇航工業公司所研製的一種中高空長航時偵查無人機,它的滯空時間最長可達52小時,航程最遠逾1萬公里。而蒼鷺TP則是蒼鷺系列的改進型號,它搭載了先進完善的感測系統,從高精度紅外熱成像儀器到先進可見光空中監視雷達,再到其他情報收集雷達系統等等一應俱全。更難能可貴的是,如果以色列方面願意向印度開放蒼鷺TP的數據鏈路,那麼印度還將它當成中繼制導平台,藉助蒼鷺TP來延伸「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的有效打擊范圍。這點對於情報獲取手段匱乏而單調的印度軍方來說至關重要,對駐守在印度北部邊境地區的空軍更是如此。

國際上能買到的大型中高空長航時偵查無人機不多,蒼鷺TP就是其中之一

我國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把翔龍部署過去,想要表達什麼意思顯而易見,而印度唯一能稍稍平衡局面的希望就只有蒼鷺TP。但現在印度的做法卻讓以色列感受到了背叛,除非印度在後續的談判中把引入蒼鷺TP的價碼大幅提高,否則屆時肯定要在蒼鷺/守護者里二選一。印度雖然總喜歡自我標榜為軍事大國,可武器裝備的國產率卻低的可憐,千里之外的小小以色列也能捏著印度的痛點步步相逼。國際軍售環境良好總能買到先進貨色,既是祝福也是詛咒。印度感受到的祝福已經夠多了,現在也該是時候為詛咒付出代價了。

閱讀全文

與印度和以色列恩怨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人為什麼下跪 瀏覽:510
印尼國家時間與中國時差多少 瀏覽:820
越南定製傢具多少錢 瀏覽:161
越南人如何購物 瀏覽:951
伊朗直飛中國為什麼到蘭州 瀏覽:889
網路電視如何看印度電視劇 瀏覽:114
如何委婉的越南朋友 瀏覽:366
義大利超級杯怎麼是ac米蘭 瀏覽:65
跟伊朗人說聖誕節快到了會怎麼樣 瀏覽:419
義大利麗多可哪個好 瀏覽:848
去英國的士要多少錢 瀏覽:254
速凍的印度餅怎麼吃 瀏覽:340
與中國建交的加勒比島國有哪些 瀏覽:624
中國非常有名的企業有哪些 瀏覽:49
怎麼看義大利人的視頻 瀏覽:130
印度裔哪些方面不如華裔 瀏覽:821
伊朗股市怎麼樣 瀏覽:899
法國為什麼喜歡吃英國王室的瓜 瀏覽:133
坐飛機從中國去日本要多久 瀏覽:479
英國生產力什麼時候超過中國 瀏覽: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