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法顯比唐三蔵早去印度多少年

法顯比唐三蔵早去印度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7-21 14:24:47

1. 求法十四載,回國時已是八十老翁,歷史上比唐僧早200多年的西天取經人是誰

比唐僧早200年去西天取經的人是法顯,他是佛教歷史上的一位名僧,也是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和傑出的翻譯家和旅行家,他一開始是從長安開始出發的,經過了西域到天竺一共游歷了有20多個國家,收集了很多梵文經典,經歷了14年,才回到故國。

不過他回去的時候沒有走陸路。而是走的水路,從獅子國開始坐船,換乘了好幾次打算在廣州登陸的,但是遇到了暴風雨,被迫登陸以後開始走的陸地。

2. 西行取經第一人比唐僧早二百多年,也曾途徑凶險的流沙河,看看是何許人也

一提到西天取經,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唐高僧玄奘,唐僧取經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連孩童們都知道。

《佛國記》記錄,法顯取經途中,類似流沙河這樣惡劣的地方不下於五六百處,可見西行取經之艱難困苦之一斑。

本文來自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者/不文

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3. 比唐三藏還早經的人是誰

東晉高僧法顯大師。
法顯俗姓龔,東晉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人,兄弟四人,三個哥哥幼年夭折,父母為保住這個兒子,便把3歲的法顯送到寺中做小沙彌。法顯20歲時受大戒後,勤學不止,成為當時有名的高僧。
法顯在鑽研佛經過程中發現,傳入中國的佛學經典有很多或殘缺不全,或是釋義不清,於是便萌生了遠赴天竺求取經書、「令戒律流通漢地」的念頭。
東晉隆安三年(399年),法顯不顧65歲高齡,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人從長安(今西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達鄯善(今新疆鄯善)、烏夷(今新疆焉耆),向西南穿過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抵於闐(今新疆和田)。
接著,南越蔥嶺,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經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內,再返巴基斯坦境內,後東入恆河流域,到達天竺境內,又橫穿尼泊爾南部,到達東天竺。
法顯等人在摩揭陀國首都巴達弗邑(今印度巴特那)停留3年,學梵語,抄經律。後來,法顯又獨自游歷南天竺,在恆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國(今印度泰姆魯克)寫經畫像兩年。之後,搭船縱渡孟加拉灣,抵達獅子國(今斯里蘭卡)。

東晉義熙八年(412年)農歷八月,法顯搭乘商船,從海路歸國。一路上,艱險瀕瀕,九死一生,於翌年五月回到青州廣郡牢山(今山東青島嶗山)。歷時15年,游歷30餘國,帶回大量梵本佛經。
歸國後,法顯不顧年事已高和旅途勞頓,著手翻譯佛經。七年間,他共譯出佛學經典6部63卷,其中《摩訶僧袛律》成為五大佛家戒律之一,對後世的中國佛教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法顯還將自己西行取經的見聞寫成《佛國記》。該書不僅是一部傳記文學的傑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是研究當時西域和印度歷史、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史料,在中國和南亞地理學史和航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法顯取經、譯經之功不僅得到佛教界的敬重,也贏得了中外學者的高度評價。近代學者梁啟超說:「法顯橫雪山而入天竺,齎佛典多種以歸,著《佛國記》,我國人之至印度者,此為第一。」
斯里蘭卡史學家尼古拉斯·沙勒說:「人們知道訪問過印度尼西亞的第一個中國人的名字是法顯。」印度學者恩·克·辛哈等人也贊揚說:「中國的旅行家法顯,給我們留下有關印度的寶貴記載。」
公元422年,法顯大師圓寂於荊州辛寺,「春秋八十有六,眾咸慟惜」。

4. 比唐玄奘還早200年,關外西天取經第一人是誰,最終是何結局

關外西天取經第一人是曇無竭,他比玄奘還要早了好多年,曇無竭不僅時間比玄奘早了206年,而且路程也要比玄奘的路程要長遠,因為他是從關外出發的,他一路化險為夷,最後順利回國,回國後,他就在江南一帶弘揚佛教文化,一直都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都在為佛教文化的弘揚做貢獻。

曇無竭後來把他在西天尋求到的梵文《觀世音受記經》翻譯成漢文後,這本書廣泛地流傳於南北各地,後收錄在《大藏經》中,為世人所傳誦

5. 比玄奘早兩百多年的取經人:法顯有多厲害

說到取經,大家想到的一定是《西遊記》中家喻戶曉的人戶——唐僧,唐玄奘。但其實在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第一位西行取經的大師是法顯,他比唐玄奘還早了兩百多年取經,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求取經法的大師,只是知道他的人甚少。

後來,法顯在達摩羯陀國首都巴弗連城的高僧的幫助下,尋得了他夢寐以求的佛法。他邊學梵語邊抄寫經書,不知疲倦地汲取著佛經中的知識,並將它們都帶了回來。這一行,途徑三十餘國,歷時十三年。

6. 第一個到印度取經的中國人是誰其著作是什麼

第一個到印度取經的中國人是東晉高僧法顯,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也是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他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

法顯3歲出家,於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過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抵於闐(今新疆和田),南越蔥嶺,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經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內,後東入恆河流域,達天竺(今印度)境。

法顯的著作《法顯傳》又稱《佛國記》、《佛游天竺記》等,書中對所經中亞、印度、南洋等約30國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產、風俗乃至社會、經濟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國古代關於中亞、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記,在中國和南亞地理學史和航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6)法顯比唐三蔵早去印度多少年擴展閱讀:

《法顯傳》對印度的影響:

1、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因此研究印度古代歷史,必須乞靈於外國的一些著作,尤以中國古代典籍最為重要,而在這些典籍中,古代僧人的游記更為突出。

2、僧人游記數量極多,而繁簡不同,時代先後不同。《法顯傳》是最古的和最全的之一,一向被認為與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和義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鼎足而三。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學者,包括印度學者在內,都視之為瑰寶。

7. 為什麼西遊記主角是唐僧,而不是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法顯

話說唐僧被困女兒國,脫身不得,悟空、八戒偷著樂,只有沙僧干著急。

豬博士八戒就對沙僧小鮮肉說:人丑就要多讀書啊!如果咱師傅不是唐玄奘,而是第一個西天取經的法顯和尚,就沒這檔子事了!

看過我的《一帶一路上的歷史之謎》的,大概對法顯有印象吧。

他名氣比唐僧小多了――那是現在;要擱《西遊記》出版之前,名氣可能不會小於唐玄奘。

玄奘是很多和尚的偶像,法顯是唐僧的偶像――至少是之一。

法顯去印度取經,比唐僧早了200多年,貨真價實的「西天取經第一人」。

唐僧後來紅得發紫,很大因素是因為有了《西遊記》。

《西遊記》是根據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故事,改編、誇大而成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作者吳承恩,沒有選擇第一個西天取經的和尚法顯,卻選了唐玄奘呢?

原因之一,是年齡問題。

吳承恩喜歡把現實中存在的一些細節,摻入小說中。

比如唐僧歷史上確有其人,唐朝有個去印度取經的和尚叫悟空,等等。

為了讓故事和人物對上號,他不得不考慮年齡問題。

玄奘開始西天取經的時候,還是「中鮮肉」一枚,年僅29歲。

新鮮又略帶成熟的年紀,容易被女兒國國王、蜘蛛精這樣的熟婦所勾引。

法顯呢?開始取經的時候,已經65歲了。

那是東晉啊先生,人均壽命估計也就三四十歲。可他居然這個年紀出發,萬里迢迢,前往印度。

一去13年。走的時候,就沒打算活著回來。

然而居然活著回來了,最終圓寂於荊州,享年86歲。

讓女兒國國王喜歡一個六七十歲的老頭,那畫面會不會慘不忍睹??

其二,是唐僧成就更大。

很年輕的時候,唐玄奘就被稱為「三藏法師」。

對佛教的律、經、論都很精通,才能有此稱號。

法顯的年代,佛教典籍不全,尤其是戒律缺失,這也是他西天取經的原因之一。

資料不全、條件有限,他想取得大的成就,要比唐僧困難得多。

其三,唐僧地位更高。

他偷渡出境,西天取經,去的時候極其狼狽。

回來的時候,卻榮耀無比,唐太宗親自接見。

法顯出去的時候平平常常,回來的時候卻很狼狽。

他帶了10個徒弟,途中病死、凍死了3個,中途返回了6個,唯一一個陪他抵達印度的徒弟,又決定永久居留印度,不回國了。

所以他出去的時候,是11人;回國的時候,隻身一人,而且大船還迷失方向,本來去廣州,不知什麼鬼,靠岸的時候居然到了青島。

也沒有看到皇帝接見法顯的資料。

法顯回國時,已經是東晉末年,政局動盪,南北政權對峙,估計皇帝也沒心思接見一個和尚了。

能受到皇帝接見,是莫大的榮耀,地位也會大大提高。

吳承恩很看重這一點。

其四,唐僧情商很高,善於處理團隊事務,寫作時更容易發揮。

舉個例子:唐僧取經,屬於偷渡,回國的時候,擔心政府秋後算賬,怎麼辦?

他很有辦法。給朝廷寫了一封信,不提自己的艱難困苦,而把這次西行成功,歸因於唐太宗的英明領導;把這次西行的意義,宣揚成眾藩咸服,展示大唐國威。

唐太宗看了,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對唐僧的偷渡行為十分滿意,大加褒獎。

偷渡這茬兒,誰還敢提?

所以唐僧其實是很有手段的。

最後一點在於,法顯生於亂世,唐僧生於盛世。

法顯生活在東晉末年,隨後是混亂的南北朝。

戰爭頻仍,政局動盪,老百姓以活命為第一要務,他的故事,不太容易形成民間故事流傳。

唐僧生逢貞觀之治,身後是近百年的輝煌盛世,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這種環境下,底層百姓有了文化需求,他的事跡,也就容易形成民間故事、傳說、戲曲等傳播。

這樣一來,吳承恩選擇唐僧做主角,也就很正常啦。

8. 比唐玄奘更早前往西域的中國人

法顯,俗姓龔,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人。法顯家中兄弟四人,其中三人都於幼年死亡,父母擔心他也會夭折,便在他3歲時送進佛寺度為沙彌,史稱他「志行明敏,儀軌整肅」,才識過人,世人觀之莫不佩服。
佛教本源自印度,兩漢時期由西域傳入中國後,逐漸與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中原文化相融合。由於印度佛經基本上口口相傳,不立文字,從印度傳到西域,再由西域傳至中原後,與傳入時的印度佛教產生了差異。公元399年(東晉隆安三年),65歲高齡的法顯慨嘆佛教傳入中土後佛法戒律殘缺,「欲令戒律流通漢地」,遂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4人從長安出發,沿絲綢之路北線親往天竺(今印度)取經求律

9. 東晉西天取經第一人:幾經波折,比玄奘取經還要早!這位法師有怎樣的傳奇故事

很多人都看過《西遊記》,也對西遊記中玄奘去西天取取經的故事很熟悉。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比唐僧早200多年,還有一個人去西天取經,他當時已經60多歲了,他就是東晉的高僧法顯大師。而且他當時還留下了著名的游記,《佛國記》。



但是有一點兒是他在途中肯定是沒有任何妖魔鬼怪的,但是也沒有仙人幫忙,相比西遊記上的九九八十一難。他經歷的也不只是九九八十一難的,但是苦中作樂,游學歸來的大師。他還寫出了著名的游記,這也是讓很多後人景仰的。曾經和他一起去游學的,一共有11個人,但是最後回來的只有他一個人。

10. 法顯是什麼時候去的印度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顯從陸上步行到了印度。在那裡他苦心修行,到處整理佛經,然後准備登船由海上回國。跟他一起去的是9人,回來時只剩他一人了。

義熙五年(409年)十月下旬,由今孟加拉國出發,在海上漂泊14天,到達師子國(今斯里蘭卡),在那裡見到了一位中國商人,就一起東渡回國。船在海上漂泊13天,來到一個小島,退潮後水手們修補好船繼續航行。他們白天靠太陽、夜間靠星斗辨別方向,遇到陰雨天就隨風漂流,不知所向。經過90天海上漂泊,才到達今蘇門答臘島南部。法顯在那裡逗留5個月,又跟廣東商人東渡回國。海上遇到狂風巨浪,一切東西都扔光了,法顯卻死死抱住佛像、佛經不放。經過海上千辛萬苦70天的折騰,才於義熙八年(412年)漂流到山東嶗山登陸。有人算了一下,法顯在海上先後航行了5000餘千米。

閱讀全文

與法顯比唐三蔵早去印度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留學中介可以提供哪些服務 瀏覽:684
肺炎怎麼傳到伊朗 瀏覽:440
2020印度尼西的華人有多少 瀏覽:662
義大利申請簽證申請表怎麼填寫 瀏覽:467
英國有多少人叫蘇菲 瀏覽:487
義大利生菜防止什麼病 瀏覽:856
泰虎印尼三文虎打架怎麼辦 瀏覽:52
西安到英國的手續怎麼辦 瀏覽:902
近代中國為什麼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瀏覽:268
中國電信網費什麼時候能降價 瀏覽:761
蘇聯為什麼不入侵伊朗 瀏覽:9
中國人民財險隸屬於哪個單位 瀏覽:892
義大利調酒師哪裡可以學 瀏覽:602
中國台灣有多少新冠病例 瀏覽:738
英國的疫苗有多少種 瀏覽:865
為什麼義大利是冠軍 瀏覽:692
中國為什麼霧霾 瀏覽:691
英國版抖音怎麼下載 瀏覽:68
中國出口車要多少 瀏覽:484
越南國家哪個城市最大 瀏覽: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