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巴基斯坦的綜合軍事實力沒有印度的高,為何還要和印度打仗
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國家擁有非常深的歷史矛盾。而且在兩個國家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和沖突。兩個國家因為克什米爾地區還有東巴基斯坦地區,曾經爆發過非常嚴重的流血沖突事件。而且因為巴基斯坦信奉伊斯蘭教而印度則信奉印度教,兩個國家也經常因為宗教原因,打的不可開交。
更重要的是因為印度它沒有一個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印度現在甚至連子彈炮彈都需要大規模的進口。而且他自己所生產建造的坦克航母和戰斗機,都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問題造成很多的印度軍人死傷。所以一個連軍事工業生產能力都沒有的國家,並沒有什麼好怕。反觀巴基斯坦至這邊,中國為巴基斯坦量身打造了一個非常完整的工業體系,從巴基斯坦自身生產的坦克梟龍戰機,還有護衛艦,都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所以巴基斯坦才會這么強硬,也是很正常的。
『貳』 為什麼印度和巴基斯坦不能實現和平相處
是因為在印度人的眼裡面,他們認為自己的宗教派別還有文化都是自己的歸屬,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在他們眼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反殖民地和民族解放的運動裡面,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宗教信仰,以及價值體系卻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導致了他們的民族和宗教的矛盾一點點的惡化,所以慢慢的就變成了各自利益的組織和集團,在隨後就演變成非常尖銳的矛盾,最後就體現在了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以及建國理念和政治實踐這些方面上面。
兩國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是湊巧卻也可以說是刻意而為之,巴基斯坦好像在尋求任何形式上面的和解,在他們的處境上面,只有對話才可以帶來和平,畢竟印度和巴基斯坦處於鄰國的關系,唇亡齒寒,所以說他們不得不從民生領域上面挪用資源,把錢花在軍隊上面,既是為了捍衛和平,也是為了抵禦戰爭。
可以說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矛盾完全就是取決於克什米爾問題。當時的印度政府通過武力鎮壓了那次恐怖襲擊,但是卻得到了適得其反的結果,所以說雙方矛盾才越來越尖銳,想要真正的緩解尷尬的雙邊關系,只有兩位總理和平的坐下來談一談,雙方都去安慰自身的民眾情緒,才有可能達到和平。
『叄』 印巴沖突不斷,印度明顯有優勢,為什麼巴基斯坦卻不怕印度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系非常好,因為印度和中國由於邊境原因,從古至今一直在產生摩擦,而巴基斯坦和印度也是宿敵。所以中國和巴基斯坦一直以來就是非常親密的朋友。
其實在印度背後也有一個靠山,那就是強大的美國,但是不要忘記中國還有一個俄羅斯的夥伴,所以大家誰都沒有必要太過於高估自己,因為誰還沒有幾個朋友。
世界關系和我們生活當中也是一樣,匯集了一個強大的關系網,美國當然都是和一些發達國家在一起玩,雖然我們不算發達國家,但是聯合起來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實力,所以中國軍事在不斷的發展,並不是為了去欺負別人,而是保護自己。
『肆』 在印度空襲巴基斯坦時,為何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統沒有進行反擊呢
因為巴基斯坦防空系統不是很全面的,只要是在重要的城市和關鍵的國防道路安裝了。加上他們的防空系統對高原反擊有缺陷,不能很快反應出來了。
一、防空導彈系統都是非常昂貴的裝備
首先我們要知道防空導彈系統都是非常昂貴的裝備,不是隨便哪個國家都可以裝得起這玩意,可以說資金有限的國家一般都不會到處都裝,因為一個合格的防空體系,是需要「遠中近」三層防空體系,不是單一的。
而這次的主角巴國防空部隊,為什麼沒有發現呢?那是因為巴國防空部隊只能折騰最遠70公里的基本防空網,根本就沒有方法做到遠近中都有,所以防護密度不夠了。
總結一下,要想自己的國家實力強大,就要發展經濟,經濟搞好就可以折騰很多東西來保護好自己的國家,不會隨便給其他國家攻擊,同時現代防空是系統作戰,也就是說爛了的「體系化作戰」,只有將體系化搞得非常完善,才能有效地應對空戰威脅!否則就會給敵人有趁可機的機會。
『伍』 為什麼號稱世界第四軍事強國的印度,在面對巴基斯坦時也不敢輕舉妄動呢
那倒不是,其實印度經常欺負巴基斯坦。只是打不了大仗而已。印度首都新德里距離邊境不到400公里,而巴基斯坦有核武器的。
簡單的說:巴基斯坦對印度的核威懾是有效的,印度不敢對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但巴基斯坦對印度的常規威懾能力較弱,印度並不忌憚侵犯巴基斯坦的主權,但也不敢於引發大規模的沖突。
舉個典型的例子,今年2月份印巴雙方在克什米爾發生軍事沖突,印度竟然敢於以12架幻影2000組成的大型機隊越境襲擊巴基斯坦,這種規模的軍事進攻在現在的世界上都是罕見。然而這么大規模的突然襲擊竟然遭受到了讓人感覺十分烏龍的失敗,而且巴基斯坦迅速的進行了有效的報復,最後印度也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還製造了一場可笑的宣傳勝利。
也就是說,印度不怕跟巴基斯坦打一仗,但是打到這個程度它也就怕了,不敢再打了。也就是說,空軍出動到中隊的規模他們就占不到便宜了,再擴大沖突也不值得了。
從實力對比來說,印度的人口是巴基斯坦的六七倍,GDP是巴基斯坦的九倍,軍費是巴基斯坦的七八倍。國力差距十分懸殊,但是雙方的軍事力量差距就很小了。僅以空軍來說,印度擁有三代機300多架,而巴基斯坦是200多架,考慮到質量差距和中國對印度的牽制,雙方前線空軍的實力對比還真不一定誰強誰弱。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核武器上的實力半斤八兩,印度的核彈頭多一些,強一些。但是導彈部隊的實力事實上不如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導彈部隊的數量、質量和實際部署狀態都強於印度。然而地理條件決定了印巴雙方都沒有什麼戰略縱深,抗打擊能力都很弱。所以實際上是能夠確保相互摧毀的狀態。僅此一項就決定了雙方不可能發生大規模戰爭,特別是核戰爭。在印度家大業大的情況下,打大仗,哪怕是常規戰爭,吃虧的都顯然是印度。
由於印度在國力上有絕對優勢,他們不怕消耗,而巴基斯坦就耗不起,只要不打成大規模戰爭,同樣的損失,也是巴基斯坦更吃虧一些。所以,印度敢於主動挑事,甚至故意挑事,通過不斷的與巴基斯坦發生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來消耗巴基斯坦的國力。這一點和中國對越南的兩山輪戰是相似的。國力弱小的巴基斯坦一般只能忍了,但是一旦暴起反擊,印度反而不敢讓事態擴大。
說到印巴之間的威懾關系,就不得不說說中印之間的威懾關系。
中印之間賬面上的GDP差距大約四五倍,但實際的國力差距大約在十五到二十倍之間,空軍賬面上的實力差距大概在三四倍的樣子(中國的三代機大約在1100到1300之間),實際差距也遠遠不止了。所以中印之間的實際差距比印巴之間要大得多。中印之間還有很實際的地理阻隔,所以問題更加復雜。
中印之間的戰略核武器差距是徹底的壓倒性的,因為雙方之間存在兩到三代的技術性差距。雖然印度擁有核武器已經有二十年,但直到2019年的今天,印度的戰略導彈都沒有達到可以戰略值班的狀態。所有試射全部在昌迪普爾的發射基地的場坪上進行,沒有發射井,沒有移動發射車,沒有洞庫,甚至連野外預設陣地都沒有。它的核力量威懾巴基斯坦都很勉強,對於中國來說就跟朝鮮對美國的威懾是差不多的。更何況中國發展起來的導彈攔截能力,攔截印度還是綽綽有餘的,中國的常規導彈和隱形戰機部隊也有能力在開戰後幾個小時內把印度的核武器全部滅在地面上。
常規力量方面的差距略小,但是也足以稱得上是代差了。戰斗機方面,由於中國的有源相控陣和主動中距彈、高性能格鬥彈的迅速普及,現在蘇35在中國空軍和國產三代機相比都已經被認為是非常落後的了。在陣風成規模以前,他們的主力戰斗機蘇30MKI實際上已經是沒得打的了。加上體系建設的代差和規模上的巨大差距。可以認為常規戰爭,雙方同樣沒得打。
然而,中印都不能搬家。青藏高原給了印度幾乎無解的巨大優勢。中國對於印度在邊境上的小動作其實也沒有太多的辦法,除非下決心滅掉他們。這就給了印度冒險的勇氣。
前年的洞朗危機就是一個實際的例子。中國在西藏的陸軍只有三個旅,而且其中兩個還是輕裝的山地旅。而印度僅在東線就有四個軍。所以從一開始印度是想要撿便宜的,但是很快就發現撿不到便宜,因為東線全部四個軍加起來都是打不過解放軍一個機械化旅的。大部隊越境等於送死,所以大約兩三天之後印軍的大部隊就撤回了,留了一個排,四十幾個人象徵性的對峙。更能體現印度的恐懼心態的是,印度空軍戰斗機和機場數量雖然在當地具有絕對的數量優勢,但是仍然在對峙發生後緊急撤走了全部的三代機。可見真打起來是什麼下場,印度自己心裡也是有數的,陸軍還留了幾個人撐場面,空軍真的是連面子都不要了。印度又怕死,又不願撤,除了面子實在掛不住之外。他們也在賭,賭中國在這么邊遠的地區耗不起,而且機械化部隊也不可能越過喜馬拉雅山。一直到新疆的部隊調入西線,他們才完全撤回。由於西線的地形較為平坦,有利於機械化部隊的機動作戰,而且有巴基斯坦的配合,有兩三個旅就足以一舉擊穿印度的防禦縱深的,這才是最後讓他們害怕的。當然最終印度是虧到姥姥家了。不用看西方媒體替印度吹牛,洞朗危機產生了兩個後果,直接後果就是中國在當地實現了實際控制,間接後果就是加劇了不丹和尼泊爾脫離印度的傾向。小弟們都看出來了,老大吃相太難看,但是又打不過中國,那還不趕緊想辦法換隊伍?這才是最重要的。有人說中國丟臉了,但實際上中國在西方媒體上從來就沒有面子可言,印度在尼泊爾和不丹這兩個傀儡國當中丟的臉才是真的丟臉。不僅如此,這兩年還可以看到除了巴基斯坦這個傳統盟友之外,孟加拉、斯里蘭卡和緬甸軍隊都在迅速的中械化。這一切與印度在南亞的控制力迅速下降都是息息相關的。未來通過這些國家封死印度東西南三個方向的海岸都是可能的。
洞朗危機體現的就是印度實力的極限,他們在邊境挑事最多就到連一級的沖突。東線達到營一級我們就吃不了虧,就算東線打不過去,自保也是沒有問題,再說還可以從西線找回來。
但是中印沖突和印巴沖突又有本質的不同。印度在與巴基斯坦的沖突中雖然吃了虧,但是國力優勢明顯,所以後續是巴基斯坦主動求和,而印度卻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繼續挑事,因為他們通過沖突也測出了巴基斯坦的底線。而在洞朗方向,中國雖然給了印度一個台階下,但還是在當地建立了永久性哨所,印度方面是根本不提這茬的;不丹被控製得很嚴,但是他們的不滿仍然通過各種渠道捅到了國際上,只不過被西方媒體刻意忽略;本來被印度控製得死死的尼泊爾這幾年局面已經越來越控制不住,印度也不敢公開鎮壓。在洞朗吃的虧也就成了啞巴虧。可以想像,印巴沖突未來會連續不斷,印度會在一定限度內不斷的蠶食巴基斯坦的利益。而中印沖突則會被壓縮在一個更小的規模上,他們會不斷的刷存在,會不斷的搞點小動作,但是規模上也就到此為止了,也不會敢於真正觸碰中國的利益,當然已經佔了的東西也不會退回來。
『陸』 印巴沖突中,巴基斯坦實力弱小,印度為何不大動干戈攻打巴基斯坦呢
首先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如果印度將巴基斯坦逼得太狠,那麼巴基斯坦估計會用核武器同歸於盡。
對於很多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來說,核武器其實是最後的保命符,只要擁有核武器其他的國家就不敢真正的將這個國家滅掉。
對於巴基斯坦來說,有美國和中國進行援助,能不讓印度有所忌憚,因此印度也只敢和巴基斯坦小打小鬧。
『柒』 為何巴基斯坦和印度不和原因是
就兩國關系而言,印巴矛盾歷史淵源不長。因為1947年才有這倆個國家出現。
而在那之前,英屬印度的控制范圍相當大,整個次大陸幾乎都在其治下。
回溯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女王榮光已經失去了對於印度的有效控制。至於印度獨立前的斗爭,不細說了。但是在斗爭過程中,有兩只最為主要的力量。一個是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倡導者,甘地影響下的國大黨(甘地並非政治領袖,時任國大黨的主席是尼赫魯);另外一隻就是穆斯林民族聯盟,在真納的率領下。
1945年,新工黨上台,克萊門特指認蒙巴頓為總督,決定於1947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才有了後來一系列的談判,也就是如何建國。
甘地自己也說,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說服他的朋友真納。按照宗教來劃分國家確實是蒙巴頓實施的,但是這當中其實混雜著黨派斗爭和權力的漩渦。
「按照宗教」來劃分,這本身就是產生矛盾的源頭。所以有印度人也曾經批評甘地,說如果英國多統治兩年,也許印巴問題不會存在。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沖突由來已久,從九世紀穆斯林進入印度開始,圍繞信仰的思想沖突和暴力沖突不斷。這是積怨已久的一次大爆發。
於是,在建國的那一天。東西巴基斯坦和印度漫長的邊境線上是大量難民分別向屬於自己宗教的一國涌去。在首都德里,開國總理尼赫魯也不得不在開國第一天走向街頭勸戒人民停止暴力攻擊。
宗教沖突,是最根本的由來。往後的發展,就混雜著政治等許多因素了。
『捌』 印巴對峙中印度占絕對優勢,為何卻奈何不了巴基斯坦
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互為世仇。兩國立國之後,一直紛爭不斷,從來都沒有平息過。印度憑借自己的國土面積龐大、人口數量巨多等優勢,經常在對持中占盡優勢,不過印度從來都是吃力不討好,根本拿巴基斯坦沒有辦法。之所以這樣,原因有三:1、印度軍力外強中干;2、巴基斯坦尚有一戰之力;3、印度自身問題多多,根本不敢盡力和巴基斯坦一戰。
3、印度自身問題多多,根本不敢盡力和巴基斯坦一戰。
真的進行傾國之戰,印度大概率能贏下這場戰爭。但印度根本不敢進行傾國之戰,因為印度自身也是問題多多。印度是一個聯邦國家,本身自身就不夠穩定,某些勢力甚至有獨立的傾向。一旦印度和巴基斯坦全面開戰,印度就有四分五裂的危險。單單就是這一點,印度就不敢輕舉妄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