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外媒眼中的中國和印度到底有什麼區別
外媒眼中的中國和印度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中國的奇跡已經在世界見證了,那麼接下來我們看看這些個外國媒體是怎麼看待如今的中國和印度的。
西方媒體的一位記者親自加入了當地的建築隊,卻不曾想看到的很多都是來自中國的工人!這是因為中國建築工人的速度與效率是出了名的。
他的看法是:中國的崛起是一個既定的事實,我是站在一個美國人的立場來看的,而我們正在停滯不前,所以說並不是我們在進步,中國在進步或者說中國發展的比較快。而我要說的是美國現在的經濟很無力,內部斗爭極其嚴重,在基礎建設和教育方面停滯不前,而這些領域恰恰是中國正在迎頭趕上的。
『貳』 外國人怎麼看中國
在我們的印象中,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度,泰國是一個充滿人妖的國度,白羅斯的美女非常多,俄羅斯人打架很厲害,美國的家庭主婦都養的膀大腰圓,而德國人則比較嚴謹冷漠。
這些都是我們對這些外國的印象,那麼老外們又是怎麼看我們中國的呢?以下分別來自8個不同國家的人給你答案。
土耳其,學生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終於終止了。我們國家充滿了謊言和空洞的承諾,我對此很無奈。
哥倫比亞某公司主管,曾經留學中國
中國給我的印象就是:愛心、和睦、想像力豐富、民族、有執行力,我非常喜歡中國。可以這么說,中國是我的第二個故鄉,如果我可以保持哥倫比亞國籍的話,我也想有一個中國國籍。
馬來西亞農場工人
中國人好像小強,生生不息。
巴基斯坦餐廳老闆
我是巴基斯坦人,我非常愛中國,我有許多中國朋友,他們對我好得很。我曾經和中國朋友相處的很好,我們都互稱「巴鐵」,代我向中國人民表示我的愛意!
萬那杜的司機
我認為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國給了我們國家很多幫助,在萬那杜有很多的援助項目,還幫我們建設公路,我認為中國就是我們的母親國。
墨西哥工程師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國家,有很多人口,世界第一,也有著最厲害的製造業。有時候我也會想,我也許也是made in China的吧?
阿富汗酒店主管
"關於中國,我有三點最大的野心:第一,見到成龍;學中國功夫;第二,試一下中國的針灸;第三,我愛中國!
日本大學生
16歲的時候,我和一個上海男生好上了,他成了我的男朋友。後來他回國了,我們就沒有再聯系過。可是我很想他,我在日本餐廳打工,攢了4年的錢,最後用這筆錢去了中國上海。我們又開始戀愛了,他把我帶到他的家裡,我對他父母說:你好!可是他父母根本不搭理我,還跟我說:不喜歡日本人,沒有辦法,我們又分開了。我認為,我們中日年輕人要好好改善兩國的關系。
『叄』 西方國家為什麼敵視中國,而不是敵視印度
因為印度還沒開化(少數高種姓的本就是西方種),他們一手抓吃的一手抓屎,隨地大小便,懶惰散漫,強奸女人,被打了只會四散而逃,但在食物的引誘下也還敢搶獅子的肉像一條非洲野狗,沒有人會仇視一條狗。印度人的祖先根本沒有留下任何深刻的思想輝煌的文化和做人的准則(我根本不相信古印度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人的行為憑的是動物的本能。中國則不一樣,中國是唯一有能力挑戰美國霸權的國家,雖然中國願意尊美國為老大願意尊守老大制定的規則 ,但是老美總是不放心。。。老美喜歡帶條狗打獵而不喜歡帶個聰明的萌友,我也不知道美國是什麼邏輯。。
『肆』 歐美國家對印度總是網開一面,印度對它們究竟有何作用
首先,在亞太地區,美國與印度在很多問題上利益是一致的,美國認為印度對美國維護霸權還可以利用,美國便給印度以小利,讓印度更好地為維護美國霸權利益服務,西方國家也了應對“中國威脅”,大力支持印度發展對抗勢力。
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推行以來,印度也以其與美國相近的價值觀、卡控印度洋的戰略位置、巨大的市場、可觀的潛力,兩國越來越走近,美國武器也逐漸裝備印度軍隊。
『伍』 西方人眼中的印度和中國 誰更具發展潛力
何亮亮:印度和中國,亞洲的兩個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但是長期以來,印度人、中國人互相瞧不起對方,實際上也互相不了解對方。所以第三者,就是印度、中國以外的第三者如何看這兩個國家,以及這兩個國家對未來世界的影響,我覺得會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開卷八分鍾》,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一本《印度中國如何改變世界》。上面兩個字,一個龍,一個象,一般就認為龍是中國的象徵,象就是印度的象徵。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德國的亞洲問題學者。其實這一類的書我已經看過好幾本了,這本算是比較新的。但是所謂新,原著是在2005年出版的,中文版是去年在北京出版的,不算太新了,就是說資料不夠新。特別是我們知道去年從秋季,金融海嘯席捲了全世界之後,它對中國和印度也是有沖擊的,但是這個沖擊實際上對於以後印度和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其實有更大的影響。我們先就說這本書本身,因為我很有興趣的就是,一個是中國人怎麼看印度人,一個是印度人怎麼看中國人,然後就是這樣的,西方人如何看中國和印度。總的來說我有一個這樣的感覺,在我已經看過的幾本,包括英國人、美國人,也包括法國人、瑞士人寫的有關中印對比的書,總的感覺西方人他們還是偏愛印度的,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印度英語是全國通用的,印度被很多西方人看成是一個神奇的東方。印度人的那種信仰,印度人的那種精神世界,是很多西方人。因為西方人普遍的好像有一種精神的困惑,他們把印度看成是一種精神的故鄉,所以他們喜歡印度。而在他們看中國,看到更多隻是物資的那一面,看到的是高樓大廈、超級市場、高速公路,還有就是全世界無處不在的中國產品。這本書相對來說,是比較公允的,比較公正的。他不特別講印度怎麼好,也不特別講中國,中國、印度你各有什麼優缺點,他都來給你講。這本書分了幾章,第一章是講印度的,叫做「印度—世界的呼叫中心」。因為印度所謂外判、服務,呼叫在近幾年已經是印度的一個特色了。他從這一點切入,印度在全球化過程當中的地位。第二章「中國—世界的工廠」,你憑這一節的章目你就知道,他主要是講中國的哪些方面。然後我想比較重要的就是第三章,就是「多極世界中的中國和印度的覺醒」。因為多極世界,中國就是一極,印度也可以說是一極。其中分別從歷史與文化、經濟、外交與安全、政策幾個方面,考察了中國和印度的相關的這些內容。最後一章就是「鄰國夥伴和競爭者」。分別講到了印度和中國都有自己的鄰國,互為鄰國,也有自己的夥伴,特別像東南亞、日本、美國、歐盟、俄羅斯和中亞這幾大塊,他們跟中國的關系,他們跟印度的關系。這本書本身沒有什麼圖片,我想也不需要圖片。因為它基本上它也不是一本學術性的著作,它是一本普及性的,是給一般的讀者看。但是其中我覺得最有趣還是在這個地方。中印之間,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不同,而這兩點,其實對中印兩國的影響都非常大。因為比方說為什麼西方人偏愛印度呢?
『陸』 在歐美發達國家的人民的眼裡,我們和印度是不是差不多
不太有人關注這個,但一般來講印象都是大大高於印度的。
但實際印象比咱們中國人看自己要低些,因為新聞媒體總報道中國又取得了xxxx的成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媒體上也大多都是大城市一片繁榮,連刷個抖音都是北上廣這些大城市。。。
外國人自然不會這樣看待中國,他們知道北京上海香港這些大城市,但他們不會認為整個中國都是這樣,類似於馬來西亞這種國家,甚至還靠後點。
但是綜合國力是靠前的,就像俄羅斯雖然經濟已經一塌糊塗,但是在世界眼裡依舊是大國。
『柒』 印度人如何看待西方媒體對中國和印度的偏見
中國和印度是兩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媒體仍然對中國和印度存在偏見,經常報道一些帶有主觀性的文章。
第四位印度留學生表示,中國和印度都是穩定的國家,在經濟和軍事上都是強大的,這兩個都是能夠決定自己命運的國家。在全球,除了中國和印度外,沒有人能夠挑戰它們,南美洲不行,非洲也不行。西方害怕中國人和印度人改變世界秩序,想把我們死死地摁在第三世界,不讓我們站起來。
最後一位印度留學生表示,任何人都得吃飯,西方媒體的從業者也一樣。他們出售自己的文章,不是試圖改變人們的看法,而是因為這樣的文章更容易掙錢。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可以發現,西方媒體不僅對中國和印度是這樣,對幾乎所有的亞洲都有同樣的偏見。
『捌』 外國人看中國:中國好還是印度好
我們在印度工作期間,結識了三個近兩三年來在中國留學後歸國的印度大學生。他們在中國的經歷和感受,不僅反映出兩國文化背景和國情的差異,也讓我們這些中國人看到了許多平時自己沒看到的地方。 「沒有原來想像的那麼好」 據我們的經驗,沒有去過中國的印度人對中國的概念和印象一般停留在20年前。他們認為,中國可能和印度差不多,有的地方甚至還不如印度;但到過中國的人大都會對中國的現狀大吃一驚,贊嘆不已。 可是當我們問印度大學生留學中國前後對中國的印象有什麼不同時,得到的回答卻是:「沒有原來想像的那麼好。」和他們接觸交談得多了,我們感到這種回答確實也有道理。第一,因為他們都是學中文的,出國前看過不少有關介紹中國的材料和圖片。這些資料展現的大都是精彩的一面。他們對中國的期望值太高,所以也就容易失望。第二,他們不像旅遊者和短期訪問團那樣走馬觀花,而是在中國學習生活了一年,容易看到事物的另一些方面。 三個印度大學生都先後在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學習過中文。中外學生在生活條件上的差別讓他們感到不可理解。外國留學生宿舍里有彩電和衛生間,沒有熄燈時間的規定。中國學生卻好幾個人擠在一個房間里,沒有電視,更沒有衛生間。中國學生在定時開放的公共浴室洗澡,那裡經常人滿為患。晚上10時半熄燈時間一到,中國學生宿舍樓的電閘就被拉了,許多學生有時候只好點著蠟燭看書。據這些印度大學生說,在印度的大學里,校方對外國留學生和本國學生在生活條件上絕對是一視同仁的。我們向他們解釋,中國人優待外國留學生是因為中國是禮儀之邦,有好客的傳統;對本國學生要求嚴格,是要培養他們守紀律和集體主義精神。盡管我們列出了一條條理由,他們還是對此難以接受。 在交談中,他們承認中國比印度的經濟發展快,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比印度高。但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在中國卻越來越少了。說到這里,留學生巫莎講述了她在北京的一次經歷。有一次,她擠公共汽車,腳被車門夾住了,非常疼。她大叫「停車!開門!」卻沒有人理睬。我們說:「人家可能聽不懂你的話。」她說:「我說的是中文呀。」最後,車門終於松開了,她才拔出腳。她說:「我疼得在一邊哭,車上那麼多人,卻沒有一個人來安慰我。」我們向她解釋說,北京的公共汽車上,白天一般多為外地人,再加上你又是個外國姑娘,別人不好表示什麼。她卻說:「這事要是發生在我們國家,決不會是這樣的。」 「我是印度人,當然說印度好」 三個印度學生很喜歡中國,都給自己起了個好聽的中國名字,但還是一眼就能看出他們是外國人。他們在中國被問得最多,也最令他們尷尬和難以回答的問題就是:「你認為中國好還是印度好?」 何葉捷是個心直口快的小夥子,有一次,他在北京坐計程車,當司機知道他是印度人後,張口就問:「你說印度好還是中國好?」 他想了想,老老實實地回答說:「我是印度人,當然說印度好。」 「那你干嗎還來中國?」對方一副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架勢。 「我來中國就是想看看你。」小何情急之下,只好以幽默的方式作答。 說起「好客」,小何的感受特別深。他說,中國人,特別是偏遠鄉村農民的熱情好客,給他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有一次,一個來自河北農村的同學請他到家裡過春節。他同大家一起貼春聯、放鞭炮、包餃子,同學的母親把家裡最好吃的東西拿出來給他吃。他在同學家裡住了好幾天,感到像在自己家裡一樣,十分開心。 傳統的東西不可丟 印度和中國一樣,具有古老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呆得久了,印度學生們發現中國在「現代」的同時丟掉了不少傳統的東西。在這一點上,印度比中國做的要好。就拿服飾來說,印度婦女穿的沙麗、庫魯達等,這些漂亮的傳統服裝一直到現在都非常流行。而中國婦女傳統的服裝,一般只能在舞台上或隆重慶典上才能看到。他們說,去年的APEC上海會議後,中式服裝開始悄悄地流行起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可喜的變化。(李文雲 李建國)
『玖』 美國對待中國和印度為何態度不一樣
中國和印度發現他們的立場一致,這可不尋常。雖然它們是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是兩個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但在對美關繫上,它們立場不一致。同時,印度人以忌妒的目光看待中國的製造業實力,中國人則想復制印度IT服務業的成功。
最新一輪全球貿易談判失敗了,而亞洲這兩個巨人卻發現它們處境相同。7月29日,世貿組織關於貿易自由化的多哈回合談判在各方就農業補貼的爭吵中不體面地中止了。美國怪罪說這是印度和中國毫不妥協的態度所致,其他國家也批評新德里和北京,說它們「過於注重自己的利益」。
盡管這些批評很刺耳,但這兩個亞洲巨人不可能屈服於外部壓力。
中國近年一直在努力減輕農村的「疼痛」。當談到與美國公司化農業的競爭時,北京大學國際經濟政治研究中心一名副教授說:「中國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處於非常弱勢的地位。」印度的壓力更大。
由於專注於自己的農村問題,中國和印度不會同情對農民進行補貼的美國和其他國家。「美國、歐洲和日本要求較虛弱國家拋棄貿易保護措施,而它們自己卻不這么做」,北京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時殷弘說,「這是雙重標准」。
雙方都存在誤解。中國和印度的人民誇大了外國政府要求它們的農民做出的犧牲。「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不完全理解發達國家的困境」,時說,「他們認為富國有做出讓步的更大餘地」。
時說,雙方都不願冒險做出任何大膽舉動。這意味著印度和中國在貿易爭端中不太可能讓步。(作者布魯斯�6�1愛因霍恩,陳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