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巴基斯坦是如何被印度吞並的

巴基斯坦是如何被印度吞並的

發布時間:2022-07-18 04:26:17

A. 歷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怎樣分裂,最後成為死敵的

據外媒2月27日報道,巴基斯坦軍方證實,在巴控克什米爾地區擊落了“侵犯巴方領空”的2架印度軍機。巴基斯坦外交部表示,對印度軍機實施空中打擊的目的是表明“自衛的態度和決心”。另據路透社報道,巴基斯坦軍方表示,逮捕了一名飛行員。實際上,在歷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本同屬一個國家。那麼,為何最後他們分裂成兩個國家,並且成為死敵,不死不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歷史,探究那段鮮為人知的的歷史。


後來大多數土邦加入了印度,但原北部土邦克什米爾歸屬未定。由於克什米爾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成為印度和巴基斯坦雙方爭奪的重點,並且雙方的沖突不斷升級。最終在1947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雙方經過了激烈的戰斗,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隨後,印巴雙方後續又發生了兩次印巴戰爭,各種小的沖突不斷。至此,雙方成為死敵,不死不休。反過來想想反擊戰,印度的獠牙已經顯露,如果沒有巴鐵的牽制,印度對於我們可就真的是一個大麻煩了。

B.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巴基斯坦與印度原來是一家人,印度原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國。

1857年莫卧兒帝國(包括今印度和巴基斯坦)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6月英國頒布了《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4日宣布獨立,成為巴基斯坦自治領。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為英聯邦成員國,1971年東部地區脫離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 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

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東接印度,東北鄰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與阿富汗交界,西鄰伊朗。海岸線長980公里。南部屬熱帶氣候,其餘屬亞熱帶氣候。首都伊斯蘭堡,前首都卡拉奇是最大城市。

C.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及歷史恩怨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就是印度。是由於長期的歷史發展和英國的殖民統治而形成的。印度獨立的時候,國內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派不願意接受多數派印度教的統治,提出分治。就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佔多數的地方另外建立巴基斯坦國,就是清真國。於是有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
原來印度信仰伊斯蘭教的佔多數的地方分居西北和東南部。於是新生的巴基斯坦國的領土也分成東西兩部分。東西兩部分相距1600公里,中間隔著印度。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東巴基斯坦)。
象這樣根據宗教原則劃分兩個國家是史無前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許多是同一個民族,就是由於宗教信仰不同而互相仇視。而且由於各種原因,許多信仰印度教的留在了巴基斯坦,信仰***教的留在了印度。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遺留的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克什米爾問題。克什米爾的統治者信仰印度教,而許多群眾信仰***教。根據統治者的意志克什米爾加入了印度,但是當地許多人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剛剛獨立的時候就因為克什米爾問題爆發戰爭。以後又進行了兩次,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1971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國土分成東西兩部分的歷史正式結束。

記得採納哦

D. 1971年印度入侵巴基斯坦的目的是什麼是吞並整個巴基斯坦嗎

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促使巴基斯坦的東巴基斯坦省(即後來的孟加拉國)脫離巴基斯坦(宣布獨立),從而削弱巴基斯坦的整體實力。

1971年3月,印度通過了支持孟加拉國獨立的決議。3月26日,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宣布獨立,並引發巴國內混亂。同年8月9日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與印度外交部長辛格各自代表蘇、印雙方在新德里簽訂了《印蘇和平友好合作條約》。這個條約實際上帶有軍事同盟性質(支持印度)。之後不久,1971年11月,印度在巴基斯坦內部矛盾激化的情況下,悍然出兵東巴基斯坦。12月,戰爭進一步擴展到西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戰爭在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兩個戰場展開。12月17日,雙方全線停火。1972年7月,雙方簽署《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雙邊關系協定》。

E. 印度如何肢解巴基斯坦

印度曾試圖扼殺「襁褓」中的巴基斯坦

1947年8月,印巴分治(巴基斯坦由東巴和西巴組成)。分治後,原印度兩大政黨間的矛盾,演化為兩個民族國家間的矛盾,存在巨大戰略利益沖突,尤其是對英屬印度帝國遺產繼承問題上。對印度而言,巴基斯坦的「存在」,是對印度大國理想的重挫。因為尼赫魯等國大黨領導人一直想繼承整個英屬印度帝國遺產,從而實現印度的「大國夢」。1947年3月尼赫魯勉強接受「巴基斯坦」建國,是基於英國人撤離後「巴基斯坦」不會長久的預判。如他所說:「新生兒巴基斯坦不會長期存在,穆斯林聯盟將因巴基斯坦的出現而受到懲罰,巴基斯坦肯定在短期內垮台。」顯然,扼殺「襁褓中」的巴基斯坦,符合印度戰略利益。故此,印巴分治前後,在英屬印度政府財產和軍事武器分割過程中,國大黨竭力讓巴方少分一些,並拖延執行分割協議,以至於巴基斯坦建國基礎尤為薄弱,不得不全部倚重英國扶持。也正因為此,自建國之日起,巴政府不得不積極向外求助,以平衡來自印度的威脅。

1971年印巴戰爭中印度坦克開往達卡及其進攻圖

(三)大打「難民牌」。自巴政府進行軍事鎮壓後,大批東巴難民逃往印度。5月份雨季開始,難民問題顯得尤為突顯。英·甘地政府看到機會,於是,決定大打「難民牌」,為軍事介入做准備。主要表現這幾點:(1)「善待」難民,樹立印度良好國際形象。大批難民主要居住在東巴與印度交界的西孟加拉幫。那裡人口原本稠密,突然湧入這么多難民,顯得格外擁擠。藉此,印度花費巨資建立難民營、向難民提供單獨衣食和醫療,並讓媒體詳盡報道。5月末,印度稱難民數已達七百多萬(巴方稱印方故意誇大其詞)。此外,印度還邀請國際媒體去難民營參觀,以展示難民給印度帶來嚴重經濟負擔。由此,國際輿論紛紛開始指責巴政府,美國甚至批評其盟友的軍事鎮壓做法不可寬容,並准備停止對巴經濟援助。藉此,隨著國際輿論天平倒向印度,巴基斯坦日漸孤立。(2)派人出訪,大力宣揚難民問題,同時摸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底牌。1971年11月份以前,英·甘地多次派人(包括她自己)赴歐美等地出訪。所到之處,印度代表團都不厭其煩地解釋難民問題,並傳遞這個信息:「要想南亞恢復和平與穩定,巴政府必須出台人民同盟可接受的政治解決方案。」此外,印度邀請聯合國觀察員、美英等國議員、國際組織及世界各國媒體記者,前來印度參觀難民營,並向他們講述難民的悲慘處境和印度所面臨的困境,以贏得國際社會對印度的同情與支持。藉此,印度扛著人道主義大旗,為下一步軍事介入奠定國際輿論基礎。與此同時,通過多次高層出訪,英·甘地獲悉:歐美國家不會出兵,唯有中國可能出兵幫助巴基斯坦,而中國正面臨棘手的國內問題。(3)利用難民問題阻撓政治解決。針對印度「難民牌」外交,巴政府採取應對措施,如出台權力移交計劃書、主動邀請聯合國參與難民事務以及呼籲難民盡快回國等。6月10日,巴政府宣布大赦,東巴緊張局勢得到緩解,有望政治解決。然而,這時印度卻堅持:東巴危機政治解決必須優先保證難民人身、財產安全和賦予東巴自決,否則,免談恢復巴基斯坦經濟與社會秩序的謊言。當時聯合國解決辦法是:政治解決東巴危機前,先恢復巴基斯坦社會和經濟秩序。礙於印度提出的前提條件,聯合國不得不在印巴之間協商難民問題。而這個協商過程,無疑,為印方備戰贏得時間。

(四)簽訂《印蘇和平友好條約》。眾所周知,建國後印度一直奉行「不結盟」政策,故被外界認為「印度與誰都不結盟」。而事實上,印度有過「結盟」經歷,即1971年8月與蘇聯簽訂《印蘇和平友好條約》。雖然和約條款沒明確寫「結盟」二字,而實際上,該條約富有同盟實質,只是措辭巧妙而已。例如,第九條款明確規定:「締約國保證不向與締約國發生武裝沖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援助。在締約國遭到進攻或受到進攻的威脅時,締約雙方應立即共同協商,以便消除這種威脅並採取適當有效措施來保證兩國和平與安全……」印度選擇這時與蘇聯「結盟」,明顯與其准備軍事介入東巴危機動機有關。試想在中巴友好、美巴結盟的國際背景下,若印度軍事介入東巴危機並取得成功,它必須獲得蘇聯的堅定支持(當時美蘇冷戰、中蘇關系陷入低谷)。如印方評估所說:「發生一場蘇聯不贊成的戰爭,可能使蘇聯的供應中斷,並且會鼓勵中國進行干預」,「如果印度軍事介入東巴危機而引發印巴戰爭,中國可能出面幫助巴基斯坦,美國則不會給予印度任何支持」。故此,1971年8月9日,印度與蘇聯簽約,為期20年。條約簽訂後,蘇聯堅定支持印度,給印度提供大量的經濟、軍事援助。同時,安理會上,「蘇聯否決每一個可能導致巴基斯坦政治解決而印度堅決反對的解決方案,如對東巴人民自治方案予以否決」。有了這一盟約作保證,印度出兵干涉並獲勝的信心增強。就這一點,印度國防部長賈格吉凡·拉姆直言不諱地說:「印度能夠解放孟加拉國及其人民,部分是由於簽訂印蘇條約後產生的信心。」

(五)速戰速決,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做好上述外交工作的同時,當然,印度也在做軍事方面的准備。如英﹒甘地挑選馬內克肖將軍負責軍事介入的安排,並擬定「速戰速決」作戰計劃等。至1971年11月,印方備戰基本完成,只差合理開戰借口。隨之,印巴局勢驟然緊張,邊境沖突不斷。內外皆困的巴基斯坦,1971年12月3日下令空襲印度,於是,第三次大規模印巴戰爭爆發。戰爭爆發後,印度兩面夾擊巴基斯坦。對於西巴,印度選擇主要空襲。而對於東巴,在海、空掩護下(阻止西巴救援),印軍聯合東巴「自由軍」深入東巴,開展「多路向心突擊」行動。毋庸置疑,巴軍在這場戰爭打得十分艱難。西巴隔著印度與東巴相距幾千公里,印度從海、空兩方面封鎖後,東巴、西巴連接中斷。這種情況下,巴方最需要外援。然而,受制於印蘇「盟約」,外界大國都未敢冒與蘇聯直接對抗的風險。外界大國無法給巴基斯坦提供有效援助、巴基斯坦內外皆困,而印度軍事實力又優於巴基斯坦,故巴基斯坦無法逃避被印度肢解的命運。12月15日,印軍聯合東巴「自由軍」向達卡(今孟加拉國首都)發起總進攻。海、空雙重封鎖情況下,巴軍不敵印軍和「自由軍」的強勢攻擊,大批部隊被俘。12月16日,巴駐東巴部隊被迫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遂告結束。就西巴戰場,雙方展開空戰,難分勝負。同日,聯合國呼籲印巴盡快停火。印方見勢就收,按照其「速戰速決」作戰計劃,17日主動西線「單方面停火」。於是,為期兩周的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12月16日,孟加拉流亡政府從加爾各答回到達卡,印度公開承認孟加拉國成立。隨後,三方進入戰後協調之中。1972年1月19日,穆吉布·拉赫曼獲釋出任孟加拉第一任總統。巴基斯坦被一分為二。

通過軍事干涉,印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東巴獨立成立孟加拉國,由此奠定現在南亞政治格局。東巴獨立,巴基斯坦失去近55%人口和約16%的國土,國家被印度肢解的仇恨,深深記在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的腦海中。從此以後,巴政府集中精力管理西巴,並不惜一切努力發展核武器,以更好平衡來自印度的威脅。因為這次戰爭讓巴基斯坦清楚認識到:關鍵時刻,只有巴基斯坦才能救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必須掌握致命武器才能避免被印度「吃掉」的風險。再者,失去東巴的巴基斯坦,有更多精力關注克什米爾問題,故持更加強硬的立場,從此,印巴克什米爾爭端再無和平解決的希望,直至今天。

值得一提的是:自巴基斯坦遭到印度肢解後,印巴克什米爾爭端成為印度安全防禦的軟肋,每當合適時機出現,印巴克什米爾邊境肯定發生沖突。正是如此,印度國防部評估說:「周邊鄰國中,唯有巴基斯坦會抓住每個時機襲擊印度。」

F. 印度是怎樣一步步分裂巴基斯坦,讓東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孟加拉國的

我們可以從這三個國家的歷史發展以及政治文化及宗教的分流來討論這樣一個問題。

很早之前,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本就是一體的。直到7世紀起,阿拉伯人的進入帶來了伊斯蘭教,之後將伊斯蘭教立為國教。最後伊斯蘭教成印度以及孟加拉國這兩塊地方當地的主要宗教。不過作為印度本地的傳統宗教,印度教也頑強的生存了下來,這也是後來印巴分治的一個原因。

1971年,東巴基斯坦宣布獨立建立了孟加拉國並成立了臨時政府,印度則以戰爭手段支持孟加拉國的獨立,同年11月,印巴第三次戰爭爆發,印度軍隊大舉進攻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同年12月,達卡(孟加拉國首都)被攻陷,巴基斯坦在東巴基斯坦的駐軍投降。

1972年,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對於孟加拉國的獨立,印度可謂「勞苦功高」,這是發生在原英屬印度的第二次分家,因為這層關系,在孟加拉國剛獨立的一段時間里,兩國的關系那是相當的甜蜜。

G. 1947年蒙巴頓方案印巴分治,印度與巴基斯坦是如何瓜分英屬印度領土的

1947年6月,蒙巴頓提出那個將他的名字永遠與「印巴分治」聯系在一起的著名方案,把印度按居民信仰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日期定在1947年8月15日。然而印巴分治的內容其實遠遠不僅僅是領土的分配,地域的分配問題,還有人口,相應的財政以及軍隊等等,基本上原先曾為一體的,到了最後都要進行分割。

此外,對於英國當時對印度殖民的債務,也產生了分配的爭議,巴基斯坦要求按人口比例分得25%,但印度只答應給5%。經過艱苦的討價還價,最後達成協議,巴基斯坦分得17.5%。最令人痛苦的分割莫過於英國人曾引以為豪的120萬英印軍隊。印巴軍隊的分割比例是2:1,整個南亞次大陸上的軍隊連同它所有的一切都要做出分割。

1947年8月14日,數千面英國國旗在印度各地永遠降下了。三個世紀以來,他們象徵著英國在世界上這個地區的統治。

H.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怎樣分治的

現在的印巴基斯坦是依據《蒙巴頓方案》進行分治獨立的.在二戰前,同屬印度.但該地區政治、宗教勢力復雜,主體是以印度教一方,和伊斯蘭教一方。二戰後,反殖獨立運動高漲,原屬於英殖民地的印度獨立在所難免.

I.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1757年後,巴基斯坦和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分治之」的政策使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沖突加劇。

二戰結束後,印度再次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省的「蒙巴頓方案」。

1947年6月,印巴根據《蒙巴頓方案》實行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一個自治領,包括巴基斯坦東、西兩部分。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

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9)巴基斯坦是如何被印度吞並的擴展閱讀

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沖突。尼赫魯執政時代,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

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大獲全勝,但也付出了倒向蘇聯的政治代價。印度於1975年吞並錫金王國,將原錫金王國設為所謂的錫金邦。21世紀初的印度,已成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

閱讀全文

與巴基斯坦是如何被印度吞並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2047a什麼價格 瀏覽:542
印度菜市場在哪裡 瀏覽:614
今天的中國和日本足球賽在哪裡看 瀏覽:141
俄羅斯有什麼先進武器賣給伊朗 瀏覽:170
義大利新型冠狀病毒從哪裡來的 瀏覽:731
印尼官員英語怎麼讀 瀏覽:985
印度牛糞為什麼會香 瀏覽:486
中國銀行etc如何綁定 瀏覽:376
英國生娃兒什麼福利 瀏覽:948
坦尚尼亞匯款到中國多久到賬 瀏覽:718
義大利空間是什麼品牌 瀏覽:572
伊朗為什麼用絞刑處死 瀏覽:176
伊朗人都是吃什麼 瀏覽:124
印尼為什麼不讓賣酒 瀏覽:711
哪個國家分裂越南 瀏覽:652
從義大利哪裡坐火車可以去瑞士 瀏覽:504
去英國留學怎麼分等級 瀏覽:580
伊朗人為什麼身體素質好 瀏覽:477
中國銀行面試過了後多久體檢 瀏覽:604
中國哪裡是最好的醫院 瀏覽: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