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千年蟲是怎麼回事
計算機2000年問題,又叫做"2000年病毒"、"千年蟲"、"電腦千禧年問題"或"千年病毒".縮寫為"Y2K".是指在某些使用了計算機程序的智能系統(包括計算機系統、自動控制晶元等)中,由 於其中的年份只使用兩位十進制數來表示,因此當系統進行(或涉及到)跨世紀的日期處理運 算時(如多個日期之間的計算或比較等),就會出現錯誤的結果,進而引發各種各樣的系統功 能紊亂甚至崩潰。另外,更廣泛地講,「千年蟲」還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在一 些計算機系統中,對於閏年的計算和識別出現問題,不能把2000年識別為閏年,即在該計算 機系統的日歷中沒有2000年2月29日這一天,而是直接由2000年2月28日過渡到了2000年3月1 日;另一個是在一些比較老的計算機系統中,在程序中使用了數字串99(或99/99等)來表示 文件結束、永久性過期、刪除等一些特殊意義的自動操作,這樣當1999年9月9日(或1999年4 月9日即1999年的第99天)來臨時,計算機系統在處理到內容中有日期的文件時,就會遇到99 或99/99等數字串,從而將文件誤認為已經過期或者將文件刪除等錯誤操作,引發系統混亂 甚至崩潰等故障。
「千年蟲」問題的根源始於60年代。當時計算機存儲器的成本很高,如果用四位數字表示年 份,就要多佔用存儲器空間,就會使成本增加,因此為了節省存儲空間,計算機系統的編程 人員採用兩位數字表示年份。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雖然後來存儲器的價格降低了, 但在計算機系統中使用兩位數字來表示年份的做法卻由於思維上的慣性勢力而被沿襲下來, 年復一年,直到新世紀即將來臨之際,大家才突然意識到用兩位數字表示年份將無法正確辨 識公元2000年及其以後的年份。1997年,信息界開始拉起了「千年蟲」警鍾,並很快引起了 全球關注。 http://ke..com/view/9349.htm
㈡ 印度人大多數人肚子肥大,就是因為恆河水寄生蟲🐛在印度人身體原因!
你是在哪裡看到的?每個國家都有窮人和富人。每個國家的人都有,身材好的和身材不好。不能一概而論。那是因為平時不注意保養。保養。暴飲暴食,缺少運動。這和哪個國家的人沒有任何關系。
㈢ 總結所學寄生蟲的部位及其危害
1 蛔蟲:
寄生部位:寄生部位:小腸,土源性蠕蟲。 感染期:(感染型?)感染期蟲卵 。
感染方式:經口感染,人食入含感染期蟲卵蔬菜、瓜果而感染。 2 鞭蟲:
寄生部位:大腸(盲腸、直腸、結腸)土源性蠕蟲 感染型:感染性蟲卵
感染方式:經口感染,感染途徑:食入含卵蔬菜、瓜果。 3 蟯蟲:
感染型:感染期蟲卵 感染方式:經口感染 感染途徑:肛門-手-口多見 寄生部位:盲腸, 結腸、回腸下段及直腸,土源性蠕蟲 傳染源: 病人和帶蟲者
感染方式: 肛門-手-口多見感染方式簡單;蟲卵發育快;兒童易重復感染;間接接觸蟲卵在室內可存活3周 流行 :感染率城市>農村,兒童>成人 4 鉤蟲:
感染階段:絲狀蚴
感染方式:經皮感染(經口、經胎盤) 寄生部位:小腸
感染途徑:人接觸含絲狀蚴的土壤而感染;土源性蠕蟲 流行:世界性分布,尤以熱帶亞熱帶多見。北方以十二脂腸鉤蟲為主,美洲鉤蟲屬亞熱帶及熱帶,南方以美洲鉤蟲為主。感染率南方>北方,農村>城市,平均17.17%以海南、四川、廣東廣西、福建、江蘇江西、浙江、湖南、安微、雲南及台灣為重。 世界性分布,尤以熱帶亞熱帶多見。 傳染源:患者、帶蟲者
傳播途徑:外界溫度、濕度;糞肥使用不當與土壤接觸的旱地農民、礦工多見;易感人群:10~30歲多見。 5 旋毛蟲病:成蟲和幼蟲寄生於同一宿主體內,完成生活史必需轉換宿主, 無體外生活階段 成蟲寄生於:小腸(十二脂腸和空腸上段) 幼蟲寄生於:同一宿主的橫紋肌內 感染方式:經口感染
感染途徑:食入含幼蟲的豬、狗肉 保蟲宿主:豬、狗、貓、鼠和狐
分布:世界性分布,以歐洲、美洲較高國內西藏首次發現,雲南最嚴重
傳染源:豬、犬、貓、狐等百餘種食肉脊椎動物豬與鼠的相互感染是人體旋毛蟲病的重要來源
傳播途徑:與豬的伺養,食入豬肉及豬肉製品有關, 豬
的感染率達10~50%。
預防:不食生或半生的豬肉或野生動物肉是關鍵 6 絲蟲病:(斑氏吳策線蟲) 感染階段:蚊體內絲狀蚴
感染方式:經媒介昆蟲感染
中間宿主: 班氏絲蟲-淡色庫文、致倦庫蚊、中華按蚊為次,馬來絲蟲-中華按蚊、嗜人按蚊。
寄生部位:成蟲寄生於淋巴系統,馬來-上下肢淺部淋巴系統,班氏-陰囊精索深部、淺部淋巴系統。
流行:班氏絲蟲世界性分布、以熱帶、亞熱帶為主馬來絲蟲僅限於亞洲
傳染源:帶蟲者、急性患者
傳播媒介:班氏絲蟲-淡色庫蚊、致倦庫蚊 馬來線蟲-中華按蚊、嗜人按蚊
7 肺吸蟲:(衛氏並殖吸蟲) 感染型:囊蚴 感染方式:經口感染
感染途徑:食入含囊蚴淡水蟹、 蝲蛄 寄生部位:肺臟
第一中間宿主:川卷螺類 第二中間宿主:淡水蟹(石蟹、溪蟹)、蝲蛄 保蟲宿主:犬、貓、虎
轉續宿主:野豬、豬、兔、鼠
流行 分為蟹型和蝲蛄型流行區傳染源-病人、帶蟲者、保蟲宿主、轉續宿主(豬、野豬、兔、野鼠)
中間宿主川卷螺和蝲蛄、蟹共存。人食入含活囊蚴的蝲蛄、蟹是感染肺吸蟲關鍵。 8 薑片蟲;
感染型:囊蚴
感染方式:經口感染,感染途徑:食入水生植物或生水而感染
寄生部位:小腸
中間宿主:扁卷螺,保蟲宿主:豬、野豬,成蟲壽命:2~4年。
流行 流行於亞洲 國內見於山東、河北以南 人豬共患寄生蟲病,青少年多見 人生食菱角、茭白、荸薺等水生植物而感染 9 肝片形蟲:
寄生部位:牛羊人等哺乳動物膽道內 中間宿主:椎實螺(截口土蝸);保蟲宿主:牛、羊 感染型:囊蚴 ,感染方式:經口感染,食入水芹等水生植物(肝)。
流行:世界性分布;國內平均感染率為0.002%~0.171%,甘肅省最高;人和多種動物感染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牛羊豬馬犬貓驢兔等;人體感染是因生食水生植物如水芹有關
10 日本血吸蟲:(裂體吸蟲)※生活史特點 成蟲寄生於:門靜脈-腸系膜靜脈系統, 感染方式:經皮感染 感染途徑:人接觸疫水 感染型:尾蚴 中間宿主:釘螺;
保蟲宿主:牛、犬、豬、羊。感染後約1M可查到蟲卵 成蟲壽命:4-5年,日產卵300-3000個。 流 行:傳染源:病人和病牛
傳播途徑 蟲卵污染水源 釘螺的存在人接觸疫水 11 細粒棘球絛蟲包蟲絛蟲是危害嚴重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
成蟲寄生於:犬狼等終宿主小腸; 棘球蚴寄生於:人牛羊馬中間宿主的肝肺。 感染型:蟲卵;感染方式:經口感染。
流行 國內主要分布於西北農牧區. 細粒棘球絛蟲流行於犬、狼和鹿之間形成 野生動物循環和犬與羊、牛、豬等偶蹄類家
畜間的循環。蟲卵量大、抵抗力強 人密切接觸家獸有關 病獸的處理不當有關 12 (曼氏迭宮絛蟲,幼蟲)
終宿主:貓、犬、虎、狐等食肉動物:第一中間宿主:劍水蚤;
第二中間宿主:蛙 ;轉續宿主:蛇、鳥、雞、豬 感染型:裂頭蚴、原尾蚴。人是第二中間宿主、轉續宿主,終宿主
感染途徑:原尾蚴或裂頭蚴經皮或經粘膜或經口感染. 感染方式:1、局部敷貼生蛙肉2、生食或半生食蛇肉、蛙肉、雞肉、豬肉3、誤食感染的劍水蚤
流行 成蟲感染少,20例。上海、廣東、四川及福建。患者年齡為3~58歲。裂頭蚴病以亞洲為主,歐美非澳洲。國內依次為廣東、吉林、福建、四川及廣西。男女比例為2:1,以10~30歲最高。 13 短膜殼絛蟲(縮小膜殼絛蟲): 感染型:似囊尾蚴、蟲卵 感染方式:經口感染,自體內感染 寄生部位:小腸
中間宿主:可無,蚤類,甲蟲 ;保蟲宿主:鼠 流行 呈世界性分布,以溫帶熱帶多見。國內感染率<1%,以新疆最高;以10歲以下兒童多見。蟲卵散出後可直接感染人體;在糞、尿中存活較長,外界乾燥環境中抵抗力弱。與個人衛生習慣有關;兒童間易傳播。可
自體重復感染造成頑固性寄生,對流行亦有意義。 14 溶組織阿米巴:
寄生部位:結腸、肝肺腦及皮膚 。
感染方式:經口感染,含四核包囊的食物及水而感染。 感染型:四核包囊。滋養體為致病階段。
病原診斷:檢-直接塗片、碘液染色法、性膿血便中查滋養體、性時滋養體和包囊、蟲者成形便中可查包囊未檢出時增養
流行 全球性分布,熱帶及亞熱帶為高發區 夏季多,農村>城市 男性>女性 同性戀者多寄生蟲死亡率瘧疾>血吸蟲>阿米巴病 15 陰道毛滴蟲:
感染型和致病型均為滋養體 寄生部位:陰道、尿道、前列腺
感染方式: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 分裂方式:二分裂法增殖
流行與防治:球性分布,以20~40歲女性多歲,28%
傳染源:患者、帶蟲者、男性患者 傳播途徑:直接接觸感染、間接接觸感染 16 杜氏利什曼原蟲: 感染型:鞭毛體
感染方式:經媒介昆蟲感染 傳播媒介:白蛉
寄生部位:鞭毛體寄生於白蛉消化道內利杜體-脾肝骨髓淋巴結的巨噬細胞 保蟲宿主:犬、狐狸
流行分布:印度、地中海沿岸國家國內主要長江以北農村
17 賈第蟲:
寄生部位:小腸、膽囊 感染型:四核包囊 感染方式: 經口感染
感染途徑:經水或食物而感染人誤食包囊→十二脂腸內脫囊→滋養體→吸附於腸壁,二分裂法增殖→回腸下段、結腸形成包囊→隨糞排出
流行:全球性分布,感染率為1~20%國內平均2.52% 2~10%傳染源:帶蟲者 病人 動物-家畜 傳播途徑:水源傳播為重要 18 鏈狀帶絛蟲:
感 染 型:囊尾蚴(囊蟲病-蟲卵)
中間宿主: 豬、牛;人是豬肉絛蟲的終宿主及中間宿主 感染方式:經口感染
寄生部位: 兩種成蟲寄生於小腸,豬囊尾蚴-皮下、肌肉、腦、眼
19 剛地弓形蟲: 終宿主:貓
中間宿主:人、哺乳動物、鳥、魚貓等200種動物,對宿主選擇性最不嚴格。 感染型:卵囊,包囊,假包囊
感染途徑:經口感染、經胎盤感染,人食入含包囊的中間宿主肉而感染
寄生於單核巨噬細胞為主的有核細胞內
人體感染途徑:速殖子:對消化液抵抗差,經口不感染,實驗室大量感染時經皮膚粘膜感染。包囊:經口感染。卵囊:經口感染
經胎盤感染:孕婦初次感染時。速殖子為致病階段;緩殖子為慢性感染形式 傳染源:貓為主的動物
傳播途徑:經胎盤感染,經口感染,經皮膚感染 流行
分布:全球性分布。國外25-50%,感染型多,卵囊、包囊及假包囊均可。中間宿主廣,對宿主選擇性最不嚴,中間宿主間,中間宿主終宿主間交叉感染。包囊可以長期存活,可終身感染。卵囊對外界抵抗力強 20 隱孢子蟲: 感染型:卵囊
感染方式:經口感染、可自體感染 寄生部位:小腸上皮細胞 保蟲宿主:牛等多種哺乳動物 傳染源: 病人、帶蟲者,牛羊貓兔狗
傳播途徑:人際接觸經口感染食入卵囊污染的食物、水經口感染
流行:發病率與賈第蟲相近嬰幼兒多見,農村>城市,畜牧區多,旅遊者多,溫暖潮濕季節多 21 肺孢子蟲:重要的機會致病性寄生蟲。 感染型:包囊
感染方式:吸入感染有滋養體、囊前期和包囊三個階段 人或動物吸入包囊→滋養體逸出→接合生殖、二分裂或內芽生殖→滋養體細胞膜增厚→囊前期→核分裂,形成囊內小體→包囊,成熟包囊有8個囊內小體→脫囊→滋養體
22 縮小膜殼絛蟲(長膜殼絛蟲):
中間宿主:蚤類、甲蟲、蟑螂等20餘種昆蟲 感染型:似囊尾蚴
感染方式:經口感染,誤食含似囊尾蚴的昆蟲而感染 流行:縮小膜殼絛蟲鼠類感染普遍,人體感染少見。國內有逾百例人體病例報道。兒童的感染率較高。人誤食混雜在糧食中的含似囊尾蚴的中間宿主而感染。鼠類為
主要傳染源。 23 斯氏狸殖吸蟲:
以獸為主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
終宿主為果子狸、貓、犬、豹等哺乳動物。
人為非正常宿主,在人體內不能發育為成蟲,幼蟲在體內竄游引起人體的皮膚幼蟲移行症及內臟幼蟲移行症。分布於國內的青海至山東線以南地區。
第一中間宿主:擬釘螺; 第二中間宿主:溪蟹、石蟹 終宿主:果子狸、貓、犬
轉續宿主:蛙、鳥、雞鴨、鼠;人是非正常宿主,人體內多為童蟲
24 多房棘球絛蟲: 終宿主:狐、狗、狼
中間宿主:嚙齒類動物,如田鼠等鼠類人 傳染源:野狗、狐。
泡球蚴在人體內只有膠狀物而無原頭蚴,人是誤食蟲卵而感染
泡球蚴寄生部位:肝。泡球蚴與宿主組織間無纖維被膜分隔,可向內向外芽生。
多房棘球絛蟲成蟲主要寄生於狐,幼 蟲多房棘球蚴(泡球蚴)寄生於嚙齒類
動物。人為非正常宿主,泡球蚴可寄生於人體肝臟引起嚴重的泡球蚴病(泡型包蟲病、多房性包蟲病),臨床症狀類似肝癌,以逐漸腫大的右上腹腫塊,但病程較長。 流行分布較局限,主要流行於北半球高緯度寒冷地區-美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國內400例-寧夏、四川北部;新疆、青海
傳染源:野狗、狐;野生動物間形成自然疫源地;狩獵活動中誤食蟲卵-直接感染;蟲卵污染土壤、食物和水-間接感染
25 糞類圓線蟲:兼性寄生蟲,可自生生活,也可寄生生活,生活史復雜。
成蟲寄生於人、犬、貓等動物小腸,幼蟲可侵入肺、腦、肝、腎。引起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其致病與機體的免疫狀態有關-機會致病寄生蟲。 感染型:絲狀蚴
感染方式:經皮感染(自身體內感染、自身體外感染) 感染途徑:接觸土壤而感染 成蟲寄生部位:小腸
成蟲除人外也可寄生於犬、貓。 生活史中有自生世代和寄生世代。從絲狀蚴感染至桿狀
蚴排出需2~3周
自生世代:1、卵在適宜環境中數小時孵出幼蟲→36-48小時內4次蛻皮→成蟲(間接發育)。2、環境不利時蟲
卵2次蛻皮→絲狀蚴、經皮或粘膜感染(直接發育) 寄生世代:1、絲狀蚴經皮感染→經血液、淋巴到肺→經咽到消化道→小腸粘膜中蛻皮2次→成蟲→產卵於粘膜內→桿狀蚴→隨糞排出。2、免疫力低下或便秘時桿狀蚴→絲狀蚴→自體內感染。3、絲狀蚴肛周皮膚感染→自身體外感染
流行分布:全球性,熱帶亞熱帶為主,溫帶寒帶散發感染率:國內平均0.122%,海南省、廣西感染率高流行因素:同鉤蟲,與土壤接觸有關 26.肝吸蟲:
感染型:囊蚴 感染方式:經口感染
人食入含囊蚴的淡水魚而感染 寄生部位:肝膽管
第一中間宿主:紋沼螺, 赤豆螺, 長角涵螺 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淡水蝦
流行:人群感染率為1-30% 平均為0.365% 傳染源:病人、帶蟲者、保蟲宿主狗、貓
中間宿主:麥穗魚感染率最高,螺魚同存囊蚴分布:魚肌肉、魚皮、魚鰓、魚鱗,食入生或半生魚是感染的關鍵
保蟲宿主:貓、狗、豬、鼠、狐狸 27. 闊節裂頭絛蟲 寄生部位:終宿主小腸
終宿主:犬科動物,犬、貓、虎,人 第一中間宿主:劍水蚤 第二中間宿主:魚類
感染方式:經口感染,人食入含裂頭蚴的魚類而感染 成蟲壽命:5~13年 食入裂頭蚴到成蟲:5~6周
流行 主要分布於歐洲、美洲及亞洲的亞寒帶及溫帶。 28.瘧原蟲 寄生部位:紅細胞
間日瘧:網織紅C 惡性瘧:各期紅C 卵形瘧:網織紅C 三日瘧:較衰老紅C 感染型:子孢子sporozzoite 終宿主:按蚊 中間宿主:人
感染方式:經媒介昆蟲感染
裂殖子侵入紅細胞過程:裂殖子識別和附著紅細胞表面受體;紅細胞廣泛變形、裂殖子附著處凹入形成納蟲空泡;裂殖子入侵、納蟲空泡密封 傳染源:患者、帶蟲者
傳播媒介:中華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
㈣ 這個世界上最愛吃蟲子的國家是哪一個為何這么愛吃
我們的生活當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蟲子,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最愛吃蟲子的國家大家知道嗎。據了解最愛吃蟲子的國家一日三餐都是要吃蟲子,蟲子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美食。這個最愛吃蟲子的國家就是位於南美洲的墨西哥。
墨西哥當地人愛蟲子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墨西哥當地的氣候適合種子生長,墨西哥位置在北美南部,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影響,那裡的降水量是很低的,再加上墨西哥常年高溫的,這種氣候非常適合蟲子生長。導致墨西哥的種子數量非常多,為了盡可能消耗數量眾多的蟲子。墨西哥只能夠將這些種子製作成各種各樣的美食。如今墨西哥人愛吃蟲子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蟲子美食已經成為墨西哥當地的文化名片。我們也相信眾多的蟲子美食能夠為墨西哥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㈤ 蛔蟲為什麼移行
http://www.zcmf.95.cn/js7.htm
可參考網址
蠕蟲蚴移行症是指動物或人體蠕蟲蚴在人體移行時所致的疾病,這里以敘述前一種情況為主 。動物蠕蟲蚴偶然地侵入人體後,在組織內移行,對宿主造成損害而發生各種臨床表現。人成為一種特殊的中間宿主,稱為運轉宿主。蠕蟲與人體二者相互尚未適應,蚴蟲在體內移行而不易定居,因而不能發育生長,只能以幼蟲形式寄生一段時間而自行死亡。根據病變部位不同,臨床上可分為皮膚、內臟和混合型蠕蟲蚴移行症。 未名方
主治:蠕蟲蚴移行症。
索取秘方
1、皮膚蠕蟲蚴移行症
皮膚蠕蟲蚴移行症系由動物蠕蟲侵入皮膚和移行時產生的皮膚損害。
(1)鉤蚴皮炎(匐行疹)
[病原] 病原以寄生於豬、狗、貓、牛、羊等動物鉤蟲的幼蟲所引起,尤以豬、狗的巴西鉤蟲和犬鉤蟲的幼蟲為主,前者尤為多見。狹頭刺口鉤蟲(即歐洲犬鉤蟲)、棘顎口線蟲(宿主為豬、貓)、羊仰口線蟲、牛仰口線蟲以及寄生於綿羊、山羊、牛、豬、浣熊等動物的類圓線蟲的幼蟲皆可在人體造成匐行疹,但均甚少見。在國內,羊鉤蟲的幼蟲引起的匐行疹在四川農村曾發生流行。
[流行病學] 巴西鉤蟲廣泛分布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犬鉤蟲則多見於北半球。上述各種動物蠕蟲分別寄生在豬、狗、貓、羊等動物小腸內。其蟲卵隨動物宿主糞便排出後,在具有適宜溫度和濕度的土壤中發育成為感染性絲狀蚴;當接觸到人體時,即侵入皮膚產生匐行疹。
[發病機理和病理] 人體皮膚與被動物糞便污染的土壤接觸後,其中的感染性幼蟲即從皮膚侵入,不能穿達生發層下,僅能在真皮和粒層間以每日數毫米至數厘米的速度移行,產生蜿蜒隧道;後者外觀呈紅色硬斑,有時有水泡形成。組織學檢查顯示隧道周圍有嗜酸粒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 感染後數小時內在狗、貓感染性幼蟲入侵部位出現紅色丘疹,繼以紅腫和水泡形成。2-3天內幼蟲開始在皮內移行,形成匐行疹。皮疹紅色,線狀,略高於皮膚表面,伴奇癢,尤於夜間為甚,以足部皮膚多見,手部次之,一般於一周內逐漸消退,也可持續數月。因搔抓引起繼發感染者並不少見。其它蠕蟲蚴匐行疹與鉤蟲所致者相仿,但幼蟲移行速度略異,幼蟲存活和皮疹持續時間不同,少者數天,長者可達數月。此外巴西鉤蟲與犬鉤蟲蚴偶可引起肺部短漸遊走性浸潤。
[診斷] 根據接觸史、匐行疹作出疹斷。
[中醫治療] 可索取我站秘方治療。
[預防] 避免與狗、貓、羊等家畜糞便污染的土壤接觸,定期給狗、貓驅蟲,以消滅傳染源。
(2)血吸蟲尾蚴性皮炎
血吸蟲尾蚴性皮炎系動物血吸蟲的尾蚴侵入人皮膚後引起,俗稱「鴨怪」等,為我國稻田皮炎主要病因之一。
[病原] 全世界動物血吸蟲尾蚴能鑽入人皮膚產生皮炎者達20種以上,我國流行的尾蚴性皮炎系毛畢吸蟲我鳥畢吸蟲的尾蚴所致,成蟲均寄生於終宿主鴨、鵝、水牛及黃牛的門靜脈和腸系靜脈內,其毛蚴在椎實螺內發育為尾蚴逸入水中,待機入侵宿主。
[流行病學] 畜禽血吸蟲病在全國許多地區流行,動物感染率為60%-90%。人赤腳至水田工作時即被感染,發病率可達100%。
[臨床表現] 人接觸疫水後1/2-1小時後出現斑點,以後成為丘診,蕁麻疹樣,周圍皮膚呈彌慢性紅腫。奇癢,24-48小時後丘疹中央凸起,充血,或有形成泡疹,破裂後有滲液流出,然後結痂。一般於3-7天自行消失。再次感染時皮炎重於首次感染,且出疹迅速、皮疹大,伴劇癢,消退亦緩慢。皮炎主要見於小腿、手及前臂。抓癢及破損者可繼發細菌感染。
[診斷] 典型皮疹及稻田疫水接觸史可作出疹斷。
[中醫治療] 可索取本站秘方治療。
[預防] 其措施與日本血吸蟲者相同。
(3)絲蟲蚴移行症
動物絲蟲偶在人體造成感染者有犬惡絲蟲、匐行惡絲蟲、以及其它尚未鑒定的動物絲蟲。犬絲蟲蚴侵入人體後一般多表現為皮下結節,也有極少數病例表現為移行性皮膚損害。結節活檢常顯示退化的幼年期絲蟲,周圍有嗜酸粒細胞浸潤和肉芽腫反應。犬絲蟲蚴一般不能在人體內發育成熟,但也有個別皮下結節中的絲蚴發育為成蟲,並產生微絲蚴。部分病例的絲蚴可入侵肺部形成結節,易誤診為肺部腫瘤;犬惡絲蟲成蟲偶可在個別病例的心臟和大血管(即犬惡絲蟲在狗寄生部位)內發現。
[中醫治療] 可索取本站秘方治療。
[預防] 加強個人防護,其措施與絲蟲病相同。
2、內臟蠕蟲蚴移行症
(1)熱帶嗜酸粒細胞增多症
熱帶嗜酸粒細胞增多症以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多、陣發性咳嗽和哮喘發作,以及遊走性肺部病變為其臨床特徵。本病與動物或某些人類蠕蟲蚴感染有關。
[病原] 本綜合征系由蠕蟲感染所引起,其確切病原體尚未完全闡明,但已公認本病與動物絲蟲微絲蚴、動物與人蛔蟲蚴有關。後者可發生集體性哮喘。
[流行病學] 蛔蚴移行症主要由於生食污染動物或人蛔蟲感染性蟲卵的塊根植物如蕃薯、胡蘿卜等而感染,國內各地皆有報告,動物絲蟲感染人的方式尚不完全清楚。
[臨床表現] 病人有陣發性咳嗽,多為刺激性乾咳,有時有白色粘液痰,偶帶血。哮喘發作輕重不一。部分病人有低熱,少數病人出現高熱。X線檢查顯示肺紋理增多,有遊走性肺部浸潤。周圍血象中白細胞總數1-4萬/mm3,嗜酸粒細胞20-90%。肺蛔蚴移行症的病程較短,多為1-2周,反復感染者的病程可持續較長的時間。絲蟲蚴移行症的病程較長,可達2個月以上。
[診斷] 根據呼吸道症狀、胸部X線檢查和血中嗜酸粒細胞增多,診斷即可初步成立,肺蛔蚴移症的流行病資料有助於疹斷;如能在痰液、胃液或糞便中找到幼蟲,診斷即可確定。以犬惡絲蟲抗原進行間接免疫熒光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效價高者可協助診斷,治療後效價降低時更有助於診斷。
[中醫治療] 可索取我站秘方治療。
(2)弓首蛔蚴移行症
弓首蛔蚴移行症在國外系指內臟蠕蟲蚴移行症,為動物蛔蟲蚴在人體各臟器中移行所致的疾病。
[病原] 犬弓首蛔蟲是本病最常見的病原體,其次為貓弓首蛔蟲、獅弓首蛔蟲。
[流行病學] 幼犬或貓的蛔蟲感染較高,其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後,卵中胚胎在適宜溫度和濕度的土壤中進行發育,2-3周即成感染期幼蟲。當感染期幼蟲卵被在地上爬行,並有吮指、食土等習慣的嬰幼兒吞食後,即造成感染。本病流行成世界性,美國報告較多,國內也有個別病例報告。
[發病機理和病理] 蟲卵被人吞食後,幼蟲在腸內逸出,穿透腸壁,進入血循環達到全身,但地般不能回到腸道發育為成蟲。幼蟲在各個臟器組織中形成多發性嗜酸性肉芽腫或膿腫,病變多見於肝,次為肺和腦,亦可累及心、腎、脾等,偶而也可引起視網膜病變。
[臨床表現] 輕症病人可無任何症狀,僅有中度嗜酸粒細胞增多。重者可有發熱、腹痛、惡心、嘔吐、肌肉關節痛,以及劇哭等行為異常;癲癇大發作可引起死亡。此外,肝腫大伴壓痛和肺部炎症最為常見,眼內炎多見於7-9歲兒童。
[診斷] 乖食癖兒童有持續較高的嗜酸粒細胞增多,伴肝腫大、壓痛和高丙球蛋白血症(IgG、IgM和IgE)時,即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有肺部症狀者可有X變化,有神經系統症狀者,腦脊液可發現嗜酸性粒細胞。皮內試驗可用於流行病學檢查,以含胚卵為抗原進行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有助於診斷。肝臟活檢也可明確診斷。
[中醫治療] 可索取本站秘方治療。
[預防] 注意兒童個人衛生,防止兒童游戲場所為犬、貓糞便所沾污,並定期為犬、貓驅蟲。
(3)管圓線蟲病
管圓線蟲包括由寄生於鼠肺動脈的廣州管圓線蟲幼蟲侵入人體後所致的嗜酸粒細胞性腦膜炎和由鼠類哥斯達尼加管圓線蟲幼蟲侵入人體後所致的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炎。
(a)嗜酸粒細胞性腦膜炎
[病原] 廣州管圓線蟲寄生於太平洋、印度洋地區鼠類的肺動脈內,其中間宿主有明蝦、蟹、螺、蟾蜍、蛙等。
[流行病學] 人通過生吃受染的蝦、蟹、螺等,未洗凈的污染菜蔬或飲用污染的水而感染。此種蠕蟲蚴移行症主要見於我國(多見於台灣)、東南亞及太平洋島嶼。
[發病機理和病理] 由於幼蟲在體內移行,主要達到腦部,因此病變發生在大腦和腦膜,同時還可累及小腦、腦干及脊髓等處。腦組織內呈現幼蟲移行所致的機械性損傷及組織炎性反應。
[臨床表現] 潛伏期約為3-36天,臨床表現為嚴重頭痛、腦膜刺激征、視力減退甚至失明,發熱不常見,個別患者有精神異常、嚴重者可癱瘓、嗜睡、昏迷甚至死亡。但是多數病例臨床經過良好,可於短期內自行緩解痊癒,病死率很低。腦脊液細胞數常超過500/mm3,以嗜酸粒細胞為主,蛋白質增多,周圍血中嗜酸粒細胞達10%左右者佔1/3,最高可達50%以上。
[診斷] 典型的臨床症狀、體征及腦脊液改變,結合流行病學資料是診斷的主要依據,腦脊液中幼蟲檢出率僅2.5%-10%,免疫診斷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可協助診斷。
[中醫治療] 可索取我站秘方治療。
[預防] 不要吃生蝦、蟹、螺等,生菜應洗凈,注意飲水消毒。同時來鼠也有積極的預防意義。
(b)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炎
系由寄生於鼠類的哥斯大黎加管圓線蟲幼蟲侵入人體後引起,流行於拉丁美洲,常誤診為闌尾炎,血中嗜酸粒細胞達11-80%。
(4)海異尖線蟲病
海異尖線蟲病乃人進食感染海異尖線蟲幼蟲的海魚後所造成的內臟蠕蟲蚴移行症。幼蟲鑽入胃壁致胃異尖線蟲病,分急、慢性型,急性型多在食生海魚後12小時內發病,表現劇烈腹痛,再感染引起Arthus型過敏反應。慢性型以上腹部絞痛、間歇性加劇;幼蟲鑽入腸壁致腸異尖線蟲病,食魚後1-5天突然劇烈下腹部痛、惡心、嘔吐、腹瀉,多為一過性,很少產生肉芽腫病變;此外,致食道異尖線蟲病;一旦幼蟲穿過消化道管壁進入腹腔,到達肝、腸細膜、卵巢、肺、咽喉及口腔粘膜等處致異位異尖線蟲病。
[診斷] 典型的臨床症狀、飲食生海魚史,結合流行病學資料是主要的診斷依據,纖維內竇鏡檢出胃或食道幼蟲可確診。異位病變診斷困難,乳膠凝集試驗,放射變應原吸附試驗可協助診斷。
[中醫治療] 可索取我站秘方治療。
[預防] 魚肉應煮透後食用;規定有魚類須經-20℃冷凍24小時後才進入市場。
3、皮膚、內臟(混合型)蠕蟲蚴移行症
(1)孟氏裂頭蚴病
孟氏裂頭蚴病系孟氏裂頭蚴寄生於人眼部、皮下組織或內臟所致的疾病。孟氏裂頭絛蟲成蟲較少寄生於人體。
[病原] 孟氏裂頭絛蟲寄生於貓、狗等小腸內,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發育,孵出鉤毛蚴。後者在第一中間宿主(劍水蚤)和第二中間宿主(蝌蚪、蛇、鳥、鼠、豬等)的肌肉與肺組織中發育為裂頭蚴。當貓、狗吞食含有裂頭蚴的蛙、蛇、鳥等後,則幼蟲在其腸內發育為成蟲。
[流行病學] 人體裂頭蚴病呈世界性分布,以東南亞地區最為多見。國內見於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各省,四川、吉林等省也有病例報道。
人通過下列方式感染:a、絕大多數病例以蛙肉和蛇皮敷貼於眼部而受染,或蛇肉敷貼齲齒,從口腔粘膜侵入;b、飲用含原尾蚴劍水蚤污染的生水而受染;c、食用生或半生含裂頭蚴的蝌蚪、蛙肉、蛇肉等而受染。
[發病機理和病理] 裂頭蚴引起眼瞼感染後,幼蟲經粘膜下組織移行至眼部;口腔粘膜感染後,幼蟲從頰部皮膚潰破處爬出;消化道感染後,幼蟲一般不能在腸道發育為成蟲,而進入腹腔向各臟器及胸腹壁移行造成病變。幼蟲周圍呈炎症反應及酸性肉芽腫和囊腔形成。
[臨床表現] 眼裂頭蚴病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眼瞼腫脹、畏光、流淚等。病和遷延多年。上、下眼瞼深部或結膜下結節,時呈遊走性,結節破潰幼蟲爬出可自愈。幼蟲侵進球後或球內引起突眼、角膜潰瘍、前房積膿等。
皮膚裂頭蚴病一般原來局部皮損加重、流膿,可有幼蟲爬出;皮下裂頭蚴病表現為胸腹壁、頸部等處呈遊走性硬結節,活檢可見幼蟲;內臟裂頭蚴病表現為自腹腔移行至腸系膜、腎周脂肪、各臟器處寄生後引起相應症狀。
[診斷] 眼瞼和其他部位出現皮下遊走性結節,伴眼部慢性炎症,有敷貼蛙肉或進食未煮熟蛙、蛇肉史者,結合流行病學資料是診斷的主要依據,結節活檢發現幼蟲時,診斷即可確立,間接熒光抗體檢測可輔助診斷。
[中醫治療] 可索取我站秘方治療。
[預防] 不吃未燒熟的蛙、蛇肉等,不以蛙、蛇肉、皮敷貼眼部或皮膚潰瘍。
(2)棘顎口線蟲病
棘顎口線蟲病系由棘顎口線蟲幼蟲侵入人體所致的蠕蟲蚴移行症。
棘顎口中國蟲成蟲寄生於狗、貓以及虎等動物的胃壁中。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孵出第一期幼蟲,後者進入劍水蚤成為第二期幼蟲。幼蟲在蛙、蛇、淡水魚、鳥禽等肌肉中形成第三期幼蟲。貓、狗等吞食感染的魚、泥鰍、蛙等後,第三期幼蟲在在其胃壁發育為成蟲。
人通過進食未燒熟的魚、蛙、蛇等而感染,動物宿主分布於東南亞和日本,人也有受感染者。
幼蟲(第三期)侵入人體後不再發育,主要寄生於皮膚深層及肌肉人,形成遊走性腫塊或膿腫,也可侵入其它器官組織使症狀多樣化。由幼蟲機械性或毒素刺激與過敏反應所致的急性闌尾炎、胸膜炎、膀胱炎,均較少見。嗜酸粒細胞腦脊髓炎在泰國發生較多,表現為上升性癱瘓的神經根炎,伴四肢或軀干劇烈疼痛;突然發生神志改變昏迷死亡。腦脊液血性或黃色,有嗜酸粒細胞。
流行區居民出現皮膚遊走性硬結節即應考慮本病的可能。體表、眼、子宮頸、尿、痰及腦脊液中發現蟲體可確診,血清學診斷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可協助診斷。
[中醫治療] 可索取本站秘方治療。
(3)斯氏狸殖吸蟲病
斯氏狸殖吸蟲病為由寄生狸、貓的斯氏狸殖吸蟲幼蟲侵入人體所致的疾病,主要見於我國。臨床表現與棘顎口線蟲病相似,可引起遊走性皮下腫塊或結節,也可伴肝腫大或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診斷方法與棘顎口線蟲病相同。
本病皮下腫塊可手術摘除,葯物可服用吡喹酮。
[中醫治療] 可索取本站秘方治療。
㈥ 我國五大寄生蟲病病名及其病原生物
中國有五種主要寄生蟲:瘧原蟲、血吸蟲、鉤蟲、絲蟲和杜氏利什曼原蟲。
1、杜氏利什曼原蟲
杜氏利什曼原蟲的生活史分為兩個階段:先鞭毛期和後鞭毛期。前者寄生於節肢動物的消化道,後者寄生於哺乳動物或爬行動物的細胞,由白色蛆傳播。
黑熱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蟲引起的。杜氏利什曼原蟲的無鞭毛體主要寄生於肝、脾、骨髓、淋巴結等器官的巨噬細胞,常引起發熱、肝脾腫大、貧血、鼻出血等全身症狀。在印度,病人的皮膚經常有深色色素沉著和發燒。
2、鉤蟲
鉤蟲是鉤蟲的總稱,其形態特徵為口囊發育。在寄生於人類消化道的毛蟲中,鉤蟲危害最大。由於鉤蟲寄生,可引起人體長期慢性失血,導致患者出現貧血及貧血相關症狀。
鉤蟲分布於世界各地,特別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人類感染更為常見。據估計,全世界鉤蟲感染人數約為9億。在中國,鉤蟲病仍然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蟲病之一。
3、絲蟲病
絲蟲病是一種通過吸血節肢動物傳播的寄生線蟲。成人寄生於脊椎動物最後宿主的淋巴系統、皮下組織、腹腔和胸腔。雌性是卵生的,產生有或沒有鞘的微囊。大多數微絲體出現在血液中,少數出現在皮內或皮下組織中。
幼蟲在一些吸血節肢動物的中間宿主中發育。當這些中間宿主吸血時,被感染的成熟幼蟲會從它們的喙中逃出並穿透皮膚。
4、血吸蟲病
血吸蟲分為血吸蟲、雙球菌、血吸蟲和血吸蟲。成蟲寄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並發育成成蟲。
在血管中,又稱為血吸蟲病或血吸蟲病。寄生人體的血吸蟲有日本血吸蟲、埃及血吸蟲、曼氏血吸蟲、間種血吸蟲、湄公河血吸蟲和馬來血吸蟲六種。日本血吸蟲、埃及血吸蟲和曼氏血吸蟲引起的血吸蟲病是最普遍和最有害的。
血吸蟲病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血吸蟲病在中國很普遍。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女性屍體和湖北江陵西漢男性屍體中均發現典型的日本血吸蟲病卵(B.C163),證實中國血吸蟲病流行2160多年。一年前。
5、瘧原蟲
瘧原蟲(Plasmodium)是一類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動物,它們的整個身體雖則只有一個細胞構成,卻是引起瘧疾的罪魁禍首。
瘧原蟲種類繁多,遍及全球,但寄生在人體的瘧原蟲在我國較常見的有三種:引起瘧疾每隔一天發作一次的間日瘧原蟲;引起瘧疾每隔三天發作一次的三日瘧原蟲;引起瘧疾周期不規則的惡性瘧原蟲。
㈦ 簡介我國五大寄生蟲
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spp.)的生活史有前鞭毛體(promastigote)和無鞭毛體(amastigote)兩個時期。前者寄生於節肢動物(白蛉)的消化道內,後者寄生於哺乳動物或爬行動物的細胞內,通過白蛉傳播。對人和哺乳動物致病的利什曼原蟲有:引起人體內臟利什曼病的為杜氏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 donovani(Laveran et Mesnil,1903)],引起皮膚利什曼病的為熱帶利什曼原蟲[L.tropica(Wright,1903)Lühe,1906]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蟲[L.mexicana(Biagi,1953)Garnham,1962],引起粘膜皮膚利什曼病的為巴西利什曼原蟲(L.araziliensis Vianna,1911)等。我國的黑熱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蟲引起的。杜氏利什曼原蟲的無鞭毛體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結等器官的巨噬細胞內,常引起全身症狀,如發熱、肝脾腫大、貧血、鼻衄等。在印度,患者皮膚上常有暗的色素沉著,並有發熱,故又稱Kala-azar,即黑熱的意思。因其致病力較強很少能夠自愈,如不治療常因並發病而死亡。
鉤蟲(hookworm)是鉤口科線蟲的統稱,發達的口囊是其形態學的特徵。在寄生人體消化道的線蟲中,鉤蟲的危害性最嚴重,由於鉤蟲的寄生,可使人體長期慢性失血,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貧血及與貧血相關的症狀。鉤蟲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人群感染較為普遍。據估計,目前,全世界鉤蟲感染人數達9億左右。在我國,鉤蟲病仍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蟲病之一。
瘧原蟲是一類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動物,它們的整個身體雖則只有一個細胞構成,卻是引起瘧疾的罪魁禍首。瘧原蟲種類繁多,遍及全球,但寄生在人體的瘧原蟲在我國較常見的有三種:引起瘧疾每隔一天發作一次的間日瘧原蟲;引起瘧疾每隔三天發作一次的三日瘧原蟲;引起瘧疾周期不規則的惡性瘧原蟲。
裂體吸蟲(schistosome)隸屬於吸蟲綱、復殖目、裂體科、裂體屬。成蟲寄生於哺乳動物(包括人)的靜脈血管內,亦稱血吸蟲或住血吸蟲。寄生人體的血吸蟲主要有6種,即日本血吸蟲(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1904),埃及血吸蟲(S. haematobium Bilharz,1852),曼氏血吸蟲(S. mansoni Sambon,1907),間插血吸蟲(S. intercalatum Fisher,1934), 湄公血吸蟲(S. mekongi Voge et al, 1978)和馬來血吸蟲 (S. malayensis Greer et al,1988)。其中以日本血吸蟲、埃及血吸蟲和曼氏血吸蟲引起的血吸蟲病流行范圍最廣,危害最大。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主要分布於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我國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蟲病。湖南長沙馬王堆的西漢女屍和湖北江陵的西漢男屍(B.C 163年)體內發現典型的日本血吸蟲卵,由此證實,遠在2160多年前我國已有血吸蟲病流行。
絲蟲(filaria)是由吸血節肢動物傳播的一類寄生性線蟲。成蟲寄生在脊椎動物終宿主的淋巴系統、皮下組織、腹腔、胸腔等處。雌蟲為卵胎生,產出帶鞘或不帶鞘的微絲蚴(microfilaria)。大多數微絲蚴出現於血液中,少數出現於皮內或皮下組織。幼蟲在某些吸血節肢動物中間宿主體內進行發育。當這些中間宿主吸血時,成熟的感染期幼蟲即自其喙逸出,經皮膚侵入終宿主體內發育為成蟲。
㈧ 這種蟲子生活環境家裡為什麼會有這種蟲子
這是印度谷螟(又叫米蛾)的幼蟲。印度谷螟的幼蟲以米面或中葯等物品為食,不咬人,老熟以後會爬到角落結繭化蛹。你需要檢查家裡的糧食、中葯或乾果等物品,尤其是角落裡遺忘的,把生蟲的扔掉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