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簡介
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
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1)印度人文概況如何擴展閱讀:
自然環境
1、區域位置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2、地形地貌
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山地只佔25%,高原佔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
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3、氣候特徵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自然資源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
經濟狀況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兆美元,與日本並列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萬的已發展國家澳洲相差無幾。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
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為1,389美元,為世界第140位。1991年以前,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影響,經濟政策採行貿易保護主義,印度政府過分干預勞工及金融市場並監管商業活動,由於1991年印度經濟危機,加上蘇聯解體,新國大黨政府使印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藉由外國貿易及直接投資,逐步轉型為自由市場,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
印度經濟以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仍有四分之一人口無法溫飽。印度外匯存底充足,匯率穩定,未來官方也將全面解除外匯管制,由市場決定幣值。印度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目前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體出口國以及眾多軟體工程師的祖國。
印度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實行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嚴格控管。不過,1991年通過經濟改革,放鬆對外貿和外資的管制,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國有企業民營化和部分領域開放對私人以及外國投資的設限,至於相關的政治爭論持續不斷。
Ⅱ 印度人文,自然地理分別概括
1、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人口11.3億,居世界第二位.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百力.因此,印度政府推選計劃生育政策.
2、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印度自推行「綠色革命」以來,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度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主要家產品為水稻和小麥,水稻主要分布在恆河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恆河上游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自然地理
1、位置:①大部分位於10ºN——30ºN之間,主要位於熱帶.②海陸位置:亞歐大陸南部,印度洋以北,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
2、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注入孟加拉灣.
4、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一年回分為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答南季風,降水多,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乾旱少雨,為旱季.印度水旱災害頻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風的不穩定造成的(一盤西南季風風力弱,來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災;反之,則形成水災).
Ⅲ 印度人文歷史
印度一名(In ),在古代是指南亞次大陸印度地區——印地。
印度是地區之名而並不是國家之名。因為在歷史上,印度不是統一國家,所以沒有固定的國名。在英國人把大印度地區殖民地化以前,這個地區的政治狀態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從來沒有被徹底統一而成為同一個國家。
印地,歷史上是人種來源極其復雜的混雜地區,有白種人、黃種人(包括蒙古人、漢藏人)以及褐色人和小黑人。
印度從來沒有形成統一的文化和民族(至今也沒有)。所以沒有什麼印度民族。
印度地區古代以來也沒有統一的本土文字和語言。
所以印度地區今天除了方言外,統一的官方語言是英國殖民者輸入的英語
Ⅳ 印度的風俗和文化有哪些
1、印度大約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還有一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等。
Ⅳ 印度的人文特色是怎樣的
印度的語系主要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德拉維達語系,語言復雜。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30%人口使用;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另外還有其他21種少數民族的預定官方語言。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綉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用一塊長達3公尺的布包裹出來的,這塊布稱為紗麗(Sari)。印度紗麗的穿著方式變化繁多,不同的種族、區域、信仰,會有許多不同的色彩、質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婦女穿著紗麗時,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臍的緊身衣(Choli),下身是一條及地的直筒襯裙(Ghagra)。
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製擔架上,以遊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代替為尋找社會階級、語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對象。婚禮當天,新郎官騎著一匹白馬浩浩盪盪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裡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念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之後,新娘在女伴的簇擁下走到火壇前面,由祭司將新娘的紗麗和新郎的圍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長長久久。印度婚禮的晚宴是在新娘家裡進行,一對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親友的祝福。婚禮當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 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賜予的力量。
印度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飾和裝扮,看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種族、階級、區域等。
Ⅵ 印度有什麼風土人情
印度的風土人情有生禮、女性穿紗麗等。
1、生禮
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份豐厚的嫁妝。沒有嫁妝,女兒就不能結婚。印地安人慶祝孩子出生和安全成長的方式是到寺廟舉行「普迦儀式」,誦經祈禱,然後與親朋好友共進晚餐。
2、女性穿紗麗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裹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紗麗在身體上有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蓋住頭,但五顏六色,鑲有金銀綉邊。拉賈斯坦女襯衫有點像中國奉賢的無領禮服,下半身是一條長卷邊的長裙。
(6)印度人文概況如何擴展閱讀:
印度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組成。印度教徒實行種姓婚姻,大多是為父母安排的。婦女地位低下,寡婦不得再婚。印度教徒通常使用火葬並把骨灰扔進河裡。恆河是印度教的聖河。
人們相信,人生最好的歸宿是把骨灰放進聖河中,在來世可以得到祝福。為此,許多患者和老人都會毫不猶豫地跋涉到恆河岸邊,等待最後一刻。
印度教歷史悠久,與其它民族一起創造了燦爛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間寫成《吠陀》,成為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
Ⅶ 印度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br> <br>印度經濟以傳統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依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溫飽無法滿足。印度擁有較充沛的外幣儲備,印度貨幣匯率穩定。 印度的軟體業居世界前列。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工業主要有化工,冶金,電力,石化,紡織,食品等。<br> <br>近年來,印度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br> <br> 工業高度集中在少數沿海大城市。僅孟買、加爾各答和阿默達巴德所在的三個邦,工業產值佔全國70%以上。近年,工業過分集中的狀況已有所改善。目前,印度可分為五個比較重要的工業區域。<br> <br> <br>(1)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工業區。這里是全國最早形成的工業區,近幾十年略有衰退。現工業產值僅佔全國的1/10。麻紡和機械是本區的兩大工業部門。<br> <br> <br>(2)以孟買—浦那為中心的工業區。工業產值佔全國1/6,已顯著領先於其他工業區。棉紡工業長期居優勢地位,佔全國30%。此外,機械、化工、煉油等部門在國內均有突出地位,已成為多部門的綜合性工業基地。<br> <br> <br> (3)以阿默達巴德為中心的工業區。周圍是印度主要棉花和油料產地。以傳統工業為主,棉紡織業和油脂工業在國內居首位,水泥、化工兩部門地位突出。<br> <br> <br>(4)以馬德拉斯—班加羅爾為中心的工業區。這是發展最快的工業區,規模已接近於加爾各答區。區內集中了電力、飛機製造、造船、煉油等工業部門,以及航空、電子、電機等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br> <br>班加羅爾是一座新興的科學城市,高科技及信息產業發展迅速,有「科技之都」、「南亞矽谷」和「印度信息技術業的麥加」等美稱。<br> <br> <br>(5)以那格浦爾為中心的工業區。這是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重工業區,有印度的「魯爾區」之稱。它接近主要煤炭產地,煤和鋼鐵產量均佔全國的3/4,電力、重型機械、化工、非金屬產品等地位也很突出,是內地重要的重工業基地。<br> <br>農業作為印度最基本的經濟部門,農業人口仍然占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二, 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強,佔全國出口總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農村人口素質不高,農業生產技術(包括農業栽培技術和農業機械化技術)相對落後。農副產品加工技術相對落後。<br> <br>耕地面積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於多種作物種植。<br> <br> 如果與其它發展中國家比較,特別是考慮到印度所具備的優越自 然條件,則其農業發展速度還是較慢的,農業生產水平也是較低的。<br> <br>(1)生產技術落後。目前印度農業生產基本上仍為手工勞動,挽牛是是主要動力。<br> <br>(2)土地利用不合理,墾殖指數高而復種指數低。印度墾殖指數高達56.7%,超 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但因使用不合理,造成地力耗竭,大批耕地拋荒休閑。 以印度豐富的水熱資源論,農作物基本上可常年生長,但迄今大部分耕地僅 為春種和秋種兩種,夏種比例低,總的復種指數較低。<br> <br>(3)單產水平低。主 要作物中除茶葉外,其它全部低於世界平均單產水平,其中棉花僅為世界平 均單產的五分之二,玉米不足三分之一,牛的產奶量只有世界平均數的四分 之一。<br> <br>印度農作物種類很多,其中花生、棉花、甘蔗、芝麻、高粱、黃麻、 紅麻等的種植面積均居世界首位,茶、稻穀、油菜等居第二位,但大多因單 產不高,故其總產量在世界上的地位遠不如種植面積那樣突出。<br> <br>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需要較多水分)。<br> <br>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耐旱能力強,有灌溉水源)。<br> <br>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地區(起伏緩,降水較少)。<br> <br>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地勢低平)。<br> <br>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有排水良好的低山坡)。<br> <br>人口次於中國,10.27億(2001年3月1日普查),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印度迅速增長的人口將來肯定會成為其經濟發展的障礙,人口是世界第二位。印度是個民族、宗教眾多、文化各異的國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種、宗教、語言博物館」。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佔46.3%。印地語,英語同為官方語言,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等。<br> <br>交通運輸:鐵路是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量的60%,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br> <br>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 孟買為全國最大港口,海運的1/5和集裝箱運輸的1/2經過這里;其他重要海港有加爾各答、馬德拉斯、科欽、果阿等。<br> <br> <br>空中運輸的航線通達各大洲主要城市。全國有德里、孟買、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和特里凡特琅五個國際機場。<br> <br>新德里是印度首都,人口約1500萬,位於印度北部,東依亞穆納河,東北緊連德里舊城(沙賈漢納巴德),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也是印度鐵路與航空交通中心。還是全國的旅遊中心,名勝古跡很多,其中著名的有:聖雄甘地墓,印度門,紅堡,古特伯高塔等。<br> <br> 孟買頻臨阿拉伯海,是個天然良港,是印度第一大城市,全國工商、金融中心,西部鐵路、航空樞紐,面積603平方公里,人口1700萬。位於印度西部,瀕臨被稱為印度西部的門戶,也是印度海軍的重要基地,在印度的政治、經濟、金融、軍事、文化各方面都佔有重要地位。還是印電影製作業中心之一,被稱之為「電影城」的外景基地頗負盛名。<br> <br>加爾各答的人口1086萬,位於恆河下游支流胡格利河畔,離孟加拉灣有礙138.4公里。印度第二大城市,是印度東部最大的港口和鐵路、航空樞紐,在印度的工商業、金融、文化等方面佔有重要地位。號稱世界最大的黃麻加工中心。<br> <br>欽奈(原名馬德拉斯)人口約536萬。它東頻孟加拉灣,是印度最大的人工港,海、空、鐵路和公路均很方便,被成為印度南部的門戶。又是南印度的旅遊中心。<br> <br>海德拉巴——面積298.5平方千米,人口約427萬。該市實際上是由海德拉巴和塞康拉巴德兩個城市組成。它位於德干高原,是印度南北交通要道和印度空軍高級飛行訓練基地.<br> <br>班加羅爾 位於印度南部,是印度第六大城市,人口520萬。城市規劃整齊,市內公園眾多,風景幽雅,有「花園城市」之稱。是一座新興的科學城市,高科技及信息產業發展迅速,有「科技之都」、「南亞矽谷」和「印度信息技術業的麥加」等美稱。
Ⅷ 印度的文化,民族,宗教,人口,城市等人文特徵
全境很熱,宗教錯綜復雜,種姓制度等級觀念深入,人口眾多(12.1億2012年),沒有計劃生育,
印度IT發達,最牛的學習叫做「印度工學院」,在印度有這樣一句話:考不上印度工學院的才去麻省理工/耶魯。
家庭規模很大,男人可以有多個老婆。
信仰大不相同,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經常會有人不吃牛肉,不吃豬肉。導致很多印度人只吃雞肉,甚至是素食主義者。
印度和中國有個很大的不同:語言眾多,互不通用。導致很多印度人去了其他地方都聽不懂。不像中國,盡管有方言口語,但也能聽出來是東北的,河南的,四川的。所以在印度英語是第一官方 語言。
印度的主要城市有:
1,孟買,印度西岸大城市和全國最大海港。 孟買人口約為1800萬(2010年),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包括鄰近郊區的孟買大都會區(MMR)人口約為2500萬。孟買是排名世界第六位的大都會區。
2,德里,首都
3,班加羅爾,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納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三大城市,人口約650萬人。
太多了,時間有限,請參考網路:
http://ke..com/link?url=FjWtP91JbOiw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