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人比中國人聰明嗎
世界上哪裡有有人敢說自己的民族就是比別的民族聰明?說這話的人基本都是狹隘的民族激進分子或者種族歧視者。
沒有哪個民族是智商上凌駕於其他民族之上的。
印度的一些方面比中國做得好,但是我們也有許多地方做得比他們好,比別人好,也有許多別的國家在許多方面做得比我們好,比印度好,只有在各領域內取長補短,無法確定誰更聰明。
印度教育不重視歷史,他們的青少年一代沒有受過銘記本國歷史的教育,逐漸丟棄了本國原本的歷史淵源和許多文化。而我們雖然沒有全部繼承和發揚我們自己的傳統歷史文化,但是我們都受歷史教育,銘記我們的尤其是近代的侵略史,使得後人肩負使命牢記使命,不會忘記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本質。
印度的社會制度可以說是種族姓氏制度。直到現在,他們仍然用姓氏來區分國民,將之分為六大等級,最高級最尊貴,最下層最低賤,只能做社會清潔工作和一些比較吃力的工作。貴族與下層民眾不允許通婚和在一起接受教育,在印度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中,現在仍然有超過百分之60的人完全贊同這種制度,認為最高的姓氏和最低的姓氏之間差異天定,不能改變。
印度人篤信宗教,佛教和印度教都非常普遍,使得他們在思想上更加趨向於消極避世享樂而不是直面社會激烈競爭,如果佛祖保佑我今天賺了足夠的錢,那麼我就停下來享樂知道下一次貧困的降臨。
他們對自己的工作不如我們積極和勤奮,他們國家的工人拿著工資造大樓,大橋等大型社會公共設施,都會拖拉很久,基本上都是超期好幾年才完工,從來不會考慮耽誤時間,時間越長反而能多菱幾年工資。在印度,工程的完工期限拖欠很嚴重。
印度在近代歷史上曾經和中國一樣是半殖民國家,但是我們從半殖民社會開始抗爭奮斗,又經過許多戰爭和犧牲,無數志士獻出生命換來了現在的和平。而印度沒有經過全國的大規模的反帝反殖民戰爭,他們在甘地的領導下是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與殖民統治談判加上國際形勢的變化,在殖民地紛紛反抗的大背景下爭取的民族獨立,他們沒有經過戰爭,這使得他們對曾經的殖民者和西方一些國家十分友善,從而又結成盟友,跟在一些國家後面,轉而成為美國等遏制中國的棋子,他們用自己做棋子的身份換的西方國家的盟約和保護。
綜上所述,他們固然有比我們強的地方,但是誰有比誰差呢?
⑵ 印度人,猶太人,中國人誰聰明些
中國人 看看我們的盜版 山寨 第一!
猶太人最聰明!!!!!!
在中國,我們看美國;在美國,我們看世界。
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首先,美國是移民國家,接納並保存了各種文化;然後,美國因為本身體制和體系都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程度,為了力求發展和創新,通常很多人會去關注別國的時態或者尋找機會。這就好比你在小漁船上的時候,會去看巡洋艦,總想有一天有一艘那樣的船;而你在巡洋艦上的時候,沒有部件要你維修,全自動化的儀器不需要你去掌舵,那麼你會去看小漁船有什麼需要,或者維持秩序,或者進行幫助。-- 當然,這里有些時政和外交內容就不是我要描述的范圍了。
1 猶太人
猶太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歷史上曾經被亞敘王國、古巴比倫王國統治過,到公元前63年,徹底被羅馬帝國佔領,失去自己的國家。於是這個民族流離失所,分散到了世界各地。但是他們保存自己的文化,幾千年都沒有改變過。並且,猶太人非常地團結,為了復國大業,忍辱負重,在世界各國形成了非常有影響力的猶太階級。1947年,經過世界各地猶太人的努力,在聯大181號決議下,終於復國,重新有了自己的祖國--以色列。
紐約的猶太人非常多,猶太人有三種:正統猶太人,保守猶太人和改革猶太人。尤其在布魯克林,經常可以看到頭頂寬邊大帽、身著黑色大袍的正統猶太人。他們不與外界接觸,只跟自己社區的人通婚、經商。頭上有一頂小沾邊薄餅樣小帽的是保守猶太人,相對與外界有所接觸。而改革猶太人則是通過環境與傳統的結合,既融入社會又保存傳統。
在紐約或者美國,中國人是通過面孔來辨認的,而猶太人則是通過傳統習俗來辨認的。猶太人很努力,美國社會的精英階層很多都是猶太人,他們也大都是知識分子,醫生、律師、商人,滲透到了中上層領域。
猶太人擅長做生意也是舉世聞名的。有一次,我的一個同學去買二手電筒視機。電視的質量是不錯,但是價格比較不容易接受,要80塊,而通常都是20-40塊左右。同學一問,倒~,對方是猶太人。被氣勢鎮住了,那個同學連討價還價都沒敢,直接就回家了。路上還嘀咕,「早知道,我就說我是德國人了」。
猶太人的心很齊,即使已經到了精英階層,仍不忘記自己是猶太人,仍要為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努力。以色列復國,是美國的外交策略,更是世界各地猶太人努力的結果。美國在聯合國的政策,需要通過上院2/3投票通過。而美國政治中,又有「游說」這個活動,就是通過個人關系同上院或者下院的議員拉攏關系,獲得支持投票。猶太人因為經商和教育程度,大都有很上層的關系,在「游說」中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因此才有了美國主導的聯大181號決議。
這不經讓我想到了中華民族。華人在美國的地位也不能算低,天生的聰明和後天的吃苦,使很多華人也進入了精英階層。但是美國對華政策卻一直沒有改善過,或者我們可以說中國的原則態度讓美國很感冒,但是我們也不經要深思,外交政策是一項能屈能伸的政策,為什麼華人對國會的影響遠沒有猶太人來得那麼大。
2 中國人
Chinese,在這里的含義是華裔,所有中國人(包括香港台灣)和中華民族的後裔。一部分是幾代在這里生活的華人,另外一部分就是我們這樣剛來的中國人。這里我主要講的是中國人,就是有中國國籍的人。
這個話題我不是很願意提起。真的,作為中國人,我為自己國家的日益繁榮自豪,為文化自豪,但是提到中國人,有些話還是不得不說。有個朋友來這里多時,在曼哈頓工作。她的工作換了好幾次,最後的原則是「找沒有中國人的地方」。剛來的時候,對她的話有些不屑一顧。但是後來發現,畢竟是過來人,肯定是深有體會的。
碰到過兩件事情。
一個是中國同學。寒假回國的時候打算一起訂機票,我告訴他一個網站,機票特別便宜,大家商量好一起走。過了幾天,我正好去機房,看到他一個人在那個網站訂票系統上寫什麼,當時沒有多想。又過了幾天,另外一個同學告訴我說,那個人已經自己訂了機票,並且得意的表示,拿到的是最後一張打折票,決定悄悄回國。
又有一次,在中國學生網站上找到一個二手列印機,於是去看。是一個女孩,她說自己的手提壞了,所以也不需要列印機了。然後拿出一疊發票給我看,說墨盒是新買的;並且說,這個列印機也是她剛從別人手裡買來的,還沒來得及用,如果有什麼問題,我可以去找那個原賣主。列印機看著不錯,我就買了。回家就發現根本不能用,磁頭壞了,一張紙都列印不出來。找她自然是不認賬的,說應該去找原賣主。這個女孩生活也不容易,屋子很舊很臟,並且在我買列印機的時候告訴我一套透支信用卡的辦法。為了這20塊,她也是煞費苦心的。首先說手提壞了,自然就有賣掉列印機的理由;然後,通常大家買東西的時候都會試用,但是你不可能想到她那裡沒有電腦,你也不可能自己帶個電腦去試,自然就被列印機那擦洗非常干凈的外表迷惑了。事後告訴朋友,朋友說,中國人的東西你也敢買?他也是中國人,但是說這番話也是情非得已。
或許我碰到的只是個例,我也寧願相信自己碰到的是個例。一個民族可以排外,可以保守,但是不可以欺騙、玩弄自己民族的人。民族是一個集合概念,水漲船高,齊心共奮才是出路。很多中國人在國外,不是和外國人競爭,而是喜歡跟中國人自己競爭。經常時不時地打探消息,然後暗自下力。在國外,你可以經常看到日本人成堆出入,東南亞人一起說笑,但是很少看到中國人在一起探討。很多幫助是表面上的,但是相互間卻一直爭奪各種利益和機會,卻不會去同日本人、歐洲人或者美國人競爭機會。其實別人看你的時候,看到的是中國人,而不是你某某人一個人。猶太人的復國,讓我們看到一個民族團結的結果,甚至可以創造一個國家。那麼中國人呢?真心希望海外的中國人把眼界放寬,把心境提高。中國現在已經能夠讓我們自豪,那麼有一天,我們也願意中華民族這個集體能夠讓我們有向心感。
印度人
小時候的印象中,印度是一個出產載歌載舞、情節簡單電影的國家;然後,就是一個經常跟我們因為邊界發生矛盾的、6個鄰國5個打架的小氣國家;再後來,聽說他們發達了,因為軟體產業,成了美國矽谷的主要外包國家,但是他們的軟體水平實在不如中國,很多技術問題他們居然暗地裡再次轉包給中國人做。總之,印象實在不好,還有一些剽竊、掠奪中國智慧的嫌疑。他們的發展很大一部分歸功於英國殖民歷史造成的語言優勢,還有地處印度洋這個拿破崙都不放過地理環境。
一個去過印度的朋友說,這實在是一個有趣的國家。一方面,他們經濟發展的連日本都不敢小視,另外一方面,他們的民族傳統、環保和人文理念集落後和最發達於一身,造就了一個奇異的國度。他們講究的是自然人文主義,有些事情讓你看不懂:男人牽著手在大街上走;淌過雨後的積水也不覺得臟;如廁,也是自然主義,不需要茅屋,就在路邊解決。有些道路你就不得不繞著走,因為到處都是經過消化後重返自然的物體。他講了一個笑話:印度人隨地大便,戈爾巴喬夫訪問印度的時候,對拉及夫·甘地得意地說,我們國家就沒有這樣的事情、很乾凈的。改天甘地訪問前蘇聯,果然,道路整潔,樹木蔥蔥。忽然,見到一個人在路邊如廁,甘地說你們不也有嘛。戈爾巴喬夫大怒,派克格勃查出那個人是誰、讓他那麼丟面子。不日,克格勃報告:那人是印度大使。
笑話歸笑話,也折射了一些印度人的習俗。然而,印度也有可愛的地方。朋友去的是新德里,那裡的人都是素食,對動物非常保護,經常因為一頭大象或者一頭牛經過馬路、車子全部等候,而引起交通阻塞。他們不砍伐樹木,不使用一次性餐具,非常的環保。這些理念,都使印度超越了最發達的歐美國家。
紐約的Queens皇後區有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印度城,和布魯克林的中國城可以媲美。以前看到不同的東西經常覺得是異類,但是在這里,你可以看到的不同太多了,以至於由陌生到熟悉,到喜歡。逐漸的,我喜歡上了印度文化。印度的首飾非常精美,我的一個朋友一到各地就買當地的手鐲,現在手上套了幾十個,隨著手臂搖擺,搖曳多姿,平添嫵媚。印度的首飾讓人想起了這個奇異國度曾經有過的輝煌和燦爛,有著閃爍的圖案和耀眼的色彩。印度的莎麗,也非常具有女性的曲線動感,長衫、褲子和圍巾,不經意間就漂盪起女性的柔媚。好的莎麗製作精美,都是手工縫制、刺綉,但是價格很昂貴,一套500元以上。也有女孩穿的隨意裝,還真想買一套,中國面孔穿印度服裝,一定是另外一種感受。
在印度城買了一張歌舞片,本來想看看載歌載舞的情節,回憶兒時看露天電影的感覺。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印度的娛樂業也開始走上了繁榮,寶萊塢出品的電影電視已經到了一定的藝術和商業境界。男女主角英俊漂亮,很有魅力,影視的製作從燈光到造型有動感、有夢幻,讓我看得愛不釋手,並且開始學習印度舞蹈。印度這個有點妖媚而神秘的地方,發源了印度教和佛教,發源了瑜伽,崇拜性文化,使得人們的一舉一顰都有著不可思議的妖嬈。
印度美食是很多人更換口味的不二選擇。在國內,我們選擇川菜、京菜、杭幫菜,而在這里,你可以選擇義大利菜、法國菜、西班牙菜、墨西哥菜、印度菜,等等。雖然在我的口裡都不及中國菜,但是變化也是一種驚奇。印度菜很講究香料,一道菜有幾十種香料配製而成。有一種香料一寸長,還有兩根胡須,第一次吃的時候還大叫,菜里出蟑螂拉~ 弄得朋友哭笑不得,告訴我這是一種很特殊的原料。英國殖民期間,掠過了大量的香料,使得西方人體會到了印度美食的魅力。印度菜有著很強的滋補作用,這也是他們成為人口大國的一個主要因素。很多西方人慕名而去,估計輝瑞公司會很一陣郁悶。
印度人吃飯用手,把各種菜和米飯使勁攪拌在一起,然後用手抓。Curry在我們理解是咖喱,但是在印度菜中,泛指有汁水的調料菜。印度菜以curry為主,可以拌米飯,也可以拌饢(一種印度餅)。不過有一次在印度餐館看到一個印度人吃牛肉,餐館也賣出了豬肉以外的肉類,後來了解到,印度北部篤信伊斯蘭教,和南部純素食不同,他們也吃肉。從飲食文化了解宗教,了解延伸的文化,可能是紐約賦予各國來客的一個不同的機會。
日本人
日本文化不用我詳細描述了。日本人的群羊效應在國外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們很多時候都是群體出現,一起討論,一起外出遊玩。相對來說,日本人對西方文化的接受沒有中國學生那麼快,而且大部分日本人說英語總有改不掉的扔彈珠的口音。
日本人不太喜歡說話,總是坐在角落裡,很安靜地奮筆疾書。不過當你去看他們的筆記的時候,發現都是用日語記的,弄得你有點啼笑皆非的感覺。
日本學生從不當面發表意見。如果有什麼問題,總是喜歡嘀咕或者等人走了以後再說。如果一個小組作課題鬧意見了,西方學生會直接說「我不同意這個方案」,但是日本學生不會表示反對,但是會找一個也有意見的人,說「我英語不好說不清楚,你去提出意見,我一定支持你」。總之,跟西方人不同,日本人不會把意見直接提出來;跟中國也不同,日本人沒有「認了也就認了」的忍耐。可能禮貌是他們的文化,但是表裡不一就不容易被認可了。
日本人很團結,很喜歡宣揚自己的文化,經常自發組織其他國家的學生學習和氣道和茶道,並且組織這些學習者進行表演。很多日本社團也定期組織文化活動,提供大家品嘗清酒和日本料理,同時還有各種日本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演出,盡量多的吸引人們來參加並且學習他們的文化。相比之下,中國學生自己組織的活動不多,大部分是別人自己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了才來問的。
這里的日本電影很多,還有動漫。在紐約,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電影,而不只是好萊塢大片。好萊塢的大片,看的時候你哭啊笑啊的,看完就忘了。但是這里很多其他國家的電影,展示了人文和文化精神,製作雖小,很多內容是很震撼的,讓你看了會一直深思看似很土的鏡頭後面映射的內涵。我以前從來沒有體會,除了俊男倩女外,一部電影可以如此的好看和精彩。比如阿根廷,澳大利亞,北歐的很多電影,描寫的都是微不足道的生活,但是你會為他們的生活理念而感動,並且嘗試去了解它們、理解他們,以至於會喜歡他們。所不同的是,亞洲電影的人文理念一並是「視死如歸」,而歐洲和美國電影則是「生命是最可貴的」。
離題。說回來。
日本人不太喜歡其他國家的飲食,歐洲的奶味太重,東南亞的調料太多,中國菜太油,快餐不健康,所以他們經常自己做菜。壽司在這里到處可見,有上好的手工製作價格不低的,也有大批量製作的成品。插一句說,有趣的是,很多店家,在這里賣皮薩的不是義大利人而是墨西哥人,賣壽司的不是日本人而是緬甸人。
中國人很不願意被認作日本人,通常被人誤解以後,還一臉委屈地問別人:我矮嗎?我眼睛小嗎?我卑躬屈膝嗎?好在我的長相非常的中國,幾乎不用辨認就可以知道是中國人,但是還總是不忘傲氣地告訴別人「我是中國人哦」。不同的是,台灣和香港人喜歡說」I』m from Taiwan/ Hong Kong, China」,而我們總是說」I』m from China」,別人追問哪裡的,就說」 Beijing/ Shanghai/ Sichuan」。不過,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西方人已經把中國(而不像以前是日本)作為亞洲的主流,看到亞洲面孔一概統稱中國人。赫赫(我得兒意的笑,我得兒意的笑)。
⑶ 美國網民評論:為什麼中國人的平均智商比印度
中國人是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人種,泱泱大國五千年,底蘊深厚,加上新中國的精心栽培,一個個戰鬥力直接逼近超級賽亞人!
⑷ 中國人智商跟印度人哪個高
這個全面比的話,你要這樣比較,這個國家的,全民文化水平,代表了這個國家的智商高低,文化高的人才能造就優秀的後代優秀的後代智商肯定不低的,當然了,也不是絕對咯,比如說你看農村也出現了很多高智商的人群,對不對?這是有一定的那個幾率的!成功與否,不在於智商的高低,而在於堅持和創新,這是最重要的,這樣算起來的話,理論上我們中國人的智商是比印度人,可能要高一點的,因為我們的文化水平普遍比他們要高一些
⑸ 外國網友評論:「是中國人聰明還是印度人聰明
當然是印度人聰明,印度有恆河水喝,喝了能長智商……
印度都是發達國家了,中國還要堅持發展中國家一萬年……
⑹ 中國人智商跟印度人哪個高
歐洲人種學家公布人類智商數據:東亞幫(中日韓)全球智商最高達到105,歐洲人100,愛斯基摩91,東南亞87,美國印第安人87,太平洋島民85,南亞和北非84,撒哈拉以南非洲67.,
看過一些印度人的網站,他們私下裡承認自己的智商沒有黃種人高,俄羅斯轉移Su27生產線到中國和印度,中國人造了70多架就完全自主了,拒絕了和俄羅斯剩餘的飛機合同,而印度生產Su27一直連單獨組裝都沒做到,所以歐美有一種說法:印度人手把手的教完他也只能懂得三分之一,中國人給他看三分之一他們就懂得全部,這就是我們所謂逆向工程水平很高的原因,這就是智商的差別!
這個問題我猜是不是印度人來網路自問自答?很可能,印度人在面對中國人的時候很自卑的,特別是他們在62年邊境沖突中戰敗,同樣的起步(獨立時間差不多)先進科技被中國人甩很遠。除了導致科技差距的智商,他們對自己灰黑色的皮膚也很自卑,這個你們去查查有關印度人對東亞人(中日韓他們分不出來)的人種談論的貼子看看就知道了。但印度人對外是不會承認這些的,他們老是愛發些貼子(有些甚至是用中文發的)說什麼「為什麼中國女人喜歡印度男人還喜歡在印度定居」之類。真把人惡心死了,那個大街上男女都大小便的國度,那個拉屎用左手揩然後洗手的國度,那個恆河裡到處是浮屍的國度。。。。。。。還有人說他們的什麼軟體業發達,一個做外圍軟體沒有核心技術的國家,全國IT總產值一年趕不過海爾聯想一年總產值,被一些不明爭相的人以為還真是IT發達呢。有再在這里問中印哪國智商高還馬上自己來個滿意回答,超超惡心的種族!!!!!
⑺ 為什麼印度人和華人智商最高
(編輯/李守力)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和文化最發達的國家,然而美國人說:「美國的錢在猶太人的口袋裡;智慧在華人的腦袋裡。」
資料顯示,美國矽谷中多數(約70%)是中國和印度的科學家(這兩個民族都是相對古老的民族),美國的太空之城——休斯頓,有70%的華裔科學家!而情商與智商綜合指數最高的人種是猶太人。
華夏文明從人類登上歷史舞台到現在一直沒有謝過幕,而且還派生了許多支流,可見我們的文明的巨大潛力和勃勃生機。
原因是這三個民族共同擁有一個與其他民族不同的優良傳統:
1、創造了偉大的宗教。中國有儒教和道教。猶太人有猶太教。印度有婆羅門教和佛教。
2、幾千年一直誦讀經典。中國人讀誦四書五經。猶太人讀誦聖經。印度人讀誦奧義書和佛經。
智慧源於讀經,經典是聖人教導眾生的文字。整個世界文化都是聖人創立的。耶穌說: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經典是人類生命的根本,聖人離開了我們,留下了經典,經典成了我們與聖人溝通的媒介。
人在13歲以前,是人一生記憶力的高峰,這個高峰最多能持續到18歲。這是腦科學研究證明了的。這個時候讀誦經典事半功倍,這個時期不求理解,但求讀誦,直至背誦。經典里有聖人(神、主、佛、菩薩)的加持,「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經典在,聖人在。你只要讀誦經典,言為心聲,口讀經典,聖靈便主在你的心裡了。這個時期是人一生最關鍵的時期,是建立根基的時期。成聖成賢還是成凡,決定於斯!
人在13歲以後,理解力開始增強,到25歲左右理解力成熟,以後的數理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取決於個人的努力。孔子曰:我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以前只是背誦,等到十五歲,開始思考經典了。15歲以前根基打好了,學習任何學科就會非常輕松,非常簡單。
王博士舉了胡適之的例子,可以讓我們做一個警惕。胡適之四歲就開始讀古詩,六歲上私塾就開始背古文;到了九歲的時候,讀了三年古文,他自己就能自己看古典小說了。所以語文教育,語文教育嘛,能夠看古典小說,這個語文程度已經很高了。兩年之內,他偷偷地看完三四十本古典小說,一輩子的作文,基礎就奠定了,九歲!十一歲的時候,他的老師就正式教他讀古書,因為已經讀了四年古書了,以前讀書是背,現在是自己讀,已經有能力自己讀了。老師教給他第一本書叫作《資治通鑒》,十一歲就讀完了。到十三歲就把《左傳》讀完了,把《左傳》讀完了,大概這輩子中國書都讀過了,以後就是復習、綜合、創造。任何以前中國讀書人,都在十三歲之前把所應該讀的書全部讀完。一些重要的書都放在腦子裡面,假如沒有這樣子的教育,這一輩子不要想要成為一個所謂的大人才。就沒有了,大人才就跟這個人分家了。胡適之接受這種教育,他也沒有變成書獃子,以後他的記憶也很好,學英語學得很快,所以十九歲考公費留學,二十歲出國去,到了二十七歲在哥倫比亞大學,拿哲學博士。他憑什麼拿博士,他寫了一篇文章,叫作「先秦名家研究」,諸子百家已經很困難了,名家更困難,沒有高度的文言文基礎,能夠研究先秦名家嗎?所以胡適之非常容易就寫出來了,因為十三歲前就讀完了。二十八歲回來北京當北大教授。他憑什麼當教授,十三歲之前的功力。他後來寫了一本書叫作《中國哲學史》。他憑什麼寫《中國哲學史》,你能嗎?不到三十歲全國聞名,憑什麼?十三歲之前受的教育基礎。他去演講引經據典不要帶書的,從來不會錯誤。因為他至少會背一千首詩詞,至少。其他的書不用說了。
可是以後我們的教育部,不再讓兒童讀古文。於是此後中國人沒有胡適之。出不來了,出不來了!可憐的中國!胡適之讀古書長大的。你不是要寫白話文,白話文不是寫得很好嗎?胡適之讀古書長大的。徐志摩、朱自清、白話文不是寫得很好嗎?讀古書長大的。錢鍾書、沈從文,讀古書長大的。魯迅、老舍,讀古書長大的。林語堂、梁實秋,讀古書長大的。什麼叫白話文?不好好思考這點,「萬世不得超生」!他為什麼能,我們不能?我的孩子比他笨,全國的孩子比他笨嗎?!思想的問題,教育思想的問題!一個孩子,你教他什麼,他就學什麼。一個孩子的基本學習能力,是吸收的能力。是海綿式的吸收,整體的吸收。你教他什麼,放在腦子裡面。懂不懂?不懂!但是不懂就沒有用嗎?你看看胡適之就好啦!長大就有用,一個人是會長大的,學的這些不懂的東西,他有時間去懂,你怕什麼!但是現在不學,一輩子就來不及了!
⑻ 中國人比印度人更聰明嗎
可以這么說,世界上沒有哪個人群比中國人更聰明。而印度不在「更」的行列,也是在之下。
同時,印度人在反抗方面也不如中國人。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印度人到今天還墨守成規地安逸於種姓制度。
但是,印度的高姓族精英,中國人需要防備。這些人被英國人殖民了數百年,好的沒學會,學會了殖民侵略霸道。看看印度不斷欺壓、吞並周邊國家的現狀,可見其國內政客的野蠻。
一些強盜般的政客,帶領一大群唯命是從的低種姓人,這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