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0萬老外不肯走,還想在中國定居,為什麼廣州如此吸引非洲人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內很多城市的經濟水平飛速發展,甚至可以媲美國外的許多大都市,這也導致了很多外國人前來中國發展,想要分一杯羹,大量的外國人都湧向一個城市,對於我們來說到底是福還是禍呢?
而且如果我國的大量的工作崗位被外國人所佔得,尤其是一線城市,那麼對於我國來說是十分不利的。我國本來就是人口大國,狼多肉少,現在又湧入了很多外國人,就業競爭就更大了,我國的部分年輕人可能會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問題,這對我國以後的發展會造成嚴重的影響。但是外國人來中國工作為同樣為我國注入了新鮮血液,帶來了新的技術,在一方面也是為我國的發展助力。
我國現在主要解決的問題應該是控制我國外來人口的數量,工作崗位上應則優錄用,不能讓我國成為世界寄生蟲的宿體。
❷ 印度人來中國大多數是去往哪個城市定居
眾所皆知,目前中國有相當一大比例的外籍人口,尤其是以非洲國家為主要群體來中國工作定居的居多,還有很大一部分外籍人口來自印度。在廣東深圳,大概居住著5萬名印度人,他們常年在這里工作生活,當地人請都請不走,我們一起來看看。
剛到深圳的印度人勸還在印度的印度小夥伴一起到中國發展,隨著時間的消逝,深圳已經吸引了5萬+的印度人來這里發展定居,他們來到深圳都被這里的環境所吸引甚至都不願意回印度了,也難怪深圳當地人請都請不走他們。深圳的現代化水平在整個中國都是頗具影響力的,也是很多中國人嚮往的城市,這里也確實帶給了很多外籍人士更加美好的生活。5萬印度人最愛的中國城市,你覺得他們是來了不願意走還是請也請不走呢,亦或者你覺得還有什麼其它原因呢,一起來分享吧。
❸ 印度人怎樣看中國
在中國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兩等地,他們是這樣看中國的:
1、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認為:上海很安全
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爾。2009年,懷卡爾當時所在的一家德國企業把他派遣到上海,擔任亞太區銷售高級副總裁。現在,他11歲的大兒子和7歲的小兒子都在上海上學。2012年,懷卡爾被選為印度人協會主席,這個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聯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聯盟」合並的印度人社團,在他負責的這3年裡,會員從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協會的網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員會成員的手機號和電子郵箱,協會成員的名字和手機號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開。
懷卡爾說,印度人協會經常組織公益活動,聯絡在華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燈節公益晚會。此外,他們也願意為上海市民做些貢獻。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協會的成員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參加獻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獻血日」時,協會還會舉行這樣的活動。懷卡爾說:「我們很高興這樣做。」采訪中,懷卡爾再三稱贊中國人的守時和勤奮,他還說:「每次遇到新來的印度人,我都會告訴他上海給我們的安全感超過世界很多地方。我們應該給上海頒一個『安全獎』。」
普拉迪普·庫馬爾和太太安·麗塔住在上海世貿濱江花園的高層公寓里,天氣好的日子,從他們家的客廳能俯瞰黃浦江。在這個高檔社區,總共住著七八十戶印度人。庫馬爾來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國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國企業高管的經歷。2006年,庫馬爾看到中國咨詢行業的機遇,創立了自己的咨詢公司,同時也是另一家咨詢公司的合夥人。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那時中國的GDP增速很快,相關政策使跨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和運營非常容易,商業發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讓庫馬爾一家感到滿意。談到在廣場跳舞的中國大媽,已經當上奶奶的麗塔說:「中國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躍,也更快樂,退休彷彿是他們新生活的開始。」由於一家人都是素食主義者,麗塔還教會來家的鍾點工做印度菜,這大大提高了他們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現在,麗塔是上海一家名為「米飯媽媽」的公益組織成員,她們致力於幫助上海的弱勢兒童群體。麗塔說:「印度人與西方人差別很大。中國人把我們看成半個外國人,因為我們的語言、相貌,也因為我們的亞洲特性。我很高興,當地人接納了我們。」
2、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
生活在中國的印度人,有時願意把兩國做對比。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來中國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國妻子,1998年在北京國貿開了第一家印度餐廳。帕斯塔卡亞學的是酒店管理專業,畢業後在印度創業,想出一個「工業廚房」的點子,和做外賣差不多,但不太順利。幾年後,他決定出去闖闖,曾考慮過到頗受印度人歡迎的中東地區,那裡有700多萬印度人,直到一個朋友問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國」。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亞對中國一無所知,但他還是做出了選擇。來中國不久,就認識了會說英語的鄭女士,用帕斯塔卡亞的話說:「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們認真交往、磨合了好幾年,1997年才結婚。」那時候,他想買咖喱等家鄉的調料要去友誼商店,但現在方便多了,網購就可以解決。說起北京的變化,帕斯塔卡亞侃侃而談:「那時剛修完的二環路、三環路沒過多久就又擁堵了。以後北京有七環也不奇怪。」對於北京的霧霾,他也會抱怨,但他覺得「污染和發展有關,哪個國家都一樣,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幾年已經好多了,幾乎沒有沙塵暴。
帕斯塔卡亞在北京開的印度餐廳很受歡迎,吸引了很多社會名流。短短幾年內,他又開了兩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軌,讓帕斯塔卡亞更熱衷於傳播印度文化,他說:「很多中國人對瑜伽的印象就是減肥美體,其實它更強調呼吸冥想,是用來修身養性的。我希望能盡一己之力,讓更多中國人了解印度。」
來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獨生女,她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字「月光」,是當年一個去印度的中國女孩給起的。月光很喜歡這個名字,來中國後,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義,不過,這個開朗的女孩笑著說:「在中國發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這也是我來中國的原因。」月光說,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這樣的獨生子女很少見。
月光的父親曾在英國、中國香港經商,她13歲首次來中國時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後又去了廣州和深圳。月光說:「你問100個印度人剛來中國時是否適應,可能99個都說不適應,因為印中的文化差異很大。可是我很適應,我想是因為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國有聯系的原因。」現在,她最喜歡的中國小吃依然是粵菜系中的蝦餃。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MBA。談到為什麼放棄美國名校而選擇中國大學時,月光說,印度以前是英國殖民地,印地語和英語都是官方語言,她在印度的商學院里學到的知識也都以歐美為範本,因此,選擇去美國留學意義不大。相反,她認為,再過二三十年中國肯定能超越美國,因此,她想「畢業後留在中國工作,見證歷史」。月光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國商場里的售貨員、旅遊景點咨詢處和高速公路收費站等服務場所的工作人員多是女性,而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來做。
來自印度班加羅爾的尼廷·達尼在義大利讀研時,一次到上海實習的機會讓他對中國產生興趣。2011年畢業後,達尼來到上海,現在,他是一家名為「綠色倡議」的環保組織負責人,同時兼職做室內攝影和建築咨詢。「綠色倡議」經常組織宣傳環保的活動,如每月邀請環保產業的相關專家和高管講座,每次參加的人數都有上百人。達尼對政治話題不感興趣,但更關注中國政府的環保舉措。達尼說:「在印度,環保問題還沒有像在中國這樣被重視。印度政府面臨的主要挑戰仍是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大氣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最近才被重視。」
達尼認為中國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舉例說:「與上海相比,班加羅爾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時甚至一個多小時。」但他覺得,印度在旅遊業上有優勢,景觀和風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國,「所有的東西都被裝點過,越來越西方化」。對達尼來說,他希望可以簡化來中國的簽證手續。
3、印度學者:「印中不要因為糾結過去錯過良機」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苗綠博士說:生活和工作在中國的4.5萬印度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起著推動作用,通過人員往來可以增進了解,促進中印兩國經貿、文化發展。但是人口大國印度在中國的人數還不夠多。
一位在中國生活了8年但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學者說:印中兩國媒體有時會有關於對方國家的負面報道,如炒邊境話題,其實印度普通百姓不太關注這些報道。他認為,歐美媒體也經常有對印度的負面報道,這很正常,西方不願接受其他國家崛起的事實。說起1962年的那場戰爭,他認為,印中合作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如果因為糾結過去錯過良機,就太可惜了。他還談到,「莫迪總理對華友好訪問,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領導人喜歡把耳朵捂上自己做決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歡傾聽別人的意見,比較開放,親和力強,因此贏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國。
庫馬爾表示:「民間層面,印中兩國之間可以說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層面,彼此有些過於謹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國公司帶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相關程序。在中國,美國公司注冊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國注冊時也很容易。」他認為,中國穩步增長,印度也迅速發展,「兩國應以新的思維方式實現共同繁榮」。
在華印度人體驗中印差異 感嘆中國機會多更安全--國際--人民網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5/c157278-26846086.html
❹ 中國又一城市被「占據」,10萬印度人定居在此,為何還想在這娶妻生子
尊重別人,才能讓人尊敬。——笛卡爾
最近這些年來,中國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是非常迅速的,各方面的水平都處在了世界前列,我國人民的生活質量也大大提高,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外國人都紛紛選擇來到中國,來體驗一下中國的生活和習俗,甚至還有很多外國人想在中國長久定居,在現如今中國的大街小巷中,都可以看到很多外國人的身影,尤其是在一些比較發達的城市,外國人的數量更是非常的多。
結語
要尊重每一個人,不論他是何等的卑微與可笑。要記住活在每個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靈。——叔本華
相信我國也會鼓勵人們對他們尊重,只有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尊重實現了,那麼人們之間的隔閡也會消除,從而促進世界的共同進步和發展,尊重、包容是一個強國的體現,也是一個人真正的力量和魅力,如果人們都能做到這一點,那我們的祖國一定會越來越強大的,不知道廣大讀者是這么認為的嗎?記得在文章下方評論和點贊哦,謝謝大家!
參考文獻
《經典名人語錄》
❺ 在廣州的外國人分別來自什麼國家
在穗長期居留或定居的外國人的國籍分布很廣,涉及亞洲、非洲、南美、北美、歐洲、大洋洲等共153個國家。人數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日本(3470人)、韓國人(1385人)、和印度人(1523人)、美國人(1010人)。來穗亞洲人外籍人士最多,佔了總數的59.2%(其中日韓人佔了總數的30.1%,印度人占總數的9.44%,其他亞洲外籍人士佔了總數的19.66%);其次,人數排第二的是歐洲人(佔12.09%),第三是中東地區的外國人佔了9.35%。由此可見,在穗長期居留和定居的外國人中,來自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佔了很大比例。日本、韓國、歐美地區和大洋洲這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人數量占統計總數的52.3%,超過總數的一半。
❻ 外國人最多的城市有哪些,都有哪些外國人
發展速度一向都是非常快的,國人都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城市的基礎建設也是不斷完善。這也讓很多外國遊客對中國有了全面的改觀,紛紛到中國各大城市旅遊觀光,欣賞各地美景之餘順便感受神秘的東方力量。
不知道驢友們還知道哪座城市是外國人最多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說說自己的見解或者是分享自己的旅遊經歷!
❼ 印度人除了喜歡深圳,還喜歡哪裡
在上個世紀,美國幾乎是全球各地人們所嚮往的天堂。憑借著發達的經濟,一度讓人們成為了移民的首選。但隨著我們中國的日益崛起,不少外國友人紛紛都將目光看向了我們中國,來到我們中國旅遊定居的老外都不斷增多。
這難免讓人感到心酸不已,看完之後,不知道你們是如何看待的呢?如果有機會的話,你們願意去這個國家看一看嗎?
❽ 中國又一城市被「霸佔」為什麼10萬印度人不願走,還准備定居此地
《萍洲可談》:「廣州萬坊,海外諸國人聚居。置萄長人,管勾驀坊公事,專切招邀窯商入貢,用蕃官為之。」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內部往往生活著一個主體民族,伴以部分的少數民族。就比如說中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都是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聚居的國家。當外國人前往某一國家定居的時候,他就會不可避免地成為當地的少數族群,無論是語言、習俗、文化都與當地人有所差異,面對一個嶄新的環境,難免不會感到陌生,當這個外國人遇到同國籍的外國人時,難免不會感到非常親切,並很容易聚集在一起,群居在一個地帶。
再加上印度對於軟體產業的扶植,使得國內的碼農數量眾多。他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以後,大多都會選擇出國定居,美國和中國就成為了他們心中的好去處。因此,印度的IT業人才流失非常嚴重,大量的印度人來到美國或是中國的深圳定居,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❾ 印度人的生活水平真的層次分明嗎
印度不是等級分化,應該是等級固化,咱們在課本中學到的印度的四大階層,確實是存在的。階層之間的流動是絕對禁止的,君不見印度的報紙上經常有誰的新兄弟因為與其他階層的交往,而手刃自己家族的姐妹,而且還被民眾所支持。印度人通過了解你的姓,來知道你是哪個階層,因此有些下層的人,會刻意隱瞞自己的姓。
中產及以上階層的印度人的印度的現狀有著非常清楚地認識,這些印度人的受教育水平和眼界足以匹敵歐美國家 然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底層印度人對自己的國家沒有任何的了解甚至沒有任何的認同 旁普遮人不會認同部長全是古吉拉特人的國家 馬哈拉施特拉人不會為了阿魯納恰爾的居民和鄰居刀兵相見 馬拉地語和印地語彼此不通 中產階級以下,沒有印度共和國 甚至沒有馬哈拉施特拉 沒有果阿 沒有阿薩姆 只有每天為了果腹而奔波終日的幾盧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