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奔月為什麼這么慢

印度奔月為什麼這么慢

發布時間:2022-07-11 12:27:06

1. 阿波羅11號登月過程

阿波羅11號的准備到登月全過程
阿波羅11號的准備到登月全過程 阿波羅計劃 1961年5月美國宣布:「在60年代結束之前人類將登上月球,並且能平安居樂業返回地球。」於是便產生了登月的「阿波羅計劃」。「阿波羅」是古希臘神話中掌管詩歌和音樂的太陽神,它和月亮神是雙胞胎姐妹,「阿波羅計劃」是姐妹相會的計劃。 在10年時間里美國耗資約250億美元,先後參加這項工作的有400多萬人,1200多名專家、工程師和兩萬多家工廠、120所大學,製造了推力強大的土星-5號火箭,先進的阿波羅飛船,6次將12名宇航員成功地送上了月球。 准備階段 把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這是一件十分嚴肅的大事,盡管在阿波羅計劃之前已經施實了徘徊者計劃、勘測者計劃,但仍需大量、細致的准備工作。因此在載人登月以前發射了自「阿波羅1號」-「阿波羅10號」10艘試驗飛船。從阿波羅7號開始進行載人飛行。1968年10月11號,「阿波羅7號」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作改變軌道的試驗飛行;1968年12月21日「阿波羅8號」進入距月面100千米高的繞月軌道進行試驗飛行,1968年12月27日安全返航;1969年3月3日在繞月軌道上「阿波羅9號」的登月艙與母船成功的進行了分離、對接試驗;同年5月18日「阿波羅10號」的登月艙與母船分離後降至距月面15千米的高度。 在准備過程中出現過不少問題,甚至是巨大的犧牲,1967年1月27日在進行發射試驗時,飛船內突然失火,僅幾秒種三名年青的宇航員便被大火燒死,原來阿波羅的艙內不是普通空氣,而是氧氣,偏偏艙內又出現了電火花,於是釀成了這場悲劇。接受了這次教訓,飛船裝備又作了重大改進,整個計劃推遲了一年。 振奮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了! 3、2、1、0,發射 1969年7月16日,在肯尼迪空間中心的發射場上巨大的土星5號矗立在發射架上,阿波羅傲然挺立在火箭尖端。 發射前8小時15分鍾為火箭灌注燃料,這項工作進行了5小時,三名宇航員告訴了朋友,提前2小時進入飛船,離發射還有40分鍾、20分鍾、5分鍾,……,准備工作緊張地進行著,現在開始以秒倒計時,10、9,點火,8、7第一級火箭向下噴出紅色火焰,6、5、4火焰變成桔黃色,3、2、1、0發射!隨著震耳欲聾的巨響,土星5號離開地面,徐徐升空。噴向發射架的水遇到近3000攝氏度的高溫,立刻變成水蒸氣,升騰而上,似火山爆發,在驚雷般的轟鳴聲中,土星5號直沖雲霄。發射後2分40秒第一極火箭脫落,第二級火箭開始工作,它一面升高,一面向水平方向轉彎,3分17秒甩掉緊急救生火箭,9分11秒甩掉第二極火箭,11分40秒第三級火箭熄火,阿波羅順利進入被稱為待機軌道的預定軌道。 飛行軌道 飛船發射後並不是徑直飛向月球、著陸,還要經過幾次軌道變換。 待機軌道,這是環繞地球的圓形的軌道,飛船發射後首先進入待機軌道,像衛星一樣運行,「待機」的含義是:在這里對飛船進行各項檢查,決定是否向月球進發,一切正常,在合適的時機進入「奔月軌道」,出現問題,便返回地球。「阿波羅11號」在待機軌道上運行一周半,地面控制中心指示「一切正常,向月球進發!」三級火箭再次點火,飛船越飛越快,以近11千米/秒的速度進入奔月軌道。 奔月軌道,是一個橢圓形的人造衛星軌道,橢圓扁而長,遠地點達到了月球的背面,飛船適時地由奔月軌道進入繞月球軌道。 漫漫征途 奔月旅行開始了,行程384000千米,需要73小時,整整三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宇航員忙碌起來了! 首先是調整各艙的位置,登月艙在第三級火箭末端的貯藏艙內,向前依次是服務艙、指令艙(合稱母船)。母船與登月艙分離,調轉180度,回過頭來再與登月艙對接,對接後將登月艙從貯藏內拉出來,與第三級火箭分離,第三級火箭完成了最後的任務,遠離奔月軌道。現在「阿波羅11號」再重新調整好方向,把登月艙頂在母船頭腦上,直奔月球。 第一天,「阿波羅11號」在漆黑的空間飛奔,速度越來越慢,進入奔月軌道後,速度已降到2.73千米/秒,這是什麼原因?照這樣下去在到達月球以前飛船會不會停下來?細長的橢圓軌道仍是人造地球衛星軌道,飛行器以足夠大的速度進入軌道後,不再需要火箭推動。這個軌道比圖中畫的要扁得多、長得多,可以認為飛船是在地球和月球之間飛行,它受到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前者使飛船減速,要將飛船拉回地球,後者則使飛船加速奔向月球,開始時飛船離地球近,地球引力起主要作用,飛船速度越來越慢,而月球的引力微不足道。隨著飛行,地球引力減小,月球引力增大,在某一位置上兩者平衡,只要在這一位置上飛船的速度不降到零,以後月球引力將吸引飛船向自己靠近,飛船速度會逐漸增大,讀者可以放心,發射時飛船所獲得的速度,不會使它中途停下來。發射後61小時40分,飛船到達地、月引力相等的位置,這時的速度最小,為0.458千米/秒。 船一面飛行一面自轉,就像在火堆上烤羊肉串一樣,如果不轉,向著太陽的一面溫度會高達200攝氏度,而背著太陽的一面會出現-150攝氏度的低溫。 第二天,飛行26小時以後要進行一次軌道修正,在從地球軌道進入奔月軌道時忽略了月球的引力,隨著向月球靠近,月球引力越來越大,如不加以修正,飛船將無法到達月球,按計算機計算的結果,火箭進行了3秒的噴射。電視直播開始了,在長達34分的時間里電視詳細的介紹了指令艙內的情況,人們清楚地看到了艙中的儀器、食品、咖啡、水果,盾到了在失重狀態下宇航員走動的樣子,食品飄浮在艙中,……。這一切使地球上的人大飽眼福。第二天的飛行結束了,宇航員的心臟、脈搏正常。 第三天,地面控制中心和飛船有一段有趣的對話。地面:「過一會兒請把臟水倒到艙外去,……自轉飛行有些不均衡,……如果有必要修正再進行聯系。」飛船:「明白。以後向宇航飛船兩側各倒一半臟水吧!」向艙外倒水會影響飛船飛行,甚至會發展到「有必要修正」的程度,這是怎麼回事?很簡單,在真空的宇宙,向艙外排放污物與火箭噴射氣體的作用一樣,會產生推力,改變飛船的運動狀態,甚至會使飛船脫離軌道,造成嚴重後果。聽起來令人發笑的事,卻必須認真對待,所以提出來以後向兩側各倒一半污水的辦法。今天宇航員要進入登月艙進行檢查,並向地面進行實況轉播。月球就在面前了! 進入繞月軌道 在月球引力作用下,「阿波羅11號」越飛越快,離月球越來越近。為了使飛船在預定的時間、位置由奔月軌道進入繞月軌道,飛船的減速是非常關鍵的。地面中心收集著世界各地追蹤基地、追蹤站、追蹤飛機、通訊衛星發來的數據,計算機不停的工作著,報告著飛船的准確位置、速度,指揮著飛船減速。指令艙駕駛員考林斯雙手緊握操縱桿,目不轉睛的注視著儀表,如果計算機發生故障,要及時改變手操縱,登月艙駕駛員奧爾德林不停地大聲報告著儀表上的數據,……,在發射後的75小時49分48秒,計算機發出命令,「服務艙火箭逆向噴火」,飛船開始減速,當速度降到預定值時,計算機發出停火指令。一切是那麼的准確、順利,「阿波羅11號」進入了橢圓形(圖7.3中近似的畫成圓形)的繞月軌道,距月球最近只有114千米。從現在開始飛船已不是地球的兒子,而是月球的兒子了! 繞月兩周後,服務艙火箭再次逆向噴火,飛船速度進一步降低。在一整天的繞月飛行中,進行著登月的各項准備工作。在繞月第11圈時指令長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進入了被稱為「鷹」的登月艙。7月21日2時40分鷹與母船分離,但只是稍稍分離,保持著隨時可以對接的狀態,等一切正常後,鷹開始進行獨立飛行,母船將像月球的衛星一樣,在繞月軌道上等待著鷹的歸來。鷹啟動下降火箭進入橢圓形的下降軌道。 在月球著陸 鷹和地面指揮中心的計算機緊張地工作著,使鷹保持著正確姿勢和准確的速度,減速、下降,離月面越來越近。最嚴峻的時刻到了。下降發動機、小型制動發動機、著陸精密調節發動機(這些都是火箭)准確的工作著,速度過快會與月面發生撞擊,若損壞了下降段的著陸支腳,鷹將無法返回地球。宇航員十分緊張,地面指揮中心的人也坐不住了,雙方頻頻聯絡。高度12200米、9000米,……忽然計算機的紅燈亮了——故障警報!出現了什麼問題?還有幾分鍾就要著陸了,是繼續下降?還是上升返回?指揮中心的人面色如土,緊張地查找原因,原來是計算機負擔過重「罷工」了,於是地面指示宇航員「不要事事都問計算機」。紅燈熄滅,有驚無險,人們互相鼓勵著「沉著,沉著」,3000米、900米。150米,……。高度120米,速度2.7米/秒;高度105米,速度2.2米/秒;高度30米,速度1.05米/秒;高度22.5米,速度0.15米/秒,……,著陸燈亮了,塵埃四起。清晨5時17分40秒鷹在「靜海」平衡著陸,成功了! 人世的兩個凡人第一次來到月球,看到窗外的月亮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非常興奮,他們的談話聲傳到了地球:「有各種各樣的岩石,有的稜角突出,有的光滑,隨著觀察角度的變化岩石的顏色迥然不同。壁岩、碎石舉目皆是,五彩繽紛各有特色。」電視主持人噙著淚花進行播音,導演和技術人員也個個熱淚盈眶,太興奮了! 母船將在兩小時後飛臨鷹的上空,在這段時間內必須檢查艙內的儀器是否正常,著陸點是否能長時間停留,宇航員的健康情況如何?……,如果不能停留,鷹將不失時機的起飛與母船對接。結果是:一切正常,按原計劃進行。 月球上的第一步 鷹只能在月球上停留22小時,按計劃宇航員應先睡眠、用餐,再出艙活動,考慮到需要完成的工作那麼多,他們決定不睡覺,不吃飯提前5小時出艙,指揮中心同意了他們的要求。電視實況轉播時間要提前了,一時間全世界的電視台都忙作一團,亂作一片,萬萬不可失去這個實況轉播機會。 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忙著出艙的准備工作,月面宇宙服是否正常?維持生命系統是否能正常送氧氣和冷卻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是否正常?月面沒有空氣,不能傳播聲音,必須檢查聯絡用的通訊系統是否正常,……,哪一項出現問題,都將釀成悲劇。一切正常,准備出艙。讀者會以為將門向里一開就可以邁步出艙了!不要忘了這里是月球,門外面是真空,艙內空氣的壓力緊緊地壓著艙門無法打開。宇航員使用宇航服的呼吸系統後,開始將艙內空氣抽出,當艙內壓力降至地面大氣壓的1/6時,內側艙門打開了,當壓力降至1/10大氣壓時,通往月球的艙門打開了。 電視轉播開始,上午11時51分,阿姆斯特朗站在艙外的門廊上,漆黑的太空,白光閃閃的月面,他身穿白色宇航服,沿著扶梯一階一階的退著走下來,他雙腿並攏站在最後一級階梯上。鏡頭轉向月面,月面看上去像是由細小的顆粒組成,下降段的支腳已陷入3厘米-4厘米,阿姆斯特朗用穿著月面靴的左腳蹭蹭月面,不陷也不滑,接著右腳也邁向了月面,離開了鷹。電視機帝的億萬人目不轉睛的注視著阿姆斯特朗的每一個動作,能站得穩嗎?能走嗎?阿姆斯特朗心情振奮,人們聽到了從月面傳來的第一句話:「對一個人來說這不過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對人類來說卻是一個巨大的飛躍!」1969年7月21日11時56分20秒是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時刻,人類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天體上踏上了足跡。從人類誕生以來一直夢想著到那個高高的掛在天空的月亮上去;幾個世紀以來多少偉大的科學家觀察、研究天體運動的規律,總結出了定理、定律;幾十年以來萬千上萬人致力於是航天事業,把那些公式變成了現實,製造了火箭、飛船;現在阿姆斯特朗越過了人類祖先的足跡,登上了月球,這是一次偉大的飛躍!

2. 請問,印度此次的探月計劃,對衛星的測控是他自己做的嗎印度有沒有深空測控能力

http://www.isro.org/Chandrayaan/htmls/ground_segment_spacenetwork.htm
這是印度太空署網站關於測控部分的介紹。看你的英文水平如何了。

印度此次探月主要依靠自己的一台18米和一台32米天線,以及一系列的10~12米天線列陣。俄羅斯提供了直接的技術支持,和一台64米天線。在西半球的天線列陣全部是由歐洲航天局和美國提供。

在這次探月中,俄羅斯一台天線的能力就可以超過印度全部的信號傳輸能力。而在西半球的測控台又全部由別國提供。叢最後一張示意圖中很容易看出,實際上此次飛行,至少三分之二以上的測控資源由別國提供。

中國在嫦娥一號的測控中使用了一台50米,一台40米,至少四台25米天線,18米天線列陣若干。在巴西和納米比亞有自己的測控站,在奔月過程中使用了遠望號進行控制。

印度自身的深空探測能力應該說是很弱的。在此之前,印度進行的最遠距離測控是地球同步軌道。印度發射通訊衛星活動一共進行了5次,失敗了2次,談不上有多少經驗。但是我覺得最明顯的問題是它的近地空間測控能力很弱。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它的返回艙返回地球的時候,印度官方忙不迭的發布了返回成功的消息,但是卻沒有能夠第一時間找到返回艙並撈起來。這說明兩個問題,第一是對返回艙的控制不夠精確,導致返回艙偏離預定濺落點。第二是測控站沒有準確測算出飛船的實際濺落點。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向南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在一艘遠望號的控制指揮下,整個艦隊目視都能看見返回艙落在面前,直升飛機直接飛過去,不到三分鍾就把返回艙撈起來。當時新華社可沒有發出「返回成功」的消息,而是直接發出了打撈成功的消息。可見一艘遠望號的表現就已經蓋過了印度全部本土測控站的測控能力。

3. 嫦娥奔月,起因是什麼,經過是什麼,結果又是什麼

起因:相傳在遠古時候,蔚藍的天空有十個太陽,曬得大地龜裂,莊稼枯死,民不聊生。有一位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經過:後來,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後羿美名遠揚,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王母給他一顆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

不過,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不想獨自成仙,就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聽到妻子到了月亮上的消息之後,後羿心如刀絞,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進,月亮也進,他退,月亮也退,永遠也追不上。

羿思念嫦娥,只能望著月亮出神。此時月亮也格外圓格外亮,就像心愛的妻子在望著自己。

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嫦娥走出月宮,默默地遙望下界,思念丈夫和鄉親們。她那美麗的面孔,使得月亮也變得格外圓格外亮。

嫦娥到了月宮後,異常思念丈夫,而後羿也日思夜想,期望能再見到妻子。

一天,一位仙人向後羿指點了方法:在八月十五月圓之夜,用麵粉作丸,團成如圓月的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嫦娥的名字,三更時分,嫦娥就可以回家團聚。

後羿照做,果然見到了從月亮中飛來的嫦娥,夫妻重圓。這種麵粉做出的圓團後來就演變成了各式月餅。

結果:後羿和鄉親們都在月光下祭月,寄託對嫦娥的思念。從此年年如此,代代相傳。由於八月十五正值中秋,就定為中秋節。

4. 玉兔月球車速度較慢,那美國的月球車為何很快呢

現在我們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已經完成登月取樣,正在帶著樣本返回地球的路上,在2020年12月14日,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順利完成第一次月地轉移軌道修正,將很快就會回到地球了。當這個組合體回到地球附近以後,返回器就會以「打水漂」的方式進入地球大氣層,最後著陸到預定的著陸區。降落的時間是接下來的幾天,所以大家耐心等待好消息。



所以,美國月球車開得比較快,玉兔二號、機遇號這些無人車較慢,並不是說阿波羅登月是「騙局」,而是因為這些月球車、火星車的任務差異導致的。

5. 飛船奔月的軌道

從地球到月球,消耗能量最小的軌道只有一條。嫦娥一號從這條軌道飛向月球可以節省出更多燃料,用於在進行繞月探測工作時的軌道高度維持,從而使工作壽命達到1年甚至更多。

在整個嫦娥一號飛行軌道的設計過程中,地月轉移軌道的設計最為特別。因為在以往的人造地球衛星軌道設計中,只需考慮地球對衛星的引力作用,可以使用簡單明了的關系式得到衛星的運動方程,即使考慮其他天體的引力作用、高層大氣的阻力作用效果,由於這些作用的影響很小,根據多年的工程經驗,可以通過一些簡化和平均的方法,附加一些微小的調整量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軌道設計問題。

但是設計地月轉移軌道則與此不同,必須同時考慮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影響。當嫦娥一號在近地軌道飛行時,主要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月球引力的作用非常微弱;隨著地月轉移飛行過程的進行,嫦娥一號離地球越來越遠,地球的引力不斷減弱,而月球的引力不斷增強,飛行軌跡也逐漸偏離最初的橢圓形軌道;當嫦娥一號進入離月球6.6萬千米遠的半徑范圍內時,起主導作用的變成月球的引力,而不是地球的引力。這時嫦娥一號的飛行軌跡完全變化,不再是圍繞地球的橢圓,而變成圍繞月球的雙曲線軌道,而且軌道面也慢慢變化,不在同一個平面里。目前,還沒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輕易描述這個過程,從理論上講空間中存在無數可能的軌道,而其中消耗能量最小的軌道只有一條,軌道設計正是要找出這樣的一條軌道。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在設計地月轉移軌道時採用了圓錐拼接法,先假定將軌道分為地球運行段和月球運行段,然後分段逐次逼近,再經過不斷的修正,最終找到一條唯一的地月轉移軌道。

因此,嫦娥一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入口的時機以及運動狀態,特別是位置和速度,包括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等因素都是非常關鍵的。如果時機不對,嫦娥一號找不到月球從而無法和月球相會;如果嫦娥一號的速度過大,它將錯過月球,無法進入月球引力作用的范圍;但如果速度過小,嫦娥一號就會像中途拋錨的汽車,無法擺脫地球引力場的束縛到達月球。總之,在經過調相軌道運動之後,嫦娥一號必須到達一個事先經過仔細設計和審核的位置,並具備所要求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才能沿著地月轉移軌道到達月球。

為了保證得到的軌道的正確性,我國科研人員用計算精度較高的數值積分方法對所得到的地月轉移軌道的結果進行了復核,並請國內多家從事航天器軌道動力學和天體動力學的專業人士對設計結果進行了驗證

http://discover.163.com/07/1031/09/3S4E1RBB000125L2.html

http://hi..com/bokezhao/blog/item/94a225e9fa80a73cb90e2d53.html

6. 世界哪個國家成功奔月哪個國家連人也奔月成功

奔月的有中國,曰本,印度,目前只有蘇聯和美國把人送去了

7. 中國探月工程目前有沒有領先印度

中國和印度的技術水平對比

火箭:
印度此次發射月船一號使用的是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重量約為300噸,4.5級(芯級4級,助推級算半級。)運載能力,低軌道約3.25噸。
中國發射嫦娥一號使用的是長征3號甲。重量為240噸,3級,運載能力,GTO(同步轉移軌道),2.6噸。
評價:PSLV的技術水平相當於中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衛星:
印度的月船一號。重量有三種說法,1.5噸,1.3噸,523公斤。由於極地衛星運載火箭不具備將1.5噸的重量打到GTO的能力,更談不上奔月。因此1.5噸不可信。由於印度的衛星的實際GTO入軌重量往往明顯低於星箭分離重量,大概是星箭分離後利用星上發動機進一步加速進入GTO。例如它01年發射的通訊衛星,就有2.5噸和1.95噸兩個版本。因此對於月船一號,1.3噸可能是星箭分離重量,GTO入軌重量大約1100公斤,523公斤可能是抵達月球的重量,這個估計應該是比較合理的。它搭載的燃料非常多。實際上印度的衛星不是被火箭直接打到軌道上的,而是衛星自己還要飛一段。星上載有11台儀器,其中有6台來自五個國家,加上俄羅斯生產的發動機,這次發射實際上是7國合作的結晶。設計壽命為兩年。太陽能電池板功率為700瓦。
嫦娥一號的重量是2.3噸,由於火箭的推力還有富裕,因此直接被火箭打到了超GTO軌道上,根據東方紅三號平台的數據推算,到達月球的重量應該在1200公斤左右,但是實際上嫦娥號在到達月球時剩餘了大量的燃料(任務需要加上路上節省),實際重量可能高達1400公斤以上。星上裝載8套24台設備,全部為國產。設計壽命為一年。太陽能電池板功率為3000瓦,壽命末期功率1700瓦。
評價:以東方紅三號為基礎的嫦娥一號技術優勢明顯,國產化率也高得多。功率差了幾倍很能說明問題。有意思的是,兩者最核心的任務是一樣的:繪制月面圖。但是嫦娥號實際上用了7個月就已經完成任務,不知道設計壽命為兩年的月船一號要多久。

地面測控系統:
中國擁有遠洋測控船隊,海外測控基地,本土超大型射電天線列陣,天鏈星和北斗星。這些印度都沒有。
評價:不用比。測控能力的不足是印度的絕對軟肋,如果沒有美國和歐洲的地面站的直接幫助,探月對它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完全依賴他人幫助的後果是絕大部分數據都在別人手裡,別人想給你什麼就給你什麼。這與中國和歐洲的合作完全不同,中國自身有能力作全程測控,合作只是一種補充。如果鬧僵了,中國可以甩開歐洲,但是印度不可能甩開美國單干。

下一步的展望
下一步是落月,印度計劃2011年,中國原計劃2014年,但是現在有消息說提前到2012年。

火箭:
印度目前最先進的火箭是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重402噸,3.5級,運載能力GTO,2.5噸。該火箭目前一共發射5次,成功3次,其中4次使用的是俄羅斯生產的液氫液氧發動機。
如果是2012年發射的話,長征5號就指望不上了。但是長征3號乙是足夠勝任落月的。長征3號乙重426噸,3.5級,運載能力,GTO,5.2噸。
評價:實際上都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充其量也就是能和長三甲比一下,而且在可靠性,成熟性,國產化率上相去甚遠。重量更是重了一多半。頗讓人意外的是,雖然印度的火箭發動機比沖比中國還高,日本的比沖甚至高得多。在某些人看來,這就是說明他們的技術水平比我們要先進。但是同樣重量的火箭,中國的運載能力比印度高一倍,比日本高15%。不知那些高喊中國火箭落後的人作何感想。
需要說明的一個問題是,印度人引以為傲並大肆吹噓的幾項「先進」技術都落後於中國15年以上。中國第一次使用液氫液氧低溫再點火發動機是1984年發射的長征三號。第一個四軸電穩定平台是1988年的長征4號甲。第一次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是1970年的長征一號。
現在的長征五號雖然需要到2014年才能首飛,但是從目前的進度看,使用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的3.35米和2.25米組件發展較為順利,並不排除將它們用於改進現有火箭的可能。舉例而言,只要把長三乙的助推器換成四個2.25米模塊或者兩個3.35米模塊,就可以輕松的獲得800噸的起飛推力。將火箭的運載能力提高到GTO,6.5噸以上。但是現有的推力已經足夠而且有效,可靠,很難說將會使用新火箭。印度由於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目前的成熟度和可靠性還很低,很難指望2011年能夠研製出更強大的火箭。

衛星:
印度目前最大的通信衛星GTO入軌重量約為2噸。考慮到火箭本身的能力,最多也就是2.5噸。也就是和現在的嫦娥一號差不多重。
中國下一步繞月計劃已經確定採用東方紅四號通信衛星平台。重量約為5.1噸,太陽能電池板功率10500瓦,有效載荷600~800公斤。

探月器:
中國的月球車已經正在研製。印度已經邀請俄羅斯製造著陸器。
評價:俄羅斯為什麼要給你打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地面站:
落月必須要有海外測控站,因為當地球轉到另一面時本土的會與登陸器完全失去聯系。還是那句話,中國有,印度沒有,除非和美國合作。但是美國人的午餐同樣不能白吃。

重要補充,今天認真研讀了印度太空署的網站。http://www.isro.gov.in/

印度太空署在不同的版面對月船號的重量和軌道描述有多個版本,差別較為明顯。經過比對,決定採用月船號入軌重量為1380公斤,考慮到它進入的初始軌道遠地點只有22800公里,遠未到達GTO,因此我前面的判斷是正確的,即火箭沒有能力將月船號直接打到GTO。從印度太空署的介紹估算,PSLV的GTO運載能力應該不超過1000公斤。不過意外的是,月船號到達月球居然還有675公斤的重量。我對印度是否有這樣的技術水平表示懷疑。

印度太空署在原有的計劃中採用的軌道和目前實際的軌道顯然是不一樣的。在他們原計劃的軌道中,月船號應該經過255*22860,300*37000,300*73000,300*387000,2000*384000,五條軌道,運行到月球附近,再相機變軌進入環月軌道。但是現實是,月船號已經經過了250*22800,300*37800,300*73000,348*164600,465*267000軌道。下一步將進入500*384000軌道。也就是說,實際飛行多了兩次變軌。變軌的後果是衛星在環月軌道上至少多停留了9天,在這九天之內,月球已經多運轉了三分之一圈。等到月船號到達月球軌道時,月球顯然已經不在原計劃的位置上了。
兩個計劃必然有一個不可能到達月球。也就是說,如果原有的飛行計劃正確,那麼現在的月船號已經嚴重偏離飛行計劃,幾乎沒有可能到達月球;如果現有的計劃正確,那麼在印度太空總署的網站上刊登的原有飛行方案就根本沒有嚴肅性可言。
有意思的是,月船號所選用的軌道揭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印度的軌道計算能力很弱。無論是原有的飛行計劃還是現有的飛行計劃,特別是現有的飛行計劃,既不是最節省能量的軌道,也不是控制最精確的軌道,更不是最快捷的軌道,而是計算和控制最簡單的軌道。相比之下,嫦娥號選擇的是更精確,更節約能量,而且更快捷的軌道。而且,由於沒有384000公里停泊軌道,對嫦娥號的飛行計劃所涉及到的軌道計算要遠比印度的月船號復雜。
事實上,印度雖然號稱軟體大國,卻一直是一個軟體弱國,它的計算數學水平一直非常落後。

根據印度太空署網站的介紹,本次探月的地面測控使用了印度的一台32米天線,一台18米天線,一系列的10~12米天線。一台俄羅斯的64米天線,俄羅斯提供了全方位的技術支持。美國和歐洲航天局也提供了美洲,大洋洲,夏威夷的大型測控天線參與。實際上主要的測控工作都是由外國人完成的。
讓我打個比方來進行類比。中國的嫦娥工程發射過程中,使用了中國的一台50米天線,一台40米天線,25米天線數台和18米天線數十台。動用了在南美的巴西和非洲的納米比亞的中國所屬海外測控站,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上的4艘遠望號。
可見,如果刨去外國支援,中印兩國的地面測控實力相差近十倍。如果沒有外國的支持,印度要想完成測控任務是不可想像的。

8. 嫦娥四號從離開地球到月球之間不需要助推器嗎為什麼印度的有軌道器,而嫦娥四號沒有

嫦娥四號從離開地球到月球不需要自己的助推器,用的是發射它的長征三號乙改二型運載火箭上面級的助推器。另外,助推器和軌道器不是一回事。

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嫦娥四號探測器由長征三號乙改二型運載火箭搭載升空,一天之後的12月9日,嫦娥四號就已經在奔月途中了。去往月球的只有嫦娥四號自己,就是說,它是由長征三號乙改二型運載火箭的上面級把嫦娥四號推離繞地軌道,並加速後去往月球的。

12月12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到達月球附近,探測器上的變推力發動機點火讓嫦娥四號探測器減速,完成近月制動,成功進入環月橢圓軌道。

12月12日到12月30日,為了讓嫦娥四號順利登月,嫦娥四號用自己的發動機進行了2次環月軌道修正,然後進入了登月准備軌道。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登月。

嫦娥四號探測器由著陸器與巡視器組成,其中沒有軌道器。如果有了軌道器,那嫦娥四號就是由三部分組成了,即軌道器、著陸器和巡視器(月球小車)。

當探測器在月球著陸時,軌道器要先與另外兩部分分離,軌道器仍在環月軌道上飛行,著陸器攜帶巡視器在月球上著陸。

有軌道器也有好處,就是它可以作為著陸器和巡視器在月球表面工作期間,充當通訊中繼器使用,還可以在環月軌道上對著陸器和巡視器的工作狀態進行監視。

但有了軌道器也有不好的方面,就是增加了月球探測器的重量和復雜程度,在探測器進行月面著陸前,還增加一個軌道器與著陸器的分離步驟。要知道,步驟越多,出現問題的可能性也越大。

中國的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都沒有軌道器。

嫦娥四號奔月過程

9. 「嫦娥一號」奔月過程中運用的物理學原理

運用的物理學原理,,就是牛頓的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閱讀全文

與印度奔月為什麼這么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制裁伊朗什麼時候開始的 瀏覽:350
越南人吃什麼飯最好 瀏覽:858
從天津如何到達印度尼西亞 瀏覽:17
去印尼過海關需要注意什麼手續 瀏覽:757
中國有直升飛機的有哪些 瀏覽:122
英國女皇有多少國家 瀏覽:593
印度邊境需要什麼邊境證 瀏覽:998
英國租房信息均價費用多少 瀏覽:859
中國人去伊朗要注意些什麼 瀏覽:225
中國哪裡的乙肝患者多 瀏覽:1001
中國哪裡的人最靈 瀏覽:588
印度馬丁身高多少 瀏覽:169
印尼賓館發票怎麼開 瀏覽:138
英國富人多少人 瀏覽:342
印度神話與泰國有什麼關系 瀏覽:811
印度蝗蟲什麼時候回來 瀏覽:989
美國溫度84度中國多少度 瀏覽:973
十三行在中國哪個地方 瀏覽:932
印尼的特色植物是什麼意思 瀏覽:480
印度人怎麼評論他們的芒果乾 瀏覽: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