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樣都是人口大國,中國有哪些經驗可供印度借鑒
其實我覺得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優點,每個國家也有每個國家的不足,同樣是人口大國,可能我們國家的人口也比較多,但是對於我們國家的人口來說,可能也存在著一些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不平衡,一些勞動力不充足或者基礎設施建設不夠的地方,雖然我們的國家發展得非常的富裕。
但是它們在某一些領域或者某一些部分,他們做的也是比較好的,我們非常清楚,他們國家有著一個矽谷一樣的地方,他們國家的軟體開發是非常出名的,可能很多人學過地理的都知道他們國家有兩個地方是很多人都非常嚮往的,堪稱為美國的矽谷,而且他們的國家的走出去的精神,我覺得非常的值得我們借鑒,他們利用自己的一些地理優勢或者一些關系,或者自己的一些航海要道去與別的國家構建一種貿易關系,這不僅給他們國家帶來了一定的增長,而且也促進了國家的一些經濟發展。
所以我覺得每個國家都有它好的地方,而且他們國家的勞動力非常豐富,也很廉價,所以對他們國家來說,他們國家的一些製造業,還有一些制葯業發展也是比較好的。學習是一種態度借鑒是一種方法,學會去了解自己的短處,借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缺失的地方。
2. 印度對中國的優勢有哪些哪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印度雖然一般科技發展緩慢,但高科技領域卻發展迅速,在核能技術、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海洋技術等領域,印度具有很強的實力。印度為成為有聲有色的軍事大國,長期保持了較高的國防科技投入;印度空間技術發展很快,是位居世界前列的空間大國;印度是世界上軟體業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近年來其軟體業增長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同期世界軟體業增長率是20%,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印度正在以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計算機軟體大國的地位躋身於世界信息技術大國之列。印度科技的發展得益於科技人才的全方位培養和開發。印度科技人員數量位居世界前列,科技人才質量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在2000~2001年度,印度擁有254所綜合性大學,2223所職業學院,7926所其他學院。印度信息技術業共有專業技術人員43萬人,在校大學生與人口比例高於我國,印度重點大學培養的學生質量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科技教育從小抓起 印度的計算機教育從小抓起。印度人的心算速度驚人就與他們從小受的教育有關。小學生必須記住的乘法口訣是1×1到22×22。小學生解扇形面積的題目不是計算題,而是證明題,因此他們解數學題的思維方式與電腦程序的方法十分相近。 印度教育部門制定了統一的中小學計算機教學大綱,全國2500多所中學開設了電腦課,400多所大學開設了計算機及電腦軟體專業,這使得印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多媒體教育設施體系。為了有效地實施和落實信息技術教育,印度政府專門制定了《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指南和大綱》,規定小學必須學會使用滑鼠、鍵盤、列印機和掌握光碟機、數據機等的使用方法。初中學生必須學會如何使用教育軟體、電子郵件和利用網路資源的方法。高中學生則要學會利用電腦收縮整理數據、圖形處理、基礎軟體製作等技能。印度現有的電腦培訓中心還為3~14歲的兒童設計了不同的課程,每家公司的項目針對不同的年齡組。這些培訓與學校的正常課程是相輔相成的。對於那些3~8歲的小娃娃們,只是輕松地學著玩。培訓人員認為,兒童應以他們自己的節奏與方式學習。通過電腦培訓程序使孩子既懂得了電腦,又能幫助他們學好學校的日常課程,決不會給孩子增加負擔。電腦的多媒體效果和動畫畫面,給孩子創造了一種輕鬆快樂的氣氛,他們在游戲中便學會了很多知識。印度的父母以前最希望孩子將來當醫生、律師,而現在,如果你問一位家長,希望孩子將來做什麼,答案毫無疑問是「軟體工程師」
3. 印度向中國學習大數據是怎麼回事
據印媒稱,中國正在廣泛利用公民身份證系統與大數據來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專家說,印度政府對Aadhar身份識別卡系統的利用也許可以借鑒中國的經驗,因為兩國在國家大小和經濟發展方面具有相似性。
中國旅遊部門利用大數據來監測入境和出境遊客的流動,並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消費金額對其進行歸類,中國是國際遊客的最大來源國。大數據分析還能幫助確定用戶行為類型。根據遊客的性別、年齡、旅遊目的地、酒店和航班偏好,甚至消費金額,就可以對遊客進行歸類和畫像。來自網路票務公司和酒店等不同服務提供商的信息將匯集到一個大資料庫,再進行數據處理。
4. 談談印度成為下一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經濟中心的優勢,相比之下,印度有哪些因素值得中國借鑒.
1.優勢:印度的發展模式重消費而非投資、重內需而非出口、重服務業而非製造業、重高新技術產業而非勞動密集技術含量低的工業,這種方式使印度經濟對全球經濟不景氣沖擊的抵抗力較強,表現出比較強的韌勁和經濟平穩增長的長周期性。
印度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比較好。例如,印度國內的儲蓄水平只有中國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資大約只有中國的10%,印度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比中國落後大約10至15年, 但印度卻取得了較快的經濟增速,而且它有30%至4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生產力的增長,而不是資本或勞動力的增加。
(一)軟體業方面。印度的軟體業迅猛發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擁有巨大的軟體人才庫,有大量的專業人才。產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據麥肯錫的報告預測,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務和後勤工作將會僱傭400萬從業人員,成為年出口額達到570億美元的行業,佔印度GDP總額的7%。相比之下,中國的軟體業發展的起步較晚,且差距很大。
(二)金融機構方面。印度的金融系統運行比較健全,不良貸款比例較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僅為10.8%。印度的股票市場比較成熟,成為印度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場所。
(三)企業制度方面。印度的私人資本在運作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印度獨立後,過去就存在的私營財團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產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財團。在印度實行經濟改革後,一大批從事信息技術產業、制葯工業、食品加工業、服裝紡織業、水泥建築業和旅館旅遊業的私營企業或私人財團迅速發展壯大,並很快進入全球化經營。印度的現代企業制度比較完善,企業的管理水平較高。
(四)人才和教育國際化方面。印度的人才國際交流多於中國。由於印度英語普及,高等教育機構使用的教學語言為英語,印度高校學生能夠較順利地獲得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學教育比較重視創新教育,學生創新能力較強。印度某些大學和專業學院已在國際上有較高的知名度。
(五)法律體系方面。印度的法律體系較健全。印度獨立後,法律體系逐漸完善,公眾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市場經濟是法制化的經濟,沒有完善的法制,市場經濟的發展是無法實現的。
二、印度模式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中印兩國雖面臨很多相同的問題和挑戰,各自所採取的應對方式卻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正是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的這種「似與不似」的關系構成了它們之間相互比較、相互借鑒的基礎。目前印度的經濟發展落後於中國,但從它的發展模式中我們仍可以發現有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1、大力發展服務業,變過度工業化為適度工業化
中國以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資源、優良的基礎設施以及地方政府競爭性的優惠政策,吸引了來自世界的大量的製造資本,成為了世界的製造工廠。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被發達國家禁止的、或者是設置了較高門檻的污染產業轉移到了中國。中國的生態環境因此遭到破壞。現在不僅僅是過高的製造業比例,還包括被污染的空氣、水源和土地,都顯示目前中國的經濟已經呈現過度工業化的特徵。暫且不管印度以服務業帶動的經濟增長是不是欠工業化的結果,只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近年較快的增長速度、以及吸收的就業人數,不能不肯定印度服務業確實發展得非常成功,特別是它的軟體產業及信息技術帶動的服務外包業,在世界范圍內都取得了成功。分析和總結印度在一些服務業領域的成功經驗,對於軟化我國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例如,印度軟體業的快速發展就離不開政府的全力扶持。在軟體產業新引入印度之際,政府通過國家投資或者強制進入印度市場的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進行合資,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包括軟體和硬體在內的計算機工業體系。而當產業的發展需要規模,國際市場又正在迅速發展之際,印度政府又以各項優惠政策鼓勵軟體企業的出口。此外,通過立法加大了對軟體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為更多的來自跨國公司的信息技術外包項目流入印度創造條件。印度通訊服務業的發展迅速則與政府開放國內市場有關。私人資本流入原來由國有資本壟斷的電訊業,競爭促使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現在印度一些主要電訊服務項目的價格,包括國際話費、英特網接入費用等,都低於中國。這位印度普及和推廣信息技術創造了條件。
2、調整外資優惠政策,引導外資流向,為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競爭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成為吸引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近年印度也越來越重視外資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雖然兩國政府都對FDI提供稅收優惠,但印度的稅收優惠分類更細、限制更嚴(包括特定的領域與特定的時限),往往強調的是投資的流向,而不是來源,因而對相同領域內的內資、外資少有區別對待。一直以來印度的外資企業都與印度本土的企業負擔著相同的公司所得稅率,有時甚至還要高一些。但在中國,FDI承受的實際稅率大約只有國內企業稅率的一半,而且由於地方政府把引進外資作為一個政治目標來對待,對外資的產業流向不加選擇,使得外國資本與民族資本發生直接競爭,並可以利用當地政府的優惠政策擠垮民族資本。這顯然與引進外資的本意相違。因此,我們在一定程度可以借鑒印度引導外資流向先進技術及優先發展行業的具體政策。
3、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微觀環境
企業所處的微觀環境包括很多內容,而對印度來說,它的相對穩健的金融體系、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都值得中國借鑒。佔有商業銀行總資產四分之三的印度國有銀行,呆帳率只有5%,而1992年以後陸續建立的私人銀行,它們的呆帳率還要更低一些。隨著政府向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開放國內的銀行業,競爭促使印度銀行的運營成本不斷下降、資產回報率逐步上升。印度的證券市場歷史悠久,在包括股票發行、交易制度、市場風險管理、信息披露機制、清算制度等幾乎所有領域,很長時間以來都一直保持與國際標准接軌。這也是印度能夠吸引大量機構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印度的第一部專利法是在1970年出台的,從那時起印度就初步建立起了它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在以後的三十年隨著知識產權概念的不斷擴大,它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在不斷完善。印度軟體產業之所以發展迅速以及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選擇將研發中心轉至印度都與此有很大的關系。
5. 印度可以向中國學習什麼
中國企業應該從印度同行那裡學習創新精神、全球運作經驗、合並收購能力和全球化時代培養管理精英的獨特方式。自從1991年經濟自由化進程開始以來,印度私營企業領導人顯示了鼓舞人心的遠見,充分調動企業力量,取得國際化目標。要關注過去二十年裡取得巨大進展的三個印度行業——IT、制葯業和金融服務。
6. 福奇直接建議印度:學習中國,中國有哪些地方值得各國借鑒
我們國家有很多地方值得別的國家借鑒,因為我們國家有著非常優秀的良好品,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也有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來幫助大家渡過難關,並且當一方有難的時候,我們也是做到了八方支援。在一次次發生天災人禍的時候,我們做出的抉擇。也是受到了別的國家的欣賞,並且隨著我們中華民族5000年文化歷史的發展,現在已經受到了很多國家的贊揚,在未來還是應該讓更多的國家向我們國家借鑒,從而營造一個和諧美麗的全球氛圍,讓所有的國家都和平發展,共同構造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近50年前,我們國家發展非常迅速,所以有很多的地方值得別的國家學習,不論是我們的民族文化,還是我們拼搏的精神,甚至是我們發展的方式,他們都應該向我們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每一個發展中國家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並且在未來有一個非常好的經濟實力來保證每一個國家的居民有著良好的生活條件。
7. 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如何發展,這對我國有什麼借鑒意義
印度今天已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輕的國家之一.由於出生率高,這一趨勢至少還能持續20年.到2025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齡還將只有30出頭一點;70%的印度人將處於工作年齡,到2050年時,印度將比中國多2億工作人口!
當然,問題是必須給那麼多的印度工作者以足夠多的工作崗位.印度並沒有很充裕的時間.印度流行一個詞,叫「機會之窗」.機會之窗打開了,就的你會不會利用了.印度財政部說:「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一旦國家發達了,人們就會拒絕生孩子,人口就會進入老化階段.
印度的未來有個關鍵前提:全國教育體制的發展.印度至今在這方面是失敗的.因此,印度主管部提出一個設 :把學校私有化.原因是: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更好地適應印度社會對學校教育不斷增長的需求.而目前的政府體制官僚主義之嚴重是眾所周知的.
美國高盛投資銀行估計,如果印度用好它的「機會之窗」,那麼它的有利的人口發展曲線完全可能使它在今後50年裡保持5%的經濟年增長率.這樣,印度將在30年後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2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如何發展,這對我國有什麼借鑒意義?
從經濟方面來看:
中國最需要學習的是印度走出去的精神,依賴於長期的英語教育和海外關系,印度人總是能在歐美建立許多許多商業關系,印度發達的軟體業和制葯業都得益於此,而很多到了海外的中國人只會寫論文,也是由於英語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底氣,使得印度人開拓海外市場的自信比中國人要強,中國人有世界工廠,但還未有成功的世界貿易,其實中印這方面可以互補,這樣說並不是掩蓋中國華僑的貢獻,東南沿海的例子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只不過由於高等教育體制等問題,中國的英語應用教育並不是開口講的英語!
印度最應該向中國學習的是基礎教育,印度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和潛在的市場,發展的問題在於基礎勞動力素質!這造成了社會貧富的嚴重不均和產業發展不平衡,導致印度的中產階層的實際消費能力遠落後於中國大中城市的工薪階層.至於房地產,這是東亞國家的通病,印度可以通過發展基本建設而不是房地產來拉動經濟,房地產業只會加劇富裕階層對中下階層索取的慾望,如果印度能探索出自己的路就好了!其實中國在這方面並不是什麼很好的榜樣,只不過傳統上人民比較重視基礎教育而已,而印度傳統上只重視精英教育,其實只有大多數人的利益被認可了,印度社會才會有均衡發展的可能.
8. 印度可以從中國身上學到什麼
雖然僅是個趣聞,但似乎得到了一些結論。中國致力於做某事;而印度想辦法阻止某事做成。中國主辦了完美無瑕的奧運會,令世界贊嘆。印度為了英聯邦運動會歷盡艱難才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
從生產力方面
印度在全球經濟論壇排名中競爭力處於全世界第60位(中國是第29位)。或者從做生意難易程度方面,世行將印度排在全球第134位。如果你想創業,世行排名中印度列179位。換句話說,印度前面還有178個國家,人們在前面178個國家嘗試創業機會後才會選擇印度,這就好比印度商店的門上掛著「停業」牌子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