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印度莫迪總理訪問阿格拉,貧民窟拉簾「遮窮」
這就很簡單了,就是要將好的一面展現給自己的領導 ,這些都是當地的官員們的想法,將不好的一面加以修飾,就和我們工作當中的報喜不報憂是一個道理。就是想要風光的接待領導。
雖然隨著近幾年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總量是全球第六了,但是印度仍然存在巨大的貧富差距,雖然也有繁華的城市,但是貧民窟也是比比皆是。莫迪這次訪問的北方邦也是印度較為貧窮的一個邦,莫迪此次是去參加一個水利工程的竣工典禮,當然這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他是通過參加這次典禮拉選票。
可以說,政府的這種「遮羞」的行為就是一種為了自己,為了能夠拉到選票。本來當地政府的這一個行為是為了能夠風光的接待總理,但是這個「遮羞」的舉動卻是「抹黑」了當前政府的「民主制度」,也讓當地的人們更加反感。
2. 印度哪些邦的經濟比較發達哪些地區比較落後
看看這段文字是否對你有幫助?
很多中國人去印度都是到德里-阿格拉-齋浦而的印度游黃金三角地區,因為首都在那,而且那裡集中了太多印度古跡的精華,但是很不幸,現在屬於印度最窮的地區(尤其是古都阿格拉)相當於我國的陝西甘肅吧。新德里是首都特別好很多,但人民生活水平還是不好(街上到處跑的「的士」其實是有計價器的三輪摩托,反正我沒見到四個輪子的的士),周邊地區就更不提了。所以很多人會覺得首都都這樣,其它地方包括整個國家一定差得不用提了,再到阿格拉一看,呵呵,果然如此。其實不然。因為那是印度最不發達的地區。 你跑到孟買一樣有豪華酒店,世界名車,頂級品牌專賣店,就是計程車都比我們的普桑要寬敞,事實上是印度國產的老款英國奧斯汀。而事實上很不幸,絕大多數去印度的同志都是到首都新德里,然後抽空去看看舉世聞名的泰姬陵,那就是在阿格拉。因此大家往往看到的都是窮地方。 轉自 就我的印象,印度窮的地區比中國要好,印度最好的城市孟買城市面貌比上海要落後十年。為什麼要這么說呢?你在印度乘火車漫遊全境的話,你會發現絕大多數地區就是一馬平川,而且大都鬱郁蔥蔥,氣候又溫暖,可都是好田啊。所以農村再怎麼落後,要餓死個把人簡直太難。要說印度國土面積趕不上中國,可它的耕地面積比中國一倍還多。印度也有沙漠地區,就是西北的一兩個邦,可是不得了,那裡盛產寶石,怎麼個盛法?說兩件事情,第一,世界珠寶商都會告訴你在齋浦而你會買到全世界種類最全價格最便宜的寶石,第二,印度每年出口額最多的是寶石,超過位第二位的軟體。
在印度南部的很多地方,你會發現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好很多,也有不少小資情調的地方,漂亮的品牌專賣店。在班加羅爾,科欽,馬德拉斯,海德拉巴。。。。中產階級的生活質量和口味比我們的小資不見得差。只是整個城市的基礎建設還不太好,大概就是我們很多中部省會城市還沒搞什麼幾年大變樣工程時的樣子。南部還有不少小城市,真是出人意料的整潔可愛,特別是在果阿邦。在果阿有法國遊客對我說:「這不是在印度,這是歐洲」,我覺得的確大概是指歐洲不發達的地方吧。但已經很不錯了,中國又有多少地區達到了人民生活基本富足,素質較高彬彬有禮又熱情善良,城鎮整潔呢?
3. 印度為什麼那麼發達
這是個很深奧的問題。
來,幹了這碗「恆河水」,來世要做「印度人」!
嗯,這輩子就不去了,畢竟在中國住慣了,習慣不好改。
4. 世界各國人口近70年排名曝光,你如何看待這份排名
截止到今年七月十二號,世界各國人口排名曝光,中國以十四億人口位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接下來的第三到第十名分別是: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孟加拉國、俄羅斯等等。乍一看數據,我國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根據預測,到了2027年,印度就會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了。另外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我國的勞動力紅利會逐漸消失,慢慢進入新型社會,那麼印度會成為新的崛起發展中國家嗎?
一、資源緊張
對比我國和印度的人口,一個是十四億左右,一個是十三億,但是,我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地盤,印度只有298萬平方公里,這說明印度的土地資源有多麼緊張。目前,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已經提出了一項計劃生育政策,用來控制人口,以實現資源合理化利用為目標。但是真的能控製得下來嗎?人口眾多,受到影響的不只是土地資源。
5. 印度的北方邦有二億人口,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的2倍,中國不會超越。
印度種姓制度(英語:Caste system in India)源於印度教,距今(2012年)已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種姓世襲,不易更改。社會地位高低、經濟狀況好壞,大多與種姓有關。盡管印度獨立以來,已廢除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種姓制度造成的種姓歧視在印度不少地區、尤其是農村仍相當嚴重
6. 印度醫療遠超發展中國家還屬於窮人嗎
印度醫療遠超發展中國家, 但不屬於窮人。
一夜之間,印度仿製葯火了。
曾經貼在印度身上的那些標簽,貧民窟、牛糞、污水……忽然搖身一變,成了「窮人的良心」,甚至「窮人的天堂」。
印度仿製葯不是什麼新鮮事物。號稱「世界葯房」的印度目前生產了全球20%的仿製葯,它們被出口到超過200個國家,而且其中有60%以上出口到歐美、日本等發達社會。通過正規渠道買到的印度仿製葯,其療效有保證,但價格卻只有歐美原研葯的20%—40%,有的甚至只有10%。
而且,印度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免費醫療」體系——早在1949年印度第一部憲法中就明確規定,所有國民都享受免費醫療。只要身處印度,到公立醫院看病除了葯費,掛號費、檢查費、就診費甚至營養餐都免費。
印度的私立醫院更是因其可媲美歐美的醫療條件和相對低廉得多的價格,吸引了許多國外病患,「醫療旅遊」產業正在興起。
《印度時報》醫療相關報道下的留言幾乎是清一色的抱怨
印度醫療市場主要是由民間資本推動,而中國則主要依賴於政府投入。中印彼此各有短板,也各有所長。中國的總體醫療水平比印度高,但印度在一些單項比中國強。這是一個相對客觀的比較。
神化印度醫療,是脫離實際的。但更不能嘲笑印度醫療的一些弊端。醫療是全世界民生的痛點。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全面了解其他國家的做法,在此基礎上借鑒參考,一點一點改進。
期待中國的病人、印度的病人,全世界的病人,都能得到好的醫療。
來源:網易新聞
7. 印度底層真的像網上說的那樣窮困悲慘嗎
是的,印度的貧富差距是非常大的,而且因為種姓制度,印度底層人民的生活是非常悲慘的,基本的生存都很困難。
8. 印度的貧困地區有哪些
印度每個城市裡面都有貧民窟
它的城市化進程作的不是很好。
9. 為啥印度不如中國
印度教訓:語言原則劃省 反觀印度,本來已經從英國殖民者手裡繼承了一套盡量考慮到了區域制衡之道的國內政區劃界方案,獨立後卻因為國內政治斗爭而徹底犧牲了上述區域制衡之道。 客觀說來,英國人給南亞次大陸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政治統一,為了保證自己這份最大殖民地資產江山穩固,經驗豐富、老辣的英國殖民者在劃分印度各省和土邦邊界時不能不盡量考慮制衡之道,典型如寇松決策1905年分割孟加拉省(盡管後來在國大黨和印度社會壓力下取消了這個決定)。
這些做法固然出自英國殖民者自身利益,但客觀上有利於印度國家統一,倘若獨立後的印度聯邦在確定內部各邦設置與邊界劃分時能盡量繼承這份遺產,踐行區域制衡原則,必定有助於鞏固印度的長期統一。然而,還在英國統治時期的1920年,國大黨就將「按語言原則劃省」作為一項重要目標寫入自己的綱領。盡管印度聯邦獨立初期曾經力圖保持英治時期的國內政區劃分,但國內政治運動和動亂不久就改變了這一切,今天的印度國內一級政區基本上是按照語言原則劃分的,使用同一語言的居民區劃入同一個邦,導致印度版圖內邦的數量從獨立時的16個增加到了28個,另有7個中央直轄區。
即使不考慮這一原則對國內跨地區貿易發展和勞動力流動的阻礙,不考慮其打亂原有產業布局的經濟後果,這樣的國內一級政區劃分在平時就不利於潛移默化地培育國民高於地方的國家認同,國民內心潛意識首先認為自己是泰米爾納德人、西孟加拉人、旁遮普人、馬哈拉施特拉人,然後才是印度人。一旦國家有事,更會給地方分離主義者提供極大的便利。而這樣的局面,在平時也會激勵政客們的分離主義動機。與此同時,印度某些邦體量太大,實際上具備了獨立建國的條件,如北方邦人口接近2億,進一步加劇了上述潛在問題。 印度獨立至今尚未出現分疆裂土的大動亂,但不等於這個國家以後就不會出現嚴重的政治動盪,更不等於它的行政體制經受得起政治大動亂的考驗而有效維護國家統一。實際上,早在1980年代,南印度四邦建立「達羅毗荼聯邦」、旁遮普獨立建立「卡利斯坦國」之類分離主義主張就曾在印度政界登堂入室。雖然英迪拉·甘地在1980年大選中選擇代表安得拉邦的席位,而不是在傳統根據地北方邦的席位。她當上總理後毅然出動槍桿子鎮壓了錫克人,再賠上自己的生命,平息了這一輪分離主義浪潮,但一批地方政黨仍在這一輪風潮中脫穎而出,國大黨多年一統天下的局面被徹底打破。
10. 印度多地為何出現現金短缺
印度財政部17日發表聲明說,印度國內部分地區的現金短缺局面為「暫時性」的,印度政府和央行正在就這一問題進行協調,流動性不足的情況將在三日內得到緩解。
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多個邦近日面臨現金短缺。其中南部的卡納塔克邦、安德拉邦,北部的北方邦、中央邦,西部拉賈斯坦邦,甚至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內的多個地區都出現流動性不足現象。
由於自動櫃員機突然沒有足夠的紙幣供應,此次現金短缺在部分地區引發印度民眾強烈不滿。部分印度高級官員也對現金短缺提出質疑。
中央邦首席部長希夫拉傑·辛格·喬漢16日公開表示,2000盧比(約合30美元)的紙幣正從市場上消失,印度政府必須採取有力措施。而在野黨印度共產黨總書記耶丘里也在其個人推特上表示,當前狀況與此前廢鈔令時相似,執政的人民黨涉嫌腐敗和濫用職權。
另外,2016年11月,印度政府曾突然頒布廢鈔令,一度導致印度多地爆發大規模抗議示威遊行,引發社會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