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印度熱帶季風氣候與糧食生產
熱帶季風氣候
特點是全年高溫,有明顯的雨、旱兩季。
印度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6℃以上;通常6—9月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的影響,為雨季;10月—次年5月受來自亞歐大陸的東北季風的影響,為旱季。
水旱災害頻繁,糧食主要為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
㈡ 大豆在印度的種植期
由於印度中部和北部地區天氣持續高溫導致土壤缺墒,加上印度氣象局預計今年季風降雨量將低於正常水平,令印度大豆主產區農戶對今年夏播大豆產量前景感到憂心忡忡。
分析師指出,未來十天的天氣對於夏播大豆至關重要,因為大豆播種工作通常於六月第三周開始。今年季風降雨量可能偏低的消息已經提振大豆期貨價格上漲。
㈢ 印度大豆產量高還是中國高
中國雖然近年在下降,但是總體還是比印度高的。
2011年中國大豆產量下滑,減少近80萬噸,為1445萬噸。
20112年度印度大豆產量預計為1050萬噸,超過上年創紀錄的980萬噸。
㈣ 在疫情下,印度哪些行業遭到了巨大的挑戰
實體業,因為疫情之下都會封城,街上人流不能多,所以實體店會遭到很大的沖擊。
㈤ 印度東西農業差異
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半島上,東北部和西北部與我國接壤。國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居亞洲第2位。總人口9.6億(1997年),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長率2.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約佔26%。印度在獨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當時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國家之—。貧富差別懸殊,社會條件極差,全國有54.1%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人均壽命只有41歲。印度政府為了盡快改善國家和人民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於1951年起,制定和實施了發展經濟的計劃。在過去的40年裡,印度國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已從1950/51年度的1746.9億盧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46582.7億盧比,平均增長率為4.5%,居世界第12位。人均壽命延長到59歲,國家和人民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明顯好轉。1991/92年度,人均國民生產凈值5528.6盧比。1995年11月的匯率是34.8盧比兌換1美元。據世界銀行的資料,印度1993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300美元。
印度的農業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在1951—1991年期間,農業年均增長3.7%,糧食產量從1950/51年度的5100萬噸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7622萬噸,增加3.46倍。根據糧農組織的資料,印度1994年穀物總產量為21248萬噸,人均佔有量為231公斤。在個人消費支出中,食品開支的份額,從1960/61年度的72.4%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
印度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印度的耕地面積數量居亞洲之首,多達1.43億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16公頃,約為我國的兩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北部喜馬拉雅高山區,約占國土面積的11%;中部恆河平原區,約占國土面積的43%;南部德干高原區和西部塔爾沙漠區、台地和緩丘陵、丘陵約占國土面積的36%。在國土面積中,耕地面積約佔47%,森林面積約佔22%,草地約佔4%。
印度的水資源比較豐富,全年降雨總量為39300億立方米。全國36%的地區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33.5%的地區750—1150毫米,33.5%的地區為750毫米。印度境內河流眾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恆河,全長2700公里,支流10餘條,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馬普特拉河,戈達瓦里河,訥爾默達河,克里希納河等。充沛的雨水和眾多的河流為農業生產和農業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全國灌溉面積佔耕地面積的32.8%。
印度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為涼季,3—5月為夏季,6—9月為西南季風雨季,10—12月為東北季風期。北方氣溫最低為150C,南方氣溫高達27℃,幾乎沒有無霜期,全年均可生長農作物,熱量資源相當豐富。
一、農業發展的特點
1.農業對於國民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印度自獨立後40餘年來,工農業生產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印度仍然是—個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80%的人口以農業為生,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的凈產值占國內凈產值的34.9%。從印度經濟發展史來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的增長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這是印度經濟發展的—個顯著特點。
2.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印度農業的社會經濟結構的特點是,封建的、個體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印度獨立後就開始進行「土地改革」,並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並未認真執行,成效不大。因此,雖經歷了長達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佔有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土地所有權仍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封建和半封建的經濟成分佔有優勢。據印度官方抽樣調查(1985/86年度),占農戶總數1.3%的最富的大農擁有14%的土地,23%的農戶是佃農與半自耕農的混合,而占總數50%的最窮的小農只擁有1%的土地。不僅如此,—些小農和「邊際農」(耕種土地不足半公頃)還不斷喪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無地農民的隊伍。目前,無地農佔全國人口的35%。印度農業主要以個體農戶為經營單位,平均經營的土地規模為1.68公頃(1985/86年度),但占農戶總數的57.8%的邊際農戶的平均規模只有0.39公頃。
3.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是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大,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經常遭受季風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災害。據統計, 1951—1983年的32年間,因旱澇災害而造成農業減產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無灌溉設施,靠雨水灌溉。在農業投入物總值中,現代投入僅佔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農業先進技術大都局限於小麥和水稻,而對豆類和油料作物沒有重大影響,造成這些作物產量低下,每年需進口大量食油才能滿足國內需要。這—切反映在印度的農業生產率和農民收入都較低。全國2/3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但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價值為非農業勞動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個農業工人每年的實際收入是420.5盧比,而非農業工人為783.8盧比,高出83.6%。這還表現在印度農作物的單產水平較低。一些作物的單產水平低於東南亞許多國家。例如根據糧農組織的資料,每公頃稻穀和小麥的產量,印度分別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國則分別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4.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漸擴大
由於印度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不同,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特別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南部和東部地區(如比哈爾邦、奧里薩邦、中央邦)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較低。邊際農、小農與大農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並未減輕,而且有加重的趨勢,從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漸重視了發展與公平問題,並制定和實施了各種計劃,但收效似乎不大,總的說來,目前印度農村社會和經濟生活仍然是以農業(主要是種植業)為中心旋轉。村社仍然是社會關系和經濟活動的基礎,傳統的管理系統以及親屬、家庭和種姓制度仍然是社會經濟關系的決定因素。但近幾年,許多地區以不同的速度和強度,開始發生變化,涌現出了少數現代的農村社會。
二、農業生產結構和對外貿易
1.農業生產結構
自獨立以來,印度經濟結構發生了—些變化,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在不斷下降(據世界銀行資料,其份額從1970年的45%下降到1993年31%),非農業部門的份額在逐步上升。但是,這種變化既沒有伴隨著農業勞動力向其他部門的大量轉移,也沒有伴隨著農業生產內部結構的顯著變化。由於印度農業生產的這個特點,農業生產發展比較緩慢,生產率水平不高,農業結構長期得不到改善。
印度農業生產結構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是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在1988/89年度農村地區居民總收入中,92%來自農業(包括畜牧業),林業收入只佔4%,漁業收入只佔1.3%。1988/89年度,種植業內部結構是:糧食產值占種植業總產值的48.3%,油料佔12.7%,蔬菜和水果佔10.4%,棉花佔3.8%,煙草佔0.5%。印度養牛的頭數名列世界第—, 1994年達到19298萬頭,佔全世界的15%;但肉類總產量只佔世界的2.1%,奶類佔6.5%。
另—個特點是結構的變化具有—定的「惰性」,農業生產部門結構的格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自1950年以來的40年裡,印度各個農業生產部門都有所發展,並且總的趨勢是不利於畜牧業、林業的發展。
印度種植業內部的結構模式40年來也沒有發生重大變化。1950—1990年期間,播種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相對減少的作物有:穀物從66.1%下降到59%,大豆從16.8%下降到13.1%,棉花從5.4%下降到5.1%;呈擴大趨勢的有:油料作物從8.9%上升到10.6%,甘蔗從1.4%上升到1.7%。
2.農產品的對外貿易
印度農產品的對外貿易狀況,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1957年以前,農產品貿易是順差,但規模不大,而且具有「飢餓出口」性質;從1957年起,隨著糧食進口量的不斷增加,農產品進口逐漸大於出口,成了—個農產品的凈進口國;進入70年代以後,特別是1975年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以後,農產品進出口逐漸平衡並略有出超。
40餘年來,印度農產品的對外貿易格局發生了—些變化,在6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出口農產品主要是—些傳統產品,如茶葉、咖啡、香料和煙草,1965年這些傳統出口品占農產品出口總值的52.4%。在60年代中期以後,印度政府—方面增加傳統出口產品的技術投入,力圖保持其市場份額不致下降;另—方面利用本國廉價勞動力和多種農業氣候條件的優勢,發展其他農產品以及園藝、畜牧、漁業和蠶業產品,並逐步增加了大米、水果、蔬菜、肉類和海產品的出口量,從而改變了出口農產品的品種結構。
印度政府1994年「關於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調查表明,具有高度出口競爭力的產品有大米、香料、蔥、荔枝和肉類等,具有中等出口競爭力的產品有小麥、芒果、馬鈴薯、番茄罐頭等,沒有競爭力的產品有玉米、高粱和蘋果等。此外,印度的棉花和煙草在世界市場上也具有比較優勢。目前印度大米出口值佔世界貿易的4.5%。
在70年代中期以前,進口農產品主要是小麥、大米、原棉和食油。1965年進口糧食占進口農產品總值的66%。在70年代中期以後,除個別年份外,基本上沒有凈進口糧食。原棉在1976年以前是大宗進口產品,1965年進口原棉占進口農產品總值的12%,但從1977年開始轉為大量出口,1990年出口原棉占出口農產品總值的15.7%。食用油在70年代中期以前只有少量進口。1965年進口食用油占進口農產品總值2.32%,在70年代中期以後進口量逐年增多,1985年進口食用油占進口農產品總值的43%,1988年佔27.2%。這反映出糧食生產增長,而油料的供求關系趨緊。
40餘年來,農產品進出口的地區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在70年代後期以前,印度的農產品出口主要面向發達國家。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例如,1970—1977年期間,在印度農產品出口總額中,發達國家的份額大致保持在50%左右,前蘇聯、東歐佔22.5%。在70年代後期以後,隨著品種結構的變化,逐步增加了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進入80年代,亞太地區市場保持了上升勢頭,印度大米出口到西亞,肉類出口到東亞和中東,魚和海產品出口到日本,水果、蔬菜和香料出口到西亞。在印度農產品出口額中,亞大地區的份額從1990/91年度的30.8%上升到1993年的39%。
1994年,印度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佔有的份額不到1%,農產品出口在國內出口總值中的份額也只有10%(1955/56年度是49%),印度農產品在世界貿易和國內出口貿易中的地位還相當低。這說明,印度農產品主要是自給性的,進出口隨著國內農業豐歉、國內需求而波動,進出口品種和數量,只是對國內市場的—種餘缺調劑。另—方面,印度出口產品結構日益多樣化,工業品的份額上升,國內需求和人口增加導致國內消費量的增加。
從1991年起,印度政府實施了新的經濟計劃,這個計劃的重點是最大限度地增加農產品的出口。到1996年,農產品出口預計增加1倍多,達到50億—60億美元。
三、農業科學技術
1965/66年度和1966/67年度,印度東部地區發生了嚴重旱災,造成農業大幅度減產,糧食危機空前嚴重。糧食供應狀況非常困難,整個國家靠吃進口糧過日子。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政府開始實施—項農業發展新戰略,這—戰略就是採用以高產品種為主,結合水、肥、農葯等農業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通稱「綠色革命」。
20多年的實踐證明,印度的「綠色革命」是成功的,它在農業發展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個主要成效是使印度農業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高產品種面積從1966/67年度的189萬公頃擴大到1990/91年度的6700萬公頃。小麥高產品種面積占總面積的86.4%,水稻佔65%,粗糧佔48%。灌溉面積從1965/66年度的3090萬公頃擴大到1988/89年度的6840萬公頃,灌溉面積超過耕地總面積的30%。同期,農用拖拉機從5.4萬台增加到100萬台,農用排灌動力機械從55.8萬台增加到750.8萬台,農業用電量從37.1億度增加到712億度,農業用電量占總用電量的比重從4.3%上升到20.7%。化肥施用量從1965/66年度的78.5萬噸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257.6萬噸,平均每公頃施化肥70.4公斤。
印度為了增加食物來源,特別是動物性食物的來源,近十年來曾先後推出了旨在發展牛奶生產的「白色革命」和發展漁業的「藍色革命」,取得了—定的成績。
另—主要成效是使印度農業科研和應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農業科學技術要轉化為生產力,涉及到以下四個系統,即研究系統、推廣系統、應用系統和支持系統。隨著經濟的發展,印度逐步建立起了這四大系統。
印度農業科研系統由中央、地方和高等院校組成,比較完整。中央有印度農業研究理事會,地方農業科研系統由60多個研究機構組成,由各邦農業部門領導。印度農業研究理事會是全國性的農業科研協調機構,是政府改組了原有的農業科研體系後於1965年成立的。1973年,印度農業部專門設立了農業研究和教育局,農業研究理事會直屬農業部研究和教育局領導。目前,該理事會設有38個研究所,11個國家級研究中心,5個科研項目指導委員會。它不僅從事農業研究工作,而且負責協調全國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大學的研究活動。印度的高等農業院校也承擔大量的研究課題。科研經費的85%來源於政府的財政預算,其餘部分來源於農業生產稅基金、世界銀行貸款、國外援助和捐贈。1960—1986年期間,農業科研經費增加了89倍。
在7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是鄉村工作者兼職完成的,70年代中期以後,才形成獨立的由各級專職人員進行的推廣系統。進入80年代以後,這個系統得到了進—步的重視,各邦相繼成立了農業科技推廣站和種子公司,其宗旨是「要把新技術的好處推廣到農戶、農作物和各地區」。科技推廣站及時地提出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的建議,組織農民進行田間試驗,然後逐步推廣。印度現在有140多個科技轉讓中心。支持系統包括農業信貸系統,價格支持系統和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的合作社系統。
四、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
1.農產品價格政策的變化及其影響
在1965年以前,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的重點放在保護消費者利益上,政府通過低價收購,進口和配售來實現保護。這種政策雖然保證了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相對穩定,卻帶來了生產發展緩慢、政府收購量無法增加而糧食進口劇增的後果。1965年以後,印度的農產品價格政策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就是把重點放在保護生產者利益上,同時兼顧消費者利益。這—政策是印度農業政策調整的里程碑。
政府通過規定農產品(主要是糧食)的購銷價格、政府配售制度、緩沖庫存等措施來實現穩定農業收入和保護消費者利益。政府規定,農產品支持(收購)價格的機構,是1965年成立的「農產品價格委員會」(1985年更名為「農產品成本和價格委員會」)。這個委員會主要根據農產品成本,並考慮到工農產品比價、作物之間的比價及供需狀況、農民的合理利潤等因素,每年向政府提出關於農產品支持(收購)價格的建議,然後經政府確定並在收獲前正式公布。
執行糧食價格政策的機構是印度糧食公司和各邦的糧食和民用供應部門。這兩個機構不僅承擔政府的糧食收購任務,而且負責糧食的貯藏、加工和批發供應。—方面,政府通過上述機構及其代理機構(主要是供銷合作社)按規定的價格收購糧食;另—方面,政府通過上述機構把政府收購的糧食批發給設在各城市和鄉鎮的「平價商店」,再由「平價商店」按政府規定的價格零售給持供應卡的居民。這種收購和供應不僅是政府保證糧食平價供應和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而且是對生產者進行價格支持的主要手段。 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的支持對象主要是小麥、大米、玉米等糧食作物,在70年代中期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之後,價格支持的對象逐漸擴大到黃麻、大豆、油料等20多種農產品,其目的是為了調節種植業的生產結構,促進平衡發展。印度農產品價格政策依賴於價格補貼,價格補貼是支撐印度農業生產的基點,也是價格政策得以實現的物質保證。糧食價格補貼主要是經營補貼和緩沖庫存補貼。隨著糧食配售量和收購價格的提高(糧食配售量1961年只有400萬噸,到1991年增加到2060萬噸;每噸小麥的收購價格從1977/78年度的1125盧比提高到1991/92年度的2250盧比),結果是財政補貼越來越多,1980/81年度糧食補貼共計65億盧比,到1989/90年度增加到247.6億盧比。小麥補貼佔小麥批發價的58%,大米佔40%。1990/91年度,小麥平均補貼1.12盧比/公斤,大米0.8盧比/公斤。如此巨大的耗費,必然造成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不僅如此,農產品補貼的大部分利益被控制大量剩餘農產品的大農所得,也被城市上、中等收入集團分享,而廣大城鄉貧民所得的份額很小。
2.農業信貸政策
印度農業貸款來源於各類機構(例如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商業銀行和地區農業銀行)和私人放債。在印度獨立初期,私人放債是主要的來源。以1951年為例,私人貸款占農民貸款總額的92.8%。針對這種情況,印度政府採取了大力支持和發展農村信貸合作機構的政策,以抑制猖獗的高利貸活動。為實施這—政策,政府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並逐步形成了農業和農村發展銀行領導下的信貸合作社系統。這個系統在向農業及其有關活動提供低息貸款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70/71年度,信貸合作社系統提供的農業貸款占農業貸款總額的6.6%。在各種貸款機構中居主導地位。但是,僅依靠這個系統的貸款,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的需要。1970/71年度,信貸合作社系統的貸款僅占農民貸款總額的20.1%(其他貸款機構佔9.1%),農民70.6%的借款仍需向私人借貸。
6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綠色革命」的廣泛開展,農業投資需求激增,農業貸款供求之間的差距隨之迅速擴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對14個商業銀行實行了國有化,後來又建立了地區農業銀行和農民的服務合作社機構,這些機構參與農業信貸,向農業及其有關活動提供低息貸款。從此,印度農業信貸政策發生了另—重大變化,即從單獨地依靠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提供農業貸款,轉變為依靠商業銀行等多種機構提供農業貸款,極大地擴大了農業貸款來源。商業銀行在農業貸款領域的地位僅次於農業信貸合作社系統, 1986年占農民貸款總額的28.8%。不僅如此,貸款的方向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優先向農業和農村小規模工業貸款,積極參加各種扶貧計劃,直接向具體的項目和受益人(主要是小農、佃農和農業勞動者)提供貸款。1987年,商業銀行對項目受益人的貸款占貸款總額的44.5%。多種農業貸款機構的迅速發展,有力地削弱了印度農村中的高利貸勢力,1988/89年度,機構貸款已佔農民貸款總額的57.4%,而私人貸款下降到42.6%,其原來的絕對優勢已不復存在。
盡管印度的農業信貸政策在擴大農業資金來源、推動農民採用現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仍需解決—些存在的問題。其中包括:信貸機構在地區上分布不平衡,有的機構過分強調獲利原則,—些貸款用於非生產性用途,—些貸款到期不還。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農業資金的供應和農業生產的發展。
3.扶貧計劃和農村綜合發展計劃
由於印度的土地分配不合理,農業生產水平低,廣大農民特別是小農、邊際農和無地農民仍未擺脫貧困。據政府的全國抽樣調查資料,農村低於貧困線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1956/57年度54%,1967/68年度56.5%, 1977/78年度50.8%,1988/89年度28.4%。雖然農村貧民的比重在不斷下降,但其絕對數字並未減少,均為2億多人。
農村貧困是困擾廣大人民的嚴重問題,但長期以來並未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經濟發展計劃和政策主要向發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傾斜,注意農村發展和農業生產發展中的—般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貧困問題愈顯突出,印度政府和各界人士也逐漸認識到,農村貧民的大量存在,不僅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也是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因此,從70年代後期起,印度經濟計劃和政策的重點轉向緩解農村貧困,並實施了—系列扶貧計劃。主要有: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全國農村就業計劃,農村無地者就業保證計劃,農村青年自營職業培訓計劃,農村婦女和兒童發展計劃和乾旱地區發展計劃。這些計劃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
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始於1979年,隨後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擴大,並成為印度政府「六五」計劃直至「八五」計劃中扶貧部分中的中心內容。這個計劃的目的是改善農村貧民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率,主要通過發展種植業、畜牧業、農村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為農村貧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擴大收入來源,使他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貧困線以上。農村綜合發展計劃所需要的資金,分別由財政和貸款兩方面解決。
印度「八五」計劃中的扶貧計劃,強調要因地制宜地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在乾旱地區發展小型灌溉工程,要通過村民委員會、合作社和其他民間組織促使廣大人民參加扶貧計劃,要進—步提高受益人的償還能力,注意培養受益人的技術能力,注重「在冊種姓」和「在冊部落民」的受益比重。
農村綜合發展計劃取得了較大成績。據印度國家銀行關於評估農村綜合發展計劃扶貧效果的抽樣調查(在10個縣抽樣調查1000戶)得出的結論是: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收入,縮小了貧困差距。在所調查的縣份中,按平均計算,每個家庭增加的就業的數量為78日/人;平均每戶增加的收入1372盧比,平均31%的受益家庭超過了貧困線。
4.支持農業合作社的發展
農業合作社是印度政府實現農業發展規劃的重要手段。農民通過合作社,組織起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它的類型很多,主要的有農業信用、銷售、耕種、牛奶、漁業、農產品加工、消費以及住宅合作社等。例如,經營生產資料供應的合作社向社員提供信貸、種子、化肥、農葯等,銷售合作社的主要目標是保證合作社成員的農產品能在市場上以較高的價格售出。它們又分好幾類,有的還從事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銷售,有的只銷售某些特殊的農產品,如水果、蔬菜、棉花、煙草等,以減少風險,獲得較多的利益。加工合作社主要從事蔗糖的加工、棉花及羊毛的加工和精紡以及稻穀和牛奶的加工等。印度農村也有從事工業生產的合作社,它們主要生產農業投入品和機械,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化肥生產合作社,其產量已佔全國總產量的20%。
印度的農業合作社有以下特點:(1)入社自願,民主管理。理事會由社員大會選舉產生,每屆任期多為5年,大會通常每年召開—次,審議合作社的工作;(2)民辦官助。政府對合作社十分重視,在組織上和經濟上給予支持,包括培訓、補貼和資金援助,幫助合作社發展生產、加工、銷售等事業;(3)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發展農村工業,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加工的利潤豐厚,同時還得到政府的重點扶持。牛奶的收購、加工和分配系統也很有特色,在推進發展奶業的「白色革命」、提高人民營養水平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印度在發展合作社中也有—些問題。主要是:(1)基層合作社的規模小,力量薄弱,服務功能受到限制;(2)政府的行政干預比較多。政府—方面對合作社投資,同時又從合作社拿走—定的紅利;據說,經濟狀況越好的合作社,受到政府的干預也越多,影響了農民辦社的積極性;(3)地區之間以及社與社之間的差距很大,多數農產品不分級,加工深度不高,農民不能獲得應有的利益。
㈥ 黑龍江現在大豆價格及今後走勢
國際基本面消息:10月27日信息 美國農業部公布每周作物生長報告中顯示,截至10月25日當周,大豆生長優良率為65%、收割率為44%。 美國農業部公布數據顯示,截至10月22日當周,美國大豆出口檢驗量為4,377.8萬蒲式耳。 農業咨詢機構Celeres稱,截至10月23日,巴西大豆播種完成20%;五年同期平均播種進程為12%。 10月26日,阿根廷大豆現貨價格下跌,其中,羅薩里奧港大豆價格下跌20比索至每噸960比索。 10月26日,印度大豆期貨市場價格上漲,其中,11月大豆合約上漲2%,成交在每100公斤2193盧比。 巴西Safras預計該國2009年大豆播種面積為2,280萬公頃;2008年大豆種植面積為2,170萬公頃。 10月27日,河南部分地區大豆市場價格上漲,其中,永城地區毛糧收購價上漲0.05元/斤左右至1.85元/斤左右。 10月27日,黑龍江地區大豆市場價格穩中有漲,其中,友誼油廠大豆收購價上調20元/噸至3,600元/噸。 10月27日,黑龍江北部地區大豆市場價格平穩, 其中,五大連池地區大豆村屯收購價格為3.44元/公斤。黑龍江綏化部分地區大豆市場價格持平,其中,北林地區商品豆收購價3.62元/公斤-3.66元/公斤。黑龍江青岡地區大豆市場價格平穩,大豆收購價格3.60元/公斤。黑龍江東南部地區大豆市場價格相對穩定,其中,密山地區大豆收購價格為3.65元/公斤。黑龍江東北部地區大豆市場價格基本平穩,其中,伊春地區大豆村屯收購價格為3.50元/公斤。 10月27日,國內部分港口進口大豆分銷價格穩中有漲,其中,天津港進口大豆港口分銷價格3,900元/噸。 省內行情:10月16日信息 綏化大豆收購價格行情 青岡地區糧點商品豆收購價1.84-1.86元,過4.0篩子,較周初1.83元上調2分左右,貿易商出貨情況良好,但收購不理想,主要是農民受國儲繼續收購影響,價格預期增高,因此普遍惜售。 綏化張唯地區糧點商品豆收購價1.83元,過4.0篩子,價格相對平穩,糧點收購量不大,主要是農民受減產預期影響,多數觀望,惜售心理加重。 鶴崗大豆收購價格行情 寶泉嶺地區新豆已批量下市,整體收割進度在70%左右,糧點商品豆收購價1.72元,過2.0篩子,價格較周初小副上漲2分左右,日收購50噸,糧點多數在觀望,僅有一家在收購。另據貿易商反映,今年新豆質量較好,豆瓣少,雖然前期受災嚴重,但後期長勢良好,不過產量可能要明顯減少,當地九三油廠尚未收購。 哈爾濱大豆收購價格行情 依蘭縣地區:村屯毛糧收購價1.71-1.72元/斤,糧點毛糧收購價1.75-1.76元/斤,商品豆2.0清選收購價1.79元/斤,基本與前期持平。據悉,當地大豆收割進度接近尾聲,但今年大豆質量一般。 巴彥縣地區:糧點過4.0商品豆收購價1.8元/斤,最高能夠達到1.82元/斤,水分要求14.5以內,較前期有所下滑,村屯毛糧視水分不同收購價1.7-1.75不等。據悉,由於農戶對當前價格不認可,糧點日收購量有限。 雞西大豆收購價格行情 雞西地區:糧點毛糧收購價1.75元/斤左右,村屯毛糧收購價1.72元/斤。據悉,當地大豆收割進度較慢,大豆上市量較少。 牡丹江大豆收購價格行情 寧安地區糧點商品毛糧收購價1.80元,村屯價1.78元,清選1.86,價格相對偏高,當地減產比例較大,預期在30%以上,農民惜售嚴重,貿易商普遍觀望,放緩收購進度。 國內行情:10月27日信息 報價單位 產地 價格 ( 元 / 噸 ) 哈爾濱 國產 3660 油廠價 沈陽市 國產 3700 油廠價 石家莊 國產 3720 油廠價 扎蘭屯市 進口 3580 進廠價 秦皇島 進口 3960 進廠價 濟南市 國產 3840 成交價 東莞市 進口 3880 成交價 成都市 國產 3920 成交價 西安市 國產 3920 成交價 分析省內大豆市場的現狀,導致大豆價格回暖的主要原因有: 一、省內油廠大豆庫存不足,且油廠為了充實豆油庫存不得不大量收購大豆。由於節後省內油廠豆油庫存偏低,且部分企業三級豆油已經斷貨,與此同時省內一級豆油價格有小幅上調,因此豆油壓榨企業紛紛加快生產進度。雖然節後豆油市場購銷清淡,但很多油廠認為後期的豆油價格將會繼續走強。在油廠大面積復工的帶動下,以及較高的生產積極性的影響下,大豆的需求自然與日俱增。 二、國儲收購政策為大豆價格反彈提供支撐。據了解,現在第三批大豆收儲尚未大規模開展,因此農戶對於糧庫的期待比較高。受國儲庫即將大量收購大豆的影響,油廠收購大豆將會面臨困難。此舉在一定程度上逼迫油廠調高大豆收購價格。但由於國儲年後還未大量收購大豆,因此各地大豆價格繼續維持穩定,很多豆農對後期大豆價格看漲的信心較大。 三、國內外乾旱天氣為產區大豆價格反彈提供信心,而進口大豆價格縮小與國產大豆價差成為推動國內大豆消費的關鍵。近期國內外乾旱比較嚴重,尤其南美地區,持續乾燥天氣造成糧食作物產量下調,因此給國內大豆價格帶來利好,增強了競爭力。受天氣乾旱的影響,進口大豆到港價格不斷上升,目前到我國港口價格為 3500元/噸~3700元/噸之間,與國儲大豆收購價格差不斷縮小。 一些市場人士認為,產區部分大豆正在暗中集中到一部分大戶手中,因此後期油廠收購的進度和力度仍要受到國家政策和美盤走勢的影響。與此同時,國際原油價格、美豆庫存和南美天氣條件的變動都繼續影響國內產區的供求關系,但有權威機構發表預測說2月份大豆市場仍然利多。在產區豆農心中,第三次大豆收儲進展成為農戶是否出手大豆的關鍵。 在美盤大豆強勢上攻和我國第四批大豆收儲政策的聯合發力下,黑龍江產區大豆價格不斷上揚,市場需求也不斷放大。據黑龍江大豆協會統計,截止5月26日省內大豆行情穩中有升,油廠和貿易商收購積極,油廠報價上調2-5分/斤,漲至1.74元/斤-1.80元/斤。農戶手中余糧所剩不多,短期內大豆價格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現貨需求積極 糧源有限 受國內油粕行情好轉的影響,產區油廠的開工積極性有了顯著提高。產區油廠因擔心後期無豆可榨因此提價收購。其中26日龍江福開機報價3540元 /噸,陽霖3480元/噸,佳木斯吉慶開機3500元/噸,以及九三在鶴崗地區優質豆收購價為3520元/噸、油豆收購3360元/噸。與此同時,銷區食品企業的積極入市收購也為產區大豆市場漲價提供條件。據了解目前產區形成國儲、油廠、食品企業 「三足鼎立」的市場狀態,三方為滿足自身的需要展開激烈的競爭,其中油廠的大豆收購價格從4月底均價1.65元/斤上漲到如今的1.75元-1.80元 /斤,豆油價格的大幅攀升為油廠的壓榨利潤提供保證。 按照黑龍江第四批大豆收儲100萬噸的指標,黑龍江大豆余糧將基本售罄。但由於受油脂壓榨利潤大幅回升的影響,油廠積極的入市收購行為增加了黑龍江大豆市場活躍度。其中油廠和國儲庫的市場糧源之爭使得油廠不斷提高大豆收購價格,而農戶的惜售心理也給各收購主體增加收購難度。據筆者調查了解,佳木斯、鶴崗、密山、寶清等地農戶普遍反映大豆余糧均不多,且余糧分布零散,沒有出售大豆的農戶還是在觀望市場變化,期望價格繼續走強。而也有農戶表示現在對於高質量大豆的需求較強,要想賣上好價還是得提高大豆質量。 產量因素助推豆價上漲 近日阿根廷農業聯盟稱,受嚴重乾旱影響該國2008/09年度大豆產量預計減少至3050萬噸,這遠低於其之前預估的5000萬噸。與此同時,市場預期美國大豆的剩餘量將不足1億蒲(摺合272萬噸),使豆類獲得支撐。國際大豆可供應量的減少,使得國際大豆價格呈現漲勢,並向我國國儲大豆收購價靠攏,進而有利於我國國產大豆的市場銷售。 國內方面,產區嚴重的乾旱問題成為大豆漲價的又一推動力。今年,省內大豆播種面積減少近20%左右,大豆產量降低成必然。而現階段省內持續的乾旱已經影響了大豆的出苗情況,為後期大豆市場供應量減少埋下伏筆。結合國內外大豆產量的降低,而又要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大豆需求,大豆後市價格看漲成為部分貿易商普遍的共識。因此,貿易商和加工企業加大補庫力度來應對後期可能出現的糧源緊張。 進口豆價格上揚 國產豆需求增加 截止26日,國內部分港口進口大豆分銷報價穩中有漲,均價在3600元/噸-3650元/噸。市場可供分銷數量依然不多,據悉目前僅有小型糧商手中有少量貨源。而有關專家表示,現在進口大豆成本上升得非常快,已經高於國儲收購價了。目前進口大豆的到廠價格已經達到4000元/噸,而國產大豆則大概是3800元/噸左右,進口大豆已經無利可圖。此外,由於下游需求不旺,貿易商的出貨情況並不好。進口大豆價格上升,為國儲大豆順價銷售提供支撐,後期國產大豆也將會重新被市場所認可。 來自市場的消息稱,中國計劃從下個月開始減少從美國進口大豆的數量,轉而增加從巴西進口大豆的數量。與此同時,我國進口大豆數量也將逐漸減少,一方面是6、7、8月是飼料消費淡季;另一方面是國儲大豆的拋售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並且進口豆與國產豆差價縮小,國產大豆市場需求趨於正常。 據中期期貨分析師表示,大豆盤面從 5 月 4 日至 5 月 20 日之後形成旗形標志,這是典型的看漲形態,從技術的角度,我們認為大連大豆主力合約仍有上漲的空間,但是畢竟因為上揚的空間有限,同時美盤有可能隨時就面臨挑頭下挫. 國內產區大豆現貨市場在美豆持續反彈及政府收儲減少流通貨源的影響下,產區油廠增加備貨量,貿易商入市熱情提高,內外價差回歸理性吸引外省采購量增加,產區大豆現貨價格穩步上揚。 8月10日,黑龍江東北部地區大豆市場價格相對穩定,其中,寶清地區大豆村屯收購價格為3.34-3.36元/公斤。 綜合媒體8月10日消息,8月10日,黑龍江東北部地區大豆市場價格相對穩定,其中,鶴崗地區毛糧收購價格3.45元/公斤,農民惜售心理濃厚,成交清淡,收購主體以觀望為主。 伊春地區大豆收購市場穩定,村屯收購價格為3.40元/公斤。 雙鴨山地區大豆收購價格平穩,其中寶清地區大豆村屯收購價格為3.34-3.36元/公斤,油豆收購價格為3.40元/公斤;饒河地區商品豆收購價格3.40-3.42元/公斤。 黑龍江東北部地區大豆市場價格基本平穩,其中,伊春地區大豆村屯收購價格為3.50元/公斤。 綜合媒體10月14日消息,10月14日,黑龍江東北部地區大豆市場價格基本平穩,鶴崗地區毛糧收購價格3.45元/公斤,農民惜售心理濃厚,成交清淡,收購主體以觀望為主。 伊春地區大豆收購市場平穩,村屯收購價格為3.50元/公斤。 雙鴨山地區大豆收購價格走高,其中寶清地區大豆收購價格為3.40-3.44元/公斤,為村屯收購價格,當地部分農戶對大豆銷售有觀望心態,多數地區尚未出現貿易商收購行為。 今後走勢很難確定,如果真的摸的準的話,那買期貨要比買實際大豆要盈利的多。所以,日後的走勢,也只能持觀望態度。
㈦ 印度是不是因為條件優越,農業發展較早。
印度農業的社會經濟結構的特點是,封建的、個體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印度獨立後就開始進行「土地改革」,並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並未認真執行,成效不大。因此,雖經歷了長達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佔有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土地所有權仍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封建和半封建的經濟成分佔有優勢。據印度官方抽樣調查(1985/86年度),占農戶總數1.3%的最富的大農擁有14%的土地,23%的農戶是佃農與半自耕農的混合,而占總數50%的最窮的小農只擁有1%的土地。不僅如此,—些小農和「邊際農」(耕種土地不足半公頃)還不斷喪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無地農民的隊伍。目前,無地農佔全國人口的35%。印度農業主要以個體農戶為經營單位,平均經營的土地規模為1.68公頃(1985/86年度),但占農戶總數的57.8%的邊際農戶的平均規模只有0.39公頃。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是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大,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經常遭受季風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災害。據統計, 1951—1983年的32年間,因旱澇災害而造成農業減產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無灌溉設施,靠雨水灌溉。在農業投入物總值中,現代投入僅佔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農業先進技術大都局限於小麥和水稻,而對豆類和油料作物沒有重大影響,造成這些作物產量低下,每年需進口大量食油才能滿足國內需要。這—切反映在印度的農業生產率和農民收入都較低。全國2/3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但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價值為非農業勞動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個農業工人每年的實際收入是420.5盧比,而非農業工人為783.8盧比,高出83.6%。這還表現在印度農作物的單產水平較低。一些作物的單產水平低於東南亞許多國家。例如根據糧農組織的資料,每公頃稻穀和小麥的產量,印度分別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國則分別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漸擴大由於印度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不同,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特別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南部和東部地區(如比哈爾邦、奧里薩邦、中央邦)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較低。邊際農、小農與大農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並未減輕,而且有加重的趨勢,從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漸重視了發展與公平問題,並制定和實施了各種計劃,但收效似乎不大,總的說來,目前印度農村社會和經濟生活仍然是以農業(主要是種植業)為中心旋轉。村社仍然是社會關系和經濟活動的基礎,傳統的管理系統以及親屬、家庭和種姓制度仍然是社會經濟關系的決定因素。但近幾年,許多地區以不同的速度和強度,開始發生變化,涌現出了少數現代的農村社會。
自獨立以來,印度經濟結構發生了—些變化,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在不斷下降(據世界銀行資料,其份額從1970年的45%下降到1993年31%),非農業部門的份額在逐步上升。但是,這種變化既沒有伴隨著農業勞動力向其他部門的大量轉移,也沒有伴隨著農業生產內部結構的顯著變化。由於印度農業生產的這個特點,農業生產發展比較緩慢,生產率水平不高,農業結構長期得不到改善。
印度農業生產結構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是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在1988/89年度農村地區居民總收入中,92%來自農業(包括畜牧業),林業收入只佔4%,漁業收入只佔1.3%。1988/89年度,種植業內部結構是:糧食產值占種植業總產值的48.3%,油料佔12.7%,蔬菜和水果佔10.4%,棉花佔3.8%,煙草佔0.5%。印度養牛的頭數名列世界第—, 1994年達到19298萬頭,佔全世界的15%;但肉類總產量只佔世界的2.1%,奶類佔6.5%。
另—個特點是結構的變化具有—定的「惰性」,農業生產部門結構的格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自1950年以來的40年裡,印度各個農業生產部門都有所發展,並且總的趨勢是不利於畜牧業、林業的發展。
印度種植業內部的結構模式40年來也沒有發生重大變化。1950—1990年期間,播種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相對減少的作物有:穀物從66.1%下降到59%,大豆從16.8%下降到13.1%,棉花從5.4%下降到5.1%;呈擴大趨勢的有:油料作物從8.9%上升到10.6%,甘蔗從1.4%上升到1.7%。
㈧ 世界大豆主產區有哪些
按氣候條件、耕作制度、品種類型,我國分為五個大豆主產區:(1)北方春大豆區(包括東北春大豆亞區、黃土高原春大豆亞區、西北春大豆亞區);(2)黃淮海流域夏大豆區(冀晉中部春夏大豆亞區、黃淮海流域夏大豆亞區);(3)長江流域春夏大豆區(長江流域春夏大豆亞區、雲貴高原春夏大豆亞區);(4)東南春夏秋大豆區;(5)華南四季大豆區。
㈨ 2022年4月4日,港口黃豆照比咋天漲還是跌
跌。
隨著2022年四月份大豆到港量的增加,國內大豆供應改善,壓榨量提升,大豆壓榨量連續第二周回升,結束年後以來持續下滑狀態。不過由於大豆到港比較大,因此大豆庫存繼續回升,所以短期內有可能出現小幅度的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