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文化沖擊是什麼

印度文化沖擊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23 04:34:57

『壹』 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滿意請採納,不滿意請給予贊同,O(∩_∩)O謝謝!
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佛教了。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於宗教,而是於宗教之外,如文學、思想、藝術等等,均有顯著的影向,茲分述於後:

對思想界的影響

中國哲學思想,萌芽於周,而盛於戰國。戰國時代,諸子爭鳴,各倡其說,使中國哲學思想,極盛一時。漢朝,則唯有孔老,後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晉六朝,佛教盛行於世,而道教亦漸復興,遂起沖突,因沖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觸而融和,後講老莊者,多取義於佛經,而講佛學者,亦多引用老莊。

至於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轉向佛,致使當時衛道者闢佛,但終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譯文學的優美,當時一流儒者,無不學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門,及非空非有之中道義,作為調和甚至領導儒道之根據。

唐末宋初,唯有禪宗獨盛,且操縱當時思想界。因為禪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旨在參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發明--明心見性,方可論學。當時學術界受禪宗影響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例如:周命門人參究『孔子顏回所樂為何事』?程亦命門人觀察『喜怒哀樂末發前之氣象』而且主張半日讀經,半日靜坐,皆受佛教禪宗參究『生從何來,死從何往?』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之思想所影饗。

至於宋之陸象山,更進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之王陽明,亦取禪宗方法,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總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學,及陸象山、王陽明等之心學,無一不受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可以說,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學,而建立一套學術思想與理論,此即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宋明理學,凡研究中國哲學史者,想必有同感。

『貳』 印度文化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

史地位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遷入,他們帶來了雅利安文化,成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學、哲學和藝術的源頭,開始了恆河谷地文明。約公元前6世紀,出現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大種性,為奴隸制度的萌芽時期。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是印度文化史上燦爛的階段,形形色色的哲學流派和社會理論蓬勃涌現,產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歷史沿革公元前325年,形成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入侵,帶來了伊斯蘭文化。16世紀歐洲殖民主義開始進入印度。1600年英國建立東印度公司,對印度進行經濟掠奪。1849年英佔領印度全境,開始了殘酷的殖民統治。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獨立,成立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2主要文化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鮮明而又強烈的宗教性、多樣性和包容性。印度文化沒有很大的擴張性,但也抵制任何外來文化的入侵。印度早期雖然有許多國王將佛教作為國教,後來被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所統治,近二百年來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國作為殖民地,但每個統治者走後,印度又恢復印度教傳統。伊斯蘭文化對印度進行了幾百年沖擊,同化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兩片土地,沒有能撼動印度主體文化。印度是個宗教國家,歷史上曾先後產生並流行多種宗教,對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也擁有廣泛的信徒。多種宗教在印度的長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對宗教的虔誠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濃郁的宗教性。宗教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國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語言、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為中心。在印度文化體系中不難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波斯文化、英語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特點。形成印度文化多樣性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歷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數以百計的民族和眾多的部落,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斷吸收異族文化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呈現出舉世罕見的多樣性。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度對所有的外來文化均採取兼容並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類型的地域文化、語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各種不同的外來文化成分,又與外來文化融為一體。3飲食文化印度人口約12.1億,佔世界第二位。印度屬於多民族國家,而且還受到中國及西洋文化的影響,根據地區和宗教飲食種類繁多。例如:北印度受到莫卧兒帝國的影響吃肉類,但是南印度卻堅持傳統的素食主義。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差距漸漸縮小,但是印度有很多為素食主義者准備的菜單,而且飯店也分為素食主義者(Vegetarian)飯店和非素食主義者(non Vegetarian)飯店,部分飯店還把座位分開。貧困階層的人們不僅是因為過教原因,而是由於經濟原因吃素食的較多。印度人互相尊重對方的宗教情感並避免吃牛肉或豬肉,所以雞肉料理和羊肉料理非常發達。提到印度飲食就會想起咖哩,但是像我國的咖哩哪兒都沒有。印度的做法與我國大不相同,他們在肉或素菜中只選擇一種做咖哩。例如:Mutton Curry是將調料放入切好的羊肉里做的傳統肉類料理,不放任何蔬菜,只放放各種調料做得稠一點,將這些作為菜餚吃飯或吃烤肉,即做為主食的菜餚吃得有點稠的料理叫做咖哩

『叄』 什麼是文化沖擊

文化沖擊是指一個人,從其固有的文化環境中移居到一個新的文化環境中所產生的文化上的不適應。也就是指從一種文化背景移居到新的文化背景,等待他們的是諸多跨文化的社會心理問題,文化沖擊這個詞就應運而生了。
文化沖擊可以是多方面的,從氣候、飲食、語言、服飾,直至行為舉止、人口密度、政治經濟環境,等等;既有身體的因素,更多的是精神因素。在一個嶄新的文化環境中,文化沖擊使得受沖擊者無所適從,甚至整個的心理平衡和價值判斷標准完全喪失。

『肆』 中國印度之間的文化比較,有誰能比較全面的解答一下,急需!!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004(2000)03-0057-04
印度是人類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並與我國早有文化上的交往。早在兩漢時期,佛教作為印度文化的代表就傳入中國,融為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影響甚遠。我們研究印度文化,並對中國與印度傳統文化進行比較分析,對於我們反思自己的民族文化,以批判繼承中國文化傳統,推動中華民族新文化的發展,不無意義。本文試圖就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對中國與印度文化進行一些比較分析。
關於印度文化的多樣性與中國文化的統一性之比較
有人認為:印度文化具有兩個互相對立的方面:它的多樣性與統一性。」(高善必《印度古代文明與文明史綱》。實際上印度文化的多樣性尤為突出,並且這種多樣性本身所體現的差異性,常常又是極不協調,甚至還是互相沖突對抗的。如在印度,一些地區現代化大城市蓬勃發展,而許多部落則大量存在,人們仍然過著狩獵與採集的原始社會生活。就是在現代化大城市,老牛無用則被放生,它可以在現代化大街上悠然徜徉,隨地躺卧,連來往車輛都繞道而過。印度有177種流行的語言,544種地方方言,所以在一張十盧比的紙幣上,要印上12種之多的文字等等。這正是印度文化多樣性的生動寫照。
造成印度文化多樣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印度除了極短時朝,在漫長的歷史年代裡,總是土邦林立,割據紛爭,長期不得統一。直到1948年獨立時,全國還有幾百個土邦王國。印度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南北氣候各異,人種繁多,各地區各民族文化形態差異很大,發展不一致,而政治上長期處於分裂不統一狀態,故很難形成統一的文化。
中國漢文化也具有多樣性,如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革,諸侯割據,各諸侯國不可能實行統一的文化專制主義,因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形成了春秋文化的多樣性。但自秦以後,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很快形成、鞏固與發展,統一是長期的,分裂是短暫的。與這種較為長期穩定的統一的政治局面緊密相聯,國內各地區、各民族文化不斷從一個個小地域向一個更大地域的融合演化,終於形成了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一統文化,其在地域上是統一的,在內容和形態上是同一的,這就是以「克己復禮」和「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這也就是說,中國的漢文化的融合這一過程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完成。印度文化的發展當然也經歷著這一過程,只是這個過程在印度始終未能完成。這也就決定著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的多樣性比較,則明顯表現了自己的統一性,凝聚性和整體性,具有其濃烈鮮明的封建專制主義大一統文化特徵,這一點是我們在比較中國與印度傳統文化時首先必須把握的。
另外,關於印度文化的多樣性,從外部因素來看,雅利安文化的入侵,雖曾大規模地改變了印度原來土著文化的面貌,但印度河本土文化仍對往後印度文化的發展存在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印度古代文化正是生存於印度河文化的巨大影響之下,也受到雅利安文化的沖擊和改造,並以其為另一支主流,兩者在交流融合中呈兩條曲線向前發展,形成了自身發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中國漢文化也是由多民族文化匯合融化而成的,同樣有其地域之間和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復雜多樣性及其相互之間的融合交流。如春秋戰國時期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的融合,西晉南北朝時北方民族文化的融合,元朝時蒙古文化與宋代漢文化的融合等等,莫不如是。但是,必須指出:第一,這種文化融合不是國外民族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融合,而是中華民族內部各地域之間的文化融合,它具有民族文化的共同性這一重要特質。第二,就是在這種國內民族文化融合過程中,民族間文化的差異性、多樣性,由於國內的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而不斷得以融合,從而表現出某種強烈的統一性,凝聚性與整體性,而且,在此過程中,無論是北魏鮮卑族文化,還是元朝蒙古族文化,它們都遠落後於中原漢族文化,也就完全無力構成對中原漢族文化的沖擊改造,倒是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為漢文化吸引過去,並表現出對中原漢文化的主動接受。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推行「漢化」政策,下令禁止使用鮮卑語、穿鮮卑服改用漢語漢姓、穿漢族衣服,元朝的鐵木真也是如此。這就說明我國古代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與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大一統」政治格局相聯系、相適應,始終以中原地區先進的漢族文化為中心,越來越保持和發展著一種地域上的大一統,內容與形態上的大統一的基本特徵。在這一點上也與印度傳統文化有著明顯差別。
關於印度化的宗教性與中國文化的倫理性之比較
有位印度人說:「印度文化只有三種要素:(一)耕地的犁,(二)手工的紡織機,(三)印度的哲學。」其中,印度的哲學,特別是宗教哲學,它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滲透到了印度文化乃至整個印度社會的各個領域和一切方面。這不是說,在印度文化中完全沒有世俗文化成分。事實上,印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劃分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兩個部分。印度人主張人生的四大目的是:法、欲、利、解脫,其中,「欲」與「利」屬於世俗生活內容。印度有兩本書,一本是《實利論》,一本是《欲經》,專門論述追求愛欲與實利,其中甚至包括了許多中國倫理道德所無法容忍的東西。即使是這樣,但它仍然充滿濃厚的宗教色彩,並宣稱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解脫,主張人生必須從業報中解脫出來,遠離現實與世俗的一切,達到靈魂的永恆不滅。可見,印度人對自我的認識是在宗教中實現的,這也就決定了印度文化具有很強的宗教特徵,是一種以「人對自己的生命」為中心的宗教型文化,這明顯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重大區別。
大家知道,在二千多年的歷史當中,中國社會實行的是統一的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而封建宗法家族關系是它的社會基礎,所謂「國」與「家」合為一體。所以,中國封建主義傳統文化,其重心在於「君義臣忠」「父慈子孝」即所謂「君臣父子」「三綱五常」等等,注重於以忠孝為主要內容的封建倫理道德和社會人際關系。縱觀中國歷史,古代的思想家,實質上都是以倫理思想家的面貌出現的,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與代表,儒家學說從孔子開始就主張重視家庭,注重倫理道德與人際關系,提倡將家庭道德擴展到社會政治生活中去,治家立國、經世安邦,主張入世。可以說,孔子開創儒家學派,主張「克己復禮」,就是要在當時樹立起「仁」和「禮」這一對立身做人的倫理道德標准與立國平天下的政治法律綱紀,恢復西周奴隸制度。與老莊的「重身貴生」和「無力而治」的「無為」思想相比較,孔子思想的入世色彩是很濃烈的;與印度文化的宗教解脫性相比較,其入世思想和倫理本位特徵更是十分鮮明。
自近代以來,隨著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產生了一種以個人權利為本位,講究獨立人格,天賦人權和強調個體解放的人文主義思潮。甚至遠在此之前,在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義大利,人們隨地就能發現一種自由人格的發展,13世紀末,義大利開始大量出現具有個性的人物,施加於人類人格上的咒符被解除了。因而,但丁的偉大詩篇便應運而生,與此相對照,盡管中國傳統文化的入世思想同印度宗教文化的出世思想有著重大差異,從而以其明顯的倫理色彩與世俗特徵,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對於世俗生活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的某種重視,有一定的積極的社會現實意義;盡管中國傳統倫理文化這種重視人的世俗生活,強調人在宇宙中的主要地位與作用,對人的價值所作出的某種世俗的肯定從而表現出一種人本主義傾向;但卻又始終將人放在一種相互對立的,統治與服從的社會關系中,注重於人應當如何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而絕少強調人的獨立人格和人應當享受的權利,明顯缺乏西方個人主義色彩,倒具有濃烈的東方專制主義特徵。這一點就成為我們在比較了中國與印度文化的特徵之後,進一步認識中國文化的世俗倫理主義本質特徵的關鍵。難怪梁漱溟先生將人生的態度分為三種,認為西方文化的特徵是「人對自然」,印度文化的特徵的「人對自己的生命」,而中國文化的特徵是「人對人」。
關於印度文化的「中道觀」與中國文化的「中庸之道」之比較
思維方式是人類文化類型諸特徵的最為集中的體現。印度文化作為一種多樣性、宗教性極強的文化類型,不能不在其思維方式上得到集中體現。
在印度文化中,無論是宗教還是哲學,都是派系繁多,門派林立。但由於印度文化又具有其鮮明的宗教統一性,因此,除了象順世論這樣的非正統哲學派別反對神干預世俗生活,主張追求現世幸福,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性質外,其它哲學都與宗教連接貫通,滲透了宗教唯心主義色彩。因而就其思維方式來說,它們都比較統一地將世界劃分為物質的世俗世界和精神的宗教世界即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而主張「梵天」為世界的本源,一切都是「梵天」的體現。
並且,在對待此岸世界的態度上,它們一般都否定其價值,認為它污染了彼岸世界中作為絕對精神的「不受束縛的命」,使其變為了「受特質束縛的命」,而這是應該被抑制,被排除和被斷滅的。這實際上是承認了矛盾,承認了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從而具有明顯的二元論傾向。如印度佛教大乘中觀派的「中道觀」就反映了這一點,即所謂「常是一邊,斷滅是一邊,離是兩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密」。(龍村《大智度論》卷43)這顯然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維方式及孔孟的「中庸之道」有其本質區別。
我們知道,中國文化中的傳統思維方式具有極為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它既提出了陰陽對立、又提出了「有」與「無」的互相轉化,這一點既為印度文化所不及,也不遜色於西方傳統文化。問題在於,作為科學型的民族文化,西方人較為注重與強調對立面之間的沖突與斗爭,不迴避矛盾;可是作為倫理型的民族文化,中國人由於與長期封建專制主義「大統一」格局,與社會政治、文化思想系統的高度集中和同一有關,其思維方式則趨於尋求對立面的互相統一,過分強調均衡調和。這就是從先秦孔子開始,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中庸之道」的思維方式。
孔子的「中庸」與印度佛教中的「中道」也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孔子的「中庸之道」其核心是「過猶不及」,既反對「過」又不主張「不及」,否定二個極端,一概排斥矛盾的二個對立方面,排斥矛盾雙方的互相對立,而主張採取中間路線。「中立而不倚」,「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這在一定條件下是一種妥協調和,消除與排斥矛盾沖突的折衷主義。印度文化中的「中道觀」,則要求人們「離二邊、行中道」。它並不主張排斥矛盾的兩個方面,走不偏不倚的中間路線,而是要求人們在較低層次上對矛盾的二個互相對立方面給以合法承認,等同視之,然後在最高層次上,站在宗教佛性的高度去超越矛盾,達到解脫。可見,「中庸」與「中道」實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反映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由此而論,可以這么說: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強調與注重矛盾沖突,向外追求,開拓奮進,印度人的思維特點是超越矛盾沖突,向內追索,「梵我同一」,追求永恆,注重理念;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調和矛盾,追求人際關系,追求和諧與均衡,居安求穩。正因為如此,中國人不失其苟安求穩,安分守己,中和保守,從而形成了極大的心理容量心理緩沖,即使是在嚴重的飢寒貧困,生離死別等巨大的人生痛苦面前,他們也能將其統統沉澱到自身心理結構中去,而一般不是發泄於外,向外爆發,最後終於在諸如知足常樂,安分守己之類的心理調節與感情變化中,以平衡而清靜,達到矛盾沖突的消除與融化。
當然,以「中庸之道」為核心的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由於注重平衡統一,排斥與否定矛盾沖突,在一定條件下是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的,但是它在中國文化的長期發展過程中,不能不形成民族文化的心理積淀,並以「遺傳」的形式一代一代被保存與擴展開來,從而給以倫理道德融化一切的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封閉停滯的靜態特徵,對我國民族意識與國民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例如,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中,所以會產生與盛行著一種「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絕對平均主義,其思想認識,則莫不源出於此。
綜上所述表明,與印度文化相比較,中國傳統文化在二千多年封建社會歷史過程中,已經不斷構成了一種統一性,倫理性和中庸性相結合,三位一體的穩定格局。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統一性,正好反映了中國封建國家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高度集權的專制主義本質特徵的話,那麼,它的倫理性、中庸性則無疑更是明顯體現出了這種封建專制主義國家制度從社會倫理到思維方式等各個方面給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所打下的深刻烙印。並且這二者之間又往往以一種空前未有的緊密聯系,相互影響,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對中國國民精神與民族個性的發展與提高,都產生了極大的阻礙作用。正因為如此,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必然會牽涉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牽涉到整個國民意識與民族精神面貌和傳統思維方式的變革。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我們不是帶著盲目的歷史虛無主義崇洋媚外與全盤西化的觀點,而是遵循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則來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與清理,這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收稿日期:2000-01-05

『伍』 當你去國外旅行時,你受到的最大的文化沖擊是什麼

我覺得最大的文化沖擊就是日本的房屋建築,可能是多發地震的原因,在建造房子的時候不會採用很厚重的牆體,也會控制好房屋的高度。

『陸』 什麼是文化沖擊Whatisthecultureshock

原意是指一個人,從其固有的文化環境中移居到一個新的文化環境中所產生的文化上的不適應。

二戰後,隨著人口的大量流動,產生了大批的移民,他們從一個國家移居到一個新的國家,從一種文化背景移居到新的文化背景,等待他們的是諸多跨文化的社會心理問題,文化沖擊這個詞就應運而生了。

文化沖擊可以是多方面的,從氣候、飲食、語言、服飾,直至行為舉止、人口密度、政治經濟環境,等等;既有身體的因素,更多的是精神因素。在一個嶄新的文化環境中,文化沖擊使得受沖擊者無所適從,甚至整個的心理平衡和價值判斷標准完全喪失。

比如說在你的國家,你認為很正確的東西,在別的國家的人眼裡不以為然。

文化沖擊的表現是:沮喪,抑鬱,困惑,焦慮,孤獨。

Culture shock is an experience a person may have when one moves to a cul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ne's own; it is also the personal disorientation a person may feel when experiencing an unfamiliar way of life e to immigration or a visit to a new country, a move between social environments, or simply transition to another type of lif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culture shock involves indivials in a foreign environment. Culture shock can be described as consisting of at least one of four distinct phases: honeymoon, negotiation,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Common problems include: information overload, language barrier, generation gap, technology gap, skill interdependence, formulation dependency, homesickness (cultural), infinite regress (homesickness), boredom (job dependency), response ability (cultural skill set).

There is no true way to entirely prevent culture shock, as indivials in any society are personally affected by cultural contrasts differently.

『柒』 作為一名旅行者,哪個國家給了你最大的文化沖擊

我覺得作為一名旅行者,在游歷各國的時候經歷最大的文化沖擊就是宗教信仰方面的不同。不可否認的是,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跟文化,而迪拜也是如此。說起迪拜,很多小夥伴腦海里就浮現迪拜紙醉金迷的壕。但是實除了壕外,迪拜還具有非常有趣的民間文化。 迪拜的宗教文化我覺得是沖擊最大一個國家。

三、神秘的中東地區

在我們的印象中中東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區。雖然最近幾年,迪拜也陸續開始接受外來民族的進入,甚至也能包容他們的文化。但是迪拜本身的宗教文化還是給人很大的沖擊力。

『捌』 在你看來古印度文明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有哪些呢

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到的貢獻,他在哲學上創造了不朽的史詩《大乘國歌》和《羅摩衍那》,創立了「陰明論」,相當於當今自然科學的邏輯,最突出的貢獻是發明了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計數方法,並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的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在公元前6世紀僅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佛教也出現在古印度,後來傳播到中國、韓國和日本。

『玖』 歐洲的入侵,對印度本土文化造成了哪些沖擊

1498年,也就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6年,伽馬( Vasco da Gama)在亞洲的印度次大陸登陸,但他所發現的不是一個新大陸,而是一個非常古老的世界。在中古後期,香料開始成為歐洲的大宗貿易,但此項橫越亞歐大陸的貿易,經由陸路轉運,一直被土耳其和威尼斯人所壟斷。海運發達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亟思經由海路找到香料的原產地印度,由西班牙政府資助的哥倫布誤打誤撞,發現了另一個“印度”——美洲,而由葡萄牙政府資助的伽瑪則找到了真正的印度。


英印混血兒和葡印混血兒一個最大的不同地方,葡萄牙佔領的哥雅地區,印度人並無種姓制度的階級,葡印混血兒易於融入母社會中,但英國統治的大部分地區,則都有明確的種姓制度,英印混血兒成為種姓制度之外“沒有階級”的一群,他們無法返回純種的印度人社會中。幸好英國人相當照顧這些自己種下的“異果”,讓他們在技術、行政、警察、築路等部門擔任較低階級的職務。

西班牙人在南美洲、葡萄牙人在亞洲以及英國人在印度的經營,基本上都是暫時性的,他們掠奪、戰斗、統治、貿易,然後基於自以為是的道德觀及人道主義,想強行改變當地根深蒂固的傳統,但他們並不殖民,沒有久居的打算,他們自覺是身處異國的外國人,他們會痛恨或恐嚇當地的氣候及人民,但他們知道遲早他們會離開這個地方回到祖國,因為這個關系,他們對當地土著的心態基本上是硫離的。但歐洲人在北美洲、英國人在澳洲、荷蘭人在南非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他們攜家帶著以單程船票踏上那些地方,想在那裡建立自己的家園,繁衍子孫,延續歐洲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及價值觀念,這種心態與需求必然和當地土著產生更厲害的摩擦。

與印度文化沖擊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專線怎麼開發客戶 瀏覽:926
印度埃索拉唑怎麼樣 瀏覽:27
中國有多少縣是地震帶 瀏覽:923
英國電信怎麼進入中國市場 瀏覽:102
伊朗下雨是怎麼回事 瀏覽:267
和平精英國際服怎麼扛起隊友 瀏覽:857
印度創業公司怎麼樣了 瀏覽:246
伊朗歐元是什麼 瀏覽:961
到英國的飛機怎麼走 瀏覽:251
南越和越南哪裡發達 瀏覽:833
什麼是中國式民主 瀏覽:75
邵世坤中國有多少個 瀏覽:651
中國燈光圖怎麼做 瀏覽:430
4500萬越南盾算什麼階層 瀏覽:257
法國人如何看待印度公社 瀏覽:354
英國人怎麼迎接英雄的 瀏覽:665
英國衛褲多久見效 瀏覽:477
伊朗港口為什麼不發達 瀏覽:49
印度人用什麼馬桶最大 瀏覽:968
伊朗天然氣為什麼是紅色的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