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舞蛇的原因有誰知道
神秘的印度舞蛇文化
翻開生物進化的歷史,蛇在地球上的出現,比人要早得多。原始人類在與各種動物的斗爭中,蛇必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對手。他們捕捉蛇作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發生傷亡。這種生活和生產斗爭的實踐,勢必會在原始人類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產生對蛇的畏懼和崇敬的心情。
印度恐怖的耍蛇者
尤其在印度,蛇類在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印度人崇拜蛇,視蛇為「神」的化身,而眼鏡蛇尤受崇敬,被稱為「努拉盤布」,即「善蛇」。
印度有蛇廟、蛇村、蛇舞、蛇船賽,每年還有蛇節。祭拜蛇神是印度古老的宗教儀式,許多印度教徒會在蛇節那天給蛇神獻上雞蛋和牛奶作為供品。最近幾年印度政府著力發展旅遊業,全力挖掘本國古老的傳統文化項目,而雪拉萊市因與蛇共舞了數百年,被印度人視為「蛇節」的發源地,故印度旅遊部門將之列為重點旅遊城市之一。
每年8月份的蛇節,雪拉萊的市民不分男女老少,統統會不約而同到郊外去捕一次蛇,他們將捕來的蛇集中放置到一座古老的廟宇里「囤積」。吃過晚飯後,他們就會來到廟宇里,爭先恐後徒手捉起一條蛇或數條蛇,步出廟宇外開始盡情狂歡,與蛇共舞。他們幾乎人人手上都揣著一條蛇,有的人將蛇抱在懷里,不停地親吻著;有的人將蛇纏繞在身上,大搖大擺地邁著方步,像是藉以炫耀自己的膽大無比;有許多年輕的女性竟然把蛇系縛在肚臍間,當作美麗的「腰帶」;還有一些小孩子,只穿著短褲,赤裸著的身體上倒掛著八九條紅綠斑紋相間的小蛇……盡管眾多人會被蛇咬傷、纏傷,但他們卻引以為豪。這些人認為,被蛇咬、纏了預兆著今生今世無災無病。
蛇船競賽
在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有一種有關蛇的吉慶活動--蛇船競賽,猶如我國端午節的龍舟競賽。競賽點岸邊椰樹蔥郁高大,銅鑼、鼓聲、號子聲此起彼落,一艘艘蛇形船在進行著角逐。這便是喀拉拉邦河蘭慕拉、乾帕庫蘭、科塔雅地區傳統的歐南節蛇船競賽的盛況。賽船的船頭是一個生動的蛇頭,吐著紅色的長舌,60米長,高昂水面14米的蛇頭吐舌翹起。蛇船競賽在當地被看作是每個村莊的大事,因此都選拔強手參賽。參賽選手身穿白色衣褲纏白頭巾,手持短劃槳,每艘船上還點綴著或紅或黃的傘。競賽時,選手們整齊地分坐於船的兩邊,按船上歌手短促高昂、節奏鮮明的號子奮力劃槳。剎那時,上百艘蛇船競逐,水花四濺,號子聲、吶喊聲響成一片。如若勝利,全村人都要為他們慶功。
全印度信仰印度教的教徒約占總人口的83%,在虔誠的印度教徒眼中,蛇並非毒物,而是通人性的神。只要人無傷蛇之心,蛇就沒有害人之意。外表威猛的眼鏡蛇更是財神的化身,只要你善待它,並供它食物,命中一定會走好運。在印度許多農村都有香火繚繞的蛇廟,有些尚未生育的善男信女,為求得一男半女,對廟里供奉的蛇神更是頂禮膜拜。
千百年來,印度一直活躍著一群耍蛇人。他們每天走街串巷,幾個大小不一的籃子,一根笛子便構成了他們的全部家當。大多數人對蛇寧可敬而遠之,而印度蛇人則把它們看做朋友。印度耍蛇人的祖上大都住在深山老林,形成自然環境讓他們從小就習慣了與毒蛇為友。讓一般人望而卻步的眼鏡蛇、蟒蛇在他們的指揮下,無不俯首聽命。就算是不小心被蛇咬了,他們也會用草葯迅速解毒。耍蛇行業也是一種「眼球經濟」,在現代文明和科技的沖擊下,古老的印度耍蛇業如今已呈現衰敗的跡象。
這一有千百年歷史的文化藝術在1972年後成為非法活動。印度政府為了禁止蛇皮貿易,1972年後嚴厲打擊街頭耍蛇藝人。印度政府意識到一門千年藝術即將失傳。為了保護耍蛇人,政府即將推出」耍蛇人培訓「計劃。參加過政府培訓的耍蛇藝人將正式成為國家動物園的馴獸師,被冠以「爬行動物專家」的頭銜。耍蛇人將向來動物園參觀的孩子們講解野生動物的趣聞和叢林生活。此外,政府將建立「耍蛇人專線「,為市民捕捉入侵忽然爬到家中的蛇。
眼鏡王蛇
印度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大、最著名和最致命的蛇類。例如,眼鏡王蛇,以其可怕的習性和危險的毒液而聞名;網紋蟒,體長可達十餘米,是世界上最長的蛇類。這兩種蛇如今非常罕見,僅存於印度少數地區,人類很少能在野外遇到。另有259種蛇類分布在印度各地,其中約有50種為毒蛇,有些非常危險。盡管許多人對印度蛇類的致命危險感到憂心忡忡,但它們自己也是生態系統中高度瀕危的物種之一。
Ⅱ 印度舞蛇的吹的叫什麼
叫「噴吉」印度特有樂器。噴吉是印度吹蛇人的樂器,也是北印度旁庶普(Punjab)、古賈拉(Gujarat),拉佳斯坦(Rajasthan)和巴基斯坦的民間樂器,噴吉相傳是吉普賽人或羅馬傳到印度的樂器,從中東到北非都有類似的樂器,印度噴吉外形像葫蘆,再插入二支竹或蘆韋做的吹管,中東、非洲僅有一支吹管,噴吉一支有6個吹吉主音管吹奏主旋律,另外一支則有2到3個吹孔,是做為持續低音所用。這插管也可再插幾根,適應不同的要求,據說最多可以到五支插管。
噴吉的旋律非常怪異,用來引蛇出籠可不是靠怪異的聲響,事實上蛇沒有耳朵,蛇是聽不到噴吉的樂聲的,可能是噴吉發出的尖高音量,產生的共振的剌激後的反應吧!
噴吉的CD不好找,但JVC收集有一張噴吉為主的民歌及噴吉和塔不拉的合奏曲非常珍貴好聽,值得一聽。
Ⅲ 印度最經典的舞蛇曲叫什麼
Ham To Bhai Jaise Hain
印度寶萊塢電影《Veer-Zaara(愛無國界)》中的歌曲,在電影的這個歌舞片斷中,女主人公的一顰一笑、行為舉止都是那麼的嬌俏可愛、俏皮迷人。這支曲子的風格相應的也是輕快、跳躍、活潑、明快的,聽到這首曲子,心情會變得明朗而歡悅
Ⅳ 請問印度耍蛇人耍蛇時吹的那個音樂叫什麼名字
隨便什麼曲子啦!
因為蛇聽不到聲音,但是能敏銳的感覺到震動,耍蛇者的蛇就跟中國的耍猴者的猴一樣,是經過訓練的,當耍蛇者發出特定的信號時,蛇就會從竹簍里鑽出。而且蛇隨音樂舞動身體也不是真的跳舞,蛇是追隨笛子的運動而運動的,如果耍蛇者一動不動的吹笛子,蛇是不會動的
Ⅳ 印度舞蛇人吹什麼音樂拜託各位大神
好像是蛇舞還是神蛇
Ⅵ 印度舞蹈真的很美,大家介紹下印度舞蹈。
印度舞歷史悠久,對印度人來說,舞蹈不僅是藝術,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對神無比虔誠潔凈無私的愛,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體表達和詮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廟里表演給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層神秘色彩。從地區角度看,印度舞蹈可分為北印度舞蹈和南印度舞蹈兩類。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克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羅多舞和格塔克里舞。 除上述古典舞蹈外,印度各地還有許多民間舞蹈。這些民間舞蹈都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深受群眾歡迎,是印度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舞蹈內容和性質區分,印度舞蹈可分古典和民間兩類。古典舞蹈有四個,即曼尼普利舞、婆羅多舞,格塔克里舞和克塔克舞。印度舞也可以分為北印度舞(Kathak)和南印度舞(BharataNatyam)。北印度舞的音樂為Hinstani,南印度舞蹈則採用了Carnatic音樂,兩種音樂節奏和旋律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跳Kathak時,腿須筆直,身體曲線始終保持流線形,這種舞蹈講究用誇張的面部表情和豐富的手部動作,結合華麗的服飾和化妝,通過肢體語言而非音樂來演唱來傳情達意;而跳BharataNatyam時,腿可彎曲,身體幅度變化很大,更具欣賞性。 從地區角度看,印度舞蹈可分為北印度舞蹈和南印度舞蹈兩類。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克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羅多舞和格塔克里舞。
1.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產生於曼尼普爾地區,因而得名。曼尼普爾一向有「舞蹈之鄉」的稱號,舞蹈是曼尼普爾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婦女必備的一種美德。 曼尼普利舞,由優美的民間舞蹈發展而來。據民間傳說,在古代,濕婆神和雪山神女創造了一種舞蹈,並且選擇了一片適於跳這種舞的山谷地帶,但是地勢低窪,淹在水中。於是濕婆神用他的三叉戟劈山排水,填平了窪地,開辟了一片跳舞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曼尼普爾。濕婆神和雪山神女在曼尼普爾跳的第一個舞蹈叫拉伊哈羅巴舞。拉伊哈羅巴舞就是曼尼普利舞的原始形式,它是一種祭奠村神的舞蹈,跳舞時,往往全村人參加。 曼尼普利舞是幾種舞蹈的總稱,屬於曼尼普利舞的有與頌神有關的班格·賈蘭恩舞(快步舞)、格拉達爾·賈蘭恩舞(擊掌舞)、表現克里希納(黑天神)童年生活的拉卡爾舞(夥伴舞)、潑水節時跳的塔巴爾·金格比舞(月光舞)等。平常人們所說的而且也是聞名全印的曼尼普利舞,是指充滿艷情的拉斯·利拉舞而言。據說,大約在1700年前,曼尼普爾地區出了一位國王,名叫傑辛格。一次,他在夢里看到了拉斯·利拉舞,聽到了優美的音樂,便教他的女兒學會了這種舞蹈。從此,使這個舞蹈得以流傳至今。 拉斯·利拉舞又包括瓦森德·拉斯舞(春舞)、袞古·拉斯舞(林舞)、馬哈·拉斯舞(大舞)、尼碟耶·拉斯舞、迪沃·拉斯舞等。所有這些舞蹈,都是表現克里希納和高比族(一種牧族)姑娘們之間的愛情和嬉戲情景的舞蹈。舞蹈的主角是拉塔和克里希納。 拉塔和高比族姑娘們穿一種叫巴尼格的圓圈裙,沒有褶紋,裙子上罩一件薄紗,腰部系一根腰帶,上身穿一件緊身短衣,頭戴薄紗巾和帽子。克里希納穿黃色衣服。他們的服裝色彩,同舞蹈氣氛十分協調,使舞蹈顯得更加婀娜多姿,優美動人。
2.婆羅多舞
婆羅多舞是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印度學者認為,這個舞蹈淵源於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但在南印度得到了發展和完善。婆羅多舞在南方的發展,與南方各廟宇里的神奴有密切關系,傳說仙人婆羅多是這個舞蹈的祖師。 關於婆羅多舞的來歷,說法不一,但不管哪種說法,都與阿周那有關。有一個故事說,在阿周那寄居他鄉時,他把這個舞蹈教給了摩德斯耶(維拉特)國的公主烏特拉。後來,這個舞蹈又從維拉特(今天的齋普爾)傳到全印度;另一個故事說,阿周那在羯陵伽國京城馬勒格·巴登摩時,把這個舞蹈教給國王吉特拉瓦亨的女兒吉特朗格達(她後來同阿周那結了婚)。所以在南印度,一般認為,吉特朗格達後來當了神奴,阿周那回國時,她沒有和他一起走。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個舞蹈是由泰米爾納德邦著名的民間舞蹈古拉溫吉舞發展而來。古拉溫吉是一個流動的山族,他們在全邦范圍內活動,靠看手相和跳舞賣藝營生,他們跳的舞就叫古拉溫吉舞。古拉溫吉舞比婆羅多舞簡單,但是很受歡迎。 啞演是婆羅多舞的特點,通過身體各部分的動作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諸如戰爭、愛情、仇恨等等。它需要道具,戴各種面具表達不同故事也是此舞的一大特點。婆羅多舞一般由格爾納塔克音樂伴奏。阿爾利布琴一響,演員並攏雙腳,兩手向頭上方伸去,然後隨著幕後傳來指揮演員動作的樂器聲,演員用頸部、嘴、眼睛、雙手及身體其他各部分的動作和表情,自如地表現各種思想。
3.格塔克里舞
格塔克里舞是喀拉拉邦最有名的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格塔克里舞實際上是一種故事性很強又獨具特色的頌神舞。大詩人瓦拉多爾稱格塔克里舞為「藝術的皇後」。把故事、詩歌、音樂、舞蹈。表演和繪畫巧妙地結合起來,是格塔克里舞的一大特點。 格塔克里舞通常在廟會期間於夜晚演出,劇中所有角色均由男子扮演。表演的形式是啞演,但有敲打樂器伴奏。舞中的故事情節,用朗誦詩的形式表達。詩句都是梵語化的馬拉雅拉姆語,一個人在幕後朗誦。演員身軀的姿態和手勢,都有一定的象徵意義。通過雙腳跳動的快慢,兩手和十指的各種動作以及眼睛、鼻子和嘴唇等的不同動作和表情來表現詩句的內容。演員們只表演不說話。優秀的格塔克里舞演員,十分精通身體各部分的動作和表演技巧,他們只用眼神就可以表現各種思想感情,用眼睛轉動的快慢,表現圓圈,阿拉伯數字「8」等。他們表演天鵝、蛇和猴子等動物的動作,形象也非常逼真。他們甚至可以用半邊臉表演憎惡和憤怒,用另一半臉表演高興和歡樂。 面部化妝在格塔克里舞里佔有重要地位。這種化妝,是一種特殊的繪畫藝術,經過化妝的面部,有助於表現舞蹈的各種思想內容。他們用米粉熬成的稠漿糊,塗在面部,根據角色的不同,再塗上綠色、紅色和黃色等五種顏色,正面人物臉上再塗淺綠色和白色;反面人物臉上塗幾層粉白色,鼻子四周塗紅色,眼睛四周塗黑色,佩戴紅胡須;女角在黃色和淡紅色的底色上,塗一層白色。 格搭克里舞,一般都取材於《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兩大史詩,但是現在也有人用它作為政治宣傳的手段。 格塔克里舞蹈藝術,一般人不太容易欣賞,但是在喀拉拉邦,人人都能領會它的藝術美,而巳城市鄉村都會演格塔克里舞。
4.克塔克舞
克塔克舞產生於北方邦的首府勒克瑙,是北方邦和拉賈斯坦邦的著名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 克塔克本是一個種姓,專門從事舞蹈,以賣藝為生,他們所跳的舞叫克塔克舞。克塔克舞原是一種宮廷艷情舞,在封建帝王時代,專供王公貴族茶餘飯後消遣。現在成為大家皆跳的舞蹈。 克塔克舞男女均可表演。內容主要是表現克里希納與拉塔的愛情故事。克塔克舞演員的腳上系有許多小銅鈴,演員隨著鼓聲的變化而發出不同響聲,時而鏗鏘有力,繁音流瀉;時而細碎悅耳,娓娓動聽。隨著鼓點和音樂用身體各部分的動作和面部表情,表現各種感情,所以有人稱它是表演各種體態的舞蹈。目前這種間蹈大多出現在銀幕上和舞廳里。 印度除古典舞蹈外,各地還有許多著名的民間舞蹈。印度的民間舞蹈歷史悠久,在古典文獻《夜柔吠陀》和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中都有記載。有些是屬於宗教性的,有些是屬於季節性的等等,不僅內容豐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深受群眾歡迎,所以有些民間舞蹈能夠世代相傳。現擇要分述如下: 彭戈拉舞,是旁遮普人在豐收季節跳的一種慶豐收舞。舞者不拘老幼,任何人都可參加。只要有塊空地,一群人聚在一起,敲起鼓,便可跳起來。開始是沿圓圈跳,新來者可隨時加入,而不會打斷舞蹈的連續性。鼓手站在場地中央,舞者圍著鼓手轉圈。鼓者擊一會兒鼓,便把鼓槌向上舉起,跳舞的人看到舉起的鼓槌,便加速步伐,越跳越快,全身也隨著快速抖動,並且一隻腳著地,舉起雙手,不斷跳躍轉圈。跳到高潮時,他們雙手擊掌,不時發出「巴萊!巴萊!」或「嗬!嗬」的喊叫聲。喊聲異常威武雄壯,舞蹈歡樂活潑,跳的人常常樂而忘形,看的人也往往手舞足蹈。高潮過後,就變為慢步舞,隨著悅耳的音樂,用一隻腳緩緩地跳。這時其中一個人突然用手蒙住左耳,唱支歌,大家又立刻像起初那樣狂舞起來。如此快慢相間,反復幾次,跳的時間可長達幾個小時。熟練的彭戈拉舞演員甚至能做出十分復雜的雜技動作,例如軀干接近地面,脊柱後仰或者一個跳舞者站在他的肩膀上,他則屈膝跪著跳舞。由於彭戈拉舞沒有嚴格的規則,它給人們一種新鮮、自然和充滿活力的印象。這種舞的動作明確無誤地體現了旁遮普邦人的男子漢氣概。 彭戈拉舞有幾種,其中主要有魯迪舞、秋莫爾舞、糾格尼舞等等,彼此略有區別。這種舞技巧高超,隊形多變,無矯揉造作之感。用音樂和手鼓伴奏,旋律優美,和諧有致,而且自然感人。 舞者的服飾是頭上纏時髦的頭巾,下身圍條漂亮的圍褲,上身穿一件絲織寬衣,衣上染著藍或深紅顏色,絢麗奪目。腳上系有腳鈴,舞者足部的動作熟練,伴隨著音樂、手鼓和腳鈴有節奏的響聲,生動地表現出勤勞、勇敢的印度人民對生活的熱愛;那愉快的曲調和靈巧、優美的舞姿,以及那豐富的表情,體現了印度人民戰勝自然,獲得豐收的決心與樂觀精神。 格塔舞,是旁遮普邦最古老的舞蹈。「格塔」的意思是擊掌。從前跳格塔舞是為了取悅天神。今天在人們結婚等喜慶活動時也跳這種舞蹈。 格塔舞非常簡單,然而舞姿動人。這種舞通常是在月夜跳,舞者先圍成一圈,然後隨著急促的鼓點,逐步把圓圈擴大。這時,有三四個人走到圓圈中央開始起舞。他們邊跳邊唱,起著領唱作用。他們唱的歌叫塔拜或巴德,每次唱到最後一句時,其他人一邊拍手,一邊重復唱一次,如此反復,直到結束。 格塔舞一般是婦女跳的舞蹈,男子也可以跳,但是要和婦女分開,另外圍成一圈。只有慶祝結婚時,男女才可以共舞。 秋莫爾舞(即狂舞),是男子跳的一種舞蹈。雖然不像彭戈拉舞那麼著名,但在旁遮普的廣大農村也很盛行。因為它是與農業節日有關的舞蹈。這種舞蹈任何時候都可以跳。它和格塔舞類似,跳時先圍成圓圈,在鼓聲伴奏下,有時男子每人各持一短棒,相互有節奏地敲擊,轉圈跳舞。跳秋莫爾舞的人,頭上要系一種帶纓絡的華麗頭巾,穿白色圓領長衫,披各色布單,布單兩頭系在左腰,色澤鮮艷的寬邊下衣一直籠到腳面,腳穿軟鞋。秋莫爾舞十分優美動人,一跳就是三四個小時。 另外,喀喀舞、魯遞舞等,都是盛行的女子舞蹈。 波瓦依舞,是古吉拉特邦的一種著名民間舞劇、形式很特殊,舞中有音樂、舞蹈和戲劇表演,與歌舞劇相似。角色全由男子扮演,觀眾也全是男的。 表演波瓦依舞劇是袍吉格族、納耶格族和迪拉格爾族的祖傳職業,他們組成歌舞劇團,串鄉走村,四處巡迴演出。尤其在九夜節時,一定要表演皮瓦依舞,以迎接波瓦依神母(即難近母),這就是舞劇名字的由來。 這種舞劇沒有舞台,在露天廣場或廟宇的庭院內演出。不過演出時,需要在庭院或廣場里放一個難近母神像,並在像前點盞油燈。演出常常從頭天晚上持續到第二天清晨。每一個波瓦依舞分幾個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個斯旺格,每個斯旺格有一兩個角色,表演某一個神話故事、歷史人物或社會人物。舞劇中往往夾雜一些諷刺性的笑話,用以達到某種揶揄目的,很有意思,深受人們的歡迎。 格爾巴舞屬於敬神舞,是古吉拉特·邦最受歡迎的民間舞蹈。它有兩種形式,即「格爾巴」和「格爾比」。格爾巴舞是女子跳的,格爾比舞是男子跳的。 婦女跳格爾巴舞時,把點著燈的陶罐或某種農作物的青苗放在舞場中央,然後圍成圓圈,頭頂帶孔點燈的陶罐,在伴唱聲中,盡情舞蹈,以表示對大地母親祈禱。此舞別具一格,由於頭頂帶孔點燈的陶罐,隨著身體的擺動發出閃爍的燈光,如同鑽石一樣美麗,燈光照出的影子也特別好看。過九夜節時,婦女們尤其喜歡跳格爾巴舞。美麗的姑娘們頭頂點燈的陶罐,成群結隊地跳著舞前往各家,邀請大家前來參加跳舞。連續九天的節日期間,處處是舞蹈,家家有歌聲。除了敬神性的節日,如在克里希納降生節、羅摩誕生節外,其他一些節日也可跳這種舞蹈。春節、姑娘節、寡婦節等節日,也跳格爾巴舞。 格爾比舞是在九夜節時,男子們為紀念難近母神而跳的一種舞蹈。其他時間一般不跳這種舞。舞場的布置和跳法,同女子跳的格爾巴舞一樣,只是男子跳舞時,頭上不頂陶罐。跳格爾比舞的人,上身裸露或穿帶花邊的古式長衫,下身穿一條拉賈斯坦式的褲子。 拉斯舞,是古吉拉特邦另一種著名的民間舞蹈,歷史悠久。這是一種男女混合舞,有三種形式,即登得·拉斯格(棍子舞)、達爾·拉斯格(擊掌舞)、拉黑德·拉斯格(表演舞)。登德·拉斯格舞(棍子舞)在北印度尤為流行。在秋月節時,處處都可以看到跳這種舞的場面,其他節日時也有跳這種舞蹈。從前,拉斯舞只是表演黑天神的生平事跡,只唱與黑天神有關的歌曲,今天歌詞內容有了變化,也可唱其他歌曲。跳拉斯舞時,服飾打扮沒有一定之規,一般女的穿寬上衣和裙子,男的穿長衫或瘦腿褲,有時要有一個演員打扮成黑天神的模樣。
Ⅶ 印度舞 肚皮舞 蛇舞 有什麼區別
肚皮舞起源於中東,隨著伊斯蘭帝國的擴張而流傳,在西至土爾其,東至印度,北至俄羅斯,南至埃及北非的廣泛地域里都有不同的融會。印度舞和蛇舞則是印度的傳統舞蹈,有些有吸收肚皮舞的姿態,但還是很容易區分的,中東肚皮舞明顯更熱烈奔放,印度的含蓄柔媚一些,還有就是背景音樂很不同。
Ⅷ 成龍電影《神話》中那個印度女人跳的蛇舞音樂和舞蹈是什麼
那個舞蹈是肚皮舞
音樂是印度之旅
Ⅸ 印度歌曲、音樂和日本歌曲、音樂的特色和風格
分三種
第一
能樂,傳統宮廷類
比如 櫻花
第二,民歌
比如
拉網小調
沒有伴奏,完全靠嗓音
第三,流行樂
電子風格濃厚
現在各種曲風都發展得很快
當然也有blue,jazz類型的,但不多
流行音樂以舞曲為主
邦樂
PS:高中音樂課上老師說,日本傳統邦樂的特徵就是不存在「do re mi fa so la xi do」這幾個普通音調中的「re」和「so」兩個音。典型的例子就是《櫻花》。
邦樂一般指日本音樂的總稱。通常是作為西洋樂的對稱語使用的,指的是除西洋音樂以外的所有的日本傳統音樂。根據使用樂器的種類,可以做出以下分類:
雅樂:在宮廷舉行儀式時所演奏的儀式音樂,古代時從中國、朝鮮傳入,可以說它保留了日本音樂最古老的風格。
聲明:佛教的典禮音樂,是一種聲樂。它與佛教同時傳來,以後給日本音樂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琵琶樂:戰國時代以後,它是作為一種以琵琶伴奏敘述戰爭故事的音樂而得到發展,是彈唱演奏的聲樂曲。
箏曲:所謂「箏曲」除了指古琴曲以外,還指古琴、三弦、簫的合奏曲。古琴是由13根弦的彈撥弦樂器,江戶時期和三弦琴音樂結合一起而得到發展。從大正時期到昭和初期留下許多名曲的宮城道雄,給箏曲界帶來很大的影響。
簫:簫產生於鐮倉時期,那些虛無僧吹奏這種豎笛來代替念經。因為它長一尺八寸(約55厘米),故又被稱為「尺八」。
三弦音樂:三弦的共鳴箱上貼著貓皮或者狗皮,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在江戶時期,被廣泛使用的三弦,不僅作為歌舞伎、人偶凈琉璃等劇場音樂,而且還作為許多歌謠音樂的伴奏,至今仍然廣泛使用。
民謠:各地歌唱承繼下來的歌曲音樂。其中勞動歌曲較多,我們最熟悉的《拉網小調》便是此種精品。
與西洋音樂7個音階相比,近代邦樂只有5個音階(這一點應該是繼承了我國的「宮商角徵羽」五聲)。節奏大部分是2拍子和4拍子的偶數拍子,幾乎沒有3拍子。歌謠居多,純器樂曲較少。樂器通常用作聲樂伴奏,但和聲樂的表演過程,有一種微妙、不一致的復雜的脫節現象。此外,三弦、古琴和簫形成的樂器組合,產生了雜音的要素,而這些卻作為邦樂復雜的音色受到人們的喜愛。
明治時期西洋音樂進來以後,西洋音樂成了日本音樂的主流,邦樂漸漸被西洋樂所壓倒(現在一提到日本歌手,大多都是濱崎步、近畿小子等等流行樂壇的佼佼者,很少再有傳統音樂人的出現了)。但是,近年來邦樂重新得到了重視,愛好者正在增加。
日本音樂向來分為邦樂和洋樂兩大類,人們在欣賞西方古典音樂的同時也會從雅樂中深切地體味日本傳統音樂的樂趣。近來,有的日本人把西方音樂的手法引入邦樂。西方的作曲家也向日本人尋求題材,邦樂和洋樂之間的藩籬似乎已經被拆除了。將來的音樂會成為採納雙方長處的美妙音樂。夏川里美正是日本近現代邦樂界的頂級藝人之一。她的曲風優美動聽,在無論在日本國內還是亞洲其他地區,都具有相當高的人氣
在一個純日本的氛圍中,存在著一種似是而非的西方音樂,這正是多年來兩種對比鮮明的東西方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日本的音樂人大量借鑒了美國的流行音樂,但他們卻能冷靜地以自己的方式對這些音樂進行再創造。
盡管日本的許多流行音樂與美國音樂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但日本的音樂創作處處滲透著民族的獨特性。日本音樂除了那種可感知的民族性之外,更是一種兩國文化相互作用的產物,正是這種相互作用,才產生了日本音樂所特有的綜合性。誠然,美國音樂曾經對日本音樂產生過不小的影響,但至少在日本國內,日本音樂人的創作對美國音樂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印度音階組成稱為史瓦拉(Swara西方的Note),印度音樂的七音符:sa,re,ga,ma.pa.dha,ni,基本的音符組成音程。根據印度的音樂神話,音階中的七個基本音來自鳥獸的叫聲,並能喚起人們對特殊色彩的感覺。
以下音名分別是: (後面分別是與之相關的鳥獸叫聲和被賦予的各種色彩)
沙音Sa ,為孔雀的叫聲,為荷葉綠色。
里音Re ,為雲雀的叫聲,為紅色。
嘎音Ga ,為山羊的叫聲,為桔紅色。
馬音Ma ,為鶴的叫聲,為白蓮花色。
巴音Pa ,為夜鶯或杜鵑的叫聲,為黑色。
塔音Dha ,為馬或蛇的叫聲,為黃色。
尼音Ni,為象的叫聲,為所有顏色的綜合。
印度音樂中主要的架構是旋律體系稱為拉格(Raga) ,及極為復雜的節拍體系稱之為塔拉(Tala).
「拉格」(Raga,梵語的"raga",意熱情。)被稱為印度古典音樂的靈魂,也是印度古典音樂的基本調(Tune),也可說是旋律的種子。它是一種旋律的框架。它有很多種,每種拉格都有自己特有的音階,音程以及旋律片斷,並表達某種特定的味(Rasa),但拉格本身只是一種框架,它要靠音樂家的即興表演加以豐富、完善。
拉格原意為色彩(Color)或熱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圖藉特定音符組合的旋律,來引領聆聽者的情緒和感情,由五個到七個的音符所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變化。這種先人所制定的旋律型(Raga) 北印度有3百種,但很多也失傳了,有譜可循的拉格有80餘種,如今常用的約60餘種。在傳統習慣上,不論是演唱或演奏,要點選的拉格是完全依據時間、季節、情緒來決定的,早晨、中午、晚上或春夏秋冬,悲傷、喜悅或敬神等拉格是不容混淆的。拉格不只是固定的旋律型,由於加上時間、加上更細致等抽象的情境情緒的訴求和即興的技巧、演奏長短、速度的掌控,因此表演者也是創作者,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算得上是勝任稱職的印度的音樂家。塔拉(Tala)源自梵語,塔(Ta)是坦安達瓦(Taandava)濕婆(Siva)的宇宙之舞、象徵宇宙生生不息的節奏。拉(La)是指濕婆神妃帕巴底(Parbadi)的分身的舞蹈拉西亞(Lashia),合稱塔拉(Tala),塔拉近似西方的節拍,塔拉在印度是在節拍周期中固定的拍子(Rhythmic Cycle Containing a Fixed number of beats) 印度的搭拉(節拍)非常復雜,不是按照每個小節中有幾個單位拍來計算的,首先要分清楚每一句中有幾個單位拍,從6拍(3+3) 、7拍(3+4) 、8拍(4+4)或10拍(2+3+2+3) 、12拍(6+6) 和最常見的16拍(4+4+4+4) ,可組合成百上千種變化。印度搭拉可以是等值區分,也可以是不等值區分。
搭拉提供了精準拉格旋律的架構的基礎;因此搭拉(Tala)和拉格(Raga)是印度音樂中不可缺的兩大支柱。要深入體驗聆賞印度音樂不能不知搭拉和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