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印度文明始於什麼時候
很多人都在想像中把古印度和現在的印度混同起來,其實它們幾乎是兩碼事。古印度因其神秘,使得人們很難看到它的真實面目!
公元前443年,已過不惑之年的哈利卡爾納索斯人希羅多德告別了文化之都雅典和好友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等人,來到義大利南部的新城圖里奧伊。他一踏上這塊美麗安靜的土地,就暗暗對自己說:我再也不願過四處飄泊的生活,我要把自己對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的研究寫出來,以「保存人類的功業,使之不致由於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
沐浴在地中海海風和亞平寧半島燦爛陽光下,希羅多德文思奔涌。自30歲起,他就開始了長時間的游歷和考察,足跡遍及希臘、義大利、埃及、兩河流域及小亞細亞……每到一地,他都潛心鑽研當地的歷史、傳說,認真觀察古跡文物。現在,是到了該把它們都記下來的時候了。
在書中,希羅多德寫道:
有這樣一條印度河,這條河裡面有許多鱷魚,據說在全世界是占第二位的。
印度以東的全部地區是一片砂礫地帶,在我們多少確實知道的所有亞細亞民族當中,住在日出的方向,住在最東面的民族就是印度人,因為由印度再向東便是一片沙漠,而荒漠無人了。印度人有許多民族,他們所說的語言都不一樣。他們中間有一部分是游牧民,一部分不是;有一部分住在河邊的沼澤地帶並以生魚為食,這魚是他們乘著一種藤子做的船捕捉來的,每一隻船都是用一節藤子造成。這些印度人穿著燈心草的衣服,他們從河上把這種燈心草取下來,然後把它們組成席子樣的一種東西,再像胸甲一樣地穿起來。
看起來,世界上最邊遠的那些國家卻是得天獨厚的地方,就彷彿希臘的氣候是世界上最溫和宜人的一樣。……印度位於世界上最東部的地方,印度的一切生物,不管是四條腿的還是天空中飛翔的生物,都比其他地方的生物要大得多,例外的只有馬(印度的馬比美地亞的所謂內塞亞馬要小);此外,那裡的黃金,不管是從地里開采出來的,還是河水沖下來的……都非常豐富。那裡還有一種長在野生樹上的毛,這種毛比羊身上的毛還要美麗,質量還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從這種樹上得來的。
希羅多德自己並沒有親自到過印度,他記下的是自己所聽到的東西,因此有些荒謬內容不可避免。但在他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了解到印度的富庶,這里的人民栽種棉花(長在野生樹上的毛),人們穿著棉織品:他還告訴我們,大流士皇帝在派人調查了印度河的入海口之後,征服了這塊土地,將這里分割為一個行省和另一個行省的一個部分,並要求這里的居民繳納黃金。希羅多德雖然沒有記下大流士征服印度的准確時間,但卻提示後人,早在波斯帝國興起之前,印度文明就已存在,印度就已是一個多民族的富饒之國。
10世紀時,一位阿拉伯學者比魯尼到達南亞次大陸,他發現,眼前的繁榮程度大大超過了過去所能見到的文字記載的繁榮程度。這一切大大激發起他探索這一文明源頭的慾望,可是在經過一番尋訪賢者、探查古跡之後,他悲觀地寫道:「印度人不十分重視事物的歷史次序:他們在述說國王的年代系列時是漫不經心的,當他們非說不可的時候,就困惑起來,不知說什麼好,他們總喜歡講故事。」他的看法成為後來許多接觸古印度文明的學者的共識,文明之源的探索便這樣長期停留在希羅多德的水平上。
1784年,離希羅多德撰寫《歷史》已過去了2000多年,一輪新的嘗試開始了。英國梵文學家、比較語言學家威廉瓊斯倡導成立了「孟加拉亞洲學會」,對印度存在的大量古代梵文古籍進行翻譯和研究,「吠陀學」由此誕生。瓊斯對包括古梵文在內的東方語言有很深的造詣,在對《薄伽梵歌》、《吠陀》等文獻和西方古文字進行對比研究之後,瓊斯宣布這些遠隔千山萬水的居民使用的語言文字之間有著「姑表之親」的淵源關系,這激起了許多西方學者對古印度文明研究的熱情。
1806年,33歲的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教授詹姆斯穆勒喜得貴子(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功利主義思想家約翰穆勒),不過此時詹姆斯穆勒並沒有因喜悅而忘乎所以,他開始了一項艱苦的工作——撰寫《不列顛印度史》。11年之後,這部凝聚著他心血的3卷本著作出版了。在這部巨著中,穆勒指出古印度文明的源頭可上溯到約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時期,這種觀點被西方學者普遍接受。但有不少西方學者怎麼也擺脫不了「西方中心」的思想,他們提出了古印度文明外來論。1922年出版的《劍橋印度史》就明白地寫道:「史前印度沒有什麼值得人們注意的考古發現,……南印度並不存在銅器時代,這一事實證明,當雅利安人攜帶銅器進入印度時,本地居民還基本上處於石器時代。」
由穆勒明確提出的古代印度文明始於吠陀時代的觀點是當時這一領域研究的一個重大成果。因為希羅多德稱印度河流域以東已經沒有其他國家,這顯然是錯誤的。吠陀文明早在希羅多德生活年代之前1000年就已興起,並興旺於恆河流域。因此,盡管許多印度民族主義學者堅決反對古印度文明外來說,但仍同意穆勒的古印度文明發端觀點。一百多年間,這種觀點一直占據著權威的位置。
然而神秘的印度又一次向人們隱藏了自己的真面目,以恆河流域為中心的婆羅門教印度教文明是以印度河命名的次大陸文明之始,這一名稱上的矛盾是否暗喻著一種錯誤?當20世紀20年代人們把目光從恆河移向印度河的時候,世界才明白:所謂的權威觀點原來卻是一個百年之誤!
㈡ 印度數千年前的死丘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
4000年前的摩亨佐達羅城為何在某一刻全部毀滅 ,作為被科學家列為世界上難解的三大自然之謎之一的「死丘事件」,大約發生在距今3600多年前的某一天,位於印度河中央島嶼的一座遠古城市的居民幾乎在同一時刻全部死去,古城也隨之突然毀滅。直到1922年,印度考古學家巴納爾仁才第一次發現了這座古城的廢墟,因城中遍布骷髏,所以稱之為「死丘」。
於是,又有人提出了外族人大規模進攻,大批屠殺城內居民的說法。可是入侵者又是誰呢?有人曾提出可能是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然而事實上雅利安人入侵的年代比這座古城毀滅的年代晚得多,相隔幾個世紀。因此,入侵說也因缺少證據而不能作為定論。
㈢ 中印對峙起因到底是什麼,印度幫助不丹又是怎麼回事
起因就是中國在中印不丹三國交界附近修建公路,印度覺得中國威脅到了它的戰略路線,派邊防部隊來騷擾中國修路。至於包圍的問題,印度還留了大約40來個人和一輛推土機,包圍誰?而且印度它敢嗎?它也就是在中國還么有完全惱怒之前耍耍流氓行,真打起來,印度所擔心的事情就真的要發生了,到時候印度的北方邦怕不是要全獨立,那地方本來就不怎麼喜歡歸印度管,反政府運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且,現在中國不跟以前一樣那麼缺少運輸能力了,就跟印度說的一樣,印度不是62年的印度了,中國也不是62年的中國了,那次中國後勤補給跟不上,後續部隊跟不上,結果撤了回來,這次勢必要直接滅了丫的~
㈣ 中國和印度在1962年的戰爭起因是什麼
起因是印度自不量力,執意要求推進到1912年英帝國主義單方面提出,而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實則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印度是獨立了,但它貪得無厭,還要取得其他原英國殖民地的領土,推行地方霸權,比如吞並錫金和強占孟加拉國的大量領土,把尼泊爾和不丹納入保護國(所以不丹至今和中國沒有外交關系)。這樣的國家,跟中國邊境沖突時必然的。
當年中國勝利還被迫撤退的原因是交通條件和後勤實在太差,補給跟不上,無力擴大戰果,被迫後撤了。而且中國依然在經濟困難時期,自然災害依然厲害,國力也撐不起。不過同時解放軍在西北阿克塞欽地區出擊,取得了不少地盤。
那麼至今不能解決的原因是什麼?就是美國。如果美國不存在,印度算哪根蔥?揮揮手就可以把印度東北部全部佔領。當然還要做更多的後勤准備,雖然青藏鐵路通了,還要把鐵路修到日喀則和亞東,直接到尼泊爾和不丹邊境,目前這些鐵路都已經納入了中長期規劃,拉日鐵路已經開工,邊境通鐵路指日可待。到時候,只要中國經濟難以再高速發展了,我們就會拿印度開刀刺激內需。
別看印度在美俄那裡受寵,在南亞沒有一個國家不討厭,忌憚印度。我們不僅要取得藏南,還要永除後患。
㈤ 印度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共同原因最先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單從印度講應該是種姓制度。
古代印度:
1、地理位置:亞洲南部,印度河流域
2、建立和統一: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一些小國。後來,雅利安人部落侵入古代印度,在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國家。
3、種姓制度:
(1)產生: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後,逐漸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性制度」
(2)內容: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㈥ 印度首都騷亂已致32人死亡,這次騷亂最初的起因究竟是什麼
這次印度首都的騷亂,主要是因為一向低效不作為的印度政府突然發布了《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將他們的宗教歧視問題一度放大,將焦克什米爾的問題再次擺到了人們的面前來。而這樣的行為針對於印度本身就漏洞百出的身份制度,增添了新的問題。
本身印度人民做事就比較極端,通過這個法案的發布能看出許多問題,許多人把這方面的問題歸結在穆斯林身上,但是問題爆發點永遠都不是單方面的,只能說雙方都會擁有一定責任,在發生這種事情的時候,印度的警察甚至對於自己的同胞都是採用直接開槍的方式。
而對於一個動作一直以來都十分慢的國家來說,突然加快了腳步,對於民眾來說是難以接受的,而民眾的意見更是根本,印度政府或許還不夠明白這點道理才會引發騷亂,事情後來的發展,還得通過時間才能知道。
㈦ 中印邊境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中印之戰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一直在做印度「大國夢」,常常以「亞洲領袖」自居。正是他的這種地區擴張主義,釀成了60年代初期中印邊界戰爭
。
到1962年8月,在中印邊界的東西兩段,印度共集結了32000餘人。10月10日凌晨,印度「里窩那作戰行動」
開始,印軍對准尺冬山下林間草場上的中國邊防部隊開火,當場打死打傷中國官兵11人。接著又向河北岸的中國邊防部隊射擊,打死打傷中方22人。克節朗河地區成為印軍向中國大舉進攻的戰場。與此同時,印度政府和印度軍方也加緊進行擴軍備戰,印度的總兵力,由1959年的41萬增加到60萬。軍費開支也猛增。
1962年10月17日,中央軍委下達了反擊
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按照中央的命令,西藏邊防部隊組成東線指揮部,由張國華任東段指揮部司令;新疆邊防軍向喀喇昆侖
山地區集結,由南疆軍區司令何家產任西段指揮部司令。10月20日前,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已准備就緒。
196
2年10月20日清晨7時,印軍達爾維准將下令向克節朗河谷中國邊防哨所炮擊。戰斗開始,我西線邊防部隊集中了4個多團約9千人的優勢兵力,向入侵印軍發起全面反擊。中國邊防軍反擊攻勢凌厲,到上午10點40分,戰斗全部結束。印軍2
70餘人被擊斃,42人被俘。
中印邊界西段,我邊防部隊向入侵奇普恰普河谷和加勒萬河谷以及阿克賽飲地區的一些據點進行攻擊,切斷印軍向河谷逃跑的退路。這時,在提斯浦爾的印度第四軍參謀長辛格准將,不得不下達撤退的命令。
在一個星期的反擊作戰中,中國邊防部隊共殲滅入侵印軍3000餘人,其中俘虜印軍官兵927人,包括步兵旅長達爾維准將及7名校
官、9名尉官。11月14日上午10時,印軍考爾中將又率部向中國的瓦弄地區開火。新的戰斗開始以後,中國軍隊全面進行反擊。11月23日,西藏邊防部隊已進抵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近傳統習慣線的附近地區,反擊作戰實際已經結束。在
歷時一個多月前後兩個階段的反擊戰中,中國邊防部隊在全線共清除印軍據點90個,全殲印度各部隊若干旅團。據印度國防部1965年公布的數字,印軍共陣亡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軍人1383人,另有26人在被俘期間重傷死亡;失蹤169
6人;被俘約翰·達爾維准將以下軍人3968人。中國邊防軍傷亡2000餘人,無1人被俘。
㈧ 印度從什麼時候起源的
史書上所指的印度即是印度次大陸。包括現代國家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 希臘人將他們在亞歷山大時代侵佔的印度成為India,這個名詞源自雅利安人給印度河取的名字Sin(古代中文譯為身毒)。波斯人及印度人自身稱為Hind。注意下面幾個同根詞:Hind,Hin,Hinsh,Hinism,Hinstan,Sind(巴基斯坦的信德省),Sindh。 公元前3000年以前印度存在過一種有讀寫體系的城市文化,並且持續到公元前2000年。這就是所謂的古印度河文明。人們對該時期的情況還不是很清楚,發現的城市遺址主要集中在今拉賈斯坦的卡利班甘、巴基斯坦旁遮普的哈拉帕和印度河下游的莫亨焦-達羅三處。三地共有近200個同一時代的較小城鎮或村莊的遺址,這些遺址都緊靠於印度河及其支流,這些地方的地下水位都很高。 人們找到了古印度河文明留下的刻在泥板和印章上的300多個不同符號。但即使經過幾代密碼專家和語言學家的努力至今仍未破譯。從語言上看,他們可能是當今南部印度居民的部分祖先。 古印度河文明衰敗的原因推測為河流改道、匪幫劫掠、過度開發(?)、乾旱導致的土地鹽鹼化等等導致作為經濟基礎的農業的衰敗。 古印度河文明崩潰後,印度北方在幾百年裡不斷遭受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的入侵,盡管他們與本土居民通婚,但從此他們逐漸成了印度北方的優勢民族。 與生活在阿拉伯沙漠中的閃族人遙遙相對的是住在北方的另一個游牧民族,他們往來於裏海和多瑙河(Danube)間的草原上,這就是後來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的祖先。因為他們的語言同屬雅利安一系,所以通常也稱為雅利安族。約於公元前1800年後雅利安人便開始一波一波地向東越過興都庫什山脈的幾處山口進入印度。他們操一種早期形式的梵語,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 盡管雅利安人文化比較落後,但他們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他們在到達印度前不僅掌握了帶金屬頭的武器,還擁有馬拉的戰車。他們的文化崇尚戰爭。《吠陀經》中將雅利安人描述為高貴的、純潔的種族,而被征服者為不信教的賤人。約於公元前1000年,好戰的雅利安人已經征服或同化了溫迪亞山脈以北大部分領土。而溫迪亞山脈則像一道屏障將半島部分的南部印度及德干高原與北方恆河及印度河流域隔開。雅利安語從未在南方流行過,南方人至今主要操四種非印歐語系語言,統稱達羅毗荼語。 印度民族此後逐漸分為四「種姓」(castes):以婆羅門(Brahmans)最尊,專掌祭祀;其次為剎帝利(Kshatryas),掌軍國大事;再次為從事工商業的吠舍(Vaishyas),以上三級屬雅利安種。最下層為首陀(Sudras),他們是印度原有的土著人。各階層絕對不可通婚。這種等級制度仍然存在印度社會中。 雅利安人在印度所創的宗教為「印度教」(Hinism),也叫婆羅門教(Brahmanism),奉全知全能的梵天神為主神。以天堂和輪回為主要教義。教徒專以苦行和懺悔為主,求得靈魂脫離輪回之苦。主要經籍為《吠陀》(Vedas)。
㈨ 早期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印度河河水的泛濫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危害。而面對來勢兇猛的洪水,靠小村落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於是,農民逐漸在較大范圍組織起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平原地區出現了一些大的村鎮,古印度也隨之開始了向城市文明的過渡。約公元前2300年,這里產生了早期印度最早的文明——哈拉巴文化。
㈩ 巴基斯坦和印度原本是一家,它們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分開
巴基斯坦和印度原本是一家,它們是因為英國的挑撥而分開的。
其實當初巴基斯坦和印度都是屬於莫卧兒的領土,它們都是屬於莫卧兒這個國家的。但是到了莫卧兒晚期的時候,由於當時的君王非常的無能,所以使得國內的矛盾非常多,而且在外還有英國的入侵,可以說是內外都非常的混亂。後來英國開始加快了侵略的腳步,也使得莫卧兒徹底滅亡了。
就是因為英國統治期間的干預,使得這兩個地區的人的矛盾就更加突出,所以等到英國退出這個殖民地的時候,這兩個國家之間的人也已經無法和睦相處了。因此就分成了兩個陣營,所以它們的獨立也是必然的。如果沒有英國的參與,很可能巴基斯坦和印度依然是一個國家,但是現在卻不得不分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