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玄奘法師從印度如何到長安

玄奘法師從印度如何到長安

發布時間:2022-06-14 15:33:39

❶ 玄奘之路的路程

玄奘之路主人公:玄奘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俗姓陳,名煒。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初始 隋大業八年(612年),玄奘時年13歲,於東都洛陽凈土寺出家。隋大業十二年(616年),玄奘隨其兄長赴長安居留,後入漢川,北至益州,適逢空、景二法師,從之受學。繼而至高僧大德雲集的成都學習。武德五年(622年),玄奘於成都受具足戒。後玄奘游歷各地,參訪名師,講經說法。 通過多年來在各處講筵所聞,他深感異說紛紜,無從獲解。特別是當時攝論、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各異,遂產生去印度求彌勒論師之要典《瑜迦師地論》作為依據,發揚法相唯識宗之根本理論。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路徑 貞觀元年,玄奘從長安出發西行,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姑臧),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曲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歸國、著書、掃俗 貞觀十九年,玄奘返祗長安,時年46歲,出遊外達17年,歷56國。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玄奘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帶回國的梵筴佛典非常豐富,共526筴、657部 ,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玄奘法師回國後翌年,即貞觀二十年(646年)即開始組織翻經譯場,首先在弘福寺翻經院進行,其後在大慈恩寺,北闕弘法院、玉華宮等處舉行,直至麟德元年(664年)圓寂前為止,共19年,先後譯出佛典75部,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他還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全書記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經歷的110個和傳聞所知的28個以上的城邦、地區、國家的情況,內容包括這些地方的幅員大小、地理形勢、農業、商業、風俗、文藝、語言、文字、貨幣、國王、宗教等等。不僅是是研究中亞、南亞地區古代史、宗教史、中外關系史的重要文獻。 此書傳世版本很多,這三個古本,對校勘、研究《大唐西域記》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玄奘又奉敕將《老子》等中國經典譯作梵文,傳於印度。 「玄奘之路」――為堅持喝彩! 魯迅有言:「不恥最後。即使慢,馳而不息,縱令落後,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嚮往的目標。」 堅持--一個最平民化的詞,卻是一種大品格!不論對於國家還是個人,如果有了堅 持,就沒有達不到的目標!這是一種需要大力弘揚的精神! 如果你夠勇敢!如果你夠堅持!! 請大膽地告訴我們,你就有機會成為玄奘之路行者! 「玄奘之路」簡介 「玄奘之路」--中央電視台為「2006中印友好年」特別奉獻的跨年度、跨國界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動。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集體的陣容重走玄奘西行路線,活動旨在探索與發現玄奘精神之於今日世界的價值所在。 活動於2005年6月29日正式啟動,先後進行了帕米爾高原玄奘東歸古道探察、樓蘭古道考察、玄奘之路體驗之旅等一系列前期活動,在2006年10月,將正式舉行駕車穿越從西安到新德里整個玄奘之路的活動。 「體驗之旅」將在戈壁、沙漠、鹽鹼灘以及雅丹地貌之間徒步四天100餘公里,親身體驗了玄奘從堅持到超越的經典之旅。沿著著名的中國古代商道,用身心沐浴大漠戈壁的烈日風沙,用雙腳觸摸漢唐先祖的斑駁古跡,用心靈聆聽玄奘大師超凡入聖的千古梵音,徒步穿越活動給所有的參與者帶來了極大的心靈震撼。 玄奘之路 --陽光與戈壁的誘惑。

❷ 唐僧取經最後回那裡回到長安,當時叫東土大唐嗎

唐僧就是玄奘法師,他在印度游學十七年,在公元645年攜帶梵文經典657部回到長安。當時叫東土大唐。

❸ 玄奘法師西行路線經過今天的哪幾個亞

玄奘出行的基本路線:公元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偷渡玉門關,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經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爾嶺),來到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後經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東)、翻越鐵門(今烏茲別克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到達吐火羅(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經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來到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東行至犍馱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進入印度.
玄奘法師於唐朝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並在那爛陀寺從戒賢法師受學.後又游學天竺各地,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於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唐太宗敕命梁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舉盛大的歡迎儀式.
玄奘法師帶回經像舍利等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520夾657部.
唐太宗極欽重玄奘法師,尊從他「闡揚遺法」之志,助其譯經工作,建立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
玄奘法師組織譯經,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19年,共譯出經、論75部,1335卷.主要經典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除了佛經,還翻譯了古印度的其他學術著作.
玄奘法師翻譯的佛經,多用直譯,筆法嚴謹,准確.
玄奘法師建立了譯經的新規則,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後代譯經家常以玄奘所立之定則為法式.他們稱玄奘以前的僧人所譯之經為舊譯,稱玄奘以後所譯之經為新譯.
玄奘法師翻譯的佛經和學術著作,將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都傳到中國了,不但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還為古印度佛教和學術文化保存了珍貴典籍.
玄奘法師通過翻譯經、論,創立了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的宗派——「唯識宗」.此宗學術極為精深.在中國近代,有些學者主張弘揚唯識學說,建立中國自己的科學.
玄奘法師回國後,應唐太宗想了解西域國家的要求,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記載西域、印度、錫蘭等138國之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110國,傳聞者28國.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上,乃至於中西交通史料上,都有極高價值,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印度的古代歷史也是靠這本書才得以重建的。

❹ 唐僧真實取經過程

因為當事者都死了,證據只有玄奘自己說的大唐西域記,結合歷史我說一下吧。
玄奘出身在一個沒落官宦家庭,從小就跟兄弟出家了,本來取經這個事是其哥哥提出的,因為當時的經書是由波斯和中東國家通過絲綢之路運來的,所以文字是由印度文字翻譯為波斯文字最後翻譯成漢字,又由於個人理解不同或者錯別字翻譯錯誤,同一本經書可能有十幾種闡述,所以兄弟二人准備去印度尋找真經,他哥哥最後沒有成行,玄奘一人踏上取經路。
玄奘者一路是九死一生的,首先就是唐朝的關隘以為他是探子差點射死他,最後也放行了,可面對的是沙漠,過沙漠是很兇險的,玄奘混在商人里跟著走,因為是和尚大家也都幫他一把,要不然20條命也不夠,到了印度跟人家學習,最後也在一場辯論里獲勝,騎著大象遊街,然後榮歸故里,他就帶著最原始的經文,然後就開始翻譯,翻譯的樣式有很多,通過意思翻譯,發音翻譯等等,歷經一千多年依然存在。

❺ 玄奘取經用了17年到達印度,玄奘從印度返回唐朝用了多少年

玄奘從印度返回唐朝用了2年。
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 。這時,唐太宗為了遼東戰役,已駐蹕洛陽。太宗得知他回國,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玄奘奉詔匆忙上路,當月二十二日啟程,二月初一在洛陽宮儀鸞殿受到太宗接見 。唐太宗深感欣慰,與玄奘並坐問道:「法師當年西去取經為什麼不報道朝廷得知」,玄奘說:「玄奘當去之時以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朝廷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太宗說:「法師出家後與世俗了斷,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

❻ 唐朝玄奘大師西遊取經路線

627 年 ( 唐貞觀元年 ) 八月自長安出發―秦州(今天水)―蘭州―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瓜州(安西)―渡葫蘆河(窟窿河)。至唐玉門關(安西縣城東五十公里疏勒河南岸雙塔堡)―沿葫蘆河上溯十里許過關―過五烽。行八十餘里到第一峰(白墩子)―避開第二烽(紅柳園)第三烽(大泉)。直抵第四烽(馬蓮井)―繞過第五烽(星星峽),便出了當時大唐帝國控制的疆域―往西北行百餘里沙漠,水盡,險些喪命―行徑八百里瀚海(莫賀延磧)到達伊吾(哈密)―白力城(鄯善)―高昌王城(吐魯番)―無半城(布乾颱)―阿父師泉(托克遜縣阿拉本布拉克) , 宿於泉側―西上銀山(天山南脈庫木什山,南北疆之界線)―入阿耆尼國(焉耆縣)―王城(焉耆縣城四十里舊城)。渡孔雀河,過鐵門關,輪台,入屈支國(龜茲,今輪台,庫車縣境)―西行六百里,至跋祿迦國(阿克蘇)―西北行三百里至凌山(阿克蘇境內烏什城西部的天山別迭里山口,海拔 4284 米,出山口即出今中國境,經七晝夜翻越險峻的冰山,從高昌帶來的小徒弟死 2 個,兵卒凍斃十之三四)―山行四百里,至大清池(吉爾吉斯斯坦西北部伊塞克湖,亦稱熱海)―沿湖西北行五百里,至素葉城(亦稱碎葉,今吉爾吉斯之託克馬克西南八公里處)―西行四百里,至千泉―西行一百五十里,至邏斯城(今哈薩克江布爾城)―南行十餘里,至小孤城(三百餘戶的小城,均為突厥劫掠而來的中國人)―西南行兩百里,到白水城(烏孜別克斯坦塔什干東北)―西南行兩百里,至恭御城―南行五十里,至?@赤建國(烏茲別克塔什乾地區汗阿巴德)―西行兩百里,至赭時國(今烏茲別克塔什干城西五十公里處)―南行千餘里,至沛汗國(烏茲別克與吉爾吉斯斯坦之 間) ―西行千餘里,至?@堵利瑟那國(塔吉克費爾干納盆地)―西北行入大磧(今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大沙漠)―行五百餘里,至颯秣建國(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北三公里處,其內城東門叫中國門)―西行三百餘里,至屈霜你迦國(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西北一百公里處)―西行兩百里,至喝捍國(烏茲別克扎木博爾)―西行四百里,至捕喝國(烏茲別克布哈拉)―西四百里,至伐那國(烏茲別克篾爾甫)―西五百里,至貨利習彌迦國(烏茲別克基華城)這里已近鹹海,為玄奘行程中的最西之地―西南三百餘里,至羯霜那國(烏茲別克以南的沙赫里夏勃茲)―西南行兩百餘里入山,重登帕米爾高原,先前翻越蔥嶺是走的高原東北邊緣進入西突厥,現在則要翻越它的西部邊緣才能到達北印度―山行三百里,至古代中亞向南的重要交通孔道,帕米爾高原的險要隘口―鐵門關(烏茲別克南部達爾本特之西) ― 出鐵門,至睹貸羅國故地,沿河岸而行至坦蜜國(烏茲別克南界鐵爾梅茲)―東南行數百里至活國(阿富汗北部昆都士)―西行數百里,至縛喝國(阿富汗馬扎里沙夫以西之巴爾赫)―南行入揭植國(阿富汗得哈斯城)―東南入大雪山,山行六百里,入梵衍那國(阿富汗之巴米揚,有被塔利班炸毀之一百四十五尺的巴米揚立石佛像)―東南行兩百餘里度大雪山,至小川澤出梵衍境,翻越黑山,至迦畢試國(阿富汗喀布爾流域)―東行六百里,越黑嶺,進入當時的北印度境,至濫波國(阿富汗東北的拉格曼省)―南行渡河,至那揭羅喝國(阿富汗之賈拉拉巴德)。
公元六二八年秋,玄奘進入北印度境, 從那揭羅喝國(阿富汗之賈拉拉巴德)東南山行五百里,至健陀羅國都城布路沙布羅(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東北行百餘里,渡印度河至布色羯羅伐底城―東南三百多里,至烏鐸迦漢荼城(巴基斯坦阿托克之北,印度河渡口)―北涉山川行六百餘里,入烏仗那國(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杜西里山西北)―南渡印度河。至坦叉始羅國(巴基坦拉瓦爾品第周附近)―東南山行五百里,至烏刺屍國 ( 巴基斯坦東北境 ) ―東南登危道度鐵橋行千餘里,至迦濕彌羅國(故都在今克什米爾印度控制區之斯利那加)―西南逾涉山澗行七百餘里,至半 嗟國(今克什米爾的朋奇)―東行四百餘里, 至遏羅?^補 羅國(今克什米爾西南端的拉加奧利)―東南下山渡水行七百餘里至磔迦國(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故城奢羯羅(錫爾亞科特)―東行五百里,至那仆底國(印度旁遮普邦費羅茲普爾)―東北行百五十里,至?^爛達那國(印度旁遮普邦賈朗達爾)―東北行七百餘里,至屈露多國(印度北部西姆拉之西北)―南行七百餘里,越山度河至設多圖盧國(印度北部沙特累季河流域)―西南行八百餘里,至波里夜坦羅國(印度北方邦貝拉特地區)入中印度境―東行五百里,至秣兔羅國(印度馬土臘西南的馬霍里)―東北行五百餘里,至薩他泥濕伐羅國(印度旁遮普邦的塔內沙爾)―東行四百餘里,至?@祿勤那國(印度北部羅塔克之北)―河東行八百里,渡河東岸至秣底補羅國(印度北部羅希爾坎德的曼達瓦爾)―北行三百餘里,至婆羅吸摩補羅國(印度北部加爾瓦爾地區)―東南行四百餘里, 掣坦羅國(印度北部拉姆那加爾)―南行兩百餘里、渡河,西南至毗羅那拿國(印度北方別爾沙爾)―東行兩百餘里,至劫比他國(印度法魯卡巴德)―東南行兩百餘里,至時稱霸五印的戒日王直接統治的羯若鞠?^國(曲女城國,印度恆河與卡里河匯流處的卡瑙季)―東南行六百餘里,渡恆河,南至阿喻陀國(印度法特普爾的阿普依)―東行三百餘里,北至阿耶穆法國(印度北部貝拉和賴巴雷德一帶)―東南行七百餘里,至缽羅耶伽國(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戒日王每五年一次的無遮大會在此舉行)―西南入大森林,行五百里,至僑賞彌國(印度阿拉哈巴德西南約五十公里的柯散)―東行五百餘里,至 索迦國(印度畢塞浦爾)―東北行五百餘里,至室羅伐悉底國(舊稱舍衛城,印度北部巴爾蘭普爾西北約二十公里處,有給孤獨園,為中印度,佛說法行道的重要場所)―摩揭陀國(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那和伽耶(格雅)地區,都城為王舍城今印度臘季吉爾以北數公里處)。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和拘薩羅國的舍衛城為佛陀一生居住,傳道時間最長的地方。
公元六三一年,玄奘終於到達他嚮往已久的摩揭陀國那爛陀寺,時約十月初,這是他離開長安的第五年,那爛陀寺故址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縣的巴爾貢村。今遺址旁建有玄奘紀念堂,為 1956 年周恩來訪印時中國捐資三十萬建的。
http://image76.360doc.com/DownloadImg/2014/07/2020/43580816_1.jpg

❼ 玄奘是如何領命去西天取經的

隋朝末年,政治雖然沒落,可佛教的發展卻很興盛。玄奘因為他們全家都信仰佛教,所以他從小就受到很大的影響。

他後來出家當和尚,還有一段頗為傳奇的故事。

這就促使中國的這些僧人萌生了這樣的想法和沖動:我們要到佛的誕生地實地看看,真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真正的佛學佛法到底是什麼。

公元627年,也就是唐太宗貞觀元年,長安一帶糧食欠收,官府同意老百姓離開長安城去尋找食物。玄奘利用這個機會混入飢民隊伍離開了長安,開始了他的萬里之行。

❽ 玄奘西行(時間,地點,原因,意義)

玄奘法師於公元629年從長安城開始出發到天竺,公元643年回到長安。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

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意義:
玄奘西行加強了東西方的陸上聯系,及古中國和天竺(今印度),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不僅為中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還為中印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從那以後,佛教完整教義傳入了中國,彌補了自西漢佛教傳入中國教義的不完整,豐富了中國宗教文化,大大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在中國譯經史上,玄奘結束了一個舊時代,開辟了一個新時代。玄奘的翻譯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無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的作用。

❾ 佛教高僧玄奘取經走過的詳細路線是怎樣的

玄奘當年取經的路線是從長安出發,穿越河西走廊,過星星峽、流沙河(莫賀延磧),進入哈密,再穿越吐魯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登上帕米爾高原,翻越興都庫什山達坂,進入印度。玄奘經歷了四天五夜滴水未進「幾將殞絕」的沙漠孤旅,也曾經遭遇天山雪崩「七日之後方始出山,徒侶之中餧凍死者十有三四」。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記載了「小頭痛」、「大頭痛」兩個地方,「小頭痛」,是天山山脈、喀喇昆侖山山脈、喜馬拉雅山山脈的結點、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大頭痛」則是海拔高度在六千米以上的興都庫什山達坂,這兩個名字顯然來源於玄奘當年強烈的高原反應。由於高寒缺氧,以及冰川雪崩,高昌王曲文泰派去護送玄奘西行的二十五名侍衛,到了中亞僅剩下了十八人,其餘的不是因為「頭痛」而死,就是遭遇雪崩或凍死在冰山上了…………

但是玄奘,卻「歷天險而志愈慷慨,遭凶賊而神彌厲勇」(《續高僧傳》),憑著這種無比虔誠的信仰和無比堅強的毅力,玄奘法師終於抵達當年的佛教聖地——北天竺摩揭陀國那爛陀寺,開始了他長達十五年游歷五天竺,求學、交遊、講經、說法的傳奇歷程。

虔誠、勤奮、智慧的玄奘最終在印度獲得了崇高的聲譽。十五年後,他謝絕了印度戒日王的盛情挽留,決意返回大唐。為了表達對玄奘法師的敬重,戒日王親自在曲女城為法師舉辦辯經大會,他邀請了全印度6000多名各教派的高僧和學者,以及其他18國的國王,請法師宣講大乘法理。法師告諭眾人:如果有人能夠駁倒他一字半句,他都甘願斬首謝過。一連18天的法會,竟無一人敢和法師辯駁。

閱讀全文

與玄奘法師從印度如何到長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金剛為什麼是扁的 瀏覽:543
印度每年都有什麼假日 瀏覽:490
魅力中國城有哪些城市 瀏覽:99
中國現在哪裡可以不用戴口罩 瀏覽:305
印度48層樓什麼時間坍塌的 瀏覽:431
越南奶油怎麼做 瀏覽:415
在南寧去越南芽庄多少錢 瀏覽:517
中國做了哪些基建 瀏覽:753
印尼為什麼那麼多福建富豪 瀏覽:524
印尼的華人是怎麼去的 瀏覽:263
永遠的帕爾馬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856
印度為什麼落後貧困 瀏覽:549
義大利為什麼叫大區不叫省 瀏覽:860
怎麼區分中國煙的等級 瀏覽:133
印尼9層塔是什麼意思 瀏覽:989
在越南用微信怎麼打錢 瀏覽:669
印尼主要出口什麼 瀏覽:174
伊朗海珊是什麼人物 瀏覽:381
印度現在用什麼系統導航 瀏覽:660
印度和美軍打了多少個彈孔 瀏覽: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