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建國後,為何發生了如此多的戰爭
印度戰爭非常的多,印度在建國後,覺得周邊的小國家很好欺負,非常的想要擴張出去,所以就導致了很多的戰爭。先反觀一下最近發生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戰爭。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戰爭,其中的原因是兩個國家剛建國的時候就爆發了第一次印巴之戰。結果就是戰爭雙方共有約1500名士兵陣亡。巴基斯坦獲得了克什米爾約2/5的地盤。印度獲得了3/5的地盤。之後在1965年的時候又開始第二次印巴戰爭,這一次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於1965年9月23日同時宣布:接受聯合國的調停,全線停火。
第二,南亞地區板塊封閉,地理位置隔絕,外部勢力很難到達,加上印度的鄰國都比較弱,讓它成為了這個地區的扛把子,所以入侵或吞並在技術上非常容易。加上各國利益的得失不同,所以對印度的行為都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也間接地壯大了印度的野心。
2. 印度和巴基斯坦共發生了幾次戰爭,勝負如何
你好!
共進行了3次印巴戰爭,其中比較大的是後兩次,印度全部獲得勝利,巴基斯坦全敗北。尤其是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使得東巴基斯坦變為孟加拉。這是巴基斯坦的重大損失。較之來講第二次印巴戰爭印度損失較大,其餘戰爭幾乎是壓倒性優勢。這也體現出巴基斯坦的軍力不平衡,陸軍可以和印度抗衡,但是空軍和海軍比較弱小,現在經過了與中國的合作和自身的發展,海空軍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和印度比還是較大差距。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3. 2016年印度打了什麼勝仗
據巴基斯坦「黎明報」報道,巴基斯坦軍方證實,近期,印度突然騰出精力出兵邊境,在克什米爾地區發動大規模圍剿活動,毫不留情向平民開火,造成巴方巨大的人員損失。報道中還提到,從2020年年初到現在,印度共在西北邊境地區打死了192名反抗戰士以及47名無辜平民,印方同時也有73名士兵死亡。據了解,目前,巴基斯坦方面正在與聯合國進行商討,希望聯合國能夠鼓動國際社會對印度的一系列暴行加以干預。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德里的施壓下,美俄等大國都拒絕伸出援手,就連巴基斯坦的老朋友沙特也表示不願插手別國事務,這些國家的表態也大大助長了印度在邊境地區的囂張氣焰。
前段時間,印軍與克什米爾地區民眾再次發生相當激烈的沖突,印軍再次向巴方4名平民開火,其中還包含1名婦女在內。隨後,印度軍隊對當地社區進行了封鎖,甚至還揚言要出動軍隊挨家挨戶搜捕抵抗分子。對於近期圍剿活動,印度軍方表示相當滿意,甚至還揚言克什米爾大局已定,巴方軍隊難挽狂瀾。印軍一名指揮官表示,印軍最近消滅的叛軍人數首次超過了叛軍擴充的人數,印軍還從巴方士兵手中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葯和物資等,這也代表著克什米爾地區叛軍已經在「走下坡路」了,或許再過不久,印軍就能將克什米爾地區的安全局勢「全面控制」,印度將會有更多時間來解決其他地區的矛盾。
據印軍指揮官報道,2020年至今,印度一共在克什米爾地區發起了將近72次圍剿行動,在這些爭端中,共有177名武裝分子被擊斃。有媒體指出,印巴兩國對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統計略有不同,這主要是由於兩國在對克什米爾地區的定義方面有一些出入,巴方將印度認為並不存在爭議的地區也一並歸入到了克什米爾地區,因此兩國在戰爭死亡人數統計方面總會存在一定的差池。不管怎樣,2020年起,印度對克什米爾地區的軍事沖突都超過了往年,有軍事專家分析稱,印度最近加大對克什米爾地區的圍剿力度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印度今年在國內外形勢上都存在嚴重危機,尤其是在北部邊境處於劣勢地位之時,印度就更需要通過一場勝仗來安撫國內民眾的情緒。
印度媒體表示,近段時間以來,巴基斯坦方面武裝分子的滲透行動也是十分猖獗,從年初至今,印度已經擊斃了22名巴基斯坦武裝分子。比起克什米爾當地的叛軍來說,巴基斯坦武裝分子顯然要更加「瘋狂」。這些武裝分子的武器裝備要更為精良,作戰經驗方面也要更加豐富,印軍為此還吃了不少苦頭,就連印度軍官在內都曾被這些武裝分子打死或擊傷過。隨後,印軍就針對這群武裝分子改造了自身的圍剿技術。
在情報網路的支持下,巴方為了支援武裝分子與印方軍隊打持久戰而建造隧道的消息也被印方及時獲知。得知情況後,印軍立即出動,前往邊境地區發起搜查行動,截至目前,印方軍隊已經發現了至少一條隧道。印度軍方認為,巴基斯坦方面挖掘的隧道遠遠不止這些,安全部隊與警察已經在邊境地區開展了數次搜查行動。
4. 二戰時期印度軍隊取得了哪些戰績主要參戰部隊有
二戰期間印度還沒有獨立,當時的印度軍隊沒有獨立參戰,而是以輔助部隊的形式在英軍中配合參戰,因此談不上什麼戰績。
克倫戰役的問題我保留意見。
我覺得北非首先就是二戰的一個次要戰場。整個北非戰場在二戰中並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它的歷史地位更多來自於政治影響和宣傳需要。況且在北非戰場真正決定性的戰役發生在托普魯克,克倫戰役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插曲。當然,由於二戰是一個整體,克倫作為其中的一部分,間接的牽扯了整個戰爭的進程,這其實再正常不過了。要說起來,規模更小,而且僅僅打了不到10天的張鼓峰事件的重要性就遠遠超過了克倫戰役,畢竟它對於二戰中決定性的戰場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其次,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在1947年之前的歷史中從來就不存在「印度」這樣一個國家。印度在當時是英國在南亞次大陸所有殖民地的統稱。參加克倫戰役的是英印第4和第5師,軍官是英國人,而士兵多數是「印度人」(約60%)。那麼在這支部隊中出現的「印度士兵」到底屬於南亞次大陸上哪一個國家的居民呢?
是尼泊爾人,准確的說是「廓爾喀人」,世界著名的雇傭兵民族。
5. 印度巴基斯坦打了幾次戰爭都是誰勝利了
三次印巴戰爭,除第二次是巴基斯坦戰勝外,其餘均是印度獲勝;1999年還有一次「卡吉爾沖突」,印度獲勝。
6. 二戰時期的英印軍
戰鬥力一般,裝備和英軍差不多,畢竟是一起戰斗,如果差太多就會拖後腿。勝仗嘛,打義大利算么??如果算的話在坦尚尼亞,和利比亞贏過義大利人。後來跟隨英軍一起擊敗了隆美爾,歐洲大陸么。。實在是沒有算么戰績。
7. 印巴戰爭有幾次及中國的作用
印巴戰爭有三次。
1,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
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從而,激起巴基斯坦方面嚴重不滿。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
中國的作用:由於中國當時正處於內戰期間,所以在印巴戰爭中沒有扮演任何角色。
2,第二次印巴戰爭
第二次印巴戰爭是1965年8月初至1966年1月,印度、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地區分治問題而引發的戰爭。本次戰爭以印度敗而結束。
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隊也捲入沖突,印度軍隊於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
中國的作用:當時中國向巴方提供的一大批武器裝備,基本上都是從我軍正使用或庫存的裝備中直接抽調的,同時我國還免費為巴方提供這些裝備的人員操作培訓。形勢最緊張時,我國甚至還派出參謀人員加入巴方總參謀部,實際上是直接指揮了部分戰斗行動。
除提出最後通牒式照會外,更多的是軍事上的安排。印度怕受兩面夾攻,迅速按期拆除了它在中錫邊界上的一切工事。這是我國政府危機處理能力最有效的一次。
在中國的直接影響下,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握手言和。
3,第三次印巴戰爭
第三次印巴戰爭是指1971年11月21日-12月17日期間,印度、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地區分治問題而引發的戰爭。該次戰爭以東巴基斯坦從巴基斯坦獨立出去成為孟加拉國結束。
中國的作用:在第三次印巴戰爭發展到東巴被佔領,印軍在西段猛攻巴基斯坦重鎮拉合爾,即將突破巴軍防禦的情況下,我國政府向印度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則中國政府保留採取一切措施的權力。
正是這道聲明迫使印度政府放棄了以武力徹底解決印巴問題的想法,挽救了盟友巴基斯坦。
(7)印度打過哪些硬仗擴展閱讀:
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後果
1,這場不到一個月的戰爭將巴基斯坦一分為二,佔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積16%的東巴基斯坦成為一個獨立的孟加拉國。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願望得以實現。
從此,南亞次大陸上各國力量對比發生明顯的變化,被肢解後的巴基斯坦進一步拉大了與印度的實力差距。印度成為南亞唯一在經濟上和軍事上具有明顯優勢的地區大國。
2,在第三次印巴戰爭期間,美國擔心蘇聯在南亞起到支配作用,因而在戰爭中採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
盡管美軍並未直接參與戰爭,但戰後印度同美國的關系還是降到了最低點。由於印度逐漸成為蘇聯推行南下戰略的前哨基地和對抗中國的戰略夥伴,印蘇關系持續升溫。
美國清楚的看到,蘇聯正在利用同印度的關系進入南亞次大陸,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影響和勢力。美國在南亞的戰略收縮態勢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蘇聯實施南下印度洋戰略,為蘇軍進入阿富汗埋下了伏筆。
3,孟印巴三國關系的曲折變化。孟加拉國建立兩年多後,1974年4月,印、巴、孟三國外長就遣返戰俘問題達成協議,三國關系趨於正常化。
1975年10月孟巴兩國正式建交。1975年,孟加拉國發生軍事政變。新政府一反對印度的親密態度,大力發展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並開始恢復與巴基斯坦的關系。
之後孟印兩國之間又相繼發生了關於法拉卡河水分配糾紛、印度停止對孟軍援、兩國邊界沖突、非法移民問題等一系列事端,孟印關系發生嚴重逆轉。
8. 印度建國之後和什麼國家打過仗
跟巴基斯坦打了三次,分別是:
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1949),目的是爭奪克什米爾地區,結果是印度佔了五分之三,巴基斯坦佔五分之二。
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還是為爭奪克什米爾地區,結果是巴基斯坦丟了一些地方。
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當年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省發生動亂,印度介入,雙方由此開戰,結果是巴基斯坦喪失東巴基斯坦省,這片土地獨立為現在的孟加拉國。
第三次印巴戰爭後印、巴雙方還爆發過數次沖突,如1984年的錫亞琴冰川沖突、1999年的卡爾吉爾沖突等。
和葡萄牙打了一次,時間是1961年,葡萄牙在印度有幾塊殖民地:果阿、達曼、第烏,印度獨立時曾要求葡萄牙歸還,但沒得同意,最終印度等不下去了決定武力收復。
和中國打過一次,時間是1962年,這個網上大把介紹就不羅嗦了,這以後雙方還有些沖突。
另外2001年和孟加拉國發生邊界沖突,1987—1990年出兵斯里蘭卡介入與猛虎組織的作戰,1988年出兵馬爾地夫平息政變等。
9. 歷史 中國印度打過仗嗎
1962年10月至11月,在中印邊界全線發生了大規模的軍事沖突就是樓主說的中印自衛戰。這場戰爭既是一場軍事仗更是一場政治仗,在東西兩線,中國軍隊兵鋒所指之處,嚴格地以我方所主張的傳統習慣線為界。毛澤東在不同場合對此役給予了充分肯定,並預言,這一仗至少可以保證中印邊界10年穩定。 戰前,印軍根據其「前進戰略」,在全線蠶食和進佔了邊界線上大片中國領土。戰爭中,西線的中國新疆邊防部隊徹底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東線,西藏邊防部隊在殲滅了入侵麥線以北的印軍之後,乘勝追擊,進佔到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鷹窠山口一線和薩木維爾與金古底,在逼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的位置直望印度平原,迫使入侵中國領土的印軍全線潰逃。此後,在戰場全勝的情況下,中國軍隊單方面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實際控制線我方20公里以內地區,證明中方依然希望通過談判,而並不以軍事佔領來達到自己的領土要求。 中印邊界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東段靠近不丹邊境的達旺—申隔宗—德讓宗—邦迪拉地域展開的。在這一地區的兩個階段戰斗中,中方以4個師的兵力,全殲印軍3個旅,重創3個旅,另殲印軍5個旅的一部共8700餘人。戰前,印軍第四師第七旅已經把據點建立在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克節朗河一線(塔格拉圖),即使按照麥克馬洪線,這一地區也無可爭議的是在中國境內。盡管我們見到的麥線地圖在細節上辨讀有些吃力,但在這條線最西端的走向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最西端(圖左的第一個箭頭),麥線在東北—西南走出一個小弧線之後,向西大體平行地通向不丹邊境,而此時印軍的佔領地域按圖上表達則已經從這個小弧線的下端向西北方向走出一條45度線,深入中國領土約20公里。 當時的印軍第四師師長尼蘭詹·普拉沙德在他戰後撰寫的專著中(印度巴立特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THEFALLOFTOWANG》,中文版名《一個印度侵華將軍的自白》世界知識出版社版)也認為:「麥克馬洪只是憑他對地理的猜測,就從兼則馬尼到東部的不丹—西藏—印度三方交界點畫了一條藍色粗線,至少可以這樣說,這樣的畫法,就使塔格拉山脊的位置模糊不清了。」作為一個印軍戰場上的高級指揮官,普拉沙德用「至少可以這樣說」的字眼表述了他對克節朗地區歸屬問題的看法。而且,他在戰爭打響之前,曾多次向上級反映明確地理邊界的要求,遺憾的是,他的這種清醒的要求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因此他認為:「尤其奇怪的是,甚至到1962年,印度政府從未糾正過這一明顯的錯誤。顯然,外交部的某人一直沒有做好他的專業工作。這一疏忽是不能輕易加以原諒或者辯解過去的;主要由於這一錯誤,造成了關鍵性的爭執,後來的發展終於導致了戰爭。」 從後來的材料看,印方對中國的領土要求很難歸咎於某個外交部的工作人員,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1959年9月在印度議會上曾經公開表示:我們堅持麥克馬洪線,「我們認為這條線在某些地方劃的並不好,隨後我們,也就是印度政府就把它作了變動」。一條本來非法的地理界線,再由單方面一意孤行地作出變動,邊境沖突的發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10. 二戰中印度都幹了些啥
日本在1944年1月有過詳細的入侵印度代號「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企圖佔領英帕爾和科希馬等要地,進而控制整個東印度地區。
二戰中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的企圖是日本向西打,德國義大利向東打,最後雙方在中東會師,三國欲統治世界,印度橫亘在去往中東的道路上,怎能不挨揍呢?但是,我們的說,日本並沒有那麼輕松地打垮中國,大部分的兵力被牽扯在了中國本土,被調去列印度的部隊,人員並不多,還遭遇了英印聯軍和中國遠征軍的頑強抵抗,印度次大陸本土才倖免於日本的戰火。
1941到1942年初日本在北進政策遭到失敗後轉向了南下入侵東南亞,這一年日本所向披靡很快佔領整個東南亞,在佔領英屬緬甸時期重創英空軍力量,緬甸被日軍佔領後,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此時,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戰場和英印聯軍共同阻擊日本,此後同盟軍和日本在緬甸戰事焦灼了三年。
到1944年3月8日,日本緬甸方面軍發動英帕爾戰役("烏"號作戰)。日軍企圖奪取盟軍反攻基地英帕爾,威脅盟軍重要補給基地迪馬布爾,並切斷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從1944年3月到7月,英軍、英屬印度軍隊官兵在靠近緬甸的英帕爾地區與日軍在叢林和山地中鏖戰5個月,致使日軍傷亡5.5萬人,是當時日本歷史上最慘烈一敗。經過這一仗,日本試圖截斷中國戰場補給線、取得發兵印度「橋頭堡」的想法破滅。從此日本斷了西侵印度的想法。
英帕爾戰役,使印度本土免遭日寇的蹂躪,由此可見,印度是幸運的,如果,我們說如果日本拿下此戰役,以日本的的性格,戰爭死傷這么多人,又會有多少的印度平民死於日軍的屠刀之下。當然,歷史沒有如果,我們也不希望有這個如果。二戰結束後,印度人民強烈的獨立願望使印度在1947年脫離了英國的殖民走上獨立的國家。這一點來講,印度又是幸運的,當其他國還處在內戰之中時,印度便早早地走上了「強國富民」的道路。
縱觀二戰史,印度算是少有免於日本戰火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