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與西方市場經濟有何異同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基礎上的。以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的根本標志,也是區別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之點。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規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趨向合理,防止兩極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這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製度是根本不同的。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是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
(4)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離開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離開繼承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優秀傳統,離開博採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不可能順利建立和健康發展。
Ⅱ 中國與西方應該構建怎樣的經濟關系
在我國目前的高校招生上,經濟學的生源一般是相對合理的,文理兼收,有利於學科交叉融合,思維多元化。同時應看到的是文理分科只是應試教育的人為行為,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性,也不能說明表面形式的文理交融就比西方傾理有多大優勢,畢竟大學教學的重要性所佔比例更大。事實上大學實際教學中基本上是模仿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的,也就是倫敦經濟學院的許成鋼教授所說的「法國式教育」(許成剛,《經濟學、經濟學家與經濟學教育》),側重於數理能力的訓練,而不能達到許成鋼教授所說的「美國式教育」方法。即便是數理訓練也未必就一定是面向經濟學的嚴格的數理素質訓練,據筆者了解布置一所大學的經濟學中的數理訓練並不是針對經濟學學科本身,而是針對所謂的全校或全院的統一的數理公共考試,所造成的直接後果是往往與經濟學無關的學的多與經濟學有關的未學到,這就更容易對本就不模糊不清的經濟學科產生誤導。不少本科經濟學學生到畢業時還不知道經濟學是干什麼的,自己學的是什麼,與一般不了解經濟學誤混淆經濟學與管理學的沒有差別。或許在引用毫無意義的教條理論時能出口成章,滔滔不絕,也能夠對各種現象做所謂的經濟學分析(那是在玩弄文字游戲),但要他解釋或創新性的應用就不可能了。經濟學教學的滯後性與科研相脫節以及日益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是極不相稱的。 不是說每一個學經濟學的人都將從事經濟研究都能成為經濟學家,也不是說原來不是學經濟學的中途轉向經濟學的就不能成為經濟學家,綜觀我國的眾多著名經濟學家,真正經濟學科班出身的少又少之,多為半道出家,而且理工科出身的占絕大多數,這與我國曾經的學科劃分有關,但也說明了為什麼中國的經濟理論不夠完善。理工科對數學的能力要求高,對實際表現強調性強,如果把這些都移植到經濟學上來,經濟學將有淪為一種工具的危險性存在,在理論上包括與歷史、哲學等的學科的融合和對社會經濟現象本質的揭示上和抽象分析上會有很大局限性。這可以作為解釋中國正處於經濟轉軌的重要時期缺乏基礎理論支持的原因之一。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理論發展水平的標准可以認為沒有,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了,大概沒有比中國更有諾貝爾獎情結的了,需要明白的一點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側重的是原創性理論和突出貢獻性。我們可以找出種種理由來自我安慰,用以不可恢復性的生態環境破壞換取的經濟高增長率證明我們更側重於實際應用,不追求那些虛名,只要能有實際的經濟增長就可以了。但每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的日子總能引起中國經濟學界的騷動和眾多經濟學家的評說,這反倒表明了一個觀點,不是不在乎是在乎不起,不然就不會落寞之際還念念不忘。數學應用於經濟學的關系,筆者理解為數學就是數學,相對於經濟學來說它就是一種工具,過分誇大數學的作用,濫用數學模型進行經濟學分析,極有可能使經濟學公式化簡單問題復雜化。人類使用工具是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如果反被工具驅使將變得十分可笑。產權制度經濟學的科斯就在沒有藉助數學語言的情況下成功描述了他的經典理論科斯定律。有人說過經濟學可以而且是原本不需要藉助數學語言的,只是很少有能不藉助數學語言的人,只有極少數的天才才能做到。我們不迷信但不應該否認天才的存在。至少在一致傾向數理化的大形勢下要保留給部分給於用非數學語言進行經濟學基礎理論創建的經濟學者。 [!--empirenews.page--]反映一門學科發展程度的除了實踐檢驗,還有一種衡量標准,即學術水平的高低。目前中國的經濟學理論學術水平並不高。雖然也有部分學術期刊是高水平,更為普遍的是大多數的學術期刊水平讓人置疑。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在所謂的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要收版面費,版面費高低不等,多達四五千元,少則三四百元亦有之。暫不管其它學科,單以經濟學為例,不會沒有人不懂得投入產出理論,自己付出心血寫成的論文發表不但拿不到稿費反而要交版面費還要接受一系列不平等的要求,相信只要是理性經濟人就不會接受或進行這項經濟活動(可以看作經濟活動,實際市場程度要比這描述的要發達得多),現實恰恰相反,用趨之若鶩一詞並不為過。
Ⅲ 西方經濟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這個問題太大了,西方經濟學也有很多理論分支:宏觀、微觀、區域、比較。。。」等。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太寬泛了,不同時期,不同層面。這個話題夠幾十個經濟學家根據不同側重點寫幾十本書了。
Ⅳ 中國與西方國家經濟差距有多少
中國正在走在奔小康的康莊大道,正在和平崛起。中國當前與一等發達國家經濟總量相差10年,科技實力相差20年,國防實力相差30年。
中國過去十年經濟總量整整增長了200%,中國經濟總量2011年超過了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人均收入增長方面,2012年各地區城鄉人均收入增幅不盡相同,但都在10%以上,基本在12%至17%之間。中國正在和平崛起,未來的五至十年,中國經濟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增速大約在7.8%至8.2%之間。
過去的一年多時間,為中國經濟受到歐債危機沖擊,但中國經濟增長率依然達到了7.8%,同期印度為6.1%,美國為2.2%。2012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各行業先後實現見底回升,製造業景氣指數連續四個月由負轉正,溫和回升。2013年為中國經濟的恢復期,經濟運行態勢將會好於去年,經濟增長率有望實現7.8%至8.1%的增長,為全世界經濟增長之首。
2012年已經過去,最後一個月經濟有兩大看點:一是受蔬菜價格上漲推動,CPI將繼續回升;二是投資見效,製造業經理指數為50.6%,與上個月持平,從第三季度、第四季度GDP增速已出現小幅回升。
不僅如此,宏觀經濟在年末出現眾多可喜變化,先是PMI等先行指標持續回升,再是工業企業利潤增速轉正,一系列數據成為印證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最新證據。
2012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長7.8%,較三季度回升0.4個百分點,對應全年增速約為7.7%。基礎設施建設和商品房銷售的持續提速是拉動四季度相應工業生產和消費活動景氣度回升的主要驅動力。
2013年中國經濟還會穩定增長,增長率有望保持在7.8%至8.2%之間,穩增長成為2013年經濟發展的主基調,側重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並不會大起大落,既不會急劇增長,也不會大幅回落,屬於經歷歐債危機之後的恢復性增長。但由於鋼鐵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及其我國調控政策存在的變數,以及美國正忙於應對財政懸崖危機,美國經濟面臨6000億美元額度的增加稅收、減少財政開支的雙重夾擊,美國經濟後期難免重振乏力,如果態勢急轉直下惡化,將會拖累全球經濟的復甦和我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使我國經濟運行帶來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但我國經濟增長還會保持較高增速,並且通脹壓力輕微加大。
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7.8%,經濟總量超過50萬億美元,約佔全世界總量的16%,約為美國的39%,但美國近年僅保持較低水平的增長率,2012年僅為2.2%。 當前,美國經濟總量佔有全世界總量的23%,中國僅為16%,但再過10年,美國經濟總量佔比將會下滑到21%,中國則會上升為31%。
中國正在和平崛起,國家實力在持續增強,正走在奔小康的康莊大道。從2010年起的10之內,我國的經濟總量將會要再翻一番,到期就會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但現階段我國國民民眾收入水平高低懸殊,高低差距越來越大。我國經濟總量到2020年,大約中共創建100年,就有望和美國平起平坐,到20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會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再到2049年,在新中國創建100年的時候,就將會全面超過美國,但美國的綜合國力、國家實力、科技競爭力依然很強,不可小覷。
Ⅳ 分析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區形成的原因,如何減少區域差異
一、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區形成的原因:
1、地形原因:在當代科學技術條件下,地理環境對我國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區形成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也影響著開發的難易,進而影響著投資效益的大小、高低,久而久之又影響著區域整體開發水平,開發條件的差異。我國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區的形成,從宏觀上與我國三大地形梯度有某種聯系。我們不難看出,東部沿海屬一級地形,中部則在一、二級地形階梯之間,西部則完全屬二、三級地形階梯范圍。
2、歷史原因:我國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區的形成無疑與我國工業化的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有密切的關系。鴉片戰爭之後,資本主義的侵略,首先針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商埠的開辟,土地的割讓或租借,主要都在東部沿海地區。我國現代工業可以說也是從東部沿海登陸的。19世紀下半葉,隨著資本的入侵,外國資本和民族資本開始在我國發展有工業社會生產性質的工礦業。
3、政策原因:從投資政策上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選擇了優先開發東部沿海地區並逐步向西推進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投資的主要重點先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然後再不斷向中部和西部延伸,這就決定了我國東、中、西部在經濟上的發展差異,也就逐步演化成為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區形成的基礎。
4、 外資原因:自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增大,沿海和內陸的差異進一步擴大。這主要是由於東部沿海地區接近或易於與經濟發達區(太平洋經濟發達圈)的輻射源聯結,因而吸引外資多,產業較易與國際接軌,投資效益較高;對發展新產業、高技術產業、金融、商貿、信息等產業較有利。
二、減小東、中、西部之間的區域差異:
1、加強國家關於發展區域經濟的政策立法和實施工作。根據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特別是發達國家對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的經驗,不難發現,他們所實施的區域經濟政策,都以立法的形式規定下來,各地區則必須按照法規在總體目標一致的前提下,根據本區域的實情來進行調整實施。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的法規,在近兩年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有效利用中央財政撥款、外資和自籌資金。要發展西部地區,大量的資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應該主要集中精力抓有效的利用資金上,集中在教育、電力、道路和通訊等大而且重要的基本硬體設施上,以此來吸引更多的資金,特別是民間資本。
3、注重人才資本的儲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學者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以及貧富差距的決定因素」。在西部地區人才得不到應有的待遇,也沒有足夠的科研經費,這些都使得人才向東部和沿海城市轉移,給本來就需要大量人才的西部雪上加霜。
4、除對大型項目的資助外,應注意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從反映社會經濟環境的GDP中非農業比重這個指標來看,西部近幾年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除了如道路、通訊、水利等這些所必須由政府牽頭投資的重大項目之外,還可以利用政府資金來依據本地區的優勢建立起自己的優勢產業,從宏觀上帶動地區的發展。但面對西部地區的實情,其大型企業是少之又少,而且拉動力很有限。
5、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西部地區引資困難的原因除了基礎設施落後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也是其經濟體制的制約。具體來講就是,東部和沿海地區能吸引大量外資,除了獨特的自然優勢和廉價的勞動力之外,還得益於其良好的市場機制,就是它們所生產的產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在當地就可以進行直接銷售獲得利益。
Ⅵ 中國和中世紀西方經濟特點有何不同
中國的經濟主要還是農業經濟,西方中世紀的經濟已經由資本主義經濟出現。
Ⅶ 根據材料一,概括18世紀中國和西方經濟的基本狀況
基本狀況:中國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經濟總量穩居世界首位;
西方經濟總量遠遠低於中國,但工業生產開始騰飛。
表現:
政治上,美國和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大力擴展,而中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封建統治日益腐朽;
經濟上,英國發生工業革命,開始了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而中國還處在農耕文明時期;
思想上,西方啟蒙運動蓬勃發展,進一步促進了人類思想的解放,而同時期的中國思想保守、僵化。
Ⅷ 中國的經濟模式和西方的經濟模式有什麼區別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實行市場和計劃經濟相結合,西方實行市場經濟
Ⅸ 古代東西方文明的經濟類型有什麼區別
古代東西方文明的經濟類型區別在於:古代東方文明經濟類型以農業文明為主,古代西方文明經濟類型以商業文明為主。
中國是典型的大陸型農業大國,直到近代還保留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西漢前期,商品生產、商品經濟雖有發展,但自給自足的經濟仍居於統治、支配地位,其突出表現是農業缺乏地區性的分工,糧食主要靠本地供應漢政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把商人置於受打擊、受排斥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漢代是根本不可能大力發展商品生產的
這與羅馬的非自給自足的非穀物為主的農業經濟結構不同公元前二世紀以後,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國家還是個人,各個生產部門都廣泛地使用奴隸,並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羅馬成為「以生產剩餘價值為目的」的典型奴隸社會其中一個突出表現就是農業出現了明顯的地區性分工,而且在奴隸主農庄中商品生產佔主導地位羅馬「以生產剩餘價值為目的」的奴隸社會就是在上述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漢代和羅馬在對待農業的態度上,相同點是都非常重視和提倡農業,鼓勵人民務農,把農業視為立國之本、財富之源但是,漢代所提倡的農業,是一家一戶個體小生產的農業,商品率低而羅馬共和國後期所倡導的農業,主要是中小型農庄,甚至包括大農場在內
Ⅹ 西方主流經濟學能解釋現代中國的經濟嗎
不能,中國的經濟整體環境和西方不一樣,西方是市長經濟,中國雖然嘴上說是市場經濟,但在大環境下其實是屬於政策控制型市場經濟,不能直接用開放經濟領域的原理來解釋,也解釋不通,舉例來說,比如股市,全世界都在漲中國都能跌爆了,要不然怎麼外國人從來不炒中國股票?中國企業要跑去外國上市?還有游戲機市場也是這樣,要是放在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這都是一個巨大的產業,但是在中國卻因為中央一句話,生生把整個產業給徹底掐死了,因此在中國衡量經濟首要要分析政策,而政策又是少數人制定的,所以中國才會是靠關系才能成功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