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的蟒蛇有多少種類
蛇類動物是動物界中的一個大家族,也是爬行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類。目前已發現世界上約有蛇類近3000種。
我國蛇類資源比較豐富,也是產蛇最多的國家之一,但大多分布於長江以南諸省區,長江以北蛇較少。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大約有蛇219種,其中毒蛇類約有50多種,包括16種海蛇(均為劇毒蛇),陸地產劇毒蛇10多種,其餘為無毒蛇。從總體來看,還是以無毒蛇種類居多。
『貳』 蛇都分什麼種類
蛇是脊索動物門、爬行綱下的一類動物,是爬行綱動物演化史中最遲出現的類群。蛇的外形細長,身體具體由頭、軀乾和尾三部分組成,無四肢;周身被鱗;頭部形狀各異,鼻孔位於吻側,但終生海棲的海蛇科種類則居於吻背;尾部會明顯地短於頭體長。蛇類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葯用價值。
在地球上,除南北極以外都會有蛇的分布,喜暖的蛇絕大部份會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而溫帶和寒帶地區,蛇的數量和種類都很少。《The Reptile Database》中記載著全世界有蛇3425種,中國有241種。據趙爾宓《中國蛇類》記載,中國有205種蛇類,而且蛇類新種和新記錄不斷增多。在中國,蛇類具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和資源優勢的特點,是全球最為豐富的蛇類資源國家之一。新中國以來,一直都很重視蛇類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管理。
蛇可歸納為3亞目,即盲蛇亞目、原蛇亞目、新蛇亞目,下屬有18科,380餘屬。
盲蛇亞目是最原始的蛇類,多具後肢帶,全身均勻覆蓋覆瓦狀圓鱗,無腹鱗分化,眼隱於眼鱗之下。這種蛇分布於世界上各個溫暖地區,身體粗細一致,頭尾均短,外形略似蚯蚓,多營穴居生活,食物多為蚯蚓、白蟻等各種地下無脊椎動物。原蛇亞目是大中型的原始蛇類,多有後肢帶殘余,下面有九科。新蛇亞目是一種進步的蛇類,肢帶已經完全消失,其中一些種類還進化出了毒牙和毒腺,是高效率的捕食者。包含了現存的全部毒蛇和大多數無毒蛇,分布非常廣泛,世界上大多數地方均能見到。下面有6科:瘰鱗蛇科、游蛇科、穴蝰科、眼鏡蛇科、海蛇科、蝰蛇科。
『叄』 蟒蛇的品種有哪些
球蟒 血蟒 緬甸蟒 黃金蟒 網紋蟒 杜氏蚺 紅尾蚺 玫瑰蟒 綠樹蟒 綠水蟒 紫晶蟒 白吻蟒 彩虹蟒 橡皮蟒 環紋蟒 地毯蟒 棕沙蟒 斑點沙蟒 粗鱗沙蟒 非洲沙蟒
翡翠樹蚺 非洲石蟒 太平洋樹蟒 所羅門樹蟒 亞馬遜樹蟒 澳洲鑽石蟒 澳洲迷彩蟒
哥倫比亞彩虹蟒 翠青蛇 玉米蛇 花浪蛇 青鞭蛇 過山刀 領紋蛇 赤鏈這些都屬於蟒蛇類,圖片上傳不了,抱歉!
『肆』 蛇在中國有多少種
蛇在中國有216種。
今世界上的蛇約有3000種,其中毒蛇有650多種。中國蛇類216種,毒蛇65種。
蛇的個體差異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島的馬丁尼亞、巴貝多等島上的盲蛇,是世界上最短的無毒蛇,只有9厘米長,最長不過11.94厘米。最大的毒蛇是眼鏡王蛇,最長達5米多。分布在東南亞、印尼和菲律賓一帶的蟒蛇,一般都超過5米,最長的可達10米左右。
而南美洲的水蟒則更大,體重200公斤左右。有記錄最大的蟒蛇是印度尼西亞捕獲的網紋蟒,長14.85米,重447公斤,取名為「桂花」。世界上陸生蛇中最毒的蛇為細鱗太攀蛇(俗稱內陸太攀蛇),毒液毒性位居榜首,是不折不扣的毒蛇王。
世界上還存在著一種名叫海岸太攀蛇的蛇,很多人誤以為海岸太攀蛇更厲害,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海岸太攀蛇在的毒性稍微較細鱗太攀蛇弱。
1989年9月上旬,中國湖南宜章莽山地區發現「青龍」屬蝮亞科烙鐵頭屬,並將其命名為「莽山烙鐵頭蛇」,現已更名莽山原矛頭蝮,僅存幾百條,堪稱一代「國寶」。
其實在我國還有很多比莽山烙鐵頭還珍稀的蛇。不過現在價值並沒有新聞那麼誇張,野生的一萬都可以買幾條了,但價值和稀有不掛鉤。

(4)中國蟒蛇品種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最大的十種蛇
1、尖吻蝮
尖吻蝮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屬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一個品種。尖吻蝮又稱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百花蛇、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台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尖吻蝮全長120—150厘米,大者可達200厘米以上。頭大呈三角形,與頸部可明顯區分,有長管牙。尖吻蝮也是我國第三大的毒蛇。
尖吻蝮在中國分布范圍大致在東經104°以東,北緯25°到31°之間。已知的分布地區有安徽(南部)、重慶、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廣西(北部)、貴州、廣東(北部)及台灣省。在中國分布較廣,其中以武夷山山區和皖南山區貯量最多。中國之外只見於越南北部。
2、棕黑錦蛇
棕黑錦蛇中文俗名黃花松、烏蟲。游蛇科,錦蛇屬。全長1.5m -1.9m,體重0.5-1.5千克。隨產地不同顏色差異較大。湖南浙江的顏色較淺;北京的顏色鮮艷,花紋明顯;
東北的顏色深基本是黑色活動於平原、山區的林邊、草叢、耕地,亦到人住宅附近甚至進入房內。性情比較溫和,不受威脅時,一般不咬人。以鼠類為食,亦吃鳥類及鳥蛋。
棕黑錦蛇主要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新賓和清原)、河北、山東、湖南、湖北、浙江、西伯利亞、朝鮮、北京、日本。
3、赤峰錦蛇
赤峰錦蛇是游蛇科,全長2m左右。背面黃褐色或棕色,腹麵灰白色,沒有黑斑或有不明顯的黑斑。主要生活於平原、丘陵、山地的林邊、田園、水域附近,亦可進入人住宅。屬無毒蛇。
赤峰錦蛇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遼寧、河北、內蒙古、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赤峰錦蛇在我國分布遠較棕黑錦蛇廣;為遼寧廣布種,但數量上不多.
4、滑鼠蛇
滑鼠蛇(學名:Ptyas mucosus),俗名:烏肉蛇、草錦蛇、長標蛇、水律蛇、山蛇,是一種無毒蛇。背面黃褐色,體後部有不規則的黑色橫紋。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南方地區,生活於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平原地帶。蛇性情較兇猛,攻擊速度快,捕食鼠類、蟾蜍、蛙、蜥蜴和其它蛇等。
滑鼠蛇是中國所產無毒蛇中的較大者,成蛇體長而粗大,一般在1500mm以上,有的可達2000mm左右。在中國分布於: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其它分布於:印度、阿富汗、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
5、黑眉錦蛇
黑眉錦蛇是大型無毒蛇,全長可達2米左右。黑眉錦蛇別名家蛇﹑秤星蛇﹑菜花蛇(雖王錦蛇也稱菜花蛇,但四川、貴州一帶稱黑眉錦蛇為菜花蛇)﹑黃頜蛇﹑枸皮蛇﹑黃喉蛇﹑慈鰻﹑黃長蟲﹑廣蛇等。
黑眉錦蛇是我國最常見的蛇之一,黑眉錦蛇中國分布:各個省(區)。其它國家分布:朝鮮、越南、馬來半島北半部,寮國、緬甸、印度(大吉嶺,阿薩姆)、日本。
6、烏梢蛇
烏梢蛇 ,俗稱烏蛇、烏風蛇,為游蛇科烏梢蛇屬體形較大的蛇。分布范圍很廣,是我國較為常見的一種無毒蛇。烏梢蛇長勢快適應性強、抗病力高、市場暢銷、很適宜人工養殖。
烏梢蛇別名烏蛇、青蛇、一溜黑、黑花蛇、烏風蛇、烏風梢、烏風鞭、風梢等。成蛇體長一般在1.6米左右,較大者可達2米以上。
烏梢蛇廣泛分布於河北、河南、陝西、山東、甘肅、四川、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區)、廣東、廣西(上林縣、靈山縣地區居多),國外未見報道。
7、王錦蛇
王錦蛇是我國最常見的大型無毒蛇,在我國除了蟒蛇以外最大的無毒蛇,其他中文俗名:臭王蛇、黃喉蛇、黃頜蛇、王蛇(四川)、錦蛇、黃蟒蛇、王蟒蛇、油菜花、臭黃蟒、棱錦蛇(黑龍江)、
棱鱗錦蛇(福建)、菜蛇、王字頭(貴州)、菜花蛇(湖南、湖北)、松花蛇(貴州、四川)、臭青公母(台灣)、菜花蛇(江蘇,浙江,江西,四川)、臭黃頷。
王錦蛇是一種游蛇科蛇類,體大兇猛,且無毒,遇到同類會相互殘殺。廣泛分布於河南、山東南部(以前分布較多,隨著近年來生態環境的惡化和人為因素等,現在較為少見),陝西、四川、雲南、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地。
8、莽山洛鐵頭
莽山烙鐵頭的重量是烙鐵頭蛇的十倍以上,由於體形巨大毒液分泌量也隨之增大,一旦被咬,它的蛇毒會隨著血液在人體內迅速發作,如不及時處理,死神一定會如約而至。
成年蛇體長至少2米以上,重在3千克以上,已捕獲的最重者達17.75千克,超過《吉尼斯世界紀錄》記載的最重毒蛇的15.44千克。
莽山烙鐵頭也稱為莽山原矛頭蝮,全長可達2m,是蛇亞目蝰蛇科下的一個有毒蛇種,主要分布於中國的湖南省。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9、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又稱山萬蛇、過山峰、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等。相比其他眼鏡蛇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
眼鏡王蛇為大型蛇類,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最大全長記錄中國3,806(3,276+53)mm、中國之外5,580mm,比無毒蛇網錦蛇要大的多。眼鏡王蛇分布在中國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廣東(全省分布)。國外分布於東南亞和南亞。
10、緬甸蟒
緬甸蟒也有人稱為緬甸岩蟒,又叫南蛇、琴蛇、雙帶蚺,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亞洲岩蟒的亞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種蛇類之一。它是東南亞地區的本土品種,多居於熱帶雨林里。
在一些接近水源的地方較容易接觸到它們,有時也會出沒於樹木上。緬甸蟒以體型巨大著稱,在亞洲緬甸蟒是第二大蛇,僅次於網紋蟒,緬甸蟒身長可達6米,體重可達90公斤。
緬甸蟒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北部;我國見於廣東、廣西、福建、雲南、海南、貴州、湖南,等地。是中國最大的蛇,沒有之一。
『伍』 在中國常見的蛇有那些
一、白眉蝮蛇
白眉蝮蛇多分布於東北長白山一帶。春秋兩季多集中在墳堆草叢冬眠場所附近活動;夏季秋初多分散活動於稻田、耕地、溝渠、路邊、村舍、園林。是一種小型毒蛇,一般不主動攻擊人。
二、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在中國西南與華南地區常有出沒,通常棲息在草地、空曠坡地及樹林里。相比其他眼鏡蛇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
三、竹葉青蛇
竹葉青蛇分布於中國、越南、緬甸、印度、泰國等國家。多於陰雨天活動,晴天的傍晚亦可見到,常吊掛或纏在樹枝上,以蛙、蜥蜴、鳥和小哺乳類等動物為食,具攻擊性,有毒。

四、黑眉錦蛇
黑眉錦蛇分布在我國河北、山西、陝西、甘肅、西藏、四川以東的廣大地區以及海南、台灣等島嶼。黑眉錦蛇的主要特徵是頭體背面黃綠色或棕灰色,眼後具一條黑色眉狀紋。
五、青環海蛇
青環海蛇分布於中國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台灣近海。前溝牙類劇毒蛇。長1.5—2米。其軀幹略呈圓筒形,體細長,後端及尾側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黃色或橄欖色。全身具黑色環帶55—80個。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魚類。卵胎生。
『陸』 中國蟒蛇的種類和分部
只有分布於新疆等沙漠地區的東方沙蟒(Eryx tataricus)、紅沙蟒(Eryx miliaris)和雲南、廣西等地的緬甸蟒(Python bivittatus)。
東方沙蟒,為蟒科沙蟒屬的爬行動物,俗名土棍子。雌性成體較大,可達1米2。雄性則要小得多,長度不超過75厘米。分布於蒙古、伊朗、哈薩克以及中國大陸的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等地,生活習性為穴居。其常生活於於沙土或黃土、粘土地帶。一般認為4歲性成熟。
紅沙蟒體長一般不超過1 m,頭、頸區分不明顯,尾短、末端鈍圓當地人稱其為「土棍子」或「兩頭齊」。紅沙蟒眼小,瞳孔直立,有的眼已退化。背部灰色、沙褐色或紅褐色,有不規則的黑色橫斑腹麵灰白色,散有黑色點斑。通體被覆較小鱗片,背鱗更小,平滑或起棱,環體一周60枚以下;吻鱗及唇鱗上沒有唇窩,尾下鱗單行。有些分類學家認為和東方沙蟒是一個種。
緬甸蟒,也稱為緬甸岩蟒,又叫南蛇、琴蛇、雙帶蚺,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亞洲岩蟒的亞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種蛇類之一。
『柒』 我國蟒蛇有幾種
水蟒屬蟒科。蟒科下面共分大約8個屬,39種蟒蛇。水蟒屬於水蟒屬。人們普遍認為,像所有的蟒蛇一樣,水蟒捕捉獵物的時候,不是把它們一下子就獵殺,而是用身體把它們緊緊纏繞,讓它們窒息而死,再把它們的屍體整個吞下。蟒蛇的嘴可以張得很大,吞下比它們的頭還大的獵物也不在話下。一個大的獵物,足夠蟒蛇花費幾個星期的時間去消化。
世界上許多體型特別大的蛇都屬於蟒科。但並非所有的蟒蛇體型都很大,有些種類的成年蟒蛇身長不過50厘米。
不同種的蟒蛇色彩和形態有很大的差異。它們的特點在於退化了的髖骨和後腿,看上去像是一對活動的骨距。水蟒和其他大蟒蛇有幾個顯著的區別,首先是它們的骨骼結構不同。其次是小水蟒直接從母腹中產下來,其他大蟒蛇則是產卵。大蟒蛇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水蟒分布的區域較廣,世界各地區都有。
參考資料:http://www.nre.cn/htm/03/dw/2004-12-22-14567.htm
『捌』 蛇的種類
1、盲蛇科(Typhlopidae)
約6屬約229種。分布於非洲、亞洲及大洋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少部份分部於中美洲。小型蛇類,形似蚯蚓,頭小尾短,圓柱形,從頭至尾粗細一致。最小種類全長僅95毫米,如小盲蛇;最大種類為非洲的巨盲蛇,全長可達775毫米。
一般全長150-毫米,僅上頷具齒。口小,位於頭端腹面;眼小,不明顯,隱於半透明的眼鱗下;背鱗、腹鱗分化不明顯,通身被鱗為大小一致的圓鱗。頭骨連結牢固,適於掘土穴居。體內有骨片狀殘余的腰帶(後肢附著骨)。

5、游蛇科(Colubridae)
有近300屬約1400種,包括2/3現存蛇類,是蛇目最大科,可分為多個亞科。頭背面覆蓋大而對稱的鱗片,背鱗覆瓦狀排列成行;腹鱗橫展寬大。上頜骨不能豎立,其上生有細齒;
少數種類為後溝牙類毒蛇,即最後2-4個細齒形成較大而有縱溝的溝牙。形態和習性多樣性豐富,樹棲、穴居、水棲或半水棲。卵生。中國有36屬141種,分隸於閃皮蛇亞科、鈍頭蛇亞科、游蛇亞科和水游蛇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