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文化有何特點
具體主要有如下一些特點: 一、有等級,無平等。無論是在家族層面,還是在社會和國家層面,中國文化都表現出強烈的等級性。家族的等級性立足於血緣。而社會和國家的等級性是家族等級性的進一步推演。等級性的實質是不同等級的人具有不同的資源配置權,尤其是具有不同的剩餘分配權。一般而言,等級越高,其所具有的分配權就越大,其享受的待遇就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所謂平等,只能是同一等級內部的平等,並沒有全社會的平等。所以,有等級就必然無平等。因為平等應當是一個整體范疇,而不是一個局部范疇。 二、有強勢,無弱勢。中國文化本質是為強勢服務的。這也是文化等級性的一個必然結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雖然都具有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但相互間權利與義務是不對稱的。對強者而言,是權利大於義務;對弱者而言,是義務大於權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反過來是絕對不行的。有的同志認為中國文化具有人本的特點,其實這是一個不太准確的說法。民本與人本是本質完全不同的兩個范疇。人本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的范疇,而中國文化所體現的只是民本范疇。民本的目的為了強者,是最終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人本的最終目的是所有人。所以,民本只是一個局部范疇。當然,中國文化所具有的現實主義精神是非常明顯的,但這種現實主義導致的是一種以人為中心,而非人本;因為這種以人為中心只是以少數人為中心,只是以強者為中心,而非以所有人為中心。 三、有傳統,無創新。祖宗之法不可變,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頑固特點。由於缺乏創新,所以中國文化實質是一種靜止的文化,或是一種循環的文化。雖然有局部的變革,但充其量只能算是枝葉的修剪或是對整體的一種修飾。其修飾的結果往往表現為對原有本質的進一步深化,而不是實質的變化。這里中國文化沒有創新根本原因不在自身。任何文化本身都是極具創新力的。中國文化缺乏創新,根本原因是外在力量的壓抑,尤其是強勢利益集團的壓抑。創新意味著改變,意味著對傳統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所以,創新總會遭到原有利益集團的抵制和摧殘。在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不均衡的社會結構造成的格局是:強勢太強,弱勢太弱。所以,在中國封建社會,創新除非對強勢有利,否則,創新的結局是可想而知的。 四、有人治,無法治。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本質是人治社會。人治社會反映在文化上,必然是一種人治文化。反過來,人治文化又促生和鞏固了人治社會。德治是人治的必然要求。要實現人治的有效性,道德自律就是一個關鍵的環節。周公在總結商殷滅亡的教訓時說:「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儒家認為:「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里修身是起點,中經齊家,終於治國、平天下。另外,統治者也是歷來喜歡人治,而不喜歡法治的。因為人治為統治者提供了極大地掠奪空間,而法治則不能,因為法治對統治者也是一種約束。所以,專制制度與人治文化是相伴而生的。人治文化是專制制度的寄生物,專制制度是人治文化的進一步推演。 五、有禮節,無理性。中國文化在「禮」方面的表現是相當豐富的。中國人的一切社會活動,無不納入「禮」的范疇。有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等。在中國古代,各朝都設有專門管理禮制的官職。在周代,禮制的管理屬於宗伯,後世逐漸演變,就成了禮部。「禮」的實質是「利」。「禮」是形式和手段,「利」是內容和目的。在中國,「禮」體現的本質是不平等,是封建等級制度。「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成了統治階級維護特權利益的提防。所以,中國的「禮」是一種不合「理」的「禮」。這種「禮」只會加劇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均衡,不斷造成社會的動盪,其結果是既失去了「禮」,也失去了「理」。所以,「禮」必須建立在「理」的基礎上;否則,只會產生局部均衡,不會產生整體均衡,只會產生短期效益,不會產生長期效益。所以,禮儀之邦不等同於理性之邦。從長遠來看,理性是一個國家強盛的基礎條件。一個國家要實現持久發展,不僅需要「禮」,更需要「理」。
② 中國有什麼特點
1 我們黃皮膚
2 我們黑頭發
3 我們人才輩出
4 我們中有帥哥美女
5 我們有悠久的歷史
6 我們有廣闊的疆域
7 我們充滿智慧
8 我們造出了長城
9 我們造出了都江堰
10 我們造出了故宮
11 我們要舉辦世博會了
12 我們要舉辦奧運會了
13 我們說漢語
14 我們的語言很復雜
15 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
16 我們的國家地廣物博
17 我們的人多
18 我們的人遍布全球
19 我們有56個少數民族
20 我們全國人民團結在一起
21 我們有偉大的中國和諧用語黨帶領
22 我們發明了指南針
23 我們發明了火葯
24 我們發明了紙
25 我們出產絲綢
26 我們出產陶瓷
27 我們發明了茶道
28 我們新疆的葡萄和哈密瓜很甜
29 我們的江南出產美女
30 我們的四川有丹巴美人谷
31 我們有大熊貓
32 我們有麻婆豆腐
33 我們有北京烤鴨
34 我們有紅燒蹄膀
35 我們有內蒙古大草原
36 我們的成吉思汗曾踏平亞歐大陸
37 我們內蒙古的羊肉又鮮又嫩
38 我們新疆的姑娘能歌善舞
39 我們有少林寺的和尚武功高強
40 我們有氣功大師
41 我們有清廉的官吏
42 我們有文明的國民
43 我們有發達的經濟
44 我們有便捷的交通
45 我們有國色天香的牡丹花
46 我們有貂嬋
47 我們有王昭君
48 我們有楊貴妃
49 我們有西施
50 我們有諸葛亮
51 我們有很多成語
52 我們有很多諺語
53 我們有很多名人名言
54 我們有魯迅
55 我們有秦始皇
56 我們有毛主席
57 我們有唐太宗
58 我們有武則天
59 我們有項羽
60 我們有康熙
61 我們有紀曉嵐
62 我們有詩
63 我們有詞
64 我們有對聯
65 我們有流行音樂
66 我們有古典曲子
67 我們有曹雪芹
68 我們有《紅樓夢》
69 我們有《三國演義》
70 我們有《西遊記》
71 我們有《水滸傳》
72 我們有孔子
73 我們有孟子
74 我們有老子
75 我們有莊子
76 我們有韓非子
77 我們有屈原
78 我們有春節
79 我們有端午節
80 我們有重陽節
81 我們有中秋節
82 我們會劃龍舟
83 我們有月餅
84 我們有粽子
85 我們有十二生肖
86 我們有星占術
87 我們有網路
88 我們有騰訊
89 我們有搜狐
90 我們有巴金
91 我們有郁達夫
92 我們有冰心
93 我們國家自行車最多
94 我們心靈手巧
95 我們聰慧過人
96 我們讓外國人汗顏
97 我們有桂林山水
98 我們有大好河山
99 我們都有一顆愛國心
100 我們都是中國人!
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特
③ 中國傳統文化特點都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特徵
總的來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三個特點:
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農耕型文化特點。
千百年來,人們生長作息於「黃土地」,把土地當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悠悠歲月中,炎黃子孫養成了一種踏實誠懇敦厚篤實的性格。土地觀念是農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國古代每個村社都有土地廟,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壇、地壇祭拜天地,象徵性地躬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農業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規律,要求人們事事腳踏實地,不違農時,循序漸進,卻忌好高騖遠,脫離實際,拔苗助長是不行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實用文化的特色。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農、醫、藝四大實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視倫常日用,而不企求來世與天國;在思維方式方面,強調「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精神。
農耕型文化把人際關系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作為理想目標。孔子高弟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在民族關繫上,我們的祖先歷來推崇文治教化,主張:「協和萬邦」,形成了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傳統。小農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市場需要而是為了自給自足。為了保證這種簡單再生產的順利進行,需要的是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強調個人必須服從社會、群體的利益,否定個體的獨立意識,將個人融化於群體之中。
農業社會靠天吃飯,在天人關繫上,不強調其對立的一面,而強調其同一的一面。所謂「天人合一」,就是要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小農生產所追求的是滿足自身需要的使用價值,而不是經商贏利的交換價值。因此,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平均」思想。儒家講「不患貧而患不均」,墨家講「兼相愛」、「交相利」,都符合小農的「平均」思想。另外,小農生產規模小、狹,生產過程簡單,生產秩序穩定,因而人們常常處於自我滿足的狀態,缺乏開拓精神與競爭意識。
2、「先祖者,類之本也」為血緣紐帶的倫理型特點。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會都是在血緣親族的基礎上形成的。敬祖孝親、承宗接代、綿延世澤的「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治秩序的核心觀念。
夏、商、周的宗法制度是從氏族社會的血緣關系脫胎而來的。周王自稱天子,即上天的兒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的兄弟們則受封為諸侯或卿大夫。宗法制度不僅適用於同姓貴族,也適用於周朝分封的異姓貴族。同姓貴族之間是兄弟叔伯的關系,異姓貴族之間為甥舅親戚關系。無論是同姓貴族或異姓貴族,都用血緣紐帶聯結起來,成為一鋪堅韌的巨網。
孔子如此重視孝道,主要是要運用血緣紐帶來維護傳統社會的禮治秩序。漢武帝時,董仲舒根據他的「陰卑陽尊」的神學理論,提出了「三綱」說:「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陽居主導地位,陰居從屬地位。因此,君臣、父子、夫婦都成了統治與服從的關系。「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這樣一來,就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統治與服從的關系說成是上天的安排,是神聖不可侵犯和永遠不可改變的了。
「三綱」是一種「身份取向」,「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適在「身份取向」條件下各種人際關系的永恆道德規范。從總體上說,「三綱五常」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學說和「禮治」思想的發展。後人因而統稱之為「綱常名教」。它實質上是中國傳統社會禮治秩序的總綱。
中國封建社會的人際關系被概括在兩個「五倫」的公式中:
Ⅰ天、地、君、親、師 Ⅱ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前者是五倫的本位,後者是五倫在人際關繫上的推廣。《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關羽、張飛是政治關系,君臣關系,為什麼要桃國三結義,成為拜把兄弟?因為只有建立這樣一種親族兄弟關系,才能找到一種比他們那種政治關系更可靠的紐帶。
在封建時代,中國有兩個最高的價值准則,一個叫忠,一個叫孝,忠是政治概念,自願的服從和追隨就叫忠。孝又叫肖,即效仿,子女追隨服從父母就叫孝。忠孝的觀念,在今天仍然存在,只是在形式上有些變化。例如,我們常用「聽話」這個詞,評價一個好下屬,一個好孩子。聽話是什麼意思,當它作為一個政治價值時,無非就是「忠」,當它用來評價小孩子時,無非就是「孝」。
3、「君師者,治之本也」的君師合一的內聖外王型文化特點。
中國封建社會里,政治權力的最高代表是君王,倫理權威的最高代表是聖人。君師合一,就是政治與倫理合一。儒家講求的內聖外王之道是君師合一的理論體系,也就是「倫理——政治」型文化範式的基本架構。
孔子的「禮」屬於外部制約,「仁」屬於內心的自覺。「禮」講的是客觀的社會規范,「仁」講的是主觀倫理修養,後者即所謂「仁」學,或「內聖」之學;前者即所謂「禮」學,或「外王」之學。在孔子那裡,兩者是渾然一體的。
孟子講的性善論、養氣論、仁政論等,都是把重點擺在個人修養上,即擺在「內聖」上。《大學》則強調以個人修養為出發點,全面闡發了修齊治平的「內聖外王」之道。到了宋朝,程朱理學以「內」為本,以「外」為末,進一步發展了這種「內聖」路線。這樣,在價值取向上,就特別重視道德的培養。它的積極的一面是尊德性,重氣節,鼓舞人們自覺地維護民族利益和社會正義,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直到「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在這種倫理型文化哺育下的知識分子和人民大眾中,曾經涌現出無數英雄人物,他們在與內外黑暗勢力的搏鬥中,一往無前,堅忍不拔,在國家存亡絕續的歷史關頭,表現為凜然正氣。如,齊有太史簡,晉有董狐筆,秦有張良椎,漢有蘇武節,蜀有出師表,宋有岳飛魂,晉有渡江楫,南宋有狀元宰相文天祥的《正氣歌》等,他們在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出的文化氣質與道德情操,永遠激勵著後世的仁人志士。但是,這種倫理型文化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就是片面強調道德的培育,而忽視知識的研討與功利的追求。這種文化觀念發展的結果,在知識分子中蔚為空談心性,輕視實踐的風氣。一味向內心尋覓「天理」、「良知」,而無心於向外探索,終至堵塞了追求知識,發展科學,改造世界的道路。
儒學到漢代定於一尊以後,已具有準宗教的性質,君師合一,實際上起著政教合一的作用。一方面,皇帝被稱為天子,代表上帝。另一方面,皇帝又獨尊儒術,禮拜孔聖人。君師相依相護,有利於封建國家的安定。中國的儒學提倡賢人作風,缺乏智者氣度,跳不出「內聖外王」的窠臼,因而妨礙了科學思維的發展,阻滯了向近現代文化的轉型的過程,其內向性、封閉性的消極作用,未可低估。這種消極作用,也表現在建築文化上。如中國傳統住房的特點是構建一個四合院,採用封閉式的環形結構,從形制上體現了這個家族的排他性。用高厚的圍牆,把住宅與外界屏隔開來。舊式四合院的中心建築是堂屋,這個最大最好的堂屋,通常不住人,而是作為整個家族權力的象徵,中間供奉祖宗牌位,並且是家族會議的議事所。堂屋周圍的側房和廂房,才是住人的房間,輩份較高者住在右側(古人尚右),輩份較低者住在左側,四合院把這個家族作為一個獨立的血緣單位、經濟單位於外部社會隔離開來。北京的故宮盡管是皇宮,在形制和功能上實際恰也是一個富麗堂皇的大型四合院。中國古代的城市是四方城。長城也是一種空間上擴大的四合院,古人建長城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防禦外族,也是為了隔斷華夏與外族的關系。所以在中國,家是四合院,城是四方城,國則有長城。杭州的胡雪岩故居也典型地體現了這一點。這里有一個很令人深思的歷史問題,至今未被歷史學家注意。
以上從「農耕文化、血緣紐帶、君師合一」三個方面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基礎、價值取向及其特殊品質,其中,天地是農業經濟之本,宗親是血緣關系之本,「君師合一」是倫理政治之本。
中華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長期融匯而形成為一體的。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對於我們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具有堅韌的凝聚作用。它的多元融匯進程對於我們接納和消化異質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這些優良傳統值得我們格外珍惜。但另一方面,以儒學為中心的倫理型文化具有向內追求和自我封閉的傾向,其消極面至今還造成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心理障礙,對此又不可不加以批判和改造。
④ 中國的特點
中國的特點
1)人民韌性大,堅忍
2)凡事差不多,沒所謂
3)偏重權力,好以權謀私,公私不分
好的地方
1)心胸開闊
2)克苦耐勞
3)有人情味
⑤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你們知道中國文化有哪些特點嗎
我覺得最能體現中華文化就有一本《易經》,《易經》號稱眾經之首,幾乎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易經》乾卦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骨,奮斗向上,自強不息。我覺得這一點是非常明顯的一個特點。
⑥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6)中國的哪些特點很中國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舉例:
1、時節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3、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4、民間工藝: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等
⑦ 中國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文化的特點有
1、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最顯著的標志。每個漢字都有其形成演變的歷史。獨特的楹聯通過獨特的書法表現出來,鈐印上獨特的名章與閑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裝飾。其他諸如中華繪畫、建築,以至飲食、服飾等,都有其極強的個性。
2、中國文化具有主體性
即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梁漱溟說:「中華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
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3、中國文化具有持續性
即既成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
4、中國文化具有多元性
中國文化是由不同的異質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本來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地域文化,後來才合成一個大體統一的華夏文化。到公元一世紀初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大多數的時間里,在中國儒、道、釋三種文化是同時並存的。
5、中國文化具有變通性
留下了許多選擇的空間,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中國人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民間就變成了一個詞兒叫變通,什麼都可以變,什麼都可以通。在中國,法律上允許的和法律上禁止的都可能禁止,也可能允許,很靈活。
⑧ 中國特色具體表現有哪些
經濟上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創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以市場調節為主,同時加以政府的宏觀調控,開創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大力吸引外資以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制度的特色
政治上
「一國兩制」,大陸實行社會主義,香港、澳門、台灣實行資本主義。
「民族自治」,少數民族的領導權在自己本民族人的手中。
經濟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樣可以在對外貿易上獲利。發展勞動密集型產
業,我國人口眾多,解決就業問題非常重要。
文化上
對內繼承和發揚自己本民族多樣的文化。對外宣傳自己的文化,通過海外華僑、華人、留學生、中資機構等對所在國進行文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