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地震多發地區有哪些
中國地震多發地區有新疆、四川、台灣、西藏、雲南、青海、甘肅、內蒙古、吉林、河北等。
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1900年以來,中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佔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在20世紀里,全球共發生3次8.5級以上的強烈地震,其中兩次發生在中國。
近幾年的地震
2014年,涿鹿縣發生4.3級地震。
2015年,昌黎縣發生4.2級地震。
2016年,尚義縣、唐山開平區發生4.0級地震。
2018年,永清縣發生4.3級地震。
地震風險度指數受三個指標的影響:導致災難的強度因素(如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級)、承災體的脆弱性指數(人口、GDP、建築抗震能力)、響應能力(疏散、救援等應急應變能力)。
2. 中國有哪些地方,是地震的頻發區
新疆的強震主要沿南天山和北天山地震帶發生,特別是南天山與帕米爾交界的烏什地區更是全球大陸強震的高發區,地震類型以擠壓逆沖為特徵,反映了天山山脈向塔里木和准噶爾盆地的雙向逆沖作用。
青藏高原的強震多數發生周邊地震帶上,其南邊界是弧形的喜馬拉雅地震帶,有歷史記載以來發生過5次8級以上強震;東邊界是著名的南北地震帶, 5.12汶川大地震就發生這里;北邊界是祁連山-阿爾金地震帶,也控制了一系列7級以上歷史強震的發生;高原內部的強震則主要發生在一些大的斷裂帶上,如1954年西藏當雄8級地震發生嘉利斷裂帶上, 2001年昆侖山口西8.1級地震發生在昆侖斷裂帶上。
川滇地區也是中國大陸地震活動強烈的地區,有歷史記載以來共發生7級以上強震23次,主要沿鮮水河-小江地震帶和滇西(騰沖-瀾滄斷裂)地震帶分布。
由陝西渭河盆地、山西盆地帶、內蒙河套盆地帶、銀川盆地和六盤山區組成的鄂爾多斯周緣地震帶則是另一個強震活動帶,控制了有歷史記載以來的19次7級以上強震的發生。其中1556年陝西華縣8級大地震及後續次生災害造成了83萬人的死亡,是有歷史記載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事件。而1920年寧夏海原8.5級地震形成了長達215公里的地表破裂,造成了20萬人的死亡。
華北平原地震區有歷史記載以來發生過7次7級以上強震。東部沿郯城-廬江斷裂1668年發生過8級強震。北邊界的張家口-渤海斷裂帶與盆地內北北東向斷裂的交界地帶往往是強震的孕育場所,如1679年三河-平谷8級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級地震。華北平原的7級以上地震還沿內部主要活動斷裂發生,如1937年山東磁縣和1966年邢台地震。
東北吉林和黑龍江一帶的7級以上強震發生在600-700公里深度范圍內,不對地表形成強烈破壞,是太平洋板塊下插入日本島弧和中國大陸之下的結果。除了福建和廣東東南沿海受台灣海峽地質構造運動影響發生過7級以上強震之外,中國大陸的其他地區強震活動相對較弱,一般很少發生7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
3. 中國哪些地區是地震易發區
中國的台灣群島、四川、青藏高原這三個地方是最容易地震的地方,5級以上地震隔幾年就發生一次。其它的地區都幾乎不怎麼地震,即使地震也是二三級小地震。
4. 中國哪些地區是地震多發區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一、華北地震區
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在五個地震區中,它的地震強度和頻度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位居全國第二。由於首都圈位於這個地區內,所以格外引人關注。據統計,該地區有據可查的8級地震曾發生過5次;7-7.9級地震曾發生過18次。加之它位於我國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經濟、文化、交通都很發達的地區,地震災害的威脅極為嚴重。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於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於燕山南側,西界位於太行山東側,東界位於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陝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於公元849年,由於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二、青藏高原地震區
包括興都庫什山、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
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里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區"、"台灣地震區"也是我國兩個曾發生過8級地震的地震區。這里不斷發生強烈破壞性地震也是眾所周知的。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盡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我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
還有"華南地震區"的"東南沿海外帶地震帶",這里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 1605年海南瓊山7.5級地震以及1918年廣東南澳7.3級地震。但從那時起到當前的400多年間,無顯著破壞性地震發生。
5. 我國地震頻發的地方有哪些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6. 中國地震最頻繁地區是哪幾個省
中國台灣省。其次是西藏、新疆、青海、雲南和四川。
台灣省,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台北,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北瀕東海,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台灣省由中國第一大島台灣島與蘭嶼、綠島、釣魚島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組成。縱跨溫帶與熱帶。人口約2341萬,超過70%集中在西部5大都會區,其中台北都會區最大。
中國台灣地區,是指台灣當局控制下的台灣省,以及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烏丘等島嶼,陸地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
台灣地區行政區劃包括: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6個台灣當局「直轄市」,基隆、新竹、嘉義3個市,新竹、苗栗、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屏東、台東、花蓮、宜蘭、澎湖、金門、連江(馬祖)13個縣。
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 三國、隋朝時期,中國政府先後派萬餘人去台。 明末清初以來大量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居民移墾台灣,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主要少數民族高山族與華南壯侗語人群同源 ;中國歷代政府對台灣行使管轄權。
7. 中國哪些城市容易地震
中國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四川、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雲南、台灣。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省、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7)中國地震龍頭是指哪些地區擴展閱讀:
地震注意事項
1、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防護的較好方法。所謂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對策。
2、車間工人可以躲在車、機床及較高大設備下,不可驚慌亂跑,特殊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設備。大部分人員可撤離工作現場,在有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員留在現場隨時監視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3、地震一旦發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這一點極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或牆角處,亦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系數較大。
8. 中國哪的地震最頻繁的地區
我國地震分布范圍很廣,除貴州、浙江兩省外,其它所有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都發生過6級以上強震。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地區:
(1) 台灣、福建、廣東及其沿海地區;
(2) 青藏高原、雲南、四川西部地區;
(3) 新疆及部分陝、甘、寧、青地區;
(4) 太行山沿線及京、津、唐、渤地區。
在上列地區中,地震實際上也是沿地震帶分布的。根據我國地震學家的研究,全國可以劃分出許多大大小小的地震帶。其中特別應當提到的是縱貫我國中部的南北地震帶,它北起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到雲南,是一個強震集中而且活躍的地帶。
我國境內強震分布非常廣泛。
東部:炎城——廬江地震帶;河北平原地震帶;汾渭地震帶;燕山——渤海地震帶;東南沿海地震帶。
西部:北天山地震帶;南天山地震帶;祁連山地震帶;昆侖山地震帶和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中部:南北地震帶,貫穿中國;另外還有台灣地震帶,它是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
9. 中國最常發生地震的三個省是哪些為什麼呢
我國最容易發生地震的省份是四川、雲南、青海等地區。主要是這些地區地處亞歐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所以地震的頻率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