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代中國音樂創作水平如何
關於1979年以來的中國(大陸)現代音樂,我們曾做了不同的闡釋。先是將其說成「新潮」或「現代主義」,後又稱之為「後新潮」或「後現代主義」,其間還有「新音樂」、「現代派」、「先鋒派」等不同稱謂,不一而足。更重要的是,在近20年的批評實踐中,我們還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現代音樂進行了觀測。我們曾將中國現代音樂與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
緊密聯系在一起,並賦予它以強烈的批判意識;我們還將它置於80年代的「新潮文藝」之中,企圖作為整體的現代文藝思潮為之定位,進而找到其共性;我們還追溯其源頭,將批評視角回轉到20世紀上半葉的三、四十年代,認為它的產生得益於20世紀中國音樂不斷學習和借鑒西方音樂的歷史慣性,甚至是現代音樂在中國「啟蒙—禁錮—再啟蒙」的必然結果。不僅如此,我們還將注意力放到中國現代音樂的形式和結構上,並用音樂分析方法著重對音樂的「音高結構」作了如此精細的剖析,以期得到「形式-語言學」上的解釋;我們也曾費盡力氣地探討中國現代音樂的文化與哲學意義,力圖在中西文化比較的視野中探尋其文化精神和哲學本質。總之,中國現代音樂曾給了我們許許多多的靈感,我們也曾賦予中國現代音樂以無窮無盡的意義。 在這之中,我們對中國現代音樂有過熱情的肯定,也有過善意的批評。但令人尷尬的是,無論是肯定還是批評,作曲家們似乎都不能完全接受,尤其不能接受什麼「主義」、「派」之類的概念。其實,我們曾經並不十分在意這種尷尬。因為我們可以把它歸咎於理論本身的尷尬,因為理論與實踐之間從來就沒有什麼「同一性」,任何理論都不可能是完備的;況且我們還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作為一個批評家應具有主體意識,任何對象不過是理論的注腳。然而,真正的尷尬卻出現在中國現代音樂經歷了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中國現代音樂作為一股音樂思潮,從80年代初的崛起到80年代中後期的展開,再從90年代初的低落到90年代中後期的再崛起,已經歷了1/4個世紀,當年那股如此涌動、澎湃的「潮」也早已平息,如今只剩下幾道漣漪。但回過頭來我們卻發現,我們曾對中國現代音樂所作的闡釋或許真的存在一些不妥。中國現代音樂究竟是什麼,或者說它的存在究竟意味著什麼,的確有一些語焉不詳的地方。難怪作曲家們不太滿意,就連自己現在也難以滿意。這大概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尷尬。是的,我們曾與所描述的對象太近了,所有的觀測就是近距離的,難免有盲區。對於這種尷尬,似乎也可用歷史的局限性一言蔽之。
更為尷尬的是,我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現代音樂越來越沒有按照我們所預想的那樣發展。因為中國現代音樂已喪失了原來那種強烈的批判精神,那種擰成一股繩的群體意識已不復存在,其文化與哲學意義也逐漸讓人難以把捉。准確地說,我們已無法將中國現代音樂作為一個整體的「大文本」去解讀了。於是,我們也就更加懷疑我們以前所做的某些判斷。從最近的(2003年10月)成都國際現代音樂節歸來,這種感覺就越發強烈。不難發現,參加音樂節的作曲家普遍缺乏以前的那種激情和活力,他們不再是「弄潮兒」,而似乎只是一個旁觀者。整個音樂節只看到組織者的張羅和熱情,而沒有看到與會者真正的參與和呼應。與會者雖有五百之眾,但大多數人也不過是來「會會朋友」、「散散心」。發表的作品雖為數不少,但成功之作、驚人之作並不多。看得出,一些作品還是專門為參加音樂節而創作的,顯得倉促、粗糙, 一些作品則是上個世紀的作品,顯得老氣橫秋。更讓人費解的是,大多數作曲家在發布自己的作品時,都忌諱談音結構以外的東西,似乎誰要是談了一點文化或者哲學、或別的什麼那就顯得很俗似的。 整個音樂節也只有一場接一場的作品發布會,而沒有組織起真正的討論,自然也難以有什麼「共識」或類似於「宣言」式的提法。私下作曲家們談得最多的也只是一些日常瑣事、生存狀態。在音樂節即將結束的那天上午,有好事者試圖組織一點討論,但最終也未能討論起來。這屆規模空前、參加人數最多的現代音樂節就這樣拉下了帷幕。順便說一句,觀摩本屆音樂節的理論家、批評家不下二十位,他們好像並沒有發現音樂節有什麼理論意義,乃至事後也未能為之費點筆墨。不再說這屆音樂節了,和1985年武漢的「青年作曲家新作交流會」相比,畢竟是此一時,彼一時,或者說是事過境遷。其實,我們早已看到了今天中國作曲家的生存狀態。勿庸諱言,對於許多作曲家而言,現代音樂創作不過是自己藝術活動的一部分,因為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變化,社會經濟環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作曲家採取了一種中庸的態度:他們一邊繼續探索和運用現代技術,但一邊又不知不覺地回到了古典傳統,力求在現代和古典之間求得平衡;既創作一些具有探索性、先鋒性的作品,以維持一個學院派作曲家的身份,又樂而不疲地創作一些具有可聽性的、較為通俗的作品以維持生計。純粹的現代作曲家已不多了,而大多數作曲家都在學術性寫作與商業性寫作之間游移。當然,所謂的學術性寫作也早已被商業化運作所掌控。無疑,作曲家們這種中庸的態度就必然使中國現代音樂進入缺乏「藝術宣言」與「文化針對性」的發展階段,於是乎我們也就難以看到我們原來所期望的那種批判意識,那種文化與哲學意義。其實,一切都在與時俱進。修正理論,改變看法,看來是勢在必行。這正是批評的尷尬。但尷尬之餘我們也感到欣慰。這就在於,1979年以來的現代音樂實踐已使現代音樂在中國專業音樂中生根、開花,並有了可喜的結果。這不但是作曲家們已創作出了十分成熟的現代音樂作品,而且還在於他們已成為中國專業音樂的真正代言人,現代音樂在極大程度上也成為中國專業音樂創作水平和音樂學院作曲教學成果的表徵。我們更應感到欣慰的是,盡管我們原來所觀測和守望的那股現代音樂思潮已經平息,甚至已不復存在,但經歷了二十年現代音樂啟蒙後的中國音樂文化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不難發現,在整個社會音樂生活中,現代音樂成為中國音樂文化多元共生中的一元,既不再因某種力量而受到刻意批判和打壓,也不再因其標新立異而迷信和追捧。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盡管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已顯得無序,也沒有什麼態勢,進而加大了我們對它進行觀測的難度,但中國現代音樂新的存在方式又似乎給予我們以新的理論契機。如果我們能打破思維定勢,換一種思路,換一種視角,換一種話語去觀測它,我們或許能獲得一種全新的感覺。這無疑應是我們在尷尬之後更感到欣慰的。
中國現代音樂還將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它將展現出怎樣的景觀?它還將給予我們哪些理論啟示呢?我們靜靜地守望著。
2. 中國音樂在世界的地位怎麼樣
幾乎沒什麼地位。
現代音樂基本上的構成要素是鋼琴、交響樂、合奏等,這些現代的音樂因素在中國的發展極晚(二十世紀才真正傳入中國)。中國拿得出手的音樂家不過是冼星海等幾個,跟外國的名家貝多芬等相比根本不徝一提。
3. 你怎樣看待中國流行音樂
質量參差不齊,有很多優秀的歌手和作品,但是也有很多低質量的東西。不管怎麼說,希望中國流行音樂能越來越好吧。
4. 你認為國內的音樂教學現狀是怎樣的有哪些弊端
音樂是創造性的學問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感受到美,培養製造美的能力音樂的實踐特徵教育內容的體驗性可操作性決定了音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多樣性。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音樂教育在教育觀念、教學方法等方面難以適應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需求改革勢在必行。論文從音樂教育的不同角度入手針對當前我國音樂教育中教育觀念教育思維教育方法的現有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和思考。音樂教育的意義和作用音樂教育以審判美為核心,以學生的快樂和積極參與為出發點為了提高全體學生的審查美能力和審查美修養,培養學生感情美創造美其他學者的分析表明,音樂教育有三個重要作用。音樂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審判美能力,在聽感受和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默默提高自己的審判美能力。
我國的音樂教育在教師、教育設施等方面發展落後。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國的音樂教育取得了快速發展,但目前在師資力量、教育設施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教員部署不合理,差距很大。在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特別是農村和偏遠地區的中小學,幾乎沒有專業的音樂教師。相反,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專業音樂教師中初級職稱較多,高級職稱較少,職稱越低,講課越多。音樂公共課配備了很多職稱低、教學量不足的教師,由於對專業的局限性和教學經驗不足,這些教師在課程安排上的任意性很大。教育設施要健全和完善。目前我國許多中小學沒有專門的教樂器,沒有專門的音樂教室,也沒有學生練慣用的基本樂器。音樂教育設施的不足對音樂教育的正常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5. 如何評價現今中國歌曲的曲風,感覺不比當年了,現在的歌曲里少了點什麼東西
感覺現在的許多的歌手和作曲家並不是根據曲風,詞的內容來搭配創作,現在的歌曲滿滿的工業味,為什麼這么說,當下大部分歌手、作曲家都是迎合潮流,什麼火就做什麼,完全為了知名度、曝光率,其他什麼都可以不管。現在的歌都沒有以前的經典了,例如劉德華的歌就百聽不膩。
6. 外國人如何評價中國的音樂
他們覺得中國的民樂很好聽,她們感覺旋律很好聽而且很快,很多人因為喜歡民樂學習了中文。
7. 我國內地音樂市場自2000年開始呈現出怎樣的特徵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2
8. 中國流行音樂怎麼樣
中國流行音樂肯定不會差的,只是現在在中國做音樂無異乎是在做公益,抱歉我形容過於形象以至於多數人都無法接受。你說的那幾首歌我也挺喜歡,好聽是好聽,可是誰喜歡總是把好東西白白分享出來呢?!一首歌幾億的播放量,可是音樂人普遍單單從創作歌曲這方面收入才多少呀?800?5000?甚至5萬?都不好說吧……難!現在音樂人做的好的無非是開演唱會,選秀評委,參加綜藝啦,一顆做音樂的熱血不斷冷化,還談什麼創作靈感激情什麼的都太假了。哎,中國環境是這樣,就我自己你說版權費我當然可以接受,我理解,關鍵是我這邊付費聽歌,那邊發現盜版免費也可以聽,心理總是不平衡的。再回到問題上,你說歐美的音樂好,那是因為歌曲出來,你聽是付費,幾乎沒有盜版,我不敢保證完全沒有,起碼他們有條文法令,盜版把你轉起來放監獄勞改你或者罰款,這樣的關鍵,創作與收入是有保證的,不需要去把那些垃圾瑣事纏身,安安心心做音樂,肯定不會差啦!總的來說,中國音樂的各個方面都任重道遠,做音樂要懷著公益心,然後去參加綜藝節目賺錢……
9. 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感想和評價
首先,從音樂的構成上來說,中國音樂是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音樂。所謂五聲調式,是由指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組成的調式,類似於現在簡譜中的「1、2、3、5、6」。民族音樂中的六聲調式和七聲調式是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次,在音樂的表現形式上,中國音樂注重音樂的橫向進行,即旋律的表現性。
中國民族音樂有其巨大的自身價值,這也是其將擁有美好前景的重要因素。中國民族音樂的價值主要包括:線性音樂的審美價值我國幾千年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線」型單聲織體的音樂表現體系。使民族旋律不僅具有婉轉迂迴的曲線美,更具有深刻的表情意義。
(9)中國的音樂怎麼樣擴展閱讀: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我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10. 我國傳統音樂文化有什麼特點,如何弘揚
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特點是一個字——韻。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的傳統音樂得到了不斷地發展,其所包含的種類有很多。毫無疑問,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特點肯定有一些是與西方音樂相似的,但其中最有特色的特點就是能夠彰顯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無論是文化,還是藝術,都是人們對社會規律以及自然發展的總結,他們的存在能夠很好地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對於傳統音樂文化,我們不僅僅要學習並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還應該懂得將其發揮到實際生活中去。這也就告訴我們不能只學習音樂表面上的知識,還應該理解其深層的含義,並在一定程度上將其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