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有哪些節日
1、春節,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
2、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習俗。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
5、七夕節,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
Ⅱ 中國都有什麼節日啊 分別是幾月幾日
1、春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2、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這便是春節過後的第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3、清明節
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公歷4月5日左右。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4、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主要一說是紀念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屈原。在這一天人們吃粽子,劃龍舟。
5、七夕節
農歷七月初七。在我國,在這一天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據民間傳說,這一天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並且很少有人看到喜鵲,原因是它們到天上銀河為牛郎和織女搭橋相會
Ⅲ 中國一共有哪些節
你好,我國的節日有:
除夕(農歷大年30)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婦女節(3月8日)
植樹節(3月12日)
清明節(4月4日)
勞動節(5月1日)
青年節(5月4日)
端午節(農歷5月初5)
兒童節(6月1日)
建黨節(7月1日)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建軍節(8月1日)
中秋節(農歷8月15日)
重陽節(農歷9月9日)
教師節(9月10日)
國慶節(10月1日)
臘八節(農歷12月8日)
元旦(1月1日)
Ⅳ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等。
1、除夕(臘月最後一天)
因常在夏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2、春節(正月初一)
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3、元宵節(正月十五)
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4、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5、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
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4)中國有什麼節曰擴展閱讀:
1、二十四節氣,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如:寒食節、清明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這些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日也有很重要的傳統文化習俗在其中。
2、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Ⅳ 中國都有什麼節日
01
春節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02
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03
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Ⅵ 中國的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清明、中秋、七夕節、元宵節
Ⅶ 中國有哪些特色節日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意義:一年之始。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意義: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
頭牙:農歷二月初二 意義:每年的第一個祭拜日,是祭拜土地公公的日子。
寒食節:夏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意義:為紀念介子推。
清明節:公歷4月4或5或6日 意義: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祭祖的日子。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意義:紀念屈原。
七夕:農歷七月初七 意義: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又名「中國情人節」。
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意義:俗稱鬼節,祭祀先人、放水燈等。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 意義:象徵家庭團圓幸福。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日 意義:登高、飲菊花酒、吃重陽糕、賞菊
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意義:冬季的開始,祭天祭祖。
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 意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尾牙:農歷十二月十六日 意義: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
祭灶:農歷臘月二十三 意義:灶王爺上天的日子
除夕:大年初一前夜 意義:一年之末,貼春聯、貼窗花、貼福字、貼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