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父母為什麼付出全部心血,最終卻養出很多白眼狼
中國很多父母花了特別大的代價去培養、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卻在長大成人後將自己父母的功勞都忘記了。這就是中國式教育下成長出來的孩子,父母百般的照顧和呵護,生怕他們吃不飽、穿不暖,走路怕摔著、吃飯怕噎著,孩子也是過著飯來張口 衣來伸手的日子。父母卻忘記了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傳承中國傳統美德,所以在一味錯誤的觀念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大多自理能力比較差,且特別自私。所以你會發現很多特別孝順的孩子他們從小就是會幫父母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會成為父母最好的朋友和傾聽者。這才是最正確的教育方式,教育的方式絕不是花了重金讓孩子去更好的學校上課,也不是給孩子請最貴的家教和上最昂貴的課外輔導班。我覺得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教育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比他自己的成績好壞有用的多。畢竟孩子優秀的品德才是他最值得驕傲的資本,同樣也是父母最期待收到的結果。
② 為什麼中國父母總是將自己全部的夢想和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
中國的父母很容易把自己人生沒有滿足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彌補自己過去的遺憾。自己當年學習不夠好,錯過了很多次機會,就寄希望與自己孩子好好學習,找一份好工作。因為很多父母已經努力過,奮斗過了,仍然不見有什麼成就,然後失望了絕望了,老了,沒有精力了。所以就把夢都和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所以你好好努力吧。
③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大多隻知道愛孩子不知道愛自己
這種現象和中外的傳統觀念及文化差異有關。
在國外孩子年滿十八周歲就要離開家自力更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然而在國內結婚之前都是孩子。
中國古代的世襲制對後期的思想觀念影響很大,子嗣不僅僅是血脈和基因的繼承人更是自己產業的繼承人。繼承這個傳統觀念世世代代深入人心。由於過於看重,所以會愛的非常多。
尤其上一階段的中國實行計劃生育只剩一個孩子的政策,家家戶戶只有一個孩子。所有的目光和精力都在這一個孩子身上,所有的未來和希翼也在這唯一的孩子身上。父母總是擔心孩子自己會處理不好事情,會照顧不好自己,會難以分辨是非。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孩子身上付出的多了,自然就忽視了自己。
其實這樣是不對的,但是傳統和國情決定了現在的這種現象,也導致了現在的這種中外差異。
④ 為什麼中國的很多父母特別容易「養廢」孩子
中國與西方因所接受的文化不同導致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就比如我們最關注的的育兒問題上,中國與西方可謂是完全不同。我們並不能評價誰的育兒觀念好?因為文化觀念的不同自然導致育兒觀念的不同。只是很多事例卻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為什麼中國式父母會容易「養廢」孩子?
現在年輕人甚至這樣「威脅」父母:「你不給我帶孩子,我就不給你養老」,強迫父母犧牲掉自己的晚年生活來看孩子。他們辛苦一輩子,好不容易盼到孩子成家,還未休息卻需要繼續看孫子,令人頗感心酸。
不得不說,人有時候「自私」一點沒有什麼不好,因為太過無私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兩難的境地,會很累。
⑤ 為什麼中國父母都想要給自己的孩子規劃好道路你怎麼看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都喜歡對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我的理解是,中國父母和孩子不注重界限的劃分,父母總是想替孩子做主,總是想讓孩子過父母認為的正確的人生。結果就是,很多人按照父母的想法來生活,很難擁有自己的選擇。
中國父母對孩子指手畫腳,安排孩子的人生道路,這個有淵遠的文化傳統,這種"為了孩子好"的價值觀很難改變。為人父母的我們,應該努力去克服那種心態,努力去去接受,讓孩子去自己選擇,對自己負責。
⑥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總是喜歡干涉子女的婚姻
中國的父母喜歡干涉孩子的一切,是因為社會環境所造成的,因為大多數的家長都信奉起跑線原理,所以父母會在盡可能的情況下幫助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干涉是以愛之名
可能所有的國家父母對孩子愛都是一樣的,但是表現的方法卻不一樣,我們生活在這一個人性化的社會當中,對待孩子的感情也受著父母對我們的影響,所以一代一代的傳下來,傳承了一大部分好的東西,但是有一些糟粕也跟著沿襲了下來。
⑦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都是為自己的子女而活著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為什麼中國的父母會為自己的子女付出一生?可能在中國傳統文化來講,孝順是做人的基本准則,而且中國的父母。一輩子都在為子女操勞,像現在的家庭觀念當中,可能覺得子女是自己最大的依靠,等老的時候希望他們能夠停在自己身邊,照顧自己,為自己養老送終。
父母都是無私的,為了子女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而且父母親這一輩子沒有享受很多的快樂。總認為兒女沒長大。
⑧ 中國父母為什麼那麼愛插手孩子的生活
從「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到「爸媽逼婚、逼生、逼考公務員」,這么多年了,爸媽為啥就是不能放過你?
要論世上控制欲最強的家長,非中國父母莫屬。
要讀文理科,父母說了算;上大學報專業,父母要干預,把你安排到他們看好的城市、喜歡的大學、青睞的專業;畢業了努力找熟人給你安排工作,花十多萬疏通關系逼著你回去做公務員;結婚對象一定要經過父母的許可??
而這一切,都不需要考慮你的感受。
父母賦予了你生命,因此「以愛之名」決定和控制你的人生。對他們來說,你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是一個寄託著他們愛與關懷的容器。
如果父母為你做的選擇總是睿智的也就罷了,偏偏很多父母不自知,不承認在他們在某些方面已經失去了精準的判斷力。
提醒你凡事留心眼,卻相信微信謠言;想你出人頭地,但不能離經叛道;自己當年被下崗,如今還逼你找穩定鐵飯碗;認可的事物哪都好,討厭的東西哪都差;孝順就是無條件服從,和睦就是人後說長道短;「為你好」是政治正確,「我很傷心」「我要被氣犯病了」是殺手鐧。難道你要繼續相信這樣的人生指導,直到把他們的人生復制過來嗎?
⑨ 為什麼中國父母那麼欠揍,那麼愛罵孩子,那麼嘮叨
1
前兩天送姐姐上學,在校門口見到一個家長送著兒子過來,那孩子下電動車後,抱了下自己說好冷。
那媽媽聽到兒子的話,氣沖沖地罵了起來,「看吧,知道冷了吧」,「明明叫你出門多穿點,就是不聽」,「每次說你都不聽,你的腦子到底裝什麼的」,「這點小事,都要我不停地跟在你後面說嗎?」,「你看,別的同學都記得自己穿件厚外套出來的」??
那媽媽啪啦啪啦地說一大堆,然後說:「我等下拿衣服到保安室那,你到時下來拿」。
只見那孩子不耐煩地說了句「不冷了,不用了」,然後轉身走進了學校。
嘮叨式的關心似乎是中國父母普遍存在著的現象。
看《西遊記》的時候,只是覺得唐僧的嘮叨很煩,但看《大話西遊》的時候,才知道嘮叨不僅煩還會要人命的。
還沒為人父母時,我以為不會像唐僧那樣,不停地重復,不停地嘮叨。
無奈的是,人生的成長過程,往往是一個打臉過程。
曾經的自己黑白分明,但活著活著,卻發現自己待得最多的地方是灰色地帶。
曾經的自己輕聲細語,但不知何時起,自己說話聲如洪鍾。
曾經的自己簡潔明了,但為人父母後才發現自己有多??氯叱ぁ?/p>
從小忍受不了父母嘮叨的我,曾經誓言旦旦地跟自己說:以後一定不會對自己的孩子那麼嘮叨。
所以我努力做一個不嘮叨的媽媽。
然而,有時我還是會不知不覺地過度嘮叨。
2
昨天,習慣自己寫作業的姐姐有道題不會,拿著練習冊出來問我。
我一看,發現是我前兩天才教過的同類型的題,就忍不住提高了聲音:前兩天不是才跟你講解過同類型的題嗎?這個又不會了?我都說了,這類型的題要多點練習。我講解完你也要在心裡再想一遍,這樣才深刻??
就這樣我邊嘮叨邊將姐姐不會的題再講解一遍。
我講解完嘮叨完之後問姐姐:明白了嗎?
姐姐「嗯」了一聲拿著練習冊進房間了。
我回頭一想,不對,姐姐的樣子不像是聽明白了。
然後,我敲門進去,跟姐姐說:你真的明白了嗎?不明白我再說一次。
姐姐聽到後說:我確實不太明白,但你剛才太嘮叨了,很煩,我都無法集中思考。
我才發現,我的嘮叨引起了姐姐的超限效應。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很有限的,明顯的我的講解被長篇大論的說教弱化了,同時也令姐姐無法集中思考。
每一個父母為了孩子,可以說是傾盡全力。常常我們作為父母因為各種不放心,對孩子反復叮嚀。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嘮叨卻是一種費力不討好的方法。
3
過分的嘮叨會失去與孩子溝通的機會
朋友說她女兒現在越來越少跟她說悄悄話了。感覺女兒長大了,不需要她了。
有天我跟那小女孩聊天,說起她媽媽的煩惱。
小女孩給我的答案是因為自己的媽媽很嘮叨。她說很多事原本只是想跟媽媽發表下自己的想法,但最後反而演變成媽媽滔滔不絕的說教。所以現在什麼都不想說了。
常常有這種情況:
孩子跟同學出去玩,大人一邊說跟朋友一起玩是好事,一邊不停在叮嚀,學習是很重要的,不要只顧著玩忘了學習。
最後大人雖然允許了,但孩子出去玩的興致乏乏了。
又或者孩子敞開心扉跟父母說自己的煩惱,但有些父母聽到了,將原本需要開解的說辭變成了長篇大論的講道理。
最後,父母覺得她的教育很到位了,但孩子再有煩惱卻寧願埋在心底了。
許多時候,家長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問題,忽視了孩子的個人想法,忽視了孩子成長階段所存在著的某些特性,強硬地將自己認為對的想法通過各種大道理反復再反復地灌輸給孩子。這種行為會使孩子厭煩,同時也會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
當孩子再想跟父母說什麼的時候,第一時間的反應是:如果我跟他們說,他們又會??鋁恕?/p>
最後,孩子有什麼想法也不會跟父母說了。
4
頻繁的嘮叨會讓孩子啟動「選擇性失聰」
記錄片《零零後》里,錫坤的媽媽打電話提醒他穿衣服:感冒那你要穿長袖睡行嗎?把那個綠的穿上好嗎?綠的好看,盡量穿著那個綠的,黃的好像不好看,紅的也挺好看,啊,還有一個另外一種綠的挺好看,一定要換衣??
原本只需簡單地提醒自己孩子記得穿衣服就好了。結果,過多的關心,變成了讓人厭煩嘮叨。
最後,覺得煩的錫坤假裝信號不好,掛掉電話了。
父母對孩子反復嘮叨就像病人感冒長期吃同一種感冒葯一樣,會產生抗體,久而久之,孩子對父母的嘮叨產生免疫力。當父母再嘮叨時,他雖然人在面前,自己卻在想其他的事情。對於父母的說教他一句也聽不進去。
引起孩了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不停地反復嘮叨會讓孩子厭煩,從而產生逆反心理。結果父母越不讓孩子去做,孩子偏要做。
那媽媽怎樣才能改掉嘮叨的習慣呢?
相信孩子,適時放手
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里,何潔原本以為自己的孩子不可能完成任務,結果七寶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作為父母的我們總想著孩子什麼都不懂,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處理不好人際關系等等。然後一直跟在孩子身邊,反復囑咐,事無巨細地照顧,這樣孩子自然「長不大」。
《愛的代價》有這么一句歌詞「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每一孩子都需要自己長大,需要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媽媽們只要相信孩子,適時地放手,孩子會比我們想像中做得好。
5
教育點到即止,不要翻舊賬
有時候孩子犯了錯,並且已經知道自己做錯了,但父母還是不停地指責,這樣只會讓孩子反感、抵觸。
孩子犯了錯誤,我們父母只需要告訴他哪裡做錯就可以了。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犯了哪些錯,父母再具體指出哪裡做錯,並且語言盡量簡潔易懂。要接受孩子自己的改錯的方式,更不要動不動就翻舊賬「你之前就是這樣,我看你都做不好」等,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沒自信,從而產生破罐破摔的心理。
給予足夠的耐性,等待孩子成長
有些家長總希望自己說完,孩子馬上就能懂。
但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他的成長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他能力能到達的地方只能是他那個年齡限段所能觸及的地方。大人以自己的標准訂立的目標對他們來說太遙遠了。孩子或者有一天能到達,但那需要時間。作為父母應該耐心地等待孩子成長,而不是反復嘮叨令孩子退縮。
父母對孩的嘮叨是出於關心,但無節制地嘮叨往往會成為破壞親子關系的利劍。
所以,家長與其不停地嘮叨,不如用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這樣的教育效果也會更顯著。
- END -
⑩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都熱衷於打壓教育而不是誇贊孩子呢
這和家長的教育心態有關,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比較高。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標准,家長就會產生失落的心理,而這種心理通過打壓教育發泄在孩子的身上。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卻沒有想到這一個過程是多麼的艱難,高的期望卻沒有給予高度的關注和幫助。
誇獎孩子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去關注孩子的成長,才能知道孩子是否有進步,是否能夠發揮他的長處。但是很多家長根本就不花大量的時間關注孩子,也就總是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只能夠看到孩子的缺點。
打壓教育裡面的打壓並不會讓孩子成為他人生道路上的動力,只會讓他對自己的接納度越來越低,會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心。同時會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慢慢的會變成討好型的人格 。這樣的孩子會一直在尋找自我認同,也很容易陷入自卑的漩渦之中。這種自我認知沒有被滿足,會去別的地方繼續尋找,容易讓孩子在成長道路上越走越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