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為什麼中國叫華夏

為什麼中國叫華夏

發布時間:2022-04-17 17:29:51

Ⅰ 為什麼中國被稱作「華夏」

相傳在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中上遊河、湟地區分布著許多部落,「華」部落和「夏」部落,「夏」是古代羌語「特別強大」、「非常」的意思,《左傳》「裔不謀夏
夷不亂華」,可見,華夏民族的來源的多樣性,比較重要有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5000年來,不斷東進南下,炎、黃兩部落經阪泉之戰後融合成的炎黃聯盟,炎黃部落又在涿鹿之戰後兼並東夷集團形成了華夏部落聯盟,此時華夏族源基本固定,經過夏商周三代的融合,華夏族正式形成了。從漢朝開始逐漸出現「漢」的自稱,華夏族有了另一個名字:「漢」。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
後來,有人認為我國古代把「夏」當作族名,把「華」當作國名。「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華」是因為華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條很小的支流,華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氣很大,很難成為一個國家的代表。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黃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響也最大,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夏朝從一開始就以中央大國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國」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國之人」。後來,人們把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也漸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Ⅱ 為什麼中國人叫華夏民族,華夏是什麼意思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自稱,從漢朝起稱漢族。華夏始祖——軒轅黃帝《說文》:「夏,中國之人也。」所謂的「中國」即是指古代的中原地區,這是與周圍的夷狄地區相對而言的。「夏」《左傳》中提到禮儀之大謂之夏。

(2)為什麼中國叫華夏擴展閱讀

華夏族在經歷秦亂,馬上又建立華夏王朝——大漢王朝,劉邦為天子。這時北方的匈奴等部族已經逐漸強大,在經過休養生息的幾代人後,大漢開始向這些日夜騷擾的游牧族群發動了反攻,匈奴游牧聯合被擊潰,逃亡歐洲。

至此沒有再回中土半步,至此漢王朝的名聲逐漸被東西方世界國家所敬仰和贊譽,漢族成為華夏族一個榮譽稱呼,延續至今。

Ⅲ 為什麼中國又叫華夏

1、名稱來源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相傳在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中上遊河、湟地區分布著許多部落,「華」部落和「夏」部落,「夏」是古代羌語「特別強大」、「非常」的意思,《左傳》「裔不謀夏 夷不亂華」,可見,華夏民族的來源的多樣性,比較重要有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5000年來,不斷東進南下,炎、黃兩部落經阪泉之戰後融合成的炎黃聯盟,炎黃部落又在涿鹿之戰後兼並東夷集團形成了華夏部落聯盟,此時華夏族源基本固定,經過夏商周三代的融合,華夏族正式形成了。從漢朝開始逐漸出現「漢」的自稱,華夏族有了另一個名字:「漢」。偽孔傳將其解釋為「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
2、華夏文明
華夏文明亦稱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黃河文明的代表則為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

Ⅳ 為什麼中國稱為華夏華夏的含義又是什麼

《左傳》中說:「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一向被稱作禮儀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所以又叫做「華」。



後來,有人認為我國古代把「夏」當作族名,把「華」當作國名。「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華」是因為華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條很小的支流,華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氣很大,很難成為一個國家的代表。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黃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響也最大,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夏朝從一開始就以中央大國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國」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國之人」。後來,人們把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華」,「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也漸漸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Ⅳ 為什麼把中國稱為華夏

中華民族為什麼又稱為華夏民族?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左傳》記載:「以服事諸夏。」「楚食華夏。」「商不謀夏,夷不亂華。」由此知,我國人民從古代起,就自稱諸夏、華夏,或單稱夏或華,到春秋戰國以後,華夏就成了我們種族的名稱。而把之外的民族叫作夷、狄、戎、蠻。 我們說,一個民族的形成,在經過了漫長歲月的磨合、融匯甚至犧牲,才能凝結成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情感、共同文化、共同經濟、共同疆域的整體。完全可以說民族的形成是一部野蠻的爭斗史,也是一部文明團結史。 秦漢時期所說的中國人,在古代實際上來源於華夏、東夷、南蠻三大民族集團。而三大集團中的華夏集團的代表,一個叫炎帝,一個叫黃帝。炎帝神農氏沒落時期,黃帝軒轅氏「慣用干戈,以征不享」,經過阪泉之戰和琢鹿之戰後,黃帝排除了異己,兼並、融合、統一了中原區的諸多民族,形成了華夏族主體。華夏、東夷、南蠻,三大集團是構成華夏族的核心部分。華夏集團發祥於今陝西省的黃土高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經漸漸地順著黃河兩岸散布於中國的北方及中部的一些地方。東夷氏族的代表人物是太昊氏。傳說中的黃帝與諸侯中最粗暴的蚩尤戰於涿鹿,並且擒殺了蚩尤,這蚩尤就屬於東夷集團。 東夷集團所居住的地域,北至山東北部,西至河南東部,西南至河南的極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東至海。南蠻集團的代表人物是伏羲與女媧。這一集團的地域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為中心。 華夏族的形成過程就是華夏、東夷、南蠻三個部落集團長期斗爭、相互融合的過程。經過戰爭,使得勝利者越來越強大。《史記》說黃帝「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xunyu),合符釜山,而邑於琢鹿之阿。」就是說黃帝臣服了炎帝以及其它一些部落,勢力東達勃海,西至甘肅,南到長江,北到幽陵,並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建了「帝都」,形成了一個勢力強大、相對穩定的早期「國家」。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發展,黃帝及其後裔的華夏集團與其它部落不斷融合。有虞氏虞舜與陶唐氏帝堯的兩個女兒的通婚,意味著華夏集團與東夷集團的進一步融合。舜帝征服三苗,就意味著一個親善大於仇視,友好大於爭奪,聯合大於離亂,世世代代通婚,不斷繁衍生息的民族大融合的共同體———華夏族基本形成了。 據前所說,華夏族早在堯舜時期已經形成。但是史學界也有持不同意見者認為華夏族是在夏朝時才形成的。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一個民族的形成是以破壞氏族部落為目的,淡化血緣概念為條件的。這個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夏代國家的建立是一個同步的歷史進程。而原始社會末期,炎黃時代的社會結構是以家族、氏族、胞族和部落構成的,不符合民族發展形成的規律。 傳統觀點認為華夏族在夏朝才形成的這個觀念,是以國家的形成作為華夏族形成的根據。但是,根據現代考古發現和研究,國家的形成應該從夏代往前推千餘年。那麼,還以為華夏族是在夏代才形成就顯得觀念落後了。長期以來的落後觀念來自於我們對自己國家夏以前的歷史非但半點不了解,而又不願深入往前研究,只認識商代的甲骨文,就以為中國以前只有傳說,沒有歷史。這種觀念一直束縛著中國史學界的思維。 也有學者認為華夏族起源於商、周和戰國時期。事實上,一個民族的形成的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往往要經過分裂、統一、再分裂、再統一的反復磨合,因此很難准確地說明誕生在哪朝哪代。譬如漢民族的形成就是在堯舜時期形成的華夏族基礎上,歷經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幾代的民族統一,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不斷融合,才得以發展,成為擁有燦爛的古代文明和廣大人口的漢民族。 《尚書.武成》說:「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三國魏曹植所著《曹子建集》說:「威慴萬乘,華夏稱雄。」《說文》對「華夏」這樣解釋:「華者,茶也,美也。」即是說「華夏」意味著美好、繁榮的中原地區繁衍著強大的國家和民族。《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又雲:「冕服彩章曰華,大國曰夏。」這實際上已經不是華夏的本意,而是引申之詞。 華夏」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把居住的地方稱為中華。華夏、中華,初指我國中原地區,後來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凡所統轄,皆稱華夏或中華,亦稱中國。而中華民族則是我國各民族的統稱,它既是血統概念,又是地理概念,還是文化概念,構成一個血統、地緣、文化認同的民族整體,是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域諸侯國諸族在歷史長河中整合而成 公元前1550年,居住在今商丘北一帶的商部落滅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領土比夏朝多了徐州和山東西部。商部落有東夷血統,但是語言上操一種漢語方言。東夷屬於北亞人種與北方遠東人種的過渡人種,他們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但是不屬於漢語,他們的語言對今天的膠遼官話有一定影響。經過500年統治,商部落完全華夏化。 公元前1050年,周部落滅商,建立了強大的周朝,周的領土比商朝多了關中和燕國。周部落原是華夏族的一支,居住今河南省太康縣,後來遷到關中,經常與藏緬族群的羌族和吐火羅打仗,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西戎的因子,文化理念與中原華夏開始有所差別,但作為華夏族在關中的移民,血緣上文化上他們仍然是以華夏族為主體。燕國開始講漢語。 秦國的建立者是嬴部落,贏部落原居甘肅天水,以放牧為生,操一種漢語方言嬴語,據說也有東夷血統。西周時期游牧到渭河流域,開始經營農業,正統漢語取代了嬴部落方言。在秦始皇統一全國前,不僅國家林立,而且民族林立,可以說一個國家就是一個民族:夏朝後裔建立的國家生活著夏族,商朝後裔建立的國家生活著商族,周朝分封的國家主體民族是周族但也生活著商族,一些古老部落建立的國家也講各自的語言。這些民族都講具有自己特色的漢語方言,被稱為諸夏。 後代 1.以華夏族正統為主與匈奴, 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滿等民族結合成漢族 2.以華夏族燕部等北上部落與朝鮮本地土著結合為朝鮮族 3.以華夏族齊部為主的東渡部落於日本當地土著結合為和族【大和民族】
參考資料: http://100.zai.com/?bk=view/48252.htm

Ⅵ 我們祖國為什麼又稱「華夏」

我們祖國為什麼又稱華夏,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中華的夏人,夏是我國史書描述的首個世襲制朝代,夏的民族便是華夏族。

炎黃子孫和華胥氏,這些記載在我們看來都是屬於神話的范疇,時間太過的久遠,具體如何誰也去無法考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是中華民族,是華夏之後,是炎黃子孫,也是龍的傳人,這是我們作為中國人,無比自豪的事情。因為我們是文明古國,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有無比強大的底蘊,也是支撐我們屹立於世界之林的根基。

作為中國人,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忘記自己是華夏之後,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終。有了根,才能更茁壯的成長。

Ⅶ 中國的古稱為什麼是「華夏」「華夏」的寓意是什麼

「華夏」和「中華」的來源及其含義 ——這兩個概念體現了古人的民族優越感
(2015-03-15 13:05:18)
轉載▼
分類: 文化、歷史與文學

「華夏」原來的意思類似於「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這里的「華」是一個形容詞,大意為「光榮、文明進步」,代表先民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後來用「華」簡稱「華夏」,再受早已存在的「中國」一詞的類推影響,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出現了「中華」的用法。弄清這些重要的歷史文化概念,有助於理解中華民族的來龍去脈,也有益於提高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

我遍查了各種權威性工具書,發現它們對「華夏」和「中華」如此重要的歷史文化概念的解釋都是一筆糊塗賬。然而這兩個概念不同於一般的詞語,搞清楚它們的來源和含義不僅有助於提高民族認同感,而且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一個民族只有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才能明白自己能到哪裡去。
《辭源》對「中華」的解釋為:我國古代華夏族興起於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發達,歷史悠久,因稱其地帶為中華,亦稱中原、中國。這就搞混了三個概念之間的時間關系,其實「中國」一詞比「中華」早出現1000多年,而且這三個詞在表達上也有明確分工:「中國」是政權概念,指統治的疆域;「中華」是民族概念,指的是族群;「中原」則是個地理概念,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其他工具書的解釋大同小異,它們給讀者徒增混亂。下面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下這幾個概念之間的歷史淵源。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服從),恭天成命。」蠻,指南方民族;貊,指北方民族。有人把「華」和「夏」也看做兩個位居中原的民族,這種解釋是錯誤的,其實這里的「華」是一個形容詞作定語,用來修飾「夏」的。要明白這一點,請看下面分析。
如同「漢人」來自漢朝一樣,上古漢語的「夏」則是用中國第一個朝代來稱呼相關的族群。夏朝約建於公元前2200年,標志著中華文明史的開端。最早的三個朝代夏、商、周之間具有文化上的傳承關系,這一點孔子說得很明白:「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孔子很嚮往這三個朝代:「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論語·衛靈公》)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論語》多次說到「夏」,而從來沒有提到「華」,可見「華」並不是與「夏」平行的另外一個中原族群的名稱。同時,歷史上不存在一個叫「華」的朝代。
「華」的繁體字是「華」,上面有個草字頭,就是「花」的最早寫法。《詩經》中只有「華」字而沒有「花」字,它共有三種意思:①花朵:「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桃夭》)②開花,抽穗:「昔我往矣,黍稷方華。」(《詩經·出車》)③光華:「尚之以瓊華乎爾。」(《詩經·著》)
「華」由植物的「花朵」義發展成一個褒義的形容詞,表示光華、繁榮、文明進步之意,「華夏」的「華」就是取這種意義。「華」還可以用作動詞,表是「增加榮光、榮譽」的意思,例如:「妾不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國語·魯語上》)「華國」就是「為國增光」。
到了周朝,「夏」就不再專指朝代,而常引申指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族群或國家。孔子以「諸夏」來稱呼周朝的諸侯國,例如:「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諸」是「多個」的意思,「華」是「文明進步」的意思,「華夏」代表著先人的文化優越感,所以它常與周邊少數民族對比時使用,比如孟子這樣說道:「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孟子·滕文公下》)顯然,孟子認為用文明的「夏」文化引導落後的蠻夷,而不是相反。
「華夏」成為一個詞後,就出現了用「華」一個字來代替整個概念的用法。例如:「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左傳·襄公十四年》)「華」的這種單獨使用為「中華」一詞的出現創造了可能性。
「中華」這個詞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才出現,例如:「若使游步中華,騁其龍光,豈夫多士所能沉翳哉!」(《三國志·諸葛亮傳》)又如:「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
(《魏書·宕昌傳》) 那麼「中華」是怎麼出現的呢?最合理的推測是,這是來自與「中國」的類推影響。 「中國」已經在《詩經》上出現了,原指周王朝的都城,至遲到公元前三世紀就指黃河和長江流域各諸侯國(詳見附文)。既然「華」單用時與「中國」的概念基本一致,隨著漢語詞彙雙音節化的發展,也就很自然地出現了「中華」這個雙音節詞。
因為「國」與「華」的來源不一樣,也導致了這兩個詞的今天用法也有明確分工。「國」原來指都城,強調的是疆域,今天則主要用於國家政體特別是疆土的概念,如「中國領土」。「華」原來指屬性,表示光華、文明進步,今天則主要用於指示種族,所以可以說「華人」、「華語」、「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等,而這些地方的「華」都不能換為「國」。
順便交代一個語文知識。當「華(華)」指示「華夏民族」或「中華民族」後,它原來表達與植物花朵有關的意義就逐漸寫成「花」了。漢語史上常見這種現象,由於概念分化而導致字形分化。
最後,來簡單總結一下。「夏」是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後用它稱呼族群或諸侯國,這與「漢人」用法的道理一樣。「華」原來是花朵之意,後引申出光華、文明進步的意思。「華夏」指示黃河和長江流域的諸侯國,是相對於周邊少數民族而言的,它蘊含著古人的民族優越感。後來「華夏」又簡稱為「華」,進而因受早已出現的「中國」一詞類推的影響,在魏晉時期出現了「中華」的用法,爾後它作為我們民族的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附錄:《「中國」一詞原指「西安」或「洛陽」 》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3000年之前的《詩經》中,那時的「國」意為「都城」、「京畿」,專指周朝的都城——西周的鎬京和東周的雒邑,即今日的西安和洛陽。《詩經》里的「中國」都是「國中」的倒序,意為「都城之內」,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洛陽城裡」。爾後「中國」引申指整個周王朝統治的天下,包括黃河和長江流域各個諸侯國,再由此自然引申出今天「我國」的含義。然而辭書普遍是這樣解釋的,「中國」是指位於中原的國家,其實這是謬解,歷史上從來不存在只有這種用法的時期。

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知道「中國」這個詞是怎麼來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即使最權威的工具書都解釋錯了,以致以訛傳訛,導致華夏兒女大都不知道自己祖國名稱的來源。就拿《詞源》來說吧,它是這樣解釋「中國」一詞的來源的:

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代,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我國其他地區稱為四方。後成為我國的專稱。《禮·中庸》:「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

上面這是最為流行的關於「中國」來源的說法,詞典所給出的最早例子是《禮記》,而這部經典是漢代初年(約公元前一世紀)才成書的。更重要的是,這個例子中的「中國」並不一定僅指黃河流域的華夏諸國。
「中國」作為一個專有名詞,早在公元前十世紀左右的《詩經》已經廣泛使用。根據《說文解字》,「國」是一個形聲字,外邊的方框表示「城郭」,繁體字里邊原來是「或」,指示這個字的讀音。「國」的最早意思就是都城、京畿,專門指周王朝的國都,「中國」的本來語序應該為「國中」,就是「都城之中」的意思。例如: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毛詩·大雅·民勞》
咨!咨女殷商。女炰烋於中國,斂怨以為德。——《毛詩·大雅·桑柔》按:炰烋,傲慢。

上古時代的語序跟今天的不完全一樣,比如《左傳》中的「城濮之戰」今天則應該說成「濮城之戰」。《詩經》里「中」的使用順序也與現代漢語的相反,比如《詩經·葛覃》:「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中谷」就是「谷中」的意思,即「山谷里邊」。又如《詩經·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中河」就是「河中」的意思。
《詩經》中所有「中國」的用例都是「國中」的意思,意為「都城之中」。周王朝先後定都鎬京(西安)和雒邑(洛陽),那麼很自然,《詩經》中的「中國」就是「西安城裡」或者「洛城裡邊」的意思。
普遍這樣認為,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大地有很多國家,那麼位於黃河下游的中原國家才叫「中國」,這是相對於周邊諸侯國來說的。然而歷史上根本不存在這個時期,孟子和莊子時代的「中國」就可以指包含各諸侯國在內的華夏大地。例如: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孟子·滕文公上》
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莊子·秋水》

顯然,上述《孟子》用例的「中國」就包括了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莊子》的例子則說明「四海」之內都是「中國」的范圍。值得注意的是,在孟子和莊子之前並不存在這么一段時間,其間「中國」是僅僅指地處中原的國家。可見,「中國」一詞由原來的周朝都城一下子就引申來表示周王朝統治的所有地區。
也就是說,「中國」在《詩經》是指周王朝的都城,後來泛指周王朝統轄的整個「天下」。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有很多諸侯國,然而它們都是周王分封的,他們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周王朝是月亮,諸侯國是星星,形成眾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各諸侯國都與周王朝是宗親關系,每年都要向周王朝進貢交稅。所以,周王朝的天下就是一家。
「中國」也不是相對於周邊的所謂「蠻夷」的少數民族而說的,因為在上古時代,這些周邊的少數民族不被認為是「國家」。所以,《詞源》的解釋是不可靠的,古時中原人不會以「四方」的少數民族為參照系來稱自己為「中國」。注意,《詩經》中所說的「四方」是指都城之外的所有地方。
「中國」的詞義引申過程也符合漢語的發展規律,即從局部引申為指整體。比如「眼」本來指黑眼珠子,後來指整個視覺器官。又如,「臉」本來指眼睛下邊那一小塊兒,後來指整個面部。如此就不難理解,「中國」原來指周王朝的都城,後來擴大到整個周王朝的統治地區。
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知道自己祖國名稱的來源。

Ⅷ 為什麼中國又叫「華夏」

關於」華夏 「一詞。

相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古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華夏」。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華,是為「章服之美」也,

夏,是為「禮儀之大」也。

華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黃帝和炎帝,後由於合並融合,蠻,夷,戎,狄等民族相繼融入華夏族,構成後來漢族的主體,

漢族由漢王朝而得名,此前稱華夏族,所以漢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體是華夏族,這就是中國之所以稱為華夏的原由。

補充解釋:

原指我國中原地區,後復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我國的古稱。《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三國志·蜀志·關羽傳》:「 羽 威震華夏, 曹公 議徙 許都 以避其銳。」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郁達夫 《滿江紅·閩於山戚繼光祠題壁》詞:「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俗慕義、八州懷德。」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到清代,處於清政府管轄下的全部領土,都以中國為:它的代名稱。在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民國,當時合漢、滿、蒙、回、藏五個大族為一家,定名為中華,全稱為「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其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1949年lO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中國」一詞已經有著3000年的使用歷史,但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沒有一個王朝曾經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簽•署的國名是「大清」。

現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一名,在外交文獻上出現,始於1842年的《南京條約》。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國際媒體上一般是指中國大陸。

中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獻記載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華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從古代的漢朝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1949年,「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現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在北京。

Ⅸ 華夏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叫中國

華夏(Huá xià)是中國的古稱,同時也是漢民族的別稱。華夏民族所居住的區域稱為「中國」,意即中央之國,是相對於周邊的南蠻、東夷、北狄、西戎而言。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大禹治水成功後,被舜選拔為接班人,以禹代表的夏後族在當時獨領風騷,成為盛極一時的氏族部落,加之夏後族以華山作為自己的活動中心,所以他們被人們稱為華夏族,這也是禹的兒子建立的第一個朝代叫夏的原因。

華夏民族說認為,我國古代以「夏」為族名,是因為華夏族定居在華山之周,夏水之旁。「華」指的是居住在華山,以玫瑰花(華)坐圖騰的「華族」;「夏」指的是居住在長江中下游的「夏族」,「夏族」的祖先是夏後氏,因此,華夏民族的稱謂由此而來。

華夏文化說認為,上古時代是以文化高低來定名的,文化高的周禮地區稱為「夏」,另一個文化高的民族稱為「華」,「華」和「夏」合起來,統稱為「中國」。後來,華夏民族不斷壯大,融合了周圍四方文化較低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民族,他們凡是接受華夏文化的,大都納入了傳統華夏文化的范疇,華夏漸漸地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代稱。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中國叫華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四大鮮肉是哪個 瀏覽:705
印尼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是什麼 瀏覽:813
如何做中國人 瀏覽:774
印尼巴士怎麼設置上午時間 瀏覽:386
印度為什麼能夠發源宗教 瀏覽:852
伊朗資助了阿富汗多少錢啊 瀏覽:654
英國保潔公司怎麼樣 瀏覽:504
淘汰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1001
中國哪個朝代有兵役戶 瀏覽:153
中國有哪些大的國資房地產企業 瀏覽:740
越南山區有什麼小商店 瀏覽:61
萬通天然氣和中國電信哪個好 瀏覽:915
印度沖突事件什麼時候公布的 瀏覽:672
印尼用印尼語怎麼說 瀏覽:395
菲律賓和印尼為什麼失敗 瀏覽:99
中國國防活動有哪些 瀏覽:447
印度補數怎麼算 瀏覽:416
越南有什麼遺產 瀏覽:627
中國龍蝦怎麼來的 瀏覽:833
伊朗怎麼會有亞塞拜然省 瀏覽: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