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的四大名魚是什麼有什麼特徵
中國四大名魚:松江鱸、黃河鯉、興凱湖鮊、松花江鱖並稱中國四大名魚。
松江鱸魚(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頭扁平,向後漸側扁。頭部有棱無棘,前鰓蓋骨有4棘,上棘最大,上彎。背鰭連續,有一深凹。口大,上頜略長。頜骨、犁骨及齶骨均具絨毛狀齒群。胸鰭下部鰭條不分支。腹鰭Ⅰ-4。鰓膜上有兩橙色斜紋,酷似2片鰓葉,故有「四鰓鱸」之稱。為近岸淺海魚類,一般在與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區域生長育肥,性成熟後,降河入海產卵,幼魚回到淡水河川中生活。黃、渤海和東海均有分布,為名貴的食用魚類。
黃河鯉,自古就有「豈其食魚,必河之鯉」、「洛鯉伊魴,貴如牛羊」之說,向為食之上品。黃河鯉還以其肉質細嫩鮮美,金鱗赤尾、體型梭長的優美形態,馳名中外,是我國的寶貴魚類資源。鯉魚跳龍門的傳說,幾乎是家喻戶曉。白居易等古代詩人都曾為其寫詩作賦,稱其為「龍魚」。民間流傳有「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拌凡魚」等美好詩句。黃河鯉,金鱗赤尾,體形梭長(體長/體高>3,尾柄長/尾柄高≈1)、肉質細嫩而鮮美。與其它幾種鯉魚相比,其肌肉中具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17.6%)和較低的脂肪含量(5.0%),含有豐富的人體全部必需8種氨基酸和4種鮮味氨基酸,還含有3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鐵、銅、鋅及大量元素鈣、鎂、磷等。自古以來即為民間喜慶各種宴席所不可缺少的佳餚。
興凱湖鮊
產地:中國黑龍江密山。
特點:大白魚,色白如玉,個頭重達七八斤,體形頎長,鰭尾發達,以善游著稱。大白魚和烏蘇里江中的鮭魚,綏芬河中的灘頭魚並稱「邊寒三珍」。
工藝:大白魚肉嫩味鮮,清香爽口。在興凱湖沿岸,有湖水燉白魚的吃法。把活魚剖腹洗凈,放入鍋,加上湖水,清燉三十分鍾,佐以精鹽、胡椒粉、香菜沫。其肉鮮嫩,其湯色白如乳,精美異常。還有一種傳統吃法,先把白魚放入鍋內清蒸20分鍾,然後出鍋,去骨刺,陰干兩天,肉成絲狀。食用時,再放鍋內蒸十分鍾,有一種特殊風味,名曰「賽蟹肉」。
松花江鱖
鮭魚屬鮭科, 譯稱 「三文魚」,是世界著名的冷水性經濟魚類之一,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北部、太平洋北部的冷水水域。我國主要產於松花江和烏蘇里江。
鮭魚平時生活在冷水海洋中,生殖季節長距離洄遊,進入淡水河流中產卵。鮭魚在產卵期之前,一般肉質都比較好,味道濃厚。鮭魚在產卵期內,則肉質會變得較粗,味道也淡,此時的品質較差。
『貳』 淫魚是什麼魚
淫魚即鱘魚,古稱鱏魚,體長0.5-7米,是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屬肉食性魚類,而且它是世界上現有魚類中體形大、壽命長、最古老的一種魚類。
淫魚是世界上現有魚類中體形大、壽命長、最古老的一種魚類,迄今已有2億多年的歷史,起源於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素有“水中熊貓”和“水中活化石”之稱,系現存的古老生物種群。鱘魚是現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動物之一,因地域或品種不同又有中華鱘、中國鱘、鰉魚、苦臘子、鱣等名稱,體重68-250公斤。我國是世界上鱘魚品種最多、分布最廣、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
淫魚是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屬肉食性魚類,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在海洋主要魚類為食,甲殼類次之,軟體動物較少。河口區的中華鱘幼魚主食底棲魚類蛇鯤屬和蛹屬及鱗蝦和蜆類等,產卵期一般停食。
中華鱘是一種適應於水溫范圍相當廣的溫水性魚類,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中華鱘的生存水溫為0~37℃,生長適宜水溫為13~25℃,最佳生長水溫為20~22℃。親鱘適宜催產水溫為17~24.5℃。魚卵最佳孵化水溫為17~21℃。入冬之後,當水溫下降至9~6℃時,中華鱘攝食量很少,生長停滯,甚至出現體重下降的現象。立春前後,水溫逐漸回升至10~13℃,開始少量攝食,生長緩慢。清明之後,水溫回升至15℃以上,攝食開始活躍,生長加快。當水溫達到33~38℃時,中華鱘反而不能正常活動。在垂直游泳階段,魚苗有極強的趨光性。轉為底棲後,趨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強度對仔、幼鱘的培育沒有明顯影響,但要盡量避免夏天強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溫的急劇上升,養殖水池上方要設置遮陽設施。鱘魚 成體的中華鱘體大而重,雄體一般重68-106千克,雌的130-250千克,因為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故又有“長江魚王”之稱。
中華鱘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縱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每行有棘狀突起。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泄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鱘魚由於其特有的經濟價值、營養價值和生物學特性而備受人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