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年3月15日中國疫情怎麼樣情況怎麼樣
嚴重。2022年3月15日3月15日中國疫情本土確診病例1860例,十分嚴重。疫情,漢語詞語,指疫病的發生和發展情況。中國出現的較大型疫情有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等。
B. 國際社會如何評價中國疫情
1、中國政府最近優化了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涉及科學精準劃分風險區域、優化調整隔離方式、加快推進老年人疫苗接種等十方面內容。新十條的出台,目的是持續提高防疫的科學精準水平,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現在,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到內陸地區,人們跨區域出行往來基本恢復暢通,中國社會正朝著生產與生活正常化邁進。
2、中國為何在現階段優化調整防疫政策,這是在近三年抗擊疫情取得顯著成果的基礎上,根據疫情形勢新變化、綜合研判各方面條件後的主動作為與理性抉擇。換句話說,中國用近三年有力有效防疫,贏得了現在優化調整的時機與條件。
3、當前,全球多項科學研究都顯示,相比於疫情暴發初期的新冠病毒,奧密克戎病毒致病性明顯減弱。而中國作為最早迎戰新冠疫情的國家之一,目前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種率超過90%,築起了比較堅實的免疫屏障。與此同時,中國在與病毒的不斷斗爭中積累了大量經驗,葯物研發、醫療和物資保障能力顯著增強,中國民眾對病毒的態度也更加泰然。可見,中國迎來了一個優化調整防疫政策的關鍵窗口期。
4、自抗擊疫情之初,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就明確,要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以此為根本遵循,中國先後打贏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有效處置了百餘起聚集性疫情,有效應對了五波全球疫情的沖擊,成為世界主要大國中新冠肺炎發病率最低、死亡人數最少的國家。根據世衛組織13日公布的數據,全球累計報告新冠確診病例約6.45億,死亡超過663萬人。中國官方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內地累計報告確診病例約36萬例,死亡5235例。
5、得益於有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達到8.1%,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9.9%,有力維護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隨著中國優化調整防疫政策,國內外機構紛紛展望,2023年中國經濟將迎來修復式回升,給世界經濟帶來更大動力。
6、與此同時,中國為全球抗疫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過去三年,中國毫無保留地與世界分享抗疫經驗與方法,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援助超過22億劑疫苗,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資……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前主席穆尼爾·阿克拉姆評價說,中國已成為抗擊新冠疫情的世界性模範,中國對全球抗疫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
7、當前,新冠疫情尚未結束,抗疫依然在路上。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科學精準、因時因勢調整對策這就是中國抗疫的變與不變。沿著這條路子往前走,抓住當前窗口期實現戰略反攻,中國離最終的勝利正越來越近。
C. 現在,中國內地的新冠疫情是不是完全控制住了 - 知乎
隨著內地新冠疫情管控政策的調整,已過去一年有餘。在這一年間,有多少生命因新冠疫情而逝去?官方並未公布確切數據,但可以通過近來公布的常住人口死亡數字來進行分析。
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爆發以來,中國抗疫行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2019年末到2020年初,疫情在武漢爆發,波及湖北,死亡率高。國家迅速採取措施封控,最終實現全國范圍內的疫情清零。期間全國感染總人數為8萬多人,其中湖北感染6萬多人,武漢感染5萬多人。湖北之外的地區感染人數約1萬多人,死亡人數100多人。
第二階段,2020年初到2022年初,全國內地(不含港澳台)基本實現疫情清零,雖有海外零星輸入,但也迅速得到撲滅。期間大陸整體新增感染人數不超過1萬多人,新增死亡人數個位數。通過國門嚴守,多數人多數時候處於開放狀態,並未全面封控。各地政策不同,對生活造成一定影響。
第三階段,2022年初至2022年末,奧密克戎變異株肆虐,死亡率低、傳染性強。4月上海開始放鬆管控,導致本地疫情崩盤並感染周邊地區。7月全國進一步放鬆外來管控,國內疫情四處蔓延,封控范圍擴大,對人民生活影響加大,導致怨聲載道。這大半年間,內地新增感染人數近20萬,其中上海佔三分之一,新增死亡人數600多人,防疫戰線岌岌可危。
第四階段,自2022年末至今,新冠疫情管控政策調整,躺平成為唯一選擇。特別是在2022年末到2023年初,全民感染的沖擊造成大批死亡。身邊例子顯示,有親人因新冠去世,敬老院中也有八位老人離世。第四階段內,我國內地到底有多少人因新冠病毒失去生命?官方並未公布數據,但可通過國家統計局歷年死亡人數來推測。
正常情況下,歷年死亡人數呈現出一條較為平穩的曲線,每年變化不大。如若出現異常增長或減少,必定是當年有直接原因導致。2010-2023年歷年死亡人數如下表所示。
從2010年到2019年,每年死亡人口逐漸平穩遞增,2010年死亡人數為953萬,2019年為998萬,9年間增長45萬,平均每年增長5萬。年與年之間的增長通常在5-9萬之間。2019年死亡人數(998萬)與2018年(993萬)僅增長5萬,屬於增長較少的年份。2020年死亡人數與2019年持平(998萬),可能是因為全民戴口罩,減少了老年人因非新冠呼吸道感染死亡的風險。
2021年死亡人數比2020年增加了16萬,可能的原因包括波動振幅、參照位降低導致差額增大,以及疫情封控導致經濟、生活、就醫不便等因素推高死亡數字。2022年死亡人數比2021年增加了27萬,增幅驚人,尤其是在疫情放開後帶來的第一波感染高峰影響下。2023年死亡人數則比2022年增加了69萬,單年增加的死亡人數超過過去10年增加的總和,開放後新冠感染的影響顯而易見。
通過逐年增幅分析,2022年末至2023年的疫情放開後,新冠肆虐造成了死亡率顯著增加。根據歷年死亡人數進行估算,推測截止2023年底,因新冠造成的增量死亡人數約為100萬人左右。這表明,雖然面臨巨大犧牲,但疫情管控政策調整後,我國人口密度大、經濟、科技、醫療、人均資源與美國相比有很大差距的情況下,最終感染死亡人數與美國相當,死亡比例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左右,這份答卷在堅持兩年多,把初期殺傷力大的變種熬過去,拯救數百萬生命後,還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