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是怎樣結合起來的
一、中國面臨的歷史性課題使中國共產黨人最終選擇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中國共產黨創立之時,中國所面對和需要解決的最大的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就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這一歷史任務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引導中國人民走出了漫漫長夜、建立了新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快速發展起來了。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是不斷推進的偉大歷程
「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的任務則更重、更艱巨。做好結合的文章,其基礎和前提,就是釐清並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真正了解並懂得中國的實際即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是為人民求解放的科學理論。中國共產黨選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中國人民經歷了在黑暗中長期探索和徘徊、對各種主義和思潮反復比較之後的歷史選擇。
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全新選擇。在這個歷史大潮中,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勇擔民族復興歷史大任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2. 中國馬克思主義是如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並發展起來的
中國馬克思主義是通過以下方式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並發展起來的:
理論傳入與初步結合:
歷史契機與廣泛傳播:
領導力量與實踐探索:
理論豐富與實踐性強:
持續發展與影響深遠:
3.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經過了幾次結合
1、第一次結合,是在1935年遵義會議以後,而就全黨來講,則是在1941年延安整風以後。
黨的早期領導人李大釗等都曾經提出過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應用到中國的實踐當中去的思想,但在黨的幼年時期,對於這個問題還沒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統一的認識。黨的中央領導真正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義會議以後,而就全黨來講,則是在延安整風以後。延安整風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成為全黨的共識。
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的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最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他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
2、第二次結合,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到1997年中國共產黨十五大,鄧小平理論正式確立。
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春激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主題進行了科學回答,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之道。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形態的偉大創新。
(3)中國如何結合馬克思擴展閱讀:
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扒中襪和改革的實際問題;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培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理論;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把馬克思主義根植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
4.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結合
1、第一次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
第一次結合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革命(進行「三大改造」)。第一次結合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
2、第二次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的結合。
第二次結合的理論成果包括:發展了的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包括鄧小平理論等等)。
馬克思主義創立時就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工人沒有祖國,但是工人本身還是民族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1頁)這就揭示無產階級的世界性、國際性和民族性的辨證統一性,由此人們可以自然推導出,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說,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
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48頁)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一旦走出書齋,落腳現實世界,成為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的理論思想和行動綱領,就必須回答和解決當時當地的實際問題。
反過來則橋局說,一個民族的無產階級及其政治上的先鋒隊——共產黨,要想成消雹功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把這一原理和本國的實際相結合,用新的實踐、新的內容、新的語言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互為依託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孫讓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