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建設美麗中國有什麼重要意義
從理論意義上來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
從實踐意義上來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從世界意義上來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黨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的重大貢獻。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強調,將「美麗」二字寫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意味著我國「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更加全面,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意義重大。
一方面,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我們黨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和認識的基礎上,在深刻把握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和生態環保規律的基礎上,在經濟快速發展而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中,在破解人與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銳矛盾中,加以提煉和概括的最新理論成果,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達到新的水平。另一方面,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在我國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由於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導致環境保護不力、生態環境破壞,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反映。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才能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首先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正如十九大報告所要求的那樣,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高度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優化,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統籌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既關注經濟指標,又關注資源環境指標,既積極實現當前任務,又為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第二,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重在建章立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監管,推進環境保護督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同時,我們不僅要重「建」,更要重「管」,以最嚴格的標准、最嚴格的監管、最嚴格的執法和最嚴格的追責,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不斷加大水氣土污染治理、污染物總量減排和農村環境整治力度,切實保障環境安全,努力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第三,要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發展觀念的一場深刻革命。從發展模式來講,要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從生活方式來講,就是要倡導綠色消費,推廣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費模式。生態文明建設不是某一個部門、某一個企業的事,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要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觀念與「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等尊重自然規律的行事法則自古以來就滲透在中華民族的思維觀念中。中國傳統的生態文明觀念既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獨特貢獻,是全世界共有的精神財富。從我國的發展道路來看,我們是在推進工業文明進程中建設生態文明,在發展中不斷總結與反思,堅持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既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特色,也是對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有益嘗試。從世界發展進程來看,我國是最早提出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國家之一,我國的生態文明戰略深刻把握了世界發展的綠色、循環、低碳新趨向,是對可持續發展的拓展和創新,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全人類的發展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解決國內環境問題的同時,我國也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