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說明你對中國戲曲的現狀和傳承的方法及意義
戲曲藝術發展到今天,經過不同的時代,不斷適應新時代、新觀眾的需要,保持和發揚民族傳統的藝術特色。戲曲界提出的「現代化」與「戲曲化「的問題,已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積極探討和積極實踐的問題。
傳承的方法
1、加強戲曲保護與傳承。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總體規劃。鼓勵地方設立戲曲發展專項資金或基金,扶持本地戲曲藝術發展。
2、支持戲曲劇本創作。加大對戲曲劇本創作的扶持力度,實施戲曲劇本孵化計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戲曲企業的優秀戲曲劇本創作予以支持。
3、支持戲曲演出。加大政府購買力度,將地方戲曲演出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組織地方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到農村為群眾演出。
4、改善戲麴生產條件。把簡易戲台納入村級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范圍。實行差別化的戲曲教學排練演出設施用地政策,進一步完善有關用地標准和建設標准。
5、支持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發展。重點資助基層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縣級以下(含縣級)轉企改制國有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在購置和更新服裝、樂器、燈光、音響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
對地方國有戲曲藝術表演團體捐贈收入實行財政配比政策。落實已有的稅費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持戲曲表演團體。
6、完善戲曲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加強學校戲曲專業人才培養,對中等職業教育戲曲表演專業學生實行免學費。實施「名家傳戲——戲曲名家收徒傳藝」計劃,完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青年表演人才培養機制。
暢通引進戲曲優秀專業人員的通道,按照特人特招、特事特辦原則引進優秀專業人員。將轉制為企業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中的專業技術人員納入職稱評審范圍。切實保障戲曲從業人員社會保障權益。
7、加大戲曲普及和宣傳。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大力推動戲曲進校園,爭取每年讓學生免費欣賞到1場優秀的戲曲演出。實施優秀經典戲曲劇目影視創作計劃,擴大戲曲社會影響力。
意義: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發展歷程
戲曲音樂是中國漢族戲曲中的音樂部分,包括聲樂部分的唱腔、韻白和器樂部分的伴奏、開場及過場音樂。其中以唱腔為主,有獨唱、對唱、齊唱和幫腔等演唱形式,是發展劇情、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現手段。
唱腔的伴奏、過門和行弦起托腔保調、襯托表演的作用。開場、過場和武場所用的打擊樂等則是渲染氣氛、調節舞台節奏與戲曲結構的重要因素。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昆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