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十大國寶級文物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能被稱為國寶級別的文物有很多,幾乎每個朝代都能出品幾個國寶。這次為大家介紹的十件國寶算是各個時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物品,背後都蘊藏了比較深刻的含義。其實國寶和古董還有是區別的,能被稱為國寶是因為在當時就已經具有非常高的價值,而古董大部分都需要歲月的累積才能使它變得更加寶貴。國寶也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徵,中國作為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自然也是我們最自豪的。
中國十大國寶級文物有什麼?看過盜墓筆記的朋友們還記得令人長生不死的玉俑嗎?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應該是它的原型!中國的歷史上你不了解的東西太多了,快來長長見識吧!
1、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屬炭河裡遺址。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2、司母戊大方鼎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的廟號。後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測定,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後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展覽文物名單。
3、清明上河圖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原畫長528厘米,高24.8厘米,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該畫描繪了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及優美的自然風光。
《清明上河圖》不僅僅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之作。
4、大禹治水大玉山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玉山置於嵌金絲褐色銅鑄座上。
系用呈青白二色的最為名貴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35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國之瑰寶。
5、越王勾踐劍
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內凹。寬格上鑄陽文鳥篆書越王鳩踐,自作用劍。
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鑄工精湛,被稱為天下第一劍,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就算是兩千多年後的現在都無法製作出這么精美的劍,中國古人的智慧超出常人想像。
6、曾侯乙編鍾
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為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出土後的編鍾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稀世珍寶。編鍾是中國漢族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
7、馬踏飛燕
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志。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志,並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託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8、鑲金獸首瑪瑙杯
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選用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紅色瑪瑙琢制。
而獸嘴鑲金的工藝處理,也是匠心獨運。它金光閃閃,克服了獸嘴處材質色澤太深的不足,使獸頭的造型之美更為突出。
9、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藏於河北省博物館,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片大小不等的玉片,金絲重1100克。其妻竇綰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克,其製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十分驚人,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是曠世難得的藝術魁寶。
10、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高18.5厘米,扁圓腹,蓮瓣紋壺蓋,弓形提梁,一條細鏈連結著壺蓋與提梁。壺底與圈足相接處有同心結圖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條結。
圈足內墨書十三兩半,是壺的重量。壺腹兩側用模具沖壓舞馬圖,馬肥臀體健,長鬃披垂,頸系花結,綬帶飄逸。只見它口銜酒杯,前腿斜撐,後腿蹲曲,馬尾上擺,好像正合著音樂節拍,以優美的舞蹈為飲酒者伴飲助興。
以上全部列入禁止出國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