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周朝興起的原因是什麼
最根本的是開始農業。周祖先後稷喜歡種田,後代不窋落入蠻夷。後來公劉又開始在蠻夷中種田,但是不能擺脫畜牧業,所以子孫又放棄了農業。再後來古公亶父離開蠻夷,又開始種田,還建立城邑,開始定居。又建立官制。於是到他孫子就成了方伯,到曾孫就稱王了。
這個經歷給了他們幾個優勢。一是剛剛脫離畜牧業不久的民族民風淳樸,上下一心。二是他們之前有種田的經驗,因此農業發展非常快速。三是他們毗鄰游牧民族,有馬有車,對步兵有優勢。再加上他們居住的地區土地肥沃,因此能夠興盛。
㈡ 大周王朝是怎麼建立的啊
通過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革命,武王伐紂。周武王發明了革命一詞:意指奉上天的命取商而代之。搞了一整套理論來名正言順的造反伐紂。商朝最後一個國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紂王,並不是正式的帝號,是後人硬加在他頭上的惡謚,意思是:殘又損善。據正史所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他曾經攻克東夷,把疆土開拓到我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兩個主要的敵手:西部的周方國及東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稱作人方)。
這個時候,活動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漸強大起來,首領周武王姬發正在積極策劃滅商。他繼承父親文王遺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國力增強。當商的軍隊主力遠在東方作戰,國內軍事力量空虛之時,周武王聯合各個部落,率領兵車300輛,虎賁(衛軍)3000人,士卒4.5萬人,進軍到距離商紂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舉行了誓師大會,列數紂王罪狀,鼓勵軍隊同紂王決戰。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業前夕逝世,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他即位後,繼承乃父遺志,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並加緊予以落實: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間諜,准備伺機興師。
當時,商紂王已感覺到周人對自己構成的嚴重威脅,決定對周用兵。然而這一擬定中的軍事行動,卻因東夷族的反叛而化為泡影。為平息東夷的反叛,紂王調動部隊傾全力進攻東夷,結果造成西線兵力的極大空虛。由於周方國在西部行征伐之權,國勢迅速強大,自周侯季歷至西伯姬昌僅僅兩代,周方國開辟的領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過文王曾與紂王在山西黎城惡一場,被打得大敗,如果不是來自東夷的軍師姜子牙在商王國東部策反東夷作亂,恐怕文王的統一大業將就此完結,而文王被俘、囚於羑里很可能就發生在這場戰爭中,最終姬昌很可能被紂王處死,而不是像史書上所說的那樣被釋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發韜光養晦、勵精圖治,而紂王則變生肘腋、兩面受敵。擊敗周軍以後,紂王略作休整,便兵發東夷,無暇西顧,使周方國得以重整旗鼓。
在對付東夷的戰爭中,紂王一方占盡優勢。為了永絕後患,紂王甚至建起了一條通往東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調兵鎮壓夷人的反抗。
夷人盡管善弓,但商軍的箭鏃以青銅打造,精巧而鋒利,其射程遠、殺傷力大,而且商軍作戰部隊中甚至出現了:象隊。古書上說: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大象象牙輕易地戳穿了東夷人的胸膛然後把屍體拋向空中,東夷的軍隊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紂王指揮的商軍一陣沖殺,層層包圍,東夷人的部隊大部分做了俘虜。
據說,商軍如秋風掃落葉一樣,一直打到長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數東夷部落,俘虜了成千上萬的東夷人,取得大勝。從此以後,中原和東南一帶的交通得到開發,中部和東南部的關系密切了。中原地區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東南地區,使當地人民利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發展了生產。
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歷史貢獻,應該記到紂王身上。從《左傳》記載的時間看,他很可能是在這次征伐東夷的戰爭中,路過有蘇氏部落擄獲了妲己。
但是這場曠日持久的征戰卻幾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紂王大軍盡出,指向東方,都城內防禦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帶領之下,奇兵突襲,於牧野一戰功成,而這時商王的大軍遠在東南,無力援手,牧野之戰的商軍,並非商王朝的精銳之師,而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囚徒。
即便如此,牧野之戰也打得慘烈非常(所謂血流漂杵就是說這一戰),而不是像史書上所說的那樣,奴隸與囚徒們臨陣倒戈,周武王幾乎是兵不血刃地贏得了勝利。
㈢ 大周王朝是怎麼建立的
武則天的老公病了十幾年,讓武則天有充分的時間再她老公的光環下奪取權力。
老公死後,武則天的兩個兒子輪流當了皇帝,軟弱無能,又被武則天輪流廢除。
武則天借這些時間,一個一個拔出了反對自己的人。
最後她稱帝,改朝換代,就很簡單了。
㈣ 周朝是誰建立的
周朝的正式建立人是周武王姬發。商朝滅亡後,武王還師西歸,在他新遷的都邑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北灃水東)舉行盛大典禮,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追封父親姬昌為文王,並分封諸侯。周武王自幼隨父為政,心胸寬廣,眼光長遠,處事能力果斷,因此深受民眾的愛戴。
在周朝統一後,其開創了一系列史無前例的偉大措施,政治組織中的分封制,社會組織中的宗法制,經濟組織中的井田制,文化思想中的禮樂制,影響中國長達三千多年。
周武王
國號
周人早期居於姬水一帶,公劉時,周部落則已遷居於豳,氏族以定居的豳為國,國即是城,自公劉起,又經九世傳位,到古公亶父為部族首領時,周人受薰育戎侵襲逼迫,不得不離鄉遠徙,他們歷盡艱辛,越過漆、沮和梁山,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㈤ 周王是怎麼統治天下的
前1046年,經牧野之戰,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武王克商後,他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新興的周朝該是怎樣的一個國家,是繼續延續商朝的統治模式,還是另外創造一些符合周朝國情的全新統治模式。
為此,武王推出了一系列有別於夏商,但卻是借鑒夏商的制度,其中有一條就是借鑒夏商的分封,在中原地區大規模施行“封國土建諸侯”制度,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分封制”。
周朝自武王開始,歷成王、康王二王,先後三次實行大規模的分封,《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載:“武王、成、康所封數百,而周姓者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王室”,周朝分封的諸侯國以姬姓為主,《荀子》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初武王分封時,71個諸侯國,姬姓諸侯國就獨佔53個。之後分封以開國功臣、先聖後人,及前商貴族為主,如姜子牙分封在齊國,夏禹的後裔分封在杞國,商湯的後裔被分封在宋國。
第六、實行分封,可使力量有限的周王坐王畿而治全國,坐享大國榮華。分封咋看起來是與周王室的統治無疑,但如果放在那個時代,卻絕對是利大於弊的。實施分封制,不但能幫助周王室籠絡人心,讓周王室穩固對於天下的統治,且最為重要的就是能讓周王穩坐釣魚島,從而坐王畿而治全國,坐享大國榮華。
我們都知道,周王克商靠的就是八百諸侯和那些功臣,這些諸侯能反商,一樣也能反周,因此與其剝奪他們的封地,讓他們再次造反,還不如將他們重新打亂,分封於全國各地,分而治之,將他們的勢力維持在可以控制的范圍之內,這樣周王室就能以有限的實力去控制全國的各地諸侯王。畢竟,周王分封的大部分諸侯都是姬姓諸侯,有這些諸侯的幫忙,再加上周王室的力量,周朝已足以去控制其他諸侯王。
如此,周王室在能控制這些諸侯王的前提下,讓諸侯王去統治全國地區,是既能穩固天下,又能獲得與委派官員直接統治一樣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實際利益,且還能省去士兵、官員的大筆薪俸開支,這樣的無本生意,我想誰都願意做吧。
因此,正是基於以上的六點原因,西周才會實行分封制,而不去直接統治天下。說白了,以當時的環境和局勢,分封制是周王朝所能選的唯一的一種統治模式,其他別無選擇.
㈥ 周朝是如何建立的
把商紂王徹底消滅後,武王進人商都,將商的畿內分為邶、鄘、衛三個國家, 以邶封紂子祿父(即武庚),鄘、衛則由武王之弟管叔鮮、蔡叔度分別管制,合稱 三監,另外還有一說是管叔監衛、蔡叔監鄘、霍叔監邶,以監視武庚。安排好後武 王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諸侯,據記載征服者有99國,臣服652國。
武王四年 (約公元前1043年),武王還師西歸,在他新遷的都邑鎬京舉行大型典禮,正式宣 告周朝的建立。周王朝建立後,所面臨的政治形勢十分嚴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統治如此規 模的區域,隨時都會發生諸侯叛亂的局勢。為了鞏固政權,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武 王決定按功行賞,理順統治集團的內部關系,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 度。
首先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人。為了控制廣闊的新征 服地區,周朝仍然應用商的分封制方法,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 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先後受封的有魯、齊、燕、衛、晉、宋、虢等71個諸侯國。
㈦ 國祚延續800餘年,周朝為何能在中國歷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周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三個王朝,享國共計791年。是歷朝歷代中最長壽的朝代。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周朝對在我國歷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享有很高的地位。那麼周朝具體做了哪些才得以享受很高的地位呢?
周確立成熟的文字與記載方式,促進了中國文化的昌盛。我們熟知的《春秋》、《尚書》、《左傳》等,便是周朝時誕生的。種種相加,周朝在歷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