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
有必要!
下面是我復制的,不用給我加分。下面的話純粹是為上面那三個字壯膽
1942年1月,8萬日軍大舉進攻緬甸,英國守軍告急。
1月21日,丘吉爾在轉致參謀長委員會的電報中指出:「緬甸如喪失,那就慘了。這樣
會使我們同中國人隔絕,在同日本人交戰的軍隊中,中國軍隊算是最成功的。」
日軍進攻緬甸,既可以一舉切斷美英援華戰略物資與孤立中國,又可以佔領美英在緬甸的軍事基地,伺機進攻印度,西進與德軍會師中東。
在強大的日軍面前,東南亞盟軍部隊節節敗退:新加坡淪陷,英、印、荷、澳聯合艦隊在爪哇海戰中戰敗,緬甸英國皇家空軍基地馬格威遭日軍轟炸毀滅……整個亞洲大陸乃至世界都面臨空前厄運。
此時,中國的抗戰正處於最為艱難的相持階段。軍事專家岳思平說,盡管如此,中國軍民仍以極大的犧牲勇氣和國際主義精神,動員10萬精兵入緬作戰。「派出的是當時中國最為精銳的隊伍,包括中國唯一的一支機械化部隊。」曾任中國遠征軍總指揮史迪威總部聯絡參謀的王楚英回憶說,3月20日,剛剛入緬的遠征軍一個師就在距仰光50公里的同古與日軍交火,在沒有空軍支援的情況下,以集束手榴彈、汽油瓶與4倍與己的日軍血戰,頂住了日軍12天猛攻,殲敵近5000人。
「連日本人也承認這是南洋開戰後第一次受挫。」老人驕傲地說,之後不久,他們又在仁安羌救出了包括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在內的7000餘名被圍英軍。
捷報轟動英倫三島,英國政府為此特意給中國遠征軍師長孫立人將軍頒發勛章。
在熱帶叢林中,10萬遠征軍以6萬人的犧牲書寫了二戰史上極為慘烈的一筆。
87歲的遠征軍老兵李潤懷忘不了二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犧牲的情景。「1942年5月18日,我們與日軍遭遇。將軍親臨戰斗前線,日軍機槍集中向他掃射,將軍身受重傷。」
摸著自己右臉上那塊很深的彈傷,李潤懷告訴記者,8天後,38歲的戴安瀾將軍犧牲在了異國的征途上。
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國共兩軍犧牲的旅以上將領達200多人。
1943年夏,從緬甸轉戰至印度的中國遠征軍一部在美國空軍及工兵的協助下,開始反攻緬北,在與有著〃常勝軍〃之稱的日軍第18師團鏖戰中步步獲勝。翌年5月,經過重新組織的中國遠征軍16萬餘人開始歷時8個月的滇西反攻作戰,以巨大的犧牲清除了日軍在雲南的據點,繼而入緬作戰。
「我們打得很勇敢,以致於史迪威不得不下令『凡未受命者不得擅自前往火線。』」另一位健在的遠征軍老兵薛文濤,至今還記得美國《時代》周刊記者雪普萊在采訪孟關之戰後寫下的這樣一段報道,「如有人仍懷疑中國軍隊之作戰能力,想系未見華軍在孟關之戰斗。」
接任史迪威擔任印緬戰區美軍司令及中國駐印軍總指揮的蘇爾登將軍後來的回憶說:「在此區作戰的華軍對盟方戰役的整個成就貢獻至偉,擊斃大部分日軍者皆因中國地面部隊之功也。」
中國戰區成立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對日宣戰。
中國於1942年1月1日與美、英和前蘇聯等26個國家聯合發表了對法西斯作戰的《華盛頓宣言》。兩天之後(即1月3日),美國羅斯福總統建議將緬甸、泰國辟出來並入中國戰區,由蔣介石擔任戰區統帥,美國史迪威將軍任戰參謀長、中緬戰區美軍最高司令長官,拉開了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序幕。
史迪威將軍
作為中國人民一個真誠的老朋友的史迪威將軍,1883年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1904年西點軍校畢業後先後4次被派往中國,從一名學習中文的青年軍人、公路工程師、教官逐步晉升為美國駐華使館中校武官、准將、中將、四星上將,是一個地道的中國通。在抗日戰爭中,他看到國民黨集團的腐敗無能,感到氣憤和失望,由此和蔣介石發生了矛盾。史迪威提出「依據租借法案把送到中國的美國武器平均分給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在內的各抗日部隊」而得罪了蔣介石,導致美國政府1944年10月對他發出一紙召返令……
在以後的兩年裡,史迪威將軍雖然仍在美國軍內供職,也曾指揮了著名的沖繩戰役,並於抗戰勝利後在「密蘇里」號戰艦上參加了日本簽訂的正式投降儀式,但終因心理失衡,抑鬱生癌,於1946年辭世。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歷史也不會忘記這位正直的美國軍人。
高唱戰歌進昆明
日寇的虎狼之師在太平洋戰爭中橫沖直闖,一路所向披靡,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先後佔領了菲律賓、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度支那等地。東南亞各國相繼淪入敵手,日寇長驅直入緬甸南部,爾後疾速挺進緬北,中國雲南邊陲危在旦夕。應英軍和美軍的要求,為保衛雲南大後方,在全國人民的巨大聲援和支持下,中國政府決定出師抗擊日寇。
1942年3月,第5軍、第6軍、第66軍等10萬中國大軍沿滇緬公路入緬與盟軍協同作戰,其頭部隊是第5軍200師的1萬多名將士。作為中國組建於抗戰中的第一支機械化部隊,並且是在廣西昆侖關血戰中殲滅了素有日本「鋼軍」之稱的中村正雄旅團的中國威武之師,他們鬥志昂揚地高唱戰歌《戰場行》進入昆明時,受到了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戰場行》這首歌是200師少將師長、著名抗日愛國將領戴安瀾譜寫的,歌詞大意是:
弟兄們,向前走!
弟兄們,向前走!
五千年歷史的責任,
已落在我們的肩頭,
已落在我們的肩頭。
日本強盜要滅亡我們的國家,
奴役我們的民族。
我們不願做亡國奴,
我們不願做亡國奴。
只有誓死奮斗,
只有誓死奮斗,
只有誓死奮斗!……
戴安瀾將軍
作為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的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1904年生於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他的名字在上個世紀40年代的抗日戰爭中曾與雲南的命運緊緊系在一起,成為一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風雲人物。
戴安瀾於1925年1月考入黃埔軍校第3期,受過周恩來、惲代英等共產黨人的教育。次年畢業後,參加過北伐戰爭,歷任排長、連長、少校區隊長、迫擊炮連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和副師長、師長,自號「海鷗」,人稱「海鷗將軍」。由於他在抗日戰爭中是最早提出響應國共合作的國民黨將領之一,並始終英勇殺敵,參加過著名的台兒庄戰役和昆侖關大戰,多次負傷,戰功卓著,最後率領所屬200師從雲南奔赴炮火硝煙的緬甸戰場,「揚威國外,藉伸正義」,戰死在緬北重鎮茅邦,年僅38歲,人們又將他喻為「奮飛於抗戰烽火中的一隻勇敢無畏的海鷗」。
雲南是最可靠的戰略大後方
大後方的雲南各族人民為中國遠征軍提供了一切後勤保障,1942年1~3月,中國遠征軍出師緬甸抗日前後,僅保山縣府即交軍糧4.5萬大包,使遠征軍「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另據保山28鎮不完全統計,遠征軍失利後征派民工破壞滇緬公路、招待傷員又開支「積谷」14066公石,開支國幣480146元。三迤大地成了10萬中國遠征軍供給充足、進退自入的最可靠的戰略基地。
遠征軍的重大歷史影響
200師開過昆明後,即赴保山板橋一帶稍作休整,1942年3月開始進入緬甸作戰。滇緬公路上運兵車、大炮牽引車的馬達聲,汽車喇叭聲,腳步聲和喧囂聲不絕於耳,松軟的泥土公路上塵土飛揚。200師沿滇緬公路浩浩盪盪,一路進發,沿途均有雲南各族人民提供茶水、送糧送蛋,歡送中國遠征軍出國作戰。這是中國自1894年甲午戰爭以來,第一次出師援助友邦、抗擊侵略而採取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戴安瀾心中頓時不由得湧上一股從來未有的豪氣,他以岳飛、文天祥為榜樣,並以諸葛武侯出征自勉,即興賦詩兩首:
策馬揚鞭走八荒,遠征大業邁奏皇。
誓澄宇宙安黎庶,手挽長弓射夕陽。
萬里旌旗耀眼開,王師出境夷島摧。
揚鞭遙指花如許,諸葛前身今又來!
這兩首詩表達了戴安瀾也可以說是全體中國遠征軍當時的義憤心情和視死如歸的抗戰決心。
200師以人不御甲、馬不停蹄的急行軍速度晝夜兼程,於1942年3月7日按時抵達緬甸東瓜(也稱同古)。從此,「中國遠征軍」作為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專用名詞,開始見諸於中外報刊和書籍,至今仍然閃耀著不可磨滅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的光輝。在他們入緬作戰的時間里,始終牽動著1300萬雲南各族人民的心,頻傳的捷報讓人歡欣鼓舞,戴安瀾將軍的英名也由此深深地嵌在雲南乃至全國人民的心中。
② 中國遠征軍有多少人
第一次有十萬人 第二次有30萬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實行軍事冒險主義、軍事保守主義的戰略指導下,屢戰失利,蘇區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間,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率領紅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後方機關共8.6萬餘人進行戰略轉移,向湘西進發,開始了悲壯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以血肉之軀譜寫了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二萬五千里長征。它那傳奇式的犧牲和堅韌不拔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賴以成功的基礎,它激勵著一個有12億人口的中國朝著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未來前進。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壯舉,它像一條永遠銘刻在地球上的紅飄帶,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象徵。
從1934年10月16日紅軍在江西渡過於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到陝北,歷時兩年整,行程上萬里,其間經過無數次激烈的戰斗。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路上行軍一共368天,餘下來的100天大多都在戰斗中渡過。據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統計:紅軍一共爬過了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冰雪覆蓋;渡過24條河流;經過12個省份;佔領過62座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組織的包圍,此外還打敗或躲過追擊的中央軍。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一支大軍及它的輜重要在一個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說近乎奇跡。
長征一開始就遇到了最殘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蔣介石在江西連續發動四次對中央蘇區的"圍剿",均告失敗。他接受了過去的教訓,改弦更張,放棄了長驅直入的作戰方式,調整部署,採取"穩扎狠打,步步為營,修碉築路,逐步推進"的辦法,企圖構成包圍圈,斷絕蘇區物資來源,迫使紅軍進行陣地戰來比力量拼消耗。對紅軍來說,屢戰屢敗的蔣介石這點伎倆其實算不了什麼。只可惜此時紅軍已失去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正確領導,被王明等"左"傾機會主義者所把持,紅軍最終被逼上了遠征的道路。1933年9月下旬,蔣介石調集了100萬軍隊和200餘架飛機,對紅軍各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圍剿"。他任命顧祝同為北路軍總司令,以陳誠為北路軍前敵總指揮,率領第三、第六兩路軍由北向南進攻蘇區;同時以重金收買陳濟棠為南路軍總司令,出兵兩個軍封鎖江西、廣東邊境。以所謂政治圍攻、文化圍攻、經濟圍攻、交通圍攻,配合近百萬兵力的軍事圍攻。紅軍由於受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影響,放棄了最拿手的機動靈活的戰術,與敵人打陣地戰,只能局促迴旋於堡壘之間,造成被動之勢。而國民黨軍隊依靠兵力優勢,五里一推,十里一進,給蘇區增加了不少的困難。陳誠、薛岳部逐漸佔領了廣昌、興國等地,迫使紅軍退至白水、頭陂構築工事。蔣介石看到紅軍採取打正規戰和他拼火力,越發起勁了。他又調來重炮兵到江西配合他的10個縱隊近30個師兵力加緊進攻,9月底,又攻佔了寧都等地,紅軍遭受了重大損失。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主力第1、3、5、8、9軍團,連同後方機關共86000餘人分別從福建長汀、寧化和江西瑞金、於都等地被迫開始突圍長征。其中1軍團19880人,3軍團17805人,5軍團12168人,8軍團10922人,9軍團11538人。此外,還有兩個獨立縱隊:軍委縱隊4695人,中央縱隊9853人。經過20多天的作戰,紅軍先後突破了敵人的三道封鎖線。這時蔣介石已判明紅軍西進的企圖,於11月20日任命湖南軍閥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指揮25個師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紅軍,同時令貴州「剿共」總指揮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隊到湘黔邊界堵截,企圖將紅軍「殲滅於湘江、灕水以東地區」,並手諭前線各部隊:「力求全殲,毋容匪寇再度生根」。紅軍長征一開始就遇到了長征中最殘酷的一仗:湘江戰役。
敵人利用寬闊的湘江構成了第四道封鎖線,紅軍前有湘江攔阻,左有廣西軍,右有河南軍,後有中央軍和廣東軍閥窮追不舍,處境萬分險惡。25日,中央軍委發布搶渡湘江的作戰命令,令中央紅軍分四路縱隊,迅速搶渡湘江,通過敵第四道封鎖線。26日,紅1、3軍團主力迅速前進,先頭部隊紅2、4師各一部於27日在廣西的興安、全州間搶渡湘江,至當日晚,紅軍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間60華里長的湘江兩岸。此時,軍委縱隊距最近的湘江渡河點只有80多公里,如果輕裝急行軍,一天即可趕到。可是,由於山路狹窄,加之後續部隊攜帶著從蘇區運出的大量物資,行動遲緩,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寶貴的機會白白地喪失了。11月29日,敵人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了進攻。兩岸的紅軍戰士,為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與優勢的敵軍展開了殊**決戰。紅軍的阻擊陣地上,炮彈和重磅炸彈的爆炸聲不絕於耳,許多來不及構築工事的戰士們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裝備單一的紅軍要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戰斗的殘酷可想而知。但"保衛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的口號仍響徹在陣地上空。12月1日,戰斗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敵人對我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殲我於半渡中。這是生**存亡的一戰,是意志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紅軍將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敵軍整連、整營的一次次進攻,湘江兩岸灑下了無數紅軍將士的鮮血,渡口始終牢牢地掌握在紅軍手中。
至當日17時,我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拼**渡過了湘江。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5晝夜,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4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紅軍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紅軍會成為「石達開第二」嗎?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地位。這時蔣介石又集中約40萬兵力向遵義地區進逼,而這時中央紅軍只有3.7萬人,面十分嚴峻。為擺脫敵軍,紅軍決定迅速北渡長江,向川西或川西北挺進。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開始北上,分三路縱隊向赤水方向急進。由於敵先我佔領赤水城,我攻城未果,軍委決定首先集中主力圍殲尾追的川軍4個團。由於敵情變化,我未能全殲敵人。為避免被動,軍委決定撤出戰斗,西渡赤水,向古藺南部地區前進,尋機北渡長江。1月29日凌晨,中央紅軍主力分3路縱隊西渡赤水河(一渡赤水)。但此時敵人已在長江北岸部署了36個團的兵力,全力堵我北進,各路敵軍形成一個大包圍圈向我逼近。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決定暫緩執行北渡長江的計劃,改向扎西集中。2月10日,正當國民黨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邊境,黔北地區敵人兵力空虛之機,軍委決定避實就虛,調動敵人,轉兵東進,再入黔北,尋機再打擊尾追的薛岳集團。2月18日至21日,中央紅軍由太平渡、二郎灘等地東渡赤水河(二渡赤水),向敵兵力比較空虛的桐梓地區挺進。24日我佔領桐梓縣城,准備奪取婁山關。婁山關是貴州北部大婁山中最重要的山口,是當時四川通往遵義的唯一通道,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貴州軍閥王家烈在此部署了4個團的兵力,25日早晨,紅3軍對婁山關發起猛攻,經激戰,於當晚攻佔了婁山關。敵為奪回陣地,調集了約6個團兵力瘋狂反撲,但都被我英勇的紅軍將士擊退。在紅1、3軍團的打擊下,敵倉惶南逃。為了不給敵以喘息之機,紅1、3軍團不顧疲勞,繼續向遵義方向展開了追殲戰,重占遵義城,黔軍棄城南逃。此時,向遵義增援的敵吳奇偉的兩個師孤軍冒進,我果斷抓住了戰機,紅1軍團以勇猛的行動直插吳奇偉的指揮部,敵一部驚慌逃過烏江,並砍斷浮橋,敵尚未渡過的1000餘人和大批軍用物資被我俘獲。紅2軍團也於黃昏殲滅敵59師大部,遵義之戰勝利結束。
3月初,敵又重新糾集兵力,向遵義進攻。我軍於3月10日放棄遵義。為調動敵人,尋找戰機,16日,紅軍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區西渡赤水河(即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向古藺方向前進,敵為防止我北渡長江,急忙調整部署,前堵後追。就在敵再次撲向川南將要對我形成包圍之際,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又突然掉頭向東,於3月21日在二郎灘、太平渡一線四渡赤水,向南迅速渡過烏江,直逼貴陽。就在蔣介石手忙腳亂調兵保衛貴陽之際,紅軍已乘虛進軍雲南,隨後巧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四渡赤水戰役中,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正確指揮下,將運動戰的特長發揮得淋漓盡致,在5天之內取桐梓、奪婁山關、重占遵義城,共殲敵20個團,斃傷俘敵5000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紅軍長征以來的最大一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紅軍的士氣。毛澤東經過婁山關,被山勢的雄渾和紅軍將士的英勇所感動,賦詞述懷:「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中央紅軍北渡金沙江後,在會理地區進行了休整,並召開了會理會議,決定繼續北上,同紅四方面軍會合。隨後,紅軍繞過西昌,向大渡河兼程急進。與此同時,蔣介石為防止我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一面電令川軍阻止我紅四方面軍南下,一面令薛岳部迅速渡金沙江北上,同時令楊森部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妄圖利用大渡河的險峻,使中央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
1935年5月24日,中央紅軍通過大涼山後冒著大雨兼程北進。擔任先遣隊的紅1師1團急行軍80餘里,首先趕到大渡河南岸的安順場,以迅猛的動作消滅敵守軍兩個連,奪取了一條寶貴的渡船,控制了渡口。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兩岸峭壁林立,水流湍急。當年,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就率數萬大軍進抵大渡河南岸,在安順場渡口陷清軍重圍,最後全軍覆沒。如今,中國工農紅軍又來到這里,能否渡過大渡河,關繫到數萬紅軍將士的生命。安順場渡口寬百米,惡浪翻騰,河對岸有川軍第5旅的一個營防守,並已構築了工事,而紅軍只有一條小船,一次投入的兵力太有限了,但軍情緊急,別無選擇。紅1團精心挑選了17名勇士,組成了渡河突擊隊,為加強火力將機槍連和軍團炮兵營集中到渡口,並抽調紅軍著名的神炮手趙章成和"紅軍團"的三個特等射手,用兩門迫擊炮和數挺重機槍進行支援。紅軍先遣隊司令員、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和先遣隊紅1軍團政委聶榮臻也親臨一線指揮。5月25日晨,素有開路先鋒之稱的紅1團在團長楊得志的指揮下,開始強渡大渡河。在紅軍炮火支援下,一葉小舟載著第一批9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在驚濤駭浪中向對岸沖去,這一驚心動魄的場面,只有超凡的紅軍戰士才有如此的勇氣。小船終於靠上了河對岸,勇士們攀上了陡峭的河對岸,在我炮火的支援下沖進敵工事,與迅速到達的第二船勇士一起,一陣猛烈沖殺打退了敵人,控制了